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段相声垫话所想到的   作者:pardox   所谓垫话,就是表演一段相声之前的开场白,通常是生动有趣与整个相声内 容似有关而又似无关的开场小段或片断,主要是为了掌握观众情绪、引导听众欣 赏节目。   茶馆相声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有大量的伦理哏。而且每次使用的时候,只 要演员不是太差,效果都很不错。所以茶馆相声的演员们都喜欢使用,那么在垫 话阶段也就少不了一些伦理哏了。   下面这个小片段就是在京津相声茶馆里经常可以听到的。   甲(逗哏):相声界有很多相声名家,比如侯耀文,为什么他相声说的好啊?   乙(捧哏):为什么说得好啊?   甲: 因为他爸爸就是说相声的   乙:侯宝林,那可是相声大师;   甲:马志明,相声为什么说得那么好啊?   乙:他是为什么啊?   甲:他爸爸是马三立,也是相声大师   乙:对,马派相声的创始人嘛。   甲:小蘑菇为什么相声也说得那么好啊?   乙:他爸爸是常连安,也是说相声的。   然后甲一指乙,说:乙相声也说得非常好,然后自问自答,为什么乙相声也 说得那么好啊,是因为乙的爸爸也是说相声的。   这时乙就会把甲拦住,说:我爸爸不是说相声的。   甲就会翻出包袱:乙的爸爸不是说相声的,乙的爸爸是听相声的。   这时台下的观众,就会心领神会,文明的含笑点头,普通群众一般就会发出 “吁”的标识性声音,这时台上台下十分默契,其乐融融。   类似的小段还有很多,基本上是这个模式。但是只要是懂一些逻辑的话,就 会知道这个小垫话是有问题的,这样看来就没有什么可乐的了。   观众、演员暗含的推理逻辑是这样的:   A: 乙的爸爸是听相声的。   B: 台下的观众是听相声的。   由此推出:   C: 台下的观众是乙的爸爸   但是学过逻辑的都知道这个推理是不成立的,即:   有A->B , C-> B, 并不能推出 C->A.   C和A可能是任何关系。   这是很明显的逻辑错误。我看台下基本上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但是好像不 妨碍他们感受其中的“乐趣”,可见还是传统文化的影响打败了逻辑推理。   在现实生活中犯这种逻辑错误的也比比皆是。很多人不想也不愿意进行严谨 的逻辑思考,思想上比较懒惰,容易相信自己看到的。比如我的一个朋友听说有 人用灌肠治好了什么什么病,要去广州学习灌肠。这里我就指出了其中的几个问 题。第一,根据在互联网上搜索到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发现灌肠治病不是主流 的观点,并没有受到主流观点的认可;第二,个例并不能说明问题,需要大样本 随机双盲对照实验才能证明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第三,两件事情先后发生并不 能证明两者之间有因果关系,即使那个人确实在灌肠之后病就好了,也不能说明 是因为灌肠治好了他的病;第四,对口口相传的真实性是要存疑的。虽然我是费 劲口舌,但是她最后回复的只有一句话:“她确实好了呀”。结果她还是飞去广 州学了所谓的“灌肠”,之后隔三差五还给别人和自己试试。   她还是经过我的多方“教育”,终于不相信中医了的,其他人就更可想而知 了。所以现在回想起来,她对中医的不相信,也只是基于简单的事实:例如中医 明显的毒副作用及其相关报道,而不是从思辨的角度,从逻辑上判断出中医的不 合理性。所以即使不再相信中医了,但是当出现了其他的什么神医、神药,还是 会相信的,也就是说从逻辑上还没有真正的掌握科学思维的武器,即使不被这个 骗,也会被那个骗。果然,最后她斗志昂扬的去做安利去了。   所以让人们真正掌握批判性思维,还是很难的,需要我们时刻绷紧这根弦, 保持警醒,多加练习,真的是需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实际上想来这 样也是很自然的,人基本上都是通过直觉来进行推理判断的。经过几十万年的进 化,人们往往需要在迫切的环境下迅速进行判断,这时就需要依据以往的经验做 出迅速的决定,因此人们骨子里是倾向于基于感性、直觉进行判断的。因此进行 逻辑推理实际上是违反人的天性的。科学家也已经发现,进行逻辑推理是需要后 天进行教育、学习、刻意进行训练才可以获得的。还需要有意识地时刻提醒自己, 否则就会犯各种各样的逻辑上的错误。   但是目前普遍缺乏批判性思维的教育。有一部分人连基本是事实与观点都不 能区分。网上的辩论、现实生活中的讨论,往往也滑入了狡辩和胡搅蛮缠,没有 任何积极意义。理工科学生也有同样的问题,虽然学习了一些科学知识,但是缺 乏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我就知道有些物理老师至今还对微波炉比较抵触, 认为有辐射,相信中医等等。这些都是有知识、无思维的表现。   掌握了批判性思维,虽然听相声的时候可能会失去一些乐趣,但是在其他方 面会多一些思考,少些上当受骗的机会,还是利大于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