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8.dxiong.com)(xys.ebookdiy.com)(xys2.dropin.org)◇◇   茅房停宝马,造句踏格律   -阿W-   这些年不管海外华人如何不屑于“土共”的腐朽僵化,但大陆老百姓的腰包 日渐鼓起来了,这却是不争的事实。尽管这种虚胖并不十分健康,但总算比缺吃 少穿营养不良的状况好得多。每次给老父打电话,他总爱转达他偶然回山村老家 所见到的欣喜变化。比如,谁谁谁都盖了两层的楼房,外面净一色的瓷砖! 谁 谁谁的孙子都开崭新的车回家过年了,二十多万的车呢!   我除了惊喜和祝贺之外,也想探究一下,他们是如何发家致富的,以及他们 倒底富到什么程度。不费大功夫,我明白了底细。他们辛辛苦苦打拼一年,省吃 俭用,不预支一分钱在医疗和养老保险上,勉勉强强,一年能存下几万现金。几 十年如一日地打拼, 几十年如一日地节俭,活这大半辈子,就为外面净一色瓷 砖的两层“空架”(略微夸张,你懂的)。再不济,如果两层“空架”也没有, 那么好歹也要在老屋旁停一辆好车。   我对老父感慨说:这不就是经济学家指出的茅屋旁停宝马车的畸形消费现象 吗?父亲说,那不就是这样,农村人世世代代想的都是“做人”,哪里懂什么叫 “生活”!哎。。。。。。这块生我养我的土地,我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吗?我自 不量力,昼夜冥思,徒劳无助。   家父年近八旬,在我们的敦促和帮助下,勉强学会了用手机和电脑,但用得 不多。母亲走了之后,父亲离群索居,形影相吊,孤孤单单。我们提议说,县城 不是也有所谓的老年大学?他们原民政局不是也有老干部活动中心吗?何不积极 一点,和大家一起找乐呢?父亲说:“还是在家里自个儿练练字更好。什么老年 大学,教什么诗呀画呀的,年轻时工作了一辈子都没有争过什么虚名,现在还去 挤那个‘热闹’?!”   我困惑不解,不就是因为孤独了才要挤热闹嘛!挤热闹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 吗?原来父亲的“热闹”二字是话里有话,就是说那些老年大学和老干部活动中 心也是沽名钓誉的名利场。父亲尤其提到学画学诗学书法如何如何评奖。没有奖 项大家玩不起来,设了奖项又吵得不可开交。什么“练字练王字,学诗学律诗”, 不讲内容,专讲形式。哎。。。不能轻松一点,大家在一起图个热闹吗?!这是 几年前的事,老父说过我也就忘了。   来丹麦之后,诸事渐入正规。女王陛下的土地,臣民的确闲暇比较多。这不, 俺也有空泡网了。什么叫打油诗,什么叫古风体,什么叫格律体,她奶奶的,与 我何干?唉,有些事情你躲都躲不过。有些人是出于好心,有些人是出于偏见, 总之,我也碰到了父亲几年前提到的那个“挤热闹”的尴尬。   格律体原本是为了给诗歌的歌词初步配曲而产生的。根据最古老的乐谱“鼓 谱”的原理,通过选用含义相近的字词替代从而实现发声的平仄来符合“鼓谱” 的要求。这样的诗歌有一定的音乐效果,适合诵读和吟唱。本来随着乐谱朝复杂 方向发展,以及乐谱从乐府(古代与音乐有关的官方机构)普及到民间,这种为 歌词初步配曲的做法必定日渐式微。但是,由于格律与科举考试的历史结合,形 成了特殊的文化地位。尽管格律体有有限的文学功能以及一定的文字杂艺的游戏 功能,但纵观其影响,弊大于利,把玩和崇尚格律体的传统实质已成文化之误、 文化之疡。如何使格律体这支世界文苑的奇葩与时俱进,笔者不揣冒昧,提出了 寸管之见。   一、引言   中学生各科奥林匹克竞赛都是很好的赛事,因为它们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 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灵活应用基础概念进行快 速解题的能力。