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科技部加大了对中医研究的支持力度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雨后彩虹 于 2007-02-16, 01:37:53:

2005-2006年度一口气上了三个重大专题研究项目:
(http://www.973.gov.cn/AreaItem.aspx?fid=05)

2005CB523300 络病学说与针灸理论的基础研究 200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05CB523400 方剂配伍规律研究 200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05CB523500 中医基础理论整理与创新研究 200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络病学说与针灸理论的基础研究
★项目简介:
项目编号:2005CB523300

项目依托部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项目首席科学家:吴以岭 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

络病理论是指导难治性疾病治疗的应用理论,既往研究为络病学学科建立奠定理论基础,深入开展络病学学科重要分支——脉络病研究是提高血管病变防治水平与促进学科发展的重大课题。针灸学在我国及国际医疗保健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穴位与内脏联系的特异性规律研究对现代针灸学理论建立具有重大意义,而从经络调虚实功能的角度研究针刺效应机制是经络研究的突破口。基于经络理论的针刀疗法对慢性难治性疾病治疗具有显著疗效,对针刀松解法进行更深入的基础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主要研究内容:运用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防治,提出“脉络-血管系统病变假说”,制定“脉络-血管系统病”诊断标准,建立病证结合血管病变动物模型与药理学研究方法体系;以络气郁滞(或虚气留滞)/神经内分泌免疫和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为切入点,探讨通络方药对“脉络-血管系统病变”共性病理环节-络脉瘀阻/动脉粥样硬化、络脉绌急/血管痉挛、络脉瘀塞/微血管堵塞或闭塞的作用机制,进行通络治法研究及综合评价,建立“脉络-血管系统病变学说”;进行针刺效应与穴位-内脏基本规律研究,总结针刺调整效应的规律,阐明穴位效应规律性以及穴位针刺信号的始动、传导、整合及效应产生的机制;通过对针刀松解法进行深入的基础研究,阐明其科学性、实用性及安全性,完善针刀疗法的理论体系。

预期目标:制定“脉络-血管系统病”诊断标准,建立病证结合的血管病变动物模型及药理学研究方法体系;阐明通络药物对血管病变共性病理环节特别是微血管病变的作用机制,揭示络病与血管病变病理基础相关性;研究不同通络治法作用机制并综合实验与临床资料做出评价;建立对提高血管病变防治水平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新理论——“脉络-血管系统病变学说”,提高心脑血管病及糖尿病微血管病变重大疾病的防治水平,并推动络病学学科的深入发展;揭示针刺效应机理,阐释经络调虚实功能的科学基础;阐明针刀松解法的作用机理;揭示穴位-内脏联系、效应的基本规律及机制,阐述经络内涵的科学基础。

★项目专家组:
姓名 单位
吴以岭 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
刘保延 中国中医科学院
张运 山东大学
杨跃进 北京阜外医院
吴伟康 中山大学
丁光宏 复旦大学
赖新生 广州中医药大学
朱汉章 北京中医药大学
梁繁荣 成都中医药大学

