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用科学发展观看待人口问题(4)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demonlx 于 2007-01-19, 10:01:12:

回答: 以人为本,用科学发展观看待人口问题(3) 由 demonlx 于 2007-01-19, 09:58:48:

以人为本,用科学发展观看待人口问题(4)

--------------------------------------------------------------------------------

  二十一、被夸大了的环境危机

  近代人口对环境的破坏力也确实很大,但只是暂时的。老是将一些历史、自然问题也归因于人口,其实是荒谬的。比如说有人将黄河的问题也归因于人口,黄河可是黄了数百万年(中华文明才五千年)。要知道中国人口过去一直是几千万,就算这几千万人没事干,每天琢磨着破坏黄河,以过去那种生产工具也没有这个能力将黄河水弄黄(汉朝时期黄河比现在更黄)。人们在抱怨黄河造成的灾害时,却忘记了一个重要的事实:正是由于黄土流动,才有了华北冲积平原,使得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在这里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科学世界》第4期黄土的功与过:http://tech.sina.com.cn/it/2004-04-20/1448351808.shtml)。新疆古代气候很好,娄兰古国文明发达,现在新疆大量沙漠,缺水严重。有人也将这个归于人口增多破坏环境所致。但自从1987年原娄兰古国区域降水量年增,总不能说是环境保护的好吗?地球地质气候的变化而已:距今8500~4000年是全球性的温暖期,平均气温比现在高10℃左右,雨量充沛,是现在的两倍多,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中心;从距今4000年以来,气候开始变冷,华北雨量逐渐减少,中华文明中心逐渐南移。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的不断隆起阻挡了印度洋暖湿气流北上,西北地区的降水量长期小于蒸发量,所以就会越来越干旱少雨,而冰雹、霜冻、大风、沙尘暴,低温冷害、干热风等气象灾害却时有发生。虽然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经历了数千万年,但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是地球上最年轻的高原和山脉,现在一直还在长高,多少对近几千年的气候有点影响。就象冬天心情差,春天心情好一样,人在大自然面前其实是很渺小。虽然现代一些人为因素造成了一些物种的消失,但大多数物种的消失是地球地质气候的变化造成的,总不能将恐龙的灭绝也归于人类活动吧。王力雄等人探讨环境保护,是应该鼓励的,但他们将近代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进行无限制的放大从而得出一个杞人忧天的结论。

  而在现在的社会里,先进的生产方式已经开始经济地利用资源并注重环保了,而相对落后的生产方式对环境破坏力更大,对资源的消耗更多,比如说中国每消耗1千克能源所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为0.7美元,韩国为1.8美元,日本为6.1美元。八十年代农村能源主要是靠砍柴,对环境的破坏当然大,但随着近段时间煤和液化气在农村的推广,以前的秃山又重新变得绿山了。今后干净的氢能源的突破,煤、石油、天然气等毕竟还有污染的能源又将被淘汰。因此目前的环境问题不是人口过多的问题,而是人口素质不高的问题。要是不提高人口素质,即使中国人口减少一半,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仍然严重。

  工业化将吸收70%的农村人口,农村人口的减少必然导致环境的好转,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围湖、开荒造田,现在开始退耕还湖、退耕还林了。现在中国的森林覆盖率正逐渐增加。

  有人说中国石油储量有限,但即使中国不生小孩,光留下美国一个国家,石油也会用完的,只不过是延迟了几十年而已,那么今后怎么办?美国到时候也民族自杀?尤其是几乎不产石油的日本,更加是没有理由生存下去了。今后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更主要依赖新的资源的开发,而不是竞争现有资源。

  美国经济学兼人口学家朱利安·西蒙在《最后的资源》一书中认为,地球的“可以发现的资源”和“存在于地壳中的资源”远远超过“已知储量”。而按照“可发现的资源”或“存在于地壳中的资源”来计算,几乎所有矿物资源的耗竭都是遥遥无期的。按照西蒙的观点,担心自然资源有一天会用尽是多余的,人们完全可以微笑着面对未来。

  两千多年前的管子说过一句很富哲理的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西方国家当初奴役殖民地国家的人民,掠夺贫穷国家的资源;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正在为全人类做出贡献,电灯、电话、汽车、飞机、电脑、多种电器和药物等的发明使全人类受益(虽然美国利益更大),并且也关注起发展中国家的人权了。以前人类也是掠夺自然,破坏了一些自然环境,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除了满足人类本身的需求外,还有能力改造生态植物,增加植物光合作用效率,野生动物也能在有限的空间内获取更多的食物,从而有利于物种的保存。

  到目前为止农业科技主要还只是为了提高了粮食品种的光合作用效率,随着近年基因技术的突破,今后将对其他生态植物品种更新,生态也将大为改善。2020年以后人与自然的矛盾将不是加重而是缓解(现在农村生态就已经好转了)。朱利安.西蒙在他撰写的《人类的状况》一书中认为,到2020年,人类的生存条件在所有物质领域都将得到极大的改善,但是他们还会继续抱怨,说一切都一天不如一天。到2020年,整个世界还会像现在这样忧心忡忡。朱利安.西蒙在他的书中引用了这样一句古老的谚语:“没吃的愁,吃的多了更愁。”

  过份乐观会付出昂贵的代价,但过于悲观,其代价会更高。潘岳负责中国环境保护,做出了一些令人信服的成绩,但要是过度强调环保,可能会适得其反,就象当年实行计划生育一样。

  附:被夸大了的环境危机科普杂志(2004年第3期): http://www.kepu.gov.cn/magazine/dkj/2004/03_31.htm

  自然资源正在消耗殆尽;人口正在不停地增加,使食物越来越少;物种正大量灭绝,森林正在消失,鱼的种类正在枯竭;大气和水的污染情况正不断变得更加严重;……多少年来,这些关于环境危机的忧心忡忡的警告一直不绝于耳,伴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进程,地球的环境似乎正在陷入越来越糟糕的境地。人类活动正在糟蹋着地球,人类最终可能在这过程中自我毁灭。

  然而,在环境危机成为普遍共识的今天,却有一种完全不同的声音在发出:人们过去的想法都错了,事实上一切正在朝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河流、海洋、雨水与大气都在变得越来越干净;世界森林的总面积没有减少;灭绝的物种的数量比我们原先预想得要少,而且不少濒危物种已经重获新生;世界人口尽管增长了,却比以前享受到更多的温饱;另外,即便地球在变暖,也并不意味着世界末日的来临。这些观点几乎可以推翻人们以前对环保的所有信念。

  1、自然资源会消耗殆尽吗?曾有两位美国经济学家,一位是马里兰州立大学的朱利安?西蒙,另一位是斯坦福大学的保罗?埃尔里奇。在关于人类前途的问题上,西蒙是乐观派,认为人类社会的技术进步和价格机制会解决人类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人类前途光明;埃尔里奇则是悲观派,认为由于人口爆炸,食物短缺,不可再生性资源的消耗,环境污染等原因,人类前途不妙。

  他们谁也说服不了谁,1980年,他们决定赌一把。他们争论涉及的问题太多,赌什么呢?最后决定赌不可再生性资源是否会消耗完。不可再生性资源如石油、煤及各种矿石在地球上的储藏量是有限的,越用越少,总有一天这种资源会用完。悲观派埃尔里奇的观点是,这种资源迟早会用完,其未来的价格大幅度上升。乐观派西蒙的观点是,这种资源不会用完枯竭,价格不但不会大幅度上升,还会下降。他们俩人选定了五种金属:铬、铜、镍、锡、钨,以1980年的价格为基准,看看10年后它们的价格是涨还是跌。

  这场赌博需要的时间真长,到1990年,这5种金属无一例外地跌了价,悲观者埃尔里奇输了。这5种金属无疑是不可再生性资源,当它们越来越短缺时,其价格必定上升。但为什么现实中这5种金属越来越少,而价格反而降了呢?关键在于市场价格机制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我们知道,世界上任何一种资源都有其替代品,不可再生性资源同样也有替代品。当这5种金属的价格上升时,就刺激了人们去开发它们的替代品。例如,铜和锡过去主要是制造各种生活用的器皿的,当铜和锡的价格上升时,就被大量塑料制品替代;同样,铜和其他制造电线的金属价格上升也刺激了人们开发替代铜的光导纤维。这样,这些金属的需求大大减少,价格自然就下降了。这说明在面临困境时,人类的创新精神是无止境的。

  美国经济学家罗塞尔?罗伯茨曾以小说形式写了一本介绍经济的书,书名是《看不见的心——一部经济学罗曼史》。这本书的主人公山姆?戈登是经济学讲师。他在第一天给学生上经济学课时,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世界现已探明的石油储藏量为1024万亿桶,每天石油消耗为7600万桶,我们这个世界什么时候将用完这些石油。他要求学生一分钟做出回答。许多学生开始用计算器计算。但山姆?戈登告诉他们,答案是永远用不完。因为当石油越来越少,价格上升过高时,人们就不会用石油,而用其替代品作燃料了。只要石油价格上升到足够高,一定会有替代品出现,剩下的石油由于开发成本太高,无人开发,石油自然不会用完。

