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年气萦绕的乡村及其它   李有旺   (一)年气萦绕的乡村   春节前后,走进滇西南边陲的乡村,目之所及,尽显年气十足。   城里人还当是节而乡村却不太注重的元旦过后,乡村就开始陆陆续续地为迎 接临近的春节而忙活了。这个时节,乡村的每个家庭成员,除在单位谋职的,出 外打工的也相继赶回来了,在外攻读的正值寒假也回归家中,准备乘农闲时节出 外打工赚点零花的也安心呆在家里,因为在他们心中,赚多少钱均不如和家人一 起过个团圆年重要。正值农闲时节,地里的农活还无须操心,村民们大多就呆在 家中,男人们开始用包谷或高粱或苦荞之类烤点纯正的粮食酒,准备在过年期间 一醉方休;女人们开始浆洗被褥和缝补衣服,或开始置备好过年的食物,因为在 她们的直觉里,过年就要穿好、吃好,什么都要图个好;老人们也不闲着,要么 扫扫地,或者带带孩子,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小孩子们开始找出早已藏好的陀 螺,准备妥打陀螺的相关用具,因为过年和同伴赛陀螺可是他们最大的乐事啊, 他们盘算着过年要在赛场一显身手。老老小小都为过年忙碌的乡村,因为年气的 笼罩日渐显得更加热闹了。   这也是乡村杀年猪迎新年的时节,白刀子进,红刀子出,随着此起彼伏的猪 的惨叫从有声变无声,厩养了一年的肥猪就寿终正寝了。乡村每年家家户户都要 杀年猪,春节一过,就要把预备作年猪的猪单独圈养起来,这在农村叫“隔槽喂 猪”。临近春节的时候,喂养了一年的年猪被养得肥肥胖胖。村民们怀着迎新春 的美好心情,把亲朋好友邀请到家中,男人们用自酿的包谷酒招待亲友,让亲友 和自己在酒精的刺激中神聊有共同趣味的话题;女人们则使出看家本领,把年猪 肉做成小炒、红肉、生肉、粉蒸等,让围坐桌前的老老小小吃得有滋有味。一般 从春节前两个月左右开始,直到春节前几天,村民们都会从这家到那家,为杀年 猪和吃年猪饭而忙活。在村民们看来,杀年猪和吃年猪饭那是过春节的前奏,意 义大着呐,可不是简简单单地杀一个猪和吃一顿饭。   年三十的前几天,走进乡村,你就会听到家家户户传出声声“咚咚”地沉闷 的响声,会感觉到有股股糯米的清香和麦芽糖的香味直钻鼻孔,这是村民们在忙 着舂糍粑和熬麦芽糖呢。舂糍粑和熬麦芽糖是村民们过年前时兴的事。村民们把 糯米蒸熟后在石臼或木臼里捣成米泥,然后用双手把米泥捏成圆盘,手巧一些的 还会把捣好的米泥捏成小鸟、小猪、小狗等常见的动物或者是各种形状的花,这 就是糍粑的成型过程。他们会用自己做的糍粑去后家拜年,或者给亲友们送几块 尝鲜。当然,更多的是留待过年的时候,把糍粑放在红红的薪炭里烤熟,让一家 老小慢慢享用;做糍粑只是一朝一夕的事,制麦芽糖耗时就比较长了。要先把麦 子放进盆或其它容器中装好并浸满水,直至麦子长出长长的根须和麦芽,至此, 就少不了一周的工夫。然后,将其撕碎晒干,和着包谷或者高粱一起以旺火在水 中猛煮,再滤出汁熬煮至黏糊状,然后根据各自的经验把金黄的糖汁打出放在预 先准备的装置中,可以在糖汁中放点花生、核桃或者粟米,等冷却之后甜如蜜汁 的麦芽糖就可食用了。尽管做麦芽糖耗时长、工序多,但村民们家家户户仍乐而 为之。因为,他们已经沉浸在春节的欢乐气氛中了。   渐行渐近的日子在村民的忙碌和期盼中,走到了年三十。这天,乡村的家家 户户忙里忙外地忙得不亦乐乎。首先要打扫屋宅,不仅要清扫地上的尘土,还要 清扫楼板和屋檐上的污垢或者蛛网,要把整个家打扫得一尘不染。只有这样,一 家老小才会心安理得地去做别的事。这一方面是因为次日就是新年的第一天也就 是大年初一了,在乡村,大年初一是忌讳扫地的。