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入 ≡ 时 ≡ 集 ≡≡≡        ※ ※                                 ※ ※              ·散宜生·              ※ ※                                 ※ ※         -- 杂文编  1994 --         ※ ※                                 ※ ※※※※※※※※※※※※※※※※※※※※※※※※※※※※※※※※※※※                  ※ 新年礼炮:性公开         ※       自 序 张艳梅的“风度”         ※ 巨人今日亦常人          ※   这是敝人的1994年中文网帖 向女人同志学习          ※ 子汇编。对兄弟自身而言,比较有新 我爱“假大空”          ※ 意的是几篇与翻译有关的文章,以前 略论海峡两岸繁简之争       ※ 没写过这类题材。因此,借谈论古诗 鲁迅和思想家(一)        ※ 时态的引文,取名《入时集》(参见 鲁迅和思想家(二)        ※ 文学编《译诗深浅入时无》一文)。 鲁迅和思想家(三)        ※ 红卫兵的爷爷           ※  中文网上的杂帖,多是和当时的时 与由耳谈“修身”         ※ 事网事纠缠在一起。这里选了一些似 叫父亲太沉重?谁是父亲?     ※ 乎可以独立成篇的,按时间顺序排列 抱一次大儒的大腿         ※ 。原文中与主题无关的网上对答已尽 要义和特征            ※ 力删去。 加拿大的双重爱国者        ※ 中毒的语言            ※   最后,向督促我编成这本文集的 有关MFN的一点看法       ※ 网友致以诚挚的谢意! 与弯胞谈粮票           ※ 当代中国(大陆)文化必读书    ※ ——散宜生 95-04-29                  ※ ※※※※※※※※※※※※※※※※※※※※※※※※※※※※※※※※※※※ ◆          新 年 礼 炮: 性 公 开   女权主义者潇潇说:“让我们再一次振臂高呼民主墙时期血性青年们以文法 不通但质朴热烈的英文喊出的口号:Sex Open! Sex Open! Sex Open!   好,好!有红卫兵的血性!   女同胞“为爱而爱”,应该如此;女同胞“为性交而性交”,不妨如此,但 可以加个注:尽量找别的肤色的国际阶级兄弟。   咱这网上有不少大中华帝国主义分子。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讲人权,乱杀人 要遭到国际舆论的谴责,于是帝国大业就从战场移到了女人的肚子。白人们正以 藐视AIDS的勇气、探索同性恋的冒险精神、激进女权主义者的战斗热情、谈 笑离婚的潇洒和誓不生育的决心,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写完他们的历史。人家愿 意把大好河山拱手相送,不拿也是白不拿。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问题就是谁 来拿了。   可能是受大陆一胎化政策的影响,现在中国人的生育能力,似乎及不上咱们 的黑兄弟和拉丁兄弟。但是中国人有一大优势:AIDS的病例数目尚不具有统 计显著性。   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不可能永远挤在6%的地皮里,“为性交而性交”的女 同胞们,在扩展帝国的生存空间方面,不妨做点只有她们才能做的贡献。 〔95-02-10〕 ◆          张 艳 梅 的 “风 度”   北美现在盛行 Cultural Relativism,对风度,倒也没什么绝对的定义。鸦 片战争时,泰晤士报说中国人又野蛮又怯懦,打仗时,不是排出堂堂之阵奏着军 乐冲锋,而是喜欢搞什么夜袭、埋伏,还要在水里下毒。这种话,就像某些到过 西藏的汉人老兵说藏人如何野蛮、如何虐待俘虏一样,完全是帝国主义者的狂妄 无知。你到了人家的地方,还指望人家按你的条例打仗?反过来,汉人如果到西 洋帮人打仗,就得守他们的规矩。普鲁士国王退出首都,把王宫理得整整齐齐地 给拿破仑,还留一封信,希望拿破仑在宫中生活愉快。拿破仑退走,把王宫理得 整整齐齐地回给人家,还说很欣赏宫里的艺术品。你跟着拿破仑,就不能像湘军 攻下南京那样,一把火烧了洪秀全的天王府。   奥林匹克是西洋的传统。中国拼着命要办奥林匹克,把一块西方风格的金牌 看得比天坛还大,爱国的遮羞布举得再高,也是承认并接受了西方的强势文化。 你既然去参加奥林匹克,就得承认并接受奥林匹克的风度。你要是不服,尽可以 出钱把63年的“新兴力量运动会”接着办下去,把武术、气功、踩高跷、扭秧 歌等等都塞进去。到那时,不同意裁判的决定,尽可以按中国的风度解决问题, 像武侠小说里写的,一面饮酒,一面割腿上的肉,谁的刀剜得深,谁的肉切得大 ,而且脸不变色眉不皱,谁拿牌子。   对比赛结果有不同意见,哪届奥运会没有?稀松平常的事。92年夏季奥运 ,加拿大的一个女运动员,在水上芭蕾的比赛里,应该得金牌的,因为一位裁判 按错了数字,降到铜牌。加拿大抗议无效,人家照样满脸带笑上奖台,手挥鲜花 向观众致意。人家那叫风度,倾倒全场的风度,掌声比金牌得主还多。一年后, 调查组判定,确是裁判过失,把她升到金牌。   或者,你可以拒绝领奖,这类事,偶尔也有发生。像张艳梅那样,上了奖台 ,收了银牌,那就表明承认了比赛结果,至少是暂时地承认了,还扔花干什么? 不和凯西·透纳握手,也就可以了。花又不是凯西·透纳给你的,那是颁奖的人 给的,而且还有全场的观众呢。你可以骂凯西·透纳是 The Dirtiest Skater, 但你不能把奥运组织和观众的善意都当作弄脏了的花束扔掉。至于像那个中国教 练那样,大老爷子在女孩眼前晃拳头,走到哪儿都不能算有风度,哪怕那女子真 是凯西·透纳。   赛场有如战场,尽可拼个你死我活。但是在王宫里,不能随地撒尿,哪怕这 王宫的辉煌属于你的对手。受不了这风度,何必出来 compete on their terms ?回国去做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岂不更有风度?   不懂自己的文化,却拿了西方的价值判断(比如对奥运会金牌的崇拜)来维 护自己的民族尊严,这大概可以算当代中国的一大悖论。 【附录】 一个女美国运动员的话:   “我们在外面等车。一个中国教练对我晃拳头,大喊大叫。我不知道他说些 什么,只能一再告诉他:我不是凯西·透纳〔Cathy Turner〕,我和这件事没关 系,不必对我横。然后他们开始用雪球扔美国队的站牌。”   “加拿大和中国的不同就在于,如果中国的运动员生气了,他们整个国家拿 美国出气,如果娜赛莉〔Nathalie Lambert,被凯西·透纳在决赛预赛中撞出去 的加拿大运动员〕生气了,她只找凯西出气,不会找上别的美国运动员。” 〔95-02-28〕 ◆          巨 人 今 日 亦 常 人            ——从电视片“毛主席的秘密生活”谈起   听人谈了一个多月的BBC的纪念毛泽东诞生一百周年的电视记录片,如今 总算在美国A&E频道的 Time Machine 专题节目里看到了。看来这是美国人买 了毛片(这个“毛”可不是毛泽东的“毛”!)后自己剪的,似乎与BBC播放 的有所不同,时间长了半小时,题目也从“毛主席——最后的皇帝”改成了“毛 主席的秘密生活”。   这个新的题目显然是摆噱头。影片中真正与毛的秘密生活有关的,只有他的 保健医生李志绥讲的两三分钟话。不过,强调“秘密生活”,大概也不是像中共 外交部在去年12月21日的声明里说的那样,是要“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 恐怕还是潮流使然。二次大战后在美国兴起的繁琐史学,配合着近二十年来的泛 民主化浪潮,早把北美变成了一个没有英雄的社会。前几年北美知识界有本畅销 书, Paul Johnson 著的 Intellectuals①,书里把不少学术巨人,诸如马克思 、托尔斯泰、罗素、萨特等,写成了生活上和性格上恶形恶状的人物。这是一股 将英雄人物庸俗化的风潮,毛泽东只不过是东方的最具知名度的人选罢了。可惜 目前能搞到的有关他的私生活的资料并不多,影片的主流,还是只能谈政治。   虽说是谈政治,影片的编导们真正拿手的,大概还是为巨人塑造俗相,对他 们在政治上就不能要求太高。比如说,我们不能要求他们准确地引用毛泽东的原 话。影片一上来,就把毛泽东说的“三座大山”改成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军阀 (第三座应该是官僚资本主义)。我们更不能要求他们注意到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过程。如果所引用的毛泽东的话里的主语,与镜头里的主体人物对得起来,就应 该算是“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了。抗日战争时李敦白②不说“六个具体的战略 问题③”,却讲毛泽东的“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尽管毛泽东是在三 年内战时期强调这一点,而且他自己都说这原则在以分散兵力打游击战的抗日战 争中用处有限④。毛泽东的名言,“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是中共建国后搞 合作化时,针对农民的要求发家致富的“自发资本主义倾向”而说的(所谓的教 育,其实就是强迫入社),影片却放在三年内战时期。红军时代的游击战争“十 六字诀⑤”,也被后移到三年内战时期。这大概不是李敦白的错。他在说到“十 六字诀”时,前面有一句“在一年之内”,显然是指毛泽东1927年秋收暴动 后上井冈山一年之内。李敦白到底还是在大陆的中央电台当过毛泽东思想宣传员 的,还不至于这么糊涂,影片是被人剪接得时空错乱。说来李敦白还真不容易, 也只有他似乎还记得毛泽东到底说了些什么。