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 史 赝 品                ·莲 波·   我总觉得,看电影是一种简捷的学习途径。在短短的几个小时的聚精会神中 ,可以比平时几天松松散散的看书得到更多有效的东西。   我算是个挺有历史观的人,也爱了解历史的细节。若常常去看书,一来是坐 不住,二来坐住了看了也未必能往心里去。   我爱历史,可又不大敢相信历史,世界各国都这样。尤其是敝国的以邓力群 为首的人们编撰的历史,那是只能当野史来读的。若想从中窥得一丝历史的本来 面目,这愿望几乎不可能实现。   于是我常常苦恼:历史本来就沉重,人为的过滤与提纯又使它变得好干涩。 这样去读历史,岂不是要发疯?   不读算了嘛。   可是,我又不甘心于无所知。万一我的前世是那汗青里的一个名字,若哪天 前世的我托梦来了,今生的我却茫茫然什么也不晓得,这岂不是太掉价?   于是我常常挺苦恼的。暑假的下午,总是捧着一本实在应该看的历史书,躺 在凉台前的藤榻上,对着窗外亘古的蓝天发呆。   有那么一天,呆累了,就出门去买画报看。买了几本电影电视什么的。翻着 翻着,我突然大悟,何不用看电影的方式来了解历史呢?那么多的历史片子,通 通看过来,我大概就差不多可以去开历史课了。   反正都不真,反正都是漫天迷雾,都让邓力群们大野过了,再让编剧导演们 小野一番又有什么了不起的。至少里面那些角色都是存在过的,那些名字大致也 还都对。那么,就看电影学历史吧,历史,本来就是由那些名字组成的,真正的 细节,不在乎了,没有人想知道,也没有人敢知道。   前清以前的戏,因为没有写真的照片传下来——即使后来有照片了,也因为 技术不够进步,大都模糊不清——所以随便演,演员也随便选。这些太古老的, 我大都没有兴趣,太刻板了,太脸谱化了——本来嘛,御用画师们手下,又敢散 出几分灵气?唐宗宋祖,只有一点服饰的不同,此外就一概肥头大耳、日角龙庭 ,全象强力维他命或宝儿康的广告形象。   闲话少说,我想说的是——我一般只对以一九一一年以后的事为主题的影片 感兴趣,因为,我知道那些人物真实的面庞,那么,我就可以与剧中的模样对比 着,欣赏着,从而达到一种剖析与研究的愉悦。   这些,都是仿制的,是赝品。然而赝品,也有高明与低劣的区别。高手造出 的赝品,同样也可以价值连城;而无锡惠山脚下,总是摆在地摊上出售的泥捏的 维纳斯,也算得一种赝品吧。   我就这样观察着,辨别着,俨然在心里把自己当作了一个鉴赏家。   看到现在,看了十好几年了,过份低劣的倒也少见。拍现代史题材的,总不 惮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从物到景到人,什么都用最好的,因为这毕竟是在干一 件塑金身似的事情。   然而真正的神来之品,也不多。我想也是的,在束手束脚的情况下,即便本 来有几分神气,也都消磨掉了。这和画师画唐宗宋祖是一样的——不会画得差, 因为他们都是一流的画师;也不会画出神气儿来,因为不敢太细致,太真实,画 出来的,都是水平大致相仿佛的标本。   要说在我印象中还站得住脚的,也还有一些。记得早期的佳作,要数《西安 事变》。就是那片之后,确立了孙飞虎演蒋介石的无法取代的地位。而且,从这 片开始,中国的历史片变得有血有肉起来,人物开始骨肉匀停,而不象以往的, 都只有皮影般的筋筋条条。从这片开始,一贯万恶的蒋介石,也约略有了些人味 起来。值得一说的是此片中的张学良演得极棒。