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中国青年报》电脑周刊,发表时略有删节。) ACT的繁荣 --中文国际网络纵横谈之六 ·方舟子· 自一九九三年年底起,ACT进入了长达两年多的鼎盛时期。其氛围,也由 幼儿园式的过家家,变成了大学生宿舍式的胡吹神侃。 在当时,有一名NEC公司的系统管理员每个月都抽样统计各个新闻组的读 者数。按他的统计,当时ACT的读者数保持在五万多,ACTB的读者数保持在两 万多,因为这两个新闻组互相镜射,实际上是一个新闻组,合起来,竟有八 万读者在阅读ACT/ACTB。那时候中国大陆还没有互联网,台湾的互联网还自 成一统,这八万读者,基本上也就是海外的中国留学生。ACT用的是简体字, 那五万多读者可以说都是来自中国大陆,当时中国大陆的留学生不过十几万, 也就是说,几乎有一半的大陆留学生在阅读ACT,不读的人大都也知道ACT。 ACT也就成了中国留学生最主要的交流、舆论渠道,那些长年活跃在ACT上的 网人也就成了中国留学生中尽人皆知的名人。 在ACT的鼎盛时期,平均下来,每天有两、三百封张贴,若遇到非常时期, 自然远不止此数。几天不读,贴数就多得无法处理,所以许多人都养成了每天 上网阅读ACT的习惯。象所有的另类新闻组,大部分的ACT张贴都是没有任何价 值--不管你把价值尺度调得多么低--的垃圾。对这段时期的ACT张贴,可以 说每一封我都过目,稍稍有点内容的就给存档,每个月的存档平均能有五百多 封,也就是说,只有大约十分之一的张贴算是有点保留价值。即便如此,积累 下来,这个量仍然是相当惊人的。当初我以中文网档案局局长自居保留这个庞 大的存档,并不是为了以后能把它做为写网史的资料,完全是为了在网上吵架 --或者说得好听点,打笔仗--的方便。在一个自由的论坛,难免有人要跟 你吵架,吵着吵着就难免要向众人揭发你的网史污点,更难免有意无意的 添油加醋、造谣中伤,这时候这些原始的资料就派上了用场。用ACT的黑话来 说,这叫“记变天帐”。 的确,在ACT这个独特的语言环境中,有自己的一套黑话,用惯了,有时 就不知不觉地把它当成了普适的语言来用。比如,在《新语丝》的发刊辞中, 我如此写道:“几万分布世界各地的汉字使用者,黑白红黄蓝各色人等,通过 一张无形的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不常读ACT的人,读了这句话,说不定 要误以为说的是中文网络的读者包括各种人种,还要奇怪怎么会有蓝种人。其 事那也是ACT的黑话,不过是用颜色来给形形色色的网人标签:“黑”指匿名 骂人,“白”指热衷反动宣传,“红”指紧跟中国政府,“黄”指黄色下流, “蓝”则用来形容多愁善感的文学青年。 ACT之所以能够汇聚到各色各样的汉语使用者,有两个因素:第一,全世 界就这么一个中文新闻组,独此一家别无分店,除了都挤到这里来,也没别的 地方可去;第二,其他的新闻组大抵都有一个主题,ACT却是主题不限,只要 是用中文就行。在那个时候,在ACT上贴一封英文贴,几乎就相当于扔了一个 “硝烟诱饵”(flame bait, 指在新闻组上有意引起众怒制造混乱),所以那 些识相点的,在迫不得已(比如说无法打中文)贴英文请教问题时,都要赶紧 先赔不是。 也正因为三教九流毕集,而又不限论题,才使得ACT的张贴如此丰富多彩: 有在那里进行政治宣传和反宣传的,有传教和反传教的,有发表文学创作的, 有抄书的,有聊天的,有感慨的,有吵架的,有骂大街的,有讲故事说笑话的, 有交流日常生活经验的,有对联猜谜的……甚至还有进行“学术交流”的,比 如我就曾在那里跟人争过杜诗用韵、明初民族政策、某个汉字的来源、古音, 诸如此类,其实都是相当专门的问题,一般的人本来不会感兴趣,然而却也有 很多看热闹的。