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香山会议”如此弱智的文章,实在是罕见啊。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组胚 于 2006-09-16, 19:21:41:

香山科学会议拒记者于门外引争议


11月30日上午,北京西郊,40多位来自全国的纳米研究及医学专家聚集在香山饭店,讨论“纳米尺度物质生物效应”。闻讯而至的记者几经交涉,被拒之门外,得到的答复是:“你不能进去,香山科学会议从来不让记者采访。”


据说,这是理事会和组委会的一致意见,惟《科技日报》和《科学时报》两家媒体,因当初科技部领导特批,是自家报纸,被允许破例旁听。拦在会场门口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他们知道什么能写,什么不能写。”

11年前,由科技部、中科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多个部门联合支持,开始每年在香山饭店召开约24场不同主题的研讨,与会者均是国内外顶尖科学家,议题涉及“气候变化的应对战略”、“中国湿地退化、保护与恢复”、“生命起源与太空生命”等重大、前沿课题。久而久之,这些会议被外界简称为“香山会议”。

上世纪80年代开始,纳米技术研究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国内的温度也在渐渐升高。目前,国内的纳米技术公司已有100多家,“纳米产品”上百种。据有关方面估计,30年后,世界纳米产业将成长为产值数以万亿美元计的巨人,纳米科技成为人类史上仅次于电力应用的重大发明。然而,近两年完成的一些流行病学调查和动物实验显示,某些纳米尺度的颗粒“无孔不入”,可能直接进入细胞,在某些器官富集,对人和生物的健康可能造成损害或产生其他特殊作用——当然,这一切都还没有研究清楚,为客观、严谨起见,科学家称之为“纳米尺度物质的生物效应”。

那天,记者在香山饭店门口徘徊时,手中就握着一部据说是使用了纳米涂层的银色手机。在媒体铺天盖地的广告中,“纳米衣服”、“纳米冰箱”、“纳米洗衣机”,已不是什么新鲜词语,这些东西对我们的健康有影响吗?纳米材料会带来什么危险吗?公众有权向科学家提出自己的疑问。

茶歇时,科学家们出到大堂合影,记者再找会议主席和香山科学会议组委会某副主任申请旁听。副主任说:请你理解,因为香山科学会议和别的科学会议不一样,讨论的往往是有关国计民生的前沿课题,为了与会者畅所欲言、实话实说,科学家不希望记者在场。

他没有骗我。在会议的间隙,我曾数次试图“拦截”中途出来的科学家,约请采访,都没有成功。一位来自上海交大的年轻学者连连后退:“算了算了,我怕你们记者。”

其实,公众的很多知情权是需要靠媒体传递的,像上面提到的纳米安全问题。为什么记者在场,科学家便不能畅所欲言?

某些媒体和记者在科学报道中失实、夸大,给科学家和他们的工作造成被动、伤害,这固然可以成为科学会议拒绝记者采访的理由,但这种理由并不能成为一种权力。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向公众及时介绍自己研究的内容,特别是与公众利益相关的内容,是科学家的责任和义务,是任何理由都不能回避的。在世界范围内,这已经成为科学共同体中的一种共识。

英国皇家学会在《公众理解科学》报告中写道:“科学家必须认识到他们肩负着向外行公众传播科学的严肃责任。在民主的意义上,如果公共税收支持了科学训练和科学研究,那么科学家也有责任向纳税人解说科学。”

在我接触到的一些科学人员中,流行这样一种理念:中国公众无知、盲目、缺乏科学素养,因此不宜让他们知道全部的真相。他们认为,一旦将纳米颗粒可能有害健康(只是可能!)的信息披露,被传媒“不负责任”地炒作、传播,造成恐慌,就可能打击新生的纳米科技研究和产业发展。

这种话听起来似是而非。在疫病初发时,在面对转基因食品时,我们多次听过这样的话,事实上,恰恰是因为缺乏信息公开,才造成了公众更多的盲目和恐慌。如果科学家能将科学研究的阶段性、不完善性,实事求是地告诉公众,并形成一种常规,相信公众会逐步改善自己的判断力与识别力。

对公众而言,在知情的基础上做出选择,才是公平的,这是科学家的义务,也是公众的权利,与素质无关。

一个科学会议,如果以“可能误导公众”为由,拒绝记者的采访;掌控着真实信息,却有选择地进行派发,维护的恰恰不是公众的利益,而是某些人自己的利益。

需要说明的是,12月2日,在会议结束后,会议的执行主席之一终于同意接受我的采访,我很感谢他的信任。关于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问题,将是我另一篇文章的内容。(刘县书)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