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新 ≡ 语 ≡ 丝 ≡≡≡       ※ ※          (NEW THREADS)          ※ ※                                 ※ ※          2018/01(第二八八期)         ※ ※            一九九四年二月创刊            ※ ※                                 ※ ※   《新语丝》为文化性综合刊物,登载文学、艺术、史地、哲学、科 ※ ※ 普等方面稿件,目前设四个固定栏目:【牛肆】(随笔、评论)、【丝 ※ ※ 露集】(诗歌、散文、小说)、【网里乾坤】(文史哲、科普知识小品 ※ ※ )和【网萃】(个人或专题选集)。本刊每月十五日出版,并不定期出 ※ ※ 版专题增刊。                          ※ ※                                 ※ ※   本刊主页国际版:www.xys.org           ※ ※       国内版:xys10.dxiong.com      ※ ※            ◆赞◆助◆单◆位◆            ※ ※   PSI留学生服务公司:www.psiservice.com ※ ※※※※※※※※※※※※※※※※※※※※※※※※※※※※※※※※※※※                  §   【卷首诗】            §      重归入睡                  § 张雪昆:重归入睡         §     ·张雪昆·                  § 【牛肆】             §    灯在白天会饥饿                  §    醒了的人 胡非:遗书            §    需要重归入睡 自然:北京拆招牌为什么会引发争议 §    需要被梦境的潮汐                  §    反复拍打 【丝露集】            §    玻璃奔跑                  §    一部分影像丢失 黄镇坤:独处之曼妙     §    荆棘斜飞 苏现斌:母校的回忆        §    天空有障碍之物 真 妮:干爸干妈       §    颜色破碎于呓语                  §    泥土漂浮于夜色 【网里乾坤】           §    把一块块名叫往昔的石头                  §    抛下 黄未原:科学能否确定价值?——读 §    时间之河淤积     山姆·哈里斯的《道德景观》§    忘记才能回去 陈建明:“自梳女”与当代“剩女”比§     较下窥视近代妇女觉醒之路 §    §  【网萃】             §                   §  汤 蔚:围巾           §                   § 【网讯】∽∽∽∽∽∽∽∽∽∽∽∽∽∽∽∽∽∽∽∽∽∽∽∽∽∽∽∽∽∽∽ ◆         新语丝网站2017年十大新闻   一、方舟子质疑普洱茶普遍含有真菌毒素。中国科协的“科普中国”平台将 方舟子文章定为“谣言”,云南普洱茶协会声称将代表600万茶农向方舟子索赔 600万元,云南方面组织茶叶、食品领域专家围剿方舟子,云南农业大学校长盛军 声称要组织专家在全国范围内检测1万份普洱茶样品,2个月后发表论文,至今不 见下文。   二、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发表在《自然·生物技术》号称发现新的基因编辑 技术的论文因为没法被他人重复,被质疑一年多之后终于撤稿。韩春雨因该论文 获得的巨额资助和荣誉得到保留,河北科技大学校方承诺进行的调查遥遥无期。   三、崔永元专卖非转基因食品的网店璞谷堂开张,因价格比市场上同款产品 高出数倍,遭到抨击,崔永元声称因为反对转基因遭到报复,撤出璞谷堂,另外 开了一家专卖俄罗斯高价大米、面粉的网店。   四、施普林格公司旗下学术期刊《肿瘤生物学》一次性撤下中国学者在2012 年到2016年在该刊发表的107篇论文,因为发现这些论文通过假审稿骗过了编辑。 中国科协领导人紧急约见施普林格公司中国地区总裁,质问他们撤销这么多中国 人的论文是不是冲着中国来的,指责施普林格公司审稿把关不严,应该为发表这 些论文承担责任。   五、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宣布西湖大学即将正式成立,将在1年后成为中 国最好的大学、5年后成为世界一流大学、15年后成为世界最好的大学之一。被 指是骗子。   六、南开大学接受靠推销中药烧伤药起家的美宝国际集团捐赠的五千万元, 成立南开大学徐荣祥再生生命科学中心。徐荣祥曾在2007年宣布克隆出人体全部 器官,起诉诺贝尔奖委员会不颁奖给他。南开大学被指为了五千万元把节操卖给 了伪科学。   七、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蔡建春剽窃学生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肿瘤 的硕士论文,获得厦门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的博士学位。厦门大学学风委员会 认定蔡建春不构成对他人科研成果的剽窃,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写作和引文上的严 重不规范行为属于学术不端行为。   八、中纪委宣布原国家网信办主任鲁炜因严重违纪正在接受调查。鲁炜曾在 2014年下令封杀方舟子在中国所有的自媒体账号。   九、新语丝网站最早的镜像点xys.dxiong.com在坚持了17年、更换了12次三 级域名之后,被国内彻底屏蔽。新语丝启动新的镜像点newxys.com。   十、中国科普研究所原学术研究室主任申振钰获得第五届新语丝科学精神奖。 该奖表彰她在揭露以人体特异功能为代表的伪科学、收集和整理1979-1999年这 段历史时期中国伪科学现象的资料、首创与国外反伪科学组织合作等方面的贡献。 ◆ 第四届“PSI-新语丝”网络科普奖获奖名单推迟到二月刊公布。 【牛肆】∽∽∽∽∽∽∽∽∽∽∽∽∽∽∽∽∽∽∽∽∽∽∽∽∽∽∽∽∽∽∽ ◆           遗 书   ·胡非·   我是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一个在大企业里被排挤,在私人企业里又被排挤 的男人,两年前辞职,放弃了养家糊口的一万多元月薪,窝缩在家里无所事事。   我很小时,村里两户人家斗殴,无辜的母亲就被害死,至今尸骨无存,凶手 仍然逍遥自在。   那一年,我十岁,还不知道什么叫伤痛,只是觉得应该伤痛。   每次自己都拒绝想起母亲,因为那样就不会伤痛。   那时候,无知的我,发下了誓言:一定要报仇。   长大了,我才知道,自己不可能实现誓言,因为我是个贪生怕死的人。   难道我能把所有参加斗殴的人家人都杀死?   显然,由于种种原因,我甚至不能杀死一个人。   长大了,我考上了大学。毕业后,自以为有一身本领,却适应不了这个社会, 所以落得无所事事,对这个社会充满了失望,对自己人生充满了失望。   很多时候,我扪心自问: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只是,人都是怕死的,所以,我还是赖活着,找到了很多不是理由的理由, 诸如家庭,诸如孩子等。   可是,我的孩子马上就要中考,由于户口不在这个城市,所以不能参加中考, 也不能参加大学考试。   