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dyndns.info)◇◇   文学的没落   郭永海   一   向来以为,整体上自私的人类会在内心生出一种高尚的东西,如最高处的思 维科学,如低处的电视音乐。自来科学是比较崇高的,但艺术是不是整体上也是 高高在上而引导人们思与行的?从这一点来讲,思考的东西一旦形成系统,那它 就是高尚的,或是高于社会现实和日常生活,感受最深的如社会经济,价值规律 “左右”我们的经济趋势和行为,而在现实中,我们购这买那却不做深思熟虑。 文学也一样。   在严格意义上,文学算不上是一种思维科学,只有其创作原则和技巧,而正 是这个模糊的界定,使文学始终成不了一套完整的系统,再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 济学的眼光来看,它真的没落了。   二   文学的没落,要么是高高在上别人看不懂,成为一部分人的游戏;另一方面, 文学是堕落了,它世俗化、庸俗化,成为最广大群众声色犬马的思想场所。所以, 文学的没落在于它脱离了社会现实,或者仅仅成为一种镜像,一种粗糙的文字描 述(应该说是直白的叙述)。而在中间地带,文学的大师瞧不起,文学的小人爬 不上来,这丰沃的土地一直荒芜着,高不成低不就的现状让群众近乎却忘。   历来,艺术作为上层建筑,应是反映社会现实的重要手段之一,文学作为最 广泛的艺术工具,其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一直是打了折扣的。   不如做个比较:   宏观经济学可以预测商业周期、就业失业、经济增长,因此可以采用货币政 策、财政政策和行政手段加以调节,从而避免或减轻经济下滑和经济危机。而文 学因本身属性限制,成不了这样的作用,更进一层来说,文学起的更多的是潜移 默化的作用,可以陶冶情操,可以开拓视野,可以改变人们的思维世界(很小, 且容易屈服于外在力量)。所以文学始终成不了一门工具,也成不了哲学那样缜 密的思维体系,它于人内心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   所以,有人可以说,《万历十五年》改变我对历史的看法,但他不敢说《红 楼梦》影响了他的一生。   而且文学的传统延革一直是苍白无力的,今天的人们阅读《菏马史诗》、 《巴黎圣母院》,已经体会不到当时的情景,反而会被其中的长篇抒情描写吓得 束之高阁。文学是跟着社会走的,但它肯定形成不了一个延续人类历史的文化内 核,哪怕是同一民族文化中。中华曾经是诗歌词曲的国度,提起前人文学辉煌, 很多人都记得这样的概括:汉赋唐诗宋词、元杂曲明清小说。这段话本身就说明 不同时代文学的侧重点和辉煌处,而且文学体裁之间(不说散文),如隔行隔山, 融通几种体裁而自成一派的少之又少。如宋代苏轼,虽精通书法绘画,但也只是 诗词长短句的大师,如清代曹雪芹,诗词配在小说中,才显得其文采闪烁,如现 代鲁迅、钱钟书,更多的是学者的身份,鲁迅是思想的楷模,钱钟书是学者中的 典范,皆不是纯粹的文学大师了。所以文学的传统是断断续续的,其中断的多, 续的水平又不高,像现代的书法一样求其形而悬乎其神,只能走向没落。而在没 落的阶段,更需要我们的作家走近社会走近生活,并重文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而由于社会现实的限制,现代的文学高峰应该出现在小说和散文这两种体裁 上(散文其实不算一种文学体裁,它太广泛了,更应该是一种叙述形式,因为它 早已不是两汉时的赋的形式了)。而在所有的文学体裁创作中,戏剧和小说是最 难的,尤以戏剧最甚,需要专门的训练和收发自如的思维(最难的最先没落了, 元明清和莎翁的戏剧现代人早就没了耐心阅读的兴趣了)。   三   不如来看小说,中国的小说(我承认我只是对外国的几部经典感兴趣,其他 的可能由于翻译和文化认同的问题而提不起来,所以缺乏一种评论的资格,但我 会挑熟知的几部来与华文作品作比较)。   很遗憾,中国的小说巅峰前人创造得太高了,自建国以来,就没有出现一个 文学大师,更不用说小说大家了。现在人提小说成就,都会提到民国时期的一系 列大师,茅盾、老舍、巴金、鲁迅,其辉煌的篇章写就时间都是建国以前的时代, 如硕果仅存的巴老建国后仅是一部《随想录》,其文学性已大打折扣。建国后直 到改革开放前,文学的成长让人惨不忍睹,现在看文革时期的小说会让人笑掉大 牙,更不要提臧否其中艺术思想了。文革结束后,压抑的作家首先喷发的最富激 情的诗歌,然后慢慢降温,接着是散文,然后才是小说,而且文学作品以回忆个 人、群体、国家为主题,如“知青文学”、“伤痕文学”等等,铭刻了一代人对 历史的记录。而且各条战线上人才的匮乏,各色人才填充到文学阵地上,造成其 资格性的权威,阻碍了新生代的发展,有的作家靠一部作品树一时之风,然后高 高在上,变成一名从事庶务管理的领导,这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这 样一种人才管理格局,文学组织成为国家文宣部门的附庸,经历大喜大悲的人只 能会一种回忆文学的书写,现在杂志上还能看到大量的回忆文革的作品,同时这 也成了他们吃饭的看家本领,都成了专业作家(专业几乎等同于职业,文学创作 也能成为职业,真是可悲);在他们的身边,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改革开放已二 十余年,而他们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坐以待看”。