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薄来厚往”谈明代的贡赏关系                 ·亦 歌·                  (一)   说起“朝贡”,大多数人会自然而然地想起我们祖上显扬的时期。远的不说 ,就明代的永宣时期,经过洪武,永乐帝的励精图治,已达到了极盛。用明史的 说法是“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光是千里迢迢前来中土朝贡称臣的就有三十几 个国家。其国数之多,幅员之广,远超汉唐,出现了异邦使臣不绝于廷的盛世景 象。这样“近者说(悦),远者来”固然可喜,但众多的贡使中,大多来自东南 亚,有的还远自非洲索马里和肯尼亚。按理,这些国家要是不谴使朝贡,明王朝 除了干瞪眼,又能怎样?却居然个个趋之若鹜,难道明王朝的威望真是到了能让 远在海天绝域的土皇帝都心甘情愿放下架子,前来俯首称臣的境地了吗?   就史料看来,事实并全非如此。   有明一朝,曾有许多小国要求频繁进贡,以致明帝不得不限制这些国家进贡 的次数。更有甚者,有的小国处于分裂状态时,雄霸一方的武将会各自派出贡使 前来中国进贡。这些贡使团在中国境内为争先上贡而大打出手,互相砍杀,说来 都不太有人相信,又有谁吃饱了撑的,愿意主动上门去朝贡?那么究竟为了何事 才使得这些贡使如此热衷于前来中国?要解开这个疑团,还得从明代“薄来厚往 ”的对外政策说起。   明朝开国之主朱元璋对十万攻日元兵丧生海底及隋炀帝攻琉球二事深以为戒 ,认为小国之邦,地僻一隅,得其地不能有所用,获其民不能有所驱。况且山高 水远,如倾起大军前去讨伐,生灵涂炭不说,胜之不武,败则蒙羞,得不偿失。 因而告诫子孙要尽量睦邻友好,还特地将高丽日本等十五个邻国列为不征国。   那么到底怎样才能长期保持睦邻友好关系呢?朱元璋认为最根本的一条是要 让小国有利可图,于是便制定了“薄来厚往”的对外关系。   所谓“薄来厚往”,或说是“薄赠厚予”就是不让小国在和中国的来往中吃 亏。比如说某小国谴使进贡价值八十两黄金的土产,朝廷给予的回赏绝对要多于 八十两。这么一来,本来不自愿的朝贡就成了一桩有利可图的买卖,使臣自然就 络绎不绝。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当时琉球群岛中山王曾遣使入贡,带来一些马匹 ,硫磺,木苏和乳香等土产,朝廷回赠的文绮瓷器就多达七万件,铁器千件,价 值要高出贡品很多。琉球岛国的山南王一见有利可图,也连忙遣使入贡,朱元璋 对其赏赐如中山王。中山王在第二次遣使入贡时还特地托人游说,希望朝廷能多 多赏赐瓷器铁器,因为该岛不产这些东西。明廷让其如愿以偿。象这样的朝贡其 实已经是变相的以货易货了,只不过朝廷做的是亏本的买卖。但中国当时国大业 大,这点损失不过九牛一毛,换来的却是良好的邻国关系,既于面子好看,又扩 大了本国的威望,所以洪武帝乐此不疲。事实证明这种政策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后来流球岛国分成三派,互相砍杀,国人告状告到朱元璋那里,朱元璋劝谕大家 罢兵息民,这三派兵马果然立即停火。再如满刺加国,屡受暹罗欺负,国王便偷 偷派三位贡使随苏门答腊贡船来京告状。明帝果然下谕要暹罗不再为难满刺加。 不难看出,在这种“薄来厚往”的睦邻政策下,中国事实上已经成为一个大宗族 的舅老爷,凭着崇高的声望替家族成员排解纠纷。   这样的舅老爷虽然脸上风光,但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真碰上了麻烦 事,也是不太好处理。