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芝诺悖论”再答田野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eddie 于 2008-12-29, 13:38:50:

西方古时候有个“芝诺悖论”,中国以前有个“小儿辩日”。因为中国的问题提出者是个小孩子,大家一笑置之。但西方的是个哲人,却就非同小可起来。设想,如果中国“小儿辩日”的主角是孔夫子,那么这是否也会成为一个流传几千年至今尚未解决的悖论?还是田野会认为咱们自己的圣贤还是比不上西方哲人思想的深邃?

芝诺悖论的问题不再于它是否已经被解决,而是它本来就不成其什么悖论。这一点本来应该是很容易看清楚的,然而一旦“形而上”起来就麻烦了。因为没有人真正知道什么是“形而上”的,因此最终没有人可能在“形而上”的层次上解决这个问题。

那么,芝诺悖论有没有意义呢?数学上有很多猜想本身也没有什么意义。比如哥德巴赫猜想,其解决与否除了满足人类好奇心以外不会为这个世界带来实质性的变化。然而,在试图解决这个猜想的过程中,数学家毕竟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定理和方法。因此,他们有资格说上一句“过程比结果更为精彩”的漂亮话。试问田野,在哲学家们几千年为“芝诺悖论”喋喋不休的过程中,除了那“我们还是不知道阿基里斯是怎么追上乌龟”的亘古一叹,又或曾因这个悖论产生过一丁点有价值的思想或方法?

田野似乎以为物理学家只是埋头自己本学科的小打小闹,所以我们需要哲学家来掌握大方向。事实恰恰相反。物理学家作为一个整体,决不是对“大世界”不关心。而是他们信奉的是“要用证据说话”的道理。在没有足够证据的时候,没有必要通过夸夸其谈来表现人文关怀。

物理学家薛定锷曾经以一本《什么是生命》揭开了现代生物学的序幕,引导人们开始科学地理解生命。这并不是说薛定锷之前的物理学家都不曾关心什么是生命,而是他们还没有到达可以发言的时候。田野所提出的所谓“认识”、“意识”等等概念也是如此。物理学家现在所说不多,只是因为时机尚未成熟。事实上,物理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等等都在致力与有关意识的研究。他们所关心的是意识以什么形式存在,以什么形式消失,它是否能从一个物资载体转移到另一个物资载体等等实际问题。只有在搜集到足够的证据之后,科学家们才能回答“什么是意识”这样的问题。

我们不知道这些问题何时会有答案。但我们可以确切的知道这个答案不会由号称成天思考这个问题的哲学家来提供。这个答案更不会只是一句“物质决定意识”的空话。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