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入 ≡ 时 ≡ 集 ≡≡≡        ※ ※                                 ※ ※              ·散宜生·              ※ ※                                 ※ ※         --李商隐下编  1994--         ※ ※                                 ※ ※※※※※※※※※※※※※※※※※※※※※※※※※※※※※※※※※※※                  ※ 【李商隐下编】          ※       自 序                  ※  茂陵秋雨病相如来        ※   这是敝人的1994年中文网帖      (七绝《寄令狐郎中》) ※ 子汇编。对兄弟自身而言,比较有新  青青一树碧无情(五律《蝉》)  ※ 意的是几篇与翻译有关的文章,以前  万古惟留楚客悲(七绝《贾生》) ※ 没写过这类题材。因此,借谈论古诗  他山之石(李商隐诗评选)    ※ 时态的引文,取名《入时集》(参见  译诗深浅入时无         ※ 本编《译诗深浅入时无》一文)。                  ※                  ※   93年上网不久,就有不少网友 【李商隐上编】          ※ 来函打探师门来历,当时一律报之以                  ※ 《唐诗三百首》薄士。牛皮吹得久了  此情可待成追忆(七律《锦瑟》) ※ ,自己也不好意思,答应在什么时候  碧海青天夜夜心(七绝《嫦娥》) ※ 要露两手。收在李商隐上、下编的文  锦帆应是到天涯(《隋宫》二首) ※ 字,就算是了却了这笔旧债吧。  但教心似金钿坚(七律《春雨》) ※  今无其器存其辞(七古《韩碑》) ※ ——散宜生 95-07-20                  ※ ※※※※※※※※※※※※※※※※※※※※※※※※※※※※※※※※※※※ ◆          茂 陵 秋 雨 病 相 如                 (一)   本专栏的上一期曾提到李商隐“年少时对韩愈的文章是下过苦功的”,但是 义山并不是唐代的古文(散文)名家,相反却是骈文(对偶四六)大家,钱钟书 甚至说“商隐以骈文为诗①”。一个原因自然是唐代的官方文书流行骈文,义山 做的都是文书工作,非写不可。而从古文到骈文的转折点,则是义山十七岁那年 受天平节度使令狐楚〔治郓州,今山东东平县,《水浒》里宋江杀妻之处——散 宜生注〕赏识,被请到幕府与令狐楚的儿子令狐□〔陶换丝旁〕一起学习骈文, 令狐楚还亲自加以指导。从此义山与令狐家结下了不解之缘。这种关系,也表现 在《唐诗三百首》所收的一首七绝中。       李商隐  寄令狐郎中     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诗题中的「令狐郎中」就是令狐□〔陶换丝旁〕。令狐□在牛李党争中是属 于牛党的。要比较深入地谈谈李商隐的诗,避不开义山和这两党的关系,虽然义 山和这两党实在是没什么关系。   宪宗元和四年(809年),牛僧孺等因指斥时弊,受到宰相李吉甫的排挤 ;从那时起,直到宣宗大中四年(850年)李吉甫的儿子李德裕病死,牛僧孺 和李德裕两派在政策和人事上争斗不休,这就是所谓的牛李党争。令狐□〔陶换 丝旁〕是牛党,以两人的关系,义山应该是天然的牛党。但是义山在二十六岁那 年犯了路线性错误,娶了泾原节度使王茂元〔治泾州,今甘肃泾川县——散宜生 注〕的女儿,而王茂元被视为李党,于是问题就复杂了。王茂元欣赏义山的才华 ,请他去自己的幕府,还把女儿嫁给他。义山本是孤寒之士,实在是没理由拒绝 。当时令狐楚已死,令狐□辞官守丧,都帮不了义山的忙。何况义山夫妻婚后感 情极好,或许婚前就彼此倾慕了。   武宗会昌年间,李德裕最得势的时候,义山不是在为母亲守丧,就是做做秘 书省正字〔校对文稿——散宜生注〕之类的九品小官。虽然被人视为李党,他并 没有捞到任何好处。其实,义山如果不是李党,倒是怪了。他想把几位至亲的墓 迁回怀州(今河南沁阳)老家的计划,为上党藩镇刘稹的叛乱所阻,他的岳父王 茂元病死在讨伐刘稹的途中。李德裕要整肃朝纲,而牛僧孺则主张姑息。很难设 想义山会支持牛僧孺,否则,他怎么写得出那篇大义凛然的劝降檄文《为濮阳公 与刘稹书》?另一方面,令狐□〔陶换丝旁〕虽是牛党,倒也没受到李德裕的打 击,到底是宰相肚里能撑船,会昌二年(842年)他被任为户部员外郎,不久 又迁为右司郎中。也在会昌二年,义山的母亲去世。义山先在蒲州永乐(今山西 芮城)闲居了一段时间,会昌五年春,转到洛阳。当时他服丧快满期了,令狐□ 又正好有信慰问,于是就写了这首《寄令狐郎中》。   「嵩云」即是中岳嵩山的云,这是指诗人自己身在洛阳。「秦树」是秦中的 树,指令狐□〔陶换丝旁〕在长安做官。自会昌二年以来,两位少年时的朋友分 别已有三年了。这种写法,古诗里很普遍,但是下笔时还是要推敲一下的。令狐 □是望族,因此是树,根扎在朝廷;义山是寒门,漂泊无定所,因此是云。虽说 是「浮云游子意②」,这云终究是要飘向京城的。老杜《春日忆李白》,上来称 赞他的诗好,接着就是「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自己在长安,感觉良好, 因此是春天树;李白的诗好,却在京城不得意,即使在外畅游,也难免带点酸溜 溜的日暮味道。在长安的就是根深叶茂的大树,这是正宗的诗教,所谓「北极朝 廷终不改③」也。   「双鲤迢迢一纸书」,一般的注解都是引用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的诗 句:「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但是这「双鲤鱼 」究竟是什么玩意?总不见得是真鲤鱼吧?有人说是写了字的白绢(尺素)打成 双鲤结,至于这是个怎样的结,就没人知道了。闻一多则说是一底一盖两块木板 刻成的藏信的扁盒,形状如鱼④。其实,以鱼作为书信的像征,也是年代久远的 事了。《诗经·桧风·匪风》里已经有类似的比兴:「谁能烹鱼,溉之釜□;谁 将西归,怀之好音。」黄河和它的支流渭水,曾经是北中国的交通大动脉,一二 千年前,黄河鲤鱼大概也不像现在这样稀罕,于是就有了这鲤鱼捎信的传说。不 管两人是什么党,也不管这鱼是真是假,它能水路迢迢从长安所在的渭水游入黄 河,再顺流而下到洛阳,在诗人出仕前带来老朋友的问讯,这份心意总是令人感 动的。   义山也回报得很委婉:「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梁园是汉景 帝的弟弟梁孝王建造的宫苑,正名兔园,在今天的河南商丘。西汉著名赋家司马 相如、枚乘、邹阳和庄忌等人都曾经寄居在梁孝王门下,义山也曾经寄居在令狐 楚的门下。不过高谈阔论、写诗作赋的快活日子早已过去,诗人如今身体不好, 像生了糖尿病后的司马相如,只是在秋风秋雨中作一个百无聊赖的看墓人。义山 在当时的诗文中也多次提到自己的病,诸如“某良缘宿薄,俗累多萦,夏秋以来 ,疾苦相继。⑤”义山在会昌五年冬回秘书省,这首诗大概是写在秋天。茂陵是 汉朝皇帝的陵寝所在,武帝封了司马相如一个孝文园令的官,让他照管汉文帝的 陵园。义山当时已三十三岁,仍是功名未就,一事无成,心情就和在茂陵闲居的 司马相如一样黯淡。汉代赋家在宫里的地位,像是莎士比亚剧本里的娱乐国王的 小丑,真难为了怀着大志要写封禅书的司马相如。   这后两句诗,有些注家引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说义山是指望令狐□ 〔陶换丝旁〕像杨得意一样提携他。“蜀人杨得意为狗监,侍上〔武帝〕。上读 《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得意曰:‘臣邑人司马相 如自言为此赋。’上惊,乃召问相如。”奇怪的是连周振甫都这么说,而他在《 李商隐选集》的前言里却力证义山无党。这不禁令人想起刘逸生在《唐诗小札》 中的大声疾呼:“他可以给令狐□写一些诗,表露自己的情意;但是决不能说, 为了在朝廷上求得一官半职,他竟无耻到那种程度,不管白天黑夜,也不管在京 离京,不管对月看花,也不管有题无题,都是为了向令狐□求告乞哀而写。果真 如此,这些诗又有什么价值?果真如此,李商隐还能不能算是一个诗人?不踢开 诸如‘令狐□’之类的鬼魂,要真正理解李商隐的诗,我以为是不可能的。”   义山爱以司马相如自比,也确实在写给令狐□〔陶换丝旁〕的诗里用过杨得 意推荐司马相如的典故⑥。但是这两句诗,「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读来读去,读出来的是对义山的同情,同情他的多病和无聊。令狐□后来做 到宰相,当时的官价却不算高,在李党控制的朝廷,他的官,也未必做得那么得 意。要求官,何必非要走令狐□的路子?把义山的没有令狐□在内的诗,比如那 些空慕美人的无题诗,都说成是向令狐□献媚,固然令人恶心;把义山写给令狐 □的诗都说成是攀援权贵,我看也有点过分。在令狐□腾达之前,两人还是可以 有一段真正的友情的。义山的《寄令狐郎中》,就是这一友情的流露。要不,纪 昀怎么会说这首诗“一唱三叹,格韵俱高”? ① 转引自周振甫《李商隐选集》的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5月。 ② 《唐诗三百首》卷五,李白《送友人》。 ③ 《唐诗三百首》卷六,杜甫《登楼》。 ④ 见闻一多,《乐府诗笺》。 ⑤ 见李商隐《樊南文集》“上郑州李舍人状四”。李舍人李褒是商隐的族叔,   时任郑州刺史。 ⑥ 例如李商隐的《令狐舍人说昨夜西掖玩月因戏赠》:「几时绵竹颂,拟荐子   虚名。」                 (二)   一个诗人对前辈诗人的偏好,往往既反应他的风格也反映他的人格。老杜引 庾信为同调,李白仰慕的是谢灵运,这是两个著名的例子。李商隐则常常以司马 相如自比,他的《寄令狐郎中》就是这样的一首诗。看来,我们有必要多了解一 点司马相如,看看义山为什么如此喜欢他,由此也可以进一步了解义山的风格和 人格。   据成都来的网友说,司马相如被成都石室中学(原四中)尊为校友,这所学 校建在当年西汉文翁开办的学校的遗址上。这么做的根据应该是三国时蜀中名士 秦宓的一段话①:“蜀本无学士,文翁遗相如东受七经,还教吏民,于是蜀学比 于齐鲁。”不过,这段话多半是传说之词。《史记》和《汉书》都没提到这回事 ,而且,按《汉书·循吏传》,文翁治蜀在景帝末年,这时相如早已去景帝的弟 弟梁孝王建造的梁园(在今天的河南商丘)作宾客了。   文翁对司马相如没有培养之力,丝毫无损于他开办学校、移风易俗的杰出政 绩。以今天的眼光看,堂堂一郡之守,办一所学校有什么了不起?但在当时却是 创举。当时国有太学,郡县并没有学校。要求天下郡县办学是王安石变法后的事 。到了唐代,王维送人去四川做官时还说: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② 勉励他像文翁那样以教化为先,进一步发展文翁的功业。   后人为了称赞文翁,难免对四川当时的落后狠狠地涂几笔。但是,四川出了 个司马相如,却迫使我们对“蜀地辟陋,有蛮夷风”之类的话投以新的眼光。从 史书看,中原文化早已源源入蜀。秦国流放罪人,就是流放到四川。秦始皇向吕 不韦夺权,吕不韦迁蜀后畏罪自杀,他的三千门客,有很多滞留四川。秦灭六国 ,又把一大批六国的旧贵族赶到四川。相如妻子卓文君的先祖,就是赵国人。四 川本身富饶,又避过了秦末的战乱,在汉代初期,相对来讲要算是繁荣的。否则 ,文翁哪来的钱办学?看来,当时的四川,有点像现在的大陆:经济活动很热闹 ,文化上看去是一片沙漠,人也缺乏教养;但是藏龙卧虎之辈也不少,真要读书 受教,机会还是有的。相如或许就有这样的运气③。“相如既学,慕蔺相如之为 人,更名相如。”他就找到了学的地方,至于所谓的“蛮夷风”,则拓宽了他的 眼界;我们还不妨假设,这也给了他一点任性妄为、不拘礼节的脾气。   既然爱慕蔺相如,自然要做一番事业。景帝前元五年(公元前152年), 相如约莫二十岁,他来到长安。景帝见他一表人才,又会击剑,封他为贴身护卫 ——武骑常侍。两年后,梁孝王进京觐见,相如的脾气来了,他借口生病,辞去 武骑常侍,跟着梁孝王跑到河南。相如和西汉著名赋家枚乘、邹阳、庄忌等人混 在一起,写赋论文,好不惬意。这样的日子过了五六年,梁孝王死了,门下宾客 星散。相如只能回到成都。他是不那么讲礼节的,拐了新寡的卓文君,男的打杂 ,女的当垆卖酒。他俩不在乎干下贱活,弄得丈人卓王孙没处搁脸,只得与相如 重归于好,还给了他一大笔钱。过日子是行了,但是相如雄心未死。武帝即位, 读《子虚赋》,大为赞赏,听狗监杨得意说是同乡人司马相如所写,立即召见。 于是相如第二次进京。这时分封制的遗迹已所剩无几,梁孝王之后,汉代再也没 有这个王那个君的胆敢养一大群门士(以后敢养士的都是京城中的宦官和外戚) ,相如要跑也没地方,在京城乖乖地做了二十年的“帮闲”文人。   “帮闲”这个词是鲁迅发明的。鲁爷被捧成圣人后,司马相如在大陆革命文 人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只因他老人家在一篇文章中点了相如的名④。其实鲁爷称 相如为“很重要的作家”,对他似乎还是蛮欣赏的:“不满于后者〔帮闲但不得 帮忙〕的待遇的是司马相如,他常常称病,不到武帝面前去献殷勤。”而且相如 也不是全是帮闲,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他曾经官拜中郎将,执节出使 西南夷,说服他们归顺,把四川南部和贵州的大部并入汉朝的版图。相如衣锦还 乡,可能太得意了一点,被人控告收受贿赂。武帝免了他的官,从此再也没有重 用他。相如的脾气又上来了,他托病闲居茂陵,以酒色自娱。武帝后来干脆封相 如为孝文园令,让他照管汉文帝的陵园。在这个位置,当然不可能干预朝政,但 也并不像革命文人说的那样是对“帮闲文人”的轻侮。中国古人不信上帝信祖宗 ,儒家三礼(《周礼》、《仪礼》、《礼记》),葬礼占着极重的分量。掌管皇 帝的老子的陵园,声誉还是很尊崇的。相如同时也参与创办乐府(整理古歌、采 集民歌并配乐)的工作,对建设精神文明贡献良多。武帝对相如的赋始终褒赏有 加,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相如因糖尿病去世,武帝派人去他家收取文章 ,准备放在皇宫长久保存。卓文君说:文章都是一写完就被人拿走了,如今只剩 遗书一卷。这卷遗书,原来是为武帝上泰山祭天地而准备的封禅文。封禅是至高 无上的国家大典,只有公认有大功大德的皇帝,才可以行此重礼。汉代的开国之 君刘邦,有“文景之治”美称的文帝、景帝,都没好意思封禅。相如在武帝上泰 山八年之前,就断定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有封禅的资格,也对得起武帝要保存他 的文章的一番苦心了。   简而言之,司马相如虽然对武帝忠心耿耿,但他也有不拘礼节、任意而行的 一面。看在被人称为“背恩”、“无行”的义山的眼里⑤,自然要有些感慨。相 如的赋想像力丰富,铺陈夸张,摇曳多姿;他的语言华丽雕琢;这些和义山的诗 都有相似之处。可惜的是,两人之间有一千年的差距,义山的遭遇,比起相如又 差远了。 ① 陈寿《三国志·蜀志·秦宓传》。 ② 《唐诗三百首》卷五,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③ 司马相如的事迹,主要摘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下不一一注明。 ④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从帮忙到扯淡》。 ⑤ 语见《旧唐书·李商隐列传》。                 (三)   终李商隐一生,他就像病居茂陵的司马相如,郁郁不得志。人们往往怪罪牛 僧儒一派的令狐□〔陶换丝旁〕,认为他器量太小,做了宰相,却不愿提携少年 时同室读书的老朋友。有什么大不了的事?不就是认了个李德裕一派的岳父嘛。 这种说法固然明快,仔细想来,却也疑点甚多。以古代人事之复杂,同乡、同宗 、同榜,再加上形形色色的朋友,只不过延续了一代人的牛李党争,不足以分解 这些盘根错节的关系。与牛李两党的人都有些瓜葛,应该是当时的常情,就像二 十年代末的国共两党一样,白居易和周恩来就是例子。而且李德裕当政时,义山 只是个九品的秘书省正字,这种芝麻小官,在党争里又能卷入多深?义山结婚多 年之后,令狐□和他仍然维持着不错的友谊,七绝《寄令狐郎中》可以为证。   《旧唐书·李商隐列传》说令狐□〔陶换丝旁〕“以商隐背恩,尤薄其无行 ……令狐□为相,商隐屡启陈情,□不之省。”可见令狐□对义山的婚姻是有看 法的,但是我们要注意那个“尤”字:“背恩”之外,更有“无行”的问题。   那么义山在操行上到底有什么问题呢?真遗憾唐代还没有共产党,未能为义 山建立一份完美的私人档案,后人只能在义山的诗文中勤力挖掘。挖掘出来的一 种讲法,是说义山在年轻时曾经使出身贵家的女道士怀孕并堕胎。下面这首七律 《药转》就被认为是证据之一:       李商隐  药转     郁金堂北画楼东,换骨神方上药通。     露气暗连青桂苑,风声偏猎紫兰丛。     长筹未必输孙皓,香枣何劳问石崇。     忆事怀人兼得句,翠衾归卧绣帘中。   东吴亡国之主孙皓不信佛,在后园挖到一尊金像,他就放在厕所里抱拿「长 筹」①。所谓的「长筹」,就是便后刮粪的小竹片,据说这方法是随佛教从印度 传来的。只学物质文明不学精神文明,这种心态也是古之又古。石崇是西晋的头 号富翁,不过他的钱不是自己挣来的,而是在当荆州刺史时,向中共的某些特区 官员学习,“劫远使客商,致富不赀②。”魏晋时的人还比较有操守,石崇算是 个异数,还能引起史家的兴趣,为他记下糗事一箩筐。石崇上厕所,十来个小婢 子将他团团围住,手捧装着干枣的漆箱,枣香漆香女人香,香尘无边③。记得在 读过的前清太监的回忆录里,曾谈到紫禁城里的马桶也是用敲碎炒干的枣子垫底 ,比石崇又进步了。   用了两个有关厕所的典故,《药转》自然与厕所有关,这一点大家都同意。 说到去厕所干什么,马上歧议纷纷。有人说就是去大便,「换骨神方」是开塞露 之类的通便药,尾联是说通便后的舒畅,写诗睡觉两无碍。也有人说是催促女道 士快去堕胎,「换骨神方」自然是打胎的偏方,尾联是叮嘱她事后好好休息,我 会思念你的。比较两种说法,似乎还是前者较有说服力。颈联十四个字,如果只 是指明堕胎的地点,未免小看了义山的诗艺;那女人如果笨到堕胎找厕所都要人 教,义山的品味也太低了点。这一联要是写大解时的感官享受——孙皓之骄、石 崇之富,都换不了这种滑肠而出的痛快淋漓——那真是解颐的妙句。义山的后人 李银桥官拜红太阳卫士长,据他说,老毛下了屎的消息,在中央驻地是当作特大 喜讯呼喊传播的。   虽说《药转》未必是写堕胎,义山少年时学道,与某些女道士过从甚密,在 他的诗文中却写得明明白白。比如,有着「一春梦雨常飘瓦」的名句的《重过圣 女祠》:       李商隐  重过圣女祠     白石岩扉碧藓滋,上清沦谪得归迟。     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     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     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 从诗里看,俩人的感情竟是生死不渝。