我只好骗孩子说,我们回海南本地考试,海南的教育也很好。   只是我知道,两地的教材不同,制度不一样,难度非常大,耽误了孩子一生。   虽然知道,即使考上好大学,最多是当一个打工者,比我稍好些而已,也许 还比不上我。   可是,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妻子天天数落我窝囊废,数落我没有用。我只能默默地承受,只能心里暗暗 地想:“为什么这些都要我去解决,为什么你自己不去解决呢?”   我知道,说出来,只是再增加一次吵架和哭闹,没有任何用处。   九月份,市里下发了新规定,买房子的人,即使没有房产证,也可以落户。   顿时,失望的我,点燃了一丝希望。   于是,我开始跑镇上派出所。   镇派出所说,由于小区街道没有命名,小区没有进入户籍系统,办不了户籍 迁移。   我的房子已经入住两年多了,怎么会有这种情况呢?   没有人能告诉我原因,没有人能给我解决问题。   我当时提议,其他地方,也有这样的,就是挂个临时户口,等小区进入户籍 系统,再转过来,给民众一个方便。   户籍民警说,他们只能按照规定办事,没有权力办其他的事情。   万般无奈之下,我带着一丝希望,拨打了市长热线12345,市长热线说把问 题转给相关部门,让我等。   从9月开始,到12月20日,我一等就是3个月20天。   期间,我打了市长热线无数次,打了公安厅电话无数次,打了市公安局电话 无数次,打了区公安局无数次,打了镇派出所电话无数次,打了小区物业电话无 数次。   有的电话打不通,有的电话打通了告诉我他们只能按照规定办事,有的电话 告诉我等,有的电话说我无理取闹,直接挂了。   过了一个环节,又出现一个新环节;新环节刚由市长热线催促解决完,又有 新的环节出现……   12月18日,小区物业说问题还解决不了,让我等。   我等不了了,学校已经催促好多次,因为最近就要报名考试了。   我只能再次打市长热线,请市长热线帮忙,再次建议临时户口;工作人员说 只能转达。   12月19日上午,再联系镇派出所,警官告诉我,他们只能按照规定办事,而 且已经为我的事情,开会讨论多次,向上级部门申请临时户口解决问题,等待上 级部门审批。   我只能再次打区公安局电话,区公安局了解情况后,立即告诉我,可以到镇 派出所办理了。   下午,当我带着各种各样的证件到了镇派出所,准备办理时,被告知,必须 有养老保险证明,带着暂住证就可以交养老证明。   由于辖区的社保电话整个上午和下午一直打不通,我打另一个区的电话询问, 得知带暂住证和身份证也可以交养老保险。   20日上午,社保人员告诉我,必须有居住证或本地户口才能交,申请居住证 规定要半年,也就是现在申请,半年后发居住证;还告诉我,必须在12月25日之 前申请交养老保险,否则只能到明年6月以后交了。   陷入了死循环,户口迁移不了。   再打市长热线,再打……   区公安局告诉我,可以先迁我的户口,交了保险再迁孩子户口。   再到镇派出所,得知我的户口迁移要一个多月时间。   也就是说,我明年6月以前,交不了养老保险,迁移不了孩子户口。   也就是,按照形形色色和各种各样的规定,我孩子还是参加不了中考。   我顿时万念俱灰,既照顾不好自己,又没有能力照顾好家庭,我活着还有什 么意思?   只是,死也死不起啊,运尸费,验尸费,火葬费,安葬费,墓地费…   只能拜托政府给我销尸了,和我母亲一样,尸骨无存。   我也不希望这世上,有我耻辱一生的痕迹。   我哭泣着给市长热线打了电话,告知我这几天去市政府门前自杀,这是我唯 一能逃脱责任的方法了。   ……   镇派出所很快给我想出了办法,确认我可以办理居住证,又告知了两个环节。   于是,我可以去交养老保险,我孩子户口可以迁移了。   我不知道明天还有什么样的未知环节在等待着我。   我也不知道,这个社会,还有什么样的环节在等着我。   ……   晚上,我忽然想起,自己还没有遗书,万一真在市政府门口自杀死了,会不 会连累他人?   哭泣中,我写下了自己的遗书。   我的家人,对不起,我没有能力,既照顾不了自己,也照顾不了你们。   你们不要因为我一个无能的人而伤悲,适应这个社会,追求你们自己的美好 生活。   我在市政府门前的死,是因为我的无能,是因为自杀,和他人无关。   我不相信有来生。   万一有来生,我不愿意有来生,请让我每一次生下来就死。 ◆           北京拆招牌为什么会引发争议                 ·自然·    1   前段时间北京在拆广告牌,领导们要将广告招牌统一规划,这引起了不小的 争论热潮。   反对拆除者说:保持着那些风格迥异、丰富多彩的招牌挺好,富含人情市井 味,有生活感,挺美。   支持拆除者说:拆掉花花绿绿、乱七八糟的旧招牌,换上统一了色调和形式 的新招牌,干干净净的才好,才美。   双方各执一词,好像都挺有理。   康德说在审美鉴赏的问题上,我们一般是这么想的: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鉴赏标准。   2、鉴赏是争辩不清楚的。   3、美不美的问题可以争执,但不能争辩,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会坚持认为自 己所判断出的美才是美的,但却无法拿出有效的证据来证明。   在以上三个命题的背后隐藏有两种相反的理论之争:   正题为鉴赏判断不是建立在概念之上的,所以鉴赏这种事情是争辩不出所以 然来的。   反题为鉴赏判断是建立在概念之上的,因为否则连争执都会不存在,有争执 就说明有得到赞同,达成一致的希望。(康德对“争执”的解释是这样的:争执 里边包含着一种可能性,争执里边包含着必然赞同这一判断。)   上边的正题与反题之争就是康德那著名的二论背反,也叫二律背反,两种理 论所持的观点相反,但似乎都是成立的。   北京拆招牌之所以会引发热议,就是因为人类在鉴赏判断中孕育着二论背反 这种存在。 2   康德分析指出二论背反是我们的理性产生出的幻相,其实二论背反之正反题 想要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鉴赏判断不是以确定性的概念为根据的,但这个“不 确定的概念”又确实就是鉴赏判断的唯一根据。所以二论背反被消除了。   重要的事再说一遍:正反两种理论都同意鉴赏之根据所在是一个“不确定的 概念”,所以它们之间的冲突被化解了。理性之所以会产生出矛盾幻相,是因为 我们所追究的问题超出了我们认识能力的边界,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疆域的。 【康德认为我们无法认识世界本来的样子(本体界),我们只能认识世界显现出 来的样子(现象界),我们的身体之外和之内都存在着本体界,本体界是人类眼 光之外的自然界。康德将我们的认识能力划分成了三种:知性、判断力和理性 (这里的理性是指道德实践)。根据我们的三种认识能力,我们会依次产生出三 种二论背反:1、理论运用方面的二论背反;2、判断力的审美运用方面(鉴赏) 的二论背反;3、理性的实践运用(道德)方面的二论背反。】   这个“不确定的概念”是一种超越了我们的经验的东西,它不是知识,知识 离不开经验,我们只能把它指出来,却不能认识和理解它,它是我们理知的基础, 它是人性的基底,它是我们的理知本性所提供出的最后目的,康德把它称之为 “超感性基底”,也被称为“超感性之物”、“物自体”、或“自在之物”。   在人性的基底中,在我们的内心里,有一种把大自然看成是符合我们心意的 观念性,这是审美判断和道德判断的前提之所在,正是因为我们心中拥有这种主 观的“合目的性”,我们才会对万事万物做出审美的和道德的判断。   在人性的基底中,道德判断与审美判断会以一种未知的方式结合为统一体, 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呈现出来。   