但是,如果应付这些赛事变成了学校教学的主要内容,如果社会 盲目信奉在这些赛事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必定综合素质相当了得,那么我们可以 说,这些赛事酿成了“唯竞争力教育文化之误”。这样的教育文化之误当前正在 肆虐中国大陆。   文化是一个多义词,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内涵,可以分别对应于不同的英语 单词(如 culture, style, knowledge, civilization 等)。在“文化之误” 中,“文化”是指某社会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习惯行为或惯常想法。在后文“自以 为很有文化”中,“文化”是指知识、阅历和思想水平。“文化之误”就是指传 统习惯和惯常思维中的误区或陷阱。有些传统习惯乍看上去好像很有道理,看似 约定俗成、人皆为之,实质并不那么健康有益,故称之为“文化之误”。   诗词是古代文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格律是古代诗歌的一类格式要求。民间素 有“练字练王字,学诗学律诗”的说法。大意是,要想练习书法,必须有气魄练 习书圣王羲之的技法和风格;要想学习写诗,必须有胆量学习写格律诗。只有这 样,才可以称得上王道,才是上上之法。言下之意,格律诗是诗中之王,学会了 写格律诗,就掌握了作诗的法宝,就称得上是有品味的文化人。笔者认为,这个 传统观点是不对的,是感染了“诗词格律文化之误”的典型症状。格律体有何特 点,以下举一个简例,希望窥斑见豹。   在昆明301恐怖袭击的噩耗传来时,笔者和亿万有良知的地球人一样激愤难 抑。悲愤之情凝结成如下文字:   春殇   ——悼念昆明301遇难者   (古风版)   春城昆明叁零幺   何故百花顿失骄   丧良病狂屠父母   天怒如剑指魔妖   笔者也尝试了用格律体改写,花了数倍于前者的时间,力争做到尽可能完美。 得到如下文字:   春殇   ——悼念昆明301遇难者   (七绝版)   春城昆市叁零幺   何故群花顿失骄   狂病丧良屠父母   剑鸣天怒指魔妖   “昆明”为什么要改写成“昆市”,“百花”为什么要改写成“群花”, “病狂”为什么要改写成“狂病”,“天怒如剑”为什么要改写成“剑鸣天怒”, 当然是为了格律体的要求。什么地方要平,什么地方要仄,格律体是有定规的,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声调按规定的格式抑扬顿挫。也许更高水平的格律玩家能写出 既流畅自然又平仄合律的佳作,但绝大多数格律体作品都或多或少包含类似的特 点:1.一个固定词汇中的字要用含义相近的另一个字代替,如“父母”被“父弟” 替代;2.字在词汇中的自然顺序不得不调整,如“病狂”被调整为“狂病”;3. 词汇在诗句中的自然顺序也常常不得不调整,如“丧良病狂”被调整为“狂病丧 良”,“天怒如剑”被调整为“剑鸣天怒”。在这个例子中,可能有人喜欢古风 版,也有人喜欢七绝版,前者更流畅自然,后者声调顿挫有致,可谓罗卜青菜各 有所爱。然而,在文化传统中,大多数人一般会认为格律体的诗歌比非格律体的 诗歌更端庄、更典雅、更有“文化”。笔者认为这个“大多数认同”未必正确。 人们崇尚格律体,并不是因为这类诗歌文体有更多的审美价值,而是因为审美情 趣异化。比如,在追求形体美的时尚中,古代女子缠足,现代女子穿高跟鞋。在 古人看来,缠足的女子肯定更端庄、更典雅、更有“妇德”。在现代人看来,缠 足是审美情趣的异化,是不健康的。也就是说,缠足是妇女形体美的文化之误。 七绝版《春殇》之于古风版《春殇》,正如穿高跟鞋之于缠足。这里举例仅仅是 为了解释名词概念,解释“诗词格律文化之误”的名词大意。