红太阳的最后一丝光辉也不过才熄 灭了十七年,就好像已经没人记得他的“最高指示”了,别的被访者都很少引用 毛泽东的原话。   另一方面,影片对于毛泽东一生的主要的政治事件,除了建国前的党内斗争 外,基本上都叙述到了:长征、抗日、内战、建国、朝鲜战争、引蛇出洞反右派 、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人为灾祸。对一般的外国人,不失为一个对毛泽东的相 当完整的介绍;对文革后长大的大陆青少年,如果他们有幸看到,也不失为对毛 公“德政”的一次生动的教育。   大陆的“毛泽东热”,往往为海外的华人所诟病,其实,大陆上同样流行着 将政治人物庸俗化的风潮。只要听听一些书名就可以明白:《走下神坛的毛泽东 》、《走下圣坛的周恩来》,等等。毛泽东本人,对此也作出了他自己的贡献。 毛泽东不敢信任有知识的人,他身边用的人,文化水平都很低,到了后期,连他 的秘书都是只有初中水平的张玉凤。这些人,没有对当时的事件提供政治解释的 能力,只能照着他的眼神画圈。对于毛泽东的谜团最多的晚年,他当时最亲近的 人张玉凤、孟锦云,只会写一些主席睡什么床、穿什么衣的鸡毛蒜皮,再就是漏 点儿当年在宫里含娇佯嗔的趣闻。毛泽东喜欢看书是知道的,看的是什么书就搞 不清楚了。现在的“毛泽东热”,并不是“读毛主席的书”,更不是“照毛主席 的指示办事”。最多是唱唱毛泽东的颂歌,但也是“红歌黄唱”。许多从前的红 太阳颂歌,用的是民间流传的情歌曲调,现在总算唱出那些歌的本色了。   这也就难怪中共的外交部都没心思管这档事。他们弄个偷懒的办法,送个抗 议,虚应故事,能向政治局交代,就此了事。外交部是中共水平最高的部,他们 当然知道,真要不让BBC放,只能私了。英国好歹也有几个见过老毛后大肆吹 捧他的名人,找上蒙哥马利元帅的后人,或希思首相,疏通疏通,或许还有点效 果。但是,当今之世,就是那些靠着老毛的馀荫吃香喝辣的人,也不会出心出力 地去捍卫毛主席。何况人情也像钱一样,用一分就少一分,干吗不留着给自己女 儿孙子出国时用?驻北美的大陆使领馆就更绝了,对A&E播毛片哼都不哼一声 。要是周恩来还管事,非刮他们的鼻子不可。就是虚应故事也不该如此草草了事 嘛。给英国塞个抗议就结了?就是没法阻止,表明自己的原则立场,周恩来绝不 会含糊,哪一国放,抗议追到哪一国。   大陆上这种将毛泽东庸俗化了后的“崇拜”,其实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 不是对毛泽东的崇拜,而是只有对毛泽东的崇拜,那将是一个毫无人权的黑暗社 会。我们不但有文革的惨痛经验,就是从电子网络上的讨论中,也可以看出,在 受过大学教育的人里面,毛泽东的崇拜者,在统计意义上,素质要比别的崇拜者 (比如说陈冲或金庸的崇拜者)差得远,他们写的东西,一般是谩骂和发泄。但 是,我们也不必因此而忧心忡忡。偶像崇拜是人类社会自古就有的一种普遍现象 ,在送子娘娘、财神爷、巩利、麦可·杰克森之间插入一个毛泽东,似乎也不是 什么了不起的事。而且,毛泽东的思想、毛泽东的诗词,毕竟也是一份文化遗产 。如果中国社会活跃开放到能够为它的成员提供彼此和平竞争的多姿多采的崇拜 偶像,我们这个民族,或许就能够爬出“江山代有英雄出,各苦生民数十年”⑥ 的历史怪圈了。 【注】 ① Paul Johnson, "Intellectuals," Harper & Row, 1988, New York. ② Sidney Rittenberg ,文革初曾做过大陆中央广播电台的造反派头头。 ③ 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第三卷,1967   年横排本373页。 ④ 毛泽东,“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同③,第四卷,1093页。 ⑤ 即“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十六字诀。 ⑥ 于右任改清代赵翼的《论诗》绝句。 〔95-03-01,原载《枫华园》第13期〕 ◆          向 女 人 同 志 学 习               ——三八节有感   见到这题目,你可能会想到毛泽东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这倒也不 算过分发挥。想细一点儿,雷锋是不是有点女人味?为战友洗衣补衣,抱着孩子 替大婶大娘找住处,一想起党就两眼泪汪汪……   其实,毛泽东自己的面相就很有点女人味。他的保健医生李志绥说老毛右面 的睾丸留在腹腔没有下降①。今年元旦在IRC(Internet Relayed Chat)侃 BBC的毛泽东传记电视片,扯到他的隐睾症与其面相的关系,一位网友说,相 书上有言,男人女相者贵。诚哉斯言!怪不得在毛泽东“亲手缔造”的解放军里 ,按照大陆的革命回忆录、红色军事小说,总要有一个婆婆妈妈的连队指导员。 如果连长是严厉的父亲的象征,那么指导员就似乎是母亲的化身:行军帮你扛背 包、宿营帮你挑水泡、睡觉为你掖被窝、还要管你钞票看你私信查你女朋友的政 治面貌。毛泽东曾经深有体会地写道:“俘虏兵过来马上就熔化了”,“红军之 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党〕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②”给你说 白了,就是共产党要向女人同志学着点。   向女人同志学习,是有深远的历史根源的。今年一月号的 Scientific American 上有一篇有关性功能演化的文章③, 说到有一种以自我复制的方式繁 殖(即相当于全是雌性)的蜥蜴,表现出雌雄两种行为模式。这听起来奇怪,自 我复制的动物为什么要分性别?因为呈现雄性模式的蜥蜴和呈现雌性模式的蜥蜴 之间的“交配”,极大地促进了它们的生育能力!我猜想这是一种“游戏”④, 但是作者认为,这是从无性生物向雌雄异体生物进化的关键的第一步。进化的下 一步,大概是那些具有雌雄性腺、能够随着环境的变化(比如周围同类动物的性 别比)在雄性和雌性间转换的动物。然后是雌雄异体的动物。即使是雌雄异体, 在一些鱼和蛇中,雄性往往会假伴成雌性,骗得哥儿们浪费精液,让它自己的种 获得更多的传子传孙的机会。你看,雌性原来是初始的性,雄性则是她们在“游 戏”之中衍生出来的。在衍生之初,雄性常常还会变回雌性,以更好地利用环境 。很遗憾,在进化中,高等动物却失去了这种能力。   如果不做外科手术,男人是无法在生理上改变性别的。但是,为了更好地适 应环境,在行为上转换到异性的典型模式,只要敢于向女人同志学习,却并不是 什么了不得的难事。古话说“男耕女织”,当年毛泽东在延安一声令下(大生产 运动),硬是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纺起棉花、织起毛衣来了。有大老爷子嘟嘟 囔囔不愿干的,总司令一带头,也只能跟上。朱德用过的纺车,现在还陈列在北 京的博物馆里。你或许还唱过一首红色儿歌,“总司令带咱纺线线”。现在中国 大陆的“毛泽东热”的宣传,很不全面。老毛当年痛骂赫鲁晓夫阉割列宁主义, 如今当官的学赫鲁晓夫阉割毛泽东思想,割去了毛爷爷雌性的一面。看到报导说 ,一个“追星族”的大陆中学女孩,在她的房间里,门上、床头、桌子玻璃下, 摆满了港台歌星、影星的照片,经过“毛泽东热”的烘烤,她才明白,原来“毛 泽东是男子汉的真实典范”。如果睾丸发育不全的人可以称为“男子汉的真实典 范”,那毛泽东就更有资格被称为“向女人同志学习的典范”了。老毛要是没这 一手,怎么会有那么多人跟着雷锋同志嗲溜溜地唱:“我把党来比母亲”?   在落后的物质条件下,来一点女性行为模式,有助于团结人心、克服困难、 改善环境。那么当物质条件提升了以后呢?你看看北美:在一个由计算机联接的 信息社会里,没有哪个公司招你去甩膀子打架;敲键盘、按电钮,一个七岁的女 孩做得和全美健美先生一样地好。而且,在一个分工过细的社会里,重要的是协 作。你仔细读读报上的招工广告,技术要求之外,最后一条往往是   Excellent Inter-personal skills! 你要善于与别人交流思想,懂得寻找共同点,知道在什么时候做出必要的妥协; 你要能在工作中(和工作外)与别的雇员建立起亲近感,你要善于鼓舞同事的士 气;大家要工作协调,运转顺畅。而这些,据说都是女人更擅胜场。据说她们更 能从对话中体会对方的情绪,本能地抓住那些往往被男性忽略的细微的身体语言 ,更容易从对方的角度着想,等等。至于身为女人而受到的“平等就业法”之类 的法律优待,还不算在内。   你不服气?体力之外,你说男人记忆数字文字的本事比较大?对不起,计算 机上,现在大家都用 Icon ,今后是图象的世界。训练宇航员的实验证明,女性 记忆图象的能力要强一些。你说对图象也要作逻辑处理,还是要靠男人的较强的 推导能力?兄弟,咱们早就不在十八世纪法国启蒙主义学者相信理性的光辉可以 普照一切的时代了,理性推动下的工业文明所创造出来的复杂世界现在处处都在 冲决那束缚着它的理性的罗网。看看,这理性的句子读着多累?还是女人的直觉 好啊!见到没有,在大陆,从那个著名的“普通党员”到亿万小小老百姓,齐唱 “跟着感觉走”;在北美,天大的事,If you feel good, that's OK.   你还是不服?体力智力之外,你说男人自有男人的气派?好,你能!下一次 Interview ,你抬头挺胸,摆动手臂,迈开正步,雄赳纠气昂昂跨进办公室。男 子汉,大丈夫,何惧区区“阴德厚”?办公桌对面的人眼睛都直了。坐下才两分 钟,人家就问:“你对我们公司还有什么要了解的吗?”   当今之世,能让男人发横的地方还真不多。兄弟,下一次当你在中文网上骂 别人“像个娘们似的”、“大老爷子写这些也不恶心”,你最好还是先看看你自 己:你不懂得向女人同志学习,在今天,是不是有点不象男人?甚至不象得有点 恶心。 【注】 ① 男婴出生时睾丸在腹腔,以后逐渐下降进入阴囊。部分人在青春期仍有单侧   或双侧睾丸留在腹腔,称为隐睾症。腹腔中的睾丸没有性功能。 ② 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毛泽东选集》第一卷,1967年横排本第   64页。 ③ David Crews, 'Animal Sexuality', Scientific American, Vol. 270, No. 1, 108 (1994). ④ 动物花很多时间玩“游戏”,这些“游戏”似乎与食色无关,却为群体的繁   衍所必须。 〔95-03-10,原载《新语丝》三月号〕 ◆           我 爱 “假 大 空”   乾皓龙先生曾经说过(大意),有的文章很好,就是太严肃,而大家上中文 网来都是找乐子的。其实,有些看起来很严肃的文章,如果你把它们当作不连贯 、无思想的孩子话拆拆玩玩,一样可以找到乐子。谓予不信,请看实例。 (一) 假话的例子     小孩当然应该享有和大人一样的权利。小孩有逃学的权利,而父母没有     管教的权利;小孩有抽烟喝酒吸毒的权利,而父母没有不提供钱的权利     (要不,父母就是去逼着小孩去偷去抢);小孩有做爱的权利,而父母     没有干涉的权利。学校向学生灌输的就是各种各样的权利,唯独没有什     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事情应该去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去做。     这样的人权、民主对中国大陆来说,实在是太奢侈了一点。   这里说的是加拿大,是在评论美国的MFN的人权条件时说的。恕本人孤陋 寡闻,“小孩有做爱的权利”和MFN的人权条件有什么关系?作者是否确实知 道,到底哪些是MFN的人权条件?   并不感到加拿大的小孩有逃学、抽烟喝酒吸毒和做爱的权力。吸毒是法律明 文禁止的,抽烟喝酒也有年龄限制。编一通不相干的假话,说得客气点,至少是 在写严肃文章时,态度不够严肃。 (二) 大话的例子     同胞们,团结起来,为捍卫中国的MFN而奋斗!!!!   四个惊叹号,少一个都不行。把中文网当成哪个革命党的会刊?倒是给咱说 说,怎么个“团结起来”?在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红旗下团结起来?团结在“江核 心”的周围?一窝蜂参加叶先农的“锄奸会”?还是按您老的观点统一认识?   时代不同了,不是贺龙“三把菜刀闹革命”的时候了。有话,可以心平气和 地讲。想到国外来“一把键盘闹革命”?您老是想闹笑话吧? (三) 空话的例子     中国的人权状况在过去十年的改善是由什么推动的?经济改革!是完完     全全由国内从上到下各个阶层根据自己的经济利益出发去推动改革的进     程,而间接地造成了比以前宽松得多的政治环境和人权状况的改善。   说大陆的人权状况的改善是由经济改革推动的,这本身并不是一个毫无道理 的论点,但是论据呢?人权与经济的关系,这样一个复杂的课题,随便想到一条 ,就当做既定真理强加过来了?要是写严肃文章就这么容易,我在这里也可以倒 过来说大陆的经济改革是由人权状况的改善推动的,并且给出一个简单的论据: 回想一下文革刚结束时76、77年的情景,到底是先有人权状况的改善还是先 有经济改革?   前几天在报上看到安大略省的中小学语文要求,对九年级(相当于大陆的初 中三年级)的学生,已经要求他们在叙述概念的时候能给出论证。我们的有高学 位的同志们,在写严肃文章时,至少应该达到对初中学生的要求吧? 〔95-03-18〕 ◆       略 论 海 峡 两 岸 繁 简 之 争   如果国民党再次叫嚣要“反攻大陆”,邓小平生气不生气?我看不会。骂国 民党搞“独台”就是从他们不再“反攻大陆”时开始的。如果哪一天台湾宣布要 修改中华民国的(理论上的)管辖范围,放弃对大陆的领土要求,海峡上空反而 要战云密布了。不去管它人民日报的官样文章说些什么,听到国民党唱“反攻大 陆”的反共八股,邓小平暗地高兴。邓小平是成熟的政治家。   不管国民党是否出于“凡是共产党支持的我们就要反对”的政治目的,对他 们的“反对、攻击、毁谤简体字”,愚意以为,我们大陆出来的人应该暗地高兴 。撇开政治化和情绪化的言论,从实际效果看,在台湾不可能照搬大陆的《汉字 简化方案》的情况下,他们的以不变应万变、坚守繁体的立场,不失为一种可以 向历史交代的明智选择。   试想,如果国民党在台湾先推行简体字,然后毛泽东发话了:“腐朽的国民 党都在搞文字改革,我们一定要做得比他们更好!听说蒋介石想把‘国’字简化 成一个框,我们就简化成一个圈,写起来更快。”下面自然雷厉风行。海峡两边 这么三十多年改革下来,同志们要向中央日报骗稿费,即使不是不可能,至少也 要困难得多。   或者,台湾独立了,有人要改革文字以丢弃历史的包袱:“共产党曾经把‘ 国’字简化成一个框,这次我们要简化成一个圆!”几年一过,我们还能不能自 夸说,“看台湾的出版物毫无问题”?   文字是应该改革的,方舟子为简体字辩护,好!至于请人去读点讲字源的书 ,或扯到国共之争,则大可不必,哪怕对方已经这么做。   虽然学的用的也是它,本人倒不在乎别人攻击简体字,如果出发点是为了在 中共管不到的地方坚持使用繁体字的话。怕就怕大陆以外的华人说:“简体字好 好学好好学唷,让我们也来制订一套!”几年一过,看他们的书籍报刊就跟读日 文似的,这才可怕。   当然,最理想的是海峡两岸能在文字改革上协同合作,无奈这不是短期内能 办到的事情,不谈也罢。 〔95-04-04〕 ◆         鲁 迅 和 思 想 家 (一)   中国近代,思想上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中西文化的关系问题。鲁爷的解决办法 是读外国书、做欧洲人,被人骂“卖国贼”而不悔。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学人 都是以体用、本末这些中国哲学的传统范畴来分析中西文化的关系的。洋务派认 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西方文化只是博大精深的帝国文化的一个讲究奇技 淫巧的末端;鲁爷则走到了与他们对立的另一极。想到鲁爷多次抨击过的洋务派 论调的变种——“我们有精神文明,西方只有物质文明”——至今仍是北京政府 的爱国基调,怎不令人对鲁爷陡生敬意。但是,鲁爷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有 偏颇之嫌。   愚意以为,称得上思想家的、对这问题作出合理回应的只有一个——0.7 冯友兰、0.3毛泽东。冯友兰以西方哲学的概念和方法,批判分析中国的传统 思想,从共相和殊相的关系入手,在全面的比较中,指出中西文化是人类文化的 不同“殊相”,中国文化自有它本身的价值,并进而构建他的“新理学”。毛泽 东虽说学的不是西方自由主义而是对自由主义的批判,但是他也达到了相当的结 论:老毛把定义上就带有普遍性的本质划分为“特殊的本质”和“普遍的本质” ,以此证明老大哥的苏维埃和他的井岗山道路,都是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的“殊 相”,具有同等的合理性。更妙的是,这两人几乎在同时达到他们的结论。老毛 的《矛盾论》完成于1937年8月,冯友兰的为他的“新理学”勾勒提纲的《 哲学与逻辑》,则发表于1937年3月,只早五个月。不过老毛写书是为了党 内斗王明,斗完了就不想这个问题,而且据说还有版权之争。看在他当代影响大 的份上,马马虎虎,给三分功劳。后世的人,大概还不会像我这样慷慨。   鲁爷与思想家的关系,大约就相当于他的老乡陆游与南宋道学家的关系。谁 的书有人读?当然是陆游的,他的“王师底定台湾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至今 还令很多大陆人一读一眶泪。但是要说思想,您老回绍兴老家歇着去。 〔95-04-19〕 ◆         鲁 迅 和 思 想 家 (二)   上次我说中国近代思想上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中西文化的关系问题,是否能对 这问题作出合理的回应,可以作为界定思想家的一个标准。这和是否建立了一个 哲学体系没有关系,这里要考查的是思想的深度。对这个大问题,自鸦片战争以 来,舞文弄墨的人几乎都会说到几句,关键就看谁说得深刻。   鲁迅在这问题上说过不少话,影响也大,可惜在大陆常常被人曲解。“四人 帮”倒台后,为了给对外开放作舆论准备,大陆报纸上很登过一阵鲁爷的“拿来 主义”,把鲁爷说得像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只学国外新异科技的洋务派 。其实,鲁爷的“拿来主义”,结合他早年的用西方文化彻底改造中国的国民性 的议论,应该属于胡适的“全盘西化”一路。好在“拿来主义”广为人知,且不 管它代表的到底是什么“主义”,我们还是来重温鲁爷的原文。   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收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他占有、挑选 。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性’,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罗 卜青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 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 的玄虚。”这一段自然是很好的文章,但是细细一想,问题就来了。   第一个问题是拿什么?先生自己,似乎并没有一贯的标准。早年为振奋懦弱 的国民,鲁迅译过尼采的 Thus Spake Zarathustra (序),为此还给汉语增添 了一个新词——“末人”(与“超人”相对, Der Letzte Mensch,直译是“最 后的人”)。但在三十年代成为“党的同路人”后,先生致力介绍的却是《铁流 》、《毁灭》之类的苏俄革命文学。现在的人,未必会恭维先生的眼光。有人会 说,鲁迅在上面的引文里讲的是什么都可以拿,贵到鱼翅毒到鸦片。