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吴征反驳引来更多攻击 “克莱登”没完没了 新闻晨报12月6日报道:12月5日,距离11月30日阳光四通股份有限公司发布辟谣公告以来 已有5天的时间。在这5天里,种种对吴征学历的质疑并没有因为阳光四通的“严正谴责” 而停止。互联网上的众多人士对“扒吴征的皮”乐此不疲。 作为纸质媒体,本报最早报道了吴征对此事的态度。此后,吴征在北京接受了媒体采访, 对种种对他学历的质疑逐条作了解释。想不到这洋洋5000字的采访记录反倒是“一石激起 千层浪”,一些网民对吴征的解释又进行了新一轮的“逐条反驳”。那所成为众矢之的的 “巴林顿大学”更是被人“剥”得一丝不挂,被指责向中国学生“出售”学历。 记者希望听到吴征的亲口反驳,于是试图拨通了他的电话。然而也许是害怕这池水“越趟 越浑”,吴征的回答与此前对北京媒体的解释大同小异。吴征为何不愿根据别人的反驳而 针锋相对呢?对此,吴征用“清者自清”来作了注脚,表示“不屑”没完没了地搅和下去 ,把事情搞成一团乱麻。但有迹象表明,这个“克莱登”事件看来要“没完没了”下去。 质疑1 11月中旬,若干条有关吴征的帖子在网上出现。这些帖子集中对吴征的学历进行了“地毯 式”的攻击。首先是一则谣言称吴征“高考落榜后到法国求学”,这样一来,吴征的第一 个学历———萨伏大学法语系的文凭多少显得有些无奈。 而《福布斯全球》杂志在去年5月15日介绍吴征的一篇文章中,说明吴征之所以踏上法兰 西的土地,是因为其祖父曾是驻日内瓦的外交使节,精通法语。1996年,当时的法国总理 密特朗访华时,密特朗夫人亲自安排吴征赴法国读书。但该文中对吴征的高考情况未曾落 墨。 又有传言称吴征在美就读的最后一所学校———巴林顿大学是一所“克莱登式”的大学, 有人声称,这所远程教育大学甚至没有设博士学位,不知吴征的博士头衔从何而来。 以下是该大学官方网站上提供的信息:加入该大学无需资格考试和认证,也无需英语测试 ,可以使用自己的母语参加学位考试,而不是必须用英语;而且任何人只要能够付钱都可 以拿到相应的学位,一个硕士学位需4000美元学费。 甚至还有人对吴征在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取得的第二个博士学位提出异议,理由是吴征 不可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再获得一个博士学位。 反驳 12月2日,就在吴征怒斥以上流言“太无聊”后两天,他接受了北京媒体的采访。 针对“高考落榜”,吴征驳斥道:“我是恢复高考后第一批由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二附中免 试保送复旦大学的学生,也是当年唯一的保送生。” 吴征对“千夫所指”的巴林顿大学也作了一番解释,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他的博士学位 是在6年前完成的,那时巴林顿大学确有博士学位。 至于为何今天的巴林顿大学不设博士学位,吴征的解释是:学校因为师资力量的原因调整 学位的设置。对于“远程教育”,吴征表示:“那时我已经工作了,没有办法去住校上学 ,而又觉得自己需要多一些在金融与商务方面之系统训练,所以选择了远程教育。”而且 ,吴征反戈一击:“远程教育在网络时代将更为时兴”。 至于网上对其复旦博士学位的攻击,吴征更是觉得荒唐。他的证明是,其博士论文《中国 的大国策略与国际传媒策略》被清华大学传播中心做了教材。 昨天,记者向复旦大学学位办公室求证吴征的博士学位,同样得到了肯定的回答,而且, 该学位并非“荣誉博士”。 质疑2 吴征的辩白引来新一轮质疑。攻击目标锁定在巴林顿大学这个目标上。于是这个原本默默 无名的学院一下子成了论坛中的主角。 在第二轮的声浪中,巴林顿大学又多背了几条指控。除了巴林顿大学自己的官方网站外, 记者能够找到的关于该大学的唯一报道是在一份名为《南加州商业报》的媒体上。 从这篇报道中至少可以得到以下信息:其一,巴林顿大学自称总部位于亚拉巴马州,但他 们提供的地址却是一家文书服务公司,而非大学。 其二,巴林顿大学自称被“国际大学及学校联合会(IAUS)”认证,但该报记者多方寻找 ,也找不到这个机构究竟在哪里。事实上,据美国一家权威的远程教育网站介绍,该机构 并不被美国教育部承认,它与1998年2月在佛罗里达州被注册为盈利机构,而且由于未提 交年度报告已在1999年9月被解散。 