下面会进一步说明 其内涵,并且论述为什么诗词格律会形成文化之误。   二、诗词格律文化之误的内涵   尽管唐宋文学中有灿若星河般的名篇佳构都是用格律体写成的,但如果没有 养成通过写自由文体的文章进行交流思想和传达感受的习惯,并且也不会写其他 格式更自由的诗,唯独妄想学会了把玩格律体就一招制胜,就会陡然变得很有文 化,那是南辕北辙,是典型的附庸风雅,是中了文化之误的遗毒。文友出于纯粹 的兴趣而把玩格律体诗词,只要不以伪饰自己的文化形像为目的,无可厚非。对 于真正潜心上进的人,要想有思想有文化,并不需要学会把玩格律体诗词。如果 文学天资平庸,即使卧薪尝胆、头悬梁锥刺股、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把玩格律 体,也只能是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不可能变得更有文化。格律体有一定的文字 游戏的特点,也有狭窄的文学功能,但作为一种文体,其局限性很大。由于漫长 且复杂的历史原因,诗词格律已经形成了文化之误、文化之疡。笔者也力求长话 短说,但要厘清一个历史文化谜题,还必须遵循一定的逻辑条理。所以,首先必 须力图谈透“文化之误”这个概念,理解各类“文化之误”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 文化生活中,并且潜移默化地发挥负面影响。以下先谈各类文化之误的表现。   练气功讲究调整呼吸,当心绪和呼吸都匀停之后,假定身体中有一团“气”, 先用意念把“气”调度到小腹丹田部位。从丹田部位开始,按既定的程序用意念 把“气”调度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并且相信身体之“气”可以和大自然的天地之 “气”交相呼应。用意念运“气”,使得“气”在身体各部分循环,之后再和天 地之“气”循环,如此循环往复,叫练气功。某个时期社会上突然涌现很多练气 功的人,我们说社会上出现了气功热。如果把练气功当作早操或散步,无论“气” 是否真实存在,爱练的练,不爱练的练也不罚款,这样的气功热当然有益无害, 至少有利于激发人们珍爱身体健康的热情。然而事实是,绝大多数气功练习者都 相信“气”是真实存在的,相信“气”有神奇的功效。正是因为迷信气功或多或 少有这样那样的神奇功效才去练习,这样的气功热就是一类卫生健康的文化之误。 它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肆虐中国大陆。后来因为某大师的生意太过兴旺,头脑发 热,竟然妄想指挥信徒与执政当局叫板,引起当局强力打压,此后才日渐式微。   在西医传入之前,尽管中医疗效不显著,病患贻误不少,但也为当时人们的 卫生健康做过贡献。中医信奉经络气血,五行相协,阴阳平衡。中药讲究秘方隐 制,因患而异,同病未必同方。西医建立在人体解剖学和生物化学的基础上,按 实验科学的思路发展起来,所有医疗技术和医药开发以及疗效检验的规程都是公 开透明的。西药的疗效和副作用是明确的。西医对比于中医,疗效快捷稳定,副 作用可以预估。各国在西医西药的理念和技术发展传播之前,都有类似于中医中 药的传统医药理念和医疗技术,但如今,西医西药的理念和技术发展传播代表着 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然而在中国,仍有部分民众不理解中西医的根本差别, 依然笃信中医而排斥西医。这就是中医传统的文化之误。   如果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的理念,坚持集体所有制,坚持计划经济, 坚持人们是社会的平等主体,人们自愿缔结各种契约和经济关系,在此前提下, 如果人们选择了走社会主义道路,那无可厚非。