因此我们会把颜色说成是贞洁的、把大厦说成是庄严的、把高山说成是雄伟 的……   也就是说我们在对风景进行的审美判断的时候,就好像是在对风景进行道德 审判一样。   康德认为如果人性之中没有道德这种东西的话,人类在审美判断上就永远不 可能达成一致。   也就是说一个道德奔溃了的社会,审美会陷入混乱,虽然康德并没有这样直 接说出来,但其中的意思就是这样的。   由此看来,马云都能被吹捧成书法家兼画家,他的作品能被拍卖到好几百万 元人民币一张也就不奇怪了,因为道德沦丧了嘛,举国上下都缺失道德素养。 3   审美之理念虽然无法用概念进行演证,但它的确真实地存在于人性之中。   除道德律会为审美理念提供支撑外,天才们的天赋还会为审美理念提供判断 之参照系。   天才是给艺术品提供规则和标准的人类,天才的禀赋是一种天生的、与生俱 来的内心素质,天才是大自然的宠儿,艺术家天生的创造性能力是属于大自然的, 大自然(作为人性基底的本体界)通过艺术家的天赋为艺术品提供规则和标准, 感觉在康德眼里做创作的艺术家跟做灵媒的巫师好像都差不多哈哈,他们都在直 接传递那个无法搞清楚的本体界之精神旨意。   天才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无法被训练出来,鉴赏力却是可以被训练出来的。所 以伟大的艺术作品的诞生既离不开灵气,也更离不开苦行般的推敲和琢磨。   除鉴赏力外,还要具备足够深厚的专业方面的知识和修养,才能有能力去评 判文学、绘画、雕塑、及音乐等艺术专业领域的作品。   所以没有练就鉴赏力的人,是没有资格对天才的作品指手画脚、说三道四的; 没有练就鉴赏力的人,也没有资格去指导任何形象设计方面的工作。   我想康德所谓的天才为艺术创建法则,如今已转化成了专业人士为各行各业 创造美之规则,如今美之法则或规则对我们的影响变得更加深入,更加无微不至 了。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没有经受过严酷的鉴赏训练的各级领导干部们,却有 能力把持掌控着各个艺术领域的生杀大权呢?   如果美或不美都是领导们说了算,那么我们又凭什么去尊重各艺术领域的专 家们呢?   进一步说,如果我们的知识产权保护只是一些形同虚设的摆设,那么我们又 凭什么去尊重知识呢?   方舟子博士多年来所揭露出的无数的学术骗局,揭示出了知识在天朝惨遭蹂 躏之局面,知识在我们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被搞成了巫术和买卖。   在雅虎上看到对我们如此这般的攻击: The only thing China knows how to do is steal and copy. 4   康德认为我们之所以把大自然看成是美的,我们之所以会创造出美的艺术品, 是因为我们需要陶冶情操,我们需要社交,我们需要将人道中的同情感和人性中 的共同意识传递给别人。通过社交,人类把自己与动物区别开来,人类扩展了自 己,通过社交,人类超越了动物的局限性,人类走向了人性的开阔和高贵。   康德给出了使一个民族,乃至使整个人类在鉴赏判断上拥有确定性形式,不 至于陷入鉴赏混乱的良方:发展道德理念,培养道德情感,经过了道德教化的人 类才能拥有看得出美之眼光。   根据康德的论证,人类的高级认识能力的逻辑链条是这样的:审美因道德而 存在,道德因自由而存在。也就是说人性之根本是建立在自由之上的,没有了自 由,人性就会丧失掉道德能力及审美能力。   没有人格平等之理念,没有人生而自由、生而平等之理念,社会就会变成丛 林,强权就会四处蔓延,人类就会退化成野蛮的动物,动物是没有审美观念的。   最后,让我们重温一下跟视觉识别有关系的权力故事《指鹿为马》:八月已 亥,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 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 鹿,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史记·秦始皇本纪》) 【丝露集】∽∽∽∽∽∽∽∽∽∽∽∽∽∽∽∽∽∽∽∽∽∽∽∽∽∽∽∽∽∽ ◆             独处之曼妙               ·黄镇坤·   日子有时清闲而安逸,有时忙碌而充实。然而无论是怎样的日子,我总偏爱 清静。清静的时光就像一壶酒——一壶陈年的老酒。我喜欢泡在这壶“老酒”里, 做着最真实的自己。   通往清静的最佳路径是什么呢?   尘世纷繁喧嚣。依我看,通往清静的最佳路径莫过于独处了。   从表面上看,一个人独处的样子似乎有些孤独,甚至有些凄美,可其实,一 个人独处的样子自由了。在这自由的王国里,不缺安静,不缺平和,不缺恬淡, 不缺纯真。因此,一个人独处的样子颇显静美了。在人类的生活日趋繁华,在城 市车水马龙的喧嚣渐渐湮没了田园村落的自然宁和的今天,活在这世上的我们都 不太安静更难得清静了。因此,在繁芜的生活中,能拥有一时半会儿的清静与悠 然,难能可贵了。   一个人找一安静的角落,将自己紧紧地围囿在里头,不受他人左右,不受环 境干扰,任心情游走,任思绪飞扬。或者让自己沉静下来,执一份淡定情怀,拥 一份云水禅心,静观花开花谢,闲看天高云淡,把红尘的纷扰,陌上的繁华都视 若浮云,把名誉、地位、权利、利益置之度外,让自己活得简单、活得充实。在 拥一份闲情逸致的轻松自在中静悟岁月,静悟人生。   是的,一个人独处一处儿的悠然曼妙,就是可以自由地或者说随心所欲地做 自己想做的许多事儿了。   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你可以泡一壶茶——一壶你喜欢喝的茶,一边轻斟浅 酌,一边看着枯黄的茶叶在沸水中翻腾去思索在尘世中沉沉浮浮、起起落落的人 生;你可以听一曲你喜欢听的曲子:或宛转悠扬的或悦耳恬静的,或曼妙空灵的 或舒缓动人的……一首你喜欢听的曲子,其中一定有一句两句能深深打动你的歌 词或一段入你心入你肺令你心旷神怡的音律让你陶醉其中;你可以闭门谢客,静 对一本你喜欢的书,享受文字的优雅婉约,享受字里行间里流淌的细雨清风,让 一颗心穿过寂寞,与清雅高贵的灵魂重逢;你可信马由缰、步履轻盈地顺着一条 山间小路蜿蜒而行,任径上铺满落花,任径上落满红叶,任多情的晚风拂乱你的 秀发,任悦耳的鸟鸣声掺合着树叶的窸窣声在林子里诉说着季节和土地的喜悦; 你可凭栏看月圆,赏春花,心如简,淡如菊,聆听花开的声音;你可以独自穿行 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内心坚持一份自恃,在纷扰的红尘中,内心里默守那抹清 凉;你可以一个人去看一场电影,或一个人去喝一杯咖啡,或一个人来一场说走 就走、或远或近的旅行……   总之,独处就是一个人寻一安静的去处儿,默默地享受一个人的空间和时间, 默默地享受一个人的氛围和浪漫。一个人独处一处儿,没有他人在场,不必伪装, 不必表演,不必强颜欢笑,不必变着脸儿去面对和逢迎不同的人……当你摆脱了 人与人的交织,事与事的纠缠,你的内心自然就会变得轻松、澄明。   在这纷繁喧嚣的世界中,人是很容易心浮气躁的,也很容易让吵杂的声浪淹 没了的。因此,为了内心的轻松和澄明,一个人是需要时不时地独处一阵子的。 一个人独处,让自己安静和清静下来,让自己真正地享受一下独处的时光;一个 人独处,拥有一片静谧的时间和空间,清心寡欲,逍遥自在,感受自我,静思内 省,清除灵魂中的污垢,让灵魂彻底净化。   独处并不意味着孤独,独处也不是逃避人群,封闭自己。相反,独处就是在 纷扰中寻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土,淡泊心境,沉静自己;独处是自己与自己一次真 诚坦荡的对话,是审视和洞悉自己的一种好方法。