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阳:北大数学教授逻辑水平之差令人惊讶 (二)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炎阳 于 2006-09-15, 15:09:52:

回答: 黎阳:北大数学教授逻辑水平之差令人惊讶 (一) 由 炎阳 于 2006-09-15, 15:08:36:

链接:

《江湖帖》部分内容选录

据统计,中国现有活着的数学院士24个,基本可以划分成北大、复旦和中科院三派。

北大帮由张恭庆领衔,校内有姜伯驹、文兰、田刚、王诗宬等人,中科院数学所的丁伟岳、刘应明、杨乐均毕业于北大,与北大数学系渊源深厚,相互呼应,基本是一伙的。

复旦派谷超豪、洪家兴、胡和生、郭柏灵,加上中科院毕业于复旦的石钟慈,一共是5人。

中科院:丁夏畦、李邦河、林群、陆启铿、马志明、万哲先、王元、严加安、吴文俊、周毓麟。

杂派:陈木法(北师大)、王梓坤(北师大)、彭实戈(山东大学)、夏道行(美国)。

中科院看上去人很多,但是因为毕业于不同院校,又在中科院数学所的几次改革中相互算计,以至于彼此缺乏信任,所以实际上是一盘散沙,在院士选举过程中各怀鬼胎,往往被北大和复旦利用。

丘成桐VS北大交锋大事记

-2004年,丘成桐和北大就有了第一轮交火。

-2004年的3月,丘成桐两个演讲和访谈中,对他以前的一个学生,而且是MIT的名教授等等,做了一些负面的批评。而这个学生就是北大的特聘教授田刚。

-2005年1月17日,丘成桐在《中华读书报》表示,“我以前的一个学生在数学上是二流,到国内要拿高薪”。

-2005年8月9日,丘成桐指责田刚抄袭其文章。

-2005年10月14日,针对丘的说法,丁伟岳和项武义(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数学系教授,北京大学数学学院兼职教授)在北大数学学院召开了反击丘成桐讲话。

-新一轮唇枪舌战始于今年7月,《南方人物周刊》对丘成桐的专访。此次丘对于北大人才引进提出了质疑。

-2006年7月底,北大新闻发言人对此进行公开回应。

-8月,丘成桐再次接受专访:“北大说自己没问题,为什么不公布名单呢?”

-9月1日,丁伟岳《庞加莱的困惑》的博客正式出炉。

“局外人”不想掺和“丘-北之争”

作为论战当事双方,北大与丘成桐各执一词。这时,第三方的观点就显得尤为重要。但记者在调查过程中,不论是从中国数学会还是其他高校的数学教授那里,都感受到极大的阻力。所有人都在极力使自己尽量远离这场斗争,似乎很怕一不小心就卷了进去。

中国数学会:丘说的是事实

中国数学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觉得(丘成桐的说法)不是在抨击,他说的都是一些事实。但是国内现状就是这样,我们目前没法改变。”

但是当记者追问下去时,她立刻拒绝再透露详情。

而在秘书长办公室一位女士在电话里意味深长地对记者说:“我劝你还是不要采访,这对你,对我们,对丘成桐都不好。谁是谁非都说不清楚,也都不好说。大家都不提了,让这事就这么淡下去。”

港大教授:庆幸香港学术界好氛围

在学术上,港、澳、台与大陆并不是“一体”,都有自己的数学协会。他们是否看得清这场争论?