  显然,只要科学技术在进步,自然资源永远也不会枯竭。

  2、人口炸弹并未爆炸人口爆炸也正在被证明是一个没有根据的担忧。1968年,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保罗?恩里希在他的畅销书《人口炸弹》中宣布,鉴于世界人口可以预见的爆炸性增长,地球终将不能养活人类,“为养活人类而进行的战斗已经结束了,70年代,世界将经历一场高比例的饥荒——上百万人会被饿死。”但这一切并没有发生,相反,根据联合国的材料,自从1961年以来,发展中国家的人均农业产量已增加了52%。即使在一些贫穷国家,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提高。现在,全球饥荒受害者在不断减少,人类平均寿命从100年前的30岁延长到现在的67岁。

  证明食品资源比人口增长更快的依据仍然是价格。据世界银行统计,自1800年以来的200年中,扣除通货膨胀因素,食品价格事实上下降了高达90%,这就意味着最贫困的人也能吃饱肚子。

  恩里希博士的预言重复了托马斯?马尔萨斯在170年以前所讲的话。马尔萨斯声称,如果不受限制,人类的数量将以指数形式增长,与此同时,通过开垦新的耕地,食物的生产只能以线性方式增加。他错了。人口的增加存在着内在的制约:当人们变得更加富裕和健康时,他们的家庭变小了。事实上,人类数量的增加在60年代初期时达到了顶点,为每年2%多,自那以来,人口的增长率一直在下降,现在为1.26%,预计2050年下降到0.46%。联合国估计,到2100年,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人口将停止增长,人口将稳定在110亿以下。

  马尔萨斯也没能考虑到农业技术的发展,它们已经使每公顷土地的粮食产出越来越多。正是人类智慧在农业方面的运用,食物产量提高了,并且还超过了人口的增长。

  3、生物多样性并未遭到破坏对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威胁是真实的,但被夸大了。由于热带雨林以惊人的速度遭到砍伐,人们原先估计每年有2000―10000种现存的物种会消失。许多人估计,在一代至二代人的时间内,全球的物种会减少一半。

  然而,事实显然无法证明这些预测。在美国东部,过去两个世纪中,森林缩小成分散的各块,但其总量只比当初减少了1-2%,而这只导致了1种森林鸟类的灭绝。由此看来,物种比想像中的更具有生存恢复能力。热带森林并不象许多环境保护主义者所宣称的那样,每年以2-4%的速度消失着,联合国最新的数据显示,其速度不到0.5%。

  10多年来,环保学者一直都在担忧砍伐森林的行为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们警告世界森林资源正处在临近灭亡的关头。然而,丹麦阿胡斯大学的统计学教授比约恩·伦伯格在他出版的《多疑的环境学家》这本书中认为:自从农业活动在地球上诞生以来,地球损失了20%的森林覆盖,但这种消耗在最近10年里已经几乎接近停顿。根据联合国提供的数据,地球上的森林面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基本保持在稳定的状态,占地球整个土地面积的30%。生长在美国、英国与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温带森林在过去40年里实际上面积已经有所扩大;生长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热带森林的确有被砍伐与被烧毁的情况,但这种消耗速度也已经降到较低的水平。最后,尽管到处都可以听到有关亚马逊雨林即将消亡的悲切警告,这片森林的面积目前实际上只减少了15%左右。伦伯格由此得出结论:“从根本上讲,我们的森林资源前没有受到威胁。”

  生物物种的情况也是如此。社会运动家诺尔曼·迈耶斯在他1979年的著作《下沉的方舟》中曾预言:每年将有4万个物种濒临灭绝。另一些人的预言还曾经把这一数字上升到25万,同时还有人预言:50年之后地球上的所有物种将有50%灭绝。伦伯格提供的数字是:近年各种研究只证实地球上每年有0.08%的物种灭绝。负责发布某一物种绝灭的官方消息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也承认:“实际的物种灭绝率依然很低。”

  当然,成功的保护工作是使物种灭绝率保持低水平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发达国家与地区,动物栖居保护地的数量之多是空前的。现在,鲸类、大象、秃鹰等曾经被列入濒危名单的动物已经远离了灭种的威胁。

  4、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吗?

  大气污染也被夸大了。虽然曾经确有一段时期,工业化城市的大气变得很糟糕,但现在已明显好转。伦敦的例子最能说明问题了。早在中世纪,伦敦就开始出现煤烟污染大气的问题,由煤支撑的工业革命开始以后,由于工厂大多建在市内,居民家庭又大量烧煤取暖,煤烟排放量更是急剧增加。在无风的季节,烟尘与雾混合变成黄黑色,经常在城市上空笼罩多天不散,形成臭名昭著的伦敦雾。1952年12月4日,伦敦上空的冷高压导致大气湿度增加,风力微弱,污染物难以扩散,呛人的浓厚烟雾弥漫全城5天之久,几天内死亡人数比平时增加了4000人,这就是著名的“伦敦大雾”事件。但现在由于清洁燃料的使用与对排放物的严格控制,使伦敦目前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已经降低到了16世纪的水平,今天,那里的空气比1585年时还要洁净。这样的大致情形也发生在其他工业化国家中,例如,无铅汽油的使用也将美国空气中的铅浓度下降了97%。尽管污染在发展中国家正在增加,但它们只不过是重复工业国家所走过的路程,当它们足够富裕后,也会开始治理其空气污染。

  除此以外,海洋也正在变干净。根据欧洲环境署的数据,在过去10年里,欧洲沿海海水中的镉、汞、杀虫剂的含量下降了大约80%。

  更有说服力的例子是关天厄尔尼诺现象(大洋海水异常升温现象)的,异常的厄尔尼诺现象造成了大量海洋生物死亡,是人们说到全球气候灾害时经常提到的一个例子。美国气象学会曾对1997-1998年的厄尔尼诺现象所带来的得与失做过详细调查,调查显示,这次厄尔尼诺现象在美国造成的破坏估计在40亿美元,不过,它带给人们的好处大约达190亿美元。这些好处来自于冬季较高的气温(估计挽救了850人的性命,降低了取暖费用,减小由融化的雪水引发的春季洪水),以及较少的大西洋飓风(根据以往的记录,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时,大西洋飓风便较少)。1998年,美国没有碰到大的大西洋飓风,避免了重大的损失。但这些得益并没有像损失那样得到广泛的报道。

  5、只是一场虚惊

  1968年,一批国际知名的科学家在罗马组织了一个罗马俱乐部,专门研究如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生态平衡问题)等全球性问题,他们在1972年发表了一份名为《增长的极限》的报告,预言如果快速增长的模式继续下去,世界就会面临一场“灾难性的崩溃”。然而从那以后30年过去了,现代化进程在持续加快,人类越来越富裕,而地球并没有发生“灾难性的崩溃”。

  从那以后,此类预言不绝于耳,旧的被事实否定,新的又冒出来,但许多环境灾难并没有如同人们预言的那样发生。1980年时曾有人预言:我们只有30年的石油贮存量可用。20年以后,我们知道石油至少还可以再用上40年——勘探技术的发展使可开采的石油矿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数量。80年代的另一著名预言是:酸雨将毁灭整个欧洲的森林。10年以后这种恐惧自行烟消云散了,研究证实酸雨很少对树木的生长产生影响。不过,酸雨倒是确影响湖泊里的生物,于是,可能导致酸雨的气体排放被受到控制。

  人性中总是容易注意到生活的阴暗面,而当现实中的危机降临时,人们又容易对未来丧失信心,从而产生悲观情绪,但也许正如一位科学家指出的那样,“人类的恐惧通常是一场虚惊”。

  二十二、经济落后能归因于人口过多吗?-恰恰相反,足够的人口是经济繁荣的必要条件

  很多人认为美国的发达是人口少的原因,希望中国能将人口降低到三、四亿,然后过上美国现在的生活。其实这种想法非常肤浅。一方面,客观上中国的人口已经很多了,不可能象切蛋糕一样把现有的13亿在保持年龄结构不变的情况降下来,现在的计划生育其实只能降低生育率,减少新生人口,意味社会持续老化,等人口以这种方式减少后,有生育能力的年轻人比例已经很低了(很容易惯性地降到几千万乃至灭亡),人口结构已经是不可持续发展了(抚养比将达到历史最高,没有创新能力了,也缺乏生育小孩的愿望了);另一方面,美国的发达根本不是因为人口少,相反,美国正通过鼓励生育和移民增加人口。

  比如说在甲地八个人应聘一个职位,乙地80个人应聘10个职位,比例都一样。但对于求职者来说,在乙地多了10倍的应聘可能性;对于公司来说,甲地八个人可能没有一个合格的,公司只好空着职位(对公司和个人都不利),乙地因为有80个应聘者,公司就算不能招到10个合格的,也可以招到六、七个合格员工,相对来说乙地就业率更高(对公司和个人都有利)。这就是为什么加拿大人都愿意往美国跑的原因,小城市人和企业都愿意往大城市跑的原因。小城市的人到大城市后然后又留恋以前的悠闲和环境好,一个劲再抱怨大城市如何地拥挤,如何的环境差。

  加拿大和俄罗斯人口比美国少吧,失业率为什么反而更高?就业机会是谁创造的?是人!人多意味创造的就业机会也多。

  失业就象单身一样,在什么社会都存在。不要以为某著名演员死了配偶,你就增加了结婚机会。不要以为美国将印度和中国的电脑技术人员都赶走,美国电脑行业就增加了就业率,相反电脑行业可能萎缩,失业率更大。

  目前中国农村生态在改善,城市在恶化(不断在基建)。一定要拿目前中国城市的问题来说的话,那美国的芝加哥、纽约等大城市都有问题,为什么还吸引那么多人去?因为城市有城市的好处,当然不可避免伴随一些缺点,不要指望既得到所有好处,又没有一点损失。北京、上海城市毛病多,昆明、桂林问题少一些,你为什么不选择去昆明、桂林(或者去县城,中国很多农村生态好的不得了,你去吗)?

