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新 ≡ 语 ≡ 丝 ≡≡≡       ※ ※          (NEW THREADS)          ※ ※                                 ※ ※          2024/03(第三六二期)         ※ ※            一九九四年二月创刊            ※ ※                                 ※ ※   《新语丝》为文化性综合刊物,登载文学、艺术、史地、哲学、科 ※ ※ 普等方面稿件,目前设四个固定栏目:【牛肆】(随笔、评论)、【丝 ※ ※ 露集】(诗歌、散文、小说)、【网里乾坤】(文史哲、科普知识小品 ※ ※ )和【网萃】(个人或专题选集)。本刊每月十五日出版,并不定期出 ※ ※ 版专题增刊。                          ※ ※                                 ※ ※   本刊主页国际版:www.xys.org           ※ ※       国内版:xinyusi.us            ※ ※※※※※※※※※※※※※※※※※※※※※※※※※※※※※※※※※※※                  § 【卷首诗】            §   行至水穷处                  § 张雪昆:行至水穷处        §   ·张雪昆·                  § 【牛肆】             §  行至水穷处                  §  我必须停下 王庆民:“毛诞日”再话“毛泽东热”§  风中的枯叶枯花 夏 沙:身在中美之间       §  斑斓而忧伤 王庆民:苏丹内战进行时      §  乱发如麻的我                  §  摸不到未来的雨 【丝露集】            §  我知道我必须停下                  § 呆 然:琥珀           §  行至水穷处 董剑华:踏雪而去         §  我必须回首 离家民:腊月冰雕         §  我看到沙漠的影子 刘振墉:四月里的暴雪       §  捡到骆驼的白骨                  §  沙哑哽咽的我 【网里乾坤】           §  已经满身尘土                  §  我知道我必须回首 董杰旻:费耶阿本德        § 鲁 班:加沙来信(哈桑·卡那法尼)§  心已忘沧海                  §  挺胸留明月 【网萃】             §  行至水穷处                  §  回首大浪涌 方舟子:我打韩寒的内幕      §                                   § 【网讯】∽∽∽∽∽∽∽∽∽∽∽∽∽∽∽∽∽∽∽∽∽∽∽∽∽∽∽∽∽∽∽ 【牛肆】∽∽∽∽∽∽∽∽∽∽∽∽∽∽∽∽∽∽∽∽∽∽∽∽∽∽∽∽∽∽∽ ◆          “毛诞日”再话“毛泽东热”   ·王庆民·   今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诞辰130周年纪念日。在中国各地都有不同形式和 规模的纪念活动。尤其在毛泽东的家乡湖南省的故居、纪念广场等地,人山人海、 气氛热烈。   在这些纪念活动的参与者中,有的人只是当做类似端午中秋一样的节庆来吃 喝玩乐,也有游客是来旅游打卡、凑热闹。也有一些人,是出于对毛泽东的敬仰 而特地赶来参与。而还有的人,则在纪念活动中聚会和挥舞带有毛泽东画像的旗 帜,喊出诸如“不要资本主义、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要大官僚所有制、要真正 的公有制”等有着强烈意识形态色彩、明确政治经济诉求的口号。   这些不同目的的人们,一起烘托起了毛诞130周年纪念的热烈气氛。而中国 官方也高调纪念,领导人开会讲话、媒体纷纷发文,以高度赞扬的态度评价了毛 泽东。毛泽东这位130年前出生、已去世近50年的中国前领导人,不仅在中国民 众心目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也仍然影响着如今的中国社会。   自2016年左右开始,对毛泽东及其思想、行为、影响的讨论,相较更早时期 更加热烈。对此,笔者在2021年曾在《幻梦回魂:中国青年毛派的崛起》一文中 有所叙述分析。   不过,相较于2016年左右网上几乎“一边倒”地赞美毛泽东的情形,最近两 年对毛泽东本人及毛派的批评讽刺之声增多,舆论更加复杂化。而在线下,中国 并没有进行反对毛泽东人士组织活动的空间,涉及毛泽东的聚会和游行,都是崇 拜毛泽东、声称是信奉“毛泽东思想”者。   但这些毛泽东的“粉丝”(简称为“毛派人士”),对于毛泽东及毛思想, 大多数是并不了解或者只是一知半解的。而那些参与线下纪念毛泽东活动的人们, 名义上是在纪念毛泽东,但目的往往是多样和复杂的。   最近十年,中国的政治环境日益保守、社会气氛压抑。曾经颇有影响力的泛 自由派人士被边缘化,公民社会几乎萎缩至零。当自由民主主义倾向的政治表达 被压制,人们或选择沉默,或选择通过其他方式抱团取暖和表达诉求。毛泽东作 为中国官方认可和赞誉的领导人,对毛及其思想的崇拜被许可乃至鼓励,许多人 由自由派转向毛派,也就不奇怪了。   在环境压抑、社会矛盾尖锐的当今中国,人们借着对毛泽东的纪念,表达对 现实的不满,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真的把毛思想当成解决当今问题的灵丹妙药, 那就大谬不然了。关于这些,我在《幻梦回魂》一文中已有叙述,不再赘言,只 讲一些此前未曾写到的问题。   一些中国人对毛泽东的狂热崇拜、对毛时代的高度赞美、对毛思想的全盘认 同,反映的是国人非理性和极端化,以及知识的严重匮乏和对历史认知的错位。 很多人并不了解1920-1970年代这半个世纪的真实历史,根据歪曲的信息,得到 的是扭曲的结论。   这种非理性和极端化,不仅体现在毛派人士在互联网平台上的极端话语,还 有线下的暴力和威胁。例如2017年,山东学者邓相超因批判毛泽东被毛派人士集 体围攻,其所在单位被迫让其提前退休。毛派人士还施压公权力,让官方拘捕批 判毛泽东的人士。哪怕这些批评者对毛的评价都基于事实(虽然一些人言辞激烈 了些)。毛派人士的这些行为,与自由包容的文明社会是不相容的。   更让人忧虑的,是中国毛派人士在种种因素下,其价值观、主张、言行,高 度保守化和反智化,与国际主流左翼势力的立场完全相反。   例如在环保、科技、女权、LGBT权利等方面,中国知名毛派人士如韩德强、 艾跃进、侯宁等人,都旗帜鲜明的反对女性和性少数的自由解放,辱骂中外女权 主义和女权人士,甚至还主张女性应该在家相夫教子;   如孔庆东、司马南等人,将环保问题如气候问题当成美国压制中国发展的工 具,还将因环境污染、气候危机引发的灾难说成是美国“气象武器”造成;   张宏良等人则将转基因技术及转基因农作物,视为西方“毁灭中华民族”的 生物武器,而对转基因经过科学检验且利于农业增产的事实拒绝承认……   这些言论都暴露了他们名义上主张进步,实质是保守反文明分子的底色。毛 派最主要的媒体“乌有之乡”还对美国极右保守人物特朗普颇为赞美。而其他毛 派人士及媒体也大都如此立场。   这实在是悲哀和讽刺。左翼人士、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者,本应该以促进自 由解放、扶助弱势为基本原则,但毛派人士却反其道而行之,与极右保守势力所 做雷同,令人痛心和愤怒。   毛派人士为实践“乌托邦”理想,兴办过若干类似于旧日“人民公社”的集 体企业/农庄,如韩德强等人建立的“正道农场”。但这些名义上是集体共有、 人人平等的“乌托邦”社区,无一例外的陷入各种丑闻,包括洗脑、诈骗、尊卑 等级鲜明、人身控制、性侵等,也说明了毛派人士根本创造不出平等和谐的人间 天堂,反而坑害了许多涉世未深的理想主义青年。而那些开办者,大都是喊着高 尚口号、行丑恶之事的龌龊小人。   而毛派人士对于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同样是陷入了悖论。左翼革命就是要打 倒一切“神”,包括宗教元神和世俗帝王,建立没有阶级和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 但毛派人士却将毛泽东视若神明,对其言行不加认真分辨,一律当成金科玉律。 毛派人士也反对对毛泽东的批评指摘,哪怕是基于事实的客观评价也不允许。这 些行为,难道不是对左翼革命和共产主义的背叛吗?   对于这样简单的道理和逻辑,毛派人士拒绝承认。这本身又反映了其拒绝面 对现实和逻辑的不自洽。类似的自相矛盾、背叛左翼基本原则,在毛派人士的言 行中随处可见。这样价值观的政治派别,如何让人寄予其推动中国向好的希望呢?   而毛派人士的活跃,也反映了中国温和进步势力的缺位,以及中国日益恶化 的舆论氛围与现实环境。如果只是因为无法通过普世价值观念表达正当诉求、选 择利用毛泽东这个“神主牌”维权抗争,那还可以理解。但如果真的误入歧途, 就很可能让毛时代的各种悲剧再现。   毛泽东及其思想、行为、对中国与世界影响,则是复杂的深远的,无法简单 地评价。毛泽东推动了中国和世界革命,又给中国人民和其他一些国家的人民带 来巨大伤害。而他的幽灵,仍然长久的游荡在世间,他的遗产继续作用于中国现 实,并在未来继续产生影响、被各方利用。笔者虽不乐见于此,但并不能改变现 实。只是希望人们面对“毛泽东热”,能够理性和冷静的对待。   笔者尤其想寄语那些高举毛泽东像、高喊《毛主席语录》口号的青年毛派人 士,希望这些青年人在保有青年的朝气与热血的同时,也要开阔视野、理性思考, 无论支持什么反对什么,都要了解全面的事实、多角度想问题,不被只言片语和 “信息茧房”所迷惑诱导,并且真的将人民的福祉当成根本目的,而不是对任何 个体不加思考的盲目崇拜、不分青红皂白的狂热支持。   毛泽东的诞辰日,与耶稣诞辰只差一天。这个巧合,被一些毛派当成毛泽东 是中国、东方的“天选之子”的某种依据。而毛派人士对毛泽东奉若神明的崇拜, 不亚于基督徒对上帝的虔诚。他们似乎忘了《国际歌》里的“从来就没有救世主, 也没有神仙皇帝”。   何时国人能够摆脱个人崇拜和反智主义,不再将某一个人及其思想不加分辨 的盲目遵从,而是基于事实和逻辑进行独立思考判断,并坚持以人道与民主的普 世价值立场争取权利,反对极权暴政,尊重多元,中国人民才能走出专制与暴力, 迎来个人的解放与民族的新生。 ◆         身在中美之间 ·夏 沙·      五年之后,我再一次回到了中国。   这一次的归来,没有喜悦,没有哀伤,也没有乡愁。能看到依然没有苍老迹 象的母亲,我很高兴,但这几乎是这次回国唯一能使我感到高兴的事。我并非衣 锦还乡春风得意的状元,也并非功成名就腰缠万贯的商业巨子,若非万不得已必 须有事要在国内办理以及实在思念自己的母亲,我内心其实并没有回国的愿望。   身处中美之间,总是让我的一切弥漫着一种身份倒错的荒诞感。我究竟应该 在哪里存在,在哪里生活,在哪里死去?为了所谓的自由,付出这么多代价,值 得吗?在异国他乡做一个几乎无人知晓的人,开心吗?别人眼中的自己,真的是 那么光鲜吗?别人不曾了解的现状,自己敢向他们吐露吗?个中甘苦恐怕只有自 己知道。谁的生存是容易的呢?美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中国也没有传闻中 那么不堪。人总是要学会接受得到了这一些,就要失去那一些。   人总是对自己眼下拥有的一切不以为意,又对自己尚未拥有或者已经失去的 一切翘首以盼。身在中国的时候,总是会有一种诸事压抑的憋闷感,有话想说却 常常感觉如鲠在喉,如果还想说出口的话就得扭曲本意,反复纠结以后的结果竟 然是沉默不语。很多事明明白白地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最后却只会烂在肚子里, 明知道自己无能为力却又清醒地做了一个独善其身的人,然而即便是这样笃定地 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却又在异国他乡的冷清中徘徊彷徨了起来,在自我怀疑 中担忧起了自己的人生前景。   在和国内的亲友相聚的时候,会遇到一些和以前的我一样对美国充满美好幻 想的人,言语间满是对美国的溢美之辞,他们似乎把美国当成了自己人生的彼岸, 以为离开了这片土地到了另一个国度,自己的人生就找到了所有的解方,他们看 美国的时候带着严重失真的滤镜,对美国的诸多想象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落 差,可是当你试图告诉他们真实的美国之时,他们眼里却满是不可置信的神色; 还有另一些人对美国却是满口的不屑和鄙夷,他们口中的美国是这个世界的乱源, 这个世界存在的所有罪恶都是美国造成的,并且因为美国是中国的敌人,所以在 美国工作的中国人在道德上是有瑕疵的,我妈还告诉我有人在她面前称我是汉奸 卖国贼。   我们总是很容易陷入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评价逻辑,仿佛这个世界只分为正 义与邪恶、自私和无私、好人和坏人、善国和恶国,我们往往很难接受或者拒绝 承认公认的恶人可能会有善良的一面,人人眼中的正人君子也可能会有阴鸷凶狠 的时候;我们很难接受公众舆论中的恶国其实也会有优点,享有美誉的善国背地 里也会做不可告人的勾当。不论是中国还是美国,它们都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也 都会有自身无法根治的顽疾,对它们的任何善恶二元对立的评价都会失之偏颇。   