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dropin.org)(xys-reader.org)◇◇   无水箱大漠行车记   ? 刘宗全   藏族民警更尕才旦,是我当年在玉树藏族自治州公安局工作时的同事,听说 他是在一次到南方学习时突然去世的。那天,大家一起从外面回到招持所,就在 大厅里正走着,他说有点不舒服,说着说着就站不住了,同事们赶快把他扶到大 厅的沙发上坐,后来看到他脸色很难看,就准备给他往医院送,还没等到送进医 院,就死了。前后不到半个小时,没给家人留下一句活。后经医生检查,说是因 气候不适应,心脏有病加氧气“太多”(有人称为“氧中毒”)突然死亡。时年四 十岁出头。   玉树州是青藏高原上最艰苦的地方之一,空气中含氧量约等于内地的一半。 长期在高原工作生活的人猛地到内地,气候反差太大,很容易出现这种结局。许 多在玉树高原工作的同志,退休后回到内地居住,说不行就不行了,长寿的很少。 我的老家在气候较好的内地,尽管我很想“叶落归根”,但,退休后我没敢选择 到内地生活,这也是原因之一。   我年龄比更尕才旦大一些,更尕才旦年轻轻地竟“走”到我的前面,心里很 难受。我很想为他写点什么,就想到了我们那次“无水箱大漠行车”。   这话说起来已经是12年以前了,我清楚地记得是1995年夏天,我要到西宁去 出差。同行的,除我以外,全是藏族同事:司机普布才仁,民警尼玛普措,还有 更尕才旦。别看更尕才旦人长得五大三粗,黑乎乎的,乍看像个粗人,实际上他 巧得很。他是州公安局通讯科的民警,并没有专门学习过通讯机械仪器之类的, 但出了毛病他都能修;汽车、摩托车拆装一看便知;吹拉弹唱无所不能。有人曾 戏称他“除了生孩子,没有他不会的”,虽有点儿夸张,但也道出了他的确是个 能人。   从玉树藏族自治州州首府所在地结古镇到省城西宁市,全程827公里。途中 全是高山、草原、荒漠,人烟稀少,气候恶劣,每百公里左右才有一个食宿站。 我们乘的警车是国产“松辽”牌汽车。当年路况还不太好,正常行驶,一般需要 一天半至两天到西宁。可那天特别不顺,一路上,车的毛病不断,不时要停车修 理,加上沿途修路要走便道,风沙大,搭黑才赶到黄河沿——玛多县,一整天才 走了300多公里路,还不到一半。   夜宿黄河沿。为了第二天能准时到达西宁,不误事,我们搞了半夜的车,把 人冻得半死——夏天也照样挨冻,这是青藏高原。   第二天天亮启程。如果不出意外,当天即可按时到西宁。谁知,行驶才几十 公里,就出了大麻烦:固定水箱的拉杆连接处被颠坏,风扇叶子把水箱打了个稀 巴烂,水全漏光了,机器高烧烫人。荒山野岭,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离最近的温 泉站也还有30多公里。人在车里坐着还好些,一出车门,风沙打得人脸生疼,这 可怎么办?司机普布才仁是个年轻人,从未经历过这种情况,大家一时都束手无 策,我们都傻了眼。   汽车离开水箱是致命的,强开着走,“红烧机器”的后果谁都清楚。来往车 辆很少,偶尔过一两辆,因条件所限都爱莫能助。两个年轻人都把目光投向了我 和更尕才旦。   我年龄最大,但我对机械一窍不通,到这时我才感到自己是多么的无用!更 尕才旦被大家公认为局里的能人,我也把希望寄托到他的身上,希望他能解决这 一难题。更尕才旦说,能凑合到温泉站就好了,到那里再想办法吧。   好在沿途间或有小溪流过,先用溪水将机器降温,用塑料桶带上水,走上几 公里就往机器上浇一次水,下山时放空挡,机器不发动就不热了(这样做是很危 险的,一旦气压不够、刹车失灵就会导致车毁人亡,但由于任务急,也顾不得 了)。谢天谢地,总算没出什么事,平安地到达温泉站。   温泉站,实际上就是山沟里路边上有几间房子,除了食宿店外,所谓的修车 铺子仅仅只能补个轮胎、换个钢板什么的;小卖部里,除了方便面、饮料及简单 日用品外,任何汽车配件也没卖的,更别说水箱了。松辽车上的水箱,再近也只 有到西宁才能买到,而西宁离这里尚有近400公里。   按照荒原中行车的常规,坏了水箱的汽车若要急着走,只有雇卡车连人带车 拉走,到西宁修理,要不,就等待救援。雇车拉,没有正好空着的卡车路过,且 经费又是个问题;若等待救援,时间不允许。当时我们那里还无手机,温泉站唯 一一部有线电话不巧又出了故障,无法和局里联系。让过路司机带话,最快也得 两三天。而工作要求我们当天就要到西宁,等不及。   我们四个人面面相觑,抓耳挠腮,心急火燎。   再急也不顶用,天塌下来也没有办法。人困在荒原中就是这样。误事也只有 误事了。这个时候,我的思想压力最大。因为,在这几个人中间,我的年龄最大, 又是负责的,误的是公事,很重要,对工作的损失则是难以弥补的。   这样的难事;不认也得认。我说,让过路司机带话给局里报救急吧。我艰难 地说出这句话后,心犹不甘。   “要能有个铁桶就好了,最好是那种能封闭的五加仑桶。”这时,一直没发 言的更尕才旦开口了,他说,“如果有只五加仑桶,可在上面接通管子,代替水 箱让水循环。”   他的建议给大家一线希望,但仍有人将信将疑;我则好像抓住了一根稻草, 赶忙说:“试试,可以试试!”大家同意试试——其实,当时除更尕才旦以外, 我们谁心里都没有数,只不过“死马当活马医”罢了,试总比不试强。   我们带的是塑料桶,经不住开水烫不说,还无法焊接管子接头;可铁桶又从 哪里来?温泉站仅有的一家小卖部里,根本没有卖的。   活人总不能叫尿憋死。我们见人就问,果然发现一位开手扶拖拉机搞副业的 老乡,他车上有个旧五加仑铁水桶,在我们的再三请求下,他才以数倍于市场价 的价格“让”给了我们。就这我们也是感激不尽,连说谢谢。   只是,下一步还得在铁桶下方挖个洞,焊上铁管接头,套上皮管才可用。就 这么一点小小的事儿,在这大漠荒野的小站上同样成了一个大难题。   费尽周折,铁管接头总算找上了;电焊机倒是有一台,柴油发电机专为此发 一次电(没几分钟),宰百十元也认了;可电焊师傅出远门,无人会焊,又怎么办?   “我可以试试。”更尕才旦胸有成竹地说。没想到,他的焊接技术和专业焊 工相差无几,很快把铁管接头焊上,一试,滴水不漏。   大家七手八脚用绳子把自制“水箱”牢牢地捆在机器上,司机赶快试机,水 循环流畅,由于自制“水箱”贮水量大,机器运转正常。   一个看来无法解决的特大难题,在两个多小时中解决了,全车人欢呼起来了!   加满水,带足水,午后3点我们又继续上路了,车子一口气可以赶四五十公 里再加水,没一点儿事。接近西宁,有200多公里柏油路,汽车时速和正常情况 一样。当晚,人车安全、及时到达西宁,工作没有耽误。   这一切,多亏了我们的更尕才旦同志,这位藏族民警。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dropin.org)(xys-reade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