但是这么一 来,立即引出了另一个问题:除非你像毛泽东那样相信“群众运动是天然合理的 ”,否则,大家(其中也包括许多“末人”)纷纷乱拿之下,你怎么知道他们能 够消化?   鲁迅曾经把中国的国民性归纳为“演戏”两字。鲁爷成名后亲见三次反日高 潮:东北九一八事变(1931),凇沪一二八抗战(1932),“何梅协定 ”和一二九学生运动(1935);但是先生从未在高潮时写过什么慷慨激昂的 爱国文章。相反,倒是毫不客气地讽刺时人的浅薄的爱国热情。什么“当代花木 兰”“女子救国”;什么哎呀呀拿起西瓜吃不下,想想前线将士多辛苦;先生鼻 子一哂:你们还是多向敌人学学吧,人家打得赢,“因为日本人是做事是做事, 做戏是做戏,决不混合起来的缘故。”难道先生指望这些喜欢演戏的汉子,会不 把鱼翅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性”,不把鸦片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   甚至六十年后的留学生也进步不了多少。举个最近的例子。据人民日报说, 那个在冰上速滑中未判凯西·透纳〔Cathy Turner〕犯规(撞张艳梅)的荷兰女 裁判口出狂言,“你们中国人得个第二名就不错了。”于是一些爱国的好童智争 先恐后上中文网怒吼:     “打倒西方帝国主义!”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     “中国人民前进的步伐谁也挡不住!” 不过,鄙人自从三年级时帮助老师处理过几次女孩子间的纠纷后,就知道这种在 背后声称别人说了什么的话是最靠不住的。挂着条领带的领队、翻译未必比挂着 条红领巾的女孩更纯真,而且双方都使用非母语的英文,更容易产生误解。按常 理说,裁判碰到有人抗议,最可能做的事是打打圆场;打圆场时,在这种情况, 最可能说的话是——就像南茜·凯莉根安慰自己时说的那样——“银牌也很好了 ”。这句话,就足够让心理年龄十三岁的人听成“你们中国人得个第二名就不错 了”,何况外事办不成就编洋人的话本是中国官员自鸦片战争以来的悠久传统。 清朝大臣的奏摺往往和提到的洋码儿原件牛头对不上马嘴;在批判康生的秘密报 告中,胡耀邦说他捏造苏共领导对老毛的负面评价以挑拨两党关系;不久前,鄙 人也在网上揭露过最讲究“治学态度”的都人对达赖喇嘛自传的故意误译。真要 做事,或者告到奥委会,确实有种族歧视的证据(真有胆量就把双方的英语原话 拿出来),以西方现在PC(Political Correctness)的声势,不怕撤不了那 荷兰裁判的职;或者向透纳学习,以后学速滑前,也让运动员练几年花式溜冰, 弯道时的小动作也搞得裁判不知电视不觉。当然,这时还能冷静做事的人,是一 定要像鲁爷那样,被某些人赠以“卖国贼”的高帽的。   在鲁迅去世六十年后,中国大陆仍然充斥着不知如何做事,却又自以为是个 角色的人,他们就像梁羽生笔下的听人传了一句话就要去杀人拼命的傻蛋武侠, 被人一煽动就要赤膊做戏,虽说真的让他们在“成人的童话”中露个脸,梁先生 还要嫌他们嘴脏。那么,在鲁迅看来正在大量制造“末人”的当时的中国,先生 怎么能指望人们会有汉唐时的气魄,“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 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毫不介怀”?   本人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只能进而比较他人的见解,这使我转向冯友兰和毛 泽东。 〔95-04-29〕 ◆         鲁 迅 和 思 想 家 (三)   中国近代思想上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中西文化的关系问题。对这个大问题, 自鸦片战争以来,舞文弄墨的人几乎都会说到几句。但是,他们往往只见殊相不 见共相,只讲对立,不讲同一,因此无法突破东方还是西方的地域界限,或者黄 人还是白人的种族界限。   冯友兰在三十年代指出,中西文化的关系实际上是中古文化与近代文化的关 系。他认为,在考察文化现象时,科学的方法是从殊相入手,上升到理解它的共 相,冯友兰称之为“知类”。这也是老祖宗用的方法。汉代的人谈论金德的文化 、木德的文化……说的就是文化的类。中国文化是“中古文化”这个类的一个殊 相,而西方近代文化(注意:不是笼统的西方文化而是西方“近代”文化)是“ 近代文化”这个类的一个殊相。中国文化的发展应该是文化类型的转换,即成为 “近代文化”这个类的一个保持着中国特质的殊相。冯友兰是第一个从方法论的 高度为中国旧文化的改造指出一条道路的人。   不妨比较一下毛泽东1941年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的话:“在‘五四 ’以前,中国的新文化,是旧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属于世界资产阶级的资本主 义的文化革命的一部分。在‘五四’以后,中国的新文化,却是新民主主义性质 的文化,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文化革命的一部分。……所谓新民主主 义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在今日,就是抗日统一战线的文化 。”就内容讲,老毛是信口雌黄,但在方法论上,却是蛮高明的,中国“新文化 ”所属的类和它在当前的“特殊的本质”,说得清清楚楚。如果说,在《矛盾论 》里,与冯友兰的雷同之处,还只是隐隐的蛛丝,那么在《新民主主义论》里, 就是清晰的马迹了。不过,毛泽东是革命家,没有等待的耐心,对他来说,一个 五·四运动,就足够转换文化的类型了。   (毛泽东的崇拜者请注意:鄙人在这里讲的话,只有中文网上才有,在别的 地方想抄都抄不到,值得你们多读几遍。国内近年出过几本题目颇为引人的书, “毛泽东和中国近代思想”之类的,翻开一看,先吹捧一番他的“两论”,再谈 “两论”如何影响了49年后大陆的思想界。经济上是改革了,对毛泽东思想的 研究,居然还停留在“主席之前无思想”的阶段!至于国外的研究者,则对中文 材料的掌握尚有可改进之处。)   在指出了改造中国旧文化的道路后,冯友兰进一步考察了这个改造的具体内 容。他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种植根于“生产家庭化”的文化,这导致人们眼界狭 隘,“除家之外,不知有社会,或虽知其有,而不知其必需有。”一个显著的例 子是中国人讲究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其中三个是显然的家 庭关系,朋友则相当于结义的兄弟关系,臣事君则类似于妇事夫。而西方近代文 化是“生产社会化”的文化,即面向市场的商品经济文化。在这种社会中,人们 的生存不再依赖于家庭,而是以社会为单位来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在政治上, 这导致以生产社会化为基础的民主制度。而中国之所以没能走上这条路,关键是 中国的思想中缺乏科学,荀子的那种“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的驾驭自 然的思想,由于秦朝的短命而没有得到深入的发展。要实行文化类型的转换,就 要引进科学,发展生产,改革经济,而不在于刻意地“拿来”某一种思想或某一 种制度。这也是一个长久的缓慢渐进的过程,并不是搞一次运动甚至打拼(台湾 网友问大陆人怎么喜欢用“搞”,这里换个你们喜欢的)一场革命所能奏效的。   这些话,今天听来像老生常谈,但是第一个总结出来的人,就是思想家。   毛泽东在冯友兰强调的民族性、科学性后面再加个阶级性,把中国的新文化 定义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又说鲁迅是这个新文化的“最英勇的旗手 ”。事实上,鲁迅并没有提倡过什么新文化的“民族”特色。这或许和他的学历 有关。鲁迅在三味书屋读的是四书五经,父亲卧病生活困难期间,看的是野史和 绍兴的乡土文献,直到十八岁进江南水师学堂。他看来对明清之际的中国本土的 启蒙文化(如敝本家唐甄对专制君权的批判)了解不深,对中国文化的内在的叛 逆因素认识不足。而身为湖南人的毛泽东,则认真读过前辈乡贤王夫之、曾国藩 、胡林翼等人的著作,对旧文化中的新萌芽有所认识。老毛愿意承认,“在‘五 四’以前,中国文化战线上的斗争,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和封建阶级的旧文化的 斗争。”另一方面,与冯友兰相比,这两位对西方文化的理解都很有限。鲁迅译 过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序言),毛泽东学过斯宾塞的《伦理学》, 他们都接触了西方的近代文化,但是恐怕不知道多少柏拉图和阿奎那,也不了解 西方文化从中古到近代的“类型转换”的艰难历程。这两位的革命热情又太高, 写文章是为了“载道”,观察文化问题时,自然难于保持使人冷静所必须的心理 距离。冯友兰则坦然承认自己的《新理学》“不著实际”,如同亚里士多德的《 政治学》,他既不描述也不宣扬一个所谓的理想境界,他只是就现有的各种文化 加以寻根究底的分析,探讨它们的共性和特质。正是他的学识和对时代风潮的疏 离,使得他的思想,消沉了几乎半个世纪,却更透出睿智的光辉。   今天,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狂妄和八九民运的躁急后,值得重温的,是冯 先生的话:“中国现在最大的需要,还不是在政治上行什么主义,而是在经济上 赶紧使生产社会化。”毛泽东和鲁迅,就个人才能而言,或许在冯友兰之上;但 是,他们对中国近代思想上的关键命题的回答,却远逊于冯友兰。哲学使人深刻 ,信矣哉,信矣哉! 〔95-05-02〕 ◆           红 卫 兵 的 爷 爷            ——五·四运动75周年反思   五·四运动已经走过了四分之三个世纪。五·四运动七十周年时,正逢89 年的民主运动,大陆的纪念活动草草过场。