反之,如果执政党剥夺人们的选 择,用强力和暴力迫使一切社会财富和资源必须集体化,不仅计划经济,而且把 人的社会地位也按计划标识出来,并且还要规划和改造人的思想,不服从改造就 要被专政,由此造成了社会经济崩溃,人伦道德崩溃。这样的悲剧不仅在一个国 家上演,而且在曾经强力推行过这种发展模式的几十个国家中都无一例外地重复。 即使这样,依然有人痴情地问: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的模式有什么过错? 集体化和计划经济有什么不对?你们经历过五六十年代吗?你们知道那年代社会 风气有多好吗?!人们精神面貌多么昂扬吗?!后来不按社会主义道路走能够怪 社会主义制度不好吗?对于这些痴情的人,也包括笔者的一位师长——曾经是方 励之上下届的系友,当前有一个时髦词汇叫“五毛”。姑且不论“五毛”是否恰 当,笔者认为,他们陷入了某类文化之误,病患“社会主义迷梦”综合症。   竞赛热、气功热、中医热、“社会主义迷梦”,还有“佛法治心”、酒桌文 化等等,看似与诗词格律不沾边,但作为文化之误,有其共性。其共同之处就是, 对于误入歧途、深陷其中的人,他们总觉得自己铿锵有理,总觉得自己代表了大 多数。比如,甲某的儿子获得省级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冠军,全家欢天喜地,喜庆 的氛围让人浮想联翩:他们妄想儿子数学知识必定很丰富、应用数学能力一定很 强、逻辑思辨能力也强,今后在竞争社会中一定会大有可为。如果甲某对应用数 学的素质是怎样构成的有所了解,才有可能把甲某从狂热的妄想状态唤醒到冰冷 的现实中来。中国素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尤其重视竞争力的培养。这个初衷本无 可厚非。然而,全社会的教育资源以及家长的热情都过度地投入到教育竞争中, 而忽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忽视与他人沟通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忽视道德素质和 思想能力的培养,显然是教育发展的失误。很多有识之士早已意识到这个问题, 称之为无可奈何的社会风气。也有另一些人不以为然,他们信奉竞争意识和竞争 力是人最最最重要的素质和能力,占据了这个高位就可以君临天下。这往往使得 清醒的旁人望而却步,爱莫能助。唯竞争力教育文化之误相对简单,只要家长有 一定的思想水平和见识,还是有可能解释得清楚的,从而得以脱毒解困。总之, 文化之误像个魔咒,不容易鉴定和疗治。所幸的是,他们有共性,如果能鉴定和 识别甲类文化之误,可以用类似的思路鉴定和识别乙类文化之误。   此前笔者写过一篇《漫话诗词欣赏与“格律之误”》(见《新语丝》220 期),其中提出了本人的诗词欣赏审美主张以及“格律之误”的初步概念。诗词 是中国古代文学形式之一,作为文学形式,故然无所谓正确与错误。因此,前文 所提及的“格律之误”是一个简称,其全称是“诗词格律文化之误”,也即与格 律体诗词有关的文化误区。从文化误区的角度说,“格律之误”就类似于中医传 统在卫生健康范畴内形成的误区,当然负面影响远没有那么大。现在再谈诗词文 化的“格律之误”,是两年前思考的延伸,这里通过进一步规范表述,指出“格 律之误”的社会文化内涵。“格律之误”的根源在于它的文学形式之误——格律 体其实是一种低功能的文学形式,用它很难创造出丰富多彩(反映社会生活方方 面面)的文学内容(并不否定其中有少数精品经过漫长岁月筛淘依然风采璀璨)。 格律体成为一种低功能的文学形式,根本原因在于格律要求条款之间的内在不协 调性,另一因素是科举考试。