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inyusi.us)(groups.google.com/group/xinyusi)◇◇ 以杜甫《望岳》为例谈怎么欣赏古诗   ·方舟子·   我以前谈到什么样的书值得细读时,提到诗歌值得细读;以前谈到今天应该 怎样学国学时,也提到国学中精华的精华是中国古典诗歌。但是,很多人觉得古 诗看不懂,或者虽然能看懂,但欣赏不了。比如杜甫的《望岳》,这首诗大家都 非常熟悉,在中学甚至小学就已经学过了,很多人还会背诵。即使不会背诵,肯 定也知道最后那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但为什么说这首诗写得好,为 什么它一直受到推崇,很多人不理解。我就以这首诗为例讲一讲怎样欣赏古诗。   首先,我们拿到一首诗,有可能的话,应该了解它的写作背景:时代背景和 诗人写这首诗的生活背景。并不是读所有的诗都需要知道写作背景,很多诗不知 道写作背景也能够欣赏,而且有很多诗我们根本就不知道它的写作背景。但如果 知道了一首诗的写作背景,就有助于了解它的微言大义,有助于我们欣赏这首诗。 尤其是杜诗,了解写作背景特别重要。幸好,研究杜诗的人太多、时间太长,已 经研究得相当透彻,所以大部分杜诗的写作背景我们都很清楚。写作背景被研究 烂了,对于研究者来说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很难发现有新的地方;但对于读者和 欣赏者来说,就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望岳》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什么样的呢?这是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一首杜诗。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才24岁。那一年他到洛阳参加科举,考进士落第了,去赵、 齐散心。赵国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山西中部和河北南部,齐国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山 东北部。他一直游玩到泰山,写下了这首《望岳》。这就是它的写作背景。   了解了写作背景,接下来要看诗的题目,这也是非常关键的。这首诗叫《望 岳》,只有两个字,透露出什么信息呢?“望”是看,“望岳”不是登岳,这首 诗写的不是登山,而是看山。“岳”,本来的意思就是大山,后来指比较神圣的 山。中国有五座山被认为特别神圣,就叫五岳。这首诗的标题只说了“望岳”, 没有说望的是五岳中的哪一座,但诗的开头就点出了是哪一座岳:“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岱宗”是泰山最早的叫法。“岱”是泰山专有的名称,因为古 代中国人把泰山视为中国的第一名山、山的祖宗,所以尊称为“岱宗”。本诗一 开始就点明“望岳”的岳是东岳泰山。   杜甫总共留下三首望岳的诗,标题都叫《望岳》。除了青年时期写的这首 《望岳》,中年和晚年也都写过《望岳》诗,写法也都是第一句开头就点明是哪 一座岳。中年写的《望岳》,第一句是“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一开始就说了“西岳”,大家就知道望的岳是西岳华山。晚年写的《望岳》诗, 第一句是“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南岳”指的就是南岳衡山。   第一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上句“岱宗夫如何?”意思是:泰 山究竟是怎么样的?青年杜甫是第一次去泰山,以前只读到过、听说过,知道这 座山特别神圣,但从来没有去过,所以心里就一直在想:大家这么推崇它,称它 为“岱宗”,究竟是什么样的?下句“齐鲁青未了”就是指出第一眼见到泰山是 什么样的。泰山的北边是齐国,南边是鲁国,是山东的南部,所以到了山东,就 看到整个山东境内,都是一片绵绵不绝的青色。这里指的是泰山青翠的颜色占据 了齐、鲁的整个视野,直到天际线,满眼都是泰山的青色。这是夸张的说法,泰 山之大,望上去绵绵不绝全是它。第一联是远远地望,所以只能看到山的颜色, 看不清楚细节。   接下来的一联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造化”指的是大自然的创 造和化育,那些神奇、秀丽的东西都集中到了泰山。