村民们常常在大年初一的早上 去山上担点柴,哪怕一根也好,因为“柴”和“财”谐音,去挑柴即是去挑财。 如果在大年初一扫地了,村民们认为就会将“财”扫丢了;另一方面是年三十是 老年的最末一天,马上要辞旧迎新了,所以要认认真真地清扫屋宅,以迎接新一 年的到来。收拾好屋宅后,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做呢。“千门万户幢幢日,总 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诗句再现了村民们的忙碌。村民们会很认真地把旧联 取下来,把新联张贴上去;然后虔诚地贴上门神,让神荼郁垒看护好房门,以求 平安幸福。做完这些,就忙着张罗吃的了。年三十的吃尤其是晚上在乡村非常隆 重,说隆重,这一方面是要吃得好,再一方面是要完成很多传统的礼仪作业。年 三十晚上的吃讲究的是一般不到外面去吃饭,一家人不论老小和男女,都要一起 吃团圆饭,也叫年夜饭。吃的种类丰富,有荤有素,让你应接不暇。吃之前有很 多仪式要做,要祭祀,要祭先祖,要祭天地,要祭灶台等等。做完这些后,一家 人就围桌而坐,开始吃年夜饭了。在新旧的交点,村民们其实已俨如过年了。因 为过年图的就是热热闹闹,图的就是和和美美,图的就是团团圆圆……   年三十晚上的夜幕还未降临,鞭炮就响开了,礼花就亮彻了。村民们不会早 早入睡,即便天一黑就睡去的人在年三十晚上都会睡意全无。因为天增岁月人增 寿,一年过去,人就平添了一岁啊。所以,村民们要沿袭传统而进行“守岁”。 现在的乡村“守岁”,无须去看露天电影了。现代化的各种设备已把乡村的屋宅 里里外外武装个够了,一家人就坐在沙发上,目不转睛地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 欢晚会,享受动人的歌声,品读曼妙的舞姿,聆听捧腹的小品和相声,或鼓掌, 或评论,或大笑,任心情放飞,让思绪漫游,今夜的乡村无人入睡……   初一至元宵,走进乡村,但闻不绝的是鞭炮声、欢笑声,随处可见的是动力 十足的龙狮表演、热火朝天的陀螺和丢包比赛、眩人耳目的荡秋千……年气,无 声无息却将乡村笼罩得掩掩实实、真真切切。年气萦绕的乡村,老乐少乐乐满乡 村乐满人间处处满乐,朝庆晚庆庆贺春节庆贺新年村村贺庆;年气萦绕的乡村, 忙碌中不乏喜庆,热闹里尽显和谐,到处呈现出乡村特有的祥和图景。   (二)丢包玩   抛绣球,这是故乡人过年里的一项传统的娱乐活动。   故乡人过年抛绣球,由来已久。记得年少时,就常常见到比自己稍大一点的 左邻右社的青年男女们,每到过年时间,就相互邀约着出去抛绣球玩。由于当时 我们年纪太小,稍大一点的青年男女们嫌我们乳臭未干,所以他们抛绣球玩的时 候,我们这些小孩子即便手痒也难以被他们吸收为玩伴,就只能甘当观众了。而 他们由于一门心思想着玩抛绣球和玩得太过投入,也无从去考虑我们的感受。我 们就只能瞪大眼睛看着绣球被他们抛来抛去,看到他们无比兴奋的样子,作为看 官的我们心里不免羡慕。   时至今日,故乡人过年抛绣球依然盛行。今年过年时间里,我带着妻儿回故 乡过年,在过年时间里,随处都可以见到青年男女抛绣球的热闹场面。而那样的 场面,委实成为了故乡人过年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由于故乡人把绣球叫做“包”或“花包”,因而抛绣球在故乡就叫做丢包。 过年时间里,匆匆吃过午饭,故乡的妙龄少女们就打扮得花枝招展的,相互间邀 约起来,拿起绣球,出得门去。