难道这就是义山“诡薄无行④”的证据? 如果不是,别的也找不出来了。作为一代才子,义山“恃才诡激⑤”是可能的, 文人难免有说话不切实际的时候。义山代郑亚为李德裕的文集作《太尉卫公会昌 一品集序》,就写了些“假大空”的话,郑亚在定稿时,把文章修改得较为平实 。但是这到底不是什么大问题。   那么,与女道士的恋情就真是义山“诡薄无行”的证据了?   少年时看唐代仕女画,一腔热血炸裂胸膛。领口怎么开得这么低!低到什么 程度?现在做了《花花公子》的忠实读者,每次回想起那些画,总要下意识地在 画家留白的地方添一条三寸乳沟。领口不但低,还挽得松松的,怪不得传说中安 禄山可以在宴会上摸到杨太真的乳。她们要是活在当时的大陆,非被人当女流氓 抓起来。可见唐代的女人相当豪放⑥,出家甚至成了追求性自由的捷径,女道士 未必在乎和人睡觉,不是还出了个颇有诗名的风流妙道鱼玄机吗?杨太真不也是 以道士的身分为玄宗宠幸的吗?   而男人呢?「茂陵秋雨病相如」,义山以司马相如自比。相如拐了个小寡妇 ,传为千古美谈。以琴挑情的绝活,被王实甫写入《西厢》,传得家喻户晓,人 们不知道相如的大名也知道这泡妞的高招。到了今天,电影 The Piano,据新加 坡网友说,在当地还被译为《琴挑怨妇心》。相如身后一千年,女的依然风流, 男人身上无形的舆论枷锁却是多了几重。都说汉唐风度,就此而言,唐不如汉。 「茂陵秋雨病相如」啊,义山哪是以相如自比?他实在是欲为相如而不可得! ① 见《法苑珠林》,唐释道世所撰。 ② 见《晋书·石崇传》。 ③ 见白居易所撰《白氏六帖》。“香尘”是佛家六尘之一,《三藏法数》说:   “旃檀沉水饮食之香,及男女身分所有香等,是名香尘。” ④ 语见《新唐书·李商隐列传》。 ⑤ 语见《旧唐书·李商隐列传》。 ⑥ 荷兰汉学家高罗佩的《中国古代房中术》对此有专章叙述。                 (四)   说到写格律诗,有一简单的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意思是 说,一句诗的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不论,但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 分明,该平就平,该仄就仄。至于五、七言的最后一字,是韵脚所在,当然也是 分明的。这口诀并不完全正确,作为一级近似,用用却也无妨,只要知道什么时 候要考虑二级效应。   李商隐的七绝《寄令狐郎中》,就是一个必须考虑二级效应的例子。       李商隐  寄令狐郎中     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这诗的第三句的平仄应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义山实际写的却是“平仄 平平仄平仄”。第一个字(“休”)该仄而平,“一三五不论”,无所谓。但是 第六字的仄声是要分明的,为什么现在填了平声的“宾”?   原来这是七律(七绝)的一种特殊的拗句,一般用在最后一联。出句的后五 字如果是“平平平仄仄”,允许改为“平平仄平仄”,但要遵守强弱两条件:强 条件是此时出句的第三字(“梁”)非平不可,不再是可以不论;弱条件是要尽 力地“救”,在对句的第三个字(“秋”)、或在出句的第一个字(“休”)用 平声。不要问我为什么要这样“救”,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义山在《寄令狐郎 中》中彻底满足了强弱两条件,而且把对句的第一个字(“茂”)从仄声换为平 声,以和出句的第一个字(“休”)平仄相配,格律极为谨严。   毛泽东的七律《送瘟神》二首的第二首也用了这一型拗句。这首诗的尾联是: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这里也是强弱两条件都满足的,请注意下句的“明”字应仄而平。   虽说是拗句,这一型却用得相当普遍,简直就是一种常规。《唐诗三百首》 共收七言绝句(连乐府)六十首,用此型拗句的竟有五首之多。除义山的一首之 外,尚有①: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刘禹锡《春词》)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杜牧《金谷园》) 这四首绝句里,在末句的第三字,也都把仄声换成平声了。至于七律里的例子, 比如秦韬玉的《贫女》②,这里就不举了。   即使省却了七律的例子,很多人一定已经感到烦了。不过,知道了平仄,还 是有点好处的。比如,从义山这首诗的平仄,我们知道司马相如的名该读“香如 ”,而不是“向如”。这一点,今日的《辞海》就未必会告诉你。 ① 这几个例子,均见《唐诗三百首》卷八。 ② 《唐诗三百首》卷六,秦韬玉《贫女》。 〔94/09/07--94/09/13〕 ◆          青 青 一 树 碧 无 情                 (一)   《唐诗三百首》中,收的最多的是五言律诗,计有八十首。这八十首中,以 虚字起头的只有两首,一为王维的《过香积寺》,一为李商隐的《蝉》。为什么 虚字起头的五律这么少?一个字:难。你要不信,可以检点一下古今中外最伟大 的诗人毛泽东同志的作品:只有七律《和郭沫若同志》的「一从大地起风雷」可 以算的上是以虚字起首。一般写诗,总要先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上来必然是用实 字。上来就用虚字,势必带点议论感触。在没有任何交代的情况下,这议论感触 要不令人感到突然和空泛,诗句必须精警,最好是人人心中所有而又人人笔下所 无。就此而论,诗佛的《过香积寺》和老毛的《和郭沫若同志》都不能与义山的 《蝉》相比。       李商隐  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纪昀极为欣赏《蝉》的首联,称赞它是“起二句斗入有力,所谓意在笔先。 ”为李商隐写注的人爱引用这句话,却往往懒得加以解说。现在的人,对纪昀的 话,怕是在似懂非懂之间。“斗入有力”和以虚字带起有关,那么什么又是“意 在笔先”呢?   现在的人说话浅露,知道 Syntax 似乎就能知道 Semantics,说完了,可能 还要得意一下,“我的意思都说清楚了!”其实,古人说的“意思”并不是这个 意思。“意”的上半“音”,有一种象形意思是锅上弥漫着蒸气。因此“意”字 的本来意思可以理解为是心中弥散着一些不成形的、难以表述的东西。这个意思 清楚地保留在一句谚语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言”的上部,在金文里 是心(heart)的象形, “言”字的意思就是把“心”(mind)的能说清楚的部 分说出来。至于心里的意思,那就要请听的人自己去意思了。纪昀所说的“意” 和“笔”,对应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句谚语中的“意”和“言”。纪昀 实际上是说:尽管这两句的笔触涂抹的是蝉,但是一读之下,见到的却是人。   有很多咏物诗,上来往往只是描写物态,从这些“言”里,读者未必能立刻 领会到作者在物上所寄托的“意”。试看初唐四杰之一虞世南的咏蝉诗:       虞世南  蝉     垂丝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从这首诗的首联,无法看出作者的寓意,读者见到的只是蝉。这种写法并不是不 好,古诗讲究曲折,作者的意思,要读者自己在诗里弯弯曲曲地寻找。但是,偶 尔翻次花样,“意在笔先”,却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只是这样一来,对诗人 的压力就大了。不等写明物态,就要揭示寓意;尚未交代实事,先即带出议论, 义山如何才能办到?   义山利用虞世南的名作写翻案文章。虞世南说,只要志行高洁,名声自会无 远弗届,别人自会认识到你的价值,有没有皇恩、官位和门阀之类的「秋风」无 关紧要。虞大才子生活在贞观盛世,本人又受到唐太宗的优待,或许确实是这么 想的。但是在义山的时代,志行高洁,不卷入党争,不拍宦官的马屁,四朝老臣 裴度都要逃回家去,别人还能怎么样?看看义山自己的遭遇:他只能做个小官( 「薄宦」),甚至不能安安定定地在家乡做个小官,他被拨来拨去,东去徐州, 南下桂林,一会儿又到四川,像个木偶随水漂流(「梗犹泛①」);多年飘流, 故乡的房屋、祖坟和田地都已经荒芜了(「故园芜已平」)。义山称自己“始在 弱龄,志惟绝俗;每北窗风至,东皋暮归;……未尝辄慕权家,切求绍介,用胁 肩谄笑,以竞媚取容。②”即使他的妻舅李执方身居高位,义山也没有奔走求援 。但是志行高洁又如何呢?像蝉一样,高高住在树上,唯有清露可餐,肚子都填 不饱!一句「本以高难饱」,道尽了义山的满腹心酸。纪昀一读之下,自然要先 想到才华盖世却又英年早逝的玉溪生。更令人沮丧的是,「徒劳恨费声」,义山 的感慨似乎总是消逝在长安的秋风落叶之中。就像大陆知识分子讲的,“不说白 不说,说了也白说。”谁来听你的?   「费声」于实用言论,不愁「难饱」的人,即使能读到这里,一定也会感到 奇怪。例如,英国的某位网友就曾经指出:“「本以高难饱」,纯属胡说八道! 蝉是吸取树汁的害虫,根本就谈不上高洁!”从理工的角度看,这当然很对。笔 者第一次去上海欣赏短裙姑娘,就很纳闷:怎么听不到知了的叫声?住了两天, 才发现有洒水车定期给梧桐树喷药,真正是「一树碧无情」。蝉复何言?