对于一个不计较个人隐私的中国人而言,在中国生活的优势是中国的社会治 安总体良好,若是在城里生活的话,公共交通会比较便利,外卖和快递方便且廉 价,各种饮食种类多样,且比较符合中国人的口味(只要你不计较它们是怎么来 的)。若是属于体制内人员,那么生育、教育、医疗、养老也都会有比较好的保 障,只要你是一个只关注自己小日子的现实主义者,那么其他外界的流言蜚语、 纷纷扰扰也就不会成为你的烦恼。在中国生活的一个明显劣势是你的工作强度会 比较高,你的生活和工作没有明显界限,除了996之外的加班可能是稀松平常, 本属于自己的周末也可能会被老板的电话充满,人与人之间总是免不了处处攀比 和隐私窥探,人们总是从和他人的比较优势中才能得到快乐,在世俗定义的成功 标准下不停内卷,无论是生活伴侣的选择,还是是否生育后代,都往往难以遵从 自己内心真实的愿望。在中国生活你会有一种无法逃离的焦虑感,无论是社会的 任何一个阶层,哪怕他们如何功成名就,都会始终生活在一种自己很快会被社会 淘汰的危机感中。   对于一个不计较与国内亲友聚少离多的中国人而言,在美国生活的优势是自 然环境、生活节奏都比较舒适,美国人很少加班,工作之外的时间基本属于自由 支配,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会充分尊重个人隐私和个人选择,界限感比较分明。虽 然公共交通不如国内便利,但是自己有车的话,出行和停车一般都会比国内方便, 并且美国油价相对较低。外卖和快递不如国内便捷便宜,各种饮食种类多样,除 了典型的美餐,一般是来自世界各地的饮食,如日料、韩餐、地中海料理、法餐、 意大利菜、墨西哥餐、古巴菜、印度菜、越南菜等等,在美国的中餐主要以粤菜、 川菜为主,且大多为了适应美国人口味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并不如国内那么有 “中国味”。美国的福利制度不如欧洲,但一般生育、教育、医疗、养老也都会 有比较好的保障,如果属于低收入群体,政府也都会给予一定的扶持照顾。在美 国生活的一个明显劣势是美国的社会治安并不稳定,治安较好和治安较差的街区 可能是相邻的,毒品泛滥、枪击事件、流浪人员的存在并非是可以忽略的问题, 他们都在事实上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相关的立法也往往因为宗教和政治因素 的干扰而被阻挠和搁置。美国总体正在走向保守,禁止堕胎、排外主义、民粹主 义、党派斗争,都是美国目前正面临的棘手问题,它们还会在将来继续影响普通 人的生活。   既然中国和美国都各有优缺点,那么如果给你选择权的话,你会在哪里工作 和生活呢?这取决于你个人的价值偏好和生活需要。如果你只在乎个人的生活便 利以及和亲友相聚的便利,对失去某些自由容忍度较高,并且对自己生活圈外的 事情都不关心的话,你可能应该选择前者;如果你很在乎自由生活的感觉,并且 无法忍受被限制选择自由和表达权利,想要充分地自我实现,愿意去见一个别样 的世界,并且可以忍受和亲友聚少离多的话,也许你应该选择后者。但是无论你 选择了任何一方,你都应该明白,任何选择都是有代价的,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 它们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国家,也都不是可以让你一劳永逸的天堂,你做出了任何 一个选择,都会得到一些自己想要的,也都会失去一些自己不愿失去的。   很快,我将要再一次离开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也许我会毅然决然地在另一 片土地上度过余生,也许我会兜兜转转最后依然回到这片我始终爱着的土地,哪 怕她并不接受我爱她的方式。当我想象自己坐在深邃可怖的太平洋上空的飞机之 中,就好像身在中美之间的万米高空,总是让我的一切弥漫着一种身份倒错的荒 诞感。 ◆     苏丹内战进行时:被世界遗忘的战争与人道灾难    ·王庆民·   今日的世界,目光几乎全都聚焦于两场战争:俄乌战争、以色列-加沙战争。 世界各国各方,也都为这两场战争投入了巨大的资源,包括武器支援、人道救援、 舆论注视。乌克兰和加沙也都得到了舆论的有力关注,以及随之而来的救援人员 和大量物质援助。   但与乌克兰、巴以地区处于同一经度的苏丹共和国,正在发生的另一场激烈 战争、惨烈的人道主义灾难,却被绝大多数人所忽略。这就是2023年4月起爆发、 迄今没有停火的苏丹内战。   苏丹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国家,包括首都喀土穆在内的北部地区,是信仰伊 斯兰教的游牧族群(与阿拉伯人有较深渊源)占统治地位。而苏丹的中部和南部, 则是以农耕为主业、信仰本土宗教和基督教的土生黑人占绝大多数。而北方穆斯 林长期在苏丹居于主导地位,中南部黑人非穆斯林则饱受压制。   因宗教信仰、民族差别、利益争夺,苏丹内部战乱频仍,暴力冲突无处不在。 其中以达尔富尔地区的冲突造成的人道灾难最为严重,也曾长期为国际注目。苏 丹巴希尔政权长期纵容游牧武装“金戈威德”屠杀和强奸达尔富尔其他族群平民, 引起国际谴责和制裁。达尔富尔问题还引发了西方国家与中国及阿拉伯各国的激 烈争执。   而苏丹其他地区的人权状况也堪忧。巴希尔政权的腐败与专制,让苏丹人民 长期在贫困和暴力中挣扎。因为苏丹南北差异巨大,爆发了两次苏丹内战,南苏 丹最终于2011年以公投形式脱离苏丹而独立。但独立后的南苏丹仍然极为贫穷落 后(是联合国等机构认定的全世界最脆弱国家),而剩余的苏丹共和国(北苏丹) 也并没有摆脱困境。   2019年,臭名昭著的独裁者巴希尔下台。但苏丹没有迎来民主的曙光,而是 陷入了政治强人的争夺中。苏丹各派势力对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都束手无策和 不感兴趣,但都热衷于争权夺利,并不惜动武。   在充满暴力的苏丹,军人是最具影响力和决定性的力量。巴希尔下台后,苏 丹军队及民兵分裂为多个派别,一方面镇压民众“还政于民”的抗议,一方面相 互大打出手。“苏丹武装部队(即苏丹官方武装力量)(SAF)”及支持它的民兵, 和由原达尔富尔“金戈威德”等民兵组成“快速支援部队(RSF)”,是苏丹最重 要的两股军事力量,相互冲突最为激烈,也是本次苏丹内战的主要参与者。前者 亲近西方及以色列,后者则得到俄罗斯和部分非洲国家的支持,双方也各得到一 些阿拉伯国家的支援。   处于在野地位的RSF试图扩张势力,不断挑战SAF的权威,而后者对前者不断 打压。2023年4月,此前的小规模冲突最终酿成全面战争。RSF发起了对首都喀土 穆的猛烈攻击,一度围困了陆军总部及SAF主要指挥官。SAF从各处调兵反击,在 激战数周后才夺回喀土穆多数地区。但在RSF大本营达尔富尔地区,SAF陷入困境。   战争持续近一年,哪一方都无法取得绝对优势。而在胶着的战局下,苏丹平 民成为最大受害者。聚集苏丹精英的喀土穆成为战场,许多苏丹社会精英死于战 争。而在达尔富尔等地区,RSF既屠杀亲政府人士,也像以前那样杀害少数族裔 和弱势群体。战争双方也都犯下强奸妇女的暴行。   在战火中,以百万计的苏丹人流离失所,有些逃入埃及等邻国。据BBC报道, 许多苏丹难民在苏丹被军人抢掠,缺医少药,每天生活在战争和死亡阴影下,不 得不逃亡。这其中包括大量妇女和儿童。虽然联合国尽力援救,但仍然杯水车薪。 而埃及等国由于自身条件所限及官僚主义,对难民漠不关心。无论仍在苏丹的苏 丹人,还是逃亡国外的苏丹难民,都在苦难中挣扎。   据不完全统计,这场战争已造成近1.5万人死亡、3.3万人受伤,数百万人流 离失所和成为难民。   但这场已进行十个月的惨烈战争,以及更早更持久的苏丹人道主义灾难,却 被国际严重忽视了。苏丹本次战争及相关人道灾难,与同期俄乌战争及巴以冲突 造成的死伤及难民人数,是相差不多的。但所得到的关注和救援,却极为不成比 例。即便苏丹许多妇女儿童极为痛苦和危险,也没有足够的援救和保护。   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并不复杂。无论俄乌还是巴以,都涉及到了战争相关方 的巨大利益,尤其涉及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益与关切。而中国、印度、日本、阿拉 伯世界,也都颇为在乎这两场战争对自身利益与外交的影响。所以各方才开足马 力投入其中,各国舆论也强烈关注。   但苏丹内战就较少涉及其他各国利益,苏丹本身也不是各国争夺势力范围的 核心地带,关注和投入难以得到回报。这自然就导致了各国缺乏对苏丹内战的兴 趣。而各国人道援助和关怀,往往也是附着于现实利益的。苏丹没有俄乌及巴以 冲突那样的利益关联,人道主义援助力度也就天差地别。(虽也有国家对苏丹略 有投入,但只是支持武装组织为自身打“代理人战争”。这不仅无助于和平,还 火上浇油)   苏丹内战和人道灾难被忽视的另一原因,则是国际上对待不同区域、不同族 群潜在的歧视与差别对待。无论是战争、恐怖袭击、自然灾害,国际舆论都更加 关心那些发达的、更有话语权的、与自身密切相关国家和地区,而忽视那些贫穷 落后、处于世界边缘的国家和地区。   例如发生在欧美的恐怖袭击,造成数人至数十人死亡,就会引发世界级关注, 媒体广泛讨论;而发生在非洲、东南亚、南亚、拉美等地的恐怖袭击和政治谋杀, 即便死亡更多,也会被相对忽视。如日本发生地震,世界各国都有慰问和报道, 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自然灾难即便死亡更多,也乏人问津。   乌克兰和巴勒斯坦虽不算发达国家,但由于其局势牵动世界,也能在各大国 关心自身利益时,顺便得到更多关注和人道支援。但如前述,苏丹并非各国重大 利益所在,也就没有乌克兰和加沙的待遇。即便较为重视人权的组织和相对中立 的媒体,也会不自觉地差别对待不同地区的同类人道灾难。   这样的现实,被人们习以为常。但归根结底这是不对的。无论任何国家、族 群、阶层,其生命都是平等的,应当得到同等尊重和关怀。由于种种客观原因, 例如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国各族群话语权的不对等,不可避免地在话 语权和影响力上存在差距。但存在不等于合理,“同命不同价”的现实是应该改 变的。   如果认可并放任不同族群在生命、尊严、话语权上的不平等,也就是在放纵 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肆虐,将人类引向不择手段获取优生的现代丛林。即便一时利 于发达繁荣国家,但长远只会让国际关系更加紧张、人类社会更为不安,发达国 家也难独善其身。   只有尽可能一视同仁关怀世上的受难者,逐渐祛除人道关怀的工具性,各国 的外交政策和对外援助更加强调人道本身,这世界才有更多的信任、互助、团结, 种种对立与撕裂才能渐趋弥合,和谐大同的人间才可能得以实现。 【丝露集】∽∽∽∽∽∽∽∽∽∽∽∽∽∽∽∽∽∽∽∽∽∽∽∽∽∽∽∽∽∽ ◆               琥 珀    ·呆 然·   举杯吧   为方死方生   在这冥河的桥槛边   从我身上折一朵   殷红的花儿,给他   这淌而烫的汁液   和花儿一样殷红   这一杯,是死向生道别的浊酒   永别了   用生身最后的一念作吻   新的主人,要你   绽放,在他迷恋的暮春   我将腐朽,混入埃尘   于地下凝视他苟且的余生   殷红的花儿,这世间   还有几支?被折下   再被接上新枝   我知道   他准备了最奢华的仪式   来迎接。开敞的胸怀里   舞动着肃穆的旗旌   砰砰的鼓点在邀你共舞   不过须臾。当你随异体凋零   也将消逝如我   比短暂尤为短暂,无非是   生命>春天>落红   记忆   是墓旁永青的树   根索黄泉,枝指苍穹   被蓄意掩埋的历史   将长出缤纷的传说   口唇与耳朵包浆   情感和时光沁色。你啊   被摘的花儿,因未见天日   将化为琥珀 ◆             踏雪而去 ·董剑华·   久违的白雪飘飘而下   相似的场景浮现眼前   嬉闹的身影里却没有了她   雪花依旧美丽   照样潇洒   孩子们在雪地里连滚带爬   诗人眼里一片迷蒙   爱雪的那个她   曾经可是这片雪地上的娇娃   如今她去向哪里   去了东边吗   那里是恣肆汪洋的大海   她闻不惯那股海腥味   去了西边吗   那里是黄沙漫天的戈壁   她的眼里容不得半粒沙   去了南边吗   那里一年只有干湿两季   她受不得骄阳灼灼目光的逼问   去了北边吗   那里战事连连炮火硝烟   她心碎于废墟上孩子的哭泣   难道去了上边   融入天国   那里可是雪花的家园   无腥无尘   无骄阳无子弹飞   安安静静清清白白   眼前的雪啊   在诗人眼前   瞬间迷蒙成一个幻影   那分明就是她   雪地上曾经的娇娃 ◆             腊月冰雕 ·离家民·   寒冷的风把时间冻结   沉重的雪把记忆压垮   绿色的树叶和红色的花朵   深藏于地下   只剩下漆黑的天空   和白茫茫的冰雪   有一个人   被冻成了冰雕   他用凝固了的目光   记下了看到的一切 ◆            四月里的暴雪 ·刘振墉·   进入三月底,天气暖和起来,草地转绿,许多树上都萌出了幼芽。在室外公 共场所,能看到穿着背心、短裤、露背服的年轻人。我还没来得及洗刷收藏棉袄 棉裤和棉靴,一场暴风雪已降临到美国东北部的大地上。   四月五日是星期四,下午从芝加哥旅游归来,车子开出去不久,就飘起了雪 花,而且越来越密。渐渐地,天空已成了白茫茫的一片,能见度很低。但落下的 不是雪片,而是“雪粉”,极密、极细、极轻,像雾又像烟,大风吹过,在空中 及地面上形成一股股的絮状物,旋转并飘荡着。草地和树木上被敷上了一层白粉, 落在路上却立即化成了水,路面上特别滑,握方向盘的人真是高度的紧张,晚上 回到克利夫兰家中后,大家的心情才松弛下来。   