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2.dropin.org)◇◇   打肿脸充胖子的伪专业科普——评科学松鼠会的公开信 ·方舟子·   “松鼠不是神,当然会犯错误”,但这不是掩饰错误的借口。把由于基础知 识不扎实导致的根本性错误,掩饰成在科普时难免会出现的“表述不严谨”,为 了维护自己的专业形象,通过拉扯一些无关的术语和文献,误导不懂行的读者, 这种文过饰非的“认错”,并不比死不认错更可取,在某种程度上比死不认错还 要恶劣。我们就来看看这封以“科学松鼠会”的名义发出的公开信中,“不是神” 的松鼠是如何掩饰自己的低级错误。   对于第一个错误,“不是神”是这么答复的:   “在少数情况下,精子的线粒体确实能进入卵母细胞。精子头部进入卵子后, 受精卵开始分裂。在第一次分裂后,仍然有部分的精子线粒体残存在分裂球(最 早期的胚胎)中;直到第三次分裂后,分裂球的细胞中再无法检测到精子线粒体 的存在(1)。因此,严格意义上说,刚刚形成的受精卵,在有些情况下,是含 有一些精子线粒体的,但是随着受精卵的发育,精子线粒体会彻底丢失。考虑到 原文上下文的含义,‘受精卵的线粒体基因绝大部分来自于母亲的卵子’改为 ‘发育后胚胎的线粒体基因全部来自于母亲的卵子’更为准确。”   在松鼠会发出这封公开信之前,我已在我的新语丝博客、新浪博客和新语丝 论坛上登了一则小更正:   “以前普遍认为,精子中的线粒体DNA之所以没能遗传下来,是因为在受精 时只有精子头部(不含线粒体)进入卵子,而含线粒体的中部(称为线粒体鞘) 被排除在外。1996年有两项研究发现这种曾被普遍接受的观点并不准确。在受精 时,精子的线粒体鞘也进入了卵子,但是在随后的两次细胞分裂中,精子线粒体 消失。所以受精卵中的线粒体完全来自卵子,但我前面说的‘在受精时只有精子 头部进入卵子,而精子头部不含线粒体’是过时观点,应该删去。”   我引用了两篇文献(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996 Nov 26;93(24):13859-63. Biol Reprod. 1996 Dec;55(6):1195-205.),“不是神” 引用的文献就是其中的一篇。但是从“不是神”原文的上下文很容易判断,他指 的并非受精早期的情况,而是指遗传的结果,误以为线粒体遗传不是百分之百的 母系遗传。受精卵分裂的早期是否残存精子线粒体,根本就是无关的问题,并不 能就让他的错误变成了相对正确。所以这不是准确程度的问题,而是准确与否的 问题。当然,我此前已说过,这处错误不太重要,但是如此文过饰非,甚至让读 者误以为犯了根本错误的是我,就使得这处错误显得重要。另外,“不是神”临 时抱佛脚,显然没有好好读读他引用的那篇文献。那篇文献可不认为精子的线粒 体进入卵母细胞是“在少数情况下”,而是普遍情况,对精子线粒体鞘的摧毁是 一系列精确控制的过程。   对于第二个错误,“不是神”是这么为自己辩护并反驳我的:   “组成线粒体的3000中蛋白质中,只有参与编码其中的4种蛋白质的亚单位 的13个基因是线粒体基因,因此方舟子先生认为:‘所以很显然,线粒体功能的 差异,只有极小极小的程度上是‘拜他们母亲的线粒体基因所赐’,可以忽略不 计(如果再考虑到有的基因是高度保守的,人与人之间差异很小,更可忽略不 计)。’但事实上,线粒体基因也存在基因多态性,而且由于线粒体基因是唯一 在细胞核外的遗传物质,暴露在更能引起突变的环境中,因此相比染色体DNA, 有更高突变率的倾向(2)。由于线粒体暴露在自由基等诱发突变的环境中,线 粒体基因的突变、修复和维持,会影响到生命体的能量代谢、衰老、寿命以及疾 病(比如帕金森症、老年痴呆症)、肿瘤的发生(2,3,4)。