蝉复何 言!   不过,古人说到蝉,心中却是另有意思。在他们看来,蝉高居于乔木之上, 而不像别的虫子蠕动在低湿之处;蝉只吃天上降下的露水——这是最洁净的水, 汉武帝要炼长生不死药,还特地造了个铜人手捧金盘为他收集调药的露水;蝉所 伴唱的是“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为心”的秋风秋声③,而不是春和夏暖的柔靡 之音;蝉在喧嚣红尘中只愿活上十来天,就舍弃外壳遗世而去。这些,都使人联 想到志行高洁的耿介之士。从汉到唐,蝉已经在诗文中形成了这样的一个形象。 试举几个义山之前的提到蝉的例子(三篇赋都是先取起首两句再在文中摘两句):     蝉蜕于污秽,以浮游尘埃之外。(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     惟夫蝉之清洁兮,潜厥类乎太阴。……声嗷嗷而弥厉兮,似贞士而介心。     (曹植《蝉赋》)     美兹蝉之纯洁兮,惠阴阳之微灵。……及无为而自得兮,聆商风而和鸣。     (傅玄《蝉赋》)     有秋风之来庭,于高柳之鸣蝉。……终不校树兮寂寞,方复饮露兮光荣。     (褚□〔王介〕《风里蝉赋》)     长风送晚声,秋露供朝食。(卢思道《听鸣蝉篇》)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在狱咏蝉》④)   蝉已经成了一种感情的象征,所以南朝的锺嵘作《诗品》,说到典型的“气 之动物,物之感人”,就举了“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的 例子⑤。有了这样的传统文学形象,一句「本以高难饱」,又不限于义山本身的 遭遇,更道尽了千古怀才不遇者的愤世嫉俗。人们一读之下,不由地要首先想到 屈原、贾谊、司马迁、曹植、嵇康、杜甫、义山等一系列志行高洁而又命途多蹇 的仁人义士。而真正特立独行的人,又总是孤独的,「徒劳恨费声」,感慨也只 能更增孤独。于是义山破空而来的名句,就深沉抑郁地道出了人们心中所有却无 法表达得如此精警的同情。我们甚至要想到义山用过的另一个传统文学形象—— 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的凤雏。难道能指望死抓住烂老鼠不放的 猫头鹰会理解凤雏的情操吗?猫头鹰见凤雏飞过,只会紧张地大声叫“赫”,好 像凤雏要和它争食似的。     不知腐鼠成滋味,     猜意□雏竟未休。⑥ 〔□:宛鸟〕   而这,就是仁人义士「本以高难饱」的原因吧。 ① 刘向《说苑·正谏》转述《战国策·齐策》中苏秦讲的故事,“土偶谓桃梗   曰:‘子东园之桃也,刻子为梗,遇天大雨,水潦并至,必方浮子泛泛乎不   知所止。’” ② 李商隐《上李尚书状》,钱振伦编《樊南文集补篇》卷五。李尚书是义山的   妻舅李执方。 ③ 引文出自欧阳修《秋声赋》。 ④ 《唐诗三百首》卷五,骆宾王《在狱咏蝉》。 ⑤ 见锺嵘《诗品·序》 ⑥ 李商隐《安定城楼》。凤雏和猫头鹰的故事见《庄子·秋水》。                 (二)   李商隐的五律《蝉》,首联本着蝉的志行高洁的文学传统而来,虽是以虚字 带出议论,在古人看来,倒也不算突兀。纪昀称赞它是“起二句斗入有力,所谓 意在笔先。”另一方面,对传统当然不能只有继承没有发展,义山接下来的颔联 ,就写出了咏蝉诗的新境界。   「一树碧无情」是这首名篇中的名句。朱彝尊推崇道,“第四句更奇,令人 思路断绝。”钱钟书先生则试图找出这思路的由来①,“无情两字,出江淹《江 上之山赋》:「草自然而千花,树无情而百色」;又姜夔《长亭怨》:「树若有 情时,不会得青青如许」,蝉饥而哀鸣,树则漠然无动,油然自绿也。”陈永正 在《李商隐诗选》里②,把钱老的话进一步加以发挥,“宋人姜夔用其意:「树 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语虽佳,而不及本诗的精炼。”   兄弟自小就是姜先生的贩,就是爱他的以健笔写柔情的格调,见到有人为拍 钱老的马屁而贬低白石,顿时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忍不住要为姜老说几句 。不查白石的原作,却自以为是地提着名人的话乱加酱醋,这种学风,令人心凉 。姜夔的《长亭怨慢》前面有个序,说得清清楚楚:“桓大司马云,「昔年种柳 ,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此语予深爱之。” 白石引的话出自庾信《枯树赋》,故事则在《世说新语》,“〔东晋〕桓公北征 ,经金城,前为琅琊王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桓温见到无情的树都长这么大了,不由感叹人怎能忍受这几十年的失落半壁河 山的艰难日子。白石则说开一步:长亭边的离别太多太频,幸亏树木无情,见惯 不惊,否则怎能在春末夏初油然自绿?以人羡慕碧树无情的反面问出,更见得有 情人心上感情负担之沉重、之不堪忍受。白石的佳句本不是从义山而来,却与「 一树碧无情」堪称诗词双璧。   白石感叹碧树幸而无情,义山则显然是抱怨碧树的无情。但是,只是说到义 山的这一层,恐怕还是皮相之谈。《蝉》的首联破空而来,“起”得有力;颔联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是“承”,其实是回答首联留下的问题——蝉为何 要忍饥费声,是进一步摹写蝉的高洁。这里是写蝉,其实仍然是写人,仍然是“ 意在笔先”,只是这一次的意思比较曲折,弄得好些人会错了意,想到什么“诗 人已到穷途末路,无法支持下去了,但世人却冷眼旁观,不肯援手。②”钱老最 令人心折之处是广泛的引证,这一回却不知怎么忘了白居易的一联诗③:     碧树未摇落,寒蝉已悲鸣。 若以树蝉对论而言,这一联和「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关系甚近。白居易诗 名满天下,自诩是“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 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④”,我们不妨 假设义山受了香山的启发。香山诗中,是蝉对树有情,秋风未起,已在为碧树哀 歌,已在警戒它预备黄叶摇落的季节。义山则在颔联暗用其意:「五更疏欲断」 者,秋风落叶之先谶也。树呢?树不要听这种预言其摇落的悲鸣,无动于衷,以 为可以长葆其碧绿。从这条思路去想,「五更疏欲断」就不纯是钱老所说的「蝉 饥而哀鸣」、或某些注家所认为的向碧树苦苦乞求。若是如此,蝉还有多少高洁 可言?本来就知道「高难饱」,本来就知道「徒劳」,为什么还要一更又一更地 「费声」?因为陆云在《寒蝉赋》里说了,蝉秉五德,其一是“应候守节,则其 信也”。在节气从繁茂转为肃杀的夏秋之交,蝉是一定要出来悲鸣警戒一番的, 这是它的生命的意义。蝉对树有情,树则不动情,更不还情,由此更见树之无情 。但是人是有情的,人既然以蝉自比,人则无法忍受碧树之无情。人与碧树,本 来毫无关系,现在以人谴责碧树无情的正面说出,可见诗人心上的感情负担之沉 重。   那么诗人有什么感情负担呢?义山所处的时代,已是晚唐,国力非昔日可比 。义山讽刺帝皇求仙的荒诞,怒斥藩镇的跋扈,哀叹刘□〔贲加草头〕等忠臣义 士的噩运,这是一个李家宗室子孙在悲鸣“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 来了⑤”的李唐王朝。但是朝廷又何尝在意这些忠告,又何尝付与些微情意?于 是义山心头不由飘过归去之意。陶渊明问:“田园将芜胡不归?⑥”义山的家园 已经「芜已平」,为什么还不回去呢?“北窗风至,东皋暮归⑦”,不是自幼的 理想吗?只是「我亦举家清」,自己一贫如洗,根本就回不去了。有很多年,义 山只能把父亲的灵柩停放卒处,无力迁回故乡。落魄不敢回乡,古人和今人,只 要是流浪在外的中国人,在这一点上并无区别。至于「烦君最相警」到底是感谢 还是无奈?「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⑧」,或许还是无奈多一些吧?   这里值得指出一点:《蝉》虽说气韵清苦,义山毕竟身处晚唐——晚唐也是 唐朝,尚有大唐风度——与后人自是不同。《蝉》的颈联从写蝉硬转到写人,后 世就少敢有如此大动作。义山之后,咏蝉最有名气的,当推王沂孙的两首《齐天 乐》。一首「一襟馀恨宫魂断」,虽有家国之恨,却是细细密密贴着蝉写;另一 首「绿槐千树西窗悄」,上来就淡出听蝉的人影,却始终只是放在背景里。前辈 注家也有注意到转得过急的,于是提出“双抱”的说法,认为「薄宦梗犹泛」是 从蝉的寄迹树枝联想到自己之飘泊不定,「故园芜已平」同时也指蝉的幼期所在 (树下土穴)。其实,这首诗上来就是议论而不是实叙,整首诗不妨看作是义山 深夜无眠时的回味。蝉并不在夜间鸣叫,所谓的「五更疏欲断」,或许是义山白 日有所感,夜间随着反反复复的思绪,那蝉鸣似乎又断断续续地缭绕在耳际。既 然不是直接写蝉,也不止是间接地写一个仕途坎坷、满腹牢骚的读书人在听蝉, 而是一位志行高洁的诗人在提炼自己的情绪,那么以抱怨碧树的无情而暗示人的 有情,再以人的颠沛解说人为何有情,也就顺理成章,不妨就说是“意识流”。 这一硬转,相当于诗人从心中的蝉鸣中最后解脱出来。尾联写到「相警」,「相 警」在汉语里不是一个可以长久持续下去的动作(否则就成了无穷的唠叨了), 这个词要求一个回应——于是义山对自己的心绪作一了断:反正是家贫如洗,我 也无所谓了,漂流就漂流吧。这一了断,固然无奈,却也洒脱,却也不同于王沂 孙的一味清苦。而能否如此解脱出来,也就隔开了唐末的尚能骑马驰骋的李商隐 和南宋的泪洒胡尘的遗老们,更隔开了宋朝以下的走不了十里路的白面书生。   