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一座现代的废墟 泽熙   2001年9月11日,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的“双子大厦”遭恐怖劫机 分子的袭击而坍塌,成为自“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本土遭受的第一次严重打击, 它不仅对纽约人来讲是晴天霹雳,全世界也感到震惊。 “不再和过去一样”   1970开放的双子大厦高411米,超过了多年独霸“摩天第一高楼”的 帝国大厦,其中有5万多工作人员,350家公司,成为美国现代商业文明的又 一个标志,是购买最多的明信片图象。同时它也成为了恐怖组织攻击的一个目标。 1993年2月26日,一辆炸药货运车曾经在地下车库爆炸,6人死亡,10 00多人受伤。   而星期二上午两架20吨波音飞机的自杀性攻击分别将姊妹双塔在顷刻之间 化为废墟,6000多人死亡、失踪,其中还夹杂着无数的计算机碎片和其他办 公用品。纽约居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电视、报刊和互联网一遍一遍地将这 个信息传递到全世界,人们目睹了现代文明的一座废墟,美国报刊称它为“零点 地带”(Ground Zero)。   根据9月20日公布的官方数字,有62个国家的人在这里失踪,其中英国 200到300人、印度250人、哥伦比亚208人、巴基斯坦200人、以 色列133人、俄罗斯96人、澳大利亚55人、孟加拉国55人、芬兰50人 等等,也有中国人。   废墟带来了连锁反应,百老汇空空荡荡,庞大的旅游业似乎突然停滞;美国 航空业几乎陷入“财政废墟”的边沿,9月20日各公司宣布的裁员总数达66 500人,波音公司也裁员3万;毁灭的商业机构可能永久性地关闭,纽约股市 被迫停盘三天,成为1929年大萧条以来停业最长的一次,甚至影响到伦敦、 巴黎和东京的股市狂泻,因为投资者的信心受到重挫。使2001年以来低靡的 美国经济也成为受害者,也给全球经济的长远发展也会蒙上阴影,全球化成为一 个漫长的过程。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废墟的营救中出现了大量平凡的英雄,筋疲力尽的挖 掘人员直到现在也没有放弃一线希望。纽约人在布朗士区的洋基体育馆建立了临 时纪念地,飘动的星条旗上写着:“I still love NY”(我依 然爱纽约),“still”中的两个“ll”正好像征着双子塔。   商业也没有妥协,纽约股市在第二个星期一开盘,居民生活迅速恢复平静。 有人开始准备生活必需品,预防更危险的攻击。就这么短短几天,历史学家说: “美国不再和过去一样。”   面对废墟,纽约市长朱利安尼(Rudolph Giuliani)立刻 宣布,将在原址重建世贸大厦,以展示纽约人的信心。人们谈论他对这次危机处 理的领导魄力,与当年的邱吉尔相提并论。美国司法部长约翰·阿什克罗夫特 (John Ashcroft)来到废墟现场后,发誓要重建。美国的民意测 验也显示,64%的人希望重建,甚至希望建得“更大更好”,但也有29%的 人提出反对。    “21世纪的第一场战争”   早在英帝国辉煌的时候,伦敦经常被描述成废墟。1885年英国作家杰弗 里斯(Richard Jefferies)写了一本小说《伦敦之后》,将 伦敦描写成了著名废墟巴比伦和尼尼微的“幻象”(simulacrum)。   文学作品中对纽约也有类似描写。