第二天早上起来,看到空中飘着片片雪花,地面上的雪已积了两三寸厚。一 早就有市政工人来除雪,他们的方法有三种:推、吹、撒盐,不大的功夫大路上 就通行无阻了。用推雪机推雪,用强力吹风机吹雪,这些我早已见到过,撒盐还 是第一次。只见卡车从马路上缓慢驶过,从车后身狭缝里淌出来的盐粒,落到地 面上沙沙地响。是大颗粒的粗籽盐,稀稀落落的,平均几个平方厘米的地面上才 摊到一粒,真不能相信它对融雪有多大的效果。在主要公路边沿,有一种圆锥形 建筑物,约四五米高,怎么也猜不出它的用途,后来别人告诉我,那是准备化雪 的盐仓,由此可见它受到重视的程度。   各家各户从车库通向大路的这一段,得各人自扫门前雪,我看到居民们家家 都有小型吹雪机。雪虽下个不止,但星期六下午,小孩们还是照常到中文学校去 上课,晚上到朋友家去吃饺子。星期天早上起来一看,不得了啦!昨晚还扫净了 的车道上,新堆积的雪有一尺多深。女婿女儿和六岁的小外孙,齐心合力,机器 加人工,花了近两个小时,才打通了十米长的车道和不足二十米的人行道。这时 他们已精疲力尽,外衣湿透,只恨这台五匹马力的吹雪机力气太小,使不上劲。 幸运的是,下午雪就停止了。   星期一上午是我预约看牙的日子,去市区的路上,看到车道两边和隔离带成 了雪墙,路面上却没有积雪,因为出行的人少了,交通反而通畅,没有看到交通 事故,虽然地湿路滑,开车的人都加倍的谨慎小心。这几天我特别留心地方新 闻,据说在这两天半时间里本地降下了二英尺多的雪。我以为会听到翻车、塌房、 流浪汉冻毙的消息,可听到的却是这么两条:1、星期日早上,不断有人打电话 到气象台询问:“今天是复活节,能不能去教堂?”,气象台的回答是:“最好 留在家里,上帝会理解的”!2、大雪在克利夫兰市造成十五万美元的损失—— 原定的一场棒球联赛被取消了。咳!这也算新闻,真让人发笑。   不管外面下多大的雪,孩子们只穿着单衣单裤,我要加一件毛衣。只有从雪 花横落的角度,才能估计出外面的风有多强劲,天气是多么的冷。   我常常坐在双层玻璃的落地窗前呆看,在白茫茫的混沌中,我仿佛看到了对 面积雪的山坡,和露出少许支条的灌木丛。我常走过山坡的另一面,那里有一片 没有墓碑的坟地,埋着的是和我一样年青的身躯。我好像又听到了惊心动魄的松 涛声,引起一阵彻骨的冷颤,瞬间又回到了五十多年前,回到北朝鲜的深山老林 那挖在斜坡上的窝棚里。彼时彼地,此时此地,“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网里乾坤】∽∽∽∽∽∽∽∽∽∽∽∽∽∽∽∽∽∽∽∽∽∽∽∽∽∽∽∽∽ ◆        费耶阿本德:一知半解的科学伪哲学家   ·董杰旻·      2023年9月,《自然》期刊的“人类行为”子刊发表了一篇很有意思的心理 学文章。五位作者用欧洲和美国的四项合起来横跨30年间的大型调查,探索了在 与科学相关的问题上,知识增长与自信增长的关系。   作者们把受访者在回答一系列科学问题时回答错误与直接回答不知道的比率 设为“过度自信”的指标,结果表明,自信的增长速度要快于知识的增长速度, 当受访者的知识水平达到中等程度时,其过度自信的程度会达到顶峰。通过一系 列统计检验,他们发现在控制住国家、调查形式、科学主题、知识分布、猜测者 比例后,该结果仍然稳健。   不仅如此,作者们还发现,这些知识掌握程度处于中等水平但高度自信的受 访者对科学的态度也最为怀疑和负面,他们最有可能认同“我们过于依赖科学、 不够依赖信仰”“科技研究无法在保护和修复环境上发挥重要作用”“科研人员 因为具备知识而拥有危险的力量”等观点。所以作者们最后认为,在科学领域, 一知半解要比一无所知更危险。   这篇文章引起了笔者的共鸣,因为在科学哲学界,就有这样一个人,他在对 科学一知半解的情况下,乱批科学和科学主义。此人就是保罗·费耶阿本德 (1924年—1994年)。   出生于奥地利的费耶阿本德,在二战期间成为了纳粹德军的一份子。1943年 12月,他开始在东线北部战场担任军官,后来获得了铁十字勋章,并被授予中尉 军衔。1945年,费耶阿本德被苏军的三发狙击子弹射中,其中一发正中他的脊椎, 导致他从此半身不遂。   但生理上的行动不便并未妨碍他在余生中像吉卜赛人一样在知识地图和世界 地图上四处流窜。战后,费耶阿本德在维也纳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为了了解自己 的战时经历,他决定学习历史学和社会学,但他很快转到了物理学专业,因“发 现”并不存在的磁单极而臭名昭著的埃伦哈夫特就是他的老师之一。在此期间, 费耶阿本德在一部电影里扮演了一个小角色,还跟着电影剧作家布莱希特学习戏 剧指导,但他拒绝了后者发出的担任东柏林国家歌剧院的助理的邀请。之后,费 耶阿本德结识了伟大的玻尔,但他并未成为后者的弟子,因为严肃的玻尔不可能 放纵他。于是,费耶阿本德在克拉夫特的指导下,于1951年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 1952年,他打算去剑桥大学追随维特根斯坦,但维特根斯坦在他抵达英国前就逝 世了,他便转投伦敦政经学院的波普尔门下。一年后,费耶阿本德拒绝了波普尔 的研究助理的邀请。1955年,靠着波普尔和薛定谔的推荐信,他在布里斯托大学 开始任教。1958年,费耶阿本德前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很快拿到了终身教职, 但他并未因此停止折腾——他先后去伦敦大学、柏林自由大学和耶鲁大学任教。 返回伯克利后,他又同时在苏黎世理工学院兼职。   费耶阿本德不仅在研究上没有持之以恒,而且在教学中也不踏实。他早年几 乎从不备课,只是做一些笔记,指望用修辞手法把课讲完。他还曾要求上课的学 生不用写课程论文或参加考试,而是做一些有用的东西,比如制作家具或拍短电 影。难怪上过他的课的学生们说,自己参加了“费耶阿本德马戏团”——他们承 认自己是来找乐子的,而不是来学习的。顺便一提,费耶阿本德在婚姻市场上也 同样不安分,他一生结了四次婚。   如果读者从费耶阿本德的经历和作品中认为他懂得物理学,那就大错特错了。 正因为他一辈子都在“消磨时间”(这是他自传的书名)而非定下心钻研物理学, 所以他只有一知半解的水平。他最重要的作品《反对方法》(英文第一版)出版 于1975年,正文里有且仅有两个物理学公式,但他都搞错了。第一个公式是麦克 斯韦—玻尔兹曼分布函数,但不知何故,费耶阿本德称其为“均分原理”,更令 人惊讶的是,指数中的玻尔兹曼常数k被他换成了普适气体常数R,这导致整个公 式的量纲错了。第二个公式是电动力学里的洛伦兹公式,费耶阿本德错误地把这 个关于力的公式诠释为关于能量的公式,而且他的公式右边莫名其妙多乘以了速 度。不仅如此,费耶阿本德并未交待他公式里的B究竟是磁场强度还是磁感应强 度,所以整个公式只能在高斯单位制下诠释,但这样一来,他又遗漏了除以光速。 更诡异的是,这两个公式明明毫不相干,但费耶阿本德把第二个公式代入了第一 个公式,然后论证道,这“证明”了他的老师埃伦哈夫特认为的磁单极的存在 (显然,费耶阿本德错误地把磁场的存在等同于磁单极的存在)。费耶阿本德还 认为在狭义相对论里,速度的加法是一种完全不同于数字的加法的运算,但准确 的说法是,它不同于牛顿力学里的直接相加。总而言之,他表现得像个高级“民 科”。   不满足于发明“物理学”,费耶阿本德还走上了观念主义和反实在主义的哲 学大道。于是,我们能在他的作品里读到“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实体,即分 子,并非简单地存在——就是这么回事——它们只在良定义且相当复杂的条件下 出现”,“这个世界……曾经充满神祇,后来变成了单调乏味的物质世界;如果 它的居民有决心、有智慧、有心采取必要措施,它是可以再次改变的”之类的暴 论。不仅如此,按照他提倡的“认识论无政府主义”和“不可通约”,各种知识 之间没有质量上的差异,所以占星术与天文学一样好,炼金术与化学一样好,神 创论与演化生物学一样好,另类医学与现代医学一样好。因此,他认为没有必要 区分科学与伪科学,科学说到底只是诸多意识形态的一种,不应被赋予高度的尊 重。由于主张让彼此矛盾的科学与伪科学一起共存,费耶阿本德的极端相对主义 只能印证古典逻辑学的“爆炸原理”——如果允许违反矛盾律,那么你可以逻辑 推导出任何命题,也就是他的激进口号“怎么都行”。   也许费耶阿本德的唯一优点就是言行合一,因为他自创了确实与伪科学无异 的“物理学”,他为神创论打抱不平,他把并不存在的怪兽金刚的巨幅海报挂在 伯克利的家中,而且他经常求助于各种另类医学来治病,包括中医。只不过,他 的“科学伪哲学”不应该引起任何具有自尊心的科学家的重视。   谨以此文纪念费耶阿本德100周岁冥诞和30周年忌。 ◆          加沙来信(哈桑·卡那法尼)  ·鲁 班(译)·    【哈桑·卡那法尼是巴勒斯坦著名作家和记者,1935年出生于巴勒斯坦, 1948年以色列第一次大规模驱逐巴勒斯坦人(史称Nakba,阿拉伯语“大难”) 时随家人逃亡到叙利亚大马士革,在那里求学,之后在科威特和黎巴嫩贝鲁特等 地工作,从事教育,写作和左翼政治,1972年被以色列暗杀。《加沙来信》是他 于1956年写的一个短篇故事,以一个试图逃离加沙的难民教师的口吻讲述,收在 他的小说集《太阳下的人》中。译者偶然在Youtube上看到英国作家约翰·伯格 在2008年第一届巴勒斯坦文学节上朗读这个小故事,找到了英文,试着翻译了一 下。文中的几处注释为译者所加。】 亲爱的穆斯塔法,   我终于收到了你的信,你告诉我你在尽一切努力让我能来萨克拉门托和你在 一起。我也收到了被加州大学建筑系录取的消息。感谢你为我做的这一切,我的 朋友。但是,我的决定一定会让你感到惊讶,这是千真万确,我毫不犹豫,实际 上我从未像现在这样把很多事情看得这么清楚。不,我的朋友,我改变主意了, 我不会跟随你到那个“充满绿色,清水,和可爱的脸庞”的地方。不,我要留在 这里,永远不再离开。   我的确感到懊恼,我们的人生不能保持在同样的轨道上,穆斯塔法,我几乎 可以听到你在提醒我,我们曾发誓要一起前行,曾一起大喊“我们将富有!”。 但是我无法改变这一切,亲爱的朋友。是的,我仍然记得在开罗机场,我握着你 的手,望着飞机的螺旋桨。在那一刻,仿佛一切都在随着螺旋桨旋转,在震耳欲 聋的马达声中,你站在我面前,圆圆的脸庞保持着沉静。   你的脸庞几乎不曾改变,从你小时候在加沙的沙基亚区的样子到现在,也许 多了一点轻微的皱纹。我们一起长大,了解彼此的一切,我们许诺要一起奋斗, 直到终点。   “飞机还有一刻钟就要起飞了,别东张西望,听着!你争取明年去科威特, 在那里你可以存下足够的钱,把你的根从加沙拔出来,移植到加利福利亚来!这 事我们一起开了头,就必须继续……”   那一刻我看着你说话的样子——你说话总是那样快,好像没有逗号和句号。 可是我隐隐觉得你自己也并不为你的逃离开心,你给不出三个好的理由。我也很 纠结,为什么不离开加沙?为什么不呢?那时你的境况在好转,拿到了科威特教 育部的签约,我还在等待。在我每况愈下的时候你给我寄钱,美其名曰贷款,其 实是为了不让我难堪。你知道我家的境况,我在联合国难民署学校的微薄薪水不 足以养活我妈妈,我哥哥的遗孀和她的四个孩子。   “仔细听着!每天给我写信……每个小时……每分钟!飞机要起飞了,别了! 不,应该说直到我们再见!”   你冰冷的唇轻轻地擦了一下我的脸颊,你转过身走向飞机,当你再次回头时, 我看到了你眼中的泪水。   后来我也拿到了科威特教育部的聘书,我不想再细述我在那里的日子,我已 经给你写了很多信,告诉了你一切。我的生活粘滞,空虚,仿佛一个小牡蛎,在 压抑的孤寂中迷失方向,在慢慢地挣扎,徒劳无益地陷在一场和时间的战斗中, 前途一片黑暗,像刚刚降临的夜晚。样样东西都又热又粘,我的生活好像也滑腻 腻的,一切只为了月底能喘口气。   那一年犹太人轰炸了赛卜哈区和加沙,我们的加沙,用炸弹和火焰喷射器。 这个事件也没有怎么改变我单调的生活,至少我不记得有什么特别的触动。反正 我要离开,忘记加沙,去加利福尼亚,去过自己的生活,我受够了这个罪。我恨 加沙和那里的居民。这个破碎的地方的每样东西都让人联想一个病夫的灰扑扑的 失败画作。是的,我会给妈妈,嫂子和她的孩子们寄些钱,维持她们的生活,但 是我要走,去绿色的加利福尼亚,脱离这个和加沙的最后纽带,远离那些废墟, 那些七年【注:大约是指从1948年Nakba开始】里充满我鼻孔的尘埃。我对哥哥 的孩子们,对他们的妈妈和我的妈妈的同情是我和他们之间的纽带,但那也不能 抵消我悲惨沉沦的命运。不能再这样继续消沉下去了,我必须逃离!   穆斯塔法,你清楚这些感受,这些你都经历过。为什么我们和加沙会有这些 莫名其妙的联系,它一直在消磨我们远走高飞的热情?我们为什么不能把事情的 来龙去脉考虑清楚并且给它一个清楚的含义?我们为什么不能把那些挫败和伤口 留在身后,去追求一个光明的未来,给自己一些深深的抚慰?为什么?我们自己 也并不清楚。   六月份放假回家,我整理行装,期待着开心的归程和那些让生活变得明亮的 各种小事情。回到加沙,这里仍然是我一直熟悉的那个地方,封闭得好像一个曲 线收拢的锈迹斑斑的蜗牛壳,被海浪抛在黏糊糊的沙滩上,一旁是屠宰场。加沙 更加拥挤了,像是一个人在恶梦中被卡住的喉咙,那些狭窄的街道,那些鼓起的 阳台……这个加沙!   是什么无形的力量驱使一个人回到他的家,他的房子,他的记忆,仿佛山间 的泉水总是能吸引一群羚羊?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那天早晨我又回到了我妈妈的 房子。在那里遇见我的嫂子,她哭着问我晚上能不能去加沙医院看看她受伤的女 儿纳迪娅,她听说我要回来,很想见见我。你知道纳迪娅吗?我哥哥的漂亮的十 三岁的女儿。   那天傍晚我买了一磅苹果然后去医院看纳迪娅。我感到有什么事情我妈妈和 嫂子在瞒着我,她们一个字也不敢说,我也没办法仔细想。我出于一种习惯一直 爱着纳迪娅,这种习惯也让我爱着她们这一代人,她们在成长中总是被欺侮和被 驱赶,快乐的生活对于她们来说是天方夜谭。   