无奈的义山,在去世前不久,终于回归了故乡。义山逝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 (858年)春,前一年的冬天,他作了一首五律《幽居冬暮》:     羽翼摧残日,郊园寂寞时。     晓鸡惊树雪,寒鹜守冰池。     急景忽云暮,颓年□已衰。  〔□:浸加宝盖〕     如何匡国分,不与夙心期? 鸡对树有情要上树,树无情而堆雪;鸭对水有情要下水,水无情而结冰。这是写 冬景,更是写自己的遭遇。故乡固然是芜已平,如今人也是已届颓年而精力渐衰 。这时的义山,是真正地无奈了,诗中渗入了总结平生的盖棺之笔:少年时所期 望的匡正国运的业绩,如今在哪里呢?义山有心,李唐王朝无力;蝉固高洁,争 奈何青青一树碧无情! ① 转引自周振甫《李商隐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5月。该书引   文有误,词牌当为《长亭怨慢》,姜夔诗句当为「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   如此。」 ②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80版。 ③ 白居易《酬牛相公「宫城早秋寓言」见示,兼呈梦得》。 ④ 见白居易《与元九书》。这是古典文艺批评的名篇。 ⑤ 《红楼梦》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的话。 ⑥ 引自陶渊明《归去来辞》。 ⑦ 语出李商隐《上李尚书状》,“始在弱龄,志惟绝俗;每北窗风至,东皋暮   归;彭泽无弦,不从繁手,汉阴抱瓮,宁取机心。”两句用的都是陶渊明的   典故。《归去来辞》有“登东皋以舒啸”之句;“北窗”则在陶的《与子俨   等书》,“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⑧ 《唐诗三百首》卷八,无名氏《杂诗》。 〔4/09/21--94/09/25〕 ◆          万 古 惟 留 楚 客 悲   李商隐曾经写诗给令狐□〔陶换丝旁〕,「几时绵竹颂,拟荐子虚名①」, 希望得到他的提携,就像杨得意推荐司马相如(《子虚赋》的作者)一样。但是 令狐□只是帮义山补了个太学博士的闲官。其实,就算义山有幸为皇帝本人所赏 识,难道他就能施展「欲回天地②」的抱负了吗?对这一点,义山心里还是有数 的,试看他的七绝《贾生》:       李商隐  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对这首诗的注评,总要提到义山的“盘马弯弓故不发”的写作手法。按西方 的盗用物理名词的说法,就是在前三句和末句间制造 Tension,Tension越大, 读者心弦的振动越强。《唐诗三百首》的七绝中,至少有三首诗用了同一技巧, 末句激变,揭明主旨。除义山的《贾生》外,还有王昌龄的《闺怨》和杜甫的《 江南逢李龟年》。其中又要数老杜写得最出色,表面平静无波,底下暗流迅猛, 含蓄至极。至于义山在《贾生》中应用这种手法的成就,别人说得太多,敝人还 是来关心国家大事。   贾生就是汉文帝时的贾谊。汉初以黄老之道治天下,但是,这种“垂拱而治 ”的方式,恐怕难以应付生产发展和人口增长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信奉儒学的人 要求政府更积极地介入社会生活并抑制地方上的分裂势力,贾谊就是一个突出的 代表。他屡次上书③,“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 息者六”,把老一辈打下的红色江山说得极其不堪。周勃、灌婴等开国老臣岂是 好惹的?把他一脚踢到长沙,请贾谊做个有名无实的太傅,如果长沙王捅了乱子 ,还要唯老师的脑袋是问。所以李白要说,「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④」这些人未发迹时遭人打击,有了权立即打击别人。   还好,文帝毕竟是历史上著名的好皇帝,他还是欣赏贾谊的。“是时贾生年 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 所从出。”此人才调有谁可及?贾谊在长沙住了三年,有一天,文帝突然想起了 他,又把他召了回来。贾谊进见时,文帝正在皇宫(未央宫)的正殿(宣室)吃 祭神后沾了福佑的肉(受□〔嫠去女换里〕),顺便两人就扯起了鬼神。到半夜 ,文帝听得入迷,不知不觉地向前移动。古人坐的是铺在地上的席子,坐法是双 脚并拢,两膝着地,臀部放在脚跟上,上身挺直,所以才能下意识地「前席」。 可惜「前席」了也没用,还是“虚”的,不但谈的事情与老百姓无关,听完了, 文帝也只是让贾谊做他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后人往往不满于汉儒的鬼神之谈 和谶纬之学,不知在道家据优势的西汉初期,不谈鬼神怕连进宫的门都没有。董 仲舒不搞阴阳五行的天人感应那一套,想来也无法使汉武帝独尊儒术。中晚唐的 几位皇帝,从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到宣宗,全都迷信道士方术,穆宗 和武宗还是吃了金丹仙升的。朝臣不断上表劝解,为此受排斥也是常事。义山在 诗中对此多有讽喻,《贾生》可能也有影射本朝的意思。   在梁怀王太傅这个位置,贾谊还是有机会亲近文帝的。但是梁怀王这小子太 调皮,骑马时跌死了,贾谊感到自己没尽到做老师的责任,自责自伤,不久也病 死了,死时才三十三岁。司马迁在《史记》中把他和屈原放在一起,合编为《屈 原贾生列传》,可见他在后人心中的地位。习俗相传,文人到了长沙,总要把这 两位吊唁一番,《唐诗三百首》里就收有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⑤,本文题 目即是摘取了其中的一句。千载之下,到了八十年代,居然还有好事的日本人慕 名而往。他们发现贾谊的故宅变了幼儿园,与三位阿姨谈起贾先生,则茫然未之 闻也。   当然这也不是那些阿姨的错。今天的应该懂得这些事的人,也未必就清楚地 知道。上海辞书出版社83年版的《唐诗鉴赏辞典》,印数达八十万册,在谈《 贾生》这首诗时,居然把“受□”〔嫠去女换里〕代以简化字“受厘”。于是不 由想起一段与敝先祖有点瓜葛的故事⑥:     钱忱伯诚妻瀛国夫人唐氏,质肃公介〔宋代名臣唐介,谥质肃〕之孙,     既归钱氏,随其姑长公主入谢钦圣向后〔后姓向〕于禁中,时绍圣初也     。先有戚里妇〔皇室姻亲〕数人在焉,俱从后步过受□〔嫠去女换里〕     殿。同行者皆仰视,读□为离,夫人笑于旁,曰:“受禧也,盖取宣室     受□之义耳。”后喜,回顾之曰:“好人家男女终是别。” 编《唐诗鉴赏辞典》是大功德,要百万读者一概“读□为离”,却令人不敢苟同 。上面引文里的唐氏,也是陆游的姑母,她读为“禧”,正说出了祭神后沾了福 佑的含义。贾谊生前壮志未酬,身后又不得一见禧福,是否也太倒霉了一点?     造托湘流兮,敬吊先生。     遭世罔极兮,乃陨厥身。⑦   我有时不禁要想,要是贾谊、义山也有个大洋彼岸可去,他们的遭遇会不会 不一样?1970年尼克松拜谒紫禁城,中美关系解冻。随后,一批又一批的爱 国美胞到大陆访问视察,有几位还荣幸地受到了伟大领袖的亲切接见。有时候, 伟大领袖可能也是没有办法。比如说,接见了诺贝尔金主李振道,总不能不见另 一位金主杨振宁吧?接见了,第二天大小报纸头版头条照例有大幅报导。当年老 毛斗倒了国内的知识分子,却对爱国美胞执礼甚恭。不过,这类接见对“牛鬼蛇 神”还是很有鼓舞作用,好歹也算是对读书人的尊重吧,尽管接见时谈的也不过 是基本粒子必须遵守唯物辩证法而具有无限可分性。修地球之余,斜眼瞅着这些 报导,总令我想起李商隐的《贾生》。真是:     不爱家丁爱美军,李杨清誉掠青云。     如何快报兼头版,惟有尺捶无限分?⑧   有人可能认为这不公正。李杨搞的就是基本粒子的理论,即使物质无限可分 的说法在物理上看来缺乏根据,听老毛谈谈也无妨嘛。但是这种狭隘的专业观点 本身就是对极端热爱中国的美籍高等华人的不公正。还是邓公聪明,他就欣然接 纳了杨xx的建议,派人以访问学者的身分在香港大学建立了一条直达中枢的秘 密情报管道⑨。谁说人家知道的看不见也摸不着的玩艺只有鬼神或基本粒子? ① 李商隐《令狐舍人说昨夜西掖玩月因戏赠》。 ② 李商隐《安定城楼》,「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③ 见《汉书·贾谊传》。下文的贾谊事迹主要引自该传。 ④ 李白《行路难》三首之二,其一收在《唐诗三百首》卷四。 ⑤ 《唐诗三百首》卷六,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⑥ 见宋人王明清《挥尘录·后录》卷七,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 ⑦ 贾谊《吊屈原赋》。此赋写于长沙。 ⑧ 尺捶:《庄子·天下》,“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⑨ 见《许家屯回忆录》。 〔94/10/05〕 ◆             他 山 之 石               ——李商隐诗评选   有个美国人写了一本关于文学上的浪漫主义的书,他收集到的对浪漫主义的 定义,竟有九百种之多。由此我们可以猜想,各类古典文学欣赏派别,不应少于 九万种。兄弟没工夫一种种详加梳理,于是祭起统计力学的重整化的法宝,在从 小尺度到大尺度的变换中平均掉了所有的细枝末节,发现滤剩下的也就五种。   