六十周年的排场倒是很风光的。当时 大陆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一些受尽红卫兵折磨的五·四老人,在各种纪念场 合,津津有味地回忆当年打人(章宗祥)、抄家和放火(曹汝霖所住的赵家楼) 的英姿壮采,看得本人目瞪口呆。这一把年纪了,又有文化大革命的亲身体验, 难道还没有意识到:你们其实是红卫兵的历史榜样,你们这些人,正是红卫兵的 爷爷!难道说,积六十年之经验,还未醒悟?套用一句俗语,居然真的“不知道 人间尚有进步两字”?   1919年,在处理第一次世界大战善后问题的巴黎和会上,各国列强决定 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5月4日的下午,北京十多所高校的三千名学 生,在天安门前集会示威,坚决反对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向各国使馆递交抗议信 未成,学生就转向外交次长曹汝霖的家。愤怒的学生砸毁家具,又从汽车房找来 几筒汽油,洒在客厅书房,并点火焚屋。守在外面的学生,巧遇从曹家逃出的驻 日公使章宗祥,把他痛打了一顿。学生后来辩解说,他们到曹家后,“初极文明 ,因警弹压,激动公愤”,才有了打人抄家放火之举。事实上,警察是在起火半 小时后才赶到的。   当晚有三十一个学生被捕。此后学生开始罢课。有时历史的巧合真是令人惊 奇,也像七十年后一样,镇压是在6月3日下午开始的。6月3日、4日两天, 警察在北京搜捕了近千人。但是这时上海已开始“三罢”(罢课、罢市、罢工) ,风潮迅速扩大。当时掌权的徐世昌、段祺瑞等人,虽然被中共骂为杀人不眨眼 的军阀,倒也没敢开枪血洗京城。在接到天津即将举行“三罢”的警讯后,于6 月10日,他们终于下令免除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人的职务。6月28日 ,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至于青岛的命运到底如何,大陆的颂扬五·四运动的书似乎都不愿意提,而 叙述抗日战争的书一般又都是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开始,以至胶州湾这 一段成了空白,值得在这里详记一笔。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袁世 凯政府在8月6日宣布中立。日本在8月15日向青岛德军发出最后通牒,要他 们将所有权限移交予日本。遭拒绝后,日本在8月23日向德国宣战。9月3日 ,日军在山东半岛北部的龙口登陆,横越山东半岛,袭击德军的背部。从军事上 说,日军避开青岛的严密设防的海岸正面,袭击敌人薄弱的侧后,应该算是明智 之举。在政治上,当然是对已经宣布了中立的中国的严重侵犯。为配合日军进攻 ,9月23日英军在崂山登陆。10月31日,英日联军向青岛发起总攻。鏖战 七天,德军终于不支投降。英军撤退后,青岛就在日本的实际控制下。中国既然 在战场上没能得到青岛,当然也很难在谈判桌上得到。不过日本人有一条比国人 大方:不在乎自己的女人与别人睡觉。当时日本妓女蜂拥来到山东掘金,要报仇 的国人只须把战场移上眠床。日本在山东的势力,直到抗战胜利后,才被最后铲 除。   五·四运动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中国的国际地位,但是,它激化了当时的知 识分子,引发了一场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现代史上,自有它的不可磨灭的地位。 另一方面,不可否认,五·四那一天的北京学生的暴力行为,开了一个恶劣的先 例。(不过这也是史有前例的,明代就有士大夫围殴宦官致死的例子。)中共建 国后,年年五·四,都要对这种暴力行为歌颂一番,似乎只要被毛泽东所说的“ 天然合理”的群众运动戴上了“卖国贼”的帽子,这些人的人权就被一笔勾销, 对他们的种种私刑也就可以合法施行。有了这样一个人人叫好的先例,当红卫兵 小将见了“黑五类”(所谓的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和右派分子)就 打人抄家放火时,谁又敢说他们不对?   五·四运动是有它的正面意义的,但是,对其中的暴力行为的盲目称赞,却 是不应该再继续下去了。1989年,在法国大革命二百周年的时候,法国的舆 论界在欢庆的同时,也对那场大革命的血腥暴力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对五·四运 动的类似的解剖,没必要也不应该等上二百年。不管五·四运动对中国的新文化 有多么伟大的催生作用,这一催生过程中的污秽,没必要也不应该用目标的正确 性来加以维护。   何况对旧文化的命似乎也革过了头。七十五年前的的北大学生,出校门游行 时打着一条引人注目的挽联:“卖国求荣,早知曹瞒遗种碑无字;倾心媚外,不 意章□〔淳换竖心旁〕馀孽死有头。”试问今日的北京大学生:“曹瞒是谁?章 □是谁?”又有几人知道?   只是人的深层心理似乎又没有改变多少。恕我不客气地问一声:“今日的大 陆学生,是不是还要那样庸俗地乱扯生殖器关系?”谁又敢回答说“不是”? 〔95-05-10,原载《新语丝》五月号〕 ◆          与 由 耳 谈 “修 身”   在谈到《大学》里的儒家八目时,由耳说了句怪话,“在端正的心态基础上 ,才能达到真正的身体强健(修身)”,这是争论的起源。如果由耳上来就说, “修身为躯体和品德的两方面修养”,那么即使有争论,分歧也会小得多。如果 由耳说,对一个现代人,“修身”要改为强调躯体的修养,那么或许根本不会有 争论。没人说过你不能对“修身”的内容作出赶上时代的修正。总射妓师一提出 “五讲四美”(讲质量、讲服务、讲技术、讲安全、讲价钱;容貌美、体型美、 动作美、语言美),俺就给人民日报送了篇稿,赞颂这是中华民族“修身”传统 的发扬光大,是毛泽东思想的又一里程碑。虽说稿子给退了,老编说俺弄错了一 讲一美(价钱不必讲,“级别”够就行;语言不必美,爱党爱国,“思想美”第 一),但是我在这里可以向大家透露点内部消息:裆中央认为俺对“修身”的理 解的大方向是完全正确的!   另一方面,由耳论“八目”,是以《大学》为本的,这里作得了数的,不是 二千年后今人的臆说,而是《礼记》成书年代、即西汉前期的人们的理解,甚至 唐人孔颖达的注释都不是第一义的。这就是我上次提到荀子的《修身》篇的原因 。《修身》是荀子的第二篇,就接在他的著名的《劝学》篇之后,可见荀老对它 的重视。在《修身》篇里,荀老哪里提到过“使〔生理学意义的〕身、〔心理学 意义的〕心同等健康”呢?而且这篇文章有引文收在《大戴礼记·曾子立事》篇 之中,有足够的历史资格作为《大学》的参证。   这也不是孤证。《史记》说汉初讲解《诗经》的有三家,二家失传了,只有 韩诗有部分留存,《韩诗外传》在儒学也有准经典的地位。今本《韩诗外传》九 卷十七则说的就是“修身”:“修身不可不慎也。嗜欲侈则行亏,谗毁行则害成 。患生于忿怒,祸起于纤微;污辱难湔洒,败失不复追。不深念远虑,后悔何益 ?徼幸者,伐性之斧也;嗜欲者,逐祸之马也;谩诞者,趋祸之路也;毁于人者 ,困穷之舍也。是故君子不徼幸、节嗜欲、务忠信、无毁于一人,则名声尚尊, 称为君子矣。诗曰:「何其处也?必有与也。」”这里谈的都是道德的修养,对 不对?   我们还要注意的是,汉初以黄老之学治天下,流风所及,当时的儒人很有些 道味。而道家要长寿,要练“导引之术”,是比较讲究锻炼身体的。那位武帝时 “隐居”在朝廷的滑稽大师东方朔,大概可算是最早的儒道双栖的人物。当别人 问他,为什么像他这样大大的才却只做了一个小小的官,他在《答客难》中的解 说,满是道家的洒脱。即便如此,当他强调君子不能治国平天下也是“安可以不 务修身乎哉”时,他“日夜孳孳,敏行而不敢怠”的都是道德修养。甚至在举了 姜太公七十二岁才得到重用的例子后,朔爷也没有说要把身体练得棒棒的,活得 长长的,定要挨到出将入相的一天。   朔爷的《答客难》,收录在《汉书·东方朔传》。从前的读书人,所谓的“ 班史文章”(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是一定要看的,东坡老还拿 着《汉书》下酒呢。朔爷的见解由此广为人知,确实可算是由耳所不赞同的“流 行解释”,但是那也是《礼记》成书年代的原始解释啊! 〔95-05-11〕 ◆      叫 父 亲 太 沉 重? 谁 是 父 亲?   《华夏文摘》(cm9405b.gb)有一德国读者摘自欧洲时报(5月5日)说:     这位专家(中共党史权威人士)还说,中共高层领导有一套严密的保卫     制度,周恩来根本不可能像书(《叫父亲太沉重》)中描写的那样,可     以自由与“安然”约会。   这句话应该读作:“中共高层领导有一套严密的保卫制度,根本不可能让丑 闻外泄。”欧洲时报是“左派”报纸,六·四后因为帮北京政府说话而名噪一时。   这种批驳,正像飞龙说的,只能为艾蓓的书做广告。能写出那套“严密的保 卫制度”后面的内幕,岂不是更值钱了?本来,眼明人都可以看出,艾蓓是个以 “周恩来的私生女儿”身分为自己拉票的无聊女人。四十岁的人了,正经场合, 该穿 business suits 了吧?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少废话。半老徐娘搔首弄姿 ,还真以为套上影影绰绰的渔网装就人人都往你洞眼里瞧?而且要证明也不难。 不是说〔邓〕大姐给她一个信袋,内有从未发表过的总理祖父、父亲及总理自己 小时候的旧照片吗?这是承认艾蓓是周家传人的铁证,拿点出来给咱瞧瞧,不比 什么废话都有用?什么共产党要对我不利,你有本事让人信服你真是周恩来的女 儿,北京政府谁会动你一根毫毛?周恩来到底还是有点馀威的。这不比躲来躲去 强?躲来躲去,还不是为了制造新闻。   艾蓓说不应该问她是不是周恩来的女儿,应该问作为一个作家她是不是写了 本好书。这书还没到俺这疙瘩,看看报上的摘句,像俺这号爱啃白皮电话本的, 大概是要预防性戒读的。