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 (载《环球》半月刊2003年第11期) “国际名人”与外国的“院士” ·方舟子· 国内最近突然流行起健康读物,书店里摆满了各种版本的《健康快车》、 《健康手册》之类的畅销书,介绍真真假假的健康知识和虚虚实实的保健秘诀。 虽然迄今为止可以确切地证明活到了120岁的只有法国女人让娜·路易斯·卡门 (1875-1997)和日本男人泉重千代(1865-1986)两人,这些书却敢保证 “你可以活到120岁”。它们据说都是由医学权威或名医撰写的。我曾翻过其中 一本,一打开就是满满一页作者介绍,列举作者的头衔和成就以显示其权威性。 我不知道这些医学界头衔和成就的真实性和含金量如何,但是其中有一项却露 了陷:“1993年入选‘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及‘美国国际名人传记中 心’名人录。”入选这种名人录是要交价钱不低的版面费的,而这种名人录正 是为了赚被收录者的钱而出版的,收录的“名人”自然是多多益善,国内的教 授、高工、主任医生没有收到入选名人录邀请的大概不多,一开始不知底细交 钱入选的也不少。等到国内的书商也照着葫芦画瓢大肆出版名人录、名人辞典 赚钱的时候,这个奥妙也就被戳穿了。所以,把入选“国际名人录”列入履历, 除了证明自己的虚荣和轻信之外,并不能证明什么。 因此,国内科技界的人士虽然当初交钱上国际名人录的人大概不少,但是 还好意思把它列入履历的已经很罕见了。更常见的是以出席某个国际会议或是 某个国外学术组织的成员来表明自己的成就得到国际承认。这虽然很容易让学 术界之外的人士肃然起敬,而其实和“入选国际名人录”并没有本质区别。只 要是大学或研究机构中工作的研究人员,就都可以去参加相关的国际会议或学 术组织:交钱——会议费或会费——就行。美国正式的学术组织虽然都是非盈 利性机构,但是为了能举办活动、发行刊物,经费是少不了的,而会费往往就 是其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来源。老牌的纽约科学院近年来遇到了财政困难,便 以大量地邀请外国研究人员入会收取会费渡过难关,以致在中国科研人员的简 历中,常常见到“纽约科学院院士”的头衔,这恐怕并不是为了表明自己是乐 善好施在掏钱资助一个学术团体。更等而下之的是利用西方国家绝对的结社自 由,干脆自己成立一个机构自认主席,甚至搞一个科学院自任院士。例如在比 利时就有几个号称要用易经指导科学研究的华人自己搞了一个“太极科学院”, 在加拿大也有一个“诺贝尔科学院”专门给华人颁发院士头衔,乍一看还让人 以为和诺贝尔奖有什么关系,其实那也是几个迷信特异功能的华人办的。 中国本国的院士地位崇高,连带着外国的院士也身价百倍。不仅在中国当 不成院士的人要在国外弄一个院士头衔过过瘾,连有的中国院士也喜欢标榜自 己的外国院士身份,例如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或某个外国科 学院的外籍院士。这些外国院士头衔倒也算得上是货真价实,只不过它们的授 予是为了国际学术交流的目的,各个国家都有一定的名额,更看中的是你在本 国学术界的领导地位,而不是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至于你在国内的学术地位 是怎么来的,别人未必知道也未必有兴趣知道。成了这样的院士并不表明你在 国际上学术地位有多高,你的学术成就有多大。如果有赏识你的本国老外籍院 士提携、推荐,更容易被接受,这种国际院士、外籍院士毕竟只是个没有实权 的名誉头衔而已,远非中国的院士可比。 恐怕很少有其他国家的科学家像现在的中国科学家这样如此看中国际声誉。 科学本是一项没有国界的国际事业,追求国际声誉无可厚非,甚至可以说理所 当然。但是要获得国际承认,依靠的是实实在在的重大科研成果,而证明自己 具有这样的成果的最有效的方式是在重要的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的重要论文, 而不是形形色色的虚衔。那些虚衔不过是让不懂门道的外行看个热闹而已。 2003.5.5. (XYS20030530)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