只有乐于独处的人,才能在独 处中观察、思考、分析,潜沉,才能有独到的见解,才有独特的领悟,从而拥有 一颗自由的心灵;只有乐于独处的人,也才能享受到独处给人带来的轻松和快乐。   生命的旅途,一程有一程的风景。一个人时不时地独处一阵子,适时地摆脱 生命外表的喧闹与不安,将心灵放空,享受独处的曼妙,并静看时光旖旎,尽情 地体会安静和清静所带给你的那份旷达与纯净,会觉得精神更焕发,意志更坚强, 责任更明晰,欲望更淡漠的,也会因妥帖而睡得安稳,因宁静而生暖。   独处,一种安静的享受,一种浪漫的情怀。多少人大半辈子的努力和追求都 渴望着命运的波澜,可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   多留一些属于自己的空间和时间吧,你可以慢慢地把纷杂的思绪梳理一下, 进而反省沉思,进而一步步走向自己,一点点看清自己。到了这时,你便可以听 到山涧的泉水那潺潺的水流的声音,你可以听到路边的野花那簌簌的花开的声音, 你可以感觉到身边的风是柔柔的,你可以闻到空气中淡淡的花香,你也会看到自 己的灵魂,你也会听到你生命里传出的歌声……   可见,伴随着你人生的脚步,独处是你生命中一道有多美多亮丽的风景线呀! ◆              母校的回忆                ·苏现斌·   听说,我上过的小学终于倒闭了。失落的同时却并不感到意外,因为我久已 听到母校艰难的喘息。还是我上学时的老校长,终于亲手关闭了这所小学,尴尬 地到邻村昔日的竞争对手底下做一名普通教师去了。   可以称作我的母校的学校并不少,但还是小学感到最亲切。她那么小,那么 破,却是我用文字认识这个世界开始的地方。感觉其他母校总是隔膜,不是自己 的,唯独村里的小学,才真正属于过自己。课间休息时,母亲从地里干活回来隔 着墙头来拿钥匙,这场景怕也只有在小学才会出现吧。多少次梦里在月光下走到 校园内,也曾梦见从矮墙外眺望那长满青草的操场。可是,她现在已经被瓜分成 宅基地,永远地消失了。   忘不了我的那些老师,带我认字,打开我心灵的窗户。还记得刚入小学,我 挎着不知道哪里翻出来的一个小破书包,胖胖的女老师指着上面的字说念“北 京”,以后要是有机会去就好了。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世界风起云涌、变幻莫 测的时候,我们却在这小小的校园内安静的学习,无忧无虑的玩耍。真要感谢这 些老师,很多只是每月一百多块钱的代课老师,却无私地向我们传递知识和希望。 有的老师一家就住在一间小小的办公室内,在里面做饭、生孩子、备课、改作业。   有一位帅气的老师,不知为何曾长期留在学校,替他做代课老师的妻子给我 们上课。他的风格可真有点不同。首先是爱写字,一大早到学校往往在黑板上看 见他俊秀的粉笔字,也常常看看他在废纸上写的毛笔字。这引起我们的极大兴趣, 往往在课余围住他要学。多年后我心酸而幸福的感觉到,练字真是穷人的最佳艺 术选择:我们没有见过钢琴,不懂油画芭蕾,但穷苦时练出来的汉字书写让我们 面对所有人时都能自信从容。其次是注重锻炼身体,冬天早晨当别的班级都在操 场上万马奔腾地荡起滚滚红尘时,他带着我们跑步在田间的小路上。大家都呼呼 地冒着白气,一路从青青麦苗间穿过,直到一条废弃的水渠。他于是带着我们压 腿、休息,还来得及看日出。回来的路上,经常看到围着扎巾的谁的母亲在路边 放羊。   另一位有趣的老师是数学兼自然老师,我上小学时他已经快退休了,听父亲 说还教过他。他的头发几乎掉光了,头顶闪闪发光,最让人佩服的是办公桌上有 一个地球仪,可惜从来都只是在窗户外看看而不曾亲自摸一摸。我们是平原地带, 从小不知道什么叫河。夏天要是下雨,大家总是兴奋地在积水的坑边趟水玩,甚 至还因此淹死过小伙伴。我特别梦想着要小鱼玩,可是下雨后的坑中最多只有一 些蝌蚪。也许我这渴望太强烈了吧,连这位老先生也知道了。他于是说,倘若在 瓷盆里放一些水,泡上草籽,可能会变成小鱼。我听了很震惊,但终于没有去试 一试。现在当然知道这是“腐草化萤”一类的错误说法,但当时却引起我对大自 然的兴趣。他的地球仪,也给我好多的幻想。你想,那冰天雪地的南极洲和格陵 兰岛,那巨鲸游弋的浩瀚太平洋,该多么吸引人啊!于是我缠着父亲去买地图, 贴在墙上时常观看,向往着外面的世界。不过我这位老师颇有些爱好打麻将,有 一阵子走路一瘸一拐的,听说是打麻将时有派出所的人来抓,急忙中跳墙跌伤的, 我们听了都觉得有趣。   我们上小学时,都是一大早起床,饿着肚子跑到学校,朗读一阵,上两节课, 然后回家吃早饭。夏天尚可,冬天可是真考验人。父亲有一件旧大衣,我总是紧 紧裹着,和哥哥妹妹一起去上学。虽说从来不会逃课,可有时候心里会咯噔一下, 问自己何时才能不用这么早起床啊!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如今还是得五点多起 床去五十多里外的地方上班,到底没有实现小时候的愿望。有时候太早,路上黑 咕隆咚的有点吓人。有一次,还看到一个同学临街的土墙被窃贼掏开,把他们辛 辛苦苦养大的肥猪赶走了,气得他的母亲边哭边骂。但有时却也有诗意,例如在 树林里望见黎明前巨大的月亮,或者踩着咯吱吱响的新雪。   那时候条件有点苦,学校只提供课桌,凳子都是我们自己带的。在教室里看 去,各种颜色和形状的凳子让人眼花。我们只有最基本的课本,很少有辅导书。 就是课本,也主要是黑白版的,虽然知道很多同龄人在用彩版的课本。用黑白版 的课本时,就用简单的几种彩色铅笔,手工给图画上色,满足一点可怜的爱美之 心。有一次我们竟然也有幸用上了彩色语文课本,过年时在被窝里兴奋地抱着冰 冷的新课本看。清楚地记得,就是那次用彩色课本时,还专门给一位女同学订了 一套黑白课本。她是一位老太太收养的,大概日子过得很苦吧。后来发过一次 《鸭子和白鹅请客》,才知道语文课本还配套自读课本。这里面有一篇写1969年 美国登月的,当时读了懵懵然,不知道是真是假,但却很向往那银白的月亮。同 学们也基本没有什么读物,能够从哥哥姐姐那里翻到一些旧课本就已经很兴奋了。 有时候发几本很久以前的《小学生必读》,就被我们当成宝贝。不知道从哪里听 说,邻村私立学校进了一批《作文周刊》,我们几个人就结伴走很远的路,穿过 打麦场去买。有个同学家里有一个书架,上面有他当兵的父亲和出嫁的姑姑的旧 书,大家都羡慕得不行,他家也就成为我们经常访问的 “社交中心”。冬天夜 长,我们就上夜自习,大家每人几分钱的凑钱买电灯泡,在十五度的昏黄灯光下 学习。安徒生在《老单身汉的睡帽》中说,一个单身汉在外国从来不会被人想起, 除非他打扰到别人。我们这些农村的学生,也基本处在被遗忘的角落里。不过好 在汉字无户籍问题,知识也不会被贫穷束缚,我们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识字努力, 终究还是有机会出来看看这个世界。   学校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比如小孩子多是害怕坟的,可是学校操场内就有 一座坟,夏日我们在坟柳下乘凉,背诵血液循环和光合作用原理,全然不觉得害 怕。很多学生对农活可能并不喜欢,可是愿意帮助老师浇种教室前的一块白菜地, 因为那是清贫老师过冬的全部蔬菜来源。有时候,父亲还免费提供菊花种在各个 教室前的花池里来美化环境,只是在花开之后收割花朵。父亲为人有些孤傲,却 独对于老师很尊重,我考上大学那年还专门邀请我的小学老师吃饭。我常常想起 《爸爸和书》中那个带着孩子走路以省下公交钱买书的父亲,想起《一碗阳春面》 中面对困境决不低头的寡母弱子,也常常想起《大仓老师》中那个充满正义不趋 炎附势的青年老师,觉得日本人真的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我们也应该这样。   