  有人说:“每年春运期间,中国的火车站总是人山人海,火车上人挤人,人叠人,可见中国的人口是太多了。”然而,为什么你不认为这是由于中国的铁路和火车太少,反而认为是中国的人口太多?中国人均拥有铁路才5.5厘米,不及一支过滤嘴香烟长,在世界上排在100位之后。中国前些年长途汽车一样拥挤,但近年由于快速的高速公路建设,供求关系开始倒过来了。

  就算整个北京90%的人都搬走,10%人留下来连基本的道路维修都不可能,城市怎么运转?总不能希望90%的人为你服务,10%人在享受。

  美国只有三亿人口,但纽约、费城、芝加哥一样非常拥挤。连在中国眼里生态很差的亚利桑那州的图森也有上百万人口(到处是沙漠,地上光溜溜的,寸草不生,最高的植物是仙人掌,比房子还高)。城市化意味更多的工作机会,意味着更丰富的生活(虽然有些地方要差一些)。要是中国人口只有六亿,上海等城市还有现在这么拥挤。

  一个芝加哥的医生,在市中心买了一栋房子的一层(四居室),化了几百万美元,但在隔壁几百里的Madison,Milwaukee,Ann Arbor买一栋两、三层楼的并有数亩草坪的房子只要二、三十多万美元。他一个经抱怨芝加哥太拥挤,别人问他为什么不去隔壁这些城市,他说找不到相当待遇的位置,综合考虑还是芝加哥好。

  就连Madison和Ann Arbor这样二十几万人口的大学城,虽然总面积很大,但中心区域一样高楼林立,70%的市民都在这中心区域上班,停车都成问题(还得交费),上下班开车一样拥挤。

  前几年IBM公司在明尼苏达的Rochester有个分部,由于该市只有两个主要单位:Mayo Clinic和IBM的分部,因此房子价格猛涨,但这几年电脑行业不景气,IBM大量裁员,房价猛跌,以前二、三十万美元的房子现在只要十几万了。整个城市的心理没有以前踏实。当北京、上海房价只有500元/平方时,意味着已经失去了全球经济竞争力了。

  美国加州污染比其他州严重吧,一个州(主要两个大城市)经济实力就列全世界第五(只有包括美国在内的四个国家比加州好)。Illinois州一个芝加哥(800万人口)就已经不得了,Illinois州可有很大的空间再建四、五个芝加哥,要是这样的话,不得了!美国人口增加到13亿,经济实力和科研实力不得了!科研实力一增加全球都获益,虽然美国可获得更大利益。

  日本人均可利用资源远比中国少,并且还有地震火山,一样有上亿人口。你说日本利用全球资源,我们为什么要尽国际义务不去利用呢,俄罗斯远东资源丰富的很,人力缺乏70%。美国通过控制价格就能控制中东石油(当地人廉价为美国服务,要是这些石油在美国本土,美国光劳工都划不来,现在就禁止开采)。我们只要将经济做大,能在全球化下控制价格,一样能获取全球资源。

  无能的将军管不了太多的兵,韩信决不会嫌兵太多。

  二十三、近代科技加速发展的原因--人口爆炸导致科技爆炸

  在谈论历史时,人们往往只从政治角度考虑问题,历史书上总是政治人物充当主角,文学家居其次。

  美国人麦克·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评价历史人物(http://www.chinaiiss.org/top/100history.htm)。这本书的封底印了一段培根的话:“智慧与学术给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影响远比权力与统治者更持久。在《荷马史诗》问世以来的250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里,不曾有诗篇遗失,但却有多少宫殿、庙宇、城堡以及城市荒芜或是被焚毁?”哈特说:“我所注重的是这些人在历史进程中的影响,而不是他本人是否伟大。虽然政治变迁是重要的,但公正地说,在亚历山大大帝去世500年之后,世界上大多数人的生活同他们生活在亚历山大大帝出生前500年时祖先们的生活方式没什么两样。……但科学发现不仅带来了技术上和经济上的革命,它还完全改变了政治和宗教思想,艺术和哲学。”哈特认为,宗教和科学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基本面貌,其次才是政治家和武夫,文学艺术垫后。因而,在他的排行榜上,科学家和发明家最多(36人),政治和军事人物次之(31人),哲学家14人,宗教领袖11人,文学艺术家5人,探险家2人,工业家1人。在哈特的名单中,纸的发明人蔡伦高居第7,而秦始皇和毛泽东却只分别排在第17和89位,哈特解释得理直气壮:“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没有纸,世界将会怎样”。

  虽然哈特认识到科技对人类的影响比政治家要大,但他的排名仍不能反映出为什么近两百年科技才加速发展。其实哈特忘记了一个最重要的民族-印度安人,印度安人才应该排在榜首。

  几千年来,全球人口波动在低水平。人口的大量增加,是近两、三百年的事情,很大程度归因于印第安人的伟大农业成就,玉米、番薯(包括红薯、白薯)、马铃薯、南瓜、豆薯、木薯、蕉芋、花生、番茄等高产作物都原产美洲(http://www.guoxue.com/economics/ReadNews.asp?NewsID=3762&BigClassID=16&SmallClassID=16&SpecialID=93)。中国人口数量是在康熙、乾隆时期才发生前所未有的迅猛攀升,从两千万左右上升到到4亿。可以说印第安人的农业成就(从遗传学角度看玉米的育种就非常困难,而印第安人很早就育种成功了玉米)改变了整个世界,也打造了中国康乾盛世。中国1970年代袁隆平杂交水稻是另外一场农业革命,但其意义远没有番薯、马铃薯、玉米对人类的意义大。同期从美洲传入的辣椒也改变了很多中国人的饮食习惯。

  值得注意的是,人类文明是近两百年才加速发展的,刚好与人口的变样一致。什么导致科技这种加速发展?其中最主要一点就是人口的增加,有足够的人口能够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科学研究,虽然这些科技人员仍然是少数,但他们的研究成果却使全人类收益,人类的生活质量增加显著(虽然口头上还老是感叹今不如昔!)。科技的发展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没有特定的科学家,人类可能一样能造出汽车、飞机、彩电、电话、电灯,一样能搞出杂交水稻,但可能并不在我们这一代而在今后几代。过去数千年人类从事科研的人数总和只到现在的很少比例。并且由于人口稀少,传播速度也慢,知识往往在传播过程中消失了,因此难以累计,科技人员之间也难以形成协作关心。人口稀少,使科技成果难以产业化,也就缺乏科技创新的动力。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的先祖能创造出过去那种辉煌的文明实在是难能可贵了。

  近两百多年“人口爆炸”导致了“知识爆炸”和传播速度的加速(比如说从言传身教到纸媒体,再到电子媒体),科学技术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发展,新科学新技术迅速地传播到世界每一个角落。我要强调的是,人口爆炸是科技爆炸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与其他必要条件(如科技鼓励制度、社会制度等)一起催化了科技的进步。

  因此从这种角度看,到目前为止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是印第安人的伟大的农业文明和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使印第安人农民文明得以传播到欧亚大陆)。印第安人应该排在哈特名单第一,哥伦布也应该排第二而不是目前的第九。

  现在由于传播的加速,很多小国家也能利用大国的科技积累做出一些科技突破,但真正的重大科技突破还是靠美国等大国,中国、印度的科技潜力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注意。比如前几年中国国内科研人员很少在科学、自然等顶级杂志,但现在每年都有文章出现在这些期刊,并且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几年前,中国只有中国科学、中国药理学报、中华医学期刊等五份期刊被ISI收录,但现在很多期刊进入ISI了。中国药理学报三年前在ISI的评分才0.3,现在已经差不多0.9了,很快就会赶上美国的三流期刊。

  人口增加,对现有的资源的消耗也增加,这种消耗增加只是“加法”地增加;但更重要的却是使目前的“非资源”变为新的资源,这种新资源的增加却是“乘法”地增加的。这也是为什么人口不断增加,而生活水平反而不断提高的原因。比如人类长期是以柴为能源,欧洲不少城市长期笼罩在柴烟之中。但随着煤、石油、天然气的发现,城市变得干净了。中国农村不久前还主要以烧柴为主(现在仍然还有些农村还烧柴),80年代不少山上都被砍光了,但随着近段时间煤和液化气在农村的推广,以前的秃山重新变为青山了。今后干净的氢能源的突破,煤、石油、天然气等毕竟还有污染的能源又将被淘汰。能假设计划生育减少的人口都是社会渣子?他们中少数人的科技成果可能足以养活他们这个群体了。

  中国即使六十年代那样贫穷,也还有能力发展两弹一星,一样能搞杂交水稻,全国受益。中国现在经济仍然不算发达,但航空等高科技已经位于世界前列,生命科学也迎头赶上。而要是中国象过去一样一直维持在两千万人口,有这个能力吗?

