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newxys7.com)(groups.google.com/group/xinyusi)◇◇   《只此青绿》依据的国宝《千里江山图》是假货   ·方舟子·   今年春晚最轰动的一个节目是“诗舞剧”《只此青绿》,在朋友圈刷屏了, 我也看了一眼,没看下去,因为受不了那个节奏。而且,我对这个剧的名称感到 莫名其妙,没见过这样的表述,是啥意思?难道是说“只有这里是青绿色的”, 其他的地方都是枯黄的吗?后来我看到该剧编导接受记者采访,记者问她为什么 叫“只此青绿”。编导说,创作这个舞剧是从一幅被很多人当成国宝的名画《千 里江山图》那里获得的灵感。《千里江山图》据说是北宋天才画家王希孟在18岁 时创作的。创作完这幅画以后他就去世了,只留下了这一幅画,而且几百年间这 幅画默默无闻地不知道在哪。过了好几百年,到清朝初年才被重新发现。所以, 这幅画是很有传奇色彩的,《只此青绿》表示的就是“只此一卷”。   用“只此青绿”来表示“只此一卷”,不知道是哪一国的中文?这都是语文 不好的人非要拽文,就搞出这种莫名其妙的表述法。但我今天不是要讲语文,我 要讲的是这幅画被当成国宝的《千里江山图》。它是赝品。   最早质疑这幅画的真实性的,是曹星原。她曾经在斯坦福大学拿过美术史博 士学位,后来在美国的大学教中国美术史。2017年,故宫展出其收藏的《千里江 山图》。曹星原当时写了一篇文章质疑这幅画的真实性。可能是不想得罪国内书 画界的人,她没有直截了当地说这幅画是假的,只是说它是清朝的收藏家梁清标 重新创作的。据说这幅画创作以后几百年间消失了,到清朝初年才由梁清标重新 发现。曹星原认为这幅画是梁清标“重新创作”,其实就是指他做假。   曹星原这篇文章发表以后,国内有研究美术史的大学教授写了文章反驳。但 这些反驳的文章都是胡搅蛮缠,避重就轻,没有反驳到点上。这是中国搞文科研 究的人的通病。我对比了双方的说法,认为曹星原的结论是成立的。她提供的证 据有的强,有的弱,有的牵强附会,并不是都能成立,但基本观点是成立的。   接下来我比较详细地讲一讲这幅画。有的证据是从曹星原那里来的,但大部 分是我自己做的推理。   这幅画没有落款。作者花了那么长的时间,画了这么长的一幅画,居然没有 署名,这很奇怪。虽然奇怪,但不能把这作为这幅画是赝品的证据,因为的确中 国古画有不少是没有落款的。既然这幅画没有落款,为什么现在都说是北宋一个 叫王希孟的天才画家18岁画的呢?那是因为这幅画后面有一个跋,是宋徽宗的大 臣、大书画家蔡京写的。跋的内容是:画家希孟十八岁,从小就在画院学画,后 来到宫里的文书库当差。曾经几次向宋徽宗献画,宋徽宗觉得他献的这些画都不 好,但是觉得这个人有潜力,所以就亲自指点他。这样不到半年他就献了这幅画。 这次宋徽宗觉得画得还不错,把它赏赐给了蔡京。   但跋只说这个画家名字叫希孟,并没有说他姓王,为什么大家把他叫王希孟 呢?这是因为过了几百年,到清朝初年,有一个叫宋荦的人,在梁清标那里看到 了这幅画,写了一首绝句,还给绝句加了注。绝句和注的内容说,这幅画是一个 叫王希孟的人在宋徽宗的时候画的,当时才18岁,画完不久就去世了,死时才20 多岁。后来的说法都是根据宋荦的说法,而宋荦的说法当然是梁清标告诉他的。 梁清标又是从哪得来这些信息的?从宋朝到清初并没有关于王希孟、这幅画的任 何记载。最合理的推测是,这个故事是梁清标编出来的。   蔡京的跋如果真的是关于这幅画的,至少我们能够知道画家叫希孟,不一定 姓王, 18岁画的,的确是北宋的画。问题在于蔡京的跋不一定是关于这幅画的。 他只是说了画家的名字和生平,但是并没有写画的内容,甚至根本没有提是山水 画。所以我们没法从这个跋推断它跟这幅画是有关系的。这个跋不是直接写在画 上面,而是另外写在绢纸上面,然后再裱上去。这就比较蹊跷。既然蔡京是第一 个收藏该画的人,一般来说第一个收藏的人会直接就在画上写跋,为什么要写在 另外的绢纸上呢?   有人解释,因为这个幅画是皇帝赏赐的,蔡京不敢直接在画上面写跋,另外 找一张绢纸写。这个解释很牵强。故宫收藏宋徽宗画的《听琴图》,上面有蔡京 的题诗。皇帝本人画的画蔡京都敢在上面写字,何况别人的画?就算因为某种原 因蔡京没有直接在画上提跋而是另外找绢纸写,也还有奇怪之处。写跋的绢纸比 较窄小。那幅画的宽度是50多厘米,而绢纸的宽度只有30多厘米,上面和下面都 要用别的绢纸把它补到了50多厘米的宽度,再裱上去。这样做令人疑惑。如果蔡 京不敢在画上直接写跋,要写到另外一张绢纸上,完全可以找一张宽度跟画一样 的绢纸,写完以后直接就裱上去,何必费这番功夫找一张比较小的绢纸,画完了 上下两端都要找别的绢纸补一补再裱上去?这不合情理。合情理的解释是,这个 跋其实是从别的画上拿下来的。那幅画比较小,为了把它裱上去才要进行一番修 补。   