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猜错,这家伙的确会说 -- 用一口流利的汉语与记者侃侃而谈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jhuang 于 2010-03-20, 13:08:13:

回答: 此人1976年来华,大学学的是Asian Study,几乎可以肯定能说汉语 由 jhuang 于 2010-03-20, 13:01:16:

引用:
寻找双赢的环保之路——访世界自然基金会驻华首席代表郝克明
赵永新 2002年09月24日



  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简称WWF)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独立性非政府环境保护机构,也是最早与中国开展环保合作的国际民间环保组织。前不久,在北京WWF驻中国办事处,记者对WWF驻华现任首席代表郝克明(Jim Harkness)先生进行了专访。

  卓有成效的合作

  WWF的会徽是中国的国宝大熊猫,而该组织与中国的合作,就始于大熊猫的保护。早在1981年,WWF就与中国开展大熊猫保护。1996 年,WWF在华正式成立分支机构,至今已有物种保护、环境教育、湿地保护、森林恢复等8个大项目组,开展具体项目达30多个,与中国开展的环保合作可谓卓有成效。

  1993年,WWF与原国家林业部在第二次全国大熊猫调查基础上制定的《大熊猫与栖息地保护计划》,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并付诸实施,使大熊猫保护区由原来的11个增加到目前的33个,保护区面积翻了一番,所取得的成果令世界瞩目。

  在WWF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国家林业局在2002年国际湿地日的这一天将14块国家湿地作为献给地球的礼物,列入国际湿地公约组织的名录,成为国际重要湿地。这对中国湿地的保护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环境教育领域,WWF与教育部合作制定的《全国环境教育指南》,更成为全国大、中、小学校进行环境教育的指导性文件。

  注重实效力求双赢

  郝克明端着白底蓝花的陶瓷水杯,用一口流利的汉语与记者侃侃而谈。他说,WWF在中国的环保项目之所以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一贯倡导的“参与式保护模式”。

  郝克明举例说,1998年以来,在长江流域开展的“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生态重建中,WWF协助地方政府发起长江湿地保护计划。他们除了设身处地向当地农民讲解“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的重要意义外,更重要的是坐下来与农民一起探讨“退田以后靠什么吃饭”。他们了解到,许多农民早就想搞网箱养鱼、养猪或生态旅游,但不是缺资金,就是没经验。针对这些实际困难,WWF与当地政府一道,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双退”工作进展顺利。“现在好了,政府的目标实现了,农民退田后的生计也解决了,大家都高兴。”郝克明不无得意地告诉记者,如今长江发洪水,那些从垸里退出来的农民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湿地也恢复得很快。

  “当然,重要的不在于采取什么样的模式,而在于计划的可行性和取得的实际效果。”郝克明告诉记者,“我们从来不主张闷在办公室里看着地图做计划,而是要求工作人员一定要深入实地调查研究:究竟要保护什么,怎样才能达到目的,存在什么实际困难……然后,与利益相关者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郝克明在家庭的熏陶下,从小就对东方文化产生了兴趣。而喜爱大自然的父母又影响了他未来的人生走向。他先在美国纽约州的威斯康星大学主修生态学,在意识到环境保护不单纯是一个自然科学问题后,他又到康奈尔大学攻读社会学并获得硕士学位。他不仅可以讲一口流利的汉语,而且对中国的风土民情也十分熟悉。每当周围的同事和朋友这样称赞他时,郝先生总是谦虚地微笑着说:“我对中文的掌握和对中国的了解还远远不够,我一直在学习。”

  这种入乡随俗、虚心好学的态度,恐怕也是WWF在中国的工作卓有成效的原因之一吧。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