  由于教育周期的存在,科技进步比人口增长稍有滞后;但老年化来临时,最先受影响的就是科研经费,科技发展的减速将是所有经济领域最敏感的。现在的科研已经主要取决于人的智力,美国的科研经费现在70%用于科研人员的工资,只有很少部分用来购买仪器、试剂。要是人口萎缩,还能保证足够数量的高智力的科研队伍?另一方面,老年化压力增加,劳动人口减少,国家为养老金就已经焦头烂额了,还有财力维持/增加科技投入?还能保证科技继续加速发展?

  生产力的提高,使大量劳力能够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新的产业。少数人从土地上解脱出来,创造了我们的现有的文明;更多的人从土地上解脱出来从事新的行业,必将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文明。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将使人类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人类对原始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将成倍地增加。几千年来,温饱是人类的主要目的,现在温饱只是最低需求了。

  人类的大多数战争都是争夺现有资源,但今后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更主要依赖新的资源的开发,而不是竞争现有资源。因此各国如其为了争夺现有的有限资源而大打出手,倒不如放弃冷战的思维,协作发展科技以开发新的资源。美国由于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合理的人口结构(美国是发达国家中唯一保持在世代更替水平的生育率)以及制度上的优势,将长期主导世界科技的发展和经济发展,这也是美国成为世界首选的留学生对象国的原因。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不能与美国对抗,而应该互相协作,将为人类科技进步和经济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全球化是今后的趋势。人们往往只注意美国在利用全球自然资源,事实上美国也利用全球智力资源。无法想象没有中国和印度的高科技人员,美国的电子、生物等高科技产业会怎么样;也无法想象没有大量留学人员,中国近年的科技进步会这么快。美国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对其他国家不利,但美国利用全球智力资源却是对全人类有利的,因为科技发明的专利是有期限的(药品只有10年专利),在这个期限内可以购买,这个期限以后可以免费采用,比如美国史克公司开发的西咪替丁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治疗溃疡病的药品,全球受益。

  现在西方国家人口增长已经放慢、甚至出现负增长,人力资源变为科技进步的最重要的必要条件了,科研经费中用于“物”的部分越来越少,而用于“人”的部分越来越多。这也决定了中国、印度等人口大国的重新崛起。中国应该恢复传统的自信,而不应继续沉浸在近一百多年的自卑之中而过于敏感,这样才能重新主导亚洲发展。

  要从全球化角度看待资源,即使中国一个孩子都不生,民族自杀,留着资源给美国,美国也不过多用几十年。干吗要为了其他国家多用几年现有资源就民族自杀?别人也不会感谢你的,因为谁都知道对于现代社会,竞争现有资源只是暂时的,长远看,节流不如开源,人口减少意味着开源的智力也减少。中国人口减少对全世界来说都是悲剧。

  二十四、人力资源将是今后最宝贵的资源-教育的失误将使财富变为废物

  现在的发达国家的原始积累都有其特殊原因,如殖民经济、资源掠夺。但现在我们不可能通过殖民和资源掠夺来进行原始积累,但我们有一个有利因素就是人力资源。可以通过便宜劳动力进行原始积累(也就是内部殖民)。我国很多产业仅仅是低级产品的世界加工厂,靠的不是核心技术,而是廉价的劳动力。计划生育会让数年后我国廉价劳动力优势丧失(今年就出现民工荒了),世界工厂转移到印度、巴西、印尼等国家。要是中国在创新力方面没有突破的话(2004年10月13日,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WEF)公布的2004—2005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GCR)显示,中国排名46位,比2003年(44名)降低2位,比2002年(40名)降低6位。),今后用什么强国,靠一些七老八十的人?我国成为不发达的老年社会。

  有人说民工荒的出现是好事,可以提高工人待遇,不再受廉价剥削,但要知道目前在排队等待被剥削的国家还很多。以前排到日本、韩国、台湾,现在排到中国了。长远看必须提高劳动者素质。国家应该在通过便宜劳动力进行原始积累的同时,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台湾、韩国等都是通过这样起家的)。美国教育投入占7%以上GDP(美国经济如何创新上http://www.zw7.net/meiguojingji.htm)。但中国却满意于现在的经济成长,教育投入罕见的低,中国1997年至2002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分别为:2.5%、2.59%、2.79%、2.87%、3.19%、3.41%,远低于联合国所要求的6%,比非洲贫穷国家都低,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都发不出去。引起联合国官员愤怒。由于劳动者素质的低下,中国每个农业劳动者与每公顷农业用地所创造的农业附加值分别为193美元与184美元,韩国则为5302美元与6961美元,日本分别为16712美元与12445美元,连泰国都分别达到了554美元与488美元;中国每消耗1千克能源所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为0.7美元,韩国为1.8美元,日本为6.1美元,泰国为2.1美元。中国投入40美元挣7美元,而印度投入24美元挣6美元。可见中国主要的问题不是耕地和资源的短缺,而是教育不够。

  教育将使大量的人口变为宝贵的人力资源,否则将成为国家的负担。教育的失误将使手中的宝贝变成垃圾!

  教育固然重要,但并不是多读几年书这么简单,教育必须优化,各层次各专业必须合理配置,以适应今后经济发展需要,否则本身就是巨大的浪费。比如说花费巨大培养一大批不适合今后发展专业的博士,还不如用这些资源用来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知识更新很快,要求受教育时间延长,但人一生工作的时间却是有限的(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老龄人对新的知识和科学技术方面接受能力差一些),这就决定了一个人不可能化费太多的时间接受学校教育。因此今后的教育应该是在保持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提高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而不是仅仅是灌输知识本身。即使再延长学校教育(教育成本也相应增加很多),由于知识的更新,以前学的知识在还没有转化为社会财富时又过时了,结果导致所学的都没有用。因此应该在实践中学习,而不是延长在学校时间。国家必须从宏观上调整现有教育结构,让有限的教育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

  美国的教育制度有其优点,可以说是世界最好的,但谈不上完美。我们需要借鉴西方国家好的制度,但不能盲目照搬。比如中国应该大力发展医学本科教育,而不能象美国这样的精英教育。美国的医学精英教育吸引了一大批顶尖学生,因此在很多尖端领域(如器官移植)处于领先地位。但美国的医疗费用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种精英教育导致的教育成本的浪费。学生需要读完本科才能申请医学院,而他们的本科教育并不完全是与医学相关,但这些教育成本都得通过提高医生工资转嫁给病人。我碰到一些人以前学的专业是法语,因为选修了一些生物学课程,也考上医学院;很多人本科毕业后申请了很多年才考上医学院,已经快30岁了。美国医学生年龄至少比中国学生大四岁,大多已经成家甚至有小孩了;中国是高中毕业考医学院,学生都是黄金年龄,记忆力好,动手能力也得到好的训练。美国医学生真正学医学只有四年,拿的是博士学位;而中国学生五年学习中有四年多是医学,拿的只是本科学位。中国医学生动手机会多,毕业时能够主刀阑尾炎等手术了;美国由于病人少,动手机会少,并且由于动物保护组织的反对,很多必要的动物试验都取消了。比如美国妇产科医生的平均水平比中国省城医院水平要差,产科出事故率高,有些医生连胎位都摸不准。难怪中国医学本科学位在美国被评估为医学博士学位(MD)。

  中国对美国的制度很迷信,近年很多人呼吁普及七年制甚至八年制教育。要是这样的话,必然不必要地增加医疗成本。中国的医学教育的重点应该是临床型的本科教育,但也应该在顶尖医学院培养一部分8年制临床研究型博士学位(MD,PhD)的学生。

  现在中国医学临床硕士、博士的培养思路是不对的。从临床角度看,五年制完全足够了,硕士、博士由于用在读书的时间长,临床水平可能还低一些。在医院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职称上去了(因为学历高),但临床水平还不够。因此中国的医学教育体制必须改革,比如说废除5年制度,设立6年制医学,发医学博士学位(MD),再读三、四年的再发哲学博士学位(PhD)。除了医学院教学医院和担负研究任务的医院需要MD、PhD双博士学位的医生外,普通医院只要MD的医生就够了,没有必要人为地增加教育成本。

