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原载《中国新闻出版报》2001年8月17日) 科普出版不是小儿科 ·方舟子· 去年11月北京国际科普论坛期间,在我客串主持的那个分会场,在会议快要结束 时,对是否应该把“科学普及”改叫“科学传播”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支持者的一个 观点倒是很值得我们的同情:“科学普及”听上去不上层次,“科学传播”才象是一 门学问。 的确,长期以来,科普在中国被当成了初等教育的一个补充,在人们的心目中, 科普创作是面向少年儿童的,说某人是科普作家,就跟说某人是儿童文学作家一样, 要比真正的作家低一档次。在一段时间内,中国最著名的科普作家就是一位儿童文学 作家。中国科学家的研究经费是向政府申请来的,公众没有发言权,因此中国科 学家们不觉得有向公众介绍自己的工作的必要,而把科普工作当做是浪费时间,以致 有人很荒唐地提出应该把科普写作也算成学术著作,以鼓励科学家们从事科普。中国 科学界也没能形成舞文弄墨的传统,乐意花时间普及专业知识的很少,乐意长期从事 这项工作的更少,而文理兼通、文笔好的更如凤毛麟角,有时为应付任务而写些科普 文章,也难以被普通读者看明白。这就导致了中国的科普写作长期以来是由一批非专 业出身,甚至本身就没有受过科学训练的人靠东抄西凑在维持着,立场之模糊,观念 之胡涂,知识之陈旧,水平之低下,也就可想而知了,也难怪许多伪科学的著作都被 当成科普著作也风行一时了。 有人认为中国科普创作质量低下的原因是因为报酬太低,无法吸引有真才实学的 人参与。平心而论,如果不是按字数,而是按版税计酬,也还算合理,问题是中国科 普图书的发行量太少,能上万册就已算畅销,因此报酬也就显得很低了。而发行量 少的根本原因,也还是因为中国科普创作名声不佳、质量难以保证,未能获得读者信 任而导致的恶性循环。出版社自己也信心不足,应付了事,不愿认真促销。比如我有 一本进化论的科普著作,在反进化论思潮开始在中国盛行又无别人对其进行系统批判 的情况下,按理应该有一定的读者市场,部分章节在互联网上连载时反映不坏,但出 版社却似乎只是把它的出版当做了一项政治任务,不愿做最起码的发行、促销工作, 各大城市的读者都反映买不到书。家乡一家书店特地向出版社邮购,过了几个月,打 了多次电话,才算调到了货。而出版近半年了,我做为作者不仅稿酬不见踪影,连我 要求用稿酬买一批样书以便寄赠朋友也拖着不办,打电话、发电子邮件都无济于事, 当初的出版合同可是明文规定出版后一个月内付清稿酬和寄送样书的,对合同的规定、 对作者的要求漠视到这种程度,让人有受骗上当的感觉,以后当然不可能再与之合作。 出版社恐怕本来也是抱着一锤子买卖的心态,出你一本书就算万事大吉,并没有考虑 过还有长期合作这回事。 在中国出版业各部分中,科普出版也许是与发达国家差距最大的。以我熟悉的美 国为例,科普著作与少儿出版物,科学著作与伪科学著作,都是分得清清楚楚的。在 美国,科普被称为“让公众理解科学”,“公众”当然指的是成人而不是少儿;科普 著作则被称为“面向普通读者的科学著作”,“普通读者”指的也是成人而不是少儿。 向少儿介绍科学知识的读物是少儿读物,而不是科普著作,就象向少儿介绍历史知 识的读物是少儿读物,而不是历史著作。美国虽然也出版了大量的伪科学著作,但它 们都被归入宗教读物,并不与科普著作混为一谈,而专门出版科普著作的出版社也不 会同流合污去出版这类著作。 美国科普作家整体素质之高,也非中国的可同日而语。专业的科普作家,多为学 理工出身,有的甚至获得过高等学位。优秀的科普著作,又都出自活跃在科研前沿的 科学家手里。从体制上看,学术研究的经费由民间机构和政府提供,而政府的资金来 源,又最终来自纳税人,要受到纳税人的监督,所以从保障自己这个领域的研究基金 的角度出发,美国的科学家有必要让公众了解他们的研究工作。美国的科研机构,都 把让公众了解科学做为一项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日常工作。从传统上看,西方学者历来 有普及意识,许多大科学家都同时是著名的科普作家,甚至做为作家的名声盖过了做 为科学家的名声。他们创作的科普著作,不仅知识准确、观念新颖,而且文笔优美、 生动,深受读者欢迎,发行几十万册乃至上百万册都不罕见,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科普 市场,由此带来的声誉和利润又吸引了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科普创作,形成良性循环。 出版社对科普出版之重视,对科普作家之敬重,只要读读作家在前言致谢中的叙述, 和注意到作家多与某家出版社有长期合作关系,就可以想见了。 正因为中国科普创作水平与美国差距实在太大,以翻译引进代替创作就成了中国 科普出版的大趋势。近年来中国翻译、出版的美国科普读物数量之多,堪称世界之最, 简直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许多在美国默默无闻的平庸著作,甚至是在美国恶评如潮 的劣质著作,也被当做是优秀著作引进。真正的优秀著作,也因为翻译水平太差而被 糟蹋了。要翻译好科普著作,并不需要象有些人强调的那样需要有专业知识,因为科 普著作本来就是给外行读者看的,只要外语水平过关,就应该可以翻译好。而许多译 者的外语水平差到令人难以想象的地步,只要识得26个字母,会查字典,就敢翻译, 闹出“文摘”成了“消化”、“体质人类学”成了“物理人类学”之类的笑话,乃是 顺理成章的事。翻译按字数计酬,比创作的报酬还要低,也难以吸引高水平的译者。 我答应翻译《达尔文的危险观念》一书,原因就在于担心自己喜欢的著作被低水平的 译者糟蹋,权当半义务劳动一回。 但是,外国科普著作再优秀,翻译水平再高,也是为外国读者写的,与中国读者 仍然存在隔阂。以翻译引进代替创作,并非长久之计。中国科普出版的根本出路,在 于培养一批优秀的科普作家,这是需要科学界、出版界、新闻界和教育界的通力合 作才有望做到的,而第一步,必须打破对本国科普创作的偏见。 2001.8.4.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