有网上资料称香港大学教授辛卓平也参加了2002年的ICM,但当记者与辛卓平通话时,他却说很多年没有来过大陆,更没有参加过那次大会。

当问到丘成桐和中国数学界的纷争,辛卓平表示并不了解丘成桐和大陆数学界,不愿意对此发表评论。

在辛卓平的推荐下,记者与另一名据说与大陆数学界交流密切的港大教授莫毅明取得联系。

莫毅明有些犹豫地告诉记者,他每次来内地都只是参加会议,和内地数学家没有私交,对他们也不了解。

“我很幸运,香港的学术氛围非常好,大学间相互合作,不牵扯到任何人际纠纷。”莫毅明说,在香港,也有一些有代表性的数学界会议,各个大学都很清楚哪些人在哪个领域有代表性。

他强调,香港学术界很希望年轻学者有机会作演讲,他也从来没听说过这样的人际纠纷。

清华教授:也许我是渔翁得利

萧树铁教授已经离休10年。他告诉记者,他对名利没兴趣,远离了那些人际纷争。

2002年的ICM,萧老在会上作了关于数学教育方面的报告。对于其他发言的数学家的成就,萧树铁只说作完报告就离开,不知道其他作报告的人是谁。

萧树铁老师说自己对被选择在会上发言毫不知情,“可能是河蚌相争,渔翁得利吧,如果说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利’。”

谈到“派系”,萧树铁有些激动:“中国数学界风气一直都不好,不是现在才坏的,解放前就是帮派林立,这种思想没办法杜绝。”

有更多教授则拒绝对此发表意见。

网络时代的学术争鸣沦为口水大战

除了与争论相关的北大、丘成桐、学术界之外,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辩还有另外两个主角:媒体和网络。从来没有一个学术问题像“丘-北之争”一样如此引发关注。在网络的催化下,加入公共意见的学术讨论似乎越来越偏离学术争鸣的范畴,真理,也似乎愈辩愈“不明”了。

媒体插手数学家家事?

当记者在内地学术界试图寻求中国数学界的人际纠纷真相时,许多受访者劝记者打消念头,甚至直接攻击媒体。

清华大学老教授萧树铁对记者说:“你们记者要去了解这些,肯定是自找麻烦,找不到答案。”

洪家兴是复旦大学数学系教授,也是2002年ICM发言人之一。在网上流传的派系表中他属于唯一能跟北大叫板的“复旦派”。提到丘成桐和中国数学界的纷争,洪家兴显得很生气:“都是媒体挑的事儿!”洪家兴认为,数学界人士有什么言论,是他们内部的事情,而媒体刻意歪曲放大这些争论,干扰学术界的家务事,唯恐天下不乱。

媒体该为争论澄清?

但丁伟岳看来,很多媒体人现在不敢站出来说话。

“我给新闻界朋友提出了个难题。其实在庞加莱这个问题上,媒体很多人是知情的,现在他们也不出来说话。

到底有什么很复杂的原因,我也不清楚。我在博客上点名点到新华社头上,他也不说话。因为最开始这些违背事实的报道都是他们发的,现在他们当没事一样了。”

记者连续数日致电丘成桐在美国哈佛大学的办公室,总是无人接听;给丘成桐的电子邮件也没有回音。对北大此次的回应,丘成桐的声音缺失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朱熹平自己是否觉得自己被打压?是否认为没受邀参加2002ICM是不公正待遇?

记者曾通过数学家和媒体同行试图辗转联系朱熹平,都未能如愿。截至发稿时止,朱熹平家的电话仍然处于无人接听的状态。

网友激辩辩出了什么?

在百度贴吧之“丘成桐吧”,最早的2篇帖子发于去年6月。之后贴吧沉寂,直到今年2月15日,一位在京网友贴出媒体对丘成桐的访问《国内学术风气堪忧》之后,大量有关“丘-北之争”的转帖、评论越来越多。到现在“丘成桐吧”帖子总数已达到997条。

在百度贴吧,丘成桐的支持者和反对者几乎势成水火。支持者们将反对者称为“北大狗”,而反对者则将几个经常出现的支持者IP“点名”,质疑其在贴吧发帖的动机:“就是不知它(们)拿的是丘教授的美元工资还是某报社的人民币?”