故乡的青年男子们自然知道女孩子们过年一定要 去丢包玩,他们自然也要悄悄照一下镜子,修饰自己一番,然后就邀约起同龄人, 闲庭信步般地在大路上边走边等。等谁?当然是等要去丢包玩的女孩子了。等来 了要去丢包玩的女孩子们,男孩子们就会主动和女孩子答腔:“你们是不是要去 丢包玩啊?”女孩子们如果觉得男孩子不顺眼了,或者是不想跟这几个男孩子丢 包玩了,就会高姿态地不作答,自顾而去,留得男孩子们自讨没趣。毕竟,过年 时间里,找女孩子丢包玩的青年男子多的是,女孩子不必担心不会找到玩伴。如 果女孩子觉得很想和这干男孩子一起玩丢包,就会笑答:“是的。”同时也不忘 邀约一句:“走,和我们去玩。”男孩子们就乐得屁颠屁颠尾随女孩子身后,跟 女孩子一起去丢包玩。   故乡的青年男女们丢包玩,所抛玩的绣球,主要是女孩子们准备的。这一方 面是因为女孩子们心灵手巧,能把绣球做得十分漂亮;另一方面是女孩子们能通 过绣球展示自己的针线手艺如何。女孩子们准备的绣球当然是经过精心制作的, 在布料搭配上是颇费了一番心思的。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青年男子参与丢包玩。 如果一个女孩子长得非常漂亮,但她的绣球绣得非常差,也很少会有青年男子和 她丢包玩的。女孩子们做好的包一般是一个有手拳头大小的圆布包,圆布包的颜 色是十分鲜艳的,也是五颜六色的。圆布包的周围还系上了五颜六色的布条,这 样,在抛的过程中更方便手接。   故乡人过年丢包玩,既是一项传统的娱乐活动,同时也是男女之间增进友情、 增加了解的一个良机。但故乡人抛绣球并不像古代帝王将相的千金选婿,抛中谁 就招谁入赘。故乡人抛绣球是青年男女的一种互动行为,女的抛给男的,男的也 抛给女的。女的抛给男的绣球,被男的接住了,并不一定说就是喜欢男的,或是 要选男的作丈夫;男的抛中了女的绣球,也不一定就说是爱上了女的,一定要和 女的结为伉俪。当然,相亲相爱的青年男女互相抛,或者是互不相识和相识不久 的男女互相抛后产生爱意的那就另当别论了。毕竟,歌德也说过:“青年男子谁 个不善钟情?妙龄少女谁个不善怀春?”丢包玩既然是青年男女们的一项传统的 娱乐活动,因为有这个交流平台,有这个相互了解的媒介,因为玩丢包相识相知, 最终结为伉俪的在故乡也不是没有先例。   故乡的青年男女们丢包玩,动作很轻柔。抛的时候,看准对方,目测距离, 沿抛物线将包温柔地抛向对方。由于动作轻柔,对方接的时候也就是轻而易举的 事情了。如果谁在丢包过程中,动作太粗暴,比如沿直线狠劲地将包抛给对方, 就会被对方视为是对自己的大不敬,也会让对方觉得这个人是一个无情无意的人。 因而,不论男女,脸上的表情立刻就会骤变,忍将不住的不仅不会和对方再丢包 玩,还会将对方骂个狗血喷头。所以,喜欢唱山歌、作调子的故乡青年男女,相 互邀约对方玩丢包的时候免不了也会来一个传统的打歌调。女的会唱:“有情有 意丢包玩,无情无意你莫来。”男的也会回应:“有情阿哥遇着有情妹,不丢包 玩肯定会后悔。”   故乡的青年男女们丢包玩,有一对一丢玩的,有两两一组互丢的,也有众人 左右分站丢玩的。总之,不论多少人丢包玩,彼此间都和谐与共,相互间都开心 尽兴。包在空中飞去飞来,小小的包,传递着真挚的友情,氤氲着热闹和美的过 年气氛。   (三)打陀螺去   过年打陀螺,这是故乡的男人很崇尚的一项娱乐活动。这项活动普及面很广, 老、中、青、少、儿,均乐于其中。在故乡,过年打陀螺的场景,成为了故乡人 过年的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线,也为过年增添了浓郁的欢庆气氛。   随着春节脚步的临近,故乡的男人们就开始置备陀螺了。