  今后商品中单纯的与自然环境直接相关的产品的比例将不断下降,而人力资源产品比例将不断增加(比如电脑硬件可能会是免费的,公司靠软件赚钱;药品中原料成本将很低,成本高的是智力成本)。比如产品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厂家宁愿换一个新的给你,而不愿意维修,因为产品中成本最高的部分在知识部分,而那部分受专利保护后复制成产品的成本是很低的,而维修又的单独耗费智力成本,倒不如换新的给顾客。现在美国一些电子产品就这样了。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录制一张光盘要花费很多智力成本的,但复制成很多拷贝时成本很低,厂家关心的是卖给了多少人(只要这些人不另外出售,给几张拷贝都没问题),而不是卖出了多少张光盘。人力资源将成为最主要资源。出生率下降以及人口平均年龄提高将加重各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负担并导致生产力下降。为了缓解这种压力,今后争夺移民将比现在争夺能源更为激烈。

  现在由于过度的贫富差别,财富掌握在很少人手里。很多人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中国很多既得利益者往往心安理得,不愿意奉献给社会。事实上很大程度只不过是钻了我们不合理的制度的空子罢了。比如北京人看不起湖北人,但要不将汉水引入北京,北京连水都没有,湖北人为什么要让水引出呢?上海人看不起外地人,但就凭上海目前的1.1的生育愿望,没有外地的移民,上海不要多久仅仅因为人口结构的问题就会垮,从某种意义上说上海是外地人撑起的。城市人看不起农村人,事实上目前的工业基础很大程度都是在掠夺农民、剥夺农民的发展权的基础上建立的,并且农民现在仍然通过廉价的劳力和不合理的价格在支撑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人不要指望永远既能享受城市的好处,又能利用全国的资源(农民只要禁止公路、铁路在农村过,城市就变为孤城了)。西北目前虽然还很贫穷,但资源丰富,东部人不给他们补助,他们可以砍树卖(造成全国生态恶化),可以禁止廉价开采他们的资源。

  因此既然我们作为一个整体,就应该从国家角度来考虑问题。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没有接受必要教育的人今后是无法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可能反而成为社会的负担。因此国家应该通过税收、价格等手段实行财富重新分配,以国家财政角度重新分配教育资源,而不是现在这样以县、乡财政来决定教育投入(现在很多贫困地区由于特殊原因暂时落后,无力增加教育投资,将导致他们今后在知识经济时代又将处于一个很不公平的起点),降低教育成本,让大多数人都能够接受教育。给贫穷地区的年轻人以希望,就等于增加国家将来的希望,没有比这更合算的投资了。

  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才$1000,全球企业都往中国跑,现在有劳力(和比较大市场),今后有巨大市场,想不发展起来都不行(计划生育既减少劳力,又减少市场)。要是中国象朝鲜这样的小国,谁会去?你说朝鲜资源也不多,那么俄罗斯资源丰富吧,怎么国际大公司都跑的中国和印度,不去俄罗斯?人力资源永远是第一生产力!

  假设人类都是坐吃山空的败家子,当然人口越少越好,除了不要小孩外,可能还要残杀亲人;要是将人类视为财富的创造者,人力资源就成为最宝贵资源了。人力永远是最主要资源,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部分,只是中间一段时间人口过多,很多人就本末倒置了。以人为本,今后连人都过度减少,还以什么为本?

  二十五、中国、印度崛起的必然--人力资源重新变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部分

  中、印都是文明古国,凭借其众多的人口为世界文明做出了杰出贡献,但近代都落后于西方,在历史博物馆里你能体会到这种文明的更替。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格局仍然没有大的改变(要说有改变的话就是亚洲几个小国家的兴起),发达国家仍然是发达国家,穷国仍然是穷国。但近些年开始,世界格局开始改变,主要是中国和印度(可能还应包括巴西)的兴起:足够的劳动人口重新推动了这两国的崛起。

  在中国创造了快速增长的奇迹之后,我们的邻国印度也在全球经济的屏幕上闪烁出耀眼的光彩。中国过去10年的经济增长率每年7%,印度6%。美国《财富》杂志最新一期全球500强榜单中,印度竟然有4家公司同时上榜,来自中国的上榜公司也达到了破天荒的14家,新晋身的上汽集团去年利润增长高达150%,同年全世界最赚钱的汽车制造商-日本丰田的利润增长不过67%。去年第四季度印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4%。这不仅创造了印度的历史最高纪录,也超过了中国过去8年来任何一个季度的增长率。除了速度之外,印度独特的模式也吸引了更多的关注。印度来自内需的增长动力恰恰是许多国家努力想得到而尚未能得到的,仅此就足以使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少国家羡慕。中国外向经济模式和印度的内需经济模式都是建立在众多人口的基础上,并且也只有这两个国家能够真正互相学习。

  这两国都没有现在发达国家当初兴起的条件,既不能掠夺资源,本身资源也缺乏,也不能去殖民。但都利用内部劳动力进行原始集累,然后有足够的资金用于科研,由于少部分人的科研成果能使整个国家获益,带动整个国民经济(要是中国象蒙古这样的国家是不可能有足够的资金和人力来进行科研的,这也是为什么小国都没有兴起的原因)。因此对于中印这样的国家必须在通过廉价劳动力进行原始集累的同时加大教育和科研的投入,不能指望永远依靠廉价劳动力。印度在这点做的比中国好,印度企业的科技含量比中国要高。中国投入40美元挣7美元,而印度投入24美元挣6美元。但印度最大的优势应该是年轻的人口结构(中国现在中间年龄31岁,印度24岁)。

  印度目前总和生育率已经降到了2.8,可望在不久的将来到达世代更替水平2.1附近,印度人口过多的压力将逐渐缓解,而印度年轻的人口结构却赋予了印度无限的潜力。

  日本当年的崛起得益于不断增加的年轻有活力的人口(虽然当时也象现在中国一样抱怨人口过多、增长太快),日本20年前生气蓬勃,平均年龄只有30岁(中国现在一样);现在中间年龄42岁,企业中有一半以上是老年人了;到2025年,日本人口的中间年龄将超过50岁,从现在起不到四分之一世纪以后,近30%的日本人将在65岁以上,每9个日本人中就有差不多一个人将超过80岁。有人将“日”薄西山归因于经济政策的失误,事实上更大程度归因于人口老年化,缺乏有创新力的企业队伍。根据日本第一生命经济研究所得研究显示,当老年人口比率上升1%,总生产力就会减少0.11%,到2050年日本占全世界经济总量的比率将由目前的8%下滑至4%。

  印度是个充满潜力的国家,迟早会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国是挡不住的,倒不如送个人情;而日本的年龄结构决定了其国力的衰退,要是在近20年不能成为常任理事国,今后只能沦为一个二流国家,就没有希望成为常任理事国了。中国这次大力支持印度而反对日本成为常任理事国,可能正是意识到这一点。

  中国的计划生育以及在教育和科研的低投入其实是透支可持续发展的活力。教育的失误将使手中的宝贝变成垃圾!中国有足够的钱用来投入教育,但不合理的制度使国家不能重新分配贫富,使大量应该受到教育的青年没有机会,这些本来应该成为未来国家财富的创造者,因为没有得到足够的教育训练今后可能反而变成社会的负担。

  二十六、近年粮食减产不是耕地的问题,而是农业政策的问题

  近年中国粮食在减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产品价格过低,农民不愿意种地。中国目前人力资源过多,工业产品价格低于国际社会是合理的;但中国耕地少,中国粮食价格应该适当高于国际价格(日本一样),才能保证国家安全(粮食不能光从经济角度考虑)。但中国加入WTO最先让步的就是农产品,物以稀为贵,中国缺粮的话粮食就不会象现在这么廉价了,大量农田就不会抛荒了!农民辛苦干了一年活,除去肥料、种子、农药的花费,还要倒贴农业税,几乎等于白干了一年,根本无力供养小孩读书,谁愿意种地?中国的工业品并不比西方国家便宜。要是粮食也象日本那样的价格,中国能缺粮食吗?中国农田水利建设自1970年代末期以来就每况愈下。农产品价格过低,意味着农民无力采纳新的农业技术和机械,也无力改善农业环境(比如将一些田地合并成大的田地以利于机械化耕种)。粮食的持续下滑就不可避免。因此粮食问题不是耕地减少的问题,是农业政策的问题。粮食涉及到国家的安全,由于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今后政府无法大规模给农民价格补贴。但政府可以考虑在国力允许的情况下以国家力量改造一些主要商品粮基地(比如将一些小山丘夷为平地),使这些基地适于机械化耕作,有足够的水利设施,降低农民比例(等于降低今后农业成本)。否则今后国际上因为广泛采用机械化作业,劳动力成本低,农产品价格低,将会对中国农业造成非常大的冲击,因为此时中国劳动力成本相对升高后,中国农业将面临高成本低产出,没有足够的农民愿意种地。到时中国粮食将过度依赖进口,就象现在的能源过度依赖进口一样,是国家安全的隐患。另外必须加强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提高亩产。现在必须未雨绸缪!

