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太空笔”的谣言 ·方舟子· “‘为了研究在太空环境下圆珠笔能出水,竟使科学家花费了100亿美元,终 了却毫无结果。最后得知,铅笔在太空环境下就能写出字。’11月3日,在中国农 业大学召开的‘2004年全国农林研究生教育发展论坛’上,一位专家将这则黑色 幽默娓娓道来,各大学领导和专家对‘研究要切合实际,尤其是以前沿研究为主 的研究生教育更是如此’的观点表示认同。”(《中国农大研究生教育创新性 “学科群落”质高多产》,《中国教育报》2004年11月7日第1版) 这个获得“各大学领导和专家”认同的专家是个大嘴巴。美国著名情景喜剧 Seinfeld有一集就是以太空笔为道具的,那并非艺术想象。能在太空环境下使用 的圆珠笔早在1965年就由专门开发圆珠笔的Paul Fisher研究成功,花费为2百万 美元,开发时间为2年。其原理其实很简单,采用密封式气压笔芯,上部充有氮 气,靠气体压力把油墨推向笔尖。Fisher太空笔于1968年被美国宇航局采用,到 现在美国和俄国的宇航员都还在使用它(不知杨利伟用的是Fisher太空笔、中国 自己研制的太空笔,还是铅笔?)。太空笔是全天候的圆珠笔,除了在太空环境, 还可在其他各种极端恶劣(例如寒冷的高山上、深海底)的条件下,在油污、潮 湿、粗糙的表面上,用各种角度书写,使用寿命长达几十年,深受户外活动者的 欢迎。目前在美国市场上8美元即可买到一只最简单的Fisher太空笔。中国市场 上也买得到(叫“飞梭太空笔”),只不过要贵得多。 铅笔与Fisher太空笔并不能媲美。在1968年以前,美国和苏联的宇航员都使 用铅笔。但是铅笔笔芯有时候会断,在失重的环境中漂浮,成了危险品,会漂进 鼻子、眼睛中,或漂进电器中引起短路。而且,铅笔的笔芯和木头在纯氧的环境 中会快速燃烧。在阿波罗1号失火导致3名宇航员丧生的事故之后,美国宇航局需 要一种在纯氧环境中也不会燃烧,并且能在失重、真空和极端温度下使用的书写 工具。1965年9月,经过严格的测试后,Fisher太空笔被采用。1967年12月, Fisher以每支2.95美元的价格把400支太空笔卖给美国宇航局。 关于太空笔的故事,参见: http://www.boraid.com/darticle3/list.asp?id=17773 http://www.spacepen.com/ http://thewritersedge.com/story.cfm http://www.snopes.com/business/genius/spacepen.asp 太空笔的发明是一个传奇,也为Fisher公司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在中国 却成了愚蠢的象征。国外早就有美国宇航局没有必要地花巨资研制太空笔,而 苏联却只简单地使用铅笔的谣言。不过,该谣言在传入中国后,被添油加醋做 了大量的艺术加工。《小学自然教学》2002年第1期有一篇《自然教学与创造 教育》的教参文章,《厦门日报》2002年7月15日有一篇《发明是件简单的事》 的报道,都嘲笑过“太空笔”,传播过类似的谣言: “美国国家科学院的科学家们想研制一种在太空失重情况下使用的太空笔。 可是研究了好长时间都没有奏效。最后科学家们向全国发出了征集启事,一周后 收到了一位小学生寄来的包裹,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一行字‘能否试试这个’。 打开包裹一看,令一群科学家拍案叫绝。原来是一捆铅笔。” (http://www.pep.com.cn/200406/ca491090.htm) “腾舟告诉记者,黄老师常讲的一个故事对他的启发很大。美国政府为了 设计一支能在太空中使用的笔而头痛得要命,最后只能在因特网上征集设计方 案,结果各式奇异的太空笔纷至沓来,可是它们不是太昂贵了,就是存在设计 缺陷,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正在一筹莫展之时,却从德国寄来了一个小学生的 包裹,包裹里是一大把铅笔,‘你们为什么不试试铅笔呢?’看起来难度很大 的问题就这样解决了。黄老师总是这样为发明创造打比喻———就像从这里出 发到那里,最快、最简单的路就是最好的解决办法,腾舟的发明就是这个比喻 的最好诠释。” (http://www.csnn.com.cn/csnn0207/ca86963.htm) 在农大信口开河的“专家”大概就是根据这些谣言再做了进一步的夸大。 嘲笑研发“太空笔”,青睐“铅笔”,大概也可归为中国人喜欢投机取巧的 “国民性”。 2004.11.18. 附:   中国农大研究生教育创新性“学科群落”质高多产   李冬梅 范建   《中国教育报》2004年11月7日第1版   本报讯 “为了研究在太空环境下圆珠笔能出水,竟使科学家花费了100亿 美元,终了却毫无结果。最后得知,铅笔在太空环境下就能写出字。”11月3日, 在中国农业大学召开的“2004年全国农林研究生教育发展论坛”上,一位专家将 这则黑色幽默娓娓道来,各大学领导和专家对“研究要切合实际,尤其是以前沿 研究为主的研究生教育更是如此”的观点表示认同。   在多学科协同交叉的科研环境下,以二级学科为基本单位培养人才、发展科 技已不适应社会需要。中国农大以解决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为出发点, 以功能明确、关联学科协同、交叉、融合的方式,形成了生态良好的创新性“学 科群落”这一科研大平台,这种研究型大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载体,可以 更好地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正是在前沿研究中注重瞄准实际和质量,才使中 国农大研究生教育在新的起跑线上,有了创新性“学科群落”的发令枪。 “枪 响”过后的出色“赛跑”,受到来自40多所农林高校的近百名领导、专家和研究 生教育工作者的赞誉。   “学科群落”的管理机构借鉴国外研究生院的模式,整合研究生院和科技管 理部门的职能,明确学院教学主体职能和学生管理职能。完善人事、学术、学位 管理政策,以绩效测评和激励机制确保研究生教育、科研的高效运行。中国农大 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陈章良说:“建设并优化与世界一流的农业大学相适应的学 科结构,就要以提高招生质量、教学质量和论文质量为重点。”这“三个质量” 既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的要求。因此,中国农大调整学科结构, 硕士与博士生的结构布局,为研究生适应社会的需求铺平道路。   注重教育和科研质量的目的,就是防止研究生教育退化成“文凭工厂”,为 此,中国农大朝质量、规模、效益三位一体方向而努力。他们的经验是,“发展 规模不以质量损失为代价,强调质量不应损失规模的增长”。如今,该校的学科 门类已由20年前的3个增加到10个;硕士点由25个增加到96 个;博士点由13个增 加到61个。在2003年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畜牧学、兽医学、农业工程、 食品科学与工程分别排名第一。学位论文的整体水平较高,在国务院学位办等单 位组织的抽查、复查中,均为优良。已有3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 论文”。2003年研究生为第一作者发表SCI、EI 的学术论文104篇,占全校总数 的54.2%,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已成为全校科学研究的重要生力军。   创新性“学科群落”形成的良好质量效应,使该校研究生受到社会的争抢和 器重。今年,中国农大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的1179位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8%。 (XYS20041118)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