★课题设置:
编号 名称 负责人 主要承担单位
2005CB523301 络病与血管病变相关性研究及治疗对策 吴以岭 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
2005CB523302 通络方药对络气郁滞(或虚滞)与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失调及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作用研究 王克强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2005CB523303 通络方药对急性心肌梗死缺血再灌注微血管完整性及心肌组织保护作用研究 杨跃进 北京阜外医院
2005CB523304 通络方药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作用机制研究 刘志民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2005CB523305 通络治法代表药物作用机制研究及综合评价 吴伟康 中山大学
2005CB523306 针刺效应与经络功能的科学基础 丁光宏 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中心
2005CB523307 针刀松解法的基础研究 朱汉章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CB523308 穴位效应规律的研究 朱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5CB523309 通络方药对络脉瘀阻与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研究 吴宗贵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2005CB523310 通络方药对络脉绌急与血管痉挛作用研究 曾定尹 中国医科大学
2005CB523311 通络方药对脑缺血损伤脑组织保护作用的微血管机制研究 李澎涛 北京中医药大学


~~~~~~~~~~~~~~~~~~~~~~~~~~~
方剂配伍规律研究
★项目简介:
项目编号:2005CB523400

项目依托部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项目首席科学家:张伯礼 天津中医学院

本项目将中药领域科学前沿问题与核心技术创建相结合,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复杂性科学研究方法,研究中药体内过程及作用模式,改变传统的以经验为主的中药研发模式,创新研究中药有效组分配伍优化设计方法学,构建创制现代中药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主要研究内容:

1.饮片配伍和组分配伍相关性研究

2.中药组分配伍优化设计方法基础研究

3.中药组分配伍体内过程研究

4.中药组分配伍作用模式的基础研究

5.冠心Ⅱ号基因水平配伍规律研究

6.基于体内直接作用物质的类方配伍研究

预期目标:

1.在理论创新及方法学研究方面:提出中药组分配伍优化设计理念、发展形成以组分配伍创制现代中药的新模式,建立中药物质基础与药效相关性辨识方法学、中药作用模式和中药体内过程研究方法学。

2.在核心技术研发方面:创建计算机辅助中药组分配伍优化设计技术、中药有效组分制备技术、中药组分体内过程分析技术等系列化新技术。

3.运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技术,揭示冠心Ⅱ号主要药效分子靶标,构建基于基因和蛋白水平的方剂配伍调节模式理论,建立方剂复杂组效关系与配伍规律的研究技术。

4.阐明茵陈蒿汤及相关类方的药效物质基础,揭示茵陈蒿汤及相关类方配伍的微观物质基础和机制。发现新的药效物质或新活性成分10个,创制以有效成分为原料的现代中药产品1-3个。

★项目专家组:
姓名 单位
张伯礼 天津中医学院
李连达 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
刘昌孝 天津药物研究院
高学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
程翼宇 浙江大学
王喜军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高金亮 天津中医研究院

★课题设置:
编号 名称 负责人 主要承担单位
2005CB523401 组分配伍与饮片配伍的相关性研究 郑虎占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CB523402 中药组分配伍优化设计方法基础研究 瞿海斌 浙江大学
2005CB523403 中药组分的体内变化过程及配伍对其影响的研究 李川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2005CB523404 中药组分配伍作用模式的基础研究 张伯礼 天津中医学院
2005CB523405 冠心Ⅱ号基因水平的配伍规律研究 张荣利 李连达 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 浙江大学
2005CB523406 基于体内直接作用物质的类方配伍研究 王喜军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
中医基础理论整理与创新研究
★项目简介:
项目编号:2005CB523500

项目依托部门:广东省科技厅

项目首席科学家:邓铁涛 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医药学是我国的传统医学,也是我国为数不多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学科之一。我国发展中医药学的基本政策是“继承与发扬”,要对历代中医理论的源流进行系统梳理,将核心概念的外延和内涵进行认真界定,加以很好地继承。

中医要走向世界,实现其理论的现代性也十分重要。本项目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源流,进行系统梳理。在继承的基础上,对中医五脏相关理论和体质理论进行深化研究。并运用中医理论为指导,开展治疗疑难疾病的研究。

★项目专家组:
姓名 单位
邓铁涛 广州中医药大学
曹洪欣 中国中医科学院
王琦 北京中医药大学
徐志伟 广州中医药大学
任继学 长春中医学院
陆广莘 中国中医科学院
劳绍贤 广州中医药大学
颜德馨 同济大学
李德新 辽宁中医学院

★课题设置:
编号 名称 负责人 主要承担单位
2005CB523501 基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研究 王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CB523502 中医五脏相关理论继承与创新研究 徐志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5CB523503 中医防治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方法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李平 罗国安 中日友好医院 清华大学
2005CB523504 中医各家学说及其理论创新研究 曹洪欣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5CB523505 中医学理论体系框架结构与内涵研究 潘桂娟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2005CB523506 中医五脏理论创新性及中医治疗艾滋病的研究 王文奎 李峰 北京泰一和中医药研究所 北京中医药大学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