近读周作人书,感觉他对妇女地位的呼吁,即使在现在也不为过时,不由想 起我同学中的几位女生。有一位成绩极好,可是她的母亲逼她嫁一个她看不上的 人,几次哭闹无果,终于喝了农药而去。还有一位,则是婚后遭遇家庭暴力,最 后被丈夫失手打死。另外一位则是先天性心脏病,在条件简陋的乡村卫生院生产 时因大出血死去。这些,都是发生在二十一世纪!男生也好不到哪里去。在时代 大潮下,农村孩子真正能上学出去的能有多少?更多的是或早或晚投入社会洪炉, 通过打工出卖他们的青春和生命。对门邻居,在山间工地翻车砸死,撇下幼子, 只换来二十多万人民币。还有一位,施工时从三层楼坠落,辗转各大医院算是保 住性命,却成了躺在床上的植物人。更多的,则是年纪轻轻就落下劳伤,或腰疼 难干重活,或手抖难端饭碗。想起这些同学,不免让人心情沉重。真希望知识和 科学能给中国带来更大进步,改变我们这些底层农民的命运!   据说,倘若速度比光快,可以在若干光年外的太空,静候以前自己的生活场 景。可又一想,即使像太阳这样的恒星的强光,也会在太空中损耗,何况行星地 球呢?那么,我们所有逝去的岁月,恐怕是真的永远消失了。母校已亡,很多知 道她的人也渐渐退出人生舞台,但她带给我们的无忧童年和求知历程,将会永远 存在我们心中。 ◆              干爸干妈                ·真妮·   严格来讲,他们并非我的干爸干妈,而是堂哥的干爸干爸。他们的故事,是 堂哥和婶子讲给我的。   小时候,村子里流行为自家的孩子找个干爸干妈。爸妈没有为我找到干爸干 妈,我便只好羡慕有干爸干妈的堂哥了。当年,爷爷是镇上的干部,堂哥的干爸 是爷爷手下的得力干将。后来,爷爷退居二线,堂哥的干爸便接替爷爷的位置, 成为了镇上的二把手。   堂哥的干爸家在镇上,我没有去过。只记得堂哥每年去干爸家过完生日回来, 都会给我们带些平时极少见到的花生糖和大白兔奶糖。还记得,堂哥十二岁生日 的时候,带了一只大公鸡去干爸家,回来的时候推着一辆崭新的飞鸽牌自行车, 神气极了。堂哥说,干爸家的大门是大红色的,又高又大;干爸家的院墙是红砖 蓝瓦,非常气派;干爸家有台电视机,可以看孙悟空和猪八戒,好看极了;干爸 家有个大花园,种满了我们从未见过的花花草草,漂亮极了;干爸家还有个洗澡 间,可以随时洗热水澡,舒服极了。   听说,堂哥的干妈是镇上小学里的老师,对学生非常凶。堂哥却说,干妈很 温柔,一点也不凶。堂哥还说,干爸家有个小胖子,叫家兴,跟他一样年纪。我 好像在爷爷家见过一次家兴和堂哥的干爸,便插嘴道,家兴真的很胖,像干爸一 样胖。婶子在一旁纠正说,那不是胖,是富态。婶子还补充说,干爸家几乎每天 都有酒局,一群人喝酒猜拳,热闹极了。   堂哥二十四岁那年,家兴结婚了。婶子乐呵呵地去镇上的家兴家参加婚礼。 回来后,婶子讲道,家兴娶了个胖胖的媳妇,他们一家人都胖胖的,羡慕死人了。 后来,听婶子说,家兴结婚后没多久便外出闯荡了,好像在外面惹了一些麻烦, 现在只好一直藏在家里了;再后来,干妈突发脑溢血,命虽保住了,却一直瘫痪 在床,干爸尽心侍奉,直到干妈两年后去世。   干妈去世后不到一年,家兴家的大儿子便出生了。干爸给他取了个名字叫旺 旺。旺旺一岁的时候,干爸续娶了邻村的一位寡妇,暂且称她为二干妈吧。据婶 子讲,干爸和二干妈非常恩爱,还曾经有过一个孩子。因为怕外人笑话,不好意 思生下来,只好把孩子做掉了。   可是,干爸和二干妈的恩爱日子不过三五年光景,干爸也突发脑溢血住院了。 康复出院后,医生嘱咐干爸,宜在家里安心静养,不宜喝酒,不宜抽烟,不宜外 出应酬。可干爸哪里闲得住,出院没几天便风风火火地骑上摩托车出门应酬去了。 没多久,干爸第二次脑溢血发作,瘫痪在床,再也起不来了。   干爸病倒后,干爸家安静极了,除了旺旺偶尔的嚎啕大哭和家兴对旺旺的大 声呵斥。而二干妈不仅继续一人负责给一大家人做饭,还要照料干爸的吃喝拉撒。 不多时,人便憔悴了很多。可惜的是,对二干妈的付出,家兴并不是很领情。这 样子,熬了差不多一年,二干妈便离开了干爸,离开了她的第二个家。二干妈说, 自家的儿媳妇生宝宝了,她要回去照料自家的儿媳妇和宝宝。   你不是说干爸和二干妈很恩爱嘛,二干妈怎么舍得干爸一人离开了?你不是 说干爸一辈子很富态很风光么,怎么一下子就没人理了?我在一旁不解地问道。 一向爱说话的婶子突然间沉默不语,半晌说不出话来。   年龄大些后,我时常回忆起婶子讲的干爸干妈家的故事。回忆时,我常常疑 惑:干爸爱干妈么?二干妈爱干爸么?家兴爱干爸么?邻里爱干爸么?爱究竟是 什么呢?后来,我想,也许,爱是对生活的希望吧。如果没有了对生活的希望, 也便无所谓爱了。   今年,堂哥结婚,不知道家兴会不会出席堂哥的婚礼。 【网里乾坤】∽∽∽∽∽∽∽∽∽∽∽∽∽∽∽∽∽∽∽∽∽∽∽∽∽∽∽∽∽ ◆    科学能否确定价值?——读山姆·哈里斯的《道德景观》   ·黄未原·   一   人们关心的一切问题,归纳起来最后就是两类:事情是怎么样的?事情应该 怎么样?前一问题涉及所有的事实真相方面,后一问题则讨论事情的价值。   在学术史上,在科学还没有出现之前,一切的学术问题,包括物质世界的基 本组成元素问题,都是哲学问题,所有的学者都是哲学家。自从科学(自然哲学) 从哲学这个大家庭分离出来之后,一般就认为,科学的任务是解答有关事实的问 题,而有关价值的问题还得留待哲学来解释。康德就曾经这样说过:“人类理性 的立法系统有两个目标:自然和自由。……有关自然的哲学,处理所有‘是怎么 样的’的问题,而有关道德的哲学,则处理所有‘应该是怎么样的’的问题。” 近世的哲学家摩尔更是把那些试图从事实中寻找价值的努力称为“自然主义的谬 误”。   但是,科学和哲学的分工从来就不是明确不变的。历史显示,许多科学发现 让某些以前的哲学问题不再成为问题,比如对宇宙结构的探索,又比如心理学的 研究成果,都回答了很多以前属于形而上学的问题。越来越多的科学发现不断回 答或部分回答了以前的哲学问题,或至少改变了问题的呈现方式。这种发展趋势 让一些科学家(也包括某些思想家)大为振奋。他们预见,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 展,越来越多目前属于哲学领域的问题将从科学发现中得到回答。科学看起来能 够做的事情将越来越多,它不仅能回答关于事实的问题,也可能回答包括道德价 值等在内的哲学问题。   这种科学进军号让一些哲学家感到不安,甚至有被冒犯的感觉,于是就有了 发生在英国哲学家巴吉尼(Julian Baggini)和美国科学家克劳斯(Lawrence Krauss)之间的一场对话。巴吉尼认为某些科学家过于自信,以致他们雄心勃勃 地要跨界干涉哲学的领域了。他认为,在思想史上能因为科学发现而得到解释的 那些问题并非是真正的哲学问题。真正的哲学问题,是那些当所有的事实都已经 清楚之后仍然无法直接回答的问题,比如“对或错”这样的道德判断就不可能通 过科学研究得到直接的回答。而科学家克劳斯则认为,历史上真正有意义的哲学 问题,正是那些后来进入了其它科学领域的问题。他强调,目前不能被科学解释 的事情,并不意味着将来也不可能由科学解释。他用对动物行为的研究成果已经 改变了社会对同性恋的看法为例,说明某些曾经被视为道德领域的问题,的确已 经通过科学得到了解释。   这场对话的文字发表在英国《卫报》上(《哲学与科学:谁能回答生活的大 问题?》)。我很有兴趣地阅读了全文,不出所料,最后两位学者还是自说自话, 谁也说服不了谁。   我倒是没有期望在一场对话中谁就能说服了谁。遗憾的是,我本人也没能从 这个简短对话中得到更多的启发(除了它的确让我欣赏到两位学者在辩论中体现 的学者风范)。我持有和这位哲学家同样的观点,认为科学能够揭示事实,但不 能回答对错这样的价值问题。但我时刻持有开放的心态和头脑,随时准备服从于 足够有力的证据和逻辑而调整我的观点。   