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按:此文原题《神奇的肿瘤抑制剂“魏氏佐剂”》,其中有一部分内容有误。 PNAS论文中的图3未列出肿瘤生长的时间(比较奇怪),所以不能与魏院士的论文 做比较。原先提到的1周时间当指肿瘤接种的时间点。论文正文提到时间时未用介 词,又未标出肿瘤生长时间,所以误读。我已将有关段落删除,对此非常抱歉。但 是对魏院士错用文献的批评仍然成立。】 再说为什么我认为魏于全院士的论文有假 ·方舟子· 这一篇本来应该是《为什么我认为魏于全院士的论文有假》的后续,因为打岔 去答复魏院士的答复,所以拖了一下。 在文章中罗列一大堆专业文献,可以显得自己很专业,以吓唬住外行,反正他 们是不会去核对这些文献的,即使去查了也看不懂,而内行呢,却未必有时间、有 心思去核对。而其实那些吓人的文献可能和要说明的观点没有直接的关系,甚至是 相互冲突的。“白字秀才”、“直言了”之流就是网上文献唬人派的代表人物。 魏于全院士对罗列文献也有特殊的偏好。他用什么方法测量肿瘤直径,明明是 个用一句话就可以说明白的,他却绕了一大圈,列了四篇文献让我自己去看,而这 四篇文献所用的方法又不一致,搞得我到现在也没有完全明白他究竟用的哪种方法。 但魏院士对文献的巧妙使用还不限于此,还有更具独创性的。下面我就举一个例子。 司教授认为魏院士发表在《中华肿瘤杂志》上的论文是一篇十分拙劣的假科学 论文的一个主要理由,是该论文中对照组肿瘤的生长速度慢得令人难以置信,长了 20天才只有300 mm^3,而按其他人的结果,应该有4000-6000 mm^3,差了十几倍, 让人怀疑他们是不是真的做过这个实验: 【根据他们对对照组动物肿瘤生长的描述,可以肯定,他们所使用的小鼠的黑色素瘤 细胞株B16,或C57小鼠是绝对不合格的。凡是做过此类动物实验的人都会知道,B16 黑色素瘤细胞接种到C57皮下后,20天左右在没有任何干预的情况下,都会长至 4000mm^3-6000mm^3以上,并引起小鼠死亡。……根据以上所举的几个问题,我不愿 意相信,魏于全院士不懂得进行肿瘤免疫研究的最基本的实验规矩,我只能怀疑,作者 是否真正进行过这一组实验,或者说,这是一篇胡乱拼凑的论文.】 魏院士对此解释说(见2003年致《中华肿瘤杂志》编辑部的信):   【⑨关于肿瘤生长速度。本研究的肿瘤体积比司老师提到的本杂志2002年,第 9期所载的张波等的论文中的肿瘤体积相对要小。有几方面的原因,其一是我们 接种的细胞数量为每只鼠5×10^4而张的论文中为每只鼠1×10^6个细胞用于抗肿瘤 血管生成治疗。我们用的细胞数量为张的二十分之一。其二,我们的治疗组是佐 剂+异种抗原,故对照组是只有佐剂。本文中使用的完全福氏佐剂含有结核杆菌。 已知结核杆菌或佐剂有增强或调节抗肿瘤免疫反应,并抑制肿瘤的生长 (Ravindranath, MH., Int J Cancer. 1998; 75:117-24; Turcotte,R.,Rev Can Biol. 1977; 36 :253-63; Yoo, YC., Arch Pharm Res. 2002; 25: 522-7; Nadler, R., Clin Exp Immunol. 2003: 131: 206-16)。这几方面的原因可能 是本文对照组的肿瘤体积较小的原因。实际上,类似本文肿瘤大小也见其他学者 的报道 (Xiang, R., et al. PNAS, 2000; 97: 5492-5497)。】 简单地说,魏院士认为他们的对照组肿瘤体积相对较小的原因有两条:一、他们 接种的肿瘤细胞数量较少,是别人所用的二十分之一;二、他们的对照组用了佐剂, 而已知佐剂能抑制肿瘤的生长。魏院士并称其他学者的论文中也报道过和他们的实验 一样的肿瘤生长速度,举了《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的一篇稍早一点发表的论文 为证。 这些理由看上去有根有据,特别是别人也得出和他一样的结果这一点,更是有力。 专业的人士在看了这番辩解之后,也很少有人想过要去查查这篇论文,因为专业人 士一般都是相信别人引用的论文无误的。也只有像我这样“吃饱了饭没事干”的人才 会想到去把这篇论文调出来看看。 这篇论文有一张图(图4)显示B16黑色素瘤的生长曲线,其对照组看上去的确和魏 院士论文的对照组很相似,在接种20天后也只长到不到300 mm^3。魏院士应该指的就 是这张图。但是这张图能够用以支持魏院士的说法吗?不能。魏院士的实验用的是C57 野生型小鼠,而PNAS论文这张图的实验材料是免疫缺陷(SCID)的突变小鼠,用外源 CD8+T细胞重建了小鼠的免疫系统。所以实验材料完全不同,根本就不能用来做对比。 最后顺便说一下,司教授对魏院士这篇论文从实验的层面提出了7点批评,在我看 来前6点都是成立,最后一点(无关紧要的一点)是由于魏院士论文表述不清引起的误 解:【7.图3所示的自然杀伤活性与文内的结果描述严重不符,按文内描述,实验组CTL 较对照组分别增高34.0,24.1和13.9%,而图3所示远远超过这一数字,实际上是增长了数 倍之多,这说明作者缺乏起码的算术训练……】我一开始也是这么想的,后来细看了图3, 才发现“分别增高34.0,24.1和13.9%”云云不是指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比例,而是指在 对照组已有百分比的基础上的叠加(例如从10%到44.0%,他称为增高34%)。魏院士 的算术训练还是可以的,但是语文训练需要加强。 2006.4.4. (XYS20060404)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