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个权威的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Jingzhang2 于 2006-11-10, 00:20:08:

回答: “空穴来风”看来已经成了“每下欲况” 由 Jingzhang2 于 2006-11-10, 00:17:10:

空穴来风:有根据还是没根据?
    日期:     
2004-10-5 0:32:00
    
来源:
    光明网     
作者:
    不祥     
编辑:
    dongfangshuo


摘要:
将“空穴来风”用来指“毫无根据的流言蜚语”,并非是现在的媒体作者的误用。从时间上看,最少在解放前就有了;从地域范围上看,整个华语圈几乎都在用,如美籍华人学者黄仁宇、台湾著名历史小说家高阳、著名文学家梁实秋等都曾这么用过。而且《汉语大词典》和新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也都收录了这个义项的。如果过分的拘泥,词语的活用也就几乎动辄得咎了。

关键词:空穴来风 词义的发展

暑期无事,读书以消长夏。读梁实秋先生的散文,有一篇叫《造谣学校》,其中批长舌妇的一段:“长舌妇是很普遍的一个类型,专好谈论人家的私事,嫉人有,笑人无,对于有名望有财富有幸福生活的人们,便格外的喜欢蜚短流长,总要‘横挑鼻子竖挑眼’的找出一点点可以訾议的事情来加以诽谤嘲笑,非如此则不快意,有时候根本是空穴来风,出于捏造。”我不禁莞然:虽说是一代文豪,但言多必失,也有用错词语的时候——这个“空穴来风”不是指无根据的流言蜚语,而是比喻流言蜚语乘隙而入。
但平时养成了“咬文嚼字”坏习惯,这个微小的“瑕疵”在脑海中总挥之不去,无意中又浮想起另外两本书。一是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当时学术界对此书非常推祟,我就也来凑热闹。书中也有过类似的句子,当时以为是译者的失误,像黄这样的大学者,应该是不会出这个错误的。我想看看译者是谁,一看,原来是黄仁宇自己将原来的英文版翻译成中文版的!这个句子在书的第一章:听说皇帝陛下要举行午朝大典,文武百官不敢怠慢,立即奔赴皇城。大明门前守卫的禁卫军,事先也没有接到有关的命令,但看到大批盛装的官员来临,也就以为确系举行大典,因而未加询问。但端午门前气氛平静,城楼上下也无朝会的迹象。最后,近待宦官宣布了确切消息,皇帝陛下并未召集午朝,官员们也就相继退散。“惊魂既定,这空穴来风的午朝事件不免成为交谈议论的话题:这谣传从何而来,全体官员数以千计而均受骗上当,实在令人大惑不解。”心想,这当然也用错了,而且意思也和流言蜚语无关,是“莫名其妙”的意思。
另一本是台湾历史小说家高阳的《慈禧全传》。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大陆第一次出版他的作品,我那时在书店里徘徊数次,终于一咬牙,就买了全套,一共八本,不为别的,就因为我喜爱他的文字的典雅、简洁、严谨,那种古色古香的韵味在历史小说中难得一见;有关的历史文物掌故,在叙事中娓娓道来,比起姚雪圻写《李自成》在情节中夹着脚注要高明多了。我当时几乎是将它当作运用语言的范本来读的。关于“空穴来风”用法,当时让我捉摸了好一阵子。
1、李鸿章向外国订购军舰,有人知道详情,对其中的一些细节提出质疑,张荫桓来向李鸿章通报这一情况,让李鸿章大为气恼:“谋国如此,自觉不为不忠,而局外人横加非议,实在令人灰心。”于是就有了下面的一段对话:
“中堂谋国,有识者无不倾服。不过,言路上的传闻,虽说空穴来风,到底也还另有说法。”
“什么说法?”李鸿章张大了眼问。
“如无‘空穴’,何有‘来风’?”(《慈禧全传•母子君臣》高阳著)
张荫桓对李半是安慰半是提醒。但这“空穴来风”分明是指无根无据的流言蜚语,这不是用错了吗?查有关词典,对这个成语是这么解释的:
谓户穴通风。《文选•宋玉•〈风赋〉》:“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其所託者然,则风气殊焉。"李周翰注:“空穴,谓门户之穴。言木之句曲者,其多巢鸟;门户之穴,风多从也。”后多用以比喻流言蜚语乘隙而入。也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
可是后面又让张将这个成语拆开来用,分明又表示作者是非常清楚它的原意的!并且在这部小说中,这两个相反的意思作者都用了多次。再看这两个例子:
王联手铲除肃顺,文祥带人去抄肃顺的家,从保险箱里搜出了肃顺的私人密信:
这些密札,虽然具名不显,措词隐晦,而外人看来莫名其妙,但在文祥眼中,大部分都能求得正确的解释。首先从笔迹上,他可以认出发信的人,由发信的人的经历,可以推想出那些隐语所指的是什么?这样因字识人,因人索事,细加寻绎,十解七八,而就在这可解的十之七八中,证实了外面的流言,不是空穴来风。
所谓流言,就是指肃顺阴谋篡逆。这句话里的“空穴来风”仍然是无根无据的流言蜚语的意思。
3、《慈禧全传•瀛台落日》写朝中权贵暗中在酝酿倒袁(袁世凯),铁良告诉摄政王载沣,有谣言说袁世凯劝载沣做太上皇帝,而载沣则酬袁以内阁总理大臣之职。这个谣言不但威胁到载沣摄政王的地位,甚至还会威胁到他的身家性命。载沣问铁良如何能制止谣言:
铁良踌躇了好一会,从赐坐的矮凳上站起来,请个安说:
“铁良实在不能说,请摄政王鉴谅。铁良在想,所谓‘空穴来风’,如果用桑皮纸把板壁上那个洞糊没了,风不就钻不进来了吗?”
载沣将他这个譬喻想了一会才明白,点点头说:“好!慢慢来,反正迟早把那个洞补起来。”
所谓要补那个“洞”,就是要把袁世凯这个谣言源给解决了。在这里,“空穴来风”又是用的它原来的意义了。

