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 (载《环球》半月刊2003年第5期) “食人鱼”恐慌与真相 ·方舟子· 外来动植物物种入侵中国,破坏中国的生态,并不是新鲜事。据国家环保 总局的资料,目前我国大约已有37个外来入侵动物种,90个外来入侵植物种。 但对这个问题,以前并没有引起中国媒体的足够重视。“食人鱼”做为观赏鱼 类进入中国,也并非最近的事,几年前我就在国内的水族馆观赏过。最近不知 为何中国媒体持续不断猛炒“食人鱼”事件,引得管理部门立即采取行动,以 前所未有的高效率在全国各地彻底清查处理“食人鱼”,连北京海洋馆馆养的 300多条“食人鱼”也未能幸免。“食人鱼”突然成为媒体明星,显然是由于 其令人恐怖的习性,情形与不久前美国媒体猛炒中国黑鱼入侵美国差不多。 公众有了保护生态的意识,本是好事,但是如果没有掌握可靠的知识,在 媒体的炒作之下,却会造成不必要的恐慌。为了避免“食人鱼”逃逸到自然环 境破坏生态,在中国南方各省禁止养殖,很有必要,但是我就不能理解为何要 在全国范围内赶尽杀绝,连北方水族馆也成了目标,让广大中国人从此失去了 观赏“食人鱼”的机会。“食人鱼”是热带鱼类,其适宜生存水温为20多度, 一旦水温降到10度以下,就无法存活,根本不必担心它们会在中国北方的自然 环境中安居。美国60年代“食人鱼”也曾做为观赏鱼风行一时,当时就有动物 学家预言“食人鱼”很快会入侵美国生态环境。但是到现在,美国虽然有十个 州偶尔有在野外发现被遗弃的“食人鱼”标本的报道,“食人鱼”并没有成功 地在美国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目前美国有21个州禁止饲养“食人鱼”,3个 州对饲养“食人鱼”有所管理,而其他州则没有任何限制,因为这些州的室外 水温会低到使“食人鱼”无法生存。 中国之所以对“食人鱼”如临大敌,或许与这个中文名称有关。“食人 鱼”的学名叫锯脂鲤,俗名本来叫水虎鱼或比拉鱼,后者是其南美瓜拉尼语叫 法piranha的译音,美洲各国也都这么叫,原意是“魔鱼”。不知道什么时候起 它被中国人叫做“食人鱼”或“食人鲳”。我怀疑是中国商人为了吸引顾客而 故意起的耸人听闻的绰号,却没想到这个绰号反过来导致它在中国市场的彻底 丧失。 锯脂鲤是生活在亚马逊河的约20种淡水鱼的统称,实际上大多数是素食的, 以从树上掉到河里的果实为食。只有少数是肉食的,其中最凶猛的是塔氏锯脂 鲤,腹部有漂亮的红纹,俗称红腹比拉鱼,也就是这次新闻事件的主角“红腹 食人鲳”。这种锯脂鱼可长到30厘米长,牙齿像刀片一样锋利,下颔强劲有力, 很容易撕咬下一大块肉。它们以大约20条为一群四处觅食,一旦对猎物发起攻 击,很快就可以把猎物血淋淋地、活生生地撕咬得只生下一个骨架。这种疯狂 撕咬的情形足以使任何一位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 1914年出版的《穿过巴西野外》一书中夸张地描述了比拉鱼,使比拉鱼从此臭 名远扬。以后又经好莱坞电影的大肆渲染,比拉鱼做为可怕的“水中恶狼”的 形象,也就进入了公众意识。 实际上比拉鱼很少主动攻击健康的哺乳动物,那些不幸成了其盘中餐的哺 乳动物都是病得奄奄一息或倒毙河中的。因此,中国媒体所说的“在南美洲亚 马孙河流域,鉴于食人鲳十分猖獗,人们过河时,常常要先向河里投掷牛肉等, 把食人鲳诱引开。当牧人赶着牛群涉水过河的时候,必须先将一头老弱的牛赶 下水,让食人鱼大快朵颐,才能保证其它健壮的牛顺利过河。在食人鲳活动最 频繁的巴西马把格洛索州,每年约有1200头牛在河中被食人鲳吃掉。”云云, 是捏造出来的。比拉鱼更是很少主动攻击人。