譬如高丽国:当时的国王被权臣所杀,辛隅篡了位。因辛 隅心中有鬼,特连连遣使入贡。朱元璋知道他这个皇位是怎么得来的,心中着实 厌恶。但又懒得管这种麻烦事,于是就想了个加贡的办法,数额之高,让人咂舌 。辛隅果然未能前来入贡。于是就断绝了几年的关系。后来辛隅一次贡马两千匹 ,并请封号和前王的谥号,朱终于答应了辛隅的要求并说明以前索要岁贡是试其 真伪,并非以此发财。今既听命,特将贡品减至马八十匹,三年一贡。   除高丽外,其它国家如吕宋(属菲律宾),真腊(柬普寨)和暹罗(泰国) 等也都定期遣使进贡。贡品有大象,六足龟,黑熊和白猿等当地土产。当时又没 有什么公共动物园,因而这些东西从实际上说是没有什么经济价值。最多也就是 在京城里让大家开开眼界而已,用不了多久就会因水土不服或饲养不当而死去。 而朝廷赏赐出去的却是织金文绮和瓷器等具有较高商品价值的礼物。有时这种礼 物一次就往往多达几万件。实在是得不偿失。好在明舅老爷的腰包还是鼓鼓的, 这点钱倒还不在话下。               (二)   如果说在朱元璋当政时明廷的对外关系还处于被动的话,那么永乐帝则彻底 改变了这种状况。为了优待外国使臣,他特命在浙江,福建和广东建立市舶提举 司和驿馆,有点象现在的国宾馆,专供外国使臣下榻,有酒有肉,一切免费。而 且不管国家大小,永乐帝都亲自接见每个使团,给予丰厚的赏赐,还规定使团成 员享有免税待遇。这么一来,到中国朝贡成了美差。有些使团成员还趁机做起了 倒爷,偷偷夹带当地的土产来中国变卖,然后再买些紧俏商品回国牟利。明朝官 员发现了这一问题,便上报永乐帝要求严惩。不料永乐帝竟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 眼了事。他认为夷人慕义远来,求利而已。这些小打小闹的走私活动又能损大明 天朝多少利益?真要追究,只会有辱大礼万方。因此下谕说“远人当怀之”。甚 至对某些使团在中国境内的犯法行为都宽大为怀,不予追究。这样“怀柔远人” 的方针自然而然地导致了更多的外国倒爷来华发财。   为了进一步显示明廷的财富和威望,永乐帝还采取了走出家门的方针,特命 郑和率领近三万人的特混船队,满载金银财宝和颁赐给各国王的种种王印敕书, 南下西洋上门外交。在十几年的时间里,郑和六下西洋,远至西亚和东非,先后 拜访了三十几个国家,其中有十八个国家随后遣使纳贡,献上了如狮子,斑马, 长颈鹿,驼鸟等当时国人从未见过的稀罕之物。这些东西虽说是永乐帝用了无数 金银财宝换来的,但明廷当时在东南亚的影响却是达到了顶峰。仅举其中几个例 子就足以说明问题:   永乐十三年,郑和舰队的几艘船只因大风而迷失了方向,漂到了班卒儿国。 邻国的瓜哇儿人听说这一消息后,用金子将这些士兵赎回,然后送回中国。   当时有十一位国王到过中国。其中有许多国家国小人稀,地处偏僻,明廷并 没有强迫他们来朝贡,但由于看到了朝贡所能带来的巨大利益,许多国王纷纷带 领妻儿子女及大臣随船进贡。个别使团成员多至六百人,在中国逗留时间长达一 年半。   因明朝一般的定例是:“有物则有赏,有贡则有赐”,除所带贡品能捞回高 额赏赐外,有些经验丰富的使团还往往随船装满货物来中国私下推销或出售。这 样,使团在国宾馆白吃白住不说,还能领赏钱或赚钱游山玩水,采购紧俏商品, 难怪各种使团络绎不绝。更有甚者,宣德四年瓜哇国遣使来贡。贡使将要回国之 际,发现船只被海风吹坏,便提出要用赏钱让广东造船厂为其造船。船厂将此事 上报朝廷。宣德帝批示曰:“远人来朝,抚之宜厚,造船小费不足较,宜从之。 ”结果,瓜哇使非但没出一文钱,反而坐着明廷赏赐的两艘新船,载着大批钱帛 赐物回国去了。   这样的恢宏大度自然让人折服。因此想在华定居的人不少。