格律体诗词是初唐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形式之 一,谈“格律之误”与已经创造出来的格律体诗词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地位无关, 也与中国古代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无关。正如我们说中医传统在卫生健康范 畴内形成了深厚的文化之误,并不否定中医在现代医学技术进入中国之前曾经为 卫生健康做出过贡献。谈“格律之误”也不应该影响纯粹的文学爱好者继续选用 格律体从事诗歌创作活动,而仅仅是指出它在文学创作活动中的局限性及其在社 会文化中形成的误区。正如人们指出唯竞争力教育文化之误,目的并不是要否定 考试和竞争。总之,笔者的目的在于指出一类盲目的崇玄尚古的社会文化心态, 这类文化心态与格律体诗词有关。   三、诗词格律文化之误形成的历史原因   格律体作为古代诗歌的一种类形,其出现有必然性和积极意义。古代乐谱远 没有现代乐谱完善,普及程度不高,通常仅在乐府(古代与音乐有关的官方机构) 之内。最早出现的乐谱是“鼓谱”,只有轻重节奏的变化(比如,○□○○○□ □○□○○□)。格律体借鉴了“鼓谱”的基本原理,遵循谐音这个世界诗歌通 行的审美原则,发展出来了一类独特的诗歌文体。这类诗歌似乎天然地谱好了曲, 方便诵读和吟唱。 如果格律体没有成为科举考试的必考项目,随着古代乐谱的 渐进发展完善(音名谱、乐律谱、管色谱、半字谱等),很难想象这种用最古老 的乐谱(“鼓谱”)谱好曲的诗歌形式会如此广泛传播。   格律体诗词成为科举考试的必考项目,显而易见的原因是为了考试的客观公 正,减少阅卷人判卷的主观性。因为是科举考试的必考项目,当然古代才子俊杰 必须人人将之把玩成拿手好戏。同时因为形式上的相对规范,具有竞技游戏的特 点,因此才子佳人逸士隐者愿意采用格律体来传情递爱以及竞才比艺,从而形成 格律体诗词在古代社会文化中的特殊地位。然而,从格律体的技术特点和普适的 文学审美标准分析,格律体并不比非格律体具有更多的合理性。初步分析表明, 设置格律要求时的原始目标与诗歌欣赏的美学效果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协调。这就 好比一个国家推出一套行政制度,设置制度的目标与构成制度的条款之间存在不 协调。   科举考试有所谓的“不出律”要求,即一旦一条格律要求不符合,作品的其 他审美效果一概不予考虑,立即以不合格论处。由于格律体的特点以及科考过程 的“不出律”要求的共同影响,故而形成了一种畸形的审美观,这里叫做诗歌欣 赏审美情趣异化,即变异,变得不正常了。诗歌欣赏审美情趣异化表现之一是, 即使在科举考试之外,只要不出律的诗词,无论其语言之平淡、意象之模糊、想 象之匮乏、内容之空洞,总比出律的作品等而上之;异化表现之二是,即便有贴 切的文化内涵、语言幽默诙谐、联想自然生动的散文、古风诗、打油诗、民歌总 比格律体诗词等而下之。由此形成文化误区的表现是,似乎格律体诗词比其他文 学作品拥有更多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文化”内涵,以为能够把玩格律体诗词的玩 家都是“文化大师”。并且,把玩得越精深,“文化大师”的形象就越高大。把 玩得是否精深,只能通过所掌握的零零碎碎的诗词知识和著名作者的逸闻掌故的 多少来衡量。由此形成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新晋的劣绅、暴富的赌徒、落第的学 子纷纷附庸风雅,争先恐后学习把玩格律体诗词,急急忙忙打造成有文化的社会 形象。此风与当今的文凭热有过之而无不及。古代科举考试持续上千年,原本仅 仅是诗歌领域的审美情趣异化,早已积淀成全社会范围的文化之误和文化之疡。 文化之误一旦形成,其流毒遗害千年。   