当周恩来与安然见面时,世界上最美的两对眼睛相遇了 ;见到革命领袖周恩来,革命小知识分子安然,不是像革命歌曲里唱的那样,“ 一颗颗红心在激烈地跳动,一张张笑脸迎著红太阳”,而是一遇到总理的眼光, 眼睫毛如含羞草般垂垂落下。这都哪是哪的?   一个从小没有父亲又四十未婚的女人,找这么个地方倾诉未落实的感情,俺 是很佩服她的想象力的。不能理解的是,孔捷生这样也算很有见识的作家,怎么 可以拿毛泽东的玩女人,作为艾蓓书里的“总理”的诚挚的婚外情的辩护词?“ 毛泽东前后有三任妻子,私生活浪漫不羁;刘少奇前后有五任妻子,在六十二岁 上还生下一女儿;……更何况,这里最关键的一点是周恩来无后,而今这非同小 可的变数居然未能使其人生格局改变一分一毫,这位历史人物的典型性格及所处 的典型环境由此可见一斑。”什么叫“高处不胜寒”?有一寒就是感情的冷冻寒 。家不齐,别人就要怀疑你能不能治天下。攸攸名份,神器所系,它决不允许你 有体制外的真正爱情。在“名份”的高压下,贵为毛泽东,也只能以革命的名义 牺牲爱情。49年进了北京,老毛给从苏联回国后就滞留在哈尔滨的贺子珍写了 封信,说你还是回来吧,对历史造成的事,我们还是“按中国的法子办”。他是 准备承认两个妻子的事实了。贺子珍车到南口,上来两个军人,宣布中央决定: 你不能进北京,请转去上海。要注意的是,贺子珍并没有说江青不让她进北京, 而是说政治局有人不愿意她进北京。想想也是,如果老毛和江青可以欢迎贺子珍 ,那么王光美要不要接老刘的前妻王前回来呢?这二王对老刘的前前妻又怎么办 呢?还有朱德那位拿着共产党员的名单和国民党交换出国船票的四川老婆,要是 认上门来,你又怎么办?   作为对感情的“冷冻寒”的补偿,这种体制将纵欲的罂粟,伪装为人类最美 的精神之花。毛泽东的玩女人,恰恰是中共可以也必须容忍的。如果艾蓓的那位 “总理”只是玩玩文化低的女工作人员,中共高层领导享有的“严密的保卫制度 ”,从性病到声望,自有一百种手段保护他。偏偏艾蓓要写的是“名份”外的爱 情,在那种制度下,这根本就是无法维持的。就这一点而言,那位“中共党史权 威人士”说的并不错。   统治集团的这点伪善,早已在《安娜·卡列尼娜》中被托老一笔刺穿。渥伦 斯基与安娜调情,上流社会作风流韵事欣赏;两人要同居,牵涉到了“名份”, 违悖了上帝所容许的离婚规则,立即为贵族们所不容,一个卧轨自杀,一个远走 疆场。看来孔捷生中的“封资修”的毒还太少。“我敢断言,这是我们几代人都 需一读的书——不管你读懂了多少。”嗯,比白皮电话本还中看?   还是鲁爷说得好,年轻人应该少读中国书,甚至不读中国书。这句话,至少 对《孽海花》以后的一大堆小说,都是适用的。《孽海花》以前的小说,读了让 人了解历史;《孽海花》以后的小说,越读越令人糊涂。 〔95-05-16〕 ◆         抱 一 次 大 儒 的 大 腿   文化大革命时,冯友兰已是七十古来稀。毛主席的红卫兵是越老越要当历史 复杂的反革命打,把他也“隔离审查”(即私刑监禁)。老毛怕打坏了国宝级的 “反面教员”,赶紧发下话来:“北京大学有一个冯友兰,是讲唯心主义哲学的 ,我们只懂得唯物主义,不懂得唯心主义,如果要想知道一点唯心主义,还得去 找他。……这些人都是有用的,对于知识分子,要尊重他们的人格。”于是冯先 生拍拍衣襟,施施然出狱回家,顺手给毛泽东扔了一封感谢信。受了关怀当然要 有行动,几年后,冯先生不顾高龄、顶着烈日,在万人大会上对工农兵们作“批 林(彪)批孔(子)”的启发报告。靠着这手邓小平式的“永不翻案”的绝技, 冯先生安然度过文化大革命的暴虐时代。“四人帮”一倒,立即翻案:照旧尊孔 、照旧讲道学。   前一阵子鄙人抱了一把冯先生的粗腿,为了公平起见,似乎也应该介绍一下 对冯老的批判。不过,想来没人会对大陆的马列主义老太太们的裹脚布感兴趣; 而台湾的殷海光这样的中西文化关系专家,对“陷共文人”又不方便谈;想得起 来的,就只有号称是“中国最后一个大儒”的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要义》了。这 本书初版于49年,86年出了重订本,当时冯先生91岁,不知是否还有精力 和兴趣读它?有兴趣的网友,不妨看看附录,那是从《中国文化要义》(重订本 )的第二章“从中国人的家说起”、第二节“反证冯说未尽是”里摘录的。   辛辛苦苦打完摘录,就没劲了。冯友兰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种植根于“生产家 庭化”的文化,这导致人们眼界狭隘,“除家之外,不知有社会,或虽知其有, 而不知其必需有。”在这里,中国人“特重家庭伦理”的表现是“不知有社会” 。梁先生对这一点并没有异议,但他认为这种情况并不是由“生产家庭化”所限 定的。他举了三个反例。梳过梁老意大利面条式的文字,兄弟帮他总结如下(括 号内是俺的问题):     冯友兰: 中国 生产家庭化->重视家庭(表现在“不知有社会”)     梁漱溟: 瑞士 生产社会化->重视家庭(也是“不知有社会”?)          苏联 生产社会化->重视家庭(也是“不知有社会”?)          秦朝 生产家庭化->重视社会(Are you kidding?)   西方近代文化是“生产社会化”的文化,即面向市场的商品经济文化。在这 种社会中,人们的生存不再依赖于家庭,而是以社会为单位来解决衣食住行的问 题。在政治上,这导致以生产社会化为基础的民主制度。但是“生产社会化”并 不意味着传统家庭的迅速瓦解,它只是迫使人们在家庭之外认识到社会的重要性 。瑞士和苏联怎么会是冯说的反例呢?除非梁先生证明,在这两个国家,产业革 命后的人们也是“除家之外,不知有社会”。至于本国的例子,不如说是在帮冯 先生论证。这个不容家族制度横梗在个人与国家之间的秦朝,不是不容于中国以 至二世而亡了吗?而且《商君书》说的只是作者的想法,除非另有旁证,不能直 接当做变法后实行的政策。《汉书·贾谊传》的一段,出自他老先生的那篇“天 下事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的著名奏文,说的是再不 施仁义就要天下大乱了。人家是在做文章,梁大儒居然不加考证地当史实用!   梁先生是中西文化关系论战中的〔中国〕“文化本位主义”的代表,海内外 声望甚高。为什么这个问题辩论甚久而成果似乎甚少?读读梁先生的大作,可以 有所理解,至少是对于技术性的原因。 【附录】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重订本)第二章第二节摘录:   中国人特重家庭伦理,蔚成家族制度,虽相沿自古,但各时各地亦有变化不 同。例如战国时代就有相当变动,特别是商鞅变法的秦国。据史书记载:     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有子     ,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父借□□〔优的繁体换成耒旁;     耒且〕,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报哺其子,与公并踞;妇姑     不相悦,则反唇而相稽。其慈子嗜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然并心而赴     时,犹曰蹶六国兼天下,功成求得矣。(《汉书·贾谊传》)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史记·商君列传》)   当时商君的意思,是站在国家立场,实行军国主义,奖励耕战,用以对外。 所以必要打破家族,而使个人直接国家。关于这一点,证据甚多。例如他实行一 种户籍法:     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商君书·境内》)   还有其他类乎后世保甲法者,类乎后世兵役法者,种种组织民众的办法,此 不具引。看所谓商君作法自毙的“舍人无验者坐之”一句,似乎还有国民身份证 之一物。……总之,无非是国家要直接掌握其人民。其势便不容家庭家族在中间 横梗、牵制而弛散其组织关系。   ……   再举第二个例。欧洲的瑞士于一九○七年新颁民法,颇重家庭制度。在其第 三三一条以下,特置家权一节,其最重要为家产共有,且于亲权之外并立家长权 。但我们却不晓得瑞士到这二十世纪来了,是不是还未曾经过产业革命呢?   ……   试问苏联这种转变——初时家庭几于可废,入后家庭制度又被看重而巩固起 来——如冯先生之说,将又是随着其生产工具生产方法有什么更不同的变动而来 呢?不待言,而知其不然了。   从以上三个事例(秦、瑞士、苏联)来看,冯说之未尽是既甚明白。家庭在 中国人生活里之所以特重,亦就非“生产家庭化”单这一点所能解释了。 〔95-05-25〕 ◆            要 义 和 特 征          ——读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要义》有感   梁漱溟先生自定的两本最主要的著作之一——《中国文化要义》(86年重 订本,本文引文皆出自该版),大概可以译为 The Essence of Chinese Culture ,这想来并不违悖梁先生的原意。但是,对书名的这样的理解,立即和梁先生的 写作大纲起了冲突。   梁先生在“绪论”里说:“我们工作的进行:第一步,将中国文化在外面容 易看出的,常常被人指说的那些特异处,一一寻求而罗列起来。这种罗列,从最 著者以次及于不甚重要者,可以列出许多许多。尽不必拘定其多少。不过,当你 罗列之后,自然便看出某点与某点相关联,可以归并。某点与某点或竟为一事。 如此,亦就不甚多了。第二步,拈取其中某一特点为研究入手,设法解释它的来 由。前后左右推阐印证,愈引愈深;更进而解释及于其他特点。其他特点,假如 因之而亦得解答,即再进而推及其他。总之,最后我们若能发见这许多特点,实 不外打从一处而来;许多特征贯串起来,原都本于唯一之总特征;那就是寻到了 家。中国文化便通体洞然明白,而其要义可以在握。”   这段话说得很明白,梁漱溟实际上要谈的是中国文化的特点、特征。可是, 特点、特征未必就是本质、要义。张三鼻子上比别人多一个疣子,大概不会有人 说这个疣子是张三做人(人的社会属性)的“要件”。当然,你可以辩解说梁先 生要谈的是“最著者”,而不是“不甚重要”的特点。