  现在大多数农村都还是借用兽力为主,农业机械化远未普及,粮食都已经足够了,今后机械化作业,会缺粮吗?袁隆平也说中国未来粮食不是问题。放开计划生育生育率能达到2.1就不错了,2.1的生育率新生人口相对父母辈又没有增加(现在只是相对于爷爷辈有增加,相对父母辈是减少很厉害的),既然现在没有粮食短缺问题,为什么今后就会有短缺?要是指望象过去一样享受几乎免费的粮食(凭什么工人一天的产品能换农民几个月的粮食?)的话,就算人口减少几倍,粮食仍然短缺!

  即使在中国工业化完成之后,可能仍然还有30%的农民,绝对数量还是很大的,如何解决农业问题仍然是政府必须重点关注的。全球化不可避免(五十年前谁也不相信欧洲会一体化,现在有人提议选欧洲总统了),在保证国家安全所需要的基本粮食产量外,要从全球化角度看待农业问题。中国很多地方不适合机械化耕种,这些地方要是种植传统粮食是没有竞争力的。蔬菜、瓜果等不需要高度机械化,更主要依赖劳力,价格远高于粮食。因此我们要扩大蔬菜、瓜果的种植面积,充分利用我们的劳动力资源和有限的耕地,现代保存技术和运输业使我们能够控制主要国际市场,这样的话,可以用蔬菜、瓜果换回粮食,等于是用劳动力换回粮食。

  美国《远东经济评论》称中国农民撼动世界市场。在中国的大片沿海地区,传统的粮食种植地正在逐渐让位给果园和蔬菜大棚。新鲜水灵的中国椰菜正在取代美国加州的产品,出现在东京人的午餐饭盒里。上世纪80年代,全球最大的苹果生产国是美国,而目前中国的苹果产量已经是美国当年的4倍。中国的瓜菜产量现在已经占到全球的一半,是印度的6倍,美国的12倍。1995年中国的产量还只有全球市场的1/3。在此期间,中国的椰菜、胡萝卜和其他蔬菜以及番茄的产量都增长了1倍多,中国的蔬菜种植面积激增89%,水果种植面积增长了16%,而粮食耕种面积则减少了10%。

  全球化本身就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不要过于担心国外卡脖子,你卡我的粮食我卡你的蔬菜。现在中国的石油不是有近一半依赖进口吗?粮食耕种面积减少而蔬菜耕种面积的增加本身是好事,增加了农业产出,而耕地总面积并没有减少,一旦出现不利于我们的国际事件,可以迅速由种植蔬菜转向粮食,何况蔬菜本身也可以当饭吃。要是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扮演一个关键角色,也不用担心被卡脖子,美国现在很多日用品都依赖进口,可没有担心威胁国家安全呀。

  二十七、总结:都是计划生育惹的祸-计划生育本身(而不是人口过多)才是达摩克利斯之剑

  有这样一个希腊历史传说:公元前4世纪时,叙拉古王迪奥尼修斯采取严厉措施打击贵族势力,革新政治,因而遭到贵族势务的仇恨,深感王位不稳。有一天他请宠臣达摩克利斯吃饭,房间布置得富丽堂皇,卓越椅镶着黄金和宝石,吃的是山珍海味,盛在金银的器皿中。可是,达摩克利斯一抬头发现,头上悬着一把利剑,只用一根马鬃系着,随时可能掉下来,不由得心情骤然紧张,无心享受满桌美味佳肴。后来“达摩克利斯之剑”用来比喻“随时发生的危险”。长期以来,人口过多的问题一直被计生委称之为悬在中国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要是是柄真剑,当然应该小心翼翼;但要是只是柄假剑,就犯不着提心吊胆了,连美味佳肴都没心思享受了。我的系列文已经指出,我们现在看到的人口过多这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是假的,但计划生育本身却是真正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可以从对人口问题的态度看出一个领导是否是对历史负责任:只关注人口数量和出生率,说明急功近利,只为这一届任期考虑,因为一方面可以省一笔抚养小孩的费用,另一方面母亲减少养育小孩的误工时间,用这个时间工作可以增加社会财富;关注人口结构和生育率,说明是真正考虑国家可持续发展,虽然反而增加暂时的经济负担。领导人应该用战略眼光看待人口问题,要从历史角度来看待成就。现在的掌声固然不错,但也可能是虚假的,历史的掌声才是真正的掌声!美国总统里根之所以被评为最伟大的总统之一,并不是因为他在任时候的政绩,而是他奠定了美国此后几十年发展的基础。

  社会的发展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人口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政治、经济、国防、文化、民族心理的安全都依赖于人口安全,以人为本是千古不变的真理。中国近代由于人口一直在增加,劳动力一直有余,就因此忽略了人口本身的安全(就象我们忽略空气对人重要性一样),甚至将很多问题归因于人口过多,就象当年日本一样,明明是不断增加的有活力的劳动力创造了经济奇迹,却反而希望降低人口(日本幸亏没有付诸行动)。

  计生委至少有以下几大失误:1、根本没有采纳客观的生育率资料,而盲目地推测生育率。2、不能从历史高度看待人口变化趋势,无视发达国家人口变化的先行趋势,短视地以近百年人口变化来无限期的预测今后人口变化趋势。2、无视不孕人口的高比例存在和增加趋势,无视单身人口的存在。3、无视经济发展对生育愿望的不可逆影响。4、无视农村人口结构改变及其引起的生育愿望的改变。5、无限制放大超生个例以误导舆论。6、过度关注人口数量而不是人口结构,只关注人口数量说明是杀鸡取卵,透支可持续发展活力。7、对粮食和其他资源的认识停留在70年代的水平,没有任何依据地人为制定人口上限,画地为牢,自我禁闭。8、将人的价值定位为负数:单纯视为消费者而不是创造者。没有看到今后人力资源才是最宝贵资源。9、无视中国经过两千年摸索而形成的养老制度。10、无视人口的内在调控规律,不承认中国人口可以自然调控,指望人口控制就象电源开关一样可以随心所欲地想开就开、想关就关的。

  中国在没有严谨论证的情况下贸然采纳没有先例的计划生育政策,强行降低出生率,破坏了人口自控机制,短时间内就使生育率远离更替水平,破坏了人口结构,后患无穷:人口老化和减少,创新力降低,劳动生产率的降低,经济衰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到无法承受的地步,国防力降低等等。计划生育还威胁中国边界安全,降低了人口素质,加大了出生性别比,威胁着今后的社会持续发展,破坏了中国的国际形象,激化了干群矛盾。尤其还需要提到的是,计划生育畸化了家庭结构,而家庭结构是中华文明和很多社会价值观的承载者,计划生育对中华文明和价值观的不可逆破坏不容忽视。由于人的问题是一切社会问题的核心,计划生育动摇了国本,今后大多数社会问题可以概括成一句话:都是计划生育惹的祸。

  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出现失误还有弥补的机会,人口问题的失误动摇的是国本,中国有句老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但现在学者和媒体似乎只关注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而忽视人口问题的严重性。十年文革,抓了个“四人帮”就基本平息民怨,但计划生育所造成的影响是几辈子都无法承受的,谁来为这个政策失误负责?

  二十八、敢问路在何方?-用“奥康姆剃刀”来解开人口问题这个“哥顿神结”

  我在“人口增长呈长S形曲线-神秘的人口自控机制”一文已经指出人口呈长S形变化,数千年的低水平平稳期,两百多年的急剧上升期,然后是人口高水平平稳期,现在不少发达国家已经到达人口顶峰(有些国家开始下降)。中国的人口结构、经济结构决定了中国即使停止计划生育,人口增长也已经接近顶峰,然后会急剧下降。在现代经济和福利制度下,中国传统的生育文化不堪一击,而计划生育的负面宣传又加重了这种打击。人口有其自身调控机制,就象母乳喂养一样是最自然可靠的(虽然机制不很清楚)。对内在的规律要是没有研究透切,应该加以尊重而不是人为改变。

  人类一直是母乳喂养,但前些年有营养学家研究了各种代乳品,提出人工喂养比母乳喂养还要好,结果很多时髦的年轻母亲选择了人口喂养,短期没有发现什么缺点。但随着深入研究,研究人员认为还是母乳喂养最好,孩子终身受益,呼吁产后母婴同房。

