这个我得解释一下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找爱的小狐狸 于 2006-11-17, 11:59:58:

回答: 刚才发时掉了前面:写得真不错!只是这句显得“文科”了:) 由 gordon 于 2006-11-17, 09:12:03:

首先,我做了一件很丢人的事。这句话全文是:“如果只是翻译个产品说明书,大致的术语不错,做得到“信”,估摸着连猜带蒙不会弄出个事故来也就算过的去了,“达”和“雅”的标准可以完全理会。”仔细看的话,可以猜得到我在最后的“完全”和“理会”之间写掉了一个“不”字,自己发帖子的时候没有看到,诸位见谅。

另外需要补充的说,我说到的翻译都是指笔译而言,口译(及其分支同声传译)是另外的一个范畴,一来因为我没有多少口译的经验,二来也不想那么罗嗦,所以就不讨论了。

再来要解释一下我的原意。我本来想表达的意思并不是说产品说明书就可以随便乱译,或者文学作品可以随意发挥。我们说到翻译的“信、达、雅”原则的时候总是放在一块儿的,但实际上这三个字是有层次区别的。也就是说“信”是最基本的要求,不论做何种翻译,准确性都是第一位的。要译得准最主要的还是依赖译者对原语言的理解能力。发生误译,或者跳译,主要的原因可能就是翻译者没有理解原文的真正意思。要真正理解原意,多读几遍原文是基本的要求,这就是好的翻译往往比坏的翻译要耗时的原因之一。借助可靠工具书的帮助也是很重要的,一般来说,如果我在翻译中遇到不明白的词汇或表达方式,只要时间允许,我一定会查一下英英词典,而不是在英汉词典里随便选一个解释了事,这不光是因为英英词典能提供一个词或短语的地道用法,而且它还可以提供足够的解释和例句。如果能找到相似的句子,那么问题就变得十分简单了。但是查字典也是一个非常耗时的做法。有的时候字典也不能给你答案,那么掌握一定的语法和句法知识就很必要了。通过对句子的结构、成分及词性等等的分析,有的时候能够帮你找出一个词在这个上下文里的具体含义。当然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资料,甚至也可以像李继宏先生那样直接去问原作者(当然你还得找得到原作者才行)。所以一个翻译要做到“信”这个基本要求就已经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了,所以我常常觉得做翻译真的是件体力活。

“达”指的则语言的顺畅,也就是说,让读者不需要很费事就能明白原文的意见,而不是把一句话写得诘屈聱牙,要读上几遍甚至反推回原文才能明白。这其实已经是第二个层次的要求了。我们经常会说到的翻译腔,其实就是说这个层次做的不够好。根据我自己做翻译的经验,常常会出现我理解原语言的含义,但是却不知道应该如何用目标语言来表达的情况。因为对于绝大多数做翻译的人来说,原(源)语言(下同)和目标语言中只有一个是母语,用非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已经是一项挑战(相信每个学过外语的人都有体会),何况还要用非母语转述别人的意思?当然,我在做英译汉翻译的时候也会发生类似的情况,客观上是因为英语和汉语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且在句子结构方面较大的差异,所以翻译有困难,主观的原因是我的母语也不是很好,这涉及到一定的天份及后天的练习,我只能说是因为我这个人有点笨又有点懒。所以在“达”这个方面,我也做得不好。
“雅”的话,就是更高层次的标准了,通常只有文学性的翻译才需要用到这个标准来衡量。因为这已经不仅仅是语言是否通顺的问题,还涉及到做翻译的人本身的文学修养和文字功力了。这也是老一辈翻译家们常常要自己做些功夫的原因。一般要做到这份上,光靠勤奋已经不够了,天生的悟性也很重要。之前看到有人举过朱生豪和梁实秋翻译莎士比亚的例子,这其实也可以说是天才和后天努力的例子。从英文水平的角度讲,朱生豪其实是不如梁实秋的,但是他天生是一个诗人,所以朱译和梁译相比,一个充满诗意的激情,一个则有头巾气。这只是个人好恶,不代表这两个译本一定有孰优孰劣的区别。

拉拉杂杂又发了一通议论。我本来不想对“信、达、雅”解释太多,因为我以为对于有翻译经验的人来说,这个是常识。但是为了不要出现误会,我还是不得不罗嗦一下。

那么,再来解释我的那句话,什么叫:“如果只是翻译个产品说明书,大致的术语不错,做得到“信”,估摸着连猜带蒙不会弄出个事故来也就算过的去了,“达”和“雅”的标准可以完全不理会。” 要衡量一篇译文的好坏,在用到“信、达、雅”标准之前,其实还需要弄清楚做这个翻译的目的是什么。我大学时听过一个外教关于翻译的讲座,这个讲座第一次让我明白一篇译文的受众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当时那个外教举了一个把一句中文古诗翻译成英语的例子来说明受众不同,对翻译的要求也不同。如果这句诗是翻给一个完全不了解中国文化的人来看,那么除了翻译之外还需要进行大量注释才能把意思和意境说清,但是如果是要翻给一个有点中文基础,认识几个汉字,又知道点中国文化的老外看,那么甚至不需要把这句诗翻成完整句子,只需把每个汉字译成英文,达到的效果可能会比完整翻译更好。

我举产品说明书做例子也是大致相同的意思,就是说只要是篇达到“信”的标准的翻译,当然是不能有那种“二百五十个”的错误的翻译,对一个产品说明书和它的受众来讲应该就足够了,因为毕竟很少有人阅读产品说明书是为了欣赏其简洁流畅的文字。要求过高,有的时候还会出现因文害意的极端反例。但是如果是把一个文学作品翻成一个干巴巴的产品说明书,那就不妙了。所以对于文学作品翻译的要求就不仅仅是一个“信”字这么简单。

不知道这样解释之后是不是还很“文科”

另外说一句,我其实一向很反感网上流行的”文科傻妞“这个词。我认识很多人,有文科生也有理科生,有逻辑清晰、头脑清醒的文科生,也有不知所云、胡搅蛮缠的理科生,我并没有计算过比例。我不想在真正了解一个人及他的想法之前用他所学的科目来给他分类。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