1908年,英国科幻作家威尔斯(He rbert George Wells)曾经在他的小说《空中战争》的第6 章《战争如何来到纽约》中虚构了这样一种场面:纽约作为现代的“巴比伦”成 为了世界金融、贸易和娱乐中心,她囊括的财富就像古罗马向东囊括地中海和巴 比伦的财富一样。“纽约几代人都没有留意战争”,甚至认为战争在这块土地上 是不可能的一件事情。对于普通美国人来讲,谈论战争就像谈论过去的历史。许 多人都沉浸在商业和快乐之中,就好像战争随着大懒兽一起死去了一般。但突然 有一天,这个忙碌的世界随着一声爆炸,发现“战争来了”。所不同的是,威尔 斯的假想敌是德国人。   但即使是在二战期间,纳粹德国也没有做到这一点。因此,美国总统布什在 20日发表的电视讲话中说:“9月11日,自由的敌人对我们的国家发动了一 场战争。”宣布要为“整个人类文明而战斗”。不久前,美国还热衷于“导弹盾 牌”,但现在则需要重新评估本土的安全防范,抽调资金用于打击恐怖主义者。 甚至20万德国人也聚集在勃兰登堡门前对死难者表示哀悼。   二战以前,即使在1916年,美国的报纸通常也是从道德或旁观者的角度 来报导欧洲的战争,直到“珍珠港事件”和德国对美宣战以后,舆论才迅速转向。 而这一次,美国媒体几乎立刻想到了珍珠港,因为偷袭的速度之快,使美国人感 到震惊的程度与之类似。但这次袭击造成的心理落差更大,美国在一天内伤亡的 数字之大,甚至回顾二战或者内战,也难以找到相匹配的日子,而且对手是隐匿 的。   14日以色列的《耶路撒冷邮报》选用了“21世纪的第一场战争”标题进 行了报导。然而,这场战争交织着政治与宗教、文明与野蛮的模糊边界。它既不 是当年希腊人征讨特洛伊的全面战争,也不是中古“十字军”东征的战争。英国 报纸评论布什总统提到的“十字军”是一个“肮脏的词”、一个令人不快的词, 因为800年前讨回圣地的东征对阿拉伯犯下了极大的罪行。法国人也认为这是 一个“最不合时宜的词”,它使人联想到对伊斯兰世界野蛮的和不公正的军事行 动。   这场战争也不是今天学者谈论的基督教和穆斯林“文明冲突”的战争。穆斯 林极端恐怖分子不过是阿拉伯人的溃疡,攻击无辜的平民也许是他们违背良知的 “超限战”,而少数人不能和整个阿拉伯世界相提并论。亨廷顿教授预言的国际 关系新模型,是宗教阵营里的武装力量相对抗,但这并不是今天的现实。法国外 长韦德里纳(Hubert Vedrine)的反应是:“我们必须不惜一切 代价避免文明的冲突。”他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陷井”和“可怕的陷井”,是 “煽动者的构思”。美国学者认为这不是一场“文明之战”,因为它的对手根本 不是伊斯兰文明,而“战争”一词不过是一个隐喻。   “21世纪的第一场战争”应该是一场全球反恐怖主义的战争,保护普通平 民不受杀害的战争,是文明对野蛮行为的战争,恐怖主义将被唾弃,因为人类文 明需要继续繁衍。这也是美国开始的反恐怖主义清算,至少已经获得了世界大多 数国家道义上支持的原因。   面对大厦不可避免地成为纪念碑,美国78岁的小说家诺曼·梅勒(Nor man Mailer)在接受英国《泰晤士报》采访时愤怒地说道:“废墟比 大楼更美。”他认为恐怖主义令人憎恶的,类似于法西斯,甚至违反了人对死亡 愿望的选择:“如果我将被打死,我想看到射杀者的眼睛,而不想在惊讶时被杀 死。”   同时,梅勒还针对美国人说出了一些令人深省的话:这次恐怖的一个益处也 许可以停止我们谈论“星球大战”。为什么如此多的人憎恶美国?梅勒说:“美 国人拒绝认识世界的大部份,特别是那些最落后的国家,(他们)把我们看作是 文化压迫者和审美的压迫者。” 而美国的方式对大多数国家不一定适合。 废墟与重建   文明的废墟是否需要重建?如何重建?这并不是一个轻易可以做出的决定, 古代的欧洲人并不太重视保留废墟,例如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是在罗马教皇 鼎盛期之后建成的,部份大理石来自古罗马圆形剧场的废墟。