四、诗词格律文化之误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现代人把玩格律体诗词,绝大多数都不是出自伪饰自己文化水准的目的,因 此,仅就个人兴趣而言,无可厚非。这里说格律体诗词形成了文化之误,并不是 说格律体诗词创造不出任何形式的文学美,也不是说玩格律体诗词的人情趣必然 有问题。格律体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一定的文学功能,尽管相对局限,但也 能够创造出一些有文学价值的作品,并且有竞技游戏的特点和韵律美,因此仍然 受当今文人墨客和业余文友的欢迎。由于形式规范,且在审美传统上重形式不重 内容,也不看重诗语言的表达力,因此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比较一般的文友都可 以把玩。对于用文字进行思考和创作的文友,格律体显然有其局限性。   谈格律体诗词造成了文化之误,目的不是去苛责古人,而是为了抵御崇玄尚 古的腐朽僵化思想对于当今人们从事诗歌创作、培养正常的审美情趣、自然形成 合理的文化崇尚的影响。举一个典型例子,有佚名作者用现代语把毛泽东的《沁 园春-雪》改写成《沁园春-酒》,其嘲讽时弊的思想内容鲜明,语言幽默流畅, 借用家喻户晓的毛词外壳,效果非常良好,以至于海内外华语文学网站都纷纷转 载。在当今网络文学浩如烟海的时代,谁的作品能够在全球华人文化圈广泛传播, 这不言而喻地说明该作品的成功。然而,在某诗词网站,竟遭到“文化”卫道士 的口诛笔伐。卫道士们蛮横指责《沁园春-酒》把宋词搞俗了,把古典文化的高 雅形象给破坏得荡然无存。让人不禁哑然失笑,好像某部腐吏的魔指竟能指点到 海外自由的华文媒体上来。   在诗词文学网站经常能看到喜欢自由体诗歌的文友与喜欢把玩格律体的玩家 之间的网争网战。究其根本原因,大部分都缘自诗词格律文化之误。作为对个人 作品的评点,无论评点本身是否合理都无可厚非。作为一类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 有必要指出,引起大家的关注,并激发相关文化研究的热情。有些人既不理解普 遍的诗歌审美原则,也没有个人的审美主张,竟把格律体的操作规程当检视其他 诗歌的标准,把作品好坏按有没有他们所谓的“诗味”来检视。他们那说不清道 不明的“诗味”,其实就是使用了多少格律诗词中惯常出现的词汇和句式。文友 之间的观点偏差,文友个人对诗歌风格的偏好,无论格律与否,不能一言蔽之为 “格律之误”。有危害的“格律之误”在于,一些谋不能成篇、论不能成文、赞 不能成赋、讽不能成章的无聊文痞和沽名钓誉的戚戚小人仅仅凭拾缀了一些古诗 词的逸闻掌故就自命不凡地常以令人啼笑皆非的“文化”卫道士的口吻对人作无 厘头的横批恶评,以“文化”卫道士的姿态蛮横纠缠,掀起不必要的网争网战。 这些人就是深受“格律之误”的典型,他们除了盲目的崇玄尚古,根本没有思辨 能力。每个民族的文化都需要继承和发展,但同时也需要有扬弃的态度。我们需 要如何对待格律体,如何保护这个古文化,必须要分析研究。   每一种文学形式都既能创作出好作品,也可能创作出坏作品,同时每一种文 学形式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要分析格律体是创作诗歌的最佳文学形式,抑或是 一种低功能的文学形式,应该要有标准。标准要有普遍性,即,某个形式的诗歌 作品的好坏要放到文学的大范畴内检视。反之,如果认为格律体诗词中频繁出现 的字词就是最雅的词汇、以为格律体诗词中最常见的句式就是最具魅力的语言风 格、妄想格律体诗词最常描绘的景象和意境就是最“文化”的内容,那么分析无 从谈起。文学是有目标的,世界文学的创造活动不外乎是为了传达感受、交流思 想、塑造形象美和意象美。   