科学研究表明, 母系遗传的线粒体基因对人的衰老和寿命有重要影响(2,3,4),而且母亲对 后代寿命的影响大于父亲的影响(2)。另外,还有研究表明,线粒体基因对后 代的生殖力和健康以及男性后代的精子功能也都有重要影响(5)。在原文中 ‘一个人的力气和精力很大程度上拜他们母亲的线粒体基因所赐’、‘如果一个 男人想要一个基因优良的孩子,他不需看女人的屁股是否大,而应该看女人的力 气是否大’这些词句的确不严谨,改为‘一个人的衰老与寿命,与他们母亲的线 粒体基因有很大关系’、‘如果一个男人想要一个基因优良的孩子,选择家族长 寿的女人,可能更有利于后代’这样的表述,更为准确。”   这段话用了很多术语,引用了4篇文献,显得很专业,很容易把读者绕晕, 我就一一剖析一下“不是神”是如何打扮自己的专业形象的:   一、“但事实上,线粒体基因也存在基因多态性,而且由于线粒体基因是唯 一在细胞核外的遗传物质,暴露在更能引起突变的环境中,因此相比染色体DNA, 有更高突变率的倾向(2)。”   我何时否认过这个事实,还用得着你来指出?这个事实和话题有什么关系? “不是神”原文说“很大程度上拜他们母亲的线粒体基因所赐”,这是针对线粒 体的功能而言的,误以为线粒体的功能取决于线粒体基因。但是,参与线粒体功 能的染色体基因数量是线粒体基因的几百倍,就算“线粒体基因也存在基因多态 性”,难道染色体基因就不存在基因多态性?要比影响,比得过吗?而且,线粒 体基因存在基因多态性,不等于这些多态性就都能影响到线粒体功能。有的与线 粒体功能有关的基因,由于涉及的是基本的生命过程,是高度保守的,不要说在 正常人之间差异很小甚至没有差异,连人与相近物种之间的差异也都很小。   二、“由于线粒体暴露在自由基等诱发突变的环境中,线粒体基因的突变、 修复和维持,会影响到生命体的能量代谢、衰老、寿命以及疾病(比如帕金森症、 老年痴呆症)、肿瘤的发生(2,3,4)。”   如果是在体细胞发生的基因突变,那不是遗传来的,也不能遗传下去,和线 粒体遗传没有关系。如果是发生在卵细胞的基因突变,那倒是可以遗传下去了, 但是既然出现了突变,也就意味着子女和母亲本身的情况是不同的,你却要人根 据母亲的情况做选择,那不是胡搞吗?何况线粒体遗传和染色体遗传不同,是多 拷贝遗传,所有或大部分线粒体DNA都发生同样的突变的概率能有多大?更何况 能影响功能的基因突变一般是有害的,不能简单地根据有害突变导致的疾病来反 推基因对正常功能差异的作用。线粒体基因出现有害突变会出现代谢疾病,不等 于正常人中线粒体基因多态性就与代谢功能的差异有关。打一个比方,如果汽车 的蓄电池坏了,汽车肯定是要出故障,但是你能因此说,汽车性能的差异取决于 其蓄电池性能的差异吗?所以去扯什么线粒体基因突变的影响,仍然是在胡搅蛮 缠。   三、“科学研究表明,母系遗传的线粒体基因对人的衰老和寿命有重要影响 (2,3,4),而且母亲对后代寿命的影响大于父亲的影响(2)。另外,还有研 究表明,线粒体基因对后代的生殖力和健康以及男性后代的精子功能也都有重要 影响(5)。在原文中‘一个人的力气和精力很大程度上拜他们母亲的线粒体基 因所赐’、‘如果一个男人想要一个基因优良的孩子,他不需看女人的屁股是否 大,而应该看女人的力气是否大’这些词句的确不严谨,改为‘一个人的衰老与 寿命,与他们母亲的线粒体基因有很大关系’、‘如果一个男人想要一个基因优 良的孩子,选择家族长寿的女人,可能更有利于后代’这样的表述,更为准确。”   “不是神”的原文谈的是线粒体基因对“力气和精力”重要影响,和对“衰 老、寿命、生殖力、精子功能”的重要影响有什么关系?把“力气和精力”改成 “衰老与寿命”,就变成了完全不同的问题,居然还好意思说只是“词句的确不 严谨”,难道在松鼠会的词汇中,“力气和精力”是不严谨地等同于“衰老与寿 命”的?