要么翻箱倒柜地找 出已休息一年的陀螺,用清水洗净或用布块擦拭干净后,认真地检阅陀螺的转动 性能好不好;要么亲自到山上去寻找坚硬的枯木,用能工巧匠般的手自个砍削几 个自己满意的陀螺;如果对已有陀螺不满意或者也不想劳累自己再砍削一个新的 陀螺的话,那也无须担心,因为临近春节的时间里,每逢街天,都会有一些村民 不失时机地到街上兜售陀螺。长长的街道,大大小小的陀螺应有尽有,价格也适 中,你总能买到自己满意的陀螺。   故乡的男人们年前置备好陀螺的目的,就是为了在过年里尽兴地打陀螺。因 为从年三十开始,直至正月十五元宵节,这期间就是农村传统的过年时间。在过 年时间里,故乡人图的是团团圆圆、热热闹闹、和和美美,同时也图的是快快乐 乐。而快乐,除了节日的快乐气氛所赐予的以及家人团聚生发的以外,进行自己 喜欢的娱乐活动也是寻找乐子的好方法。打陀螺,就是故乡的男人们很乐意进行 的活动。每到过年期间,故乡的男人们几乎天天都打陀螺。天一亮,男人们就会 相互邀约:“走,打陀螺去!”于是乎,一干人前呼后拥,出得家外,寻一块平 整的场地,就开起战来,直至打到天昏地暗方才收场。收场后,还会互相提醒和 邀约:“明天就在老地方,继续打。”言行举止中,可看出打陀螺带给他们的那 种高兴劲以及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打陀螺是故乡过年时间一项传统的娱乐活动,这项活动起源何时,是何人所 创,已无从考证。印象中,每到过年时间,故乡的男人们常常乐此不疲地进行着 这项娱乐活动。在进行这项活动的时候,一般是按照年龄结构进行分组。比如小 孩子们就和小孩子一起打陀螺,中年人则和中年人进行对战,老年人也很识趣, 一般是不参与年轻人酣战的。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年轻人打陀螺队伍中缺少一个 人的时候,也会邀请没有玩伴的老年人参与进来;反之,老年人也会邀请年轻人 参与他们的对垒;再比如,当没有带陀螺的老年人看到年轻人正在酣战而感觉手 痒时,也会和年轻人商量打几个回合,待稍稍“解渴”之后再抽身而退。当然没 有带陀螺的年轻人就不敢这样“造次”了,其原因一方面是对老年人的敬重,另 一方面是年轻人不愿接受遭拒绝的“自讨没趣”,因为遇到这样的情形,年轻人 不好拒绝老年人,而老年人却可以直率地拒绝年轻人。分组进行陀螺比赛的时候, 可以一对一的组成一组,也可以多人相对的组成一组。故乡的过年时间里,在平 整的路段,或者是一些宽敞且平整的场地,都可以看到打陀螺的场面,都可以听 到打陀螺者的尖叫和围观者的欢呼。   犹记儿时,过年打陀螺那可是我们孩子最热衷的活动了。天还没亮,我们就 盘算着打陀螺的事了。比如要邀约谁谁一起打,要到什么地点打等等。天一亮, 就马上提起陀螺,呼朋唤伴后,一干孩子就直奔打陀螺场。故乡其实也没有打陀 螺的专门场地,一般打陀螺就是在比较平整的路段和故乡里面的一个学校的草场。 学校的草场比较宽,大人们也好,我们这些孩子也好,都喜欢去学校的草场里打 陀螺。通常我们到学校的时候,大人们还没有来,学校的草场就被我们先“霸占” 了。我们就开始“交战”起来,其中不免有一些比大人们来的得早而滋生的得意。 但得意归得意,我们终究明白,等大人们一来,我们就得在他们严厉的“追赶” 声中将场地“交还”给他们,我们就只得另寻场地去打陀螺了。而那个时候,不 免会抱怨我们为什么不是大人,不免会有一些被大人欺负的委屈。但这只是暂时 的,因为等我们在另一个地点开始打陀螺的时候,被大人“追赶”的不快就烟消 云散了。   那时候,每到过年时间,我们这些男孩子都会得到父、母亲的特别“赏赐”。 这“赏赐”并不是“压岁钱”,也不是父、母亲买给孩子诸如食品或者衣服类的 礼物。