“阴阳割昏晓”写的是泰山 的高。高到什么程度呢?被阳光照到的那一面是早晨,背阴的那一面却成了黄昏。 也就是说,泰山高到把阳光给分割开了,照到阳光的部分是“晓”,没照到的部 分是“昏”。能够看到泰山的“神秀”,能够注意到光线的不同,也就是已经走 得比较近了。第一联是远望,第二联就是近看,往泰山走得越来越近了。   第三联就走得更近了:“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近得可以看到有云一 层一层地从泰山生出来,在山间缭绕,让人觉得心胸激荡。又可以看到有鸟归巢, 一直睁大眼睛盯着鸟看,看得眼眶都要裂开了。这是细看。已经走到山脚下了, 才能看到有一丝一丝的云飘出来,才能看到有鸟飞回来了。写的是在山脚下细看, 也表明从远远的地方一路走来走到山脚下,已经是黄昏,鸟归巢了。   最后一联是大家很熟悉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会当”是唐朝时 的口语,意思是应当。一定要爬到最高峰,登上绝顶,望下去,就可以看到众山 都很小。这还是在描述泰山的高。不过,“凌绝顶”只是表示一种决心,是想象 的,并不是真的登上绝顶。这也是“望”,但只是想象中的眺望。   那么,究竟有没有登上去呢?杜甫在晚年写过一首诗,一开始就说“昔我游 山东,忆戏东岳阳。穷秋立日观,矫首望八荒。”(《又上后园山脚》)“日观” 指日观峰,是泰山最顶上的一个山峰,那是帝王封禅的地方。从这首诗来看,杜 甫还是登上了日观峰,但有没有写登岳或到山顶后“一览众山小”的诗,我们不 知道。一种可能是写了,但是没有流传下来。杜甫晚年编定过自己写的诗,可能 觉得年轻时写的诗不好,不要了,只把《望岳》留下来作为他的第一首诗。或者 不是杜甫自己把它删掉,而是失传了。另一种可能是他根本就没写过,《望岳》 已经把他想要表达的心情写完了,就没有必要再去写一首登岳诗了。   《望岳》的背景是杜甫参加科举落第,就像现在去参加高考落榜了,可以说 是受到了挫折。但是他没放在心上,因为他那时还很年轻,才24岁。如果把人生 比作一座大山,他这时还在山脚下,意气风发、充满朝气,觉得自己还能爬到人 生大山的顶峰去“一览众山小”,去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杜甫当时的人生抱负 是政治抱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是他 的政治理想。这种充满朝气的诗作是杜甫诗中很少见的。到后来,他在长安困顿 了十年,之后是安史之乱。历尽战乱、流离失所,遭遇了人生的各种苦难,当年 的朝气都已经没了,他也终于登到了人生大山的顶峰,上了绝顶。但那不是登上 了年轻时想象的政治的绝顶去俯瞰众生,而是诗歌的绝顶。   从秦始皇开始,中国历代帝王如果觉得自己有文治武功、开辟了太平盛世, 就喜欢跑到泰山去搞一个封禅大典,在那里树碑立传,以为自己的丰功伟绩可以 跟泰山一样永垂不朽。杜甫当时的皇帝是唐玄宗李隆基,那时是所谓的大唐盛世。 在杜甫写这首《望岳》诗的11年前,李隆基也跑泰山去搞了一个规模空前的封禅 大典,颂扬自己的丰功伟绩。他还亲笔写了一篇铭文讲封禅大典,铭文长达一千 字,刻在了泰山上。但后来爆发安史之乱,发生了兵谏,李隆基连自己的老婆杨 玉环也救不了,“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 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长恨歌》)所谓的文治武 功变成了笑话。   李隆基写的封禅铭文现在还在泰山的摩崖石刻那里,但是登泰山的人有几个 真会去仔细地看这篇当年皇帝精心撰写、亲笔书写的铭文?如果我不说,很多人 甚至不知道有这篇铭文。然而当年一名科举落第的青年人写的这首《望岳》诗却 成为了泰山的绝唱,在所有描写泰山的诗文中,没有比它更出名、更好的了。而 且流传了千百年,每个中国人都知道这首诗,都会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 小”,都会被它激励。只要泰山在,这首诗就真正的永垂不朽。这是诗歌的“封 禅”,什么文治武功也比不上一首好诗。   2023.12.29录制   2024.01.29整理 (XYS20240312) ◇◇新语丝(www.xys.org)(xinyusi.us)(groups.google.com/group/xinyu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