1423年,西 藏使臣和使节在任期满后不希望回西藏,便奏称希望能永远留京自效。这已经是 变相的政治避难了。明廷来者不拒。非但一口同意不说,还赏赐给两人金织袭衣 ,钞票,房子和日用家具等等帮助他们在中国安家。   在马来西亚、印尼、泰国和索马里至今仍保存着以三宝或郑和命名的地名。   除此之外,在来访的四个国王中有三个病死在中国。其家人和使团成员要求 守坟。其中今菲律宾苏禄群岛东王的妻子在中国守坟一直守了六年,有些成员干 脆就守在中国不走了。   这种来者不拒的薄来厚往政策难免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漏洞,给一些胆大包 天的不法之徒造成可乘之机。据史料记载,有些流亡在西亚的中土人士见到发财 容易,便找几个人组成一个团,用花布把头缠了,装扮成西亚回回,然后在沙漠 里捉上几只蜥蜴和猎鹰等当地土物,牵上几匹骆驼,口称来京朝贡天子。明廷中 有些大臣眼光锐利,一眼就看出这是些冒牌使团。但由于圣上好大喜功,不愿追 究,底下人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那些从子虚乌有国来的乌合使团一视同 仁,照给赏钱。   除此之外,还存在着翻译上的一些问题。由于当时国与国之间往往没有正规 翻译,虽然永乐五年开设了四夷馆专门培养翻译人才,但有时难免会因翻译的不 够信达而造成一些误解,给有些翻译带来了从中渔利的机会。为捞到出使中国的 发财机会,他们往往会把国王的信件翻译得非常中耳动听。这样,两边的国王一 高兴,来往自然就更密切了。永乐帝曾接待过一个铁木儿(伊朗)帝国的使团, 也不知信使回去如何翻译了永乐帝给国王的信件,反正那大胡子的沙哈鲁国王见 信大喜,差点就要和永乐帝拜把兄弟,还极力劝说永乐帝戴上白帽子改信回回教 ,共同伺奉真主安拉,把永乐帝弄得哭笑不得,又不想把关系弄僵了,只得在回 信中含糊其词道:“相隔虽远,而亲爱愈密。心心相印,如镜对照……”不知该 信后来有没有被波斯译员翻成一封情书。   这种不惜做亏本买卖的对外政策虽然漏洞颇多,倒也并非一无是处。明廷空 前的威望和实力曾吸引了一大批有用的人才在华工作。如北京宫殿的总设计师就 是安南(越南)人阮安。还有神机营的火器教头也是后来官至工部尚书的安南人 黎淳。但从总体上说,这一政策在当时还是颇遭人非议。有的大臣就郑和下西洋 一事抱怨道:“三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累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 国家何益?”   要回答这个问题,恐怕还得引用太宗实录里的一段话:“自是蛮邦绝域,前 代所不宾者,亦皆奉表献琛,接踵中国。或躬率妻挈,梯船数万里,面谒阙庭。 殊方珍异之宝,麒麟,狮,犀,天马,神鹿,白象,火鸡诸奇畜咸充廷实。天子 顾而乐子。”试问,象永乐帝这么好大喜功的君主,还能不陶醉于这般天下共主 之太平景象?至于费点钱粮,累死些人又算得了什么!   要想这么长期以往地赏赐钱财,接待众多的外国使团,必须要有雄厚的国力 作后盾。如自己已经民不聊生,还要打肿脸充胖子,难免捉襟见肘,让外人看轻 了。事实上,明朝经过永宣盛世,到了嘉靖帝时,已是吏治日偷,民生益蹙,再 加上南倭北虏,明朝败像已露。这时候闹出个“争贡之役”来就丝毫不足为奇了。                 (三)   根据宣德年间定下的条约规定,日本每十年向中国进贡一次,贡船不得超过 三艘,贡使不得超过三百。但实际上,日本方面来的使团每次都超过这个数。就 景泰四年,日本贡船来了有十艘之多,贡使更是多达一千两百人。明朝“薄来厚 往”的对外政策确保了日使不会亏本回国。