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请辞“公共知识分子”桂冠 ·方舟子· 《南方人物周刊》评出“影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50人”,我是在搜狐上看到的 (http://business.sohu.com/s2004/zhishifenzi50.shtml)。这50人是:   经济学家:茅于轼 吴敬琏 温铁军 张五常 郎咸平 汪丁丁   法学家、律师:张思之 江平 贺卫方       历史学家:袁伟时 朱学勤 秦晖 吴思 许纪霖 丁东 谢泳   哲学史家:杜维明 徐友渔   政治学家:刘军宁   社会学家:李银河 郑也夫 杨东平   作家、艺术家: 邵燕祥 北岛 李敖 龙应台 王朔 林达夫妇 廖冰兄 陈丹青 崔健 罗大佑 侯孝贤   科学家;邹承鲁   公众人物:华新民 王选 高耀洁 阮仪三 梁从诫 方舟子 袁岳   传媒人:金庸 戴煌 卢跃刚 胡舒立   专栏作家、时评家:林行止 杨锦麟 鄢烈山 薛涌 王怡 这名单中的许多人,我有的“认识但不熟悉”,有的不认识甚至第一次听说, 这是我的孤陋寡闻,并非他们不够“公共”。剩下的“认识而且熟悉”的人(指 熟悉其言行,并非指个人交往),有的是我很尊敬的人,例如北岛、崔健、金庸、 邹承鲁,在各自的领域都做出很高的成就,能与他们同列,我感到过于荣幸;有 的则是我很鄙视的、曾被我一再揭露过的人,例如“阿米诺酸”汪丁丁、错误百 出谎话连篇的“美国通”林达夫妇(即“丁林”)、“耶鲁大学历史系博士候选 人”薛涌,与他们相提并论,我认为是一种耻辱——他们想必也是躲我唯恐不及 的,例如汪丁丁曾根据我的言论和照片断言我有相当明显的精神病症状,而有谁 愿意被和精神病人归在一起? 鲁老爷子曾经讽刺过中国人有十景病,报刊如此热衷于评什么10人、50人、 100人,其实也是这十景病的症状,无非是给读者增加点饭后的谈资。今年5月份 南京的《东方文化周刊》的编辑不知道吃错了什么药,把我和一些娱乐圈、体育 界名流放在一起评为“2004年十大青年‘呕像’”的第二名,讥讽我揭露学术腐 败是“表演”、“招摇过市”,是用“打砸抢”的行文风格“把空穴来风变为言 之凿凿”,要替我洗去“学术口红”,以学术大师兼德育教授的身份教训我“努 力学习不懂的文化知识,认真探索新的学术领域,免得到处打假反而闹出学术笑 话”,“如果你不会做人的话,你的才学也会为之抹黑”(都市放牛《方舟子: 反腐英雄的学术口红》 http://www.xici.net/main.asp?doc=38452619)。对这种下流小报是犯不着与 之计较的,这种无聊得达到无耻地步的攻击只能凸显攻击者的弱智与阴暗,不具 有任何杀伤力。但是《南方人物周刊》的评选似乎还有几分严肃,其标准据说 “一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二是对社会进言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 动者;三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但是对汪丁丁、林达夫妇、薛 涌之流,我看不出他们发表的公共言论与其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有什么关系。林 达夫妇、薛涌的“学术背景”不过是“人在美国”,因此胡说美国的历史与现状 误导中国人就成了其“专业”。至于汪丁丁,则是贩卖知识赝品的典型,受骗上 当的编辑诧异于他“到底读过多少书?”,又“希望他更清晰、有力地表达”, 却不知汪丁丁无非是冒充博学唬人,对所要表达的东西自己也没有耐心去弄明白, 又如何能做到“清晰、有力”?所以只能自称“模糊的思考者”。我也不知道他 们参与过什么公共事务,至于他们是否有理想或有什么样的理想,更是天晓得。 这三个伪知识分子据说在国内都有众多的吹捧者、追随者,也算是这个假货横行 的时代特色。和这样的人同列,真是比与木子美同列还要令人恶心(《中国高新 技术企业》2004年6月号评出影响中国互联网的100人,把我和木子美都列进去), 因为木子美至少还是真诚的,而这种人全身上下透着的是假。 但是这个名单的推出,似乎另有目的,是为了炒作被谦虚地排到名单最后的、 该刊所属报系的两位专栏作家薛涌和王怡。与绝大多数入选者只有百来字的简介 不同,这两人各有专文介绍:《薛涌:在美国做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王怡: 知而不言是一种罪》(作者何三畏)。