这些名人名作都曾将“空穴来风”作为“流言蜚语”的意义来用,于是我开始怀疑,我们一直将这个用法作为错误的用法是不是有问题,于是就留心收集这样例句。后来读《陈公博自白书》,又看到把“空穴来风”当成“无根无据的流言蜚语”来用的句子:
马隆是怎样一个人,我不知道;共产党有无马隆其人,我更不知道。空穴来风,是丹非素,谣诼之来,我真不知什么原因和怎么一回事。
显然,这里的“空穴来风”也是这个意思。陈公博从中共“一大”代表到后来成为人人唾骂的大汉奸,其人品可憎,但文字功底应该不浅,这份自白书写于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他已经被当时的国民政府囚禁。为了替自己的堕落历程辩解,用词自当是字斟句酌,自然不会是误用。看来我们的有些文章将这个词的“错误”用法归咎于现在的一些媒体记者和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实在是冤枉哉!
同时产生一个疑问:将“空穴来风”当作“流言蜚语”来用,最早起于何时,我无从查起,但从陈公博的这个句子看,至少在解放前就已经有了,何以我们的词典都不收这个义项呢?于是又去查,终于在《汉语大词典》找到了,除了原来的那个义项外,还列了一个义项:指流言蜚语。不久前又看到一篇文章介绍说,新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也收录了这个新义项。
这个情形当然有点奇怪。虽然这两个义项的范围都是在“流言蜚语”“消息、传言”方面,但一个是说它有依据或原因,另一个则说是完全没有根据,正好是针锋相对。在具体的句子中用的是哪个义项,就要靠上下文来辨别了。于是在读《秦始皇大传》(李约著)时又发现了两个义项都用的句子:
1、“廷尉所言甚是,”齐鲁正色地说:“但空穴来风,传闻多少有点根据。……”(第十九章《泰山封禅》)
2、“空穴来风,末将查不出谣传的来源,可是军心已不稳,要是知道公子已自裁,末将恐怕……”(第二十八章《山崩余震》)
第一句用的是第一个义项,第二句则有点模糊,似乎两个义项都可以,但仔细辨别,应该是用第二个意思,因为是流言蜚语,所以才难查出来源;如果在“末将”前用了个“但”之类的转折词,就是第一个意思了。

这类句子收集多了,就发现这个词不但是“雄雌同体”,而且还有“近亲繁殖”之势,使用的范围不仅在“流言蜚语”“传言消息”方面。例如开头所说的《万历十五年》中的句子,用“空穴来风”修饰“午朝事件”,其实是“莫名其妙”的意思。再看下面几句:
李斯心里明白,淳于越当堂发难,绝不是空穴来风。(《秦相李斯》之二十一章,钱宁著)
范蠡,你想想看,我对你的不信任是空穴来风吗?不是你自己一手导致的吗?(《我到德国做新娘》阿明著)
简宁的担心不是空穴来风,他们马上就要去法庭出席第二次听证了。(《刮痧》第九章王小平著)
在这几句里,就取了“毫无根据”“毫无原因”之意,“当堂发难”“不信任”“担心”也并不是什么“流言传言”之类。
“启奏皇上,微臣实在冤枉,奏本上所书纯属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道光皇帝》第十章第1节,赵辉著)
西蒙斯显然是无中生有,故意杜撰。不难明白,西蒙斯所以如此空穴来风,无非是为美方找一个将中美外交官员接触通过媒体公布于众的合法借口罢了。(《宗道一文选•世界格局历史性转变的喜剧性开端》)
在这两句里,也不是用在“流言传言”方面,而且是“凭空捏造”的意思。
这样看来,“空穴来风”这个词,正处在一个历史发展“转折时期”,新旧两个义项都在使用着,从目前的媒体使用的情况看,用作“毫无根据的流言、传言”的更多。本来么,词义的发展,离不开对词语的活用,甚至有不少就是从望文生义的“错误”开始的;这样的“错误”大家都在犯,而且也不造成理解上的困难,那么这个新的意义也就有了约定俗成的地位了,得到学术界的重新界定和承认也是早晚间的事情。因此,过分的胶柱鼓瑟,未必就有利于语言的发展。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