但是,当张三因为抢了银 行被通缉被审判时,鼻子上的那个疣子却很可能是显著的特点,是定罪的证据之 一。其实,所谓的“特征”、“要义”,只存在于我们的思维之中;而人的思维 是有目的性的,“特征”、“要义”只有在和我们的目的相关时,才会被抽象出 来。将特征与本质混为一谈,是梁先生的第一个思维误区;他虽然也说从特点入 手探究来由,但是他最后还是要落实到一个“总特征”。没有大致地界定相关条 件(比如对“文化”给出一个哪怕是粗浅的定义),拉进篮子就是菜,是梁先生 的第二个思维误区。也难怪殷海光要嘲笑他:“梁漱溟这样肯下力思考,为他自 己及为中国找出路,但是由于他的思考技术太差,他想来想去,想了几十年,结 果思想的小鹿一辈子闯不出从小被布置在他头脑里的铁丝网。”(《自由的伦理 基础》,65年10月1日,《文星》第96期)这倒也不是对梁先生苛求。平 常聊天,怎么说都没关系;可是当一本书有了这么严肃的名字后,读者不拿出律 师办案的劲头,似乎也对不起作者的苦心。   当然,只要读一读这本书,梁先生的写作目的还是很清楚的:他是要在西方 文化的压力下保卫传统文化。因此他在书中实际所作的是比较中西文化,毕竟, 所谓的特点、特征,要通过与同类事物的比较才能把握。笔者很佩服梁老的志气 ,只是不知道他对西方文化(最好还有别的文化,比如印度、日本等)是否有足 够的了解,是否有作全面比较的能力。这里“全面”两字很重要。如果允许用没 有统计意义的个别例子,那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证明任何论点,甚至对立的论点。   今年六月十三日的《时代》周刊登了几页一本日本畅销书的摘要。作者游览 了大峡谷,见到那么险的地方没栏干、没警告标志、没监视的警察,和日本完全 不一样,于是就美日国民性的不同大发感慨,建议他的同胞多多学习老美的自主 精神。在美国多走几个地方,却很容易发现,这其实更多的是与西部的民风有关 。笔者在东北部的大瀑布玩,为拍照两次跨出栏杆,都只有两三分钟,警察就赶 到了。第一次警告,第二次捉将官里去,在水牛城地方法庭过了堂罚了款才了事 。结合大峡谷、大瀑布的例子,我也可以反过来说:随着文化的提升,国家对公 民的“保护”也必然增加,因此日本社会比美国先进了一百年。   虽然在基本思路上有严重的缺陷,这本《中国文化要义》,还是值得一读的 。毕竟梁先生花了九年的时间。特别是第八、第九两章,论中国的“封建”社会 ,与大陆党史、历史课本的教导大相径庭,红道的同志不妨仔细看看。幸亏这是 在先总统蒋公治下写的书,知识分子还有相当的言论自由,批评和磋商的存在, 使得它不至于过分离谱。要是晚写十年,那就难说了。第八章的对共党的“土地 改革”不利的调查资料,也决不会放进去。   为梁先生计,要探索传统文化的要义,最好还是考察中国本身的历史。可以 把历史分为几个大阶段:西周之前、春秋战国、从秦到清(或许可以再分为汉唐 、宋明两段)、近代。看看在历史上文化是怎么演变的,哪些是一跃即逝的时代 的浪花,哪些是贯通古今的深层的潜流。特别要注意国家分裂和异族入侵的时期 。兄弟操戈仍共奉为圭臬,异族摧花而无伤其根柢,当得起这样的考验,庶几无 愧于“要义”两字。而有了这样的理解,再和别的文化比较也不迟。   这个工作的量很大,大概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至于梁先生,则至少要找 一个通晓《易经》的搭档。《中国文化要义》从头至尾没有引过一句《易经》。 《易经》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大概也不用我多说。   历史性的比较,特别是与近代的比较,常常会给出一些很有趣的结果。梁先 生将“民主、自由、平等一类要求不见提出,及其法制之不见形成”列为中国文 化第九特征,“道德气氛特重”为第十特征,然后他说:“第九特征第十特征, 其内容皆涉及政治。因而使我们联想到中国人的国家。从前中国人是以天下观念 代替国家观念的。他念念只祝望‘天下太平’,从来不曾想什么‘国家富强’。 这与欧洲人全然两副头脑,虽不无古人伟大理想作用于其间,但它却是反映着二 千年来的事实的。”认真读过儒家的书的,或多或少都会注意到传统文化的这一 世界主义倾向。冯友兰也说,“中国的政治哲学,实在是为了世界组织而有的哲 学,这也就是中国人所谓之‘天下’。”“去年春天著者在重庆时,听见一句话 ,说:‘中国哲学不合于救中国,它却足以救世界而有馀。’这实在是一个聪明 的见解,虽然这句话不是我说的,但是我绝对信任这句话。”(《三松堂学术文 集》,64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84年3月版)从严复到毛泽东,他们在吸收 西方文化时,对与传统的“大同”理想的契合之处,往往表现出特别的热情。但 是在今天的中国大陆,这一文化特征却已是荡然无存。   不知这一条,还算不算得中国文化的要义?不知今天的大陆青年,是否还愿 意听一听梁先生在最后一章“结论”里说到民族性时的话:“中国人怀抱着天下 观念,自古讫今一直未改,真是廓然大公,发乎理性之无对。说民族性,这才是 中国的民族性。” 〔95-07-10,原载《新语丝》七月号〕 ◆        加 拿 大 的 双 重 爱 国 者   褐锈要俺谈谈为啥在加拿大的爱国者特别多。褐老,您可知道咱们在加拿大 的爱的是哪一国?按某位加拿大网友的说法,“即使你成为另一个国家的公民, 你依然可以保留对你的故乡的一份特殊的亲情,只要这种感情对你现在的所在国 没有利益冲突。”咱这疙瘩的“爱国”,媚妻为主、孝母为辅,您记清了。   加拿大人喜欢将北纬48度线以北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全民医疗保险之类)与该线以南的资本主义黑暗面作对比。这当然和人民日报教 育出来的一代新人一拍即合。这就是您在中文网上看到的了:在加拿大的某些中 国人,骂美国时忒亢奋。最惠国之类的事,按理说咱们是出不上力的,也一个个 脸憋得通红,像发情的小公鸡。捞上又媚妻又孝母、表演双重爱国主义的机会啦!   所以,与其说咱们爱中国,还不如说咱们恨美国。而且常常恨到了荒谬可笑 的地步。比如,一位加拿大网友说:     另外,我还想指出一点,虽然唐先生和飞虫等人已尽一切可能同中国共     产党,中国大陆划清了界线,但在坑你·陈的眼里,你们依然可能是中     共派来的潜伏得很深的“鱼”,因为你们毕竟是从中国大陆出来的。废     了那么多的口舌,做了那么多的表白,还是得不到别人的信任,这是何     等的痛苦。   您看,他明明知道俺在加拿大,还拿美国的什么坑你·穷来乱搅和。得不到 某些大人物的“信任”,就“痛苦”,就惶惶然不知如何过日子?不是人人都是 这样的嘛。本人在大陆从未得到过老共的信任,不为有权势者所信任,根本就是 本人成长经验的一部分。不信任又怎么着?Who gives a damn。如果批评共产党 是为了取得坑你·穷的信任,把这逻辑“还治”一下:这位先生在网上骂民运人 士,是不是为了取得共产党的信任?   上面的例子,骂美国,还有点事实依据,CBS播过那个“大陆间谍”的节 目。下面的例子,就纯粹是一位加拿大网友按照自己的革命觉悟编造的了。     除了政治娼妓(尼克松、克林顿?),还有各种各样其他形式的娼妓,     如道德娼妓,文化娼妓,体育娼妓,学术娼妓……虽然唐先生逃离了中     国,可依然在各种各样的政治娼妓的统治之下,又不得不同其他娼妓打     交道,可悲可叹。   褐老您看,“美国人民在美国大资产阶级反动派的统治之下……”人民日报 现在好像也不再说这么庸俗的话了吧?先不谈克林顿是不是“政治娼妓”(我看 他还未发育成熟),您在美国一定知道,找一个中产阶级人士,谁要是能以三小 时的演讲让他明白他是处在克林顿的“统治之下”,咱们就该服了这位兄弟的口 才。   到了民主国家,仍然难以调整在大陆养成的被人统治的心态。唉,真是,怎 么说呢?还是引用这位网友自己的话吧:“小时候尿炕被老娘用扫帚苕子打了几 下”,于是走东走西都不忘扎块尿布。 〔95-07-29〕 ◆            中 毒 的 语 言   世界日报(加西版)前几天登了一条广告,是一个在都柏林注册的投资公司 贴的:“只有在大风大浪里经得起考验和锻炼的人,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金融家 。”看了不禁哑然失笑。毛泽东同志在说到革命接班人五条件时的名言,什么时 候流落成了金融界的广告?有心人要是调查一下,大概能发现一个有趣的故事。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生命中无法承受之轻》的作者)说共产制度的最 大毒害是语言的中毒。“四人帮”倒台后,许多大陆作家以极大的努力追求一种 与人民日报不同的语言。阿城一出现就轰动文坛,我看主要原因就是他那种鲁迅 小说般的冷峻的语言,完全摆脱了红卫兵大字报式的成批贩卖的貌似强烈却又质 次价廉的感情冲动。后来有人提倡“寻根文学”,在语言上,就是要去草根阶层 寻找不带或少带官方色彩的表达方式。贾平凹则返回到明清笔记,恭恭敬敬地为 明清白话召魂。当然也有人搞欧化句法,不过大陆作家一般都不能直接阅读外文 ,这条路并不好走。王朔的嘻皮笑脸,把官方的政治语言彻底庸俗化,给了这种 语言的威慑力量以毁灭性的打击。   这中文网上大陆来的多,虽然算不上作家,但也有同样的语言问题。很多网 友指出小杜子的参加全美学自联六大的报告颇有文革遗风,就是一个好例。文革 开始时,小杜子还没有钻出大肚子吧?由此可见语言毒流的隐蔽曲折和清除污染 的艰难。   中毒的语言的最大的问题,是令使用者在不知不觉间陷入中毒的思维定式。 有位网友自称是要“击溃共产主义”的。当他说中国能在明代末期自发地进入资 本主义时,他恐怕没有想到,这其实是共产主义的理论家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五 阶段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编出 的神话。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对这一点有专门的批判。