其三,巴林顿大学正与中国3所大学合作,而巴林顿大学发布的消息中居然说,它在中国 的37个省招了数十万名学生,也不知中国什么时候有了37个省。报道中还说,巴林顿大学 的中国教授们收取一半的学费,也就是2000美元作为回扣,这更使人们对该所大学的声誉 产生了深刻的怀疑。 其四,基于诸多可疑之处,亚拉巴马州政府威胁将吊销巴林顿大学的营业执照。 焦点 可是当纷争发展到后来,人们似乎已经渐渐淡忘了讨论的“由头”,而把焦点放在了吴征 的学历问题上。吴征在简历中罗列了一大堆的学历,都成了质疑者的靶子。揭丑者在列举 证据的同时,免不了对吴征的“巴林顿大学”快意地嘲笑一番。,据说,这个“小辫子” 还是吴征早年打工的餐馆老板无意中透露出来的,这多少有些滑稽。但不得不承认,中国 人尽管也有“英雄不问出处”的豪爽,“文凭情结”却始终萦绕在国人的心头。 据一些海外留学生介绍,国内的政府企业招聘留学归国人员,往往片面地要求“高学历” ,尤其看重博士学位。不仅留学生为适应需求而有炮制学历的现象,国内的应聘者也要想 尽办法弄到一张“洋派司”。 巴林顿大学校长史蒂芬·贝丁格在接受《南加州商业报》记者采访时透露,全中国有多达 70万的学生申请加入该大学,以至于该校只能满足其中3%到4%学生的需求。贝丁格校长 对中国学生高涨的热情作了精辟的解释:“拥有美国的学位,对于中国的应聘者,尤其那 些应聘外资公司的人来说,是相当关键的。这些学历是通向好工作的敲门砖。”正是看准 了中国学生的心理,如此的美国远程大学才在中国学生身上狠狠赚了一笔。 数十万中国学生瞄准了巴林顿大学,只是心有所图,至少他们还是诚实的,正如吴征自己 所说,“我从未避讳过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巴林顿大学,而未写过‘哈佛’、‘哥伦比亚’ 之类的,如果编造那些大学会更好看一点吧。”与他们相比,那些“神话”的缔造者才是 真正的高手。 记者手记 “盲区”神话 一位普通的中国留学生吴杨,莫名其妙地被国内媒体套上了“牛津800年第一天才”的光 环,称她由于成绩优异(数学和电脑两门专业共11个科目全部满分),被校方破格授予博 士生资格,并得到最高奖学金6万英镑,为该校800年来首次。但牛津大学校方其后回覆媒 体询问时,表示全无其事,有关消息全是无稽之谈。 也许吴杨并非有意夸大她的成绩,应该说,她能够进入牛津学习,已是殊为优秀。但奇怪 的是,国人对于吴征、吴杨们在学历上的“成就”却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吴杨的神话被 反复炒作、转载了一年,人们都懒得去稍加验证,而是毫无保留地予以认可。而在海外的 一些华人也正是利用了信息上的不对称,在中国读者的“盲区”炮制出神话,期待着国人 不假思索的追捧。我们已经习惯了一些回国科学工作者“一年中发表若干论文,让系主任 叹服”的说词,而理工科论文由于需要长时间实验,怎么可能像写散文一样撰写论文? 吴征罗列学历的做法在海外归国者中并不鲜见。吴征的妻子杨澜,在回国后接受采访时也 曾表示,她在美国研究生毕业后,三大电视网主动邀请其加盟。事实如何,听者不知,但 对于一个华裔的主持人,这样的殊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另一位在国内负有盛名的华裔女主持人,事实上在美国只是一个华语电视台的主持人。而 华语电视台在美国的主流社会中的影响是极其有限的。但正是这位主持人,在国人的心目 中却变成了“美国知名主持人”。 大家一定还记得《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的作者周励,在她的那本自传中,作者从自己掌握 英语的神奇速度到自己的“商业成功”而成为“巨富”的经历,侃侃而谈。作者称自己在 短期内熟练地掌握了英语并经营着上千万美元的贸易公司。一时间,在当时鼓励致富的中 国,她的书十分走红。她成了在美华人的骄傲;她成了华人在美的新富。不少中国女子视 其为楷模而对其成功趋之若骛。但当热潮过后,人们渐渐发现,周励与其美国丈夫只是租 借着一个纽约较好的公寓套间,自己在家办公并做些贸易生意,仅此而已———既没有独 立的办公场所,也没有雇员。 但遗憾的是,即使是美国人的常识,如就业情况、社会生活情况,对于相隔万里的中国人 ,也是那么地陌生。就有那么一些海外华人,利用空间上的阻隔,利用父老乡亲的不明就 里,树立自己在异域的“成功”形象,也许是扬名立身最便捷的通道。他们的成功,靠的 不是自己的奋斗,而是别人的误读。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