记者采访中,北大一位数学家说:“学术是需要清静的,不像文学艺术那样需要热闹。公众的争吵会扰乱真正在判断这件事的人,妨碍他们做出正确的结论。”

但在有关部门没有调查出新的事实和给出结论以前,网友的“口水战”似乎会一直继续下去。

北大丁伟岳指丘成桐误导媒体

◎文/本报记者张琴◎摄影/本报记者吕家佐

6月3日,丘成桐宣布,“曹怀东、朱熹平已经完成了庞加莱猜想的封顶之作”,9月1日,一个叫丁伟岳的人却发出了另一种声音。

“国际上的普遍看法是数学家佩雷尔曼给出了庞加莱猜想的完整证明”,“国内媒体出现这种失误和丘成桐误导有重大关系”,“现在,曹怀东、朱熹平俩人文章是否经过了正常评审的程序都有疑问。”丁伟岳如是说。

为什么是丁伟岳出来说话?为什么选择这个时刻出来说话?

很快,就有人找到,一年前,网上曾流传过的丁伟岳“炮轰”丘成桐的演讲实录……

违反了学术规范

青年周末(以下简称“青周”):你对于围绕庞加莱猜想的一系列事件提出质疑,具体质疑它哪几点?

丁伟岳:(以下简称“丁”):我的看法大概有几点。

首先,像庞加莱猜想这样严肃的科学问题应当在学术界内部进行讨论或辩论,而不应当求助媒体或任何外界力量来对学术界施加影响。因此,丘成桐教授6月3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实际上违反了一种学术规范。

其次,这篇发表于2006年6月,由丘成桐主编的《亚洲数学》杂志上的文章,当时只在网上公布了题目和摘要。直到7月底,文章全文才在该杂志网页上公布。在绝大多数的数学家没有看到这篇文章,无法判断这一工作是否含有对庞加莱猜想的实质性贡献的情况下,就通过新闻发布会来宣布这篇文章是“封顶之作”,这种做法是非常反常的。

青周:还有呢?你还质疑什么?

丁:另外还有两组数学家,密西根大学的Kleiner和Lott,以及Morgan和田刚,他们也一直在做同样的解释证明的工作,而且早在5月下旬,Kleiner和Lott已经在网上公布了他们的文章。但在6月的新闻发布会上,丘成桐却不提其他数学家的工作,只宣布曹怀东和朱熹平的工作,这不是客观、公平公正的做法。

需要两年以上才能确认

青周:你一直在强调这个事情反常,为什么反常?一般而言,国际上,数学界宣布一个重要成果的惯例是什么?

丁:通常,一项重要成果首先是在数学界内部的会议上公布,或者以预印本的形式向同行们散发,或是在网上发表论文全文。数学这门学问是非常严谨的,需要长时间的严格论证。对于特别重要的、像庞加莱猜想这样的成果,往往需要两年以上的时间来确认其正确性。

我举个例子,普林斯顿的Wiles教授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宣布他解决费尔玛猜想的成果的。其后数学界的专家们对他的证明进行了长时间的检查,并且发现了其中的一个错误。之后,又经过一年时间来纠正这个错误,Wiles的成果才被最终承认。

青周:但是为什么到现在为止,并没有正规的数学机构包括克雷数学研究所对曹怀东、朱熹平俩人破解了庞加莱猜想一事提出疑义?

丁:数学界还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检验他们的证明。朱、曹俩人的文章到现在才公布了一个多月。从投稿到被《亚洲数学杂志》接受也只四个月时间。据我所知,该杂志的一些编委对于文章是否经过正常评审的程序表示了疑问。

在刚刚结束的ICM(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Mathematicians),即国际数学家大会上,许多数学家都把解决庞加莱猜想的成果归功于佩雷尔曼,譬如数学会刊上记载,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主任Morgan在演讲中谈到他的观点:佩雷尔曼在2003年就证明了庞加莱猜想。

事实上,许多国外数学家对这篇文章所提出的疑问主要不是它的证明是否正确,而是针对它自称是“完整的证明”和在摘要中称这个证明是“汉密尔顿•佩雷尔曼理论的最高成就”。而国际上的普遍看法是:佩雷尔曼已经给出了完整和正确的证明。美国数学会会刊发表的文章和《纽约客》的文章中反映了这种看法。

青周:数学会刊上发表的文章的可信度有多高?您反驳、质疑“庞加莱猜想被我国数学家破解”所依赖的证据也只是国外这些媒体报道。据我所知,《纽约客》上那篇关于庞加莱猜想的报道就遭到了质疑。您怎么说服我们它们足够全面?足够科学?