第一种是泛比派。虽然称派,却只有“我的朋友钱钟书”一人在内孤军奋斗 。这一派广泛引证古今中外的诗文经史,光是所要求的外文功力,就令天分略低 者望而却步。   第二派是返祖派,退休后单犁匹牛努力耕耘的西周老臣散宜生可作代表。这 一派人数不多,不过历史悠久,历代的诗话词话作者或多或少都与这派有点渊源 。返祖派强调古人与今人的审美经验不同;要理解古人的诗文,必须重构当时的 生活状况、思想氛围和语言常规,以古人之心为吾心,还古人之诗文以古人之原 意。然后才是将所构造的古人的理解与今人的理解对照,找出这些诗文之所以流 传千古的魅力所在。   第三派是随想派,就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不在意分析的框架和评论的方法 。这一派人数众多,声势浩大,席卷了无数的小派别,对文学讲义的编辑出版也 贡献最大。当返祖派将所构造的古人的理解与今人的理解对照时,所谓“今人的 理解”,主要就是取自这一派的文献。   上述三派都是大陆派,与之抗衡的则有海洋派。兄弟不懂海洋派的道道,好 在今天的新新最洋派都把力气化在什么“语言结构”上,于是可以按侧重点的不 同分为语词和结构两大派。   尽管各派为争夺稀有的文学青年资源而势如水火,兄弟却在向周文王进谏时 不幸也给自己套上了紧箍咒:“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在写了八组文章谈了李 商隐的九首诗后,不得不让各位也兼听一下。                 (一) 【散宜生按】 请先看一篇语词派的范文(《唐诗论文选集》,台湾长安出版社 85年4月版),评论的是义山的《锦瑟》:       李商隐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语词派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分析框架。把一首诗分解到单词,从字典里查出每一个 单词的所有含义,必要时再加些“人存在觉醒的方式”之类的豪言壮语,就可以 组合成一篇文笔粲然的讲义。 刘若愚 ⊙      李 商 隐 诗 的 境 界 (节录)   李商隐有些诗(指他最好的作品而言)涉及极为复杂的多种境界,代表不同 层面的真实。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锦瑟》,这首诗引起太多的争论,可见大 多数读者都受到诗中用语的强烈影响,而且知道全诗有一世界隐含其中。可是, 在描述这个世界和他们对此的反应时,各人的意见却大相径庭。有些批评家对诗 特质的描述以及他们所以如此反应的理由都未免有误,但是这并不表示他们的反 应就不真实。事实上,在批评家不同的看法中,共同点远比他们意识到的更多。 他们对这首诗所以会有分歧的意见,并非表示失败,而且刚好相反,因为这首诗 蕴涵的境界极为复杂多面,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解释,每位批评家可能只看到这 复杂境界的一面而排斥了其他的面。   《锦瑟》诗呈了超越时空限制的世界,本来不能同时存在的事物被集聚在一 起,例如:月光与太阳,海与陆,此刻的感受、情绪和过去的经验,真实的事件 和虚构的幻想。“现在”不仅与诗人个人的“过去”相混,而且更与历史神话的 “过去”揉合难分(经由对庄子与神话中望帝的引喻,庄子曾见到自身化为蝴蝶 ,望帝的灵魂相传变成了杜鹃),打破了诗现实中的好几个层面。在物质层面上 ,诗中提到“瑟”,这可能是诗人的妻子生前常玩的乐器。在想像层面上,诗中 有月光下的珍珠,阳光辉耀下的美玉。在哲人梦中的蝴蝶和神话中望帝所化的杜 鹃则表示离实际世界更远一段的真实。当然诗中同样也有情绪层面(如诗人的悲 哀、怅恨等)与知性层面(他对生命与爱的冥思)。因此,这首诗能同时引动我 们的感觉、情绪、想像和知性。即使单就感觉层面而言,这首诗也触发读者好几 种不同的感觉。《锦瑟》有明显的音乐含义,同时也有视觉的魅力。杜鹃引起更 深一层的听觉联想,再衬以丰富的视觉联想如蝴蝶、海、月光、珍珠、山、玉和 烟。附带的,我们会注意到月光下的珍珠和轻烟中的美玉,两者之间清晰与模糊 的鲜明对比。日光的温暖引起热感,而“海”与“泪”的湿润,“珍珠”的坚硬 ,美玉的润滑,却在引起触觉的感受。在情绪方面,这首诗让我们分享了诗人的 哀愁、悔恨、失望和困惑。在想像方面,全诗以具体化的语词,使我们体验梦幻 奇想的世界一如真实回忆的世界。在知性方面,它使我们惊异于生命的意义和真 实的本质。不过,这首诗所以伟大,毕竟并非由于它表达了一种新的或必然真实 的生命哲学,而是因为它具现了人存在觉醒的一种方式〖注一〗。这种觉醒方式 很多人都有过经验,但是在李商隐之前,却从来没有如此具体的加以表现。   当然,这首诗诗能揭示如此繁复的境界,又能以如此不同的方式强烈影响读 者,它卓然无伦的语言结构实在功不可没,现试加分析如下。   关于诗义的结构——并非全诗所有复杂的含义,单指诗中比较明显的知性意 义——我们可以追踪使人思想的历程。他以问“瑟”存在的理由开始全诗,再以 此与人生连接,然后,他问梦与真实本质上的关连,并举蝴蝶与杜鹃为例——杜 鹃同时引起不幸恋爱的联想。接着,诗人呈现出一幅生命悲剧的幻想,以流泪的 珍珠与烟霭中的美玉,作图画式的表现。最终,他坦承自己困惑迷惘的感受。   从上面的描述看来,诗义似乎颇为单薄,事实上,全诗决不是赤裸裸地表现 ,而是蕴丰富而复杂的诗语予以具象化。在用语方面,有几个重点必须注意。首 先,“锦”字不仅有视觉的魅力,而且引起富丽、光辉的连想,因此,“锦瑟” 暗示人一生中快乐、年轻的岁月。第一句中的“无端”两字,立即引起对生命意 义的质疑,而叠语“每一弦、每一柱”不仅从更细微之处描述锦瑟,更强调一种 意念,即已逝的年华将被一一回忆。第三句的“梦”与“迷”两字增添了困惑之 感。第四句藉“春”字触发爱情的连想,紧接着在次一对句中,“泪”字加重了 哀愁的气氛,“烟”字强化了困惑的印象。最后两句,“可待”再度提出生命的 无常,“只是”暗示追悔遗憾,而“惘然”二字更浓缩凝聚地点出诗人心中最占 优势的感受。   这首诗的意象极为成功,我们已注意到它感觉的魅力,当可更进一步探讨其 本质。单就字义而论,“瑟”字可视为一个单纯意像,只是指出一件实物,并不 包含两件事物的类比。但“瑟”字除了这种字面意义而外,同样也具象征意义。 杜鹃与蝴蝶都可视为单纯意像,可是,它们也都存在于想像层面。诗中的海、月 光、太阳均可作如是观。“珠泪”造成一种复合意像,日光中的美玉也可视为一 种复合意像,暗示无法企及的女性或诗歌所能达到的极致。   这些意像除了架构与类比的作用之外,都有象征意义。“瑟”字是全诗最重 要的象征,大体说来,暗示生命,也暗示婚姻与诗;蝴蝶象征超自然以及外表看 来不真实的存在本质;杜鹃是悲剧的象征,也是被禁止的爱情;珍珠暗示分离的 爱人,或不被赏识的才能,或二者兼而有之。而“玉”,如上文所言,可能象征 无法企及的对象或理念。   诗中有些意像内含确定的引喻——如哲人的梦与望帝的变形。另外有些意像 则暗示可能有引喻的连想——例如鲛人的传说与吴王女儿的故事。所有这些引喻 ,不论其源自历史事件或人物,传奇或神话,也不论其是否出自诗人有意为之, 总之,它们以复杂的含义使诗的内容更为丰富。   上面讨论过诗中用语的各种要素,但最重要的仍在于能同时发展成一个完整 的架构。我们品味诗中的用字、比喻和象征,一旦对诗中的感觉魅力起了反应, 就能体会其字句底层含蓄未吐的意义。我们的情绪深受影响,知性也特别警醒, 就想像层面而言,我们已进入另一特殊世界〖注二〗,这个世界因感觉的诱惑而 丰富多采,因情绪的冲撞而强烈动人,也因知性的含蓄而意味深长。藉着复杂精 妙的语言结构,诗人将这世界呈现在我们面前。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饱经世故依 然敏锐非凡的感性,以及卓越无伦的语言统御能力,不论就人生的探索或语言的 运用而论,《锦瑟》都是一首伟大的作品。 【作者简介】 刘若愚,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著有《中国诗学》和《中国文学 理论》等书,并写有李商隐专论 The Poetry of Li Shang-Yin ,上面的文章即 为该书一节的中译。 〖输入者注一〗 译者没有翻译作者在诗选部分对《锦瑟》的讲解,以至这“觉 醒方式”显得没有着落。作者(按他的诠释)是指李商隐在《锦瑟》里对存在的 真实性提出怀疑。 〖输入者注二〗 这里的“世界”和标题中的“意境”,在英文原著中同为 World ,是作者的诗歌理论的专有名词。                 (二) 【散宜生按】 看过了语词派的范文,再请看结构派的(《唐诗论文选集》,台 湾长安出版社85年4月版),评论的是义山的《贾生》。在评论短诗(绝句或 律诗)时,结构派的文章往往有可观之处。敝人现在等着读他们对于长篇巨制— —比如义山的《韩碑》——的讲解。又,原文有个别明显病句,可能是出书时排 版校对的问题,与输入者无关。 张淑香 ⊙    李 义 山 诗 的 主 题 结 构 (节录)   主题结构,是指作品中“意义阶层的安排,而且是意义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所 展开的态势”(叶维廉,《现象·经验·表现》,香港文艺书屋)。从这个界说 ,已经说明了主题结构的探讨,是基于美学的旨趣,把焦点朝向情感思想在作品 中生长变化的过程,而不是作为内容的情感思想的本身。因为当我们说“内容” 时,指的是未经过艺术处理之前的一个抽离的,没有特殊具体形相的轮廓,而主 题结构才是激发美感经验的客体;就像讲故事一样,吸引人的不是那几句话就可 以讲完的“内容”,而是那些“内容”藉以呈现出来的,有发展性的“情节”。 