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我怎么成了“一些知名学者”?——《外滩画报》之剽窃 ·方舟子· 1月7日,我收到《外滩画报》记者的电子邮件,询问: “今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已选出来了,您有什么意见要发表吗?对工程管理 学部3名新院士有两名是高官您有何看法呢?” 我在当天答复说: “这次选举的透明度还是很不够。例如这些新增院士具体都是根据什么成果 当选的?他们在学术上有什么成就?都没有说明,公众又如何知道他们是否名副 其实? “并不是说高官就不能当院士,因为有些高官可能也是由学者担任的。关键 在于,在选举时,究竟是看官职还是看学术成就?那两名高官是根据工程管理学 方面的什么学术成就当选工程管理学部的院士的呢?如果仅仅是因为他们负责大 型工程,就能当工程管理学部院士,那么其他负责大型工程的高官为什么不能? 如果因为三峡工程、‘神舟’航天计划在现在显得最引人注目,就让他们的负责 人当院士,那么选院士岂不是变成了比所负责的工程的重要程度和热门程度,而 不是候选人本身的学术水平?” 1月14日《外滩画报》刊登有关报道《院士评选不拒绝高官企业家》,称:   一些知名学者也认为:“这次选举的透明度不够。新增院士在学术上的成就 没有说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王礼恒和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 总经理陆佑楣,此次增选双双成为工程管理学部新院士。更容易让人产生疑问, 他们的当选,是不是由他们所负责的工程的重要程度决定的,而不是候选人的学 术水平?” 这段引言,显然是根据我的答复略作删改而成的,然而不仅没有署我的名字, 剥夺了我的署名权,而且还成了“一些知名学者”说的话。我只是代表我一个人 说话,并没有要求匿名,也没有见过哪个“知名学者”说过类似的评论,怎么就 要给我蒙上脸,而且还成了“一些知名学者”的化身了?我接受过许多次国内报 刊的采访,只要我腾得出时间,都一一做答。有的在报道发表后没有刊登我的评 论,我也不怪罪(或者觉得我的评论不好,或者因为其他原因不刊登,都可以理 解);但是只要刊登了我的评论的,都会注明是我说的话,这是对采访对象的起 码的尊重。还有的报道是从我已发表的文章或访谈中摘录言论,变成了“有人说”, 虽然令人不快,我也不去计较。但是像《外滩画报》这样特地来询问我的评论再 加以剽窃的,还是第一次碰到,简直就是一种欺骗行为(如果预先知道从我嘴上 说出的话会被匿名发表,我理都懒得理),其职业道德之低,即使按国内新闻界 的标准来衡量,也是罕见的。《外滩画报》如果不对此公开澄清、道歉,以后请 别再来浪费我的时间。 2004.1.13. 附:   院士评选不拒绝高官企业家   身份不是决定因素 学术和道德才是根本   ■外滩记者  贺莉丹 吴敏杰/北京 报道 《外滩画报》2004.1.14   2004年1月5日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沈国舫宣布,又有58人成为中国 工程院新院士。自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达到663人。   院士是怎样诞生的   据中国工程院秘书长常平介绍,2003年的增选工作是从1月1日正式启 动的,这次增选的最大特点是,邀请社会各界帮助把 “质量关”,并第一次在 候选人和院士之间进行 “面对面”交流。在第二轮评审中,100多名正式候 选人分别接受了各学部握有投票“大权”的院士们的面试。   “最终当选的人,需要接受学术水平和学术道德审查。” 中国工程院道德 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教授柳百成说,“今年实际的院士数量比预定的有所减少, 我们的态度是绝不凑数。”   据介绍,2003年6月18日中国工程院对外公布的增选院士有效候选人 是628名,8月25日产生出170名进入第二轮评审, 12月,从获得投 票院士人数二分之一以上赞同票的正式候选人中,依次确定58名当选者。其中, 有4位新当选的外籍院士。   院士不等于高官企业家   在院士产生之后,社会上有人质疑,认为工程院要给公众一个交代,解释一 下新院士究竟是靠什么样的学术成就当选的。   一些知名学者也认为:“这次选举的透明度不够。新增院士在学术上的成就 没有说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王礼恒和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 总经理陆佑楣,此次增选双双成为工程管理学部新院士。更容易让人产生疑问, 他们的当选,是不是由他们所负责的工程的重要程度决定的,而不是候选人的学 术水平?”   学者们这样指责的依据是,官员在候选人中所占的比重较大。   尽管中国工程院公布的名单没有标明有效候选人的职位,但据不完全统计, 首轮候选名单中,至少有52名部长、局长、总裁、总经理和董事长。   第一轮评审后,52名有效候选人仅剩9人,具有高官、企业家身份的仍有 5人,包括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王礼恒、武汉钢铁(集团)公司董事长 刘本仁、国家测绘局副局长杨凯、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总经理陆佑楣、 中国某核试验基地司令员范如玉、香港特别行政区土木工程署署长刘正光。   对此,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沈国舫持有不同意见。   沈国舫说:“工程技术背景和工作业绩,是当选工程院院士最重要的两项指 标。像陆佑楣,他就通过了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和工程管理学部的双重 认可”。   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也说,有人误以为当了官,就能当工程管理学部院士, 这是很荒谬的。   “我们是选举工程管理院士,不是选举管理工程院士。所谓工程管理院士, 必须是在组织实施重大工程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或科技含量高的重大 工程建设项目上、以及工程管理的理论创新上,取得重大成就,做出重大贡献的 人。其它诸如一般企业管理、行政管理、教育管理等都不属于工程管理的范围。”   学术道德走上前台   “院士本来只是终身荣誉头衔,而并非行政职务,由于部分人理解上的偏差, 院士身份成了一种资源和权威的象征。” 中国工程院道德委员会委员、清华大 学教授柳百成说。   在某些省市,地方官员为争取让本地的院士候选人“中举”,甚至大为造势。 这是不可取的。   沈国舫也指出:“院士制度要降温,过分把名和利结合起来是没有必要的。”   据透露,为了加强院士自身的道德建设,2003年6月13日,受理学术 腐败的工程院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首次公布了对院士投诉信的审查情况,21封 投诉信,涉及院士18人。   此次2003年增选院士的评选中,院士学术道德也成为重要标准。   根据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工程院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主任杜祥琬介绍,中国 工程院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受理了针对进入第二轮的170名候选人的群众来信。   “对群众来信,工程院根据投诉内容和提供的具体情况,组织了院士进行调 查。有问题的都如实报给院士,供他们判断、参考。”   投诉信涉及院士候选人的学术道德、个人问题甚至经济问题等方面,学术道 德成为投诉焦点,突出的是个人工作在集体工作中所占的比重的评估。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机械工程学部有名候选人的材料说有100多万字的著 作,学部经过调查发现,他的著作是请别人写的,这个人也就失去了当选的希望。   ■相关链接   在中国,院士是所在领域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两院院士如今共有 1000多名。根据《中国工程院章程》规定,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每两年 进行一次。增选工作分提名、遴选、评审和选举四个阶段进行。   2003年的增选工作是从1月1日正式启动的,历时近一年。主席团确定 2003年应增选不超过70名院士。58名新当选的院士中,女性2人,年龄 最大的73岁,最小的44岁,平均年龄62岁,比2001年当选院士的平均 年龄降低了1岁。60岁以下的有20人,占35%,其中50岁以下的有5人, 超过70岁的有3人。与往年不同,今年的外籍院士评选与国内院士增选一起举 行。从8名候选人中选举产生了4位外籍院士,使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总数达到 27位。 (XYS20040114)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