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7.dxiong.com)(xys.ebookdiy.com)(xys2.dropin.org)◇◇   “韩寒”《新老师》为韩仁均代笔的分析   ·方舟子·   韩仁均在《儿子韩寒》一书中声称,韩寒的写作始于1997年3月他上初二下 学期时。在寒假期间韩仁均给韩寒办了借书证,韩寒因此在图书馆接触到少儿报 刊,也因此被激发出写作的“潜能”。于是在3月份一个月内(韩寒《第三人》 则缩短为“一个礼拜”),韩寒有如神助一般一口气接连写了十多篇小说、散文, 先后发表在一些少儿刊物上,深受好评,还得了奖。之后他暂停写作,直到1999 年为参加《萌芽》新概念作文大赛才又开始动笔写作。   对这十几篇小说、散文,韩仁均只在书中点出了四篇篇名分别为《弯弯柳月 河》(后改名《傻子》)、《夕阳依旧美丽》、《新老师》和《书店》。其中 《傻子》、《书店》后来收入文集《零下一度》,我此前已分析这两篇文章都非 韩寒本人所写,而是韩仁均代笔(见《“天才”韩寒〈书店(一)〉分析》、 《韩寒自证〈书店(一)》和〈三重门〉是别人代笔写的》、《韩寒〈傻子〉是 韩仁均代笔的证明》)。《新老师》一文最初发表于《少年文艺》1997年12月号, 后收入“少年文艺精品佳作丛书”《第1篇——我的第一座文学圣杯》(少年儿 童出版社2005年8月1日第1版)。近日有网友把该文从该书中扫描上网,我这才 首次读到。   《新老师》讲了一个简单的故事:新来的物理课教师林老师梳了一个“两边 倒”的对开分头,引起男生们的羡慕、模仿,都跟着梳起了分头,由于学生们重 视打扮分心影响了学习成绩,于是林老师改留“学生头”,第二天全体男生就都 改回“学生头”。   这是韩仁均所擅长的《故事会》体。但是内容与时代完全脱节。在韩寒于 1997年“写作”这篇文章时,即使不是根据学校实际发生的事情所写,至少也应 该有自己的生活经验的影子。但是我们很难想像,在1997年的上海郊区,分头还 会被男生们视为时髦、热烈追捧的发型,还因此影响了学习成绩,而平时大家只 留“学生头”。那更像是发生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事。这篇文章的真实写作 时间极可能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其时代背景是反对“奇装异服” 运动。当时韩寒还未出生。   文中的一些用语也带着七十年代的时代特色。例如,“由于林老师年轻,所 以革命觉悟较高”、“‘对开’运动由于林老师的出现轰轰烈烈地由地下转入地 上”、“引无数女孩竞折腰”(化自毛泽东词“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都是七 十年代文学青年惯用的“革命”语汇,出现在1997年初二学生笔下属于年代错讹。 特别是“革命觉悟较高”的说法,在文革期间流行,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 还有人用,到九十年代早已绝迹,当时的初中生虽然有可能从电影中听说这个说 法,但不可能用它来调侃,因为已没有那个能引起共鸣的社会环境。这些文字烙 印也表明文章的真实写作时间极可能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   文中还有一个很特别的比喻:“于是男生们如同野狗望到了家,气势大增”。 jikeguang11首先发现这是对钱钟书《围城》的模仿:   “船上的法国人像狗望见了家,气势顿长,举动和声音也高亢好些。”   如此雷同的用词证明该比喻源自《围城》,但又不是照抄,多出的“野”字 更显得拙劣(“野”狗哪里有家?)。这说明作者是个对《围城》非常熟悉的人, 能够有意无意地复述、化用其中不那么著名的比喻。韩寒在“写作”此文时还在 阅读少儿报刊,并非熟读《围城》的少年文学天才,即使在代笔事发之后,韩寒 接受湖南卫视采访为自己辩护时,虽然自称初中时看过《围城》,但也承认“看 不懂”、“不喜欢”,显然不可能是这个对《围城》烂熟于心的作者。相反地, 在署名韩仁均的文章中,却可看出韩仁均对《围城》中的比喻用法的熟悉与迷恋, 例如韩仁均1991年获《故事会》第一届“最佳故事”的小说《难成眷属》中引用 了《围城》中的比喻:   “钱钟书在《围城》里说老头子恋爱起来如同老房子着火,一烧着就没救了。 想不到方根龙这‘老头子’恋爱也如老房子着火一般没救。”   总之,《新老师》一文进一步证明,韩寒在1997年3月并不是创作了十几篇 小说、散文,而是把韩仁均多年积累下来的十几篇小说、散文抄了一遍寄出去投 稿。这才符合常理。《新老师》的代笔痕迹是如此明显,难怪后来这篇文章都不 敢收入“韩寒”文集,现在更巴不得没人知道。 2012.12.8. (XYS20121208) ◇◇新语丝(www.xys.org)(xys7.dxiong.com)(xys.ebookdiy.com)(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