那一刻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不知道。我很平静地走进白色的病房。病中的孩 子总有些圣洁的神情,尤其是被战争伤痛折磨的孩子。纳迪娅躺在床上,垫着一 个大枕头,她的头发披散开来像一块厚厚的毯子。她大大的眼睛中有种深邃的沉 默,黑色的瞳仁底部似乎闪烁着一点泪光。她的脸很安详,但又富于表情,像一 个痛苦的先知。纳迪娅还是一个孩子,但又不只是一个孩子,似乎比孩子老,要 老得很多。   “纳迪娅!”   我记不得是我或者是身后的什么人在喊她的名字。她抬起眼睛看着我,在她 的注视下,我像一块掉进了热咖啡中的方糖在溶解。   她轻轻地笑了一下说:“叔叔,你从科威特回来?”   她的声音在喉咙里卡了一下,她用双手把自己支撑起来,向我伸过脖子。我 拍拍她的背,坐在她一旁。   “纳迪娅!我给你从科威特带来了礼物,好多礼物呢。我等着你下床,痊愈, 到我家来,我把它们都给你。还有红色的裤子,你信里要的,是的,我都买了。”   我在撒谎,在这个紧张的情形下不由自主地撒谎。但是当我支支吾吾时我感 到自己在说真话,第一次说真话。纳迪娅好像被电击了一样颤抖了一下,然后低 下头去。在可怕的沉默中,我感到她的泪水滴在了我的手背上。   “说点什么呀,纳迪娅!你不想要红裤子了吗?”她抬起眼睛凝视着我,想 说什么又咬着牙停下来,然后我听又到她的声音,从遥远的地方传来。   “叔叔!”   她伸出手,掀起盖在身上的白色毯子,指着她的腿——大腿以下都被截去了。   我的朋友……我永远不会忘记纳迪娅被截肢的腿。不!我也不会忘记她脸上 和容颜铸在一起的哀痛。我那天从医院里出来,攥着手,想到我给纳迪娅买的那 两磅东西,我轻蔑自己。滚烫的阳光倾泻下来,把街道染成血红色。加沙忽然变 得全新了,穆斯塔法!你我从未这样看过加沙。我们住的沙基亚区边的石堆【注: 上世纪五十年代加沙刚刚成为难民营,石头也许是边界标记】现在有了它的意义, 它们被堆在那里正是为这一切做注释。这个加沙和它的可爱的人们,我们一起生 活了屈辱的七年,现在都变新了。它好像是一个开始——我不知道为什么我认为 那是个开始——那条我步行回家的干道似乎也是另一条长长的道路的开端,路的 另一端通向撒法德【以色列城市,曾经是巴勒斯坦人和犹太人共同居住的地方】。 加沙的每个痛苦的呜咽都不会只是啜泣,它是一个挑战,它包含更多的东西,它 要把双腿还给纳迪娅!   我走在加沙的街道上,阳光刺眼。他们告诉我纳迪娅在轰炸中失去了双腿, 当炸弹和火焰吞噬了房子时纳迪娅扑在她的弟弟和妹妹身上保护他们。她本来可 以保全自己,可以逃走,可以保住自己的双腿。但是她没有。   为什么?   我的朋友,我不会来萨克拉门托,我不后悔。我也不会完成我们儿时的愿望。 你离开加沙时也有那种模糊的感觉吧,那个小小的情绪在你心中一定会长成一个 巨大的深渊。它总要扩张,你必须面对它才能在这里丑陋的残垣断壁中寻找自己。   我不会到你那里去。但是你,回到我们这里来吧!回来吧,看看纳迪娅被截 肢的腿,你会理解我们的生活是怎么回事,和我们存在的价值。   回来吧,我的朋友!我们在等着你。 【网萃】∽∽∽∽∽∽∽∽∽∽∽∽∽∽∽∽∽∽∽∽∽∽∽∽∽∽∽∽∽∽∽ ◆            我打韩寒的内幕               ·方舟子·   (一)   2012年,很多网友过了一个很特殊的春节。他们守在电脑前等着我一篇一篇 地发文章揭露韩寒的文章是别人代笔的。这个事件的热闹程度,可以说在中国互 联网史上空前绝后。   为什么以后不太可能再发生这样的事件了呢?因为2012年的中国互联网跟现 在比相对来说还是自由的。现在是不行了,网监部门一看,这个事件这么热闹, 闹了几天了,打一个电话要求降温,那么马上就是删帖的删帖、禁言的禁言、封 号的封号,很快就平息下去了,不可能让它一直热闹几个月。   还有,当时新浪微博可以说是人才济济,人气非常地旺。现在那些会写一点 文章、会争论的人大部分都已经离开新浪微博了,有的是因为看不惯新浪微博转 到别的平台去了,例如微信、今日头条;还有的是因为被禁言、封号,跑到墙外 去玩推特了。就剩下一些大大小小的五毛,除了会骂街、造谣,不会干别的事, 连一条微博都写不好,不可能再有什么高质量的评论。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当时新浪微博由新浪网总编陈彤在负责。陈彤虽然本意 还是要保护韩寒,因为韩寒是新浪推出的一块牌子,但是至少在表面上还要做得 相对地公平、中立一点。他虽然不会下令新浪的编辑去推我揭露韩寒的文章,但 是也不至于屏蔽我的文章。但现在新浪微博的CEO王高飞(网名“来去之间”) 是一个又蠢又坏的家伙。如果发生类似的事件,他马上就会公然拉偏架。   所以,这样的事件以后是不太可能发生了。这就是为什么这个空前绝后的大 事件过了这么多年了,还时不时地会被人提起,特别是一到春节就有人提起。直 到不久以前,在推特上还为了所谓的“方韩大战”有一番争论。有一些人认为, 这是我一生的“污点”,说我打别的假都打对了,但打韩寒打错了。   首先我要说一下,把这个事件说成“方韩大战”其实很不准确。一开始韩寒 那一方还来应付几下,后来就跑了,并不是双方你来我往地在打,是我追着韩寒 在打,打了好几个月。   其次,那些认为我打韩寒打错了、没能证明韩寒的文章是别人代笔的人,往 往根本就没有看过我是怎么揭露韩寒的。我总共写了40多篇揭露韩寒被代笔的文 章,他们都不看,或者最多看了前面的那几篇。我刚开始揭露韩寒文章是代笔的 时候,证据的确还不是很充足,证据链是慢慢地形成的,我这40多篇文章形成了 一个很完整的证据链。你如果真的对这个事件感兴趣,想要知道韩寒的文章究竟 是不是别人代笔的、我批他批得有没有道理,那么你应该把我的这些文章都找来 仔细地看一下。所以,我在这里并不准备仔细地讲,为什么韩寒的文章是代笔。 我要讲的是一些内幕,是关于我打韩寒的这个事件的内幕。这些内幕有的我从来 就没有公开地讲过,因为当时如果讲出来,可能会对某一些人的生活、工作造成 麻烦。现在已经过了这么长的时间,不会造成麻烦了,所以我就把它讲出来。   首先揭露韩寒的文章是别人写的,不是我,大家知道是一个叫麦田的网人。 他写了一篇很长篇的文章质疑韩寒的文章。他之所以怀疑韩寒的文章是别人写的, 主要是两个理由:第一,他对比了韩寒赛车的时间和他发博客文章的时间,发现 有好多的文章都是韩寒在赛车的当天写的。他认为这是不可能的。第二,他对比 了韩寒获得新概念作文大赛(就是让他成名的那个事件)各方的说法,发现有一 些互相矛盾的地方。因此他认为,韩寒会获得新概念作文大赛很蹊跷,可能涉及 到内部交易。   麦田的文章登出来以后很轰动,转得到处都是。当时我也看了,但看得不是 很仔细。我认为麦田的理由是有道理的,质疑能够成立,但是还不够充分,不能 真地证明韩寒的文章是别人写的。   我当时还在玩新浪微博,不停地有人要求我站出来:你不是打假吗?你出来 揭露韩寒,支持一下麦田吧!当时麦田也受到了很多攻击。但是,那个时候我对 于揭露韩寒不感兴趣。韩寒给我的感觉就是类似于娱乐明星一样的人物,虽然新 浪想把他包装成意见领袖,但是我瞧不上他,没有怎么看过他的东西。他有一些 博客的文章在网上传得到处都是,传到我这里我也会瞄一眼,但看了以后也不觉 得写得有多么地好,不论是思想还是文笔,并不出彩。在麦田写揭露文章前不久, 当时新浪重磅推出了所谓的“韩三篇”,就是以韩寒的名义发表的三篇文章—— 《谈革命》《谈民主》《谈自由》,我也看过。里面的说法很多就是体制内偏改 革那一派的陈词滥调,没有什么精彩的地方,我很不以为然,觉得他谈什么革命、 民主、自由都没有说到点子上。   我那时候因为不愿意去介入这种评论,所以我基本上也没有公开说什么。对 那些来要求我介入、参与揭露韩寒造假的,我当时回过一句话,发在微博上:我 对评论韩寒没有兴趣,就像我对评论李宇春一样不感兴趣。在我的心目中,韩寒 就跟李宇春一样,是一个娱乐明星,不值得我去评他的文章好坏。   然而,韩寒突然悬赏两千万要找代笔。著名的演员范冰冰也说要加两千万 “共襄盛举”。这件事让我觉得很搞笑。麦田毕竟写了一篇很长的文章,列举了 他的理由。他说得不对,可以反驳。不反驳、或者反驳不了,搞悬赏两千万找代 笔,就显得特别地可笑、心虚。所以我就开始评这事了。我不是评韩寒的文章究 竟有没有代笔,评的是他悬赏这事,写了几条微博讽刺他悬赏,拿钱要砸人、吓 唬人的做法。   当时韩寒和他团队的人到北京,找那些他以前得罪过的、被他骂过的人,比 如高晓松,向他们道歉,希望他们在这个事件当中或者不作声,或者帮他一把。 就是把这些人摆平了。   我开始写微博讽刺他的那一天,韩寒刚好找到了新浪的总编陈彤,找他当然 是让他帮忙,把这个事件压下去,不要让麦田的质疑扩大了变成一场大风波。我 开始发微博质疑韩寒悬赏的时候,韩寒刚好在请陈彤吃饭。陈彤就给我打了一个 电话:“方先生,你不是说对于评论韩寒不感兴趣吗?怎么突然连续地发了几条 微博谈他的事情呢?我现在正跟韩寒在一起吃饭,他看到你发微博特别地紧张, 怕你介入这件事。”   我说:“的确我对韩寒这个人不感兴趣。我是看不惯他这种以势压人、要搞 什么悬赏这么可笑的做法,并不是说要评论他这个人。”   陈彤说:“这样的话,他这个悬赏的事你评论完了以后是不是就放他一马了? 他很紧张,怕你真的介入了。他是很好的一个小伙子,不要跟他纠缠、揪着他不 放了。”   我说:“我的确对他也不感兴趣,我评论完这件事可能就不再管他了。我手 上还有三条微博是关于这个事件的,我发完了可能也就算了。”   陈彤说:“好的好的,发了以后就不要再发了。”   我当时写微博有一个习惯,可能关于一个事件会连续写好几条,但是我不是 一下子都发出来,而是每隔半个小时发出来。我注意到一个现象:一条微博发出 去以后,在半小时以内看的人最多、转发评论最热闹,半个小时以后就冷下去了。 所以,我写好几条微博不密集地一下子全部都发出来,免得分散了大家的阅读兴 趣,而是每半个小时发一条。   当时我手上还有三条微博是评韩寒悬赏这件事的,陈彤打完电话我就一条一 条地发,每过半个小时发一条。本来想发完这三条也就算了,改评论别的事情去 了。但是,我估计可能陈彤没把话跟韩寒说清楚,没跟他解释说我后面还有几条 要发,发完就不发了。韩寒看陈彤给我打完电话以后我还在不停地发微博讽刺他, 就觉得陈彤向我求情没起到作用。这个当然是我的推测了。据说韩寒当天还问了 罗永浩,要不要回应我的微博。罗永浩当时正被我揭露其非法办学搞得焦头烂额, 想转移我的目标,就怂恿韩寒跟我干。不管怎么样,就在那一天的晚上,韩寒在 他的新浪博客上面发了一篇很长篇的文章来骂我,想要通过攻击我、骂我,把我 吓得不敢再参与揭露他。   他发文章来攻击我、骂我,我得给一个回应。为了写一篇回应文章,我就得 仔仔细细地去看他这篇攻击我的文章。那是我第一次特别认真地、仔细地去看他 的文章。我刚才说了,我以前对他的文章最多也就是瞄过一眼,根本不感兴趣。 我仔细看完了,很快写了一篇反击他的文章。   但是,在仔细看他的文章(这篇文章应该是韩寒亲笔、不是别人代笔的)之 后,我觉得很疑惑。这篇文章给我的印象是,这是一个不会写文章的人写的,文 笔非常地差,思维很混乱,语无伦次。这样的人怎么会被吹捧为是一个“天才作 家”呢?怎么号称在初中、高中的时候就已经轰动了中国文坛,就已经以写文章、 小说出名了呢?这让我觉得很奇怪,他不像是一个会写文章的人,像是一个语文 非常差的人,这种人在中学的时候是写不好文章的。所以,我就开始怀疑,是不 是真的像麦田说的,其实韩寒那些成名的文章不是他写的,而是别人代笔的?因 为他骂了我,我必须要应战,对他的文章、他是怎么出名的那些事感兴趣了,所 以我就要好好研究一下。   我就从他中学的时候出名的那些作品看起。他的那本小说《三重门》因为是 一篇长篇小说,我还没时间看。我先去看的,是他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的那几篇 散文、短文,《书店》两篇(《书店》一、《书店》二)、《求医》、《杯中窥 人》。   一看就看出问题了。他这些成名的文章,文笔很老练,一看就是有比较好的 文字修养的人写的,不像是一个中学生写的。当然,我们不排除有一些中学生真 的是天才,能够写出文笔很老道的、很正儿八经的文章,我在中学的时候也能写 那样的文章。但是,关键的问题是,他现在反而不会写文章了。退步这么厉害? 这不可能。一个人的文笔变化不可能这么大,不可能说中学的时候写文笔非常好 的文章,到了30岁正是创作力最旺盛的时候突然变得不会写文章了。首先是文笔 的变化,从非常老道到非常差,让我有了怀疑。   其次,他中学时候以他的名义发表的那些文章里面有时代的烙印。有一些用 语是一个经历过文革的人会用的,是那个年代——六、七十年代遗留下来的。一 个九十年代末的中学生不太可能用那样的词汇。它里面描述的一些场景——书店 的、去医院看病医院的场景,也是七、八十年代的书店或医院的情况,不是九十 年代末的。一个九十年代末的中学生要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怎么可能跳到了七、 八十年代去了呢?这是不可能的。   还有一点,他这些文章里头有一些关于男女关系的想法写得非常地猥琐,这 不是一个中学生会有的,而是一个中年猥琐男写的。   归纳起来,给我的感觉,韩寒的这些成名作不是他写的,而是一个有一定的 文学修养的中年猥琐男写的。最可能就是他爸。我就去查他爸究竟是什么样的身 份,发现他爸刚好符合这些条件。他爸是文革以后第一代的大学生,那时候要考 上大学非常难,上的是华东师大中文系。后来因为得了肝病休学了,但是一直搞 文字工作,是上海金山区机关报《金山报》的编辑。曾经也很热衷于发表文章, 在一些报纸、刊物上发过很多文章,甚至用过一个笔名就叫“韩寒”。但是,等 到把他儿子韩寒推出来以后,他突然不发表文章了,不写了。他的解释是,他发 现儿子超过他了,所以不写了。这个理由是完全说不通的,没有一个老爸看到自 己的儿子文章写得不错,干脆就不写了。最可能的是,他后来把自己写的文章都 以他儿子的名义发表了。   所以,我那个时候就认定,至少韩寒早期的那些出名的文章不是他写的,是 他爸写的。