所以,现代的小说除了不 值一提的庸俗小说,主流文学实际已被社会边缘化而成为既得利益群的圈内游戏 了。   笔者有幸参加2002年在武夷山举行的一次文学大奖赛颁奖活动,当中有一位 中国作协副主席,其谈到工作繁忙时说,一个月要看好几部长篇小说,我深为之 惋惜。当了领导是要从事职责工作,这无可厚非,但我不禁想起诺贝尔文学奖的 评选条件,其中有一条是:本国作协的正、副负责人……,从这个角度来看,中 国与诺贝尔文学奖岂不是永远要“望奖兴叹”了。   笔者不是有意问责作协领导,但始终觉得:文学创作如小说,在其根本上还 是个体行为,并不是说你担任职务就不写作了。艺术创造不像科学,它完全是个 体行为,小说更应该如此,有志的人自己憋在小屋,三、四个月不出,无志的人 一部小说写两三年还不见完,写完后又不见得怎么有成就。   水平有限是能力问题,而坚持与否则是思想问题,现在有些名噪一时的作家 现在忙得只能写随笔散文来延续自己的文学生命,无异于苟延残喘。试看当年知 青文学作家,今日声名犹在的尚有几何?作为一个特类的作家群,在新时代跟不 上社会的步伐,知识水平除外,思想意志的因素是很占有很大的比重。   除了这类小说作品,现今“流行”的另一类是“农业文学”,上个世纪九十 年代影响比较大的小说几乎清一色的是“农业文学”,如《平凡的世界》、《白 鹿原》和另外几部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都在反映农业社会的人的生存状态。这 是一部分写得好的农业文学,而更多的小说作品则由于与读者之间的隔膜,在心 理上认同感的无法引起共鸣,只能由圈内人士赏玩。而在本质上,我认为这是一 种人格与意识的缺憾。   我比较爱好的外国小说如《百年孤独》、《静静的顿河》,在其宏大的叙事 里面,总能看到个人的生命在思想深处的挣扎,阅读之余,不禁为作者本人的人 格魅力所折服。主人公在世事变迁中常陷于思想意识的漩涡,求索诸多端口,力 求解脱自我,进而挣扎,奋斗抗争,不断升华自己的内心争端。在他们的作品, 总能看到作家对人的终极关怀的思考,通过其剧情的进展,读者也能引起共鸣, 进而引起对自身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探索。关注个体,关注个体在社会大背景下的 成长、发展乃至堕落消亡,是我最深的体会,合上书反思,想的更多的是主人公 思想的发展历程,而这是当代小说家最缺的。现在的作家,学自然科学家,“只 问文学,不谈政治”,能避开尽量避开,避不开就回忆过去,而这种回忆,如农 业文学,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却无处寻找,若真要翻出来抖一抖,或许能找到一 两件为人处世的原则方法来。这也是文学走向没落的主要原因。当然中国小说注 重叙事、外国小说注重心理是一个理由,但这不是根本症结所在,说到底,还是 一种社会责任感的缺乏,是作家明哲保身的意识缺位。   建国后的社会变革,最受动荡的应该是个体的思想意识。意识形态的限制压 抑了个体的发展,政治改革的滞后造成思想领域的种种束缚,作为上层建筑的文 学艺术更是如此,艺术尚可,尤其是文学创作,一不留神就返古了,一不小心就 变成歌功颂德了,作家群体思想的蜕变,造成今日“主流无言、庸俗横行”的局 面,在当中是看不到作家的个体生命的。   政治始终与文学是紧密相连的。政治是躲不掉、避不开的,你不找政治,政 治反而会找上门来,再漠视思想意识的存在,作家群体终究会付出代价的,更重 要的是时间的浪费,优秀作品的匮乏,使得华语小说更加落后,这才是最令人心 痛的。而在前面也提到,我一直强调的是:文学创作是一种个体行为,作家的写 作是自己努力奋斗得来的,而与社会、与命运的抗争,则显得更为可贵。作家应 该有正视自己、正视社会现实的勇气。有时看体育比赛,赛场上的选手之间水平 和能力不相上下,长时间的拼搏后相互的差距明显缩小,这时拼的就是意志、毅 力等技术体力以外的东西,作家也一样。   小说因其表现形式而在文学中是最被读者认同的一种体裁,小说因其叙事和 谋篇布局的需要,更要求作家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精力,小说的创作源泉必须是 社会现实和作家主动能力性的极致发挥。而到现在,笔者没有见到“个体生命在 改革开放进程反思与进步的优秀作品”,这不能不说是一代人的遗憾,这也是主 流作家话语的严重缺失。   写到此,我不由得想起英语文学作品《尤利西斯》,这肯定是我们的榜样。   聪明的作家,你的思考在哪里?   2004.12.19晚于寝室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dyndns.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