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吴瑾:悼念鲁迅活动中的广州木刻家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伊犁 于 2010-12-03, 03:30:00:

回答: ZT: 鲁迅: 一八艺社习作展览会小引 由 伊犁 于 2010-12-03, 02:13:30:

引用:

摘要:时局的变化使现代版画运动以至中国现代艺术面临一个严峻的转折点,一切服从抗日救亡的需要。鲁迅先生在青年木刻家心中已经不仅是开创民族艺术的领路人,更是中国民族解放战阵的精神领袖。

悼念鲁迅活动中的广州木刻家

李桦木刻《最后的鲁迅》

刘仑木刻《追悼鲁迅先生》

赖少其木刻《巨星陨落了》

李桦木刻,《鲁迅先生追悼会》

●吴瑾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病逝。噩耗传来,广州市民反应强烈,自发组织各种形式的悼念活动。

广州媒体对鲁迅逝世的反应

广州木刻家是在鲁迅倡导介绍现代版画的影响下,才开始版画创作的。好几个人与鲁迅都有通信,直接受到鲁迅艺术思想、方法、技巧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可以说是在鲁迅先生的呵护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和鲁迅有一份特殊的感情,鲁迅的逝世是令他们颤栗的沉重打击。出于朴素的感情,广州的木刻家迅速行动起来,创作木刻、写文章、编发纪念刊,率先沉痛悼念鲁迅先生。几天之内,李桦、赖少其、刘仑等创作多幅悼念鲁迅的木刻作品,正像鲁迅说过的那样“在革命当中,木刻的需要最广,因为虽至匆忙,也可立办”。

直到11月8日,广州文化界追悼鲁迅先生大会在广州文明路中大附中礼堂举行,将悼念活动推到了高潮,时值抗日救亡运动紧急关头。与会者藉悼念活动控诉日寇侵华的暴行,向当局表达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诉求。广州木刻家是这活动的积极推手之一。

10月20日广州的媒体刊发了鲁迅病逝的消息。

10月21日《国华报》再刊出《文豪鲁迅病逝续详》,据沪空邮消息,将鲁迅的逝世情况,讣告、治丧人员、葬仪日期、遗嘱内容,以及治疗经过,弥留情形,生平简历、著作,家属和中外人士前往吊唁等情况作了介绍,并刊登了鲁迅遗容照片。

据笔者所见,广州媒体第一个悼念鲁迅的专刊,是10月22日《广州市民日报》刊出的《鲁迅纪念特刊》。该刊随报附送李桦刻制的4开原版机印鲁迅木刻像,一纸风行,影响甚大。这个特刊的内容有:摘自《语丝》周刊31期的《鲁迅自叙传》、芦荻编的《鲁迅年谱》、望北的《佐藤春夫目中的鲁迅》。鲁迅致李桦的信 (1935年2月4日)以《鲁迅论木刻》为题,首次在此公开发表,并刊登了部分手稿影本。此外,还附有《广州文化工作者对鲁迅逝世之感想》,包括李桦、陈仲博、坚白、赵世铭4人的感言。

这个特刊登在该报文艺副刊《新园地》第九期,《新园地》原名《市民园地》。主编赵世铭(约1905-2004),广东澄海人,1926年广州市立美术学校西洋画系毕业。1929年鲁迅翻译日人坂桓鹰穗的《近代美术史潮论》出版,赵世铭继其后翻译了坂桓鹰穗的《近世美术史概论》,于1933年由上海女子书店出版。他编的《市民园地》关注当时文坛动态,多有关于鲁迅答徐懋庸并就抗日统一战线问题的争论,鲁迅与巴金、郁达夫等的报道,还连载了李桦创作的宣传抗战的连环木刻《黎明》。可见这次刊出鲁迅纪念特刊不是偶然的。

