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营   居 □ 陈坠   清冷的冬夜已很深了。灰灰的雪,飘摇着落于幽暗的地面,俄顷又化为雪水。 人力车夫迎着剔骨的寒风,在无人的街道,瞪着两只夜猫般的眼睛,搜寻着作乐 寻欢者的踪影。电视机里的夜间新闻上,红光满面的总统(或者叫别的什么总的) 身披褐色大衣,从飞机的舷梯上款款而下,好似从白云深处,与其随行者渐次淡 出,他频频向欢迎人群挥手致意,笑貌很好,感觉那就更好了。   世间人事,凡是存在过,或者存在了,黑格尔说,大抵合理。想想也是,小 人殉为一家,帝王营于四海……要真是那样的话,那么,我呢?既无帝王生涯, 又绝不甘心小人勾当的。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我却有断天之想。悠悠苍天,曷其 有所?我心深处,一如深渊!在这雪落无声的冬夜里,我只着意于“建构”有关 《营居》的文字。是谓我的营居,或者说,我的那一点合乎道理的“存在”吧。   十之八九,这是一个为生活所牵挂(糜日不思)但为思想所放弃的生命的根 本的主题。录音机里正播放一首流行歌曲,“牵挂你的人是我”,当然不是别人。 这年头,为思想所放弃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就像人们怀里揣着生活的理想却总干 些背离生活的营生那般,如许多的“思想工作者”,工作的时候以及工作之余其 实从不思想。   幸而有蓝蓝的天、傻傻的我,所以才会在智者的沉思、诗人的吟哦、甚至穷 人的叹息中,寻死觅活,才进又出,竟也发现一些颇堪玩味的人间的消息、人心 的秘语,甚或天启的明彻瞬间,虽只是洁光片羽又倏忽即逝。我想分辨它,占有 它,演绎它,但一切努力都归诸枉然。我意识到自己还力有未逮,无从把握。在 很长一段的日子里,无论置身稠人广座,还是如深闺少女独处,或者便是如云飘 泊,如舟自横,我都一概保持沉默。因为弄大不懂,所以才沉默的;因为无人能 懂,所以才沉默。想起一位已然远去的友人,因了那份天生的丽质,人人愿与之 亲近。至今我仍记得她朗诵过的丘特切夫的诗句:沉默吧,隐匿你的感情!   然而,勉强可以隐匿的,永远只是那一缕缕飘忽无寄、来去无踪的短暂情愫; 当明晰的思想,像乱石崩云、惊涛裂岸般向我扑来时,我便无处藏身。无言的思 想,追随着无边的黑暗之夜,涌上心头的,竟然是一种不幸的感受,因了我们曾 长时悠游在双重的匮乏之中而不自知:一方面,我们谙于江枫渔火、乡关何处的 传统意蕴,而使我们的情感变得苍白无趣;另一方面,我们又无缘在莱茵河畔领 略异国深邃的景致,而使我们的思想显得积弱太久。这就需要特别的留意,悉心 的爱护……   终于有一天,这一伟大的主题,像一泓清水流经我行将就木的心田,尽管我 的形貌天方正午:人们的所作所为,历史的反复无常,诗人常哭而庸官总笑,主 的拯救和人的堕落,革命者与大哥大,乡村牧师与陪舞小姐……一切都不过是为 了让自己的肉身及其灵魂,选择一种方式,或者接受一种方式,或者继承一种方 式,或者甚至去开创一种方式,得以乐业进而得以安居罢了。《庄子·天运》说 的是上天的运作,难道不可比附于我们人类自身的流转?“天其运乎,地其处乎, 日月其争于所乎?”营造于天,栖居于地,大自然一切的纷争均为“世界天地” 之霸权。自此之后,我便一再感觉到什么叫“萦绕于心”?   好多个阳光清晨,或是风雨夜晚,每当我路过建筑工地,便会骤然想起海德 格尔用文绉绉的话语复述着泥水匠们常做着的活计,这时我就想:在海氏之前, 谁会如此关注营造与栖居的哲学意义呢?“只有借助建筑,才能达获居住。”如 果此话不是出自海德格尔之口,这种简单的因果关系,就连原始野人都会觉得简 单极了。然而,当我们一再读到海德格尔一再引用的荷尔德林的诗句“人诗意地 栖居大地”时,便会一下子感觉到一种有无限深远诣趣的清新思想如醍醐灌顶, 同时重温着一个被历史时流所冲跨的旧日理想,进而使我们有兴趣去思考一些裹 藏其中的堂奥,也有热情去咀嚼人之为人的真正意蕴,并为之深深吸引。至少, 我自己被深深吸引着。   该是自上古时起,人类就开始了“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天路历程,而此 中所言一作一息,正是意谓着营造劳作与栖居憩息。培根说,“人既分享上帝所 造之胜景,自亦应分享上帝所订之休息”,于是而有了上帝所称安息日、我们所 谓星期天。营造而为栖居,憩息而为劳作,对古文化遗址的最终抽象,我们获得 的不正是这样一种启示吗?每一个完整的文化遗址,便是每一处人类营居的滥觞! 古埃及人,巴比伦人,河姆渡人……如果我把整个人类的历史,归结为营造与栖 居的不断超越,想来也不为牵强。从简单的手工劳作,到刻意的思想改造,从单 纯的肉身穴居,到形形色色的灵魂寄托,都无不表明了人类在手段与目的这两个 方面的不断翻新又推到重建:废墟与大厦,春风得意与大权旁落,似海侯门与精 神游子,革命理想与价值虚无,结党营私与寄人篱下;凤栖碧梧,覆巢之下,老 树昏鸦,流水人家……   曾记得孩儿时光,随处都有断壁残垣、石板荒草,每见有黑色蚂蚁的背上, 总负载有白色的颗粒。原来它们也不易呀,终日劬劳,注定辛苦。