ACT盛行的是嘻笑怒骂的文风,所谓的“学术交流”其实也不 过是你一拳我一腿的打擂比武表演,旁观者即使对比试的内容一窍不通,光看 那令人眼花缭乱的招式也尽可以看得津津有味。如果有人找错了地方想到那里 做认真严肃的学术交流(这样的人也曾经有过),就算不被三拳两脚地打扒下, 也早被看客轰下了台。学术交流尚且如此,其他方面更可想而知了。所以ACT虽 然多姿多彩,然而又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也就是掐架。有人说ACT是茶馆, 也有人说ACT是男厕所,但我却以为把ACT比做大学生宿舍更恰当些。那里的氛 围,总让我想起大学时代宿舍熄灯以后躺在被窝里的吹牛、抬扛,只不过面对 面的交流不象网上交流那么肆无忌惮,火药味没有那么浓而已。 曾经因参与撰写电视片《河殇》而名噪一时的作家苏晓康在流亡海外后, 寂寞之余,也曾在一九九六年(其时ACT已过了鼎盛时期)到ACT看过两眼,写 了一篇谩骂中文网的奇文《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在美国看网上中文世界》, 针对ACT这种嘻笑怒骂的风气,下了一个河殇式的论断:“……被压抑的交流 欲、发表欲一时都借网络宣泄,但从人们的下笔肆无忌惮来看,中国文化的儒 雅、含蓄、精致,真是所剩无几,却是一个更深的灾难。现代科技无补于一个 没有生机的文明,此处全然彰显。”中国文化的儒雅、含蓄、精致,固然在中 文网络所剩无己,但中国文化的另一面--阳刚、奔放、粗犷--却在中文网 络发扬光大。中国文化的博大、华夏文明无处不活的勃勃生机,本不是这种欺 世盗名之徒可以理喻。 仿佛为了“全然彰显”其无知而又臆断的文风,苏晓康在该文中又替中文 网归纳了“永远不灭的十个话题”:“一个话题是关于炒菜(即烹饪); 一个话题是关于在好莱坞颇为成功的大陆女演员陈冲的,大部分是骂她;还有 一个话题不知道为什么是调侃奚落上海人……,中国大陆大学优劣名次,也是 一个题目,一派‘老子天下第一’,别人都是‘孙子’,从‘唇枪舌剑’中直 把‘清华’贬为‘青蛙’、‘复旦’贬为‘蜉蛋’、‘科技大’贬为‘裤子大’, 可以一窥网上这类中文之品位和格调。”所谓的“青蛙”、“孵蛋”、“裤子 大”也是苏晓康所一窍不通的ACT黑话,不过是各名校的校友们对自己母校的 幽默称呼,跟“优劣名次”何干?而他列举的那些话题,烹饪和奚落上海人在 中文网还算常见(在所有有中国人的地方大概也常见),但也算不上“永远不 灭”,而骂陈冲和争大学名次,则根本只是昙花一现,也许苏晓康在为中文网 预设了品位和格调之后,上网收集证据之时,碰巧看到了这些话题,就极其慷 慨地给戴上了“永远不灭”的桂冠。 那么中文网上有没有什么“永远不灭的话题”呢?有的,只不过我数来数 去,也未能屈满两只手。象中国统一和台湾独立之争、简化字优劣之争、进化 论和神创论之争、科学与伪科学之争、对“六四”以及民运人士的评价、对毛 泽东的评价、鲁迅评论、金庸评论,就都是在中文网上过一段时间就又会冒出 来的话题。但所有这些话题,在有海外华人的地方,在现在大概就都属于“永 远不灭”,并非中文网的特点。 ACT的特点,就是在掐架的主旋律之下,呕哑嘲哳的百家争鸣。到了一九 九四年下半年,ACT进入了全盛时期,却也象其他新闻组一样,开始受到商业 广告的冲击。面对每天几百乃至上千的垃圾与信息夹杂的张贴,大家都觉得有 必要加以改组。