木刻家们的代表作品

原市立美术学校教授、油画家李桦自1933年下半年开始自学版画,1934年中举办版画个展。在“市美”组织“现代版画研究会”,出版《现代版画》。年底与鲁迅通讯,寄去画册请教版画问题。现存鲁迅给李桦的回信共有七封。这个纪念特刊首次公开鲁迅的回信,是后来被奉为经典、引用最多的一封。鲁迅收到李桦寄赠的版画集,觉得其中《春郊小景集》、《罗浮集》最好,认为恐怕是为宋元以来的文人画所涵养的结果。并据李桦的提问,鲁迅有针对地建议青年艺术家,技巧修养要和内容充实并进;书斋外面是应该走出去的;以及参酌汉代的石刻画像,明清的书籍插图,民间的年画和欧洲的新法融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新的版画等等。这些建议后来都被青年版画家作为方向性的指引。

李桦在感言里深情地说:“噩耗传来,许多时鲁迅先生的影子萦绕着我的脑袋。我虽未曾会过鲁迅先生,可是一副诚挚的面孔终于浮现到眼前。我颤栗了。这回不单为受到紧张的印象而感动,同时感觉到今后责任之重大,我纪念鲁迅先生,我要奋斗!”

在这样的心情下,李桦连续创作了三张鲁迅木刻像:其一是随报附送的《鲁迅先生像》,不用一般遗像端正格式,以侧面略为仰视角度,画幅构图饱满,刀法利落而浑厚,表达作者心目中的那个诚挚的面孔。画风受德国表现主义版画家柯勒惠支的影响较大。

其二是《最后的鲁迅》,是据沙飞照片创作的。刊出时附有说明:“(照片)距离死前只10天,这恐怕是最后的照像吧。”沙飞在《鲁迅先生在全国木刻展会场里》一文中记叙他拍照的经过,“……10月8日12时半我去食客饭,饭后赶回会场,不料鲁迅先生早已到了。他自今夏病过后,现在还未全恢复,瘦得颇可以,可是他却十分兴奋地,很快乐在批评作品的好坏。他活像一位母亲,青年的木刻作家把他包围起来,细听他的话,我也快乐极了,乘机偷偷地拍了一个照片……”

李桦据照片摘取鲁迅侧面抽烟的形象,面部刻画细致,清癯消瘦的面庞充满慈爱。画面运用线条表现,中国趣味较浓。这件作品先后发表在10月27日《广州市民日报》、《现代木刻》周刊第4期的《鲁迅先生纪念专号》和10月28日《广州民国日报》《艺术》周刊第9期。

其三,是《现代木刻》同期刊出的《鲁迅与阿Q》(署笔名洛平)。画中鲁迅手执笔托腮作思考状,小说人物阿Q拖着长辫子浮现在作者面前。形象全凭李桦的想像创造。

这期刊出的还有赖少其的木刻《巨星陨落了》,此画是据报上发表的鲁迅遗容照片而作,画面形象是照片的镜像,巨星躺在花丛中,背景放出光芒,开日后宣传画的先河。赖少其为市美西洋画系的学生,师从李桦。是“现代版画研究会”骨干成员。

在这两期纪念刊中发表的文章还有:

李桦《鲁迅先生与木刻》、《鲁迅先生是一面旗子》、唐英伟《悼念鲁迅先生》、《鲁迅先生与中国木刻运动》、芦荻(诗)《悼鲁迅先生》、任真汉《让阿Q精神埋葬掉吧》、沙飞《鲁迅先生在全国木刻展会场里》、刘仑《我们要怎样纪念鲁迅先生》等。