我可以论证这一点。论证要找各种各样的理由、证据,证据是慢慢地 挖掘出来的。我写一篇的时候已经想好了下一篇要写什么,但是有时候因为发现 了新的证据,再补充一篇。所以,我就开始一篇一篇地论证韩寒的文章、小说…… 他的作品是别人代笔的。   (二)   上次我谈到,我当时很系统地把韩寒的成名作、一些相关的资料——他接受 采访的视频访谈、别人的回忆等等都看了一遍,很有把握能够证明韩寒的作品不 是他写的。   当然很多人很不以为然,包括很多所谓的“韩粉”。那个时候韩粉数量极多, 其中包括一些名人、教授、作家,纷纷出来力挺韩寒,攻击我,认为我这次要栽 了。我信心满满,说我在挖一个很大的坑,有哪个名人跳出来支持韩寒,我就说 我把他往坑里扔,最后要把这个坑填满。   还有一些网友将信将疑,很好奇,想要知道我究竟要怎样证明一个人的文章 不是他写的。他们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当时我的计划是这样的:   首先,就像我上次谈到的,我要对韩寒作品做文本分析,证明这些文章、小 说是一个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的中年猥琐男写的。   其次,我要证明韩寒本人没有写作能力。韩寒的语文水平非常差。韩寒一直 说自己是“偏科”、“文科生”,其实他什么科都不好,并没有偏向哪一门功课。 他在高一时七门挂科,全都不及格,所以退学了。这七门功课当中就包括语文, 只考了40多分。一个语文这么差的人,没有写作文的能力,怎么可能写出水平还 过得去的文章?那些文章甚至还表现出了一定的文学修养。怎么还能一本一本地 写小说?在我看来这是不可能的。韩寒发表过自己亲笔写的文章。那是在2006年, 当时新浪博客刚刚开办,韩寒在那儿开了博客,发过不少的博文。那些博文一看 就是他亲笔写的,因为水平极差,是一个语文很不好的人写的。后来韩寒把这些 博文全都删掉了,但是已经被转到别的网站上去了,所以现在还能够找出来。把 那些博文找出来,跟韩寒的那些成名作对比,就会发现,它们不可能是同一个人 写的。那些博文是真正地能够反映韩寒的写作水平的,那就是极差。   我还要证明,韩寒不仅写作能力很差,而且他是一个有阅读理解障碍的人。 就是说,让他看文章、看书是看不下去、记不住的。所以他的功课才会那么差。 而且,即使让他看那些以他的名义发表的文章、书,他看了以后也记不住。这就 是为什么他从来避免去谈论自己的作品,记者问起来都是一问三不知,都找借口 推掉,从来不敢谈。这是很奇怪的,因为作家一般对自己的作品很熟悉,很喜欢 谈。但是韩寒是一个例外,从来就不敢谈,而且有时候还会露出马脚。   我举一个例子。他曾经出过一本书《就这么飘来飘去》,号称写的是他的赛 车经历。这本书出版以后,有一家视频网站对韩寒做了直播访谈。记者把这本书 拿起来,念了封底上的一段话,说这个写得很煽情。韩寒很不好意思地说:“这 个不是我写的,是编辑加的。我也不知道它们从哪里来的。确实是比较肉麻,但 不是我写的。”其实,那段话就是书里的话,是编辑认为比较出彩的一段话,特 意摘出来放到书的封底,像广告一样。但韩寒连书里最精彩的一段话都不知道, 还以为是编辑自己乱写的,不是从书里摘出来的。可见,他对书的内容极为陌生, 根本不知道书里都写了什么。   还有,我还要证明关于韩寒的那些故事,那些说他是一个“天才作家”的故 事都是编出来的。例如那个他去参加新概念作文比赛的著名故事,评委现场给他 出了一道题,他现场写作,号称一个小时内一挥而就,把评委都震惊了。这个故 事号称当时在场的几个人,他们的说法都不一样,互相矛盾、互相冲突。给人的 感觉是,这个故事就是编出来的,而且口径没有对好,才编得漏洞百出。   所以,我就这么一篇一篇地往下写了。这是我早期的写作计划,一天写一篇。 后来又发生了别的事,例如韩寒出了“手稿”,给我提供了新的证据,我以后再 谈。我早期就是沿着这个思路一篇一篇地写,网友们都守在电脑前等着我每天发 表新的文章论证韩寒的文章是别人写的。一开始韩寒那方还回应,总共写过4篇 文章来反驳我。然后我反驳回去,他们越抹越黑,所以后来就不再写文章回应了。   春节假期结束后,记者们回去上班开始炒这件事,就来采访我。电视、纸媒, 还有那些网络平台,都来采访,我来者不拒,来找我的我都跟他们谈。他们也去 找韩寒。韩寒一开始也接受了几个采访。这些采访,特别是接受那些网络平台的 视频直播采访,暴露出韩寒不仅对自己的作品不熟悉,而且也缺乏文学的、历史 的知识。而他早期的那些文章,是以有文史素养出名的,让人觉得一个中学生不 可能写得出文史修养这么深厚的文章,所以引起了轰动。现在他接受采访就露馅 了,让人知道他真的像我说的,不止是文笔差、完全没有写作能力,就是一个草 包。他有一次跟他父亲韩仁均一起接受了一个视频平台的直播采访。他指着韩仁 均说:“方舟子说我的文章是一个中年猥琐男代笔的,你觉得我爸像中年猥琐男 吗?”韩仁均听了这话很尴尬地笑,对生了这么个傻儿子应该很无奈。   因为韩寒接受了采访以后效果反而更糟糕,所以后来就不接受采访了。当时 有一些网友建议,我应该跟韩寒当场对质;还有网友建议,我应该当场出题让韩 寒写作文证明他有写作能力。记者来问我,我都表示欢迎跟韩寒对质。我不是真 要现场考他的写作能力,而是想跟他探讨一下那些以他的名义发表的作品。如果 那些作品真的是他自己写的,那么他对写作的经过、背景、内容肯定非常熟悉, 可以侃侃而谈;但如果不是他写的,他肯定是谈不出来什么的。何况,我认为他 有阅读理解障碍,事先怎么做准备也没用。   那些记者去问韩寒,他都表示不愿意跟我对质。但是有一次凤凰网的记者去 采访他,韩寒突然松口了,说愿意跟我对质。这个消息传出来,那些网络的平台 都来找我:韩寒愿意对质,你真的要跟他对质吗?我说当然了。但是,我提出一 个条件,对质要直播,不能是录播、做剪辑。我参加过很多很多的电视辩论,中 国的电视辩论是不能直播的,都是经过剪辑的录播,编辑就会搞“平衡”,把我 的很多话都剪掉,显得“势均力敌”。本来我是压着对方的,结果搞得好像我跟 他们差不多。这样的话就没法告诉大家,真相究竟是什么。所以,我只提了一个 条件,就是要直播。那些平台也都同意了,他们是网络的平台,跟电视不一样, 可以做直播。当时凤凰网、搜狐、腾讯、新浪都来找我,说要一起做一场直播。   本来都已经说好了,网站再去找韩寒,他变卦了,不愿意和我对质。他为什 么变卦呢?后来他的一个朋友透露出原因。此人网名“变态辣椒”,是一个画漫 画的,后来逃到日本。他当时还在国内,一直支持韩寒,画过一些淫秽的漫画攻 击我和我的家人,是很恶心的一个人。这个人有一次去上海,韩寒请他在海底捞 吃火锅感谢他的支持。在场的还有韩寒的妻子金丽华、韩寒一个多年的朋友马锐 拉。吃完这顿海底捞,变态辣椒发了一条微博,本意是想说明韩寒被我逼得有多 惨,替他不平。他发完马上就后悔了,知道泄露秘密了,赶快删掉,但是已经被 截屏保存下来。   他在那条微博里说,一起吃海底捞时金丽华透露,当时凤凰网来找韩寒,他 们觉得老是躲着方舟子、不敢对质也不好,所以就答应下来要跟方舟子对质。然 后金丽华就让韩寒做一些准备,把自己发表过的那些文章、书看一下。看完以后, 金丽华考韩寒,问了10个关于他作品的问题,结果韩寒一个都答不上来。韩寒实 在不行,只好反悔,把对质取消了。   透露出来的这个内幕刚好证明了我前面说的,韩寒就是一个有阅读理解障碍 的人。让他准备考试,或者准备跟人对质,花再多的时间去看书、看文章也记不 住。有一些人就是这样,天生的。   那时候土豆网还在,跟我关系不错,我经常去土豆网做节目。他们也想做一 期关于韩寒事件的节目,采访了我,也采访了其他人。我建议他们,最好跟韩寒 团队联系一下,看能不能去上海采访韩寒。他们联系了,没想到韩寒居然同意接 受采访。我就给他们提了一些建议,应该问韩寒什么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是这 样的。韩寒在以前接受采访时都说他连四大名著也没有看过,但是在他的作品里 引用过《红楼梦》和《水浒传》,而且他引用的《红楼梦》的版本还不是普通的 版本,而是那些《红楼梦》迷们喜欢的一个比较少见的版本,叫“脂砚斋”版本。 我就让土豆网的记者去问韩寒这个问题:你在以前接受采访的时候说你没有看过 四大名著,但是你的作品引用过《红楼梦》和《水浒传》,那么,你究竟有没有 看过四大名著?他们见到韩寒,就问了这个问题。韩寒一下愣住了,不知道要怎 么回答。韩寒的妻子金丽华在一边说:“你就说你看过。”韩寒就说:“是是是, 我看过。”这些记者说,在整个采访过程中,韩寒什么样的问题能够回答、什么 样的问题不回答、要怎么回答,其实都是由金丽华控制的。   在去采访韩寒之前,虽然这些记者跟我有交流,但是对于韩寒究竟有没有代 笔这件事他们还是将信将疑的;等到采访完韩寒以后,他们全都认为,韩寒的那 些作品绝对不可能是韩寒写的,因为韩寒的表现就像一个傻子一样。采访完以后, 韩寒团队的人也知道坏事了。这个采访播出来,肯定会让大家都知道韩寒就是一 个傻子,不可能写出那样的作品。所以,他们就开始公关,找关系,不让土豆网 放出韩寒代笔事件的节目。他们的理由是,担心会断章取义(因为节目会做一些 编辑),让网友们对韩寒产生误解。土豆网还是坚持把那期的节目放出来,但是 搞了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是经过剪辑的短版本,另一个版本是“素材”,是整个 采访过程的录像,不做任何剪辑。   其实,看那些采访的素材,比看剪辑过的版本更能说明问题。看了那个版本 更能知道,韩寒真的就是一个草包、傻子,没有写作能力,不可能写出那些作品。 后来土豆网被优酷收购,没了。我不知道那些素材在网上还能不能找到。如果能 够找到,如果你对韩寒的这个事件很感兴趣,我建议花时间好好地把它看一看。   (三)   上一次我谈到,我一篇一篇地写揭露韩寒代笔的文章,其中的一个理由是, 韩寒没有写作能力,所以他那些还过得去的作品是别人代笔的。   很多韩粉当然不服气。他们认为,韩寒在中学时已经表现出高超的写作能力。 他们喜欢说两件事。一件是,韩寒当年获得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是评委 现场出题,他当着评委的面写的,把评委们都给震惊了;另一件是,韩寒在高一 写《三重门》这部长篇小说,是在上课的时候写的,而且是写完一页就传给同学 们看,同学们都能够作证。如果这两件事是真的,的确能够证明韩寒有写作能力。 它们也是能够证明韩寒有写作能力的仅有的两件事。但是,这两件事都是编出来 的。我先说说新概念作文比赛的事,以后再说说他写作《三重门》的事。   新概念作文大赛是上海《萌芽》杂志举办的,第一届、也就是我们要谈的那 一届,是在1999年。它分成初赛和复赛。初赛是大家投稿,评委根据来稿评出入 选者,让他们来参加复赛。为了防止出现代笔,这些复赛的人要一起叫到上海青 松城大酒店当面写作。为了防止作弊,复赛作文的题目还要由评委们集体讨论以 后定下来。看上去好像整个程序很严格。复赛那一天是1999年3月27日。当天晚 上评委们就对作品打分,第二天(3月28日)就要把获奖者定下来。   按照《萌芽》杂志社主编赵长天的说法,评委们早上9点开会,根据打分的 情况定获奖者。原定评出10-15个一等奖,由于佳作很多,有评委提议,能不能 扩大名额。大家讨论的结果,同意评出20个一等奖。等到评完了,公证员也公证 完走了,有一个评委——著名作家叶兆言突然说:参加初赛的有一个叫韩寒的文 章写得很好,怎么没有来参加复赛呢?这时候赵长天就让杂志社的编辑胡玮莳打 电话去问韩寒的父亲韩仁均,问韩寒怎么没有来参加复赛?   叶兆言后来不背这个锅,他说他对韩寒的作品没有印象,不是他提议让韩寒 补赛的,是《萌芽》的一个编辑首先提出来能不能让韩寒补赛,大家七嘴八舌表 示同意的时候,他附和了一下而已。不管怎么样,胡编辑就打电话给韩仁均问韩 寒怎么没有来参加复赛。韩仁均说:没有收到复赛的通知,我们住在郊区,邮路 有问题,经常收不到信。然后胡编辑去跟评委们说了,评委们就说,既然这样就 让他赶过来补赛吧,在评委们11点吃饭之前赶过来。胡编辑又去给韩仁均打电话, 让他们赶快赶过来。他们在11点左右赶到了,由编辑李其纲给韩寒出了一道题, 大家就吃饭去了,留下韩寒在那儿写作,还有一个编辑监考。   整个过程是这样。但是,除了叶兆言不背锅以外,这里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 问题。按照赵长天的说法,他们是讨论完以后10点左右去打电话的,韩寒、韩仁 均11点赶到,有一个小时的时间。但是,韩寒他家在上海郊区金山区,从他家到 青松城大酒店(在市区)距离60公里。1999年上海还没有高架桥,那一带没有高 速路,只能走普通的公路、街道,60公里的距离要在一个小时赶到,我很怀疑能 做到。土豆网要去上海采访韩寒,我建议他们实地走一圈,从韩寒家到金山汽车 站(韩寒说是接到电话以后,到金山汽车站打了一个黑出租),然后不走高速、 高架桥,开到青松城大酒店,要多长时间?他们就这么走了一趟,说从金山汽车 站到青松城大酒店总共花了1小时20分钟,而且是在一路畅通、没有堵车的情况 下。   按韩仁均的说法,接到电话的时候韩寒还在睡觉,还要把他叫起来,穿衣服、 洗漱一番,这样也要花时间。然后从家里到汽车站也要花时间。这样算起来,要 加十几、二十分钟了。到了青松城大酒店以后,只是车到那里了,还得进酒店、 坐电梯、找到评委的房间,这个也要花时间。这样加起来的话差不多要两个小时 了。所以,按赵长天的说法,一个小时赶到是绝对不可能的。   后来韩仁均应该是意识到这个问题了。他在第二年(2000年)出过一本书 《儿子韩寒》,说法就变了,变成是9点的时候接到胡编辑的电话,比赵长天的 说法提前了一个小时,这样的话有两个小时的赶路时间,如果没有堵车的话勉勉 强强够了。但是,这就跟赵长天的说法完全冲突了。如果是9点就接到电话,当 时评委才刚刚开会。这个时间是定死的,不可能比这还早就开会了。评委刚刚开 会,还没有把获奖名单定下来。