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是谁把吴征推上悬崖 老天津 假期已过,该是各归其位。但吴征发出的一纸律师信,硬是把大家的再目光拉回 到中文网络上。我便是其中之一。 在屏幕键盘国标微软的网络世界与车水马龙行尸走肉的真实世界之间,我认为, 尚存有一条可以分辨的界线。当草庵将那些被比特发酵出的滥文及数码相机构画 出的身份一股脑儿地放入真实世界的平面媒体的时候,一股“揭底大风潮”便是 不可避免的了。同样,吴征的律师信有如一把快刀,一瞬间,将分隔出真实与虚 拟的界线斩断。于是,游戏便重新开始了。而这一次,玩儿的是真的。 讨伐吴征,我们这些曾经和正在的海外学子已经口水汹涌了两个月。情绪的发泄, 道德的评说,流言的传播,几乎是我们在BBS上所做的一切。即使确有几篇实查 真访出言确凿的文章,但也仅能让我们在虚拟的网络上一壮声色。我们带回真实 世界的,依然不过是电话中的发泄评说与卧室里的流言传播。 我始终确信,如此的无奈不会持续太久,但没想到的是,迈出这关键一步的恰是 吴征自己。我不以为那封律师信的意义只是简单的恐吓,向即将的被告人提出警 告,正是进行诽谤诉讼的必须程序,它的意义是宣告:演出开始了。 从今以后,这出剧中的人物,不再是方块的或是字母的人名和外号儿,取而代之 的是能说会走七情六欲的活人;道具由键盘和网页,换成了脆嘎嘎的美钞和冰冷 冷的传票;剧情所指,也不再是齿舌间的道德和饭桌边的慨叹,聚光灯下将向我 们展示的是,几家媒体企业与几打知名人物的事业的成败与命运的兴衰。 即使你不想为心仪的一方鼓呼与喝彩,但要当一名称职的看客,我们还是不妨静 下心来,回看一下“吴征事件”的两个月来,究竟都发生了什么。 (一) 如何将“吴征事件”以新闻话题的角度分类,似乎是媒体面对的共同难题。「北 青报」的吴征专访发在经济类的“财富周刊”上。专业的文化类报纸「中华读书 报」则独家转载了曹长青的质问长文。一向追求轰动的「申江服务」把此话题归 到教育类。而在国内诸多网站上,吴征的名字更容易在IT类的专题中查寻。 至于那些“笑纳百川,不论子丑”的海外BBS,有关吴征的讨论可以跟任何的话 题摩肩擦踵;但“文学城”的朋友更喜欢把吴征拉入有人气的「时事评论」中; 老方的“新语丝”,在学术打假的「读书论坛」揭露吴博士自是顺理成章;李宏 宽,更喜欢将此类文章避开那些刺眼的政,军,经话题。在「小参考」每天贴出 的超长的文本中,吴征的出现总是在接近底线却又永远不到底线的地方;最绝的 是“多维”,如过你要通过话题类进行搜索,就会发现那些洋洋洒洒的讨吴檄文, 竟被放在「娱乐」的条目下。难道这是他们“有幸”被告的一个原因吗? 收起玩笑,话题分类的杂乱该是多种原因的,有些只是纯技术原因。但这并不影 响我们去面对一个很严肃的事实:“吴征事件”牵涉行业之广,被引发出兴趣者 之众,是近一年来任何一个网络话题所无法比拟的。 吴征夫妇,是曾经的海外学子,如今的国内名人;是商界高层的要角,重磅媒体 的大佬。如果将“倒吴风潮”比作一棵成长中的小树,当事人特别的身份该是整 个事件酝酿的土壤,而文凭造假的公案,则是化肥。因为它直接涉及了中国社会 最普遍而又最突出的道德诚信的危机。那么浇灌这株树的,正是当今国内IT界在 圈钱和抢地时拼杀出的铜臭味的血水。 把握“吴征事件”,“土”,“肥”,“水”这三个关键词会使我们视角丰富, 对于许多错综的环节,也不至于完全无解。 