这些“赏赐”,女孩子自然就无缘得到了,因为女人包括女孩子们都不打 陀螺的,她们只是打陀螺比赛的忠实观众。父亲给我们的“赏赐”通常是一个陀 螺和一根陀螺把。那个陀螺,或者是父亲曾经玩过,又经父亲“改装”过的,或 者是父亲专门为我们砍削的,或者是父亲到大街上亲自为我们挑选并花钱给我们 买的。因为陀螺有大有小,太大了,我们小孩子拿着不称手;太小了,一方面会 丢得太远,另一方面即便打中了同伴的陀螺,根据打陀螺的土规则,常常也会输 给对方。因此,每到过年,父亲都要承担起送一个陀螺给我们的重任。父亲给我 们送一个陀螺的同时,也会给我们送一根陀螺把。陀螺把是打陀螺的必备工具, 那是一根坚硬的树枝或者是细竹杆做成的。父亲亲自去给我们砍削陀螺把,这一 方面是对我们的关心,他怕我们因为砍削陀螺把而伤了手;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 们小孩子不知道哪种材料做陀螺把才坚硬和扎实。母亲给我们的“赏赐”则是十 分便宜的两根打陀螺线,那是母亲纳鞋底用的,长丈余,一般不会拉断,两根打 陀螺线足够我们在过年期间使用了。拿到父母在过年期间给我们的特殊“赏赐”, 我们就在陀螺把上系好陀螺线,缠紧陀螺,忘乎所以地屁颠屁颠地去打陀螺了。 尽管父母给我们的“赏赐”价格低廉,但其带给我们的欢快却是难以估价的。   而今,过年打陀螺不仅仍在故乡盛行,也不知什么时候已成为城里人过春节 的一个活动项目了。在我工作的县城里,在近年的过年时间中,打陀螺都是春节 活动项目之一。县委、政府会指派相关单位,负责组织打陀螺活动。而这项活动 报名参加的人往往很多,观众也不少。从中可以看出打陀螺活动已日益渗透到城 里了。   “过年打陀螺去”,而今,在城乡的过年时间里,你都会听到这样的互相邀 约声;过年打陀螺,不论城市,或者是乡村,你都会看到那样热烈和欢庆的场面。   (四)打秋   打秋,这不是要用拳脚或者棍棒去打秋天。再说,过年时间也不是秋季;加 之,想打秋天你也打不了也无法打。打秋,这是故乡的一个方言词,意即荡秋千。 打秋,这也是故乡人过年的必修科目。在我印象中,故乡人每年过年都要打秋。   年三十傍晚,那个以前叫社长现在叫村民小组长的人,就会按惯例地安排村 里的年轻人,找来刚割好的驾皮。驾皮是用牛皮割成的细条,故乡人将其缚在牛 架子上,以做驮东西用。因为驾皮很坚韧,刚割的驾皮一般是不会断裂的。加之, 故乡人常常会用猪油涂在驾皮上,润滑驾皮,以使驾皮保持韧性的同时也具有柔 性。因此,驾皮无疑成为了故乡人用来系秋千的理想“绳索”。找来驾皮后,就 轮到故乡的“系秋人”登台表演了。故乡人把爬上树去栓好秋千绳的人叫为“系 秋人”,这个“系秋人”不是随便一个人就可担当的,那必须是一个稳妥而且具 有栓秋千经验的人。只有“系秋人”系好的秋千,才会又好荡,又安全。   故乡有一棵千年细古榕,长得挺拔苍劲,它出土部分的根部足有三、四个人 合围那么粗。它的枝杈旁逸斜出,每根枝杈都有水桶那么大。这棵千年细古榕, 自然就成为了“系秋人”首选的系秋千树。在我印象中,故乡人每年打的驾皮秋 都是系在这棵古木上的。“系秋人”小心翼翼地爬上这棵细古榕树后,选择了一 根枝杈中一个理想的位置,系上驾皮,秋千就系好了。系好秋千后,“系秋人” 会捷足先登地先过一把秋千瘾。这叫“试秋”,以此证明驾皮秋经“系秋人”检 验后已安全了。“系秋人”“试秋” 后,故乡人才争先恐后地开始尽情地荡秋 千了。   每每过年期间,故乡的那棵千年细古榕树下,常常人头攒动。那些人,都是 观看和等候打秋的人。而系在树上的秋千,也带着站在秋千里的人一起前后快幅 地摆动。那棵千年细古榕,枝杈间就开始欢快地舞动。