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也不是理性动物一文中例2也有问题。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http://www.xys.org/cgi-bin/mainpage.pl

送交者: fujita 于 2006-4-27, 22:45:59:

在人也不是理性动物一文中,作者用票的例子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对同一个问题用不同的方式看待它,就会给出不同的答案。这表明我们在做决定时,并非总是理性思考的结果,而深受感情因素的影响.”
但是,这个例子选得并不恰当,考虑到作者的影响力,避免误导人们对现代经济理论中理性选择(近似于经济学的公理)理论的认识,我们从经济学的视点来对票的这个例子做一个简单地分析。
我们用图来说明,一个人的效用水平由娱乐和其他消费构成,也就是图中的曲线U, 直线是他的预算约束线,我们用一组黑色的线表示一般情况下选择,最佳的消费组合为A 点。如果消费者丢了10块钱,相当于总收入的减少,预算线会相对的向下平行移动,这时的最佳消费组合为B点,图中用一组红色的线来表示,可以看出,消费者用于娱乐的支出会减少,如果减少的幅度需要用放弃这次看戏的消费来完成时,消费者会选择放弃,反之,消费者会选择买票。如果丢票的事件被消费者认为是票价增加了一倍,预算线的变化就是会向下倾斜(横轴的交点不变),此时消费者的最佳选择为C,这里用一组蓝色的线来表示,从图示可以看出,用于娱乐的消费支出会大幅减少,这就足以使大多数人放弃这场戏。
如果消费者总收入很高,那么10块钱的减少只会造成红色预算线的轻微下移,消费决策几乎不会因此变化。反之,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很少,10块钱的减少足以造成红色预算线的大幅下移时(同样的结果可以假定丢的钱很多远远超过10块),以至于红色预算线的下移超过C点时,放弃这场戏的人的会比票价增加1倍时多。
总之,这个例子说明人们的选择并不是非理智的结果,恰恰相反,是在如何使个人效用最大化的目标下的非常典型的理性决策。
当然,人们把出现这种情况视为假定B(收入减少)还是假定C(价格上升)是非常有意思的心理研究,这应该是人们的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性别甚至作者所说得感情等要素的函数。 这样的研究,拓宽了经济学的视野,使得现代经济学变得更有魅力。
顺便提一下,2002年将心理学研究运用于经济科学研究的Kahneman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后,很多人把他的研究误解为动摇了经济选择行为中的理性假定,其实他的研究是在风险和不确定的情况下,心理要素是如何影响人们在获得效用最大化决策时的判断的。这是一种拓展,而不是否定。
再说一点有意思的事情,人们总是在追求个人效用的最大化,各种宗教无一例外的利用了这一点,就是把你的生命延长—来世也好,天国地狱上层次也罢,使你的决策在这个虚构的时空范围内进行,从经济学给提供的这样的视点来看,异于常人的教徒的行为其实也在理性选择的范围内。
http://server3.uploadit.org/files/luchuner-ticket.jpg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可选项):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可选项):

URL(可选项):
URL标题(可选项):
图像(可选项):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http://www.xys.org/cgi-bin/mainpage.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