17世纪英国的伦 敦大部份被大火吞噬,以后基本重建。但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蹂躏之后,许多 欧洲城市的标志建筑物被毁坏,德国、苏联、法国和英国都开始保留废墟作为纪 念馆,使它们成为历史的标志。   中国的圆明园1860年已被八国联军夷为废墟,是否需要重建?一直存在 着争论。圆明园可以重建,但历史无法修复,还不如用废墟来记忆这段历史。   对于文明史极短的美国来讲,废墟很少是现代城市的风景线,因为她的本土 一百多年来没有受到外来战争的摧残。而饱经创伤的欧洲却有丰富的遗迹,成为 重要的参考。一些欧洲的城市不仅重建了毁坏的建筑,而且全部复制了周围的环 境,如华沙、法兰克福和弗赖堡。就美国的情况看,1814年英国烧毁了美国 的白宫和国会大厦,1871年的芝加哥也曾经被火焰烧焦,但经过重建,这些 城市都从灰烬中崛起,现在也很少有人去怀疑五角大楼会修复。它们似乎变得更 好,但也更容易使人忘却过去。   废墟更具有心灵的震撼力,佛洛伊德从庞贝(Pompeii)废墟中感受 到“死亡开始在说话”。许多欧洲的城市二战后都全部保存了废墟的原样,例如 法国的奥兰多尔村(Oradour-sur-Glane),1944年6月 德国的“帝国师”在这里杀害了641名无辜村民,并将该村烧为灰烬。法国人 没有重建,使废墟成为永久的纪念。德国慕尼黑的“碎石山”也是二战后建起来 的,堆集的废墟残片达500万立方米,专门纪念战争期间的平民受害者。英国 的坎特伯雷大教堂在遭到德国人的炸毁以后,也将它的残骸收集起来成为难忘的 记忆。欧洲的许多城市至少都保存有一块神殿般的土地,用来见证它们曾经受到 的毁灭性灾难。即使在日本,广岛也留下了1945年原子弹制造的废墟。   相反,当柏林墙1989年倒塌的时候,人们将那里的石块连地基都挖出来 全部出售,但10年后许多柏林人后悔不已,为了反映历史,他们又建立起一些 “假古董”,也示过去真实的分界线。   废墟不仅记忆着过去,也警示着未来和梦想。美国建筑师丹尼尔·利贝斯金 德(Daniel Libeskind)认为,纽约废墟的重建必须有大胆的 构想和具有首创性,放射出美国的期望。他1989年曾经在德国的首都柏林成 功设计了犹太博物馆,其形状就像一把利刃,直接插在屠杀者的胸口,被誉为 “一个非同寻常的、完全新颖的解决方案”。   纽约原市长主张按原来的蓝图重建,恢复商业的繁荣,这恐怕是最缺乏创造 性的想象,美国人也许还没有习惯与废墟生活在同一个城市里,但谁能确保新的 大厦不再是恐怖分子永恒的攻击目标?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主持人说,重建双塔 但是空放著作为纪念碑,这可能是一个苦涩的玩笑。有人主张艺术再现,就像美 国俄克拉荷马城的纪念馆,炸弹曾经夺去了168条生命,人们铲去了废墟而雕 塑了168把座椅。但越来越大的呼声是保存废墟的残片建立一座纪念公园,因 为碎石本身就是最好的纪念品,使后来者看到这不是一个“虚幻的疼痛”。      重建“双子塔”,对于美国这样一个实力雄厚的国家来讲,并不是一件困难 的事情,承租商拉里·西尔弗斯也表达了有重建的“道德与商业的义务”。但更 重要的是心灵创伤的重建,提醒人们对文明的信念,因为美国文明也是世界文明 的一部份。可以想象,纽约的“双子废墟”无论怎样重建,都将成为一块醒目的 纪念地。纪念碑也许是死的,但人们对和平、安宁的向往却永远是活着的。 (2001年9月29日于美国)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