荡秋千的人随着摆幅的增 加,不时发出满足的欢呼声。观看的人,看到兴头处,也时时发出声声喝彩。由 于是过年,大家的穿着格外干净。红红绿绿的鲜艳穿着,自然十分惹眼。大家的 心情都是十分欢快的,不论是打秋的,还是观看打秋的,脸上都露出欢喜的神情。 此时的画面中,如果正好有一个身着红衣的女孩在打秋的话,那么,随着摆幅的 加大,摆速的增加,肯定就像一团火在前后欢快地摆动。而围观的人,也就因为 这团火而目不转睛地进行欣赏了。   打秋一般是年轻人的活计,老年人很少参与其中,就津津有味地观看。年轻 人们就这个下来,那个上去,纵情地荡。荡累了,就当观众;待休息好了,就又 去荡。故乡人把喜欢荡秋千的人叫做“秋虱子”,故乡的年轻人大多都是“秋虱 子”,沾上秋千,就快乐得忘乎所以了。   也难怪故乡每年都要系驾皮秋,也难怪故乡的年轻人那么热衷于打秋,毕竟, 打秋那可是故乡人过年的一个传统的娱乐活动。故乡的打秋传统源于何时,为何 人所创,已难以得知。一到过年的时候,大家就想着打秋,忙着打秋,也没有人 去刨根究底。大家打完驾皮秋,不想打了或者想换换胃口,还可以去打打“亚花 车秋”。“亚花车秋”也是故乡打秋中除了驾皮秋以外的一个种类,那是在两根 矗立的巨木中,一个可以作圆周转动的轴承载着一个呈轮子状分布的秋千,人就 坐在圆周的木棍上系着的绳索里。打“亚花车秋”的时候,矗立的巨木两边分别 站立着一个壮汉,使劲地转动这个轮子状的秋千。轮子飞速地转动起来,坐在轮 子周边的人一圈一圈地作着圆周转动。转动得快的时候,就像一个悬空且不停转 动的车轮,煞是好看,让观者不禁拍手叫好。打“亚花车秋”的人就紧抱着圆周 边的木棍,尽享悬空转动的快感。   虽然自小在农村长大,每年都能观看到打秋,但我却没有打过秋。也许,在 故乡没有打过秋的年轻人就仅我而已了。这不是人家不让我打,也不是我不愿意 打,而是我真的不敢打。我有恐高症,一到较高的地方,就感觉晕眩。我不敢尝 试打驾皮秋,我怕在秋千摆动幅度大后自己不经意间松了手;我更不敢尝试打 “亚花车秋”,我怕一坐上去,刚转动起来,就吓得面容失色。毕竟,生命诚可 贵啊。我注定成不了故乡的“秋虱子”,我只能做一个打秋的忠实观众。但打秋 也好,看打秋也好,只要快乐就好。过年,图的就是快乐。故乡过年设驾皮秋也 好,支“亚花车秋”也罢,其目的就是要让故乡人度过一个块块乐乐的年。   (五)乡村年夜   乡村还是那个乡村,场景已非那个场景。妻子和儿子正在陪家人津津有味地 看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春节联欢晚会,我接毕放在寝室里的电话,透过寝室打开的 窗户,感到今夜的乡村真是鞭炮震天,礼花璀璨。也难怪,这是年三十的晚上啊。 出外工作多年的我,已经在异地组建了一个新家,曾经生我养我的家已经成为新 家以外的老家了。几年年过年,常常是为了新家而顾不了老家,我快要成为老家 的客人了。一晃儿子已上幼儿园,常年在城里过年的儿子今年不知被哪根神经触 动,缠着一定要回老家过年。老家的召唤对我已有些失灵了,儿子突生的一个主 意却让我千依百顺,我才得以回老家和望眼欲穿的家人过一个团圆年,才得以感 受多年未曾亲近的乡村的年夜。   年少时,乡村的年夜与我是多么熟悉啊。时光回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 的乡村,当时能有一个录音机的家庭算是很富裕了,看电视和录象还只是偶尔听 到去大城市打工回来的人讲起,那个在镇政府所在地不远的我的乡村,还不通电, 乡村的年夜就只有煤油灯、松明或者是火塘里的火光照明,更不能举家团坐一起 看电视和录象什么的。