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空穴来风”并非“空穴来风”   作者:林子   在方舟子的《从秦始皇生父之迷说起》一文中,使用了一个成语“空穴来 风”:“现代的史学家有的认为这个说法不可信,有的认为司马迁的记述不可能 空穴来风,于是秦始皇生父是谁,就成了一个谜了。”   于是有网友匿名为“空穴来风”曰:   [匿名] 空穴来风 @ 2006-11-9 1:44:34   提议:"空穴来风"这个词既然已经被很多人误解,那么最好别乱用。   太史公一曰我们就相信了,呵呵~~   并有网友“于无声处”起而呼应曰:   [匿名] 于无声处 @ 2006-11-9 11:15:48   挑一个小剌,原文“现代的史学家有的认为这个说法不可信,有的认为司马 迁的记述不可能空穴来风”   这个“空穴来风”的意思错了,原文的意思是想说明“不可能是无根无据”, 把“空穴来风”理解成“无根无据”,这是错误的,空穴来风的本意恰恰是“有 根有据”、是“事出有因”。……   “于无声处”还列举了两个“用错”的成语如“七月流火”与“昨日黄花”, 建议我们今后使用成语要注意,避免生出歧义云云。   我的看法是:他们说的没错,但是却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属于泥古而不化一 类。   全世界只有中文是经历了几千年而仍在使用的,从诗经里的“在水一方”到 现代语言中的“因特网”,二千多年的跨度,可以语言产生很大的改变。象这种 早不取其原意而用其延伸之意的成语,还可以举出很来例子来,例如“朝三暮四” 本意指狙公骗不识数的猴子,但用着用着,人们便不知不觉地把这个词变成“朝 (张)三暮(李)四”而与“朝秦暮楚”等同为一个词了。再如“逃之夭夭”一 词,则是古人从诗经“桃之夭夭”中演化而来,属于“恶搞”生出来的成语。在 现代,最乱用的一个词,莫过于赫赫有名的“高屋建瓴”了,该词原出《史记· 高祖本纪》:“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意指迅猛而不可阻挡,结果到了现 代,却成了形容领导者见识高远的“专有名词”。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那么,方舟子与这二位网友,到底谁对谁错?其实谁都没错----我的意思是 说:“爱怎么使用都不错,但如果认为对方错了,这种想法却是错的!”方舟子 文中的“空穴来风”时至今日,已成为约定俗成了的一个词。以此意用之,并不 会使读者产生歧义。但是如果象阿扁那样把“罄竹难书”当成褒义词用,则是古 未有之,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化并为大众所接受后才能使用(阿扁生不逢时啊, 哈哈)。   那为什么说这二位网友泥古而不化呢?文学词意考证,有其严格的一面,有 些释意就是不能错的,举个例子,《木兰辞》第一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中学课本往往将“唧唧”二字解释为“织布机的声音”,但这样一来,后两句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就费解了,明明听到了机器声,又说“不闻”,这 不是矛盾吗?但是对照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 唧唧”,这里的“唧唧”就解为“叹息声”。由此可见,同是“唧唧”应当同为 “叹息”。而《木兰辞》里的“唧唧复唧唧”解释为“叹息复叹息”前后意思就 不矛盾了。从另一方面来看,我们的汉语历经二千余年,又是一个活的语言,是 允许并应当发展的,随着各种词汇的加入,使汉语不再因为是世界仅存的正在使 用的象形文字而显得“落后”,也是我辈的责任之一。   也许,将来有一天,“罄竹难书”真的成了褒义词,阿扁“死而冥目”,也 没什么大不了的,不是吗? (XYS20061110)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