因此,当我看到山姆·哈里斯(Sam Harris)的《道德景观》(The Moral Landscape------How Science Can Determine Human Values)一书,立刻就下了 订单。   二   从书的副标题就知道,这是一本说明科学如何能够确定人类价值的书。作者 哈里斯先后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哲学学士和认知脑神经 科学博士学位。哈里斯长期活跃于欧美学术思想界,宣扬科学,反对宗教,是多 部非虚构类畅销书的作者。他和道金斯等四人被西方社会称为“新无神论四骑 士”。   如果你和我同样抱有一种期望,以为该书能给我们很多具体的科学研究实例, 比如某些实验的结果证明了某类人类行为是比其他行为选择更有价值的,那么你 可能也会和我一样在打开书本之后多少有所失望。这不是一本主要介绍科学研究 成果的书。尽管哈里斯的确给了一些这样的例子,比如他写到,脑神经科学的研 究发现,对公平正义的追求能促使大脑产生一种奖励性的活动导致人有幸福的感 觉,以及一个人在做出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时所展开的大脑活动区域和过程是没 有明显的区别的,等等,但该书绝大部分的论述都是在逻辑推理的层次上展开的。 现在想来,当然是我开卷之前的期望不切实际了。试想,如果那种能直接解释道 德价值的科学实验结果已经广泛存在,思想界对道德真理和普世价值的讨论也就 不会有像现在这样巨大的分歧了。   即便该书没有太多这样的科研实例,哈里斯的论证和逻辑推理则是实实在在 地启发了我。我本来就是一个普世价值的坚定支持者。在阅读《道德景观》之前, 我的信念是建立在一种比较传统的经验感觉和逻辑之上,认为一套有利于实现完 美人格的生活方式总有一些跨越文化的最基本的核心标准。我认为这些标准应该 是仅仅基于有别于动物或工具的、有意识的自由人的人性特质,而不是基于文化 传统的。但我以为这套核心标准只能通过哲学讨论而推导出来,没有足够的理由 让我相信科学能够在此做什么。哈里斯在某种程度上说服了我:科学的确能够在 道德价值的讨论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根据我的阅读理解,《道德景观》一书的中心思想是:在伦理道德范畴上是 存在着超越文化的普遍真理的,科学能够帮助我们发现道德真理。一旦我们确定 人类幸福是值得追求的目标(这个目标其实从来就自觉或不自觉地引导着所有的 价值评价体系,它是无需证明的第一原则),那么事实就和价值有了联系(因为 幸福必然是以某些客观具体的事实为基础的),科学就能够通过揭示这些事实帮 助我们解释道德价值。   这是我所看到的对道德相对主义的最直接、最彻底、也是最科学的反驳。   道德相对主义者认为,世界上并不存在客观或普遍适用的道德真理。他们主 张社会、文化和历史影响并构成了各文化独特的社会合作方式,形成相对独立的 道德体系,因此,道德是一种文化现象。在道德相对主义者看来,道德标准只能 相对于其文化才成立,不同文化之间的道德标准不可相互比较或批判。   哈里斯对道德相对主义的批判首先是通过他的“道德景观”这个虚构概念而 展开的。在这个景观之中,有山峰,有低谷,而且山峰和低谷都不是单一的。高 峰代表着符合人类社会整体最大幸福的状态,而低谷则代表着人类最悲惨痛苦的 处境。其中多个山峰和低谷的同时存在,代表人类的幸福或悲惨可以有不同的体 现方式。哈里斯声称,道德景观的概念要强调的是,人类的不同行为选择是存在 着道德价值高低之别的,就像景观地貌一样有高有低,它的存在不取决于人类是 否已经发现和精确测定。我们目前虽然还不能确定道德景观中那些高山之巅的具 体形状和通向山颠的最佳途径,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不同的道路会把我们带 向不同的高度。而这种人类行为的不同选择所导致的道德价值差别,最后必然是 反映在和人类大脑活动相联系的环境事实上。哈里斯认为,事实和价值不是分离 的,事实能够决定价值。   “让我们从关于意识的事实开始。我认为,仅仅通过推理,我们就可以了解, 意识是价值唯一可以被理解的领域。还有别的吗?我请求你想象一下:有没有任 何对有意识生物的(潜在的或实际的)经验感觉绝对无关的东西能够成为价值的 来源?”“所有关于价值的其它主张,都必然和有意识生物的现实或潜在的感觉 经验有某种联系。因此,我的这个命题——意识是人类价值和道德性的基础—— 不是一个随意的起点。”“有了意识这个基础命题,那么,我进一步的主张就是: 人类的‘好生活’(well-being)的概念就包括了所有可以被理解的价值。而 ‘道德性’(无论人们如何解释这个概念)实际上就是和能影响有意识生物的好 生活的意愿和行为有关系的。”(The Moral Landscape, P32)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好生活”到底是指什么?这是人们最容易引起争论的 地方。而且就是因为对“好生活”可以有不同理解,使得很多人认为普遍适用的 道德真理是不可能存在的。对此,哈里斯有个极好的说明。他用健康的概念类比 于好生活的概念:虽然不同的人对健康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目前还无法达成完 全一致的意见,但科学还是可以解释介于健康和不健康之间的区别。而且,随着 生物和医学研究的深入,对健康概念的理解和描述也正不断得到修正完善。“好 生活”的概念也是一样,虽然目前我们无法对“好生活”的具体理解和描述达成 一致的意见,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好生活”并不是一个随意的概念,它一定包 含着一些人们共同认可的内容。而且,介于好生活和坏生活之间的区别更是明显 存在的事实,是可以被科学所揭示并解释的。   哈里斯进一步说明建立一门道德科学是可能的。他强调,“一个问题能否在 实践上获得确切回答,和这个问题在原则上是否存在着答案,这是有区别的。” 不能因为目前没有找到答案而否认它的事实存在。(P30)目前我们尚不能给出 道德真理确切的内容,但这并不能否认道德真理的客观存在。道德科学,正如健 康医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等一样,不是一门纯粹思辨性的哲学话题,而是一门 尚待发展的科学研究领域。   这是和道德相对主义水火不容的观点。   三   哈里斯在本书中用大量篇幅有力地反驳了来自思想界和科学界各种否定道德 真理的论点,尤其严厉地批判了那些声称科学可以和宗教和谐相处的论调。他指 出,宗教的思想基础与科学格格不入,宗教关于道德起源的主张如此荒谬并泛滥, “理智诚实的科学家必然要在道德的起源问题上和宗教发生公开冲突。”(P159) 他具体逐条批判了前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院长Francis Collins的《上帝的语言》 (The Language of God: A Scientist Presents Evidence for Belief)一书。 在一一指出书中各种自欺欺人和自相矛盾之处后,哈里斯直言:“阅读这本书, 无异于目睹一场智力自杀。”(P160)他对那些声称有宗教信仰的科学家们发出 呼声:“在这里我要说,依靠各种宗教的核心教条来获得某种心灵的宁静是可以 理解的,”“但作为科学家和教育者却以这些宗教教条为基础来宣扬关于宇宙、 关于神的起源和关于人类未来等等的空想的、不确切的主张,则是不负责任的和 非理性的。”(P165)   针对脑神经和健康科学的发展对道德认识的影响,哈里斯提出了一些有趣而 且非常有意义的问题。