从跋的内容我们也可以推测,它指的不是《千里江山图》。《千里江山图》 如果是一个18岁的人画的,那么很难得。在北宋的时候还没有这样用大量的青绿 色的颜料来画山水的。所以,相当于一个18岁的青年人开创了一个流派,被认为 是一个天才。但是,从蔡京的跋的描述来看,它说的不是一个天才的画家。这个 人以前画的画很不好,皇帝看不下去,亲自对他做了指点,不像是一个天才。   其次,蔡京的跋还提到了这幅画画的时间很短。它说,皇帝对希孟进行了指 点,不到半年希孟就献上这幅画。不到半年指的是从皇帝指点到献画的时间,并 不是指的这幅画创作的时间。创作的时间可能要比不到半年短得多,一个月、两 个月甚至更短都有可能。就算是画了半年吧,那么用半年的时间有没有可能创作 出《千里江山图》呢?《千里江山图》是一个非常长的长卷,长度长达12米,宽 度50多厘米。而且,它并不是随便一泼的写意画,而是工笔画,是要一笔一笔慢 慢地描的。在半年的时间内有没有可能画出这么一个长卷的工笔画呢?曹星原博 士曾经问过美术学院专门学工笔画的研究生,他们对《千里江山图》非常熟悉, 要经常临摹。临摹一幅要用多长时间呢?他们的说法是要画5~6个月,又要花一 个月的时间把它裱起来。也就是说,即使是对这幅画非常熟悉,也要花至少半年 的时间才能把它制作出来。更何况这是临摹,如果是创作的话,还要构思,那就 更慢了。所以,用不到半年的时间是不可能创作出这么一个长卷的工笔山水画的。   前面提到清朝初年的宋荦,他是写论画绝句的行家,很清楚半年的时间内是 不可能画出这样的长卷的。所以,他在注里提到,这幅画创作的时间是“经年”。 在文言文里,经年表示时间以年来算,一年、两年、三年……几年都可以叫经年。 也就是说,在宋荦看来,画这幅画至少要一年,用“经年”表示画这幅画的时间 是很长的。但是,如果说画这幅画用了一两年甚至更长时间,那又跟蔡京的跋里 说的不到半年就献画是矛盾的。说明蔡京那个跋指的是一幅可以很快画出来的普 通的画,而不是这种非常壮观的、很长的工笔长卷。由此可见这个跋是梁清标从 别的地方拿来的,然后把它裱到《千里江山图》后面。   《千里江山图》还有一个跋是元朝的李溥光写的。这个跋倒是提到了画的内 容,说画的是山水,但是没有提画家的名字。所以这个跋也不能证明指的就是这 幅《千里江山图》。我们只能说,它指的是一幅山水画。而且,这个跋是裱在蔡 京的跋后面的。先有这幅画,再裱蔡京的跋,然后再裱李溥光的跋。但是我刚才 已经说了,蔡京的跋并不是这幅画的,而是从别的地方拿过来的,那么,李溥光 的跋也不可能是关于这幅画的,也是从别的地方拿过来的。梁清标不知道是从哪 弄的这幅《千里江山图》,然后从别的画拿来了蔡京的跋,把它修补了一下裱上 去,又从别的画拿了李溥光的跋,再裱到蔡京的跋的后面。   那么这幅画究竟是谁创作的?这是一幅12米长的长卷,所以一般的人一看就 给震惊了。何况,它用的颜色以耀眼的青绿为主,亮瞎了人们的眼睛。所以一般 的人看到这幅画都觉得这是国宝,是杰作。其实,如果仔细看这幅画的细节,很 多地方是乱画的,画得非常粗糙,看上去就是一个刚刚学画的人画的。比如他画 的树、河岸、桥都是乱画的。但是,有一些地方又画得非常地好,至少画技是很 好的,是一个很熟练的画家画的。不同的技术水平都出现在一幅画里,说明不可 能是一个人画的,而是集体创作的产物。这些画家或者画匠,技术水平不一样, 才会出现有的局部画得很好,有的局部画得非常差、非常粗糙的现象。最有可能 的情形是,这幅画是号称发现它的梁清标找了一帮画匠画出来的。画完以后,他 拿了蔡京的跋、李溥光的跋粘上去。为了表示这幅画是真的,他还在蔡京的跋和 这幅画贴的地方、李溥光跟蔡京的跋贴的地方都盖上自己的章,欲盖弥彰。   如果我的推测是对的,这幅画绝不是宋画,而是清初的画。用科学的手段是 非常容易鉴定的。这幅画用的是绢,绢含有碳。墨也含有碳。有碳就好办了,可 以用碳14同位素鉴定法鉴定它的年代。这种鉴定方法只有几十年的误差,足以区 分这幅画是清朝初年的,还是宋朝的画。所以,要知道这幅画究竟是真是假,我 前面的那些推断能不能成立,最简单的办法那就是做一个碳14的同位素的鉴定。 现在既然有争议,而且最早不是由我提出来的,而是由一个研究中国美术史的博 士提出来的,那么要解决这个争议就应该做一个科学的鉴定。但是,我不认为故 宫会去做鉴定。这是“国宝”,为了维护“国宝”的形象,是不能去做鉴定的。 万一真的鉴定出来不是北宋时期的画,而是清初的画,多么丢“国宝”的脸,对 不对?   2022.2.3.录制   2022.7.2.整理 (XYS20220705) ◇◇新语丝(www.xys.org)(newxys7.com)(groups.google.com/group/xinyu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