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近期“新到资料”的感想---与鱼兄及grace商榷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http://www.xys.org/cgi-bin/mainpage.pl

送交者: 桂铭 于 2005-2-03, 23:19:17:

“新到资料”的确有很强的影响力,体现[新语丝]的魅力。喜欢的文章不用多说。看到一些不讲理的文章,我也很不舒服,有空就写个辩驳贴子,没空没心情,就拉倒,或者有其他人会表示不满。

“新到资料”里其实我觉得,有一些是供批判学习资料,班主正希望看到不同声音呢。"供批判学习资料"并不等于“凡是过后证明不对的或是读者不喜欢的”,一开始如果就是别扭的贴子,第二天出来反对的声音,这事常见。

我不否认班主有倾向,这很自然,就象鱼兄坚持你的立场一样,无可厚非。什么样的帖子更容易编辑上新到,这我管不着。我喜欢这里,但并不需要我“过多地护着它”,我没有那个本事。要想满足所有人的兴趣爱好品位文风,这样的坛子不可能有。鱼兄不必过虑。

我们也有一些共同点。我认为打假不能凭口号、立场,要有证据逻辑。打假的目的也不能是人身攻击,致人于死地。打假是为了促进制度的改善,促进人文的关怀和科学的昌明。这些方面,尽管[新语丝]可能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可是还没有其他的论坛比他做得更好。

“新到”里有一些我不喜欢的,比如萧愚过分地挑剔和夸大某些问题;米老排为了批葛洪兵,开篇谈“自强自立”的问题,却扯到“一年发表几十篇论文”,颇有“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手法;黎日工要批“科举”,却连高考都要废除似的,难怪朱苏立这类人可以傲慢地宣称,是制度给了他们愚弄考生和学术规则的权力。

我不赞同廖晓义、汪永晨的环保“科学”观,她们其实对科学知之甚少,更多的是用感性,来推动环保观念和事业。被何祚庥和方舟子这样的重量级科学人物修理,有点可怜。中国的环保问题很严酷,既需要科学家来科学地宣传环保概念和提出解决办法,同时也要有一些热心人以其他方式来推广介绍环保意识。我感动她们多年为中国的环保事业所付出的热情和努力。如果廖晓义、汪永晨能主动跟何祚庥这样的科学家早点沟通,借鉴科学知识、逻辑方法,则是中国环保事业之福。

这两天关于潘建伟的讨论,我感到一些惋惜。潘的学术成果无疑很优秀,有国际一流水平。对潘的成就的评价的纠纷,其实跟国内目前的环境和心态分不开,特别是与目前吸引海外人才的制度/方法的缺陷分不开。

国内太需要“国际一流”的成果了。教育部、大学、媒体,显得有点饥不择食,不惜捏苗助长。几个“大奖”的不同说法,虽然不排除潘自己对国内的误导,恐怕也有潘被不由分说抬上骄的可能。潘明明不可能在国内任全职,科大也明明知道这点,也照授教职金钱,“主要工作在国内完成”,是安内的目的,骗骗自己的老百姓而已。“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有点象台湾的凯子外交,拿教职金钱公开贿赂所谓的“国际一流”学者,花老百姓的钱,官员得“引进人才”政绩面子,讲座教授得实惠,两边很爽。可是,有多少实质性的成果?官员们不会真正关心。那些如果拿了国内有限经费、虚名却没有给予任何实际帮助的(个别)“度假”海外学者,不客气地说,很卑鄙。“长江学者”、“百人计划”名头很大,本来是个好事,可是所谓9个月的工作时间和3+2年任期制度,与其高门槛是不相称的。海外学者不可能在国内花这么长的时间。国内应聘者如果没有内应,就算能聘上,还有个3+2年后的出路问题。加之往往黑箱操作,所以有潘这样的全职“长江学者”丑闻。[新语丝]这次对潘的批判,我觉得更着眼于抨击目前吸引海外人才的某些不合理制度。“长江学者”不应该作为一种奖励,象礼品一样,送给所谓的“国际一流”学者。

如果真能以高门槛招到人才,就应该让其安心这个岗位工作。我真的希望国内所有的正高职位,都能公开聘请,一旦获聘,则获全职+终身职(直至退休),并得到独力和良好工作环境条件。这样,才能吸引真正想得到那个位置的学者,体现其实质价值。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可选项):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可选项):

URL(可选项):
URL标题(可选项):
图像(可选项):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http://www.xys.org/cgi-bin/mainpage.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