如果我一开始声称“不是神”是大力士,后来发现他其实手无缚鸡之力, 就可以说原来的“词句的确不严谨”,说他是老寿星才“更为准确”?   另外,“不是神”引用的第二篇文章,仅仅是统计出“母亲对后代寿命的影 响大于父亲的影响”,但是并不能因此就推出这种影响就是因为线粒体基因导致 的。在染色体遗传中,母亲对后代的影响同样大于父亲:如果生的是儿子,来自 母亲的X染色体上的基因数量,要比来自父亲的Y染色体上的基因,多出一千多个, 对儿子的影响更大,色盲、血友病的遗传只是众所周知的明显例子。如果生的是 女儿,虽然来自父母双方的基因数量相同,但在受精卵发育过程中,细胞质中的 因子会对基因进行化学修饰,影响到基因的表达,子宫的状况会影响到胚胎、胎 儿的发育,母亲的影响仍然更大。“如果一个男人想要一个基因优良的孩子,选 择家族长寿的女人,可能更有利于后代。”这是废话,反过来也成立:“如果一 个女人想要一个基因优良的孩子,选择家族长寿的男人,可能更有利于后代。”   最后顺便说一下,如果线粒体基因的多态性会对人体机能产生重大影响的话, 体细胞克隆就很难称得上是克隆,因为体细胞克隆中的线粒体基因是来自于卵细 胞提供者的。   附:   致松鼠会读者的一封公开信   近日,松鼠会群博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当一个男人想要一个孩子》,作者是 我们的成员DNA。随即有读者回帖,对文章的内容提出质疑。昨日,方舟子先生 也特意撰文指出这篇文章存在的问题。经作者和其他成员审核后,我们认定这篇 文章的确存在硬伤。   在这篇文章的回复中,读者“蛙声一片”引用了方舟子先生的文章,回复如 下:   “这段话(松鼠会按:第二段)有两处硬伤。第一处不太重要,改一下措词 即可通过:“受精卵的线粒体基因绝大部分来自于母亲的卵子。”其实受精卵的 线粒体基因全部来自于母亲的卵子。在受精时只有精子头部进入卵子,而精子头 部不含线粒体。第二处硬伤则是其立论的基础,让他的文章作废了。他以为线粒 体的功能决定了一个人的力气和精力,线粒体的功能取决于线粒体基因,而线粒 体基因是母系遗传,所以一个人的力气和精力“很大程度上拜他们母亲的线粒体 基因所赐”,所以他建议“如果一个男人想要一个基因优良的孩子,他不需看女 人的屁股是否大,而应该看女人的力气是否大”。这番推理和建议纯粹是信口开 河。线粒体中有大约3000种蛋白质,但是编码它们的基因并不就在线粒体基因上, 而是绝大部分都在染色体上,只有参与编码其中的4种蛋白质的亚单位的13个基 因是线粒体基因。所以很显然,线粒体功能的差异,只有极小极小的程度上是 “拜他们母亲的线粒体基因所赐”,可以忽略不计(如果再考虑到有的基因是高 度保守的,人与人之间差异很小,更可忽略不计)。如果男人真的听从这位“从 事生殖生物学的基础研究”的博士后的指导,为此去“ 仔细考察女人的力气和 精力”,虽然显得对未来的下一代很有爱心,也是用错了地方。”   DNA很快发来了道歉信,全文如下:   这篇稿子最初是写给某时尚杂志的关于“未来生活的猜想”专题,为了迎合 专题要求,文中有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调侃句子,在逻辑上的确有不严谨之 处。在此我向受此文误导的读者道歉,请读者切莫把此文当作“健康生育指南” 来读。另外,此文尚未在传统平媒上发表,通过在科学松鼠会群博上与读者的互 动和交流,我也学习了很多。感谢科学松鼠会读者对此文的指正和批评。我对其 中主要两个质疑答复如下:   1.这段话有两处硬伤。第一处不太重要,改一下措词即可通过:“受精卵 的线粒体基因绝大部分来自于母亲的卵子。”