看了很多关于张学良的片子,要 么过于奶油,要么过于死板,总不能在公子与将帅、倜傥与坚毅之间找到平衡点 。而《西安事变》里的少帅,真是很有气质,那演员,是叫金安歌吧。   《开国大典》也是不错的。天安门城楼上黑压压地望去,真是与真实的历史 图片神似。这部片子值得称道的地方,是对一批国民党将领的刻划。从作为主要 人物的张治中、李宗仁,到一闪即过的白崇禧、顾祝同,都很有特点,而且与历 史人物的真实形象也很接近,真难得煞费苦心去一个一个地找。在此片中,有一 处细节:老蒋夜半视察海防,将领们却在打牌。老蒋一声不响,拉开输家,坐下 便打。众人吓得浑身发抖,哪敢真打。未几,老蒋大赢,然后叹了口气,下了桌 ,把钱分给大家。这时说了一句话,我能一字不漏地记下来:“打牌,你们不行 ;打仗,我不行——长江前线,拜托诸位了。”   据说这是真事,当时牌桌上那几位,真打的时候一个没溜,全殉党国了。   敢在电影里表现这样的情节,导演真该敬他一杯。   可惜的是,《开国大典》里的周恩来没有请到王铁成演,看着就别扭,就不 接受,算是个小小遗憾吧。古月的老毛,王铁成的老周,孙飞虎的老蒋,都成电 影史上的里程碑了,无可取代。   近一些的,有《开天辟地》,讲共党成立的。这部片子中的早期知识分子群 像图,真是精致极了。邵宏来演的陈独秀,最是传神。对儿子的不讲情面的耿, 撒传单被警察抓住后的痴,都很有人情味,把一个心灵单纯的、信念执拗的,带 着狂热而又浪漫的空想主义色彩的成熟的知识分子和不成熟的革命者刻划得入木 三分。在这部片子里,首次出现了许多从未出现于银幕上的人物——这些人物都 太复杂,提起了都觉尴尬,所以总是隐去,慢慢地大家都忘了——象陈公博、周 佛海、李汉俊、包惠僧等,还有胡适之一类的文人,本来也很少在影视中出现的。   有趣的是,《开天辟地》中的青年老毛和杨开慧演员选得太美化,表演又过 火,怎么看怎么想琼瑶戏里溜出来的一对金童玉女。一时街头巷尾传为笑谈。   另外,《孙中山》、《周恩来》、《秋白之死》、《宋氏三姐妹》等一些片 子,也都是还可以看的。   在影视形象上,可气的是,至今还未给予汪精卫以必要的客观与尊重。通常 演汪精卫的是一个叫马红鹰的人,肥胖、浮肿,面目可憎。我小的时候,总以为 汪精卫就这贼样儿。后来看《汪精卫评传》之类的书,翻开封面,忽见一个潇洒 极了的人儿,真是倾倒又气倒。   中国的现代史上,英雄太多,美人太少,所以宋氏三姐妹就成了导演们的最 爱。霭龄的富贵、精明,美龄的骄纵、风流,这都还好办些。但看到现在,没见 一个演庆龄演得让我接受的。庆龄是一个很虚幻的历史人物,或者说空灵,总是 沉默,却总是被供在高台。她多多少少有些人间烟火触不到的感觉。其实有些演 员——象李羚,长得够象她的,可演出来,总不是那个味儿。后来我想通了,关 键是没有那双悲天悯人的雾蒙蒙的大眼睛。   但是,庆龄又仿佛是谁都能演的一个角色,她的特征太明显,太单一——净 素的黑旗袍,光洁的大发髻,极淡而极精致的妆扮,以及若有若无苦苦微笑着杳 望前方的神情。   我也曾制作过这么一件赝品:去中山陵玩,在同行者之中找了一个圆脸纤巧 的女孩,给她盘了发髻,穿了黑的长裙(没有旗袍),化了一点浅浅的暗暗的妆 ,然后极力启发她挤出一脸小苦样儿。等照片一洗出来——呀,凝重的灰的中山 陵,悲切的长裙如墨、粉面如雪的玉人儿——一刹那,好象真的历史倒转了,一 出谙于永夜的天人永隔的思念,正在缓缓启幕。 (《新语丝》9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