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以年龄的名义 --我的当知当觉 By Alan Guo 6pm, Nov. 20, 2000 虽然他们自己大约都不愿意,我还是把他们 归为一类人--方舟子,余杰,卫惠,棉棉,韩 寒,郁秀,夏建统....--以年龄的名义。 又一代新生代的文化人已经破土而出了。 这一代文化人有鲜明的特质:年轻学者型与 都市叛逆型交相辉映在媒体的喧嚣下。大家都不 甘寂寞,大家都懂得“注意力文化”的规则。 今天,70年代出生的这一代人回过头来看余 秋雨,王小波,韩少功,甚至高行健,王朔,或 许会觉得他们犹如骑着嘎吱嘎吱响的二八加重自 行车在中关村大路上自娱自乐的老人,比起上一 辈穿长衫步行的文化长者们显得更加不合时宜的 滑稽。而反过来,他们那个年纪的人,会说“跟 70年代生的人交朋友,你不成虐待狂,就是受虐 狂”(李天时《拒绝和七十年代人交朋友》)。 事实上,这篇文章出炉以后,新生代马上反弹, 以轻衣淡影的《反击“拒绝和70年代人交朋友”》 为代表的直接反击见诸网路。再加上众所周知的 “两余之争”,我想大家大约已经嗅到了更大范 围的硝烟味。 在这些已经发生的和或将发生的纷争或讨论 中,无论表面的内容是什么,“以长者的名义” 或者“以年轻的名义”都是言者的立足点和利器, 这一点,即使在钱理群至余杰的一封信中也颇为 露骨--虽然大多数人不否认这封信的中正平和。 于是,我们禁不住要问,这种以年龄为前提的划 分是否同新旧观念的划分是一致的呢?我想,目 前还没有答案,因为“新新人类”是否真的有“ 新意”是不能仅仅从与那些旧的思想和思维方式 表浅简单的对比中就可以下结论的。新瓶装旧酒 的例子太多了,拉大旗当虎皮的例子太多了,我 们有必要保留一些谨慎。但是,如果这一代新的 文化人,真的可以创造一些新的东西--新的概 念,新的语汇,新的精神,哪怕只是普及一些新 东西,哪怕只是创造性的西为中用,他们就将在 任何或会发生的争论中获得最终的胜利;相反, 如果他们不能创造和表达任何真正的新内涵,而 只满足于媒体渲染的新气象的话,他们则无法从 上一代人手中获得主流的文化舞台,而十年后, 当80年代出生的人成熟起来以后,他们也就会很 自然的被遗忘了--只是一个没有亮点的过渡带 罢了。事实上,类似的现象也许现在就正在发生。 70年代生的这一代文化人,有一些优势,他 们受的教育比较完整,他们的成长与社会城市化 商业化现代化的进程同步,他们从总体上来说对 西方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都更加冷静。所 以他们自然的认同商业和都市文化,认同变革与 创新,认同矛盾和多元化。另一方面,相对宽松 的社会环境和直接赤裸的竞争压力使他们有机会 更加健康和强壮。他们既拥有生命本源的痛苦, 也更拥有生命本源的阳光。当然,也许同时,他 们浮躁,他们懒惰,他们不切实际,他们盲目自 信。但是,这些缺点大约阻挡不了骚动不安的创 造力,湮灭不了雄心勃勃的生命力。 这种以新老交替的冲撞为主旋律的新文化格 局已经初见端倪,所以我谈不上有任何敏锐的前 瞻,上面写的一切只能算是当知当觉的观察,和 对一切新的力与美的期许与希冀。如果,可以有 什么大胆的预言的话,那么就是:在未来的几年 或十几年里,70年代出生的这一代人,一定会孕 育一批比开篇提及的那些名字更响亮的名字! 注: [1] 笔者没有认真考证开篇提到的那些人物是出 生在70年代还是60年代的末尾或者80年代的开端, 还请大家原谅笔者没有来得及沾染考据僻的“不 严谨”:-) [2] 本文中的“大约”,“也许”几乎多到大约 也许令人呕吐的程度,想是笔者害怕被口诛笔伐 的缘故吧:-) 版权申明:本文的一切权利属于作者所有。网络 媒体可以自由全文转载,但必须保留本申明。非 网络媒体转载必须经过作者的书面同意。为防止 对这些文本任何形式或意义的曲解,任何节选或 引用必须经作者书面同意。 作者的联系方法guo@gogoweb.net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