再如,空梁翻 落下来的燕泥,在风中痛苦扭曲的蛛网,卡车在他乡的雨夜中疾驰,上班路上如 火如荼的人流,青灯孤影中伏案者疲而不倦的哈欠,采石场上、乌蓬船内、会议 厅前、交易所里……是啊,是啊,整个大千世界无处不充满劳绩!   如果让我撇开漫长的营居历史变迁不论,让我相忘于宏大的社会建设工程的 困扰,而单就个人生命存在而言,我会说些什么呢?无论是最初的子宫,还是最 后的坟墓,无论是梦寐以求、孜孜以求的天堂宫殿,还是避之唯恐不及的地狱监 牢,不也正是与此中奥妙结下不解之缘。而为人一世,即使什么也不动作,也同 样意味着一种营造的方式--无为之为,与一种栖居的方式--人生如寄。因此, 最微弱的欲望,也会去寻找某种寄寓,至少,他要面临某种处境的吧。翱翔在、 驰骋在、置身在……某一个世界,哪怕囚禁于、迷失于、陷溺于……某一个困境, 那也是生命的依托;生命不能没有依托。当我们轻闭双眼,充耳不闻尘间的哀音 欢声,并完完全全顾念到自身的瞬间时,我们也许会发出如同帕斯卡尔那样的喟 叹:我不知道谁把我置入这个世界?在《古诗十九首》中,当我们读着如此忧伤 的诗句--“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时,当我们看到北朝民歌那种更为明晰、 博大的描述--“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时,刹那间闪现的昭示,便是人这一孤 独个体的无限渺小;在天空之下与在大地之上,人作为匆匆过客的可悲形象,千 百次地涌上诗人、先知、画家、摄影师、探险家与出征将士的心头,更何况多愁 善感、郁郁寡欢者的心头。   我们来到世上,构筑自己的居所,尽管明白,这只是一种暂住,但依然忘我 地工作,风尘碌碌,流泪撒种。然而,最后还是看淡想穿:劳燕分飞,人生殊途, 终然不免一归!故人生之淡淡的悲愁,也由此而生。有时,当我们满载白天的无 尽劳累,一头倒在床上,仰望斗室屋顶,窗外星辰,竟毫无缘由地意悬心荡起来, 好端端地就觉惆怅万分,清煞煞地想哭,又说不出是什么滋味,但总有滋味。我 们为此而辗转反侧,扪心自问:是啊,生是何为,死是何解,无望之人归宿何处?   有一天,我爬上一座山顶,鸟瞰着脚下的大地,揣想着人间真谛,还以为自 己是查拉图斯特拉。在那高山之巅的云里雾中,我忽发这样的奇想:建立在我们 本性之上的存在的本质,不正是在于营造形形色色的家园吗?而追求舒适、敞亮, 高高在上又为人景仰,一望无际而深不可测,宾朋满座且赞不绝口,千秋万代地、 光彩照人地就这么一直矗立在那儿,便成了无数人苦苦为之奋斗的目标。注重肉 身,或者偏袒灵魂,都是为着这一相同的目标,并就此耗尽自己的生命。人生如 梦,耗命如殉,殉道、殉财、殉名、殉情……庄子说:天下尽殉也! 如果让我换一种口吻说呢?那该是:诗人何为?匠心独运;政客风流,终日弄权; 市井俗物,蝇营狗苟。于是,我们看到,文化人营造精神家园:沙龙,刊物,书 斋,象牙塔,博物馆;资本家以厂为家,兼营别墅;权力爱好者热衷于构筑权力 王国,并试图成为其中永久的居民;僧侣与信徒悉心守护着身外的庙宇与心内的 圣所;多情男女则筑着一个又一个随聚随散的两人世界也称爱巢;专家、作家、 企业家,儒家、道家、革命家……总之,都有一个惨淡经营的山雀鸟巢或者金銮 宝殿,直到死亡降临,人们依然会念念不忘:这下我真的要“回老家”了。   古代埃及人,不正是把生时的宅第仅作过客的逆旅,而把死后的坟莹视如永 久的居留吗?人们对金字塔的朝拜,不正是人们对死后居所的极大关注?李白云: 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还有晋人陶潜,终于有一天, 他意识到自己快要死了,“天寒夜长,风气萧索,鸿雁于征,草木黄落;陶子将 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宅……”在《陶渊明集·自祭文》中我们读到过这段文字。 好一个逆旅之馆,好一番心善话语;既然存在的本质在于营造家园,筑居自然应 视为人存在的基本特征(海德格尔之意)。那么,人不存在的本质又会是什么呢?   作为人生时的未竟之业,人们想象着死后仍将继续营造那个家园,何况人生 如寄,人世间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偌大无比的栖息地,一旦离去,人们仍不可以没 有住所的呀。如此,阴间才被预先设定为“老家”。正是通过对栖居方式的貌似 轻松其实凝重的变换假定中,人们才得以从容赴死,并且死而无憾,就如叶芝诗 云:“死亡不过是从一间屋子跨进另一间屋子。” 总之,人便是这样一茬又一茬地生出来,爰居爰处,爰笑爰语,然后一批又一批 地死回去,永归本宅,永安幽冥。而在人们的生前死后,营居永远是生命存在及 其死亡的影子;每当希望的太阳,于平庸日子的任何一天的早晨升起,便给我们 投下挥之不去的或壮丽或悲怆的阴影,并不知疲倦地始终追随在我们的身边。正 因如此,我只想说:以上天的名义,让每个降生世上的子民,都拥有自由而平等 地构筑自己家园的权利吧,一切因着营居乃我们之全部的本质与追求。--营居 才是我们唯一的上帝!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