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中国青年报》“数字青年”周刊1999.11.8.。 “数字青年”可从以下网址取阅: http://www.cyd.com.cn/szqn/home/GB/default.htm 网络化的文学 --网站评点之二十二 ·方舟子· 据说现在网络题材是图书出版的一个热点。河北一家出版社即将出一套 网络文学的丛书,别的出版社也有在筹划中的。这些所谓的“网络文学”, 除了是首先在网络上发表之外,在形式上与常规文学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同, 将之下载、印刷,也不会有任何的磨损。它们不过是利用了网络做为发表场 所而已,在创作中并未结合网络的特点。 真正利用了网络的特点,与之密不可分的文学,我们不妨称之为网络化 的文学。这样的文学如果印刷出版,即丧失了部分创作,要完整地欣赏它, 只能在网上。网络可资利用的特点有二:一是开放性,二是多媒体性。我们 先来看看开放性。常规的文学作品一经印刷发行,就已定型,广大读者读到 的也只有同一个版本,要等到再版时才可能进行修改。但是网络上的创作却 是随时可以更动的,可以永远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可以有“互动性”,根 据不同的日期、针对不同的读者提供不同的版本,也可以由众人集体创作。 “泥潭游戏”(MUD)其实就颇象一部永远在变动、永远未完全、具有互动 性和集体创作的小说,但是我并未见到有人从事具有“泥潭游戏”特点的小 说创作。在中文网络上做过实验的,我只见过众人接龙创作小说。小说接龙 据说以前也曾经在报纸上实验过,但毕竟不如网络上的方便、及时、广泛。 这其实只要利用电子邮件就可以做到了,并不需要建立特别的网站。比如 “新语丝之友”电子邮件通讯组在一九九六年年初成立时,就接龙创作过几 回《红楼别传》,一起作贱《红楼梦》,以后在那里也接龙创作过一篇没完 成的爱情小说。“小说接龙”也是国内BBS上常见的栏目。利用网站进行小 说接龙、较为引人注目的,是《激流》上的“守门”,似乎是一部武打小说。 这部小说有一个主线条,由三个人主笔各写三个主要角色,但是又欢迎所有 的人在任何段落任何地方开始联手。这样,就不只是一条龙的接龙,而是错 综复杂的网络状结构了。这个结构复杂到需要编写一个“守门结构图”为读 者导航。但是在写了二十节之后,大家就对之失去了兴趣,看样子也不过才 起了个头。至于其写作水平如何,恕我无法评论,因为对这种折磨读者的思 路的实验小说我向来是不读的,给我两百块大洋也不读。 相比之下,中文网络文学创作对多媒体的利用则几近于零。固然,许多 中文文学网站也会加上插图、动画或音乐,但那只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并非 不可分割的创作部分。即使是装帧较有艺术特色的文学网站“黑白世界”、 “涩橘子的世界”,对图片的利用也仅仅是装帧,利用印刷也未必不能达到 同样的效果。“妙缪庙”倒是充分利用了图片、动画和声响进行创作,而无 法被印刷所再现。但是,这个网站虽然自称“具象诗”,而其实已无多少文 学性可言,应该归入网络艺术了。除了增强艺术表现力之外,多媒体对某 些文学题材也是颇具有实用价值的,比如对游记而言,相片、音乐、电影都 可成为内容的一部分。在一九九五年创办的以游记为主要内容的海外刊物 《大千世界》,虽然号称是多媒体刊物,而其实也只限于文字和相片。这份 刊物本来是最有可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但是在一九九七年由于内部纠 纷而停办,到现在则是连存档处都没有了。国内也曾经出现过一个类似内容 的网站《一角》,现在也无法连上。可见如果要字、图、声面面俱到地进行 创作,是很难持之以恒的。 事实上,开放性也罢,多媒体也罢,都是文学创作的另类,只具有实验 意义,并不具有多大的欣赏意义,或者说,它们对创作者的价值远比读者大。 这也就注定了它们只能是某个人的一时心血来潮,而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 所以,它们的萧条也就不足为怪。所谓“网络化的文学”也就只能是网络文 学中被忽略的一个变种,如果有人要对之大力提倡,恐怕也只能是徒劳的。 毕竟,对文学而言,个性化的文字才是最根本的。 网站: “守门”:http://www.nease.net/~banly/sm/index.htm “黑白故事”:http://www.nease.net/~xtz/ “涩橘子的世界”:http://www.sinologic.com/persimmon/ “妙缪妙”:http://www.sinologic.com/webart/ 199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