获奖名单完全定下来以后,才有人想起韩寒怎么 没来比赛、问怎么回事,按赵长天的说法,已经是10点左右,过了一个小时,比 较合理。如果韩仁均的说法是对的,9点就已经接到了《萌芽》编辑的电话,那 就说明,其实评委还没开会就已经定下了要让韩寒去补赛,内定让他获奖。   那些评委很多是请来的著名的作家,都蒙在鼓里,实际上是把他们拿来做证 人而已,而且还是假的证人来见证虚假的事情。甚至,我觉得有可能编辑打电话 这事是编的,为了让韩寒能够保证在11点评委们吃饭之前赶到,9点动身还是比 较紧张的,有可能他们就没有接电话,一大早就往城里赶了。   而且,有别的迹象表明,韩寒的获奖是早就内定的。当天上午讨论的时候, 一等奖的获奖名单增加到20个,但是评出来的只有19个。这是被公证处的资料证 实了的。那次的评奖请了公证员现场做公证,所以资料都在。后来有网友去上海 黄浦区查了当时的公证记录,上面写着,原来定下来要评20个获奖者,实际只评 出了19名,B组(高一和初中组)少评了一名——本来B组要评5名,只评了4名。 韩寒就是属于B组的,所以就是给他留了一个名额。而且,公证处的公证列了获 奖者的名单,里面没有韩寒。韩寒的获奖跟公证处没有关系,是后来出杂志的时 候向外公布的。这件事也说明,韩寒的获奖是早就定好了。   甚至,有可能韩寒和韩仁均根本就没有去。那天(3月28日)上午评奖,下 午3点发奖,按照韩仁均《儿子韩寒》的说法,他们两个都去了,也参加了颁奖 仪式,韩仁均还说仔细听了,一等奖的名单里有韩寒的名字。但是,这跟文字、 影像的记录完全不符。当时有记者在场,记者说没有看到韩寒;评委、武汉作家 方方说那天没有看到韩寒;获奖者有合影,照片还在,合影里也没有韩寒;当时 宣布获奖名单是由公证员宣布的,公证的获奖者名单里也没有韩寒。所以,韩仁 均特地强调说他听到宣布的获奖里有韩寒的名字,这就叫欲盖弥彰。他们当时极 可能根本就不在获奖现场。这样的话就奇怪了:如果韩寒当天真的赶去参加补赛, 而且把评委都给震惊了,那么,马上就要发奖了,他不可能不留下来参加颁奖大 会;他留下来参加颁奖大会,宣布的获奖名单就不可能没有他;宣布完以后,获 奖者上台去领奖、合影,也不可能没有他。但是,现在所有的资料都找不到韩寒 参加这个颁奖大会的记录。所以,很可能他当天就没有去,整个故事就是编出来 的。   还有一些细节也透露出这个故事是编出来的。比如说作文的题目。我刚才说 了,复赛的作文的题目为了防止评委作弊,是由评委们现场商量了以后最后决定 的。但是,因为韩寒号称是来“补赛”的,就没有把复赛的题目让他做,说是大 家让《萌芽》的编辑李其纲出题。李其纲说刚好前面有半杯水,就把这半杯水推 到韩寒的跟前,拿起一张纸揉成一团往水里一扔,说这个就是题目。但奇怪的是, 他扔的是什么纸出现了好几种不同的说法。李其纲是命题人,按道理他应该是最 权威了,他说扔的是一张白色的道林纸。道林纸是以前的说法,现在一般都叫胶 版纸,就是用于胶版印刷的、质量比较好的那种纸。   但是,负责跟韩寒联系的胡编辑说扔的是袋茶茶包的外壳。因为喝的茶是宾 馆里的袋茶,有茶包的包壳,扔的是这个,不是道林纸。胡编辑也是很关键的一 个人物,是她特地把韩寒找过来的,究竟是什么纸,她肯定看得很仔细。韩寒是 考生,当然也是很仔细地盯着这个出题动作,但是按韩寒的说法,扔的既不是道 林纸、也不是茶包的外壳,而是餐巾纸。更搞笑的是,韩寒根据这个出题写了一 篇文章《杯里窥人》(后来出版的时候改叫《杯中窥人》),但他写扔的不是纸, 而是布,连纸和布都分不清了。而且写布的时候犹豫了一下,布之前涂掉一个字, 可能想写纸,改成了布。这就离题了。参加这么重要的比赛,人家扔的是纸,有 必要要改成布吗?   那么,这个过程究竟有没有发生过,还是编出来的?编的时候只是说了一个 大概——往杯里扔了一个纸啊啥的,然后大家自由发挥,没有把细节敲定,接受 记者采访的时候,根据自己的想象就随口说了。这件事有没有发生过?韩寒有没 有去补赛?还是说根本就没有补赛,只是事后提交了一篇作文,把整个事情给遮 掩过去?   不管怎么样,他那篇文章《杯里窥人》绝对不是现场写作,而是抄下来的。 我举几个理由:   第一,他那篇文章居然有引用、注明文献——这事出自哪一个作者、哪一本 书、哪一个出版社出的。谁现场写作会把引用的文献都注明得这么详细?只是一 篇作文而已。要是在家里写作,翻书、查资料还有可能把文献写进去。所以,从 风格来说,不像是现场写作。   第二,他居然还用了一个拉丁文词组Corpus delicti。现场写作怎么会写拉 丁文?更像是抄的。有别的迹象也表明,他是在抄或者是在默写。比如,里面至 少有两个地方出现了脱节,上下文不衔接,让人读了莫名其妙,觉得缺了一、两 个句子。那就是抄的时候抄漏了,或者默写的时候写漏了。还有一个地方出现抄 串行了,把前面的一个句子给抄到后面去了,或者把后面的句子提前抄了。我有 一篇文章专门对此做了分析。   还有一条抄的证据。他的文章用的那个拉丁文实际上是两个单词,但是被韩 寒写成了一个单词,中间少了一个空格。还有一个字母写错了,把c写成了e。这 就是很常见的抄写错误,抄的时候看错了,把c看成了e。本来中间有一个空格, 他没看到,把两个单词抄成了一个单词了。   所有的这些都证明,这篇文章不是现场写作,而是抄的。即使补赛这一幕是 发生过的,但是已经跟他提前说了,而且也提前透了题了。他准备好了,或者背 下来现场默写,或者偷偷地带了稿件去抄。因为那个时候,据他们的说法,大家 都吃饭去了,只留下了一个编辑监考,说不定就是已经都串通好了。当时说给韩 寒3个小时,他号称用1个小时就写完了,赶在别的编辑、评委回来之前他已经写 完了。那篇文章的手稿还在,是用比较工整的书法写的,抄一遍都要花半个小时, 更不要说要构思、推敲,1个小时肯定是不够的。这些都能够说明,实际上就是 抄了一个小时。   韩仁均有这么大的能量吗?大家一起来作弊,他跟评委、特别是跟《萌芽》 编辑部的人有这么好的关系吗?认不认识他们呢?肯定是认识的。韩仁均是华东 师大中文系77级的。华东师大中文系77级、78级出了很多人才,可以说整个上海 的文坛都被他们把持了,在杂志社、出版社当编辑、在作协当领导、当专业的作 家的都很多,《萌芽》的编辑部里就有。这些人平时联系很密切。虽然韩仁均只 是上了几个月的学,因为得了肝炎退学了,后来通过自考拿到了华东师大中文系 的学位,但是他们那一届的中文系还是把他当作系友。当时跟他同一个寝室的人 说,我们搞校友的活动他也都来参加,关系不错。而且,韩仁均后来从事的也是 文字工作,也是在文学圈里头混的。他在金山区的机关报《金山报》当副总编, 经常给杂志投稿,还得过奖。所以,他也是在这个圈子里,肯定认识这些人。   如果是作弊的话,要有动机。对韩仁均来说,动机很明显。当时为什么大家 那么热衷于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因为如果获得了一等奖,可以保送上名牌大学 的中文系。当时跟一些名牌大学都已经说好了,是特招,第一届、第二届的新概 念作文大赛获奖者可以保送,后面的获奖者可以加20分。韩寒的学习成绩非常差, 七门功课都不及格。如果他去参加正常的高考,肯定不可能上大学。通过获得新 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保送上大学是他唯一的上大学的途径。后来韩寒实在是功课 太差,高一就退学了,他就不可能用这种方法去上大学了,但是那是出了意外。   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主办方——《萌芽》杂志这边有什么动机?它为什么要帮 韩仁均这个忙?虽然里面的人跟韩仁均认识,都是校友、系友,但为什么要去帮 他呢?   《萌芽》当时经营陷入了困难,发行量很少,想到了要搞新概念作文大赛, 把名气打出去,把发行量搞上去。新概念作文大赛主打的就是一个“新”,标新 立异。韩寒之所以会被看中,就“新”在学习不好——差生,甚至作文、语文也 不好。韩寒获奖以后,他们炒作这件事说的就是,连语文不及格的人都能够获得 一等奖,吸引大家都来投稿。   如果新概念作文大赛还跟以前的那些作文大赛一样,只是评给那些作文写得 很好的、语文不错的人,那就没有什么标新立异的地方了。现在捧出了一个差生 也能够获奖,就轰动了,而且还有了抨击中国中学教学的高度。那个时候大家都 在批中国的语文教学压抑了学生的创作才能,刚好就捧出了这么一个差生获作文 大赛一等奖来炒作。而且,炒作非常地成功。就是因为这一番炒作让《萌芽》起 死回生,发行量大涨,不停地翻倍。它就这么一届一届地把新概念作文大赛办下 去了。这样,韩家也变成了《萌芽》利益共同体的一员。这就是为什么后来他们 一直在维护韩寒,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方式来神化他、吹捧他,我揭露的时候他们 都出来保护他。这是一个很成功的商业炒作,也是一个很成功的骗局。   (四)   上次我谈到,韩寒的支持者经常举两个例子,也只有这两个例子来证明韩寒 有现场写作能力。第一个例子,说他去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复赛,当场写作。这 个例子我上次已经分析过了,是编造出来的。第二个例子,说韩寒写作长篇小说 《三重门》,是高一的时候在课堂上当着同学们的面写的,而且写完一页就传给 同学们看一页,他的同学们能够证明。我接下来就来分析这个事件。   《三重门》于1999年12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第二年(2000年),韩寒的父 亲韩仁均出了一本书《儿子韩寒》,里面介绍了《三重门》这本书的创作经过, 说这本书是韩寒在高一上学期(1998年的九月份)开始写的。韩仁均说他一开始 并不知道韩寒在写一部长篇小说,是一直到1999年的二、三月份他才知道韩寒在 写《三重门》,那个时候这本书的写作已经到了尾声了。韩寒在那一年的3月28 日去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复赛,向主办方《萌芽》的编辑说他在写一部长篇小 说。这些编辑很感兴趣,让他把这个书稿给他们看一看。韩仁均说,韩寒回来以 后就把《三重门》的书稿订正了一下,在四月份交给《萌芽》的胡编辑。胡编辑 看了以后非常赞赏,推荐给了《萌芽》主编赵长天。赵长天又把《三重门》推荐 给了一家出版社。韩仁均说是推荐给了上海的一家出版社,韩寒说是推荐给了深 圳的出版社。究竟是哪一家出版社,这个不重要。不管怎么样,这家出版社审了 半年稿以后把它退了。赵长天就又把它推荐给了作家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在那一 年的12月很快出版了。这是韩仁均的说法,也是《萌芽》的说法。   但是,土豆网的记者去上海采访时,采访到了上海文艺出版社贾总编。贾总 编说,《三重门》的书稿最早是送到我这里来的,不是赵长天推荐的,而是《故 事会》副主编吴伦推荐的。吴伦和韩仁均都在金山区,韩仁均经常给《故事会》 供稿,还得过《故事会》的几个奖,所以他们很熟。而且《故事会》就是上海文 艺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杂志。所以,韩仁均将书稿通过《故事会》副主编送到上海 文艺出版社去审,是很顺理成章的事。上海文艺出版社贾总编接受土豆网记者采 访的时候,还当场打电话给在外地出差的吴伦,吴伦确认的确有这么一回事,证 实了贾总编的说法。贾总编说,我们把这个书稿审了两个月以后,觉得不合适, 就写了退稿意见退给韩仁均了。贾总编还很肯定地说,我们退稿的时候韩寒还没 有获得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一等奖。贾总编说,韩寒获奖在当时的上海是很轰动的 一件事,我第一时间就知道了,可以肯定我们退稿的时候他还没有获奖。   这样的话,退稿不会晚于三月份,因为韩寒是3月28日得奖的。既然审了两 个月的稿,那么应该是在一月份的时候,韩仁均就已经把书稿交到上海文艺出版 社去审了。也就是说,在1999年一月份,这本书就已经写完了。但是,按照韩仁 均的说法,他是到二、三月份的时候才知道韩寒在写这本书,还没有写完,只是 接近尾声;四月份才写完,才第一次交给《萌芽》去找出版社。所以,这跟上海 文艺出版社总编、《故事会》副主编的说法完全是矛盾的。我们只能说,韩仁均 在这事上撒谎了,因为相反的说法有两个当事人证实,而且他们没有任何的利害 关系。   韩仁均为什么要去撒这个谎,隐瞒了他曾经很早就已经把《三重门》送去出 版社寻求出版呢?这里面就有名堂了。这涉及到《三重门》写作时间的问题。如 果它是在一月份已经写好了,按韩仁均的说法,韩寒在上一年的九月份才开始写, 只用3-4个月的时间就写好了一本20万字的长篇小说,匪夷所思。所以,他要把 时间再拉长一点,掩盖曾经去投稿又被退稿的事。   但是,跟韩寒当年的同学的说法对比,这个问题就更大了。土豆网的记者也 采访了几个韩寒高一的同学,让他们回忆韩寒当年写作《三重门》这本书的经过, 他不是号称当着同学们的面写的吗?他们一致的说法是,韩寒是在高一的下学期、 在他获得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的前后才开始写这本书的。有的说他获奖了才开 始写的,也有的说在那前后。不管怎么样,他们都说是在高一的下学期才开始写 的。这就跟韩仁均的说法矛盾了,下学期是在二、三月份才开始的。   韩寒上的是松江二中,按他的中考成绩考不上,他是靠“体育特长生”进了 这所学校。但是他第一学期学习成绩极差,老师们实际上已经放弃他,在高一的 下学期他就被老师弄到了教室的最后面,一个人坐在那里。所以,韩寒在课堂上 是一个人躲在教室的最后面,号称上课就是在写《三重门》。说是怕被老师发现, 还用书把整个书桌都给围起来,让大家看不到他在干什么。同学们都说,他就是 高一的下学期刚开始、获得新概念作文大赛前后开始写的。他们都是从第一页开 始看,他写完一页就给他们看一页,到高一下学期结束的时候(六月份),同学 们都说还没写完,他们没有看到这本书的结局。