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属吵架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松鼠 于 2007-11-27, 05:00:26:

1,我很诚恳地向方舟子道歉,我理解错了他《误解》一文中的1.2%的由来。我以为是从上一段的1%延伸过来的,其实是他从“原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党委副书记谢长江”所写的短篇报道《袁隆平故事》中摘抄出来的。经他指点,如果是从1%延伸的话,就应该说“如果考虑倒实际亩产只有五、六百斤,那么水稻高产品种的光合作用效率大约为1%。”而不是现在的“如果考虑到水稻高产品种的光合作用效率大约为1%,那么上面的计算结果就变成了亩产量只有五、六百斤,接近实际亩产量。”我没有重点大学中文修辞大三专业水准,看不出这两种说法的不同。

2,我不是轮子,对党委书记没有意见,绝对不会出现党委书记说人要吃饭,我就不吃饭这样的事情。但是,我有自己的判断,不会出现党委书记说人要吃饭,我就一定吃饭。方舟子你这样反问我,莫非你...

3,《误区》文中(抄自《袁隆平故事》)的“相当于利用光能的1.2%”一句,“相当于”是很奇怪的词。如果是测量出来的,那就应该是等于。既然方舟子说测量光合作用效率又不是什么难事,1.2%“应该”是测出来的,那就当它是测出来的好了。不过我很想知道当前测量光合作用效率不是难事,那么在49年前难不难呢?49年前有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呢?

4,在第一个帖子里我就说了"袁隆平是杂交育种专家,不是细胞研究专家,所以他在植物光合作用理论上的言论不太权威。"况且《误区》所引用的他的数字是从媒体报道中来的,而不是从论文中来。当今世界顶极专业杂志的论文通信作者都可以推说出错/抄袭是手下的学生或秘书出的错,俞君英只不过说了一句“这项成果有可能会拿诺贝尔奖”,就被媒体抄得好像诺贝尔非她莫属,媒体报道的数字怎么可信呢?我说“不可信”,并不是说数字是错的,而是说这些数字需要更结实的基础。

5,Yush,上面所提出的测量光合作用效率的方式、历史渊源、袁隆平的论文,都是“学界的常识”,应该只需要重点大学植物专业大三水准就可以查找、学习。你有没有兴趣调查一下?吴礼所说的modem的东西,我这个计算机科学硕士都看不懂,太深奥了,你还是把它放下来吧。

6,师太:我上面说不知道人类是何时认识到光合作用效率的;你说文革前就有人批驳钱,如果他们的理由是生活常识的话,就没有意义了,因为当时的气氛就是“敢叫日月换新天”,任何固步自封的落后想法都是格格不入的。能找到这方面的资料么?

7,鸣谢立委的星湖轩 http://www.starlakeporch.net/,编辑了洗脚池里关于这方面讨论。虽然我不同意里面的40%帖子,看不懂另40%的帖子,但是看到各种意见的交锋还是很赏心悦目的事情。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