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摘自“新语丝·读书论坛”http://www.xys.org/cgi-bin/mainpage.pl 新语丝海外站点被中国方面屏蔽,国内网友可从新语丝国内版“新到资料” 的链接进入) 北京往事 宛云 告别柏林的那天,我在unter den linden街头的一个博物馆前, 听到一首熟悉的二胡曲《送别》,随着二胡开弦时的那一声"吱呀", 俺眼泪险些掉下来,怕人瞧见,忙丢上几个碎银若无其事地去看天空。 巧极了,要走了,就有这首曲子来送我,这"卖乐"的同胞怎么能把 一首普通的二胡曲演绎得那么伤感,让一个口口声声要追随朔爷的 人在别人的土地上湿了眼睛。 匆匆的行人在同胞身边走过,没人驻足,这首曲子打动不了他们, 前门老舍茶馆里每晚插科打诨、小杂耍式的表演才能打动他们, 他们以为那些就代表了北京,而北京的丰盈是这些观光嬉客们永远 无法企及的。 老舍的《茶馆》与前门的茶馆是霄壤之别,一个有起有落,繁华过后 是抛向天空的大把纸钱,一盏茶的工夫,你已然历尽了百年沧桑;另一 个却是热闹地开场热闹地结束,喧嚣过后是满地的瓜子皮和喝剩的茶根, 每晚都停留在不曾前行的现在。观光客们永远读不懂老舍,他们不知道 这个制造了东方意象的人却自溺在一个带有海字的湖中。他们也读不懂 陈凯歌(别看他们给了他大奖),陈凯歌曾说他内心深处有一种伤痛, 只有到了景山前街,"看到角楼,看到护城河,看到神武门的城门和天空 的关系的时候,那时心里才能安静一点。" 必须承认,这话深深打动了我和若干个我的朋友,我常想知道,今天的 中国到底还有没有贵族?在凡人如我者眼里,所谓贵族就是那些吃一碗 炸酱面也要摆一桌子菜码的人,或者是那些哪怕吃咸菜也要把丝儿切细 的八旗子弟,而在陈凯歌说出这番话后,我忽然感觉,贵族就是这类明 明站在平地却要领略天空之美的人,他们血统高贵到要掠过新挂出的各 式洋招牌去审视一个古代城门和天空的关系。 北京,在我眼里她永远不可能是观光客眼里的样子,她可能会有故宫、 颐和园、八达岭,她也可能会有全聚德烤鸭店、四和院和自行车流,甚 至还包括三里屯酒吧、雕刻时光CAFE和风入松书店,但这远远不是我眼 里北京的全部。 在我看来,空阔的太和殿广场是那个中轴线上的点睛之笔,天安门不过 是个引子;展出过爱舍尔绘画的太庙其魅力要远远高过周围的大殿;颐 和园的那湖水因为一个徇情大清的人而让人生恋而决不是因为慈禧,而 后湖的美丽也远远超过了游人如织的前湖;"雕刻时光"不因与未名湖一 墙之隔而特别,而是在那里,你能有幸结识TARKOVSKY和他的影片,因 此你的灵魂会渴望深度。 还有北京人的咳嗽,字正腔圆得令人一下就能联想到京戏。清晨第一担 豆浆上路的时候,你也一定要上路,那时你能听到世界上最畅快、最发 自肺腑的咳嗽声,我怀疑京剧就是从这声音开始发源的,戏剧史家应该 把这一剧种的起源和肺部的不畅联系起来重写中国京剧史。 晨光中的北京每一阵风都被老北京梳理过,那时的角楼特别宁静,它在 睡了一夜的天空的臂弯里想起的一定是老北京的繁华旧事:奶奶头上的 簪花、午睡时时钟的滴答声、护城河里城墙的倒影、皇城根下下棋的老 人、打在叶子上的大清的雨声……,这些意象纠集在一起像压在窖底的 陈酿一样年头越久越沉香怡人。 在平安大道的仿古建筑里,你常常想念过去那鸣着蝉声的夏日的中午。 今天,那街道尽管宽阔,但两边的建筑看起来就是匠气,为什么今人一 仿古就透着匠气?就像今天的石匠再也打造不出魏晋时代的佛像一样, 现代人已经没有把一撮黄豆做成一锅纯正豆浆的时间和耐心了,他们崇 尚立即兑现的快乐胜过了一切。过去那晒着太阳懒洋洋无所事事的北京 已经随着拆迁下的砖土一起运走了,北京的那份悠闲啊,如今栖息到哪 里去了? 我在德国朋友家里曾见过一尊尼泊尔佛像,那佛像正大光明,一脸的神 清气定,庄严而慈悲,宛如经过了一路的风霜雪雨,终于到达磨难顶端 而被喜乐所导航的唐玄奘,所有的沧桑都终结在那宽大无边的表情里了。 那佛像不知为什么就让我联想到北京,真正的北京在高迈蓝天的映衬下, 就是这么神清气定。 皇天厚土养育的是有王者之气的人,北京人身上的"爷相"是盖世无双的。 西方人自信,只是对那一撇一捺的自己负责,离着"爷相"却差着十万八 千里,北京人的"爷相"决定了他们即使下午三点要去讨饭,两点五十之 前也要端着空碗来指挥电视上江泽民的表情和政治局候补委员的人选。 我原来一个同事形容得最为生动,他说我们单位豢养了一群八旗子弟, 个个是爷,即使混成三孙子了,也还是三孙子爷。这就是典型的北京人, 八旗遗风至今不散。 朔爷说我是流氓我怕谁,而不说我是爷我怕谁,只有真正的爷才敢这样 自甘堕落地"下基层",而不在乎有没有人仰视自己,这就是皇天厚土的 根基。优越感加上几分自己愿意的落魄,再加上确实对国事家事天下事 事事"门儿清"的一种凌驾心态,这就是北京所提供给一个人的养料。 当年,余光中在异乡时曾经靠"饕餮地图"代替回乡,并幻想着死后要葬 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睡整张大陆"--"最纵容最宽阔的床"。我身边虽然 没有地图,但乘着想象的翅膀已回乡吃了好几顿烤鸭了(刚刚发现:最 正宗的烤鸭和豆腐竟然在巴黎13区:()。我曾引余光中的诗为典,称 一对台湾好友为"我的乡愁",后来才发觉那是一个很暧昧的字眼,像情 人间的称呼。现在,我在异乡的雨夜,对着东方曾经有我一个窝儿的地 方煽情地默诵:乡愁是一枚小小的机票,我在这头,北京在那头。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