因为韩寒留级了,这些同学上高 二去了,韩寒继续读高一,所以《三重门》后面的部分他们就没有看到。   所以,按照同学们的说法,韩寒是在三月份左右开始写《三重门》,到六月 份还没有写完。这跟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的说法——一月份已经收到稿件——是 矛盾的,而且也跟韩仁均、韩寒的说法是矛盾的,因为他们说四月份书已经写好, 把书稿给了《萌芽》。但是,那个时候韩寒正在课堂上号称写作《三重门》呢。 这说明,韩寒在课堂上不是真的在创作《三重门》,而是在抄,抄一页,给同学 们看一页。从三、四月份的时候开始抄,一直抄到六月份还没抄完。他当时在课 堂抄为什么同学们没能注意到呢?因为上课的时候大家都是很认真听讲的,韩寒 一个人坐在最后一排,谁会注意到他是在写还是在抄?而且,韩寒号称为了不让 老师发现,把自己的课桌都用书围起来了,别人更不知道他究竟是在写,还是在 抄。他抄的底稿有可能是电脑打印出来的,韩仁均给的,让韩寒在课堂上这么抄 一遍表演写作。   在我指出韩寒实际上当着同学的面不是在写而是在抄《三重门》之后,韩寒 那边当然不服,说有手稿可以证明《三重门》就是韩寒写的。韩寒的出版商路金 波还把这个手稿在那年的四月份影印出版,叫《光明与磊落》,表示自己光明正 大。这个手稿出版以后,我搞了一本来看,反而证明了这个“手稿”不是创作稿, 而是抄稿。   第一,这个“手稿”是干干净净地写在方格纸上的,一个格子写一个字,没 有大的改动。有一些错字会改过来,但是没有改一改情节啊、段落啊什么,没有, 非常干净,很像是一个抄稿。韩寒说这是一气呵成,一口气写下来的,所以就没 有做过任何的修改,对于情节、人物、细节都没有改动。这种“一气呵成”的写 作当然有可能,但是一般都是写文章,比如说,让我写一篇文章,我可能也是一 气呵成地写下来,不用做任何的改动。但是一气呵成写一部20万字的长篇小说, 而且还是引经据典的长篇小说,不需要做任何的改动,可能性就很低了。   有一些人不服气,说其他的大作家有的就是这样的,看他们的手稿也是很干 干净净的。有人晒出了鲁迅的、老舍的手稿来证明,你看,他们的手稿也是很干 净的,难道能说鲁迅、老舍的文章也是抄的吗?是抄的,他们晒出来的所谓的鲁 迅的、老舍的手稿不是真正的创作稿,而是为了投稿誊写了一遍,然后投给报社、 出版社。如果我们去看鲁迅、老舍的创作稿,可以看到也是改得一塌糊涂的。更 何况不能跟鲁迅、老舍这种天才的作家作对比。当然了,我只能说,从手稿的干 净程度,符合我说的这是一个抄稿,不能就百分之百地肯定就是抄稿,毕竟我们 没法排除真的有一个超级的天才可以一气呵成写成一部20万字的长篇小说。   但是,他号称“一气呵成写下来”,里面并不是没有错误,可以找到大量的 书写错误,字写错了或者句子写错了。这些书写错误恰恰证明了,这个“手稿” 就是抄稿。我们说的书写错误,可以分成两种:   一种是撰写错误,就是写文章或者写书,把心里想的写下来,有时候会写错 了字,也就是“错别字”。这一般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写错字了,这个字少写了 一点或者少写了一撇,写快了少了一两个笔划;一种情况是写别字,写成了同音 字。   还有一种错误是抄写性错误,不是根据内心的想法来写,而是对着一个版本 来抄写,复制下来。如果抄的不是自己写的文章,而是别人的文章,抄着抄着就 会比较机械、麻木、犯糊涂。这个时候就会眼花,看错字,出现各种各样稀奇古 怪的抄写错误。不止是在抄写的时候会这样。以前书用铅字印刷,要由排版工人 排版,排版工人(所谓的“手民”)文化程度都很低,认得字,但是不一定能够 看得懂排版的那篇文章、那本书,在排的时候就会出现各种各样奇怪的错误,就 是所谓的“手民误植”。这是以前的书经常会出现的错误。这种抄写的错误实际 上也有它的规律:抄着抄着把字形很相近的字看错、把一个词写颠倒了、抄漏了、 抄错行了、抄串行了。这些都是很典型的抄写性错误,是自己撰写的时候不可能 出现的错误。   在韩寒的“《三重门》的手稿”里头就有大量的这种抄写性错误,而不是撰 写性错误。比如说,因为字形相近抄错了。最著名的一个例子,大家经常拿出来 当笑话的,就是韩寒把“四两拨千斤”写成了“四两拔干片”。把“拨”写成 “拔”,即使是撰写的时候也很容易出错,因为这两个字太相近了,很多人都搞 混了。但是,如果是自己写的,把“千”写成“干”,就基本上不太可能了,因 为虽然两个字很相近,但是笔划、笔顺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这很显然是误把 “千”看成了“干”。而把“斤”写成了“片”, 如果是自己写的绝对不可能 发生。要写“斤”不可能把它写成“片”,因为“片”的写法比“斤”还要复杂。 但是,如果是抄,看到“斤”字把它误看成是“片”,然后写成了“片”,这就 完全有可能。抄到麻木、眼花的时候,对于抄写的内容没有意识,就很容易出现 这种错误。特别是对于韩寒这种有阅读障碍的人,更容易出现这种错误,因为他 对于他抄写的东西根本就理解不了。   因为字形相近,然后看错、抄错,这在韩寒的那个“手稿”里大量地出现。 比如说,他把“硬着头皮”抄成了“破着头发”,自己写的话,绝对不可能写成 这样。把“组稿”抄成了“姐搞”,如果是自己写的话是不可能出现的,这也是 抄错,因为“组”和“姐”很相像,“稿”和“搞”也很相像,所以他就抄错了。 类似的例子太多了。   还有一种错误是因为看花了眼看颠倒了,所以把一个好好的词写颠倒了,比 如说把“眼睛”抄成了“睛眼”。如果是撰写,心里想写眼睛,绝对不可能先写 一个“睛”再写一个“眼”,写成“睛眼”。那也是抄的时候看错了顺序,先写 了“睛”再写了“眼”。类似的还很多,例如“秒表”写成了“表秒”。   还有一些错误是因为他不认识一些专有的名词,比如说不认识人名,所以就 抄错了。例如,《三重门》里有一句话说“曹聚仁是谁?”,韩寒给写成了“曹 聚但是谁?”。曹聚仁是三、四十年代的作家,名气有一点但不是很大,所以很 多人不知道这个人。如果认识这个人的话,绝对不可能把“曹聚仁”写成“曹聚 但”,是因为看了“仁”字有点像“但”,就给写成“但”了。类似的还有很多。 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韩寒抄成了“海德洛尔”,就是因为“格”“洛” 两个字很像。如果是自己写的,绝对不可能把“海德格尔”写成“海德洛尔”, 有可能把“格”写成了一个同音字。还有,他把法国的哲学家“孔德”写成了 “孔道”,这是因为看到“德”字无意识地联想到了“道德”,写下去结果写成 了“道”。韩寒对这些著名的哲学家都不知道,就这么乱抄了。由此可见,他的 文史水平是非常差的。   除了抄错字,在韩寒的那个“手稿”里还大量地出现抄错了行,上面一行同 一列的字本来已经写过了,他看花了眼又再写了一遍;或者是把下面这一行同一 个位置的字给提前写了。还有抄串了行的,把已经抄过的一段话又抄了一遍,或 者是把后面的一段话提前写了。类似的这种错误也不少。这些都能够雄辩地证明, 所谓的“《三重门》创作稿”实际上就是一个抄稿、誊写稿,而不是韩寒说的 “一气呵成的创作稿”。   他当初弄出这个抄稿的目的很可能只是为了向同学们证明,《三重门》那本 书是他写的。不然的话,他是住校的,如果突然出了一本长篇小说,同学们竟然 都不知道他啥时候写的,不就会引起大家的怀疑吗?所以,他要在课堂上表演一 下“写作”,把书稿抄一遍。另外也可能就是要抄一个“手稿”留着,万一以后 有人怀疑这书不是他写的,还可以作为证据拿出来。韩仁均那个时候投稿,应该 是电脑打印的书稿,因为韩仁均在1996年就已经买了电脑了。那个时候(九十年 代末)已经很流行用打印出来的稿去投稿。所以,韩寒抄这个“手稿”就是为了 证明“这本书是我写的”。他可能还很庆幸,过了这么多年以后还能把这个证据 拿出来晒一下,来打方舟子的脸。   没想到,他这么一晒,反而更证明了这本书不是他写的,而是他抄的。这反 而成为了韩寒的书不是他写的铁证。这样,他这本所谓的《光明与磊落》的“手 稿”的出版,反而为我证明韩寒代笔提供了很关键的一个证据,完成了证据链。 在那之前还有一些媒体人表示说他们是“骑墙派”,不知道究竟我说的是对还是 错;但等到韩寒这个“书稿”晒出来,我写了系列的文章分析、证明是抄的,那 些骑墙的媒体人纷纷地就号称他们“下墙”了,同意了我的说法。   (五)   上次我谈到土豆网记者去采访韩寒。从那以后韩寒就不再接受视频记者、电 视记者的采访,因为韩家知道,接受采访以后反而让问题暴露得越来越多。而只 要有电视、视频网站要采访我关于韩寒的事,我都答应。其中有一次是赵忠祥采 访我。他当时在广西卫视有一栏访谈节目叫《老赵会客厅》。那次采访我是在他 北京潘家园家中,就是最后他说“好自为之”那一期的节目,被很多人误以为是 针对我说的,其实他是针对韩寒说的,针对的是那种以“当代鲁迅”自居的人。   我为什么要提这次采访呢?并不是那次的采访有多么地精彩,而是那次发生 了一件事。采访的时候有不少人在场,有一些是在那里旁观的。采访完了,广西 卫视派车把我送回家,有一个旁观者跟我同车顺路回去。他自我介绍说是一个导 演,他们公司买了韩寒的小说《长安乱》的版权,准备改编成电影。但是,他旁 听了赵忠祥对我的访谈,听到我说那些以韩寒的名义正式出版的书其实都是别人 写的,他感到疑惑,他们把《长安乱》的版权买下来了,是不是买错了?他问我: 你有什么证据能够证明《长安乱》这本书不是韩寒写的?   我说:“韩寒在接受视频采访的时候亲口说的话能不能算是证据呢?”这位 导演说:“那当然算了。”我说:“那好。有一次韩寒接受凤凰卫视《非常道》 栏目的采访,他说,《长安乱》这本书是他在国外参加赛车期间用了十几天的时 间,一气呵成写成的。这十几天的时间,一边赛车一边写出一部长篇小说,你认 为有可能吗?”这位导演说:“这种可能性虽然比较小,但是也许他特别有才。” 我说:“如果韩寒是一个天才的作家,他对自己写的这些书应该都是记得很清楚 的,对吧?”他说:“那当然了。”   然后我就说:“也是在那一次《非常道》的采访,后面有一个跟听众互动的 一个项目,其中有一个读者在网上问韩寒(由主持人念的):‘你有没有想要为 《长安乱》这本书写续集?’主持人刚把这个问题念完,韩寒就脱口而出: ‘《长安乱》写的什么,我现在已经忘了。’”我这一说,这个导演大吃一惊, 几乎要跳起来:“哎呀!糟糕!糟糕!这么看来《长安乱》不是韩寒写的!怎么 办?怎么办?我们已经把版权买下来了。”过了一会儿,他又不放心地说:“韩 寒真的是在《非常道》的采访说过这话的?”我说:“那个采访的视频网上有, 你去搜一搜就知道他有没有说过这句话了。”   后来我查了一下,当时《长安乱》这本书的版权是被台湾著名女导演张艾嘉 买下来的,准备拍电影。当时问我话的是一个男导演,很可能是张艾嘉在大陆的 合作伙伴。但不管怎么样,后来他们把这个版权转让了。很可能他们回去以后看 了那个视频,发现韩寒的确说过那句话,就不敢拍了,把版权转让给了大陆的导 演竹卿。   竹卿在前几年把《长安乱》拍成电影,改名《喜乐长安》,票房非常惨。竹 卿把票房很惨的原因归咎于韩寒不配合做宣传:不发评论、不参加电影首映式、 不接受关于这个电影的采访。这个导演跟韩寒的团队联系过几次,都被置之不理。 她感叹说,就好像《长安乱》这本书不是韩寒的亲生儿子一样。她这句话说得非 常对,那本书的确不是韩寒的亲生儿子,因为本来就是韩寒的出版商路金波找人 写的,或者是从别的地方买来冠名韩寒而已。韩寒根本不知道那本书写的是什么, 你让他接受采访、出席首映式,让记者问起来不就露馅了吗?有些人可能说,让 他去参加这种宣传活动之前不会先把这本书看一看有一个准备吗?大家要知道, 韩寒是一个有阅读障碍的人,让他看书,他也记不住。   在我刚刚开始揭露韩寒代笔时还发生了一件事,韩寒扬言要去法院起诉我。 我是1月中旬开始揭露韩寒代笔的,1月30日韩寒宣布,请了5个律师要起诉我。 过了几天,上海普陀区法院发微博,说他们收到了韩寒的诉状,立案了。   这让我觉得很奇怪。他起诉的是我侵犯他的名誉权,按照中国法律的规定, 这种名誉权的诉讼,可以在原告所在地起诉,也可以在被告所在地起诉。我那个 时候住在北京石景山,他们如果要在被告所在地起诉,应该是到北京石景山区法 院起诉,但是没有。一般都愿意选择在原告所在地起诉,韩寒他家住在金山区, 那是原告所在地,他应该在上海金山区法院起诉。为什么跑到普陀区法院?那个 地方跟原告没有关系,跟被告也没有关系,这就很奇怪。   当时上海普陀区法院宣布,说韩寒起诉了两个人,除了方舟子,还有刘明泽。 大家很好奇,刘明泽是谁?怎么突然冒出了一个刘明泽作为共同被告呢?在新浪 微博上有一个人,网名叫做“我爱包子AT”,说“我就是刘明泽”,他的简介里 写着“实名刘明泽”,而且他住的地方就是普陀区。为什么韩寒告他呢?他说因 为他转了我批韩寒的微博和文章,所以也被告了。韩寒的律师出来证实了刘明泽 的说法,说就是因为“我爱包子AT”这个微博的账户注明了他的实名叫“刘明 泽”,又住在普陀区,他们就到上海公安局查出了刘明泽的住址,所以把刘明泽 也告了。   这么一来,舆论大哗。当时转我批韩寒的微博、文章的人太多了。他们说, 你们去起诉刘明泽,是不是我们也都应该被起诉?为什么只起诉刘明泽呢?而且, 这个刘明泽以前其实很不活跃,他只是在1月30日才开始转我批韩寒的微博、文 章的,马上就被律师盯上,过了两天就把他作为共同被告起诉。这不是很奇怪吗?   我当时的推测是,这个刘明泽就是韩寒他们请的一个托,目的就是为了能够 在“被告所在地”上海普陀区法院起诉。为什么要特地选择在普陀区法院起诉? 当然是因为他们跟普陀区的法院关系比较好。所以我查了一下,还真让我查出来 了这其中的关系。韩寒请的律师,领头的那一个姓陶,是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 的院长。我查出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跟上海普陀区法院有合作关系,一起搞过 知识产权的培训。