不妨将我私人E-MAIL信箱里的几段文字,先摘录如下: “所有(新浪)大楼里的人都有点儿人心慌慌,一个快掏干的公司,被一个已经 掏干的公司买下了,搞不懂他们会干什么。”--发自一广告公司朋友,9月20 “如果那篇稿(关于吴征和“牛津”吴杨的)没写就算了,现在看是不宜发了。 但这不是我的错,前两天老总刚和「新浪」的人吃过饭,你能猜到结果会如何。” --发自一报社朋友,11月28 “吴征是块肥肉,但我们不能生吃,会消化不良。煮太烂了吃味道又会不好。大 家是有默契的,要看时机。就像如今炒热的「黑哨事件」,大家终于等到了时机。 (海外的人)说我们是孙子,是的,上对宣传部,下对广告部,我们就是孙子。 但孙子也要吃肉。下面的事要看外面的网络了,炖吴要掌握火候,太旺会烧糊的。 要说内部消息,其实只有一个,吴老板这会真急了,超乎任何人的想象。”-- 发自一当周刊主编的朋友,12月20 “联想这么大的一块地都卖给AOL了,太没想到。亏了我们几个走得早。下一个 该看吴征了,那些人把他拉过来,我想就是觉得他能让「新浪」卖个好价儿”- -发自一IT界朋友,12月20 是的,私人间的几句聊天不足以全面准确地勾勒出,这盘复杂棋局的全貌。但这 其中还是能看出,国内“涉案”的媒体,IT两界部分人士的“活思想”。 我以为,若想横行于今日的中国,名气和权力是要相衬的。吴征恰恰是前者过盛 而后者匮乏的人物。这种不平衡决定了“吴征的公案”,不可能如“薄太子于姜 维平案”,“李夫人与证券报案”一样,将“挑衅者”踩入地下。 杨澜出国前和回国后的“上层经营”,「新浪」近四年来与各传统媒体间相互依 存而又不乏信任的业内交情,这些几乎是吴征手中可以用于“消灾”的一切资源。 如果,对于一娱乐明星或是学界要人而言,这样的“关系网”定是足够了。但, 吴征则不行,他是一个攥着(哪怕只是形式上)数亿圆跨国资产的生意人。 老婆的保护伞可以使吴征缓解压力;媒体的关系网可以让吴征蒙混过关;而海外 BBS上的“暴风骤雨”,也可被共和国的“防火墙”过滤成“润物无声”。但生 意场上的人却是最难对付,对于吴征那些正在和潜在的合作伙伴而言,什么道德, 正义都是空幻的口号,他们关注的是:你要如何耍弄我的钱? 死不认账自是吴征应对的底线。如果认错道歉了,那损失的不只是个人的声誉, 而是整个“阳光四通”的声誉,这意味着最终损失的,会是那些IT大佬们,本已 日见干瘪的钱袋。但吴征脑袋上,有着无法消弥的硬伤。将没有公信的文凭写入 具有公信的商业档案中,用自己网站对“艾美奖”一事进行误导,这是吴氏夫妇 再长出一千张嘴来也无法洗清的丑事。 我们无法想象出那该是怎样的残酷,在网络世界风起云涌的同时,在看似风平浪 静的真实世界的一角,越洋的传真,邻室的电话,交构出吴征和美国的董事与中 国的同行之间一场充满杀机的较量。 道德的谴责只会对良心仍活的人有作用;而毫无诚信的社会中的媒体,也根本不 可能为了追问权势者的诚信而秉持公正。逼迫吴杨二人不得不正视海外的谴责, 而五次三番在本来没任何波澜的国内媒体一辩再辩的,正是来自董事圆桌边的眼 光:要把那个尚未暖热的“四通阳光”主席的座位占稳,那就把眼前的事情自行 摆平。没有人会为你吹破的牛皮“卖单”,夹在你内裤中的臭屎,只能靠你自己 口袋里的钞票擦干! 如今的吴征和杨澜已走到了事业的“悬崖”,只惜,这里并没有风光无限。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