因此,探寻诗的主题结构,可以迫使我们回到诗的本身,进入其中,感觉诗的生 命样态与姿式。现在把义山诗中比较特殊而效果强烈的主题结构分别阐析如下。               三、情境的逆转   情境的逆转,也含有强烈的戏剧效果,亦即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分析戏 剧的结构时所提出来的“急转”。但情况的逆转,虽具有戏剧性效果,却不纯粹 是一种戏剧的呈露,不一定都是运用镜头的组织。故但凡主题结构的设计上前后 的情形产生相反的突变,作了一百八十度的逆转,这样的结构,就是情境的逆转 。例如:       李商隐  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此诗首句言文帝求贤,征见贾谊,时谊方出为长沙王太傅,故云逐臣。为求贤访 逐臣,则可见求贤之心切,求贤之意诚了。在文帝方面是如此,而在贾谊方面, 其才调无伦,也足堪为贤者,正是文帝所要求的好对象。于是一个是求贤心切的 皇帝,一个是才调无伦的贤者,这两个人一旦遇上了,照理应是一拍即合的,而 且从此君臣相得,便可以携手合作,好好的治理国家,这些意思都尽在言中。谁 知事实却大大的出乎人意料之外,第三句突然语调一变,把前面的事实全部推翻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想不到求贤心切的皇帝,见到才调无 伦的贤者,而且谈到三更半夜,然而所问的竟然不是苍生疾苦而是无稽的鬼神之 事,这种情况的逆转,所产生的戏剧效果,非常强烈,使人在毫无防备的心理状 况下,大大的为这突如其来、不合逻辑发展的逆转而目瞪口呆。所以,这首诗的 前两句是一个情境,后两句又是另外一个情境,这两个情境,对比而产生逆转; 而情境的逆转突变,是利用语调的改变、语气的转换,达成推翻破坏前面情况的 目的。「可怜夜半虚前席」的句式是2-5的节奏,“可怜”两字必须作语调的 停顿〖注〗。这种节奏,有表示惊愕与紧张的效用,所以,节奏也把这种急转的 情势烘托出来了。又因为前后情境之间,互相对峙,互相冲击。由于前面的情况 是那么美好难得,所以后面的逆转情境也就显得更加悲哀,而后面既是如此的悲 哀,则前面的情境也就只不过是一个幻象而已。情境上是如此,而诗句间,字面 上也形成对比,如三、四句之间,“苍生”与“鬼神”即是。因此,情境的逆转 所产生的是对比与冲击的张力,由此张力而激荡出贾生无限的悲哀与对文帝的讽 刺。所以,以情况的逆转为其主题的结构的诗,给人的冲击力最大,印象也最深 刻。 【作者简介】 张淑香,台湾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任教于台湾大学中文系,著 有《李义山诗析论》和《元杂剧中的爱情与社会》等书。 〖输入者注〗 律句的句中之顿,是在平声上。「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 鬼神」,上句顿在“怜”字处,下句顿在“生”字处。在朗读「可怜夜半虚前席 」时,句式确实是2-5,但是这和它的语意结构无关,只和平仄有关。王昌龄 《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 封侯。」这诗与《贾生》一样,也是“情境的逆转”,第三句在语意上是2-5 ,传统的读法,却是顿在“陌头”的“头”字处。这就是为什么平声如此重要, 而且写律诗决不可“犯孤平”的原因。当然,中文硕士不是腐儒,不必在意吟诗 之类的雕虫小技。                 (三) 【散宜生按】 海洋派的范文已经贴过,最后一篇是随想派的(《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83年12月版),评论的是义山的《春雨》:       李商隐  春雨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晚,残宵犹得梦依稀。  〔□:日宛〕     玉□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王当〕 随想派自然以随想见长,象文中的“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俺似乎见到了撑着 雨伞踽踽独行的戴望舒。作者大概忘了唐代的街道是要跑马的,长安的大街有一 百来米宽呢。又比如,义山点明了是“新春”,文中却随想到“春之将暮”。   泛比派的文章就不引了,有兴趣的可以读钱老的《谈艺录》——那可是字字 珠玑,读了终生受用。要是不怕篇幅浩繁,更可进一步读读《管锥编》。 余恕诚 ⊙           春 雨   一个春雨绵绵的早晨,诗中的主人公穿着白布夹衫,和衣怅卧。他的心中究 竟隐藏着什么?究竟何以至此呢?诗在点明怅卧之后,用一句话作了概括的交待 :「白门寥落意多违。」据南朝民歌《杨叛儿》:「暂出白门前,杨柳可藏乌。 欢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白门当指男女欢会之所。过去的欢会处,今日寂寥 冷落已不见对方的踪影。与所爱者分离的失意,便是他愁思百结地怅卧的原因。   怅卧中,他的思绪浮动,回味着最后一次寻访对方的情景:「红楼隔雨相望 冷,珠箔飘灯独自归。」依然是对方住过的那座熟悉的红楼,但是他没有勇气走 进去,甚至没有勇气再走近它一些,只是隔着雨凝视着。往日在他的感觉里,是 那样亲切温存的红楼,如今是那样的凄冷。在这红楼前,他究竟站了多久,也许 连自己都不清楚。他发现周围的街巷灯火已经亮了,雨从亮着灯光的窗口飘过, 恍如一道道珠帘。在这珠帘的闪烁中,他才迷蒙地沿着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独自 走了回来。   他是这样地茫然若失,所爱着的形影,始终在他的脑际萦回。「远路应悲春 □〔日宛〕晚,残宵犹得梦依稀。」他想,在远方的那人也应为春之将暮而伤感 吧?如今蓬山远隔,只有在残宵的短梦中依稀可以相见了。   强烈的思念,促使他修下书札,侑以玉□〔王当〕一双,作为寄书的信物。 这是奉献给对方的一颗痛苦的心,但路途遥遥,障碍重重,纵有信使,又如何传 递呢?「玉□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且看窗外的天空,阴云万里,纵 有一雁传书,定能穿过这罗网般的云天么?   以上是这首诗大致包含的意境。男主人公的处境、活动、心情,基本上是清 楚的。读者所难于知道的,只是这种恋爱的具体对象和性质。据作品本身看,所 爱的对方大概是由于某种不得已的原因,远离而去了。这在封建社会恋爱和婚姻 不由自主的情况下是难免的。李商隐在他的组诗《柳枝五首》序中曾述及洛阳有 一个女子属意于他,但不幸被“东诸侯取去”而铸成了憾事。《春雨》中推想对 方「远路应悲春□〔日宛〕晚」,又感到当时的环境如「万里云罗」,可见这种 恋爱或许也是与受到“东诸侯”之类权势者的阻隔有关。不过,这毕竟只能是一 种推测,具体的背景今天已无法考知了。   李商隐在这首诗中,赋予爱情以优美动人的形象。诗借助于飘洒迷蒙的春雨 ,融入主人公迷茫的心境、依稀的梦境、以及春□〔日宛〕晚、万里云罗等自然 景象,烘托别离的寥落,思念的深挚,构成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红楼隔雨相 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一联,前一句色彩(红)和感觉(冷)互相对照。红的 色彩本来是温暖的,但隔雨怅望反觉其冷;后一句珠箔本来是明丽的,却出于灯 影前对雨帘的幻觉,极细微地写出主人公寥落而又迷茫的心理状态。末联「玉□ 〔王当〕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也富于象征色彩,很有创造性地借助 于自然景象,把「锦书难托」的预感形象化了,并把那抑郁怅惘的情绪与广阔的 云天,融合成一片。凡此,都成功地表现出了主人公的生活、处境和感情,情景 、色调和气氛都令人久久难忘。这种真挚动人的感情和优美生动的形象结合在一 起,构成一种艺术魅力,在它面前,人们是免不了要支付出自己的同情的。 【作者简介】 余恕诚,大陆研究李商隐的专家,曾与刘学锴共同编辑《李商隐 诗歌集解》。《唐诗鉴赏辞典》里李商隐诗的解说,多为此两人所撰。 〔94/10/19--94/10/23〕 ◆          译 诗 深 浅 入 时 无            ——李商隐的一首律诗的翻译   在第三十六期《枫华园》上写了篇《自爱斯文更爱天》,说的是沃尔特·萨 维奇·兰德的一首诗的翻译。谈到祥子提出的时态问题时,笔者曾说,“中文的 时态是隐性的,是潜伏在上下文之中的。”当时由于篇幅所限,未能对这句话作 进一步的说明。网共中央的前辈在创建中文网上一片江山时,制定了“学术问题 不留漏洞”的规矩。今天,趁着老编要稿的机会,把这个“入时”的问题反个方 向再谈一下,即是从古诗英译看时态的对应。   说“中文〔古诗〕的时态是隐性的”,当然不是说古诗里就不会明确指示时 态。比如,收在《唐诗三百首》里的下面这首七绝:       朱庆馀  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第一句「昨夜」点明过去时,第二句「待晓」点明将来时;两句前後一拦,最后 一联不是现在时也难。但是,在更多的时候,古诗中的时态,不是象英语那样通 过语法手段(动词的过去时、将来时等)明白地表示出来,而是留给读者自己去 意会。