当时提出了三个改组方案:一个是把ACT再细分成几个专题小组, 比如alt.chinese.text.politics用于讨论政治问题,alt.chinese.text.history 用于讨论历史问题,等等。这个方案换汤不换药,而且成立一批新的另类新闻 组,并不能保证就会被新闻服务器同时订阅,更有可能一齐被拒订,所以这个 方案赞成的人很少。第二个方案的提出者认为互联网即将在中国大陆兴起,既 然有德文、日文顶级新闻组,也应该有中文顶级新闻组,所以主张新设立一系 列以chinese打头的专题新闻组。这个方案的致命弱点在于:世界范围内的新闻 服务器一般只订阅六大主流新闻组和选择性地订阅另类新闻组,以chinese打头 的新闻组会被当成地区性新闻组而被中国之外的新闻服务器拒之门外,能读到它 的人毫无疑问要比能读ACT的少。正是针对这一点,才有了第三个方案:既然要 改组,就应该改得读者更多,而不能读者更少。世界上大概只有一半的新闻服务 器订阅ACT,何不在主流新闻组中也成立一个中文组,让所有的新闻服务器都订 阅?因此,我主张设一个talk.chinese,把ACT整个搬过去。丰富多彩正是ACT的 吸引人之处,没必要再分成小组,但是可以象其他主流新闻组一样,设一个管理 委员会过滤掉垃圾贴和商业广告以减少帖数,对垃圾贴定义可由网众表决划定, 管理委员会则可由几个从不张贴、也从不参与网上纠纷的热心读者组成。 对后两种方案,各有一批人支持,谁优谁劣,当时争论得很厉害。主张中 文顶级组的人,大约以为是在为未来的中文网开天辟地,踌躇满志,组织了一 个很庞大的筹备委员会壮大声势。我虽然主张主流新闻组方案,却也并不反对 中文顶级组方案,因为我不觉得二者有何冲突,完全可以并行不悖,只不过 中文顶级组是为未来而设,主流中文新闻组才是当务之急。要成立一个新的主 流新闻组,有一套繁琐的手续,需要写一个提案供讨论两次,然后提交一个叫 news.announce的新闻组表决。我按规定写了一个提案,也经过了讨论,但提 交news.announce后,却不见贴出来供表决。然后就见主张中文顶级组的人说, 他们已说服了互联网总管支持他们的提案,反对成立主流新闻组。我正奇怪互 联网什么时候冒出了一个总管,就接到news.announce管理员--也就是他们 的所谓总管--的来信,通知我由于我提出的主流中文组与筹备中的中文顶级 组重复,他决定不把提案贴出来供表决。主流中文组就这么胎死腹中。我想, 主张中文顶级组的人之所以不乐见主流中文组,是担心分散了人马吧。但如此 做为,却也使人寒透了心。所以,在中文顶级组成立、筹备人员过了一把开网 元老的瘾之后,虽然一遍遍地在ACT上贴告示请人转移过去,虽然一再请网上 名人们去给他们捧场,却也没有几个人买他们的账,大家仍愿意挤在ACT与之 共存亡。不久那几个“开网元老”也就从中文网上消失了,大概觉得开了网就 已大功告成,可以功成身退了。他们开下的那些chinese组,到现在也基本上 是空的,互联网在中国大陆的兴起,并没能使之复活。有一个chinese.talk.misc 看上去倒热闹,其实是在镜射ACT--而“全美学自联”的网页上,却自欺欺人 地说“ACT已成了chinese.talk.misc”。 当ACT鼎盛之时,若能未雨绸缪地把它改组成有所管理的主流中文组,或许 可以使中文新闻组保持长盛不衰,中文网人在现在也不必分头躲进各个有管理的 邮件讨论组和万维网论坛。可惜这个机会是永远地失去了,中文新闻组从那以后 就只能跟ACT共存亡,而ACT自一九九五年年底起,无可避免地一步一步地走向衰 败,到现在则是彻底地败落。 1998.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