丁:我质疑的依据并不是媒体的报道,而是国内外大多数数学家的共识,即佩雷尔曼的证明是正确的和完整的,其他数学家的工作,包括朱、曹的文章是对这个证明的解释和检验。这种共识现在被马德里的国际数学家大会所进一步证实。给佩雷尔曼颁发费尔兹奖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

在我的文章中,媒体报道只是一个切入点。我强调的是,我国媒体在想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只反映了丘成桐教授的说法,而这种说法与国际数学界主流看法相矛盾。此外,随着国际上舆论压力的增强,丘成桐教授这边也开始否认原来自己的一些说法。

青周:为什么国内和国外媒体在针对此事的报道会有如此大的不一致?

丁:我认为这主要是被丘成桐误导了。国内媒体比较相信个别权威。如果有某个权威讲了话,就马上报道,而不去求证。据我所知,对于6月份媒体对庞加莱猜想的报道,国内有许多数学家是有不同看法的,然而,没有媒体采访他们。譬如田刚,像他这样在这个问题上研究很深的专家,当时却没有任何记者来问他的意见。

澄清事实并非攻击个人

青周:您刚才的评论和您的文章,会给人一种感觉,您是将有关问题的矛头直指丘成桐教授?

丁:我的文章是要告诉大家,关于“我国数学家证明了庞加莱猜想”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

我是要澄清事实,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与某些人的看法不相同,但我不认为与丘成桐有不同意见,提出我的看法,就是针对他,攻击他。

青周:有没有人质疑您发表文章的动机?早在2005年,就有《北大教授丁伟岳、项武义炮轰丘成桐讲话的实录》在网上流传,北大数学系和丘成桐的纠葛大家也都知道。甚至有评论说您的这篇文章事关北大气量?

丁:你所说的那件事是有背景的。2005年,丘成桐曾在我国媒体上发表过一系列的言论对北大进行过攻击,甚至诬蔑田刚学术造假,学校师生反应很大,所以我们针对此事作了一次类似于沙龙交流的活动。

现在,再说我写的这篇文章,首先,它不是针对丘成桐对北大的批评和指责;其次,它也不是针对丘成桐本人,所以,我看不出来这篇文章和北大的气量有任何关系。

如果说别人批评或者攻击了你,你就必须闭嘴,否则就是没气量,那我觉得这个逻辑是十分荒唐的。

青周:也有人对您发表博客这种方式有质疑:一个数学界的专家,一个学者,采取这样一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是不恰当、有违学术道德的。

丁:我不认为这种方式有什么不妥当,利用网络来讲事实、摆道理,有什么不好?首先把学术评价问题诉诸于媒体和大众的是丘成桐,现在有必要向媒体和大众说明真相,说明什么是“有违学术道德”。

青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整个事情,从庞加莱猜想宣布解决到您提出自己的质疑,从对破解庞加莱猜想做出最关键贡献的俄罗斯数学家佩雷尔曼放着奖金不要到扫尾的华裔数学家“打”成一片,面对着这些纷扰,您的感觉如何?您又如何评价丘成桐?

丁:对于丘成桐,我一直对他在数学上的成就非常敬佩。但是他在其他方面的看法和言论往往失之过激和武断,甚至违背事实,这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我国数学界原有的团结局面被破坏,我想是与他的言行分不开的。对此,我与国内绝大多数数学家一样,深感痛心和忧虑。

现在,许多数学家感到有很大的压力,也有一些关心我的同行让我不要讲话了,因为怕我受不了打击。所谓打击无非是“人言可畏”,但是如果你没做错什么,其实是不用怕的。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