那些遭到攻击的人或者是因为去 挑逗它们,或者是因为身上有伤口或在河边屠宰牲畜,血腥味把比拉鱼吸引了 过来。虽然偶尔会有人被比拉鱼咬伤,却只有在小说和电影中才会发生人被比 拉鱼吃掉的事,实在对不起“食人鱼”这个名称。亚马逊流域的土著并不害怕 比拉鱼。在比拉鱼出没的水域,小孩照样游泳,妇女照样洗衣服,男人们见到 比拉鱼则可能会去抓它们,据说其肉虽然味道平平,却有壮阳功能,因此在当 地水产市场上颇受欢迎。是人食鱼而不是鱼食人。 比拉鱼的主要食物是鱼类和水中无脊椎动物。它们选择性地攻击有病的、 濒死的猎物,吞食病死的动物尸体,扮演了河中清道夫的角色。因此与其说它 们是“水中恶狼”,不如说它们是“水中鬣狗”。这种清道夫作用对亚马逊河 的生态平衡是相当重要的。它们是亚马逊生物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在食 物链中,它们低于南美鳄鱼。南美鳄鱼的皮肤之厚,连比拉鱼的利齿也无法穿 透。 但是刚出生的南美鳄鱼却能成为比拉鱼的美餐。比拉鱼的菜谱中也包括学 飞时不幸掉到河里的苍鹭雏鸟。当亚马逊流域的旱季来临时,河面越来越低, 许多比拉鱼被围困在泛滥平原的小水潭中挣扎,由猎手变成了猎物,南美鳄鱼 和苍鹭有了为其子女报仇雪恨的机会。当雨季再次来临时,残余的比拉鱼随 河面上涨杀了回来,繁衍生息,南美鳄鱼的幼仔和苍鹭的雏鸟又难逃厄运。生 命便是如此循环往复。而这一幕,只能在亚马逊河发生。 2002.12.26. Latino2评: 到亚马逊丛林旅游的主要项目之一就是钓比拉鱼,导游说好钓上来的。 就是各自的午餐。 钓比拉鱼不讲究, 检根破树枝,系上尼龙线,串一小快鸡肉,就行了。比拉鱼特 傻,基本上是下钩就来,有一条大巴掌大小的把小女的"鱼杆"拖跑了,俺跳下河 去连鱼带杆抓了上来。竖立了"高,大,全"的父亲形象。其实那小河叉不过齐胸深 浅。 钓了小半天,够大家吃两三天的。结果中午晚上都是煎比拉鱼,棕榈树的嫩心做 蔬菜(当地人叫“琼苔”)。主食还有炸木薯和米饭。 总之, 叫“人食鱼”比叫“食人鱼”准确得多。 “新浪网”从《环球》转载此文,有一些读者评论,其中一则说:   作为媒体记者,我曾经作过《食人鱼》的报道,和这位方舟先生一样,我同 样对全国禁止食人鱼存有异议,并为此专门采访了农业部的有关官员。和这位方 舟先生掌握的情况不同,我发现食人鱼虽然是广西的媒体先报道的,真正炒热的 却是官员。试想,如果没有各级政府的一道道禁令,食人鱼能这么火吗?媒体会 这么关注么?真正的内幕是,农业部原本没打算就食人鱼下这样的禁令,但禁不 住各地官员的蜂拥而上,农业部为此还和北京市干了一仗,因为北京市抢先公布 了世人鱼的禁令,是农业部骑虎难下了。包括北京海洋馆的食人鱼,本来农业部 是不准备禁的,但是北京市政府不想在这宁可错杀一万不可放过一个的关头留下 一点影响形象的痕迹,所以北京海洋馆只好认了。   媒体可以热炒,因为对任何一个行业来说,他都是外行,但是政府专业部门 的官员呢?他们是真的不懂?还是官场哲学在作怪?   包括这位方舟先生引用的一大段食人鱼的危害说法,不知道方舟先生否定这 段危害说法的根据何在,不过其来源不是媒体,而是官方,您知道吗?【方舟子 按:我对食人鱼习性的介绍,主要根据“发现频道”(Discovery Channel)不久 前播放的一部科普片《比拉鱼——水中之狼》和一些生物学专业资料。如果没有 媒体的拼命炒作,中国官员也不至于表现出如此罕见的“尽职”。】   对于方舟先生言必称媒体的思维方式个人来讲我很反感,但这里就不多说了, 我想事实胜于雄辩,只有思维狭窄的人才会仅仅考虑到这个层面上。 (XYS20030301)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