其实受精卵的线粒体基因全部来自 于母亲的卵子。在受精时只有精子头部进入卵子,而精子头部不含线粒体。   答复:在少数情况下,精子的线粒体确实能进入卵母细胞。精子头部进入卵 子后,受精卵开始分裂。在第一次分裂后,仍然有部分的精子线粒体残存在分裂 球(最早期的胚胎)中;直到第三次分裂后,分裂球的细胞中再无法检测到精子 线粒体的存在(1)。因此,严格意义上说,刚刚形成的受精卵,在有些情况下, 是含有一些精子线粒体的,但是随着受精卵的发育,精子线粒体会彻底丢失。考 虑到原文上下文的含义,“受精卵的线粒体基因绝大部分来自于母亲的卵子”改 为“发育后胚胎的线粒体基因全部来自于母亲的卵子”更为准确。   2.第二处硬伤则是其立论的基础,让他的文章作废了。他以为线粒体的功 能决定了一个人的力气和精力,线粒体的功能取决于线粒体基因,而线粒体基因 是母系遗传,所以一个人的力气和精力“很大程度上拜他们母亲的线粒体基因所 赐”,所以他建议“如果一个男人想要一个基因优良的孩子,他不需看女人的屁 股是否大,而应该看女人的力气是否大”。这番推理和建议纯粹是信口开河。线 粒体中有大约3000种蛋白质,但是编码它们的基因并不就在线粒体基因上,而是 绝大部分都在染色体上,只有参与编码其中的4种蛋白质的亚单位的13个基因是 线粒体基因。所以很显然,线粒体功能的差异,只有极小极小的程度上是“拜他 们母亲的线粒体基因所赐”,可以忽略不计(如果再考虑到有的基因是高度保守 的,人与人之间差异很小,更可忽略不计)。如果男人真的听从这位“从事生殖 生物学的基础研究”的博士后的指导,为此去“ 仔细考察女人的力气和精力”, 虽然显得对未来的下一代很有爱心,也是用错了地方。   答复:组成线粒体的3000中蛋白质中,只有参与编码其中的4种蛋白质的亚 单位的13个基因是线粒体基因,因此方舟子先生认为:“所以很显然,线粒体功 能的差异,只有极小极小的程度上是‘拜他们母亲的线粒体基因所赐’,可以忽 略不计(如果再考虑到有的基因是高度保守的,人与人之间差异很小,更可忽略 不计)。”但事实上,线粒体基因也存在基因多态性,而且由于线粒体基因是唯 一在细胞核外的遗传物质,暴露在更能引起突变的环境中,因此相比染色体DNA, 有更高突变率的倾向(2)。由于线粒体暴露在自由基等诱发突变的环境中,线 粒体基因的突变、修复和维持,会影响到生命体的能量代谢、衰老、寿命以及疾 病(比如帕金森症、老年痴呆症)、肿瘤的发生(2,3,4)。科学研究表明, 母系遗传的线粒体基因对人的衰老和寿命有重要影响(2,3,4),而且母亲对 后代寿命的影响大于父亲的影响(2)。另外,还有研究表明,线粒体基因对后 代的生殖力和健康以及男性后代的精子功能也都有重要影响(5)。在原文中 “一个人的力气和精力很大程度上拜他们母亲的线粒体基因所赐”、“如果一个 男人想要一个基因优良的孩子,他不需看女人的屁股是否大,而应该看女人的力 气是否大”这些词句的确不严谨,改为“一个人的衰老与寿命,与他们母亲的线 粒体基因有很大关系”、“如果一个男人想要一个基因优良的孩子,选择家族长 寿的女人,可能更有利于后代”这样的表述,更为准确。   参考文献:   1. Fate of the sperm mitochondria, and the incorporation, conversion, and disassembly of the sperm tail structures during bovine fertilization. Sutovsky P, Navara CS, Schatten G.Biol Reprod. 1996 Dec;55(6):1195-205.   