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和哺乳,麦子与小方。 by: mirror ZT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 于 2008-01-24, 19:45:46:


Date: January 24, 2008 10:02AM

为什么要喝牛奶的问题是麦子文章的题目,比较能忽悠。刚喝完牛奶,就又来了哺乳的话题冷血的哺乳动物 。“提抽”一番就是方博士要解释一哈为什么要有“冷血的哺乳动物”。大约下个题目就是为什么要有“下蛋的哺乳动物”了。笔法上虽然不如麦博士“扇情”,但是也够能忽悠的。


以前讲过:人为什么没有体毛的问题,至今没有一个可以令人信服的答案。这个结论同样适用于“裸鼹鼠为什么变成变温动物了”的疑问。“保持恒定体温的优势”是一种价值判断,没有必要标榜是“科学”。况且这样的“科学”正是麦子们批判的对象。这类问题唯一可以令人信服的答案就是“多样化(性)”了。只要是可能的,就一定会存在。至少天上的星星的种类告诉了人们这一说法可以成立。


对比麦博士“食素”的转向,方博士至今没有放弃动物表面积与散热的错误理解。统计数字表明,动物的重量(约等于体积)与基础代谢量的关系是3/4而不是体积与表面积的比的2/3。也就是说,统计事实不支持表面散热说。从条件“裸鼹鼠的身体体积(也即产热总量)大约是达马拉兰鼹鼠的20%”,可以得到达马拉兰鼹鼠的基础代谢量是裸鼹鼠的5∧(3/4)=3.34倍。因此,裸鼹鼠单位重量的基础代谢量为1的时候,达马拉兰鼹鼠的为3.34/5=66.6%。如果变温的裸鼹鼠与恒温的达马拉兰鼹鼠能够直接比较的话,裸鼹鼠约是达马拉兰鼹鼠的1.5倍。但是,由于变温与恒温动物的基础代谢量不同,这种直接比较就失去了意义。方博士后边阐述了“裸鼹鼠的基础代谢率是所有哺乳动物中最低的,与爬行动物的相当”,也就是说这些数字的罗列,除了多码些文字之外,没有任何科学意义。


值得留意的是这里面没有表面积出场的必要。相比之下,这段话里面的量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十分难解了
引用:
裸鼹鼠的身体体积(也即产热总量)大约是达马拉兰鼹鼠的20%,但是身体表面积却大约是达马拉兰鼹鼠的60%,这样,散热速度就是其3倍。
1)从20%得知体积(大约的重量)小5倍,
2)从体积与表面积的比的2/3幂次关系,得表面积34%,而不是60%。
3)3倍的散热速度如何得来?5x0.66?
4)应该用散热速度?还是散热率?显然应该是用后者,即ΔQ/Q(单位时间内)。为了补偿这个“散热率”(对体积的),才有高的代谢率(对时间的)。


说麦子“文科”,麦子会“接受”;而言方博士“文科”,就会挨骂了。但是下边一段基本上与麦子博士的陈述方法很相似
引用:
一群裸鼹鼠分头去找稀少的食物,当然是成员数量越多,找到食物的机会越大。但是成员数量多了,也意味着吃饭的嘴多了,找到的食物又会不够分了。既要增加个体数量,又不增加对食物的总需求量,那就要把每一个成员的饭量减小,也就是说,让它们的身体变小。

殊不知,动物身体变小后行动范围也要变小,总的找到食物的机遇不会发生改变的。因此,生存数如果可以用初始值和成活率两个因子表达的话,提高生存数有两个战略模式:增加初始值、增加成活率。

对麦子的文章,多数人会有反感。而对方博士的文章,多数人会有赞同。从国人的历史经验看,对某种观点是“有反感”的时候失败多的呢?还是“很赞成”的时候失败多的呢?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