上海普陀区法院就是韩寒请的律师的关系法院,去那里起诉, 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他们判我输。   我把这些查出来以后,在普陀区法院宣布立案的第二天,韩寒宣布撤诉,说 把诉讼材料从普陀区法院要回来,改到去金山区法院起诉,那是原告所在地法院, 这就比较正常。但是,起诉了以后没多久,他把诉讼材料又撤回,说要做修改。 但从那以后他就再也没把诉讼材料递上去。所以,他起诉我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   过了几个月,到那一年的五月份,韩寒有一次接受纸媒《人物》的采访。他 在土豆网采访之后再也不接受电视、视频的采访,但是偶尔还会接受纸媒的采访, 当然这些纸媒都是跟他有很密切的关系的。《人物》的主编李海鹏是以前《南方 周末》的一个记者,当时刚刚接手了《人物》这本杂志,因为他跟韩寒的关系很 好,所以在五月就出了一期封面,专门采访、介绍韩寒,主要是关于跟我的这番 “方韩大战”。   里面也问到了诉讼的事。为什么他当时把刘明泽这一个谁也不知道是谁的人 列为共同被告?韩寒说,那个刘明泽是我们找的一个桥,就是我们自己的人,为 了能够在上海普陀区法院起诉找的。为什么要在上海普陀区法院起诉呢?韩寒说, 因为其他的法院都怕方舟子,只有普陀区的法院不怕。后来发现影响不好,就换 到金山区法院。所以,他相当于承认,刘明泽是他找的一个托,而普陀区法院跟 他们有特殊的关系。肯定是事先法官就跟他们说了会判他们赢,所以才说他们 “不怕方舟子”。这不就是徇私枉法吗?连这种事他都敢公开地说出来,更说明 了他这个人的智商的确有问题。   他说别的法院都怕方舟子、只有普陀区的法院不怕,这当然也是胡说。我在 那之前被人起诉过很多次,比如说被肖传国就起诉过几次,也输过好几起的诉讼, 武汉的法院判我输,西安的法院判我输,甚至北京的法院也曾经判过我输。所以, 并不是所有的法院都害怕我,那只是他们找的一个借口而已。   也正因为我揭露造假有过这么多的诉讼,所以我也不怕有人因此来起诉我。 第一,法院没有能力判决这种诉讼。我不认为法官有这个水平、能力来判决究竟 我揭露得对不对,法院不是证明谁有没有代笔的恰当的地方。在中国的法院其实 你也没啥发言权。我曾经参加过唯一的一次诉讼,是我起诉上海杂志《探索与争 鸣》的诉讼,那次之后我就说,我以后再也不会自己出庭去参加诉讼了。中国法 官基本上不让你说话,你说了很多的话最后记录也就是那么一点点。不像美国的 法院,大家在美剧上看到的美国法院的庭辩多么多么精彩,但在中国的法院你在 庭辩上说得再精彩也没用,要怎么判跟庭辩没啥关系。所以,从那以后我就不再 去参加中国法院的庭辩,有什么诉讼都是由律师代理。   第二,我认为我揭露韩寒代笔是我的言论自由,可以说是一种学术批评、文 学批评,不涉及损害他的名誉权。他来起诉我我也不怕,即使判决我输又能把我 怎么样?最多就是交一点精神赔偿而已。他起诉我当然是他的权利,我刚好利用 这个机会引起大家对韩寒代笔事件的关注,让更多的人知道韩寒代笔事件的真相。   在韩寒宣布要起诉我之后,我并没有因此被吓得不敢写揭露他的文章,而是 一篇一篇地继续往下写。他们起诉我的一个目的可能是想把我吓唬住,发现没有 把我吓住,适得其反,就不敢继续,想让这个事件尽快地平息下去。这也就是后 来韩寒起诉我不了了之的原因。   (六)   经常有人问我:你说韩寒的作品不是他写的,那么究竟是谁写的?   要证明韩寒没有写作能力、那些以他的名义发表的作品都是别人写的,是比 较简单的一件事,我已经充分地证明了。要找出具体的代笔者,就不是那么容易 了。但是,也并不是说做不到。我们可以根据一些蛛丝马迹,推断究竟是谁代笔 的,而且,他的代笔者还不只一个。我们可以根据代笔的情况,把以韩寒的名义 发表的那些作品分成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韩寒最早期的那些作品,号称他在初中、高中的时候就已经发 表的,和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的那些作品,以及在2000年的时候他出的两本书 《三重门》和《零下一度》,这些作品的代笔者很容易确定,就是他的爸爸韩仁 均。不仅是因为这些作品里表现出来的生活经历跟韩仁均很接近,而且当时韩寒 还没有出名,不可能找代笔者为自己服务,只能由他老爸亲自上阵。所以,我们 可以锁定,韩仁均就是这些作品的代笔者。   第二个阶段是韩寒因为《三重门》暴得大名,出版商路金波找上来,要包装 韩寒。那是2001年左右的事。从那个时候一直到2009年这十来年的时间,韩寒表 现得特别高产,基本上是以每年一、两本长篇小说的速度出版,都是由路金波出 版的。但是,如果看这些小说,可以发现风格很不一致,说明代笔者不是同一个 人。里面甚至有一本长篇小说,大量地出现河南的方言,意味着实际作者是一个 河南人。   这些代笔者或者是路金波去找人专门写的,或者是路金波从来稿当中挑选的。 路金波是一个著名的“二渠道”出版商,有很多人会向他投稿。他就从来稿里头 挑选一下,把稿件买下来,以韩寒的名义出版。这些作者应该都是没有什么名气 的,而且这些作品的质量也不怎么样。但是,以韩寒的名义包装一下,销量就不 错,可以给这些代笔者很丰厚的稿酬把稿件买下来,他们也满意。   到2006年,中国开始有博客,当时新浪博客很火。但是一开始大家也不知道 博客能有什么大的作用,都是把它当作玩一样的上去随便发一点东西。那个时候 韩寒自己也在新浪博客发一些博文。这些博文一看就是由一个不会写作的人写的: 一大堆的错别字,逻辑混乱,文理不通。写的很多都是关于他个人的生活,或者 是关于赛车的。所以,这明显是韩寒自己写的。   到2007年左右,博客非常火了,影响力很大,类似于后来的微博。路金波看 准机会,就把韩寒的博客接管了,找了一个写作团队写韩寒的博客。这些博文写 的都是时评。那个时候韩寒的博客登的主要是两类文章:一类是写赛车或者生活 经历的,文笔非常差,还是韩寒本人写的;另外一类,影响力很大、阅读的人很 多、传得很广的,是评论时事的文章。那是路金波组建了一个团队专门写的。这 些团队的人原来当过编辑、记者,后来退下来不干了,被路金波重金聘请,邀请 来替韩寒写这些时评。他们主要是南方系的前记者、前编辑,我知道的就有两个 人。   这些时评文章表现了集体写作的特点。时评评论的是热点事件,一般的人看 到一个热点事件,要评论都会马上就发,不吐不快。如果是我,或者马上发一条 微博,或者当天或第二天写一篇文章评论一下。不只是我这样,好多写时评的人, 当天就能够写一篇文章出来。但是,仔细研究一下韩寒的那些时评,都不是马上 就评论一个热点事件,往往是过了一段时间评论文章才出来。这就不是个人写作 的特点,而是集体写作。集体写作要讨论,要确定选题,要分工协作去搜集材料, 然后再写。搜集材料就是到网络那些论坛去看,看网友们对这个事件的评论,有 什么样的反应。然后根据这些评论弄一篇文章出来。为什么当时以韩寒的名义发 表的时评在网上很受欢迎?因为它就是就着网民的胃口写的,已经充分做过调查 了,知道大家有什么样的评论,什么样的观点会最受欢迎,所以就写到文章里头, 当然就很受欢迎了,大家都传来传去。里面有一些“金句”,就是比较出彩的句 子,其实也都是从网络搜集来的。这就跟春晚那些小品也经常去网上搜集“金 句”,是类似性质的。   第三个阶段,在2010年左右,路金波由于经济的原因和韩家闹翻了。我看过 当时的一篇采访,韩寒抱怨说,这么多年出了不少书,但是没有赚到什么钱,大 部分的钱都被路金波拿走了。路金波则说,其实我给了韩寒很多钱,只不过他乱 花了:他有几个女朋友,给每一个女朋友一张银行卡,让她们随便花,把钱都给 花光了。但不管怎么样,因为经济的原因,双方就掰了,韩家决定要独立,自己 干。当时以韩寒的名义编辑了一本书,是以刊代书,实际上是一个刊物,叫《独 唱团》。不是找路金波合作,而是另外找了盛大文学合作。这个刊物办得很不成 功,发行量不多,办了一期就办不下去了。找了一个很冠冕堂皇的借口,说是受 到政府的打压没法办下去。   韩家可能比较缺钱,就想到要利用韩寒的名声大肆地赚钱,去找商业的代言。 跟路金波合作的时候,路金波要把韩寒包装成“意见领袖”,或者是所谓的“公 知”,所以要让韩寒有一个比较清高的形象。在韩寒的博客上面,长期以来就一 直登着一条公告,里面说:不做商业代言、不接受电视采访、不拍电影、不拍电 视、不出席作品座谈会等等,都显得特别地清高。但是,韩寒跟路金波掰了以后 开始做代言,代言的还是一种酒,而且是一种没有名气的酒。所以路金波很不以 为然,曾经发过一条微博讽刺他:你要做代言的话,也应该找一个品位比较高的 来代言吧?   韩寒跟路金波掰了以后的那段时间,大家如果去查韩寒发的博文,有一个断 档,突然就消停了,有好几个月的时间都没有发过任何的博客文章。以前的博客 文章发得很频繁,突然就没了。这说明,那段时间因为跟路金波闹翻了,没有了 写作团队。   一直到2011年中,韩仁均想利用韩寒的博客发文章。突然莫名其妙地出现了 一篇博客文章,只有两个字:测试。韩仁均以前没有发过博客的文章,不知道要 怎么发,所以就先测试了一下,就这么发出去了。接下来,在2011年的下半年, 他发了几篇博客文章,也都是时评。包括在那一年的年底发了所谓的“韩三篇” ——《谈自由》《谈民主》《谈革命》。这些博客文章都是先发在韩仁均一个没 人看的内部博客,做了改动以后再发到韩寒的博客。他以为这是内部博客,别人 不会发现,其实能够搜索出来。等到2012年“代笔门”东窗事发了以后,这个内 部的博客被搜出来了,韩寒的那些文章最早登在上面的这事就被发现了,这时候 韩仁均才匆匆忙忙地把这些文章删了。   为什么我们知道那是韩仁均自己的博客呢?因为那个内部博客用的账户跟韩 仁均的微博账户是同一个。当时新浪有一个特点,博客跟微博可以连在一起,使 用同一个账户。所以,这就证明了2011年韩寒博客的文章其实是韩仁均写的。   这些文章跟以前的韩寒的那些时评很不一样,文风完全变了,内容、思想也 很不同。以前韩寒的那些时评,主要是由南方系那些退下来的编辑、记者写的, 里面表现出来的思想是所谓的“自由派”或者我说的“柿油派”的思想。但是, 2011年韩寒的那些时评,特别是那个“韩三篇”,表现出来的是体制内的思想, 是韩仁均他们这一代人对这些政治问题的看法,跟以前的那些“柿油派”的思想 完全是反着的。所以,“韩三篇”发出来以后,有一些中国的“柿油派”还很不 满。艾未未当时骂韩寒,说是被“招安”了。他不知道的是,并不是韩寒被招安 了,而是代笔的人换了,从南方报系的人变成韩仁均。   第四个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是在韩寒的“代笔门”事件爆发之后。路金波 突然表现得特别积极,跳出来替韩寒挡子弹,不断地为韩寒辩护。在韩寒不再接 受采访以后,路金波还出来接受各种各样采访。路金波看准了机会,又要跟韩寒 和好,把韩寒的剩余价值利用完。这个时候两家又合作了,又以韩寒的名义发表 过几篇博客文章。但是,这些文章水平很差,跟以前韩寒博客全盛时期的那些时 评文章比,完全不是一个档次的。而且,文章一发出来很多人就去挑它的毛病, 变成了大家取乐的对象。   我推测,这个时候路金波不敢再建一个写作团队,甚至不敢再找人代笔,因 为怕被捅出来,不就证明了韩寒的文章是代笔吗?这段时间(2012年)的那几篇 “韩寒”博文很可能或者还是韩仁均写的,或者有可能是路金波亲笔写的。路金 波以前也是一个网络作家,是中国大陆第一代网络作家,笔名叫“李寻欢”,曾 经也有一点名气。在一九九几年的时候他就跟我在网上掐过。后来他转行做出版 赚钱,就不再写作了。但是,让他写还是能够写的,只不过写得没那么好而已。   当时韩寒一看又抱上路金波的大腿了,口气还很硬,说以后每年要出一两本 作品,“我们作品见!”“要用作品说话”。意思就是要用作品来打我的脸。但 是,在代笔门事件以后,韩寒只出过两本书。一本是2013年由浙江出版社出的, 实际上就是把“韩三篇”合起来出了一下;一本是2014年出的《告别以告白》, 写他转行拍电影的一些感受,类似于随笔一样的东西。它们都算不上什么作品。 他还曾经试图想要改行当编辑,以他的名义作为编辑出过两本书,甚至其中有一 本还是科普读物,介绍恐龙的。其实都是路金波找人策划的,找人编好以后,挂 名韩寒。但是,这些书都卖得不怎么样,都不成功。   当时我就说,韩寒以后别说什么要“作品见”,以后他没法再在文学圈、文 坛上混了,只能是利用现在还有名气、粉丝,去混娱乐圈。后面的发展的确是这 样的。2014年以后,韩寒就再也没有出过任何书。有时候把以前的那些文章搜集 起来在国外出版,这种不算,原创性的没有了。韩寒基本上也没有再发表博文, 实际上已经告别文坛去混娱乐圈,号称“拍电影”,不再当什么“意见领袖”。 他混娱乐圈其实也没有郭敬明混得好,拍电影赚的钱也没有郭敬明赚的多。他按 我的指点去混娱乐圈,韩寒的神话也就被我彻底地打掉了。   2021.3.3.录制   2024.2.16.整理 ※※※※※※※※※※※※※※※※※※※※※※※※※※※※※※※※※※※ 本期编辑:自如 本期校对:程鹗 审 稿:古平、太蔟、应帆、紫弦、自如、笨狸、程鹗、方舟子 技术支持:李晓峰、Yawl、李启明 联系人: 方舟子(smfang@yahoo.com) 投稿邮址:editors@xys.org,xinyusi@yahoo.com 发 行: 新语丝社(New Threads Chinese Cultural Society) 国际刊号:ISSN 1081-9207 刊物版权归新语丝社所有,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欲转载者请与本刊联系。 存 档:http://www.xys.org     http://newxys8.com 订阅新语丝网站新到资料,请加入xinyusi@googlegroup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