比如他预见,像DNA测定器一样,在脑图像技术之上进一 步完善的测谎器可能在将来大派用场,并会大大地改变社会。“就像人们已经习 惯了不在超市上裸体一样,将来我们很多人也许会习惯于在面试或媒体见面会等 场合不再撒谎了。”(P133)又比如,针对新开发的情绪控制药物对人的影响, 哈里斯问:如果有能够治疗悲伤的药,“能使一个人面对其孩子的死亡无动于衷, 那是好的吗?”“如果我们将来能够编辑生物大脑使其痛恨公平而欣赏欺骗、热 爱残忍而蔑视同情,那会怎么样?”(P84)   这些问题并没有现成的答案,但是值得我们思考。我同意哈里斯的意见,新 技术的使用应该在理性的控制之下。我们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的情绪状态是和现 实相关的,是对现实的反应,无论这种相关程度如何。如果新技术在减轻人类精 神痛苦的同时让我们对喜怒哀乐无感,我们和他人的情感关系靠什么来维系呢?   自由意志更是一个对道德标准有直接影响的概念。一般认为,正因为我们拥 有意志的自由,我们才需要对自己选择的行为后果承担道德责任。但哈里斯指出, 脑科学研究的成果并不支持自由意志一说,“所谓自由意志不过是个幻觉”。那 么,我们为什么还得承担道德责任?我们的奖善惩恶的正义系统还有存在的合理 性吗?对此,哈里斯回答说:“如果一个伪奖惩形式能够实际上使人们改善他们 的行为,那也算是符合道德的吧。”(P102-112)   哈里斯的《道德景观》一书充满上述这样对传统理念的有力挑战,它在很多 方面启发了我的思考。而在某些方面,比如关于自由意志和奖惩系统,比如在他 对人类的实际行为往往有违理性选择的悖论的解释方面,我并不完全同意哈里斯 的观点。限于篇幅就不在此展开说明了。   四   现在回头来看我们开卷之前面对的问题:事实能否确定价值?摩尔的“自然 主义谬误”是否被驳倒了?   摩尔的这个观点是这样的:他认为“什么是善”是无法解释的,“善”是无 法定义的,不可能在物理世界中去找到它的定义。因为如果你说这是任何一种东 西,,那么你就是在转移它的意思。他并用“黄色”来解释这一点——它也是无 法定义的性质。你要么知道它,要么就是不知道它。因此,正如黄色被公认为是 属于一件事物的性质,“善”也许就是以同样的方法来表示属于某种事物的性质。 “善”不可能表示愉快的事情,或能够提升幸福的东西,或任何这样的自然特质 或综合品质。在自然特质中去寻找“善”,就是犯了“自然主义的谬误”。那么, 人们怎么认识到“善”的呢?摩尔说,虽然善是不能分析和下定义的,但是它却 直接呈现给人的心灵。它是独特的、非自然的,它必然是一目了然的。(《西方 伦理学史》,P362-364)   简单地说,摩尔认为,“善”属于价值部分,它和属于事实部分的“善的事 情”是不同的。任何事实都无法说明“善”本身或用来作为它的定义。要按照摩 尔使用的这种语言和逻辑,的确我们永远无法找到联系事实和价值之间的桥梁。 但是,哈里斯直截了当地指出,这里存在着一个“语言的陷阱”。“如果我们专 注于人类的幸福,那么这个语言的陷阱是很容易被避免的。”“如果我们把‘善 的’定义为‘有利于增加人类幸福的’,那么摩尔的反向否定就可以被叫停了。 尽管我在这一点上我是同意摩尔的,就是我们有理由担心某些增进幸福的具体实 例是否真是‘善的’,但是我们完全没有理由去怀疑“人类幸福最大化”本身是 否是‘善的’”。(P12)   一旦我们确定了“人类幸福最大化”就是“善的”,那么我们顺理成章地就 可以通过分析那些能够影响幸福最大化的各种客观事实,来评价不同人类行为选 择之间的道德价值差别。事实和价值之间的桥梁也就找到了。   哈里斯对摩尔“自然主义谬误”的这种反驳,让我联想到坊间流传的哥伦布 竖鸡蛋的故事。为了把鸡蛋竖立起来,哥伦布毫不犹豫地敲破鸡蛋的一头。为了 找到事实和价值之间的桥梁,哈里斯斩钉截铁地宣称“人类幸福最大化”就是最 根本、最源头的那个“善”。从某种意义上说,哥伦布并没有竖立起一个“完整 的鸡蛋”,哈里斯也没有能够彻底否定“‘应该’只能从另一个‘应该’中导出” 这一命题,但哥伦布毕竟把谁也没想到可以做的事情做成了,哈里斯也毕竟在 “人类幸福最大化”这个“第一应该”之下找到了其它后续道德价值和事实之间 的联系桥梁。   摩尔似乎也想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曾经说,要确定哪些行为是我们应该做的, 完全可以考虑哪些是可以产生最多“善”的。(《西方伦理学史》,P362)摩尔 和哈里斯的区别在于,摩尔对于什么是“善”是犹豫不决的,甚至认为是完全无 法确定的,而哈里斯对此是明确的。   据哈里斯自己说,在该书出版后,他受到的最普遍的批评,就是他直接前置 了一个“人类幸福最大化”的基本价值,却没有用科学事实来证明它。对此,哈 里斯的辩解是:“科学必然是建立在一些事先假设的价值基础之上的,比如要有 理解宇宙的愿望、要有对逻辑和证据的尊重等等。不分享这些预设价值的人是不 可能从事科学研究的。贯穿全书,我都一直在强调幸福的价值这个基本立场,具 体地说,就是‘对大家来说都是最痛苦的事情是不好的,是应该避免的’。…… 当我们说‘对大家来说都是最痛苦的事情是不好的’时候,就相当于(科学的逻 辑上)所说的‘自相矛盾的立论是不成立的’。”(P201)   我认为哈里斯把“人类幸福最大化”作为道德价值判断的预设价值是合理的。 摩尔当年是否曾经也想到过这一点?如果想到过,为什么他拒绝这样的预设价值? 是因为他和哥伦布所嘲笑的人们一样,认定“鸡蛋”就必须是毫无破损的那个东 西而作茧自缚?   当然,摩尔当年怎么想的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现在的人们是否认同哈 里斯的这个预设价值。但是,除了宗教,能有什么理由不认同幸福这个第一价值 呢?   2017-12-21   参考文献:   1. 《道德景观》,The Moral Landscape: How Science Can Determine Human Values, Sam Harris, Free Press, New York, U.S.A.   2. 《哲学与科学:谁能回答生活的大问题?》, http://blog.sina.com.cn/s/blog_ee3adcfb0101fxqd.html(译文), https://www.theguardian.com/science/2012/sep/09/science-philosophy-deb ate-julian-baggini-lawrence-krauss(原文)   3. 《西方伦理学史》,(美)布克尔著,黄慰愿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自梳女”与当代“剩女”比较下窥视近代妇女觉醒之路     ·陈建明·   勤力女,无棺材,死又无人抬,一张床板半张席,姐妹帮手掉落海。——这 就是自梳女当时无奈而凄凉的下场。   尽管说时过境迁,当时代发展到新中国建立的新时代,很多自梳女都从曾经 的南洋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特别是2011年以来,广东省以及东莞市有关部门积 极为这40余名自梳女恢复国籍而努力。据了解,目前已经有33名莞籍自梳女恢复 国籍申请的受理工作完成,有关部门在2011年7月底将材料上报了公安部,目前 东莞已有首批4人获准恢复中国国籍,其中一名已百岁高龄,另外一名95岁。尽 管晚年的自梳女回到祖国的怀抱,也得到了相应的安置,但作为晚清民国时代一 种社会现状所产生的时代符号,自然引起无所学者和专家去研究探索。   