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 中国的美国 傅然可   我在焦急地等待,等待一个时代的结束。   这个时代,我把它叫作“中国的美国”。   听多了“中国的哈佛”、“中国的MIT”、“中国的比尔盖茨”、“中国 的纽约时报”、“中国的马伯理诉麦迪逊案”、“中国的MPA”、“中国的绿 卡”、“中国的硅谷”,笼而统之,略加想象,就有了“中国的美国”。   “中国的美国”显然不是指在中国的美国,也不是为中国所拥有的美国,更 不是如中国那样的美国。“中国的美国”说的是中国,象美国那样的中国。   作为一个时代,“中国的美国”并无时间上的精确起点和结束。从这个意义 上讲,与其说是时代,不如说是心态。这心态里有知觉的、想象的、好恶评判的 成份。二十年前流行的一个笑话是:“美国好吗?”“好,不过没你想象的那么 好。”“嗯?”“比你想象的还要好。”   显然,这问者只有关于美国的想象,而答者是对美国有感性认识的。好笑的 部份在于问者的想象超不出自己脚下的现实, 其所能想象之好,还不如现实中 已经实现的好。在一定程度上,人是缺什么,就想什么,比如阿Q的“想和谁睡 就和谁睡”;可是要真缺到不曾有过,不仅想象鞭长莫及,甚至会视而不见。借 认识论的话语来说,这叫先有一定的范畴,然后才有认识。   “中国的美国”是一个巨大的想象,巨大而不凭空的想象。那一系列具体的 “中国的XX”都有实实在在的知觉基础:MIT、哈佛、纽约时报、硅谷、绿 卡等等。   倘若那一系列具体的“中国的XX”之想象都成为现实,难道我们就会有一 个现实的“中国的美国”么?作为现实的“中国的美国”,我不敢想象,也无法 想象。“中国的美国”只能是似有若无的想象。象美国那样的中国一定不能是完 全和美国一样的中国。谁能受得了一个完全和美国一样的中国?   相对于钱钟书先生“外国来的东西,来一样,坏一样”的担心,我心中的困 扰是:就算每一个来自美国的XX都没被坏掉,每一个“中国的XX”都如愿以 偿,那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中国?   有中国特色的、象美国那样的中国——不伦不类,到底是中还是美?到底有 哪些中国特色我们不舍得换成美国式的?到底什么中国特色那么顽强,可以不被 美国来的一系列XX“坏掉”?   每一个个别的“中国的XX”都很令人神往,可是笼而统之的“中国的美国” 却不可捉摸。二者相权,舍谁取谁?乍看之下,似乎要舍弃后者。其实不然,要 丢掉的当是前者,即个别的“中国的XX”。不是我喜欢“中国的美国”这个怪 物,而是因为问题的根子在“中国的XX”。   “中国的XX”是一种心态,一种三分知觉三分想象三分好恶取舍的简单混 合。这种心态缺的成份是真正的思想。中国的XX之滥殇是信息便捷、知觉丰富 和与之成比例的思想缺乏的共同使然。唯有思想匮乏者,才会有“中国的XX” 这样的缺乏想象的想象。反对“中国的XX”,不是反对学习美国或其它任何国 家,而是反对一种“学而不思”的认知态度。   鲜有跨文化的制度借鉴是“中国的XX”式的线性机械组装。“外国来的东 西,来一样,坏一样”固然是非常尖锐的描绘和批判,但其本身对于跨文化制度 学习的认识也限于一个机械的模式。跨文化的制度借鉴从来不是那么客观的 “来”,而从一开始就是学习者主观的知觉、想象和评判取舍的“拿”。如果没 有批判性思想在每一步的介入和指导,知觉、想象和评判取舍都会循本来要革除 的陋习而最终落入“外国来的东西,来一样,坏一样”的局面。   “中国的XX”既是一个时代,亦是一种心态;或者用那个著名的德文概念, 是一种“时代精神”。过去一百六十多年,我们从西学到东,又从东转向西;试 了大陆法系,又眼羡普通法;分出一堆专业大学,转而又搞超综合大学;思想一 次次地统一却只为了要一次次地解放……每每浅尝辄止,留下一串时髦和云烟。   “中国的XX“之滥殇已近高潮,高潮过后的疲软指日可待。然而,问题与 担忧是,新鲜信息的刺激不再之后,思想的匮乏是否会变本加利? 于硅谷 2003-01-23 (XYS20030210)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