前一篇文章在网上见不到,后一篇文章我 已评论过,先把我以前的评论转引如下: 看了这篇疑似星宿派传人所写的马屁文章,才知道“德配天地,威震寰宇, 古今无比”的星宿老仙原来在中国互联网上转世改姓王了。如果你不想让隔夜饭 都吐出来,就往下读吧:“他是第一个从互联网走进公共领域的知识分子”(此 人2000年才上网)、“在中国互联网的短暂履历上,……最受年轻人追捧”、 “王怡的出现意味着七十年代出生的知识分子获得表达”、“尖锐而沉稳的思想, 坚定而机智的表达”、“一个互联网时代的公共知识分子神话”、“网络意见领 袖”、“在这个喧嚣的世界,王怡过着最纯粹的知识分子生活”、“一个人没有 人群中的精英自诩,他写了文章也不好意思拿稿费”…… 根据王怡自设的标准“知而不言是一种罪”,则这位“网络意见领袖”不知 已犯下了多少罪行了。比如说吧,王怡曾在文章中多次引用过朱苏力的法学观点, 也曾经撰写长篇文章专门推荐朱苏力著作,吹捧朱苏力那些莫测、奔放的法学思 想“是十足的金玉良言,尤其对年轻法学研究者的学术取向称得上醍醐灌顶”、 “已经说出了足够多令人耳目一新的雄辩之辞,并对目前僵化的法学思路造成了 足够的冲击。”(王怡《法治如何中国?》)对朱苏力不可谓不“知”。但是朱 苏力-甘德怀事件发生两个月来,却没有见到这位“网络意见领袖”对此发过一 言,甚至在被网友追问时也一言不发,不正是一大“罪”? 这句话说得倒是很有几分自知之明:“像一个厚脸皮的推销员,热衷于把他 的思想不断地锲入中国的现实。”不过这种君子还是去当推销员更合适,谈什么 思想,当什么青年导师,乃是对读者智力的侮辱。 我以上的评论被人转到国内一个以“中国最好的学术思想论坛”为追求的论 坛后,王怡在那里抱怨说:   这个方舟子实在令人摇头。以前没有认真读过他的东西,不知他到底尽量如 何。但方先生既然读过我的《法治如何中国?——在“下乡”与“上访”之间》 一文,却看不出来我整篇文章都在批判苏力的本土资源论。反而说我“曾经撰写 长篇文章专门推荐朱苏力著作,吹捧朱苏力”云云,不是看文章不认真,就是智 力问题了。看来盛名之下,彼此都有些意外。也算有意思。   不管王怡是否同意朱苏力的具体观点,像“十足的金玉良言”、“称得上醍 醐灌顶”、“令人耳目一新的雄辩之辞”云云难道不是吹捧,竟是批判不成?王 怡要跟我比文章阅读能力或智力,我一点兴趣也没有,就像我没有兴趣知道看文 章要认真到什么程度才能弄明白王怡说“法治到底如何中国,否定性的结论是一 面按摩、一面充血是绝对不行的”(王怡《法治如何中国?》的结束语)这种呓 语究竟是什么意思。他如果能把他拿来当艺术照背景的那几千本书都翻上一遍, 也许还能提高阅读能力,至于提高智力,这辈子就免了吧。 但还有比这更有趣的。在那个论坛,见到一个叫狄马的评论说:“像《南方 人物周刊》这样的杂志,王怡不上去,邓小平就会上去。支持王怡兄。”王怡答 曰:“狄马兄,谢谢。你这句话说得真好。让我想和你喝酒。我已经一年半没喝 酒了。”又见到王怡本人如此评论这个“影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50人”名单: “也对我目前的处境有好处。一点点增加搞我的成本。”“我之所以多谢何三畏 兄和很多其他朋友,因为我原本更有可能的,是应该被列在这个名单上。但他们 努力想把我放在光天化日下,是真诚的为了帮我一把。所以沈兄才说看到这个报 道松了一大口气。这个心比报道本身对我个人更有意义,也让我喜乐和感激。” 原来这个名单是王怡的朋友们弄出来的,而其中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帮王怡一 把,推出“一个互联网时代的公共知识分子神话”、“网络意见领袖”! 鲁老爷子曾感叹过,清朝的中叶,要做官可以捐,到得民国,官总算说是没 有了捐班,却有了捐学者文人,“只要开一只书店,拉几个作家,雇一些帮闲, 出一种小报,‘今天天气好’是也须会说的,就写了出来,印了上去,交给报贩, 不消一年半载,包管成功。”(鲁迅《准风月谈·各种捐班》)老爷子如果活到 现在,恐怕又要感叹“捐班派”又发扬光大,连“公共知识分子”也是可以捐的 了,只是费时稍长,需要四载才能成功,而且也不能独享,还需让利给四十多人。 我喜欢在网络上发表意见,图的就是网络上的自由自在,没想到竟有了“网络意 见领袖”统一天下。我自知没有资格当“领袖”的陪衬,更不想被用于增加“领 袖”的身价,因此对这个不请自来的“公共知识分子”桂冠,只有敬谢不敏,坚 决辞掉。 参考文献: 新语丝“立此存照·汪丁丁事件专辑” 新语丝“立此存照·薛涌专辑” 方舟子《错误百出、谎话连篇的反科学审视——评丁林〈重新审视猴子审判案〉》 方舟子《岂能用反科学谎言拯救信仰——评丁林〈拯救信仰的努力〉》 (XYS20040910)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