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Yush 于 2007-05-17, 08:02:02:

回答: “子虚乌有” 由 Yush 于 2007-05-16, 23:26:14: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就有关问题澄清事实
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217&infoid=7422
人民网文字直播
http://live.people.com.cn/note.php?id=165041210062443
中国教育在线
http://www.eol.cn/article/20041210/3124102.shtml

生效民事判决已经认定如下事实:
从教育部发言人的讲话内容上看,“丧失良知、道德沦丧的行为”所指向的群体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们和媒体从业人员
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8/dingzuyi133.txt
为此,丁祖诒和西译可考虑申请再审。


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第1803页:
[子虚] 汉代司马相如有《子虚赋》,假托子虚先生、乌有先生和亡(古同“无”)是公三人互相问答。后世因此用“子虚”、“子虚乌有”指虚构的或不真实的事情。

商务印书馆《新华成语词典》第971页:
[子虚乌有] 汉代司马相如撰《子虚赋》,文章假托了子虚先生、乌有先生、无是公三人的对话。后用“子虚乌有”指假设的、不存在的事情。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