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听过SACD吗?真有那么好吗?俺是没那本事整这些装备的了。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允真 于 2012-06-28, 00:05:51:

拥有“五音”的奢侈

时间: 2012-06-28 10:05 来源: 深圳特区报
  ◎ 刘雪枫
  对于大多数有实力有闲心去消费音响系统的人来说,所谓硬件即器材一定属于“奢侈品”,稍微像样一点的系统,价位足可抵一辆比较体面的轿车,而且如今拥有百万元级以上播放系统的人群正在逐渐扩大,令轿车的升级再也不能专美于前。与昂贵的硬件相比,软件的价值却呈现出日益下滑的趋势,如果不是继续葆有“黑胶”、“密纹”情结,目下国人大多数天价系统里播放的软体大概价格都在百元以下,尤有甚者是20元以下的引进版或者盗版。这种怪现象绝对不可能在其他奢侈品种类中出现,唯一的可能便是在表里同样豪华尊荣的BINKLY或BENZ、AUDI高级系列的音响系统放一张也许“来路不明”的CD,只这张CD即有可能把整辆车的档次都拖累下来,如此现象可谓异常普遍。
  音乐的CD当中到底有没有身世尊贵、里外光鲜的高档货呢?从目前的价格上看,最贵的SACD(超级声频CD)也不过200元左右,尚够不着“奢侈品”的边儿。不过在我的认识里,除了价格因素之外,SACD基本可以满足“奢侈品”需求的主要条件,至少它们与高档硬件搭配起来不再相形见绌,而且其品质的完美再现往往取决于系统的品质和状态,堪称硬件的“试金石”。
  SACD对人的耳朵也是一个考验。一张SACD的存储量是普通CD的六七倍,当它们的内容一致的时候,普通CD对音乐的压缩就太残酷了!据说SACD在录音过程中拾取的信号频响范围远远超过人的耳力所及,这一点对音乐表现的完整性相当重要,那听不见的东西也许是空气,也许就是想象中的“天籁”,当它们一点损失没有地和音乐一起被录进机器之后,通过什么样的介质才能完美再现呢?目前只有大容量的SACD可以做到这一点。记得上世纪70年代初,PHILIPS唱片公司研发了四声道录音,明显比双声道录音捕捉的信息量更大,可惜当时没有可以拷贝存储的载体而暂时束之高阁。今天同样是SACD解决了这个难题,使得三十余年前的精彩录音通过PentaTone的RQR(四相位录音)系列终现于世。
  PentaTone即“五音”之意,顾名思义其录音采用的是五声道。这个品牌的创办者正是昔日PHILIPS唱片公司的几位高管,当原公司打算将唱片产业卖给英国的DECCA时,这几位“壮志难酬”的唱片热爱者共同筹建了“五音”,他们知道库房里还有一大批珍宝未能以其初衷面世,这里面有格鲁米欧、谢林、科林·戴维斯、马舒尔、海丁克、马里纳、阿梅玲、卡巴耶等那个年代重量级大师声音的完美记录母带,音乐家见证了超前的技术,却眼睁睁看着它们在库房里蒙尘近三十余年。虽然在许多唱片专家的心目中,“五音”制作的新品更有市场竞争力,它们可以说是最优质的SACD品牌。但在我心目中,能够欣赏到曾经以压缩格式放在CD里的同样演奏版本在SACD的支持下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才是最可啧啧称奇的。此刻,CD的意义还剩什么?只是用来衬托SACD的无敌吗?对于一个喜欢不断扩充聆听曲目的爱乐者来说,我的苦难刚刚开始,因为耳朵的功能被SACD进化了,习惯了血肉相连而不变形的音乐,就再也忍受不了CD的逼仄与枯干,以及音量开大之后给耳朵带来的分贝压力。面对家中数量不成比例的SACD与CD,听SACD变成奢侈的享受,而不得已听CD往往成为工作的借口。为了播放器的兼容,一张SACD上同样的录音分两种涂层,这时的转换比较实在带有“自虐”的意味,每次听CD层都需要鼓起勇气,而快感则源自随即而来的SACD层。
  稀少,成为SACD堪比“奢侈品”的一个必要条件,当然制作精良绝无问题,它的包装盒子就是一项专利,可以明显与CD区分。还有,不像大多数“奢侈品”那么容易被“山寨”、被假冒,目前SACD还无法被解码盗版,即使被盗去的也不过是CD层,跟盗版CD没什么区别。
  行文至此,说出最重要的一点。因为“五音”的理念是最大限度地还原现场效果,所以引来当今数位炙手可热也最具时尚特征的年轻音乐家纷纷加盟,钢琴家有弗兰西斯科·特里斯塔诺·施里梅、马丁·海尔姆辛以及中国的陈萨,指挥家有普雷特涅夫、尤洛夫斯基、帕沃·雅尔维、克莱茨伯格、马克·阿尔布莱希特、庞蒂,小提琴家是朱丽亚·菲舍尔、阿拉贝拉·施泰因巴赫。在这些技艺过人的帅哥美女身上,音乐与时尚的融合终于形成阵仗,将音乐的存储介质共同提升到考验耳朵功能的“奢侈品”境界。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