2. Genetic maternal effects on human life span through the inheritance of mitochondrial DNA. Korpelainen H. Hum Hered. 1999 Jul;49(4):183-5.   3. Mitochondrial DNA involvement in human longevity. Santoro A, Salvioli S, Raule N, Capri M, Sevini F, Valensin S, Monti D, Bellizzi D, Passarino G, Rose G, De Benedictis G, Franceschi C.Biochim Biophys Acta. 2006 Sep-Oct;1757(9-10):1388-99. Epub 2006 Jun 7. Review.   4. Role of mitochondrial DNA in longevity, aging and age-related diseases in humans: a reappraisal.Sevini F, Santoro A, Raule N, Lescai F, Franceschi C.Ital J Biochem. 2007 Dec;56(4):243-53. Review.   5. Mother’s curse: the effect of mtDNA on individual fitness and population viability. Gemmell NJ, Metcalf VJ, Allendorf FW. Trends Ecol Evol. 2004 May;19(5):238-44.   ——————————————–   感谢读者对松鼠会文章的挑错,从错别字、术语的翻译错误直到文章的硬伤, 你们从来不吝惜贡献智慧。爱之深,责之切,有些文章的回复甚至超过正文长度, 还有些读者在自己博客上专门撰文指出。甚至有一位热心读者通读了松鼠会大部 分的文章和评论,整理出一部《松鼠文硬伤Top10》(读者可以点击这里阅读)。 正是在这种批评、反复争论中,我们战战兢兢成长。   松鼠们很年轻,我们深知自己的不完备,在科学写作上,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感激前辈们始终与我们同在。最初,选择群博这种内容组织形式,很大程度上是 因为它的强互动性,在Web 2.0的模式下,作者和读者可以进行快速、有效、直 接的交流。对于科学传播而言,这可能是较为合适的做法——科学也正是在不停 的质疑、提问、反思、探讨中前行。读者们的批评、指正、意见和建议,是松鼠 会最宝贵的财富,我们从来将之视若珍宝。   我们认为,每个人的所知和这个世界上知识的总和比起来,永远都只是微不 足道的一小点。松鼠不是神,当然会犯错误,但是群体的力量将帮助我们尽量避 免这些错误。松鼠会希望做这智慧世界中一粒小小种子,在这里,众人的力量被 聚合,分享每个人的所知、所想、所爱好,一同学习如何以科学的视角来看待世 界,并永葆开放和宽容之心。   我们一直在努力。近期,松鼠会网站将会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改版,进一步增 强互动性,建设更多定制化内容,对内容的审核和把关也会遵循更加严格的流程。 我们将会进一步活跃论坛,让读者有更多的渠道与我们共同讨论。希望这些改进 能让我们不断完善。   感谢你们关注松鼠会。这一年多,很辛苦,亦很欢乐。用力拥抱每一个人。   科学松鼠会   2009.06.09 (XYS20090609)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