乡村的年夜,睡觉之前去看一场露天电影那是最好消磨时 间的办法。距镇政府所在地不远,就有一个露天电影场,票不贵,每当夜幕降临, 可容纳千余人的电影场挤得连插针的缝都没有。当时我正读小学,过年期间常常 跟着父母或者村里的亲戚们去看盼望已久的露天电影,以满足以近贫血的精神生 活需求。尽管电影票不贵,但能在过年期间的夜晚去看电影,那也是十分奢侈的 事情。毕竟,大人们还没有多余的钱去消费在满足视觉感官上。我清楚地记得, 那时的年夜,每当电影散场后,进入乡村的路上,亮着手电回家的人可以排起长 龙。大人们看完电影带着孩子就直接回家了,青年男女们却还要为他们想做的事 而逗留途中或者是掩没在密林深处。回途中的人们,唧唧喳喳谈论不休,谈论更 多的话题当然与所看的电影有关。乡村的年夜,因为露天电影的介入,平添了许 多欢庆气氛。   “爆竹声声辞旧岁,春风送暖人屠苏。”过年燃放爆竹尽管历史悠久,但当 时的乡村燃放爆竹的人家却寥寥无几,有的人家只是买几颗散装的爆竹回家燃放, 放得较多的也只是在吃饭或者年三十凌晨一点新旧交替之时将爆竹燃响。至于烟 花类的,在当时就是物以稀为贵了。更多的人家在年夜里放的是引上火药线的雷 管,因为当时买炸药雷管的手续可能不太严格,很多人家以开山炸石为名都或多 或少地买到并拥有一些炸药雷管。其中的雷管,一部分作正常的生产生活用,另 一部分则留作年夜的 “鞭炮”。每当夜里,时不时会听到“嘣”地一声巨响, 有时会让坐在屋里的人吓得猛然一抖,有时会让进入梦乡的人突然惊醒,见怪不 怪,这就是乡村的人在放 “雷管鞭炮”呢。当时每在年夜,我的父亲都会放上 一、二颗“雷管鞭炮”。父亲是在场院下面燃放的,燃放之前以免我们受响声惊 吓,他总要提醒我们:“不要怕,我要放雷管了。”而后就听到一声巨响,我们 就高兴地惊叫:“太响了!太响了!”待次日醒来一看,父亲燃放“雷管鞭炮” 的地方,已经深深地馅进去了几个土坑,这当然是“雷管鞭炮”发威的杰作。   这样的情形几年后就日益改观了,改观的根本当然应该感谢党的方针、路线、 政策的转变和真正地为民、便民和富民。村民们的生活条件日益好转,生活水平 日益提高。圆了通电梦后,电视机、录像机等等现代化设备就越来越走进更多的 乡村人家了。那个一度曾人满为患的露天电影场就日益门庭冷落了,最后直至走 进了历史的尽头。此时的乡村还没有通闭路电视,有电视的人家房顶都有一个接 收天线的“大锅盖”,大多人家的电视还只是黑白电视,但能听到电视的声音、 见到电视的图象已经是不错了。乡村的年夜里,村民们除了谈情说爱的需要赴约 外,大多都不外出了,就在家里围着火炉,吃着食物,坐在沙发或者靠椅上,悠 哉悠哉地享受电视节目给人所带来的愉悦。而“雷管鞭炮”已经销声匿迹了,燃 放烟花爆竹成了村民们年夜的必修课。几乎家家户户在年夜里都要燃放烟花爆竹, 爆竹响、烟花亮,点缀着乡村的年夜。   后来,我就出外参加工作了。参加工作后,起初是好奇外地的过年,也想亲 身体验一番在外地过年的滋味,就很少回乡村过年了;再后来,成了家,生了子, 因为家庭的原因,就直接不回乡村过年了。乡村与我已日益疏远,我对乡村年夜 的感受已经久远。今夜,我在乡村里,感受着乡村的年夜,有些百感交集。爆竹 声此起彼伏的乡村,绚烂的烟花笼罩的乡村,家家户户灯火辉煌的乡村,是否理 解我的感受?   是啊,在发展这个大主题指引下的今天,城市快步,乡村小跑,城乡差距已 经日益缩短了,以致我已无从看到昔日乡村年夜的场景了。我想,乡村昔日年夜 的场景今后只能在我脑海的储存器中寻找了,乡村往后的年夜肯定会越来越充满 韵味。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