这位网友还给王阳明 贴“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标签,他是否意识到,只有共产主义的理论家 才把哲学划为这两大阵营?牟宗三早就说过,中国哲学有它自己的特点,这种西 洋标签——特别是“唯心主义”的标签——无法概括中国哲学家的观点。   不过,只要不受他们的思维定式的蒙蔽,老共的党八股倒也不失为一种文化 遗产。本文开头提到的广告是一个例子。鄙人最近在谈到李商隐的《锦帆》时也 用过一回。隋炀帝的“御女车”挡开了女人的手脚、令妙处一一凸出;要写出男 人在这种时刻的亢奋状态,就用得着阿共的慷慨激昂的政治语言:“男的则可放 下包袱,轻装上阵,发扬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坚定地完成面临的各项任务。” 〔95-08-20〕 ◆        有 关 MFN 的 一 点 看 法   〔这是在讨论别的问题时提及中国大陆的MFN的几段话。〕   至于那个MFN的“范例”(见附录),俺是作为民运组织可以采取的立场 而提出来的。MFN是美国的内政,愚意以为,我们最好还是把它作为一种不由 我们控制的外部条件。俺这样在加拿大的,不管对MFN抱什么态度,都没有国 会议员可以写信,与其争论MFN是否要附人权条件,还不如问一问:有这样一 个美国政府,有这样一个中国政府,身为平头小百姓,咋干对自个儿最有利?找 到了有利的立场,然后再看看,用什么办法去影响政府。   最后,学习“君子求诸己”,俺来作点作我批评。我辈赞成以民主治奴役的 人,对于MFN,是否有可吸取的教训?有幸见过国际大赦、亚洲观察等人权组 织的负责人员,个人印象,他们多是不冲动而有深度的人。这些人不反共,相反 ,他们在南美洲救过很多共产党员;这些人在中国既无权力又无权益,卖不了国 也吸不了血。他们是世界公民,真正做到了毛泽东同志所教导的“支持世界上一 切被压迫的人民,支持世界上一切被欺负的民族”。谈起附加人权条件的MFN ,他们觉得可行:对印度尼西亚效果就不错嘛,劳工条件改善了。但是,当人说 出这句话的时候,他就已经犯了吾尔凯西穿着睡衣见李鹏的错误。北京领导人最 忌的就是把大陆和一些“蕞尔小国”等量齐观。“大小国家一律平等”,那是在 第三世界捞选票的口号,心里从来就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等一的头号大国。 铁娘子在回忆录里说,Falklands 的胜利,给她三个月之后的北京之行增添了困 难,中国人在香港问题上立场僵硬,他们不能给人以顾忌英国炮舰的错觉。铁娘 子能这么写,等于承认了时机选择不当。毛和周为什么对尼克松那么亲热?看看 老尼的回忆录,他待大陆真是特殊:来了北京的电报,不管什么时候,立即送他 办公室,睡了也要叫醒他。毛和周奋斗了那么多年,国内早已是予取予夺,缺的 就是这种来自世界第一强国的特殊待遇,这种对他们的民族主义虚荣心的最终满 足!(李御医的回忆录里提到,尼克松来访前夕,老毛表现出他从未见过的激动 。)布希在这一条上很聪明,总是强调大陆的特殊。克林顿上台,要附加人权条 件,在北京政府眼里,未必是他的最大罪过;中共政治局的委员们也是政客,竞 选时的话得慢慢地收,这个他们能理解。但是江泽民万里迢迢飞到西雅图,也就 受到和马来西亚总理一样的待遇,中美关系的麻烦就大了。 【附录】 对MFN的一个“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看法   从“为人民服务”的角度,可以要求北京政府抓住这个送上门的把国内政治 措施与美国经济政策挂钩的机会,和美国政府谈判,以人权的改进换一个贸易上 的一揽子交易(GATT、301法案、20年优惠关税等)。美国的让步要超 过最惠国待遇,否则北京政府面子上不好看。为了经济利益,北京政府也不妨在 人权上作出超过美国要求的让步。按这个方案处理,中美政府都既不输理又不输 面子,老百姓则兼有人权和经济的实惠。 〔95-08-22〕 ◆           与 弯 胞 谈 粮 票   谈到大陆今年的通货膨胀与废除粮票的可能联系时,某台湾同胞说:     在有票证的时候,百姓在购买粮食时,只要凭票以相同的价钱来购买粮     食。而每个人所能购买的量也是一定。(这是敝人所谓国家管有的意思     )。而在取消票证后,大家自由买卖,国家并不介入(这是我所谓国家     并不管有),如今日如果因为歉收或其它原因导致粮价的上涨。那百姓     在购买粮食的时候,这些差额是由百姓自行吸收?亦或是政府会因著物     价的起伏而补贴给百姓。尤其在行之多年的“物价平稳”的“票证制度     ”之后。   这一次你把自己的意思说得比较清楚。显然,你也意识到,根本性的问题是 政府对粮价的管制,而不是粮票的有无。如果政府管制粮价,取消粮票甚至可能 导致自由市场上粮价的下落,因为原来没有粮票的进城农民现在也可以到国营粮 店买粮。   那么取消粮票是否意味着政府对粮价“并不介入”呢?愚意以为,这在相当 长的一段时间内是不可能的。别的不说,你就到俺这疙瘩的港口看一看:哪一天 都有一、二艘大陆的货轮在装小麦。这几年加拿大每年卖给大陆的农产品(主要 是小麦和大豆)都在二十亿美金左右。这些交易都是通过国营的粮油进出口公司 进行的。而且大陆现在对农民征收的还是实物税——所谓的公粮,而不是货币税 ,因此政府仍然是米王麦王,对粮食市场有极大的控制能力。用这种能力来囤积 居奇卖高价,发财当然也很容易。不过,大陆到底也不是明朝的时候了,共产党 要贪污腐败,别的路子多得很,不必采用这种制造饥民流寇的自杀手段。至少, 兄弟还没读到这类报导。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官定的粮价一直在上升,并不“平稳”。取消粮票后到 底是怎么个情况,俺不清楚。国营粮店乘机大幅度涨价?未必有这个狗胆,至少 在北京、上海那样的地方。取消粮票导致了大陆自1989年以来的最厉害的通 货膨胀?这大概更是一个说不清的问题。   关于今年的通货膨胀,俺手头也有几个大陆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字。不过, 对北京出来的数字,你不能太认真。我给你说件兄弟亲眼见过的事。都说大陆的 国营企业赔钱,定性上这是对的,但是定量上到底赔多少?只有天知道。兄弟在 山里时,附近有三线工厂。他们开荒种地,蓄水养鱼,倒卖钢材媒炭,包修附近 公社的拖拉机水车以换取农副产品,出动卡车跑运输,用造高射炮的优质钢材生 产城里紧缺的婴儿推车,等等。这些真实的经济活动,从来就上不了北京的账面 。大陆从乡村到中央有七个行政级别(乡、镇、县、专区、省、中央有关部门、 政治局),大概是世界上层次最多的国家。信息在每一层的传递上只要歪曲百分 之十,到了最高层,就只有一半是正确的了。根据一半是正确的信息作决策,与 掷铜板没有本质性的区别。北京出来的数字,在北京、上海或许有实际意义,在 北方各省大概有参考意义,到了南方各省,恐怕最多只有对照意义。由于缺乏可 靠的统计数字,大陆基本上还是一个很难在宏观上作认真讨论的地方(研究生小 心了)。乾好红同志写过一篇“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文章,也是说的北京的 数字不可信。该文颇有见地,你不妨找来看看,虽说敝人在很多事情与他观点不 同。   俺当然不是说北京的数字毫无用处。它们至少对两类人有用。海外的一类是 CIA的分析人员,国内的一类是梁晓声那样的北京骚包。吃不上月饼就不过中 秋节,还要怪罪南方人(见这星期的《华夏文摘》)。兄弟在山里时,到了中秋 ,谁会送一车月饼进山让老乡尝尝?人家就不过节了?在京城呆了几年,就忘了 城外是什么天地;何况那月饼还不是北京的店主订了货后自己定的价?   所以,对于北京的数字,爱国匪胞把好的拿来牛逼哄哄地叫“下一世纪是中 国人的世纪”,证据并不过硬;反共弯胞把坏的拿来出大陆人的土相,也算不上 研究生应有的学术水准。咱们有闲,还是多谈谈花前月下,那要有意思的多。 〔95-10-15〕 ◆     当 代 中 国 (大 陆) 文 化 必 读 书   嚎在谈到自己的考试、读书、成功(进化)的秘诀时说:     在上太学院的时候,俺也曾攻经史。中国古籍浩如烟海,俺只好向老翰     林请教。人家的回答特到家,中国文化必读不过二十本!到了俺也没搞     清到底是哪二十本书。   哪要得了二十本?鲁爷一本都不开,顾颉刚只开了十四本!兄弟来开单,十 本就够了。这十本书能读个半通,就是当代中国(大陆)文化的大师。     1-儒家: 《孟子》     2-道家: 《老子》     3-禅宗: 《金刚经》     4-景教: 《圣经·新约》     5-党论: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6-古文: 韩愈选集     7-诗词: 《唐诗三百首》     8-说部: 《红楼梦》     9-译文: 《约翰·克利斯多夫》(罗曼·罗兰著,傅雷译)     A-洋文: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 (by F.A. von Hayek) 〔95-11-14〕 ※※※※※※※※※※※※※※※※※※※※※※※※※※※※※※※※※※※ ※                                 ※ ※ 入时集: 文学编,李商隐上编,李商隐下编,杂文编,政争编    ※ ※ 联系邮址:Sanyee_Tang@mindlink.bc.ca              ※ ※ 作者简介:散宜生,本西周人氏。闻海外有民主自由乐境,欣然东渡, ※ ※ 择土枫叶之国,结庐夜雨之都,并改号世界公民。碌碌谋食之馀,恒读 ※ ※ 中文古典以明德,通览洋码新潮而益智。有客问志,笑而不语,惟指楹 ※ ※ 上长联:                            ※ ※ I would have written of me on my stone ※ ※ I had a lover's quarrel with the world ※ ※                                 ※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