11月1日刘仑又在《现代木刻》第5期发表《中国木刻界没有忘记鲁迅先生》。

刘仑,1913年出生,广东惠州人,“现代版画研究会”成员。活动发起人之一惠州人黄焕秋委托刘仑为《广州文化界追悼鲁迅先生特刊》创作封面版画。刘仑收集材料,购买木板,连夜创作木刻。画中鲁迅的形象是参照标准的鲁迅遗像创作,前景是葬礼的情形,灵柩在前引导,送葬的队伍随后,打着标语横幅,人流汹涌连绵不断,远景似有战士冲锋和火光。显然作者注意到鲁迅葬礼在上海举行所引发的社会效应。画幅上方有拉丁字母拼写的“追悼鲁迅先生”。当时流行汉字拉丁化运动,作者回忆说,这拉丁字母是黄焕秋提供的,他当时是“新文字协会广州分会”的负责人,著有《广拉》一书。当时当局有拉丁文是“机关枪”、木刻是“坦克” 的说法,可见原来文化艺术的两件事,这时都成了民众与当局抗争表达诉求的工具。

刘仑作品的署款是11月1日。《广州文化界追悼鲁迅先生特刊》似应在稍后出版,原书不曾见到,只见作者保存的封面。

11月2日,刚成立不久的“广州艺术工作者协会”发起组织的鲁迅追悼会筹备会在广州青年会召开。有16个文艺社团参加,会议决定11月8日在广州举行鲁迅追悼大会。

赖少其在11月4日的《广州民国日报》、《艺术》周刊第10期发表《写在广州文化界追悼鲁迅先生之前》介绍了筹备会的情况。文章说,“我们应该在这眼泪、伤感以及形式之中,建起了我们的更广泛的联合战线,成立了空前广州文化界救亡大联合,以稳定的足步踏上鲁迅先生所指示我们的艰难困苦民族解放斗争的途程,这才不失追悼鲁迅先生的意义……”

11月8日下午1时,广州文化界追悼鲁迅先生大会在广州文明路中大附中礼堂举行。文艺界和学生一千多人参加。

会后,李桦创作木刻《鲁迅先生追悼会》,画幅简略地描写了会场正中的鲁迅遗像、花圈、挽联、布幔等布置。以及台上的主持人,两旁的记录员,楼上和场下鞠躬的与会者等。为大会保存了珍贵的图像资料。该作品以笔名丁工发表于11月22日的《现代木刻》第8期。

鲁迅对中国木刻的巨大影响力

广州的年轻木刻家的艺术道路,体现了鲁迅精神对他们巨大的影响力。现代版画运动其实也是鲁迅的文艺思想的实践活动。鲁迅的影响非但没有因其逝世而减弱,反而是其更广泛传播,更深入人心的开始。鲁迅悼念活动可以说是对鲁迅精神的一次总结和深入认识。

正如一些悼念文章所说的,鲁迅的贡献不仅在文学方面,他在艺术上,社会上的贡献也是同样伟大。在提倡木刻艺术方面他的功绩在中国木刻史上已是一页不可磨灭的伟绩了。

“他是介绍西洋木刻艺术来中国的第一人,不是为帮闲艺术,而是为了现代的青年艺术学徒,为了找寻中国未来民族艺术的光明,把历史责任放在自己肩头,奋力推进大众艺术运动的巨轮。将来的光明,必将证明我们不但是文艺上的遗产保存者,而且也是开拓者和建设者。”

“猛然陨落了一个反抗屠杀人类的野蛮主义的前线领袖,委实的使中国民族解放战阵中来了莫大的损失。我们并不为了鲁迅先生死了而失却勇气,反之我们应该继续着为反抗残余的封建,无理的刽子手而奋斗抗争到底,来完成民族解放的前程。”

时局的变化使现代版画运动以至中国现代艺术面临一个严峻的转折点,一切服从抗日救亡的需要。鲁迅先生在青年木刻家心中已经不仅是开创民族艺术的领路人,更是中国民族解放战阵的精神领袖。青年木刻家对艺术创造的追求也以民族解放为终极目标,李桦、赖少其、刘仑等广州木刻家都先后选择了弃笔从戎,直接投入到抗日斗争中,体现了艺术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吴瑾,广州画院画家。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09-10-22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