谈“格律之误”,不是要否定已有的古典文学成就,而是要问格律体是不是 创作诗歌的最好形式,或者说最好形式之一;而是要问今人是否应该以保护历史 文化为借口而抵御他人为格律体松绑的探索;而是要问今人如果仅仅能够填码几 个四方盒子是不是就必然比其他文体的作者更有文化。换句话说,今天人们是否 应该继续承袭那种历史文化心态——认为打油诗、古风体、有讽谕时政意义的顺 口溜等总比格律体等而下之?我们是否应该继续用格律体诗词的审美眼光来评判 今人创作的接近古体的自由体诗歌(吸纳了格律体某些元素)?前文提出了明确 的观点,格律体加上“不出律”的刚性要求造成了诗歌审美情趣异化,导致了社 会文化心态扭曲,促使了许多人以伪饰个人文化水准为目的而把玩格律体诗词。 前文明确指出,“格律之误”的核心是文化之误。笔者提出格律之误的现实意义 在于,当前还有许多为了长袍子身份而读书的读书人。这些人自己中了历史文化 遗毒,浑然不觉,固然令人同情,但继续干扰别人,有文化良知且看出问题症结 的人不应该沉默。也许很多人还没注意到这些新孔乙己的面目,对这些伪文化卫 道士的形象还没有深刻印象。这些人的特点是,谋不能成篇、论不能成文、赞不 能成赋、讽不能成章,并且也写不出几篇格律体诗词,但却极其爱沽名钓誉,爱 指指点点,作无厘头的横批恶评。提出诗词格律文化之误仅仅是要剥伪文化卫道 士的这层画皮,而与人们用格律体进行文字游戏以及寄托闲情逸致不抵触。   笔者指出“格律之误”的表现之一是,存在新时代的孔乙己,他们不是为了 学经世致用的学问而读书,而是为了长袍子身份而读书。换句话说,他们是为了 附庸风雅而把玩格律体诗词,有必要强调的是,不是所有喜爱格律体的文友都是 为了附庸风雅。因此,有人会反问,笔者是不是玩不转格律体,只能玩不入流的 打油体,但却戚戚在意他人如何看待?作为个人,任何文友都希望自己的习作取 得认可。但只要是心智健康的人,古称君子,都不应该害怕听到否定的意见甚至 是尖刻的批评。作为社会文化的观察者和研究者,在学术民主的原则下,我们应 该有勇气坦诚地谈出自己的看法。观点对与错,让别人去判断和检验。发表观点 的人应负的道义是,自己必须坚信该观点是对的。换句话说,我们批评一类现象, 是因为这类现象本身有值得批评的理由,而不是单纯为了哄抬其他方面而刻意批 评。以下这首小诗表明笔者反对沽名钓誉、排座次、数老几的态度。   数风流   诗苑多酸儒,   戚戚数风流。   袍断孔乙己,   坛璨七彩珠。   毋庸讳言,指出“格律之误”就是对酸儒腐丁的直白批评。在笔者脑海中总 能浮现出一些格律派玩家“作诗”时的滑稽脸谱:   七绝 格律癖   蝇营狗苟砌诗楼   仄仄平平搔秃头   格律偶成驴中举   鳞鲜肉腐剩鱼愁   当然,笔者也能想象,在一些新时代的孔乙己看来,讨论格律体是否有文化 之误,这在他们看来是纯粹的村妇策国、井蛙谋天。笔者清醒地意识到可能来自 被批评对象的反批,以下小诗正是笔者的自讽和自励。希望以此批评和自我批评 的态度推进对相关问题的讨论和分析研究。   燕雀问天   (古风版)   文坛万年灿若星,   唐宋诗词耀天心。   鸡鸣犬吠偶相问,   格值几珠律几金?   (七绝版)   文坛千载漫芳侵,   唐宋诗词长耀心。   犬吠鸡鸣闲相问,   几珠酸格律几金?   五、诗歌欣赏的审美原则和主张   诗,也叫诗歌,是一种简短的、优美的、适合诵读或咏唱的文体。诗的作者 和读者之间有一个默契,就是读者会从多角度去揣摩作者的意图。作者应该充分 利用读者的耐心和领悟能力,展示诗语言的风格美和表达力,传达其文化主题。 但是,这个默契不能成为作者不努力消除歧解可能性的借口,甚至故意表现一个 模糊的主题。诗相对于短文,好比行书(或草体)相对于楷书。诗和短文都需要 实现文学的目标,都需要承载文学内容,也即都需要表现文学主题。正如无论是 行书还是草书,都需要书写文字符号。允许用行书书写,并不是对率性潦草的默 许。允许用行书书写,应该在不影响识读的前提下,充分展示个人的书法风格美, 写得更漂亮更快捷。