  早孕反应是非常难受的,联邦德国格仑南苏制药厂生产了一种镇静药反应停对治疗妊娠反应非常有效。实际这是一种100%的致畸胎药。该药出售后的6年间,先后在原联邦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以及拉丁美洲、非洲的共28个国家,发现畸形胎儿12000余例。患儿无肢、短肢、肢间有蹼、心脏畸形等先天性异常,呈海豹肢畸形。目前尚有数千人存活,给社会造成很大的负担。造成这场药物灾难的原因,一是“反应停”未经过严格的临床前药理实验,二是生产该药的格仑南苏制药厂虽已收到有关反应停毒性反应的100多例报告,但都被他们隐瞒下来。在17个国家里,反应停经过改头换面隐蔽下来,继续造成危害。例如日本直到1963年才停用反应停,造成很大的灾害。这次畸胎事件引起公愤,患儿父母联合向法院提出控告。被称为"20世纪最大的药物灾难”。厂家原先夸张性的宣传,遭到舆论的抨击,迫使一些国家的政府部门不得不加强对上市药品的管理。这家药厂因反应停事件而声名狼藉不得不关闭。美国等少数国家幸免此灾难。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官员在审查该药时发现缺乏足够的临床试验数据而拒绝进口。从而避免了此次灾难。

  现在研究发现,前三个月对胎儿发育非常重要,主要器官都在这段时间发育成型,而这段时间对营养的需要又还不多,要是吃进一些不利的食物可能将影响胎儿发育。因此早孕反应其实是一种生理防卫制度。只要不特别严重就不需要特殊处理。

  自然生产不可避免对新生儿有挤压。现在很多人认为应该避免这种损伤而选择刨腹产。但事实上自然生产的挤压对小孩是大有好处的,虽然具体优点还有待继续研究。因此要是没有头盆不称等罕见的情况,一般应该自然生产。

  一直到最近都还有人认为,脾脏对我们完全是可有可无,而扁桃体和阑尾纯粹是“百害而无一利” ,尾骨是进化不彻底的标志,因此对这些器官只要一有点毛病,可以随意割除。其实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他们对人体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些功能还鲜为人知:阑尾、扁桃体是重要的免疫器官,切掉阑尾的人得恶性肿瘤的几率是异常人的3倍,扁桃体被称为“细菌的鬼门关”;尾骨是有用的“小尾巴”;胸腺是细胞杀手之母;脾脏是血液的过滤器。

  这些启发我们一定要尊重客观规律,不要自以为是地破坏事物的内在规律。既然人口增长有其内在调控规律,我们为什么要破坏它呢?从大多数发达国家以及印度、泰国、孟加拉国等发展中国家来看,人口的这种自我调控机制是卓有成效的。

  计划生育本身就是破坏这种人口自控规律。必须对其后果研究透切,我的系列文已经指出1982年将计划生育列为基本国策是非常草率的,对计划生育的后果是想当然的。在其后二十多年的实践中,计生委没有掌握真实的生育率资料,更没有根据生育率资料和生育愿望调查资料进行必要调整,现在已经/即将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有人说我是马后炮,但计划生育是没有先例的政策,既然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必须经得住历史的考验,十年育树百年育人,人口问题本身就是慢性问题,但现在刚刚二十几年就出现问题了,能说我是马后炮?当初为什么不慎重一点?

  现在中国政府意识到需要调整计划生育,正组织两百多位学者进行中国历史上首次“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我无法预计他们的研究结果,但由于大多数学者都是以前人口学家或者计生委官员,他们很可能被习惯思维所左右。并且由于个人利益问题,比如停止计划生育就必然要撤销计生委,必然涉及到计生委官员的利益;有些人员本身就是以前计划生育政策的制定者,他们在感情上很难接受计划生育是错误的这一现实。我很担忧此次研究的结果。

  俄罗斯人口减少已持续多年。早在20世纪60年代,俄罗斯的出生率就已降至临界点以下,人口停止增长。但是有关人士用种种复杂的“游戏”遮盖住了这一问题。20世纪90年代,人口减少的真相暴露出来,但势头已无法扭转,即使过8-10年,这种状况也不会改变。2008年-2010年军队将没有足够的兵源,大学生明显减少,中学生数量则更少。专家们预测,2008年俄罗斯就会出现男性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同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移民不断增加,过几十年他们就会在俄罗斯居民中占多数(http://www.people.com.cn/GB/guoji/1031/2970741.html)。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结果将为中国今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中国人口问题在80年代就出现问题,也是有人故意掩盖,或者是没有认识到,我希望这次不要再掩盖了。从媒体透露出来的风声,看来情况不容乐观,一些人口学家列出了以下几种方案:一是独生子女婚姻可生育二胎;二是农村在适当的时间和适当的地区放开二胎;三是扩大试行“晚婚晚育加间隔”的范围。可见,虽然观点不尽一致,但人口学家们的共识还是要控制人口增长的。我在“停止计划生育不会造成人口膨胀”一文已经指出,以中国目前的经济结构、人口结构和生育愿望(平均生育愿望:1991年城市妇女为1.65,农村妇女为1.89;1997年城市妇女1.56,农村妇女1.80;2004年上海只有1.1),停止计划生育还不足以防止人口减少,现在独生子女夫妻未现二胎潮,部分人宁愿多养些宠物而不愿意养小孩。摇篮网最新的调查结果如下(供参考,http://www.yaolan.com):一个就够了 26.45% (3471人)我想要两个 67.60% (8871人)我想要更多 4.37% (573人)我一个也不要 0.94% (123人)我还没有想好 0.64% (84人)

  摇篮网的网友基本都是喜欢孩子的,因此这个生育愿望调查结果比城市实际的要高。以这种生育愿望,即使停止计划生育,考虑不孕人口和单身人口的存在,生育率连1.3都很难达到,更不用说2.1了。

  我不是人口学家,为何能挑战计生委?因为我坚信人口的自我调控规律,这种规律就象母乳喂养一样是最自然可靠的(虽然机制不很清楚),几千年来如此,在现在的发达国家如此,在印度、泰国等发展中国家也如此;计生委和众多人口学家已经/即将列出了很多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的复杂模式,这些模式象麒麟一样完美,就象当年宣称的人工奶粉一样(蛋白质、脂肪、淀粉等都比母乳要高)。

  有些人口学家理论深奥呀,你要是钻进去,佩服的五服投地,你会发现这个理论不获得诺贝尔奖真是不公平。就像看别人玩电子游戏,水平真高呀,佩服得不得了。但有什么用呢?对社会有用吗?没用还好,麻烦是这些游戏专家要用他们的游戏规则来管理社会。“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要是顺着一些人口学家的理论,你会承认中国人口真的应该降低到7亿甚至3亿,但我偏偏不钻进计生委和一些人口学家的理论套路,才能看出计划生育的荒谬性。

  有人说,你既然不是人口学家,有什么资格来管闲事?本来吃饭很简单,但就有好事的专家来研究嘴嚼肌的功能,现在很多人想吃饭,这些专家说:你连嘴嚼肌功能都不懂,还配吃饭?

  有专家说:“计划生育毕竟是基本国策,要改起来哪有那么容易?”,说要想确定无疑地证明计划生育是错误的,恐怕还需要走很长的一段路。给人一种“顽固到底”的感觉。停止计划生育就相对于恢复母乳喂养,母乳喂养短时能研究透吗(通常情况也用不着研究透)?问题是,等经过周密研究发现工喂养确实不好,想改回母乳喂养时,已经吸不出奶了(孩子隔了几天不吸奶就会断奶的),计划生育的宣传已经将生育愿望折腾得只有这么高了。亡羊补牢,越快越好,再不立即停止计划生育,更待何时?

  到底是人口专家们对还是我对?请奥康姆剃刀作判断。奥康姆剃刀法则:“若无必要,勿增实体”,就是如果对某事物有两种可能的解释,其中之一比另一种简单,则应该选择简单的解释。因此“奥康姆剃刀”又称“思维经济原则”,砍掉了严重阻滞科学发展的形而上学杂丛。这把剃刀不是报复性的,而是开拓性的,是在开拓复归事务的本身规律。比如究竟是地球绕太阳转还是太阳绕地球转?这个问题当年争论很激烈,但前者的模型简单,后者的模型极其复杂,所以前者更可能是真理。有些专家故意将事情弄复杂,好像复杂才是学问。

  因此我的简单思路更符合“奥康姆剃刀”的“思维经济原则”。

  这次“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必然会有一些争论,会出台一些不同方案,国家领导人到底应该选择哪些方案确实是个头痛的事情,就象当年亚历山大碰到“哥顿神结”一样。

  公元前333年冬天,马其顿将军亚历山大率领军队进入亚洲的一个城市扎营避寒。他听说城里有一个著名的神谕:谁能够解开城中那复杂的“哥顿神结”,谁就会成为亚细亚王。亚历山大满怀信心,驱马前去解结,可是,他尝试了两个星期,却无法找到结的两端。他茫无头绪,却不肯罢休。思来想去,突然领悟:“我何不自己制定一个解结的规则呢?”于是,亚历山大拔出宝剑,将“哥顿神结”砍为两半,“结”终被解开。“何不自己制定一个解结的规则呢?”这其实是一种挑战。挑战“神谕”,让自己的创意流动起来,而不是在种种的“神谕”里僵死掉。亚历山大如愿以偿,亚细亚王的荣誉光辉四射。