我们来看《唐诗三百首》里的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      李商隐  无题(二首选一)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   都说李商隐的无题诗难懂,其实,难懂的是其中的寄托,至于字面意思,一 般还是清楚的。当然,“诗无达诂”,何况李商隐的无题诗又以歧义繁多而著称 。有鉴于此,即使是字面意思,笔者也采取理工科的假说判据:第一要没有内在 矛盾;第二要能比别的说法解释更多的事实;第三应该简要明了。三条的重要性 也是按这次序排列。在这样的指导原则下,我们不妨一联一联地分析一下义山的 诗句,看看都是些什么时态。   首联说一个女子在秋日的夜半缝制帐幕。「凤尾香罗」是织有凤尾图案的绸 缎。现在的注解、今译之类的书,往往把这“帐”或明或暗地说成是床帐,这是 不对的。唐人用的床帐是方的,不应该是「圆顶」。宋人程大昌的《演繁露》说 :“唐人婚礼多用百子帐,……卷柳为圈,以相联锁,百开百阖。……其张弛既 成,大抵如今尖顶圆亭子,而用青毡通冒四方上下,便于移置耳。”这里讲的青 毡(碧文)覆盖的尖顶圆亭(圆顶),就是古代的“青庐”,是树在女家门外, 结婚时让男家迎娶新娘的地方。《孔雀东南飞》里的刘兰芝,被家人逼迫改嫁, 在迎亲的前夕,「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她被热热闹闹地送入青庐。夜深 人静后,兰芝「举身赴清池」,留下一段千古传奇。《孔雀东南飞》里也可以找 到方床帐的证据:「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与义山同时的温庭筠,还在七 律《偶游》中如此描写睡美人的闺房:「红珠斗帐樱桃熟,金尾屏风孔雀开。」 可见状如复斗的方帐沿用甚久。   “青庐”这种婚前礼仪似乎有点奇怪。不过,在老共架着他们“从原始社会 一步跨入社会主义天堂”之前,西南的少数民族却颇为普遍地保留着更原始的“ 青庐”风俗。某些部落的瑶族女子,成年后就住进大门口的一间孤立小室,在外 墙打一个小洞,晚上在洞口与求婚的男子谈情说爱;黎族女子到十四、五岁,在 家旁盖一座只能睡觉的“隆闺”,与中意的男子共宿;壮族曾有“入寮”的习惯 ,待婚女子与准丈夫住在娘家寨子外的临时茅棚,经过一两年的考验,彻底满意 了,才跟着丈夫到男家去。从这里我们大概可以猜测到“青庐”的由来:对上古 少女婚前性自由的一种追谥。义山诗中的女主人公,就是在缝制这样的一个“青 庐”。古人多在秋季完婚,她是要嫁人了。缝制青庐是个大工程,她一直做到深 夜。这里要强调的是“缝制”这一动作——现在进行时。   但是她要嫁的是否就是意中人呢?颔联中,她想起了很久前的一次邂逅。在 路上突然见到了他!团扇遮着她羞红了的脸,还没想好要怎么办,或是刚蓄起开 口招呼的勇气,车子却已经走远了。这次邂逅应该在颈联的相思之前,是发生在 过去的一件完成了的、而且无法重复的事——过去一般时。这一句很难译。不发 光的那部分月亮,古人称为“月魄”。新月将生未生之际,就是月魄团圆的时候 。这句的出处,汉乐府《怨歌行》本为「裁成合欢扇,团团似明月。」义山不说 “明月”却说“月魄”,于是不但是指团扇,也指女子害羞时以扇遮面,一时收 敛了她的明丽。炼词炼到这份上,真不知俺大师兄玉溪生是怎么想出来的。   颈联写的就是这次邂逅之后的无尽相思。有多少次,她一个人在夜里枯坐到 蜡烛光暗?从去年夏天的「扇裁月魄」,到今年秋天的石榴裂红,整整一年多了 ,这匆匆一面之后,为什么再也没有他的消息?「断无」当指较长一段时间,因 此我们假定是相遇在去年夏天而不是今年夏天。「曾是」和「断无」的都是一年 来总是在重复的、而且延续到现在的事——现在完成时。这里「石榴红」或许也 暗示女子出嫁,据说这也是婚礼上所用的一种美酒的名字。不知是否从义山开始 ,“为君今夜石榴红”,在后世成了处女献身的隐语。如今出的书,一般都将「 石榴红」解为石榴花开,其实唐人诗中的“榴花”往往是海榴或山石榴(杜鹃花 )。而且,石榴在夏季开花,夏季多西南风,这与末句的「何处」不合。义山另 有《石榴》诗一首:「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可羡瑶池碧桃树?碧 桃红颊一千年。」诗里写的也是石榴果,也有人间红颜难久之意,值得注意的是 ,义山在诗中是将石榴果的“红”与桃红相比。   尾联里用了两个典故。「斑骓」出自六朝民歌:「陈孔骄赭白,陆郎乘斑骓 。徘徊射堂头,望门不欲归。」意中人和我们的女主人公或许隔得并不远,却不 见他骑马归来。自从那次邂逅后,她一定在路上多次找过意中人的白斑青骓马。 看来她的意中人也是王维《少年行》里的那类人:「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豪侠 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他们沉溺的是一个男人的世界, 钟情的是在渭水边的酒楼开怀畅饮。她能怎么办呢?「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曹植《七哀诗》),这是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出嫁之前的最后一点 无奈的幻想了。愿为夏日的西南风,也是追悔去年夏天「扇裁月魄」的痛失良机 吧?但是秋季刮的却是北风啊!义山把典用活了。曹植笔下的女子是见了西南风 而想做西南风,义山的女主人公却连西南风都找不见!时机已失,好梦难圆—— 只能是虚拟语气,现在时。   义山的这首诗,四联四个时态,除了「曾是」两字外,没有一处的时态是明 白写出的。即使用了「曾是」,也不能简单地译为过去一般时。当然,义山本人 未必有十分清楚的时态概念。笔者在这里谈时态,打个比方,相当于用现代的化 学分析技术鉴定青铜器的成份,至于商代的工匠是否如此配料,则不在考虑之内 。想通了这一点,敝人向义山唱个肥喏,把这首唐代情诗的翘楚,翻译如下。这 一次是从母语切换到后妈语,只能将就一点了: Perfumed phoenix-tail gauze, in folds they lie; She is sewing the sappire yurt for marriage ... The Moon-shaped fan couldn't hide her face of shy; Words escaped her, rumbled away the carriage. In lonely nights she's watched candle to die; Red is pomegranate, yet has come no message. Under a river willow, is tied his horse; If only South would bring her t'ward his course! South 在这里是“南风”的意思,一般只用在诗歌里。这个用法,今天在中等的 英语辞典里已经查不到了,我从国内带来的《新英汉字典》(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8年版)倒是注了。在长诗《唐璜》里,希腊美女海蒂把遭了海难、昏迷 不省的唐璜拖到山洞安置,望着他吹气如兰时,拜伦写道(第二歌第168节): Breathing all gently o'er his check and mouth, As o'er a bed of rose the sweet South. 参考了别人对义山这首《无题》诗的翻译,在末句用的都是 southwest wind 。 译得固然精确,整句读来却是太长,减淡了诗味。既然英语本来就有“甜蜜的南 风”的说法,何不借用一次?其实笔者的译诗在格律上也是模仿了《唐璜》:一 行大致是五个轻重音步,韵脚的排列是 abababcc 。拜伦在《唐璜》里也写到石 榴,不过他不用 Red,他用 Cleft——裂开的石榴。或许这也是我该用的。   把译诗与原文对照,我们可以发现,从隐性变为显性的,不但有动词的时态 ,还有诗中主人公的人称,和一些指明方位、时间的副词。在古诗中往往不必明 白说出的,又岂止是时态而已。这么说,今天谈的是不同文化的相异之处;似乎 不是上次的“世界真小”、各民族的心灵深处毕竟还是相似的多。不过,要是没 有相异之处,文化的交流也就失去了意义。相异才能互补。英语的时态概念帮助 我们更清晰地理解义山这首《无题》诗的思路;另一方面,唐诗的艺术成就,也 给某些西方文人以重大启发。在拜伦的时代,英诗很少有像这首《无题》诗那样 对时态做出如此快速变动的,义山的这首《无题》诗,更像是一组电影蒙太奇镜 头,一联就是一幅跳跃的画面。而蒙太奇镜头,据大导演爱森斯坦夫子自道,居 然就是受了中国文化的影响才创造出来的! 〔94/11/20,原载《枫华园》第三十九期〕 ※※※※※※※※※※※※※※※※※※※※※※※※※※※※※※※※※※※ ※                                 ※ ※ 联系邮址:Sanyee_Tang@mindlink.bc.ca              ※ ※ 作者简介:散宜生,本西周人氏。闻海外有民主自由乐境,欣然东渡, ※ ※ 择土枫叶之国,结庐夜雨之都,并改号世界公民。碌碌谋食之馀,恒读 ※ ※ 中文古典以明德,通览洋码新潮而益智。有客问志,笑而不语,惟指楹 ※ ※ 上长联:                            ※ ※      I would have written of me on my stone        ※ ※      I had a lover's quarrel with the worl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