以宣德八年的贡物计算,日方进贡“ 武士刀,硫磺”等日价约七千多贯的东西,明廷所给的赏赐,折价及日使私下出 售的总额超过二十多万贯,回报之高,令人咂舌!如此高额的赏赐给明廷带来了 沉重的财政包袱。因此曾几次想压低回赏的钱额,但日使总能想出办法如愿以偿 。其经商手段之高明,早在明朝就已闻名遐尔。以景泰四年的贡物为例:当时日 方所带贡物大大超过规定。明廷欲压低价格,不料日方坚决不干。竟说以前的贡 物都有高额回赏,如这次给低了,回去就要被国王杀头。因此坚决不收明廷的赏 钱,赖在当地不走,这几百人要管吃管住,也是不小一笔开支。弄得明朝官员抓 耳挠腮,无计可施,最后只得增加回赏的钱额,这才把日本人给打发回国了。   成化十九年,日方又来朝贡。按规定日方只能进贡三百把武士刀,朝廷本来 只要回赏三千多贯就足够了。可对方竟带了三万七千把!如按以前十贯左右一把 的价格,那就是近四十万贯的支出!验收官只得就地还钱,将刀降之每把一贯。 日方又故伎重演,并威胁说如果长此以往,失了日本国人的民心,以后海盗重又 聚合起来,该由谁负责?其时倭寇正不时地骚扰中国沿海地区,日方这么一要挟 ,明朝又只好提价。这里不难看出明朝的国力已大大不如以往,在外人看来恐怕 已经是有点败絮其中了。   嘉靖二年,正是日本南北朝对立的时候。大内氏一派控制了来中国的海上航 道,便组织了三百人前来中国进贡。大内氏的对头细川氏也不甘眼看着这块肥肉 让大内氏独吞了,也派了个贡使团前来中国。因细川氏来宁波港后事先用重金贿 赂了验船的太监,该太监便先验了细川氏的贡物。后来在嘉宾堂宴请来使时又让 细川氏坐了上席,大内氏使团起哄不让,结果两派在堂上大打出手。细川氏人手 不多,只得夺路而逃。大内氏的成员多海盗出身,发狠直追至绍兴才无奈作罢。 在回宁波的路上,这些贡使兽性大发,一路烧杀抢掠,到宁波城里又大肆抢掠一 番后夺船出海。当地守军被弄了个措手不及,损失惨重。堂堂大明国境,竟被几 百个浪人泼皮弄了个鸡飞狗跳。事情惊动朝廷。各大臣纷纷要求中断和日本的往 来。一位大臣在上疏中指出日本国:“顺则朝贡,逆则为寇,不管如何,皆有利 可图……”可谓一针见血。   这样靠金钱外交所建立起来的关系多少有些不诚实的因素掺杂其间。正如和 日本的关系一样:明朝做了那么多次亏本买卖,非但没能和日本建立起一种紧密 的关系,反而撑大日本人的胃口。一位日本的出家人在港口欢迎贡使船回国,在 看了贡船回港时船上岸上一片欢声雷动的场景后,情不自禁地在日记中写道:“ 唐明船归朝,宣德钱到来”(注一)。   在日本人眼里,喊一声宣德爷,弄几个宣德钱花花是天经地义的事儿,没有 什么好藏头露尾的。   可见这舅老爷也不是好当,更非人人都当得。能见到小辈们常来叩头问安自 然令人高兴,但这头不是白叩的,那里“咚”地一个头叩了下去,这儿就得掏腰 包准备赏钱了。小辈们提来的四色大礼自然也是不能白收的,如不塞个鼓鼓囊囊 的红包过去,小辈们的腿脚以后恐怕就不会那么勤快了。所谓“利之所在,天下 趋之”,正是这个道理。碰巧老祖宗气色也好,腰包也肥的时候,小辈们当然也 就恭谨一些。反之,恐怕就会有几个小辈在问安时的千儿就打成百儿了(注二)。   总而言之,舅老爷是要面子的人,明知是得不偿失,只要拿得出来,赏钱还 是照给,可算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至于有的小辈一边叩头,一边却在心里咒骂 “老不死”的,那可真是亏大了。 注一:该句由《永乐帝》的作者王熹摘自小叶田淳《中世日中通交贸易史研究》 p401) 注二:打千应是清朝的礼节。 (寄自美国) (《新语丝》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