  因此,解决人口问题的最佳方案就是用“奥康姆剃刀”来解开人口问题这个“哥顿神结”:停止计划生育。

  中国近二十年是就业问题,二十年后是老年化问题。现在放松计划生育,可以增加妇女养育小孩的时间,从而减轻就业压力,这同时为将来增加劳动人口,减轻老年化压力,通过增加公共节假日来缓解就业压力还不如延长妇女产假。因此停止计划生育是一举两得:缓解现在的就业压力和今后的老年化压力。

  停止计划生育后,还有一些事情需要考虑。中国目前的生育情况并不是均衡的。目前1.3的生育率确实还有部份是由于农村超生的。美国也一样,虽然看起来2.08的生育率比较理想,但很大部份是下层的黑人和墨西哥移民生的。虽然中国历史上早就有“富不过三代,贵不过五代”的说法,经过三、五代的遗传物质的重新排列,诺贝尔奖得主的后代与农民的后代在遗传素质上是没有差别的,人类数百万年的进化史不可能被这几代人所改变。但问题是,下层经济能力有限,无力提供子女必要的教育(美国政府还有能力资助,但并不完全解决),没有接受必要教育的年轻人无法承担今后生产力水平所需要的工作,这些人中部份很可能反而成为社会负担。

  而我国又无力给多子女家庭提供补助,在这种情况下,要提高生育率到更替水平,就必须鼓励生育均匀化,鼓励所有人生育三个孩子,比如生三胎医疗保险等给予优惠(在美国,有多个孩子的大家庭缴纳的的医疗保险与没有孩子家庭的一样多),多个孩子都上大学免交很多学费(美国就这样);而单身、丁克家庭、独生子女家庭就必须缴纳很高的税(发达国家都这样),谁让你不为培养下一代劳动力付出?国家承担12年(高中)义务教育,增加教育投入,优化高度教育结构,降低教育和医疗成本。

  由于中国的出生性别比太大,女孩比例太低,今后等这些孩子成人后,即使达到2.1的妇女总和生育率,也不足以阻止人口下降。因此今后鼓励生育的任务非常艰巨。

  二十九、古老的哲学往往露出年轻的微笑

  以前是绵制品,后面穿的确良、尼龙衣服,但现在主流又回到改进了的绵制品衣服了。有些人因为穿上了的确良衣服就嘲笑那些穿绵制品衣服的人土气后,有些人喝上了可乐就嘲笑喝泉水的落后。生育一直是神圣的,就因为前些年人口增加过快,人们就认为多生小孩是不光彩的事情。事实上生儿育女仍然是神圣的!没有足够的人口,社会就会停止发展。

  中国几千年很多传统的哲学思想是非常深奥的。中国有句老话: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自古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行为规范,历代统治阶级不但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教化,而且还在立法上进行多方面的保护,甚至将不孝列入十恶不赦的罪行之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从全社会角度看,将我们这一代人视为一个群体,下一代视为一个群体,难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正确吗?

  中国传统崇尚的忠孝仁义礼智信,不也是现在各国的法制所追求的目标吗?

  今后老年化严重,老年人得不到有效的社会保障,国家必然会提倡孝道,立法要求选拔公务员要以孝为先,就象过去“举孝廉” 一样。

  孔子曰:“饱暖思淫欲,饥饥起盗心”。在一个贫富差别悬殊的社会,随着资本积累及经济发展,黄、赌、毒等问题必然伴之而来,一部分人肯定要利用「男盗女娼」的天然职业作无本的投资。贫富差别的扩大,必然会引起社会暴乱。因此孔子曰:不患贫而患不均,这是中国人的传统信条。近年对这种观点进行了大力批判,称之为中国的贫穷的根源,尤其是先富起来的那群人更是心安理得。事实上不合理的贫富悬殊必然引起社会的不安定,在任何国家和社会都这样,因此发达国家都尽量做到分配合理。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社会学界公认的一个中等收入差距的国家,其基尼系数应该在0.3到0.4之间。80年代初期我们的基尼系数还不到0.3,但我们现在的实际基尼系数在0.45到0.5之间(在别的国家早就引起暴乱了)。月收入一百元与一千元差别很大,月收入一万元与十万元差别不大,因此发达国家基尼系数稍高不会引起社会动乱,但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就更加要注重分配的公平性。贫富差别降低到一定程度后,文明、法制才能大行其道,才能到达孔子期望的“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的境界。

  同样的话,管子也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西方国家当初奴役殖民地国家的人民,掠夺贫穷国家的资源;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正在为全人类做出贡献,电灯、电话、汽车、飞机、电脑、多种电器和药物等的发明使全人类受益(虽然美国利益更大),并且也关注起发展中国家的人权了。以前人类也是掠夺自然,破坏了一些自然环境,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除了满足人类本身的需求外,还有能力改造生态植物,增加植物光合作用效率,野生动物也能在有限的空间内获取更多的食物,从而有利于物种的保存。

  中国与周边国家长达千年的“厚去薄来”的朝供外交关系(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名义上向中国朝供一些特产,但中国中央政府向这些国家提供大量援助。中国得到精神上的实惠,日本等国得到实际上的实惠),对维持亚洲的稳定非常有效,现在美国外交界就正在研究学习。几千年来日本、朝鲜、越南等亚洲国家以小中华自居,中国大陆落后于日本不过百年,落后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也不过二、三十年,现在情况发生逆转,恢复中国在亚洲传统的地位指日可待(要是中国放松计划生育的话,中国生育率应该比这些亚洲国家要高)。韩国人说他们近一百多年遭受无数苦难,我说因为中国集弱不振,无力保护亚洲传统友邦。看看胡锦涛当主席之前访问了哪些国家就知道胡主席的韬略和中国未来的雄心:缅甸(今后对中国的地理重要性不亚于台湾,从缅甸可以直接进入印度洋)、韩国、越南、蒙古、日本、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等,都是中国的传统势力范围。中国的强大意味着亚洲稳定发展。

  看看独生子女因为“众星捧月”效应培养出来的孤傲、狂妄、自私性格,难道“独柴难烧、独子难教”的古训不正确?

  中国传统的中庸思想也非常深奥,现在民主难道不就是中庸思想的体现?笔者参加过几次有关生殖的国际会议,都认为母亲营养过剩或者过少都不利于胎儿发育;新生儿出生体重过重或者过轻都意味着增加今后很多疾病的发病率;新生儿低体重儿低身高儿在出生后一般都会有一段赶超阶段,但赶超的越快(父母很高兴呀)意味着今后疾病的发病率越高。凡事都有个度,过犹不及,2.1的生育率就是人口学上中庸的“度”,6.0固然过高,1.3绝对太低。

  当人力资源成为主要资源时,“人多力量大”又有什么不对?

  中国古代风水学强调的这样一种现象:才(财)丁不能两旺。看看现在的中国,总是生活水平较低的农村生育率高于生活水平较高的城市;在世界范围,也是富裕的发达国家生育率逐步下降,而贫穷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迅速。发达国家或地区,由于人力不足,不得不引进大量外部移民,这些来自生活水平较低国家的移民,慢慢地取代、占据了本土人原有的优势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家庭价值和稳定。家庭的稳定意味社会稳定,心理相对安全。现在的物质水平是明显提供了,但我们心理安全程度反而降低了。

  过去还知道廉耻,现在巴不得将自己的丑闻公布于众,以此出名,并且这种潮流还有成为主流的趋势。

  中国落后不过两百年,但我们民族似乎还没有恢复自信。我们数千年文化的宝库积累了宝贵的财富。爷爷辈说出的朴素语言可能是数千年深奥哲学的浓缩(爷爷本人也说不出道理了,只是传述),父辈读了几年书(尤其是经过前几十年不正常教育的父辈),往往能自鸣得意地将爷爷驳得哑口无言,但说出的将被证明是缪论。

  三十、后记/致谢我不是人口专家,对人口感兴趣纯属偶然。我现在研究人口问题是狗捉老鼠多管闲事,但现在计生委因为计划经济的习惯思维,正将中国往绝路上赶。说老实话,我关于计划生育的系列文章浪费了很多本应该放在专业的时间,对我个人来说是很可惜的。但我个人特殊经历(农村呆过,城市住过,了解些农民的想法,知道些城市人的心态,国外工作多年,结识了不同层次、地区和不同国家的朋友,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生育情况都有所了解),近年参加多次关于人类生殖问题的国际会议,使我能从宏观上认识人口问题的严重性,不得不站出来疾呼。

  今天将中国的计划生育作为一场历史灾难提出,绝大数中国人并不会接受,因为这场灾难本身正在进行中,就象文革中,如果有人向狂热的红卫兵解释说,这是中国的一场历史灾难,可能会立即被人撕成碎片,绝大多数中国人会激动地向你辩解文化大革命如何伟大,应该进行到底。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