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随便谈谈--科大,物理,及其它 huyou 近日在这里看了几篇有关科大的文章,竟然都和我有一点关系, 于是也就多少有些不吐不快的感受,借用前文作者名中的" 随 便" 二字,在此说说我的看法. 首先,我对"科大学生的人文问题"一文中的观点确有不同看法。 本人北大物理系出身,在我所知的同门师兄弟中,"铁了心地搞 科研" 者,绝对是少数。幸好这位仁兄不是北大同门,否则一 定会有人在心里暗骂: " 北大人" 脸皮好厚。即使在这里不好 " 大骂上门" ,也会在BBS 上表达一下。 同时,我还颇认识两位科大人,很有" 专研精神" ,且有相当 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看来,每个人所掌握的" 事实" 不同, 但都不是"事实" 的全部。按统计术语说,就是" 样本数" 太少, 不具代表意义。BBS 上的争论大多基于少量" 事实"。 再有一点,我真的不认为转换专业有什么不妥之处,( 本人仍 在学物理)。记得在北大上本科的时候,系里领导就不只一次的 提到:"物理系的学生基本功札实,转其它方向比较容易"。我以 为,所谓" 专研精神",与" 专研" 对象,并没有太大关系。 历史将告诉人们,他们的选择是否正确。比如说某人从学物理 转为学计算机,从国家需要的角度来说,就是非常正确的选择。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世界"的差距,远远大于物理学上的差距。 去作程序设计师,也未必不是个好的选择。有长期科学训练的 人绝不会甘心作一辈子程序员的。大家都知道中国的软件业是 多么落后,要是主席他老人家还在,说不定会号召所有留学生 去学计算机的。再说了,搞计算机是事业金钱两不误,何乐不 为呢! 当然了,也要允许有我这样的呆子。 古人云,不拘一格降人才,本来嘛,既是人才,何必以格致之。 下面的言论可不再是为科大辩护了。有感于方舟子的" 关于中 国科大的现状和未来" 一文,和前几日听的朱清时校长的一个 " 学术" 报告,我对科大的未来真不敢报乐观态度。 我们系里每周都有一个学术报告,每个研究生都要参加。上周 的报告就是朱校长的"中国的绿色工业"。一听名字就象是个政 策报告,知道了报告人是科大校长,我才有了一点兴趣,期待 他能讲出些专业内容。结果令我大失所望。朱校长的报告就象 是从小学自然课本里摘出来的,大讲中国农村对沼气的利用。 当然了,即使是这个内容,也不是不能讲出新意的。但是朱校 长的报告真的就没比小学课本多什么内容,既没有新观点,也 没有新技术,甚至没有什么统计数字。最不能让我忍受的是他 根本没有很好的进行准备,至少有三分之一的透明片是用中文 写的,(可能他考虑到听众之中有三分之一的中国人)。听完报 告后,我真想过去拍拍他的肩,奉劝他: "给点专业精神,好不 好?" 无论你有多忙,无论你有多高的水平,这种不负责任的学术态 度都是不可取的。在学术报告中,进行这种低水平的科普教育, 朱校长是我见到的第一人。虽然我不是科大人,但我是中国人, 看到他的表现,真有些脸上发烧的感觉。 我觉得这位校长先生很有一点御用学者的味道,期望科大能在 他手里复兴,实在有点不切实际。 听完了这个科普加政策的报告,我急急忙忙逃回家里,上网一 看,发现朱校长还在其它地方作了演讲。(具体内容参见"关于 中国科大的现状和未来" 一文。) 对其演讲中的观点和实例, 我也颇有不同看法。 最让我诧异的是他对杨振宁的看法,似乎杨的贡献完全可以用 诺贝尔奖来概括。如果真是这样,他的预言到也不算过份。如 果是一个外行说出这样的话也不能算过份。但是,朱校长是学 物理的出身,又在八十年代初在" 加州大学San Babara分校和 MIT进修三年",然后说出这种话来,真是让我寒心。中国一共 也没出几个诺贝尔奖,有个杨振宁,大家还不清楚他在物理学 界的地位,可叹呀! 同样是系里每周的学术报告,在朱校长之前的一次是99年诺贝 尔物理奖获得者,t'Hooft的回顾性报告。(工作态度与朱校长 不可同日而语)。t'Hooft称Yang,Mills的开创性论文为"这一 光辉的瞬间"。在这里我不妨作一点普及工作,Yang-Mills理论 (参考消息曾译作"杨磨坊理论")是现在夸克理论的基础,但其 深远意义远远超出了夸克理论。夸克理论(标准模型的一部份) 只是一种唯相理论,就是说它只是一种暂时解释实验的方法, 而Yang-Mills理论则是现在一切大统一理论的出发点。甚至是 现在的超弦(Super String)理论也与其有极密切的关系。在99 年初,超弦的开创者之一,Caltech的Shwarz教授在一次展望性 的报告中预言:"人们从Yang-Mills出发,发现了超弦的存在, 现在人们却又隐约地看到,最终描述超弦的方法很可能还是一 种Yang-Mills理论"。百年之后,人们不仅不会忘记杨振宁, 甚至会对他作出更高的评价。顺便指出,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 的工作并不是Yang-Mills理论,之所以不再一次授于其诺贝尔 奖,传说是因为Mills实在太平庸了,而又不能只给文章的一个 作者发奖而不给另一个。我在这里丝毫没有贬低邓稼先的贡献 的意思,但我想问一句:"现在的美国人有几个知道奥本海默是 谁的?" 朱校长的其它言论不提也罢,水平见地可见一斑。哎!"世界一 流大学"的校长要是这样,也就算不得一流了。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