诗与短文的关系,也可以类比成一座室外雕塑艺术相对于一 座建筑物的关系。建筑物和雕塑都有外在形态美,但同时也有内在功能。建筑物 的功能是不言而喻的,雕塑的功能就是表现一个文化主题。建筑物的形体要服从 功能设计,其形态的一点一横不能任意挥洒。雕塑的形态看似自由潇洒得多,似 乎可以任意地挥洒,但也要服从其设计表达的文化主题。雕塑通过标题和造型启 发观者的联想,从而表现文化主题。雕塑家总是希望让观者能够越自然联想到其 设计的主题越好,主题给人的烙印越深刻越好。雕塑家绝对不会反过来,把绝大 部分精力都用来展现外在形体的精致圆润或清新欲人,而不太在乎所期待表现的 文化主题,甚至故意表现一个万花筒式的主题,观者联想到哪算哪。   诗歌要表现文化主题,或赞或讽,都要有具体内容,不应该仅仅是表现所谓 的“意境”和氛围。比如,俄罗斯出兵乌克兰干预其政局,诗人如果要谴责俄罗 斯总统普金的霸权行径,就要尽可能包含更多的具体信息,而不能仅仅是一滩用 华美句式表达的愤恨情绪。因此,诗歌的欣赏应该是有章可循的,这个“章法” 就是审美原则。在“原则”没有达成共识之前,可叫个人的审美主张。以下笔者 提出本人的审美主张,目的是为了比较格律体相对于其他诗歌体裁的优缺点。   诗歌欣赏要从把握主题出发。先看主题的文化内涵,然后看主题是否得到了 充分的表现,再看表现主题的布局是否精巧合理,其次是看语言风格。以四行的 绝句或古风为例,如果把一首诗类比成一幅画,那么这幅画只有四笔。每一笔都 应该流畅,让人过目难忘。至于这四笔能让观者联想到什么图景,最好就是作者 所希望的图景。由四个细长的柔滑的线条到一幅图景,从这个意义上说,越清楚 清越好。换句话说,再清楚也就是四笔,四笔能出一幅画,那就是画家的构图能 力。画家应该着力在如果利用四笔来设计一个图案,而不是对图案漫不经心,比 如,总是太极图,但却把心思用到尽力使得每一个单笔都臻善臻美上去。   如果把一首诗类比成一组幅画,那么这组画只有四幅,每一幅画都应该清晰, 让人过目难忘。至于这四幅画能让观者联想到什么主题或氛围,最好就是作者所 希望的主题或氛围。换句话说,再清楚也就是四幅画,四幅画能表达一个主题, 那就是画家的文化素养。如果这个画家不懂如何通过四幅画表现一个主题,总是 表现窗外的四季风光,那么每一幅风光画得再精致再传神,也永远是画匠而已, 和文化沾不上边。   如果把一首诗类比成一部短片,那么这部短片只有四组特写镜头组成,每一 组特写镜头都应该清晰,让人过目难忘。至于这四组特写镜头能让观者联想到什 么文化主题,最好就是导演所设计的文化主题。换句话说,再清楚也就是四组特 写镜头,四组特写镜头能表达一个文化主题,那就是导演的文化功底。   反之,线条总是四根线条,画面还是四幅画面,镜头还是四组镜头,联想到 什么算什么。读者联想不到作者想的东西,作者还在心里得意:瞧,这就是我的 作品魔力,让人有想头,有嚼头。我反对这样。如果我是读者,我不能轻松琢磨 出什么意思,我认为那是小孩玩的万花筒。   有些人写诗是没有文化内涵的,是为了写诗而写诗,把写诗当文字杂艺和游 戏用来消磨时光。作为个人的消遣方式,固然未尚不可,但以为只有这样的“诗” 才叫诗,并且以这样的“诗”的审美情趣来看待他人以诗歌作为一种文体来表现 文化主题的作品,实在令人啼笑皆非。空口无凭,我也邯郸学步了一回,做了一 次“诗”人,码出了如下的《画楼夜》。果然,引“诗”人们评议纷纷:“嗯, 不错,有点味道。”、“尽管还有打磨的空间,但这才有诗的样子。瞧,阿W只 要用心,也还是能玩诗的嘛”、“好意境!嗯,如果用五绝还能更凝练”。。。   画楼夜   (七绝)   清风桂影幌东墙   明月荷香叩北窗   画罢卷帘盈袖处   依稀野寺更钟当 ◇◇新语丝(www.xys.org)(xys8.dxiong.com)(xys.ebookdiy.com)(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