十年前,单纯到蠢,走了一个男人,来不及伤心,下一个捧着花在门口等着; 五年前,还是个小职员,走了一个男人,稍微有点惆怅,不过有自我安慰式的高 兴,好在没跟这个男人过一辈子,爱情算什么,事业更重要;三年前,走了一个 男人,感觉晴天霹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有问题,结果自己很正常,单身开始 挂在嘴边;现在事业有点基础,可发现,身上已经贴着“剩女”的标签……剩女 是怎么炼成的,尽管有各种说法,但上述是典型的一种,剩女不仅作为一个热词, 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充斥在人们的生活中。   历史总是存在惊人的巧合,当珠江三角洲的“自梳女”逐渐离开人世的时候, 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珠江三角洲,当代“剩女”横空出世,引发了新的社 会话题。或许“自梳女”和“剩女”没有可比性,也不能代表全面,但毋庸置疑, 任何一个现象的出现都是时代的产物,她们的衍生一定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根 源,我们不妨从社会背景、区域文化、地缘关系等方面做一次分析比较,或许从 中可以找到一些端倪来。   历史背景的比较   自梳女产生的历史背景   首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传统文化 与礼仪在里头,礼仪中就有“冠笄礼”,从头发的改变说明社会地位角色的改变, 古《礼记·内则》记载:女子十五而笄。笄,簪子,在古代,女子在十五岁就开 始用簪子将头发盘起来,以表示成年。在中国婚姻嫁娶中,往往是女儿出嫁时母 亲亲自给女儿笄发,表示离开父母结束单身生活,组建新的家庭,如今中国的很 多地方,这种风俗习惯依旧存在。   中国千年的历史文化发展,其实单身女现象一直也存在,但没有如岭南区域, 特别是顺德、番禺、中山一带那样,在晚清时期到民国时期,群起不嫁,甚至出 现过1905年没有一人出嫁的惊奇现状,并波及到东莞,清远一带,这是一种非常 奇特的文化现象,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么,还是岭南区域的女子幡然觉醒结果? 不妨先看看这种现状的历史背景。   岭南文化的发源在中国文化发展的版图上,一直和中原文化有着不同的特点, 特别是在汉王朝,南越王赵佗将岭南文化推向了一个繁荣时期,这种文明叫古越 文明。在中国历史发展的河流中,岭南一直是离中央政权遥远的荒蛮之地,是罪 犯流放之地,这里的居民被称为土著人,所以土著文化一直是这里发展的主流。 尽管这里曾经流放过不同角色的文化政治名流,如苏东坡,并有“日啖荔枝三百 颗,不辞长做岭南人”的名句,但这些士大夫们依旧没有完成中原文化和岭南土 著文化的融合,土著文化依旧是岭南文化的主要部分。所以在中原文化礼仪“裹 脚”兴起的时候,而在岭南文化里,这种现象是没有的。岭南文化中,最重要的 两支是农业文明和海洋文明,海洋捕鱼作业往往是男子承担,而农耕作业中女子 往往是主要的劳动力,而中原文化中,女子往往是作为小家碧玉在家“圈养”而 很少步入社会。但显然,岭南文化的发展和中原文化的发展相比较,岭南文化有 特点,但还是落后于中原文化,所以在女性觉悟上难道却比中原文化中更进步?? 这显然缺乏根据,那么自梳女的群而兴起的根源什么?话题还得回到当时的历史 背景中去。   19世纪,对于中国历史来说是苦难、抗争的历史,世界更是风起云涌,正是 殖民统治的时期。在女性觉醒方面,西方显然早于中国,女性开始从事小说创作, 以女性社会性别角色为切入点,运用权力话语理论,如19世纪英国小说《简· 爱》,探讨了女性作家在男权社会文化下的创作是不断挣脱男性权力话语的束缚, 反抗男性话语霸权和推崇女性独立意识的矛盾过程。当然,中国在明朝时期到民 国时期,也有大量女性描写的小说,如《西厢记》和《桃花扇》里面的女人,被 称之为女性觉醒的萌芽,直到曹雪芹的《红楼梦》将女性觉醒的萌芽进一步深化, 民国时期,胡适,鲁迅都写过关于女性觉醒的文章,但值的注意的是,这些书都 是男人写的书籍,在当时“男尊女卑”的社会背景里,这些觉醒是无法真正代表 女性思想内心的。尽管在宋朝出过女词人李清照,但在历史中也是作为文化另类 进行评价,在李清照的诗句中更多表达的是内心的感受。在李泽厚《美的历程》 中有强调:在清王朝,其封闭的文化体制,扼杀了明后期先进的文化萌芽,所以 在清朝时期的文化是倒退的。尽管历史的原因,如虎门销烟等,但中原文化的传 播在岭南还是滞后的,那些所谓的觉醒思想很难影响到珠江三角洲。   但也正在19世纪,在岭南大地上接踵发生了几件重大的历史事件,先是1840 年到1842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然后是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然后爆发“太平天国”运动;19世纪末,遭受战争摧残并签订丧权辱国条约让人 们一下觉醒过来,于是以梁启超,谭嗣同等受到西方文明熏陶的人士推行“戊戌 变法”但以失败告终,到后来的“广州起义”和“辛亥革命”,一直远离中央政 权的岭南大地一下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前沿阵地。而西方思想,包含女性觉悟直 接冲击岭南大地,再加上因为战争,各种运动,中原文化思想也逐步进入到岭南 区域,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女性逐步觉醒是可能的,因为当时香港属于英国殖 民地,但和珠三角商业往来已经密切,并建立了“广九铁路(广州到香港九龙, 分华段和英段)”流通,在当年的邮寄复合品中,英段用英文戳,广州用中文戳, 所以“自梳女”现象或许是当时女性觉醒的方式之一。当然还有一个因素不能忽 略,就是战争,动乱,出南洋经商,男性数量大量减少,男女比例失衡也是不可 忽视的原因之一。   当代“剩女”产生的历史背景   其实在中国发展历史上,剩女一直存在过,只是不叫剩女,古代就有怨女之 称,《孟子·惠梁王下》记载:内无怨女,外无旷夫。《韩非子·外储》曰:宫 中有怨女,则民无妻。可见剩女自古有之,后来发展到老处女,而《红楼梦》里 则称作姑奶奶,建国初期称没有嫁出去的大龄女青年为老姑娘。当然这些群体都 是社会的少数,加上妇女在封建时代的低贱地位,依旧被遗忘在历史的一隅。   目前,在中国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珠江三 角洲,活跃中一大群人,她们是气质高雅,工作稳定,并且薪金收入不菲的女性, 她们并不缺少优秀的男士追求,但在谈婚论嫁的时候一直被称为“孤独一族”, 现代的人干脆称之为五根清净的“圣女”。当然,现在有人将离异之后的单身女 性也规划近剩女之列。这种现象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在小说里、电视里,已经 都成为了社会重要的文化现象进行展示。   剩女是新时代对未婚女子的称谓,尽管是新兴的人文景观,但透其背后,依 旧还能看到历史文化的影子。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一直延续着“择偶梯度差 异”,就是男士一般情况都会找比自己条件差一点的女士,而女士一般都会找比 自己强一点的男士,这种婚姻组合的构成一般是在自古“男尊女卑”的风气中形 成的,这样女性往往就觉得找到了依靠,有安全感。当时代发展到今天,女子已 经和男子一样可以从事各种活动,进行创业,然后取得一定地位,却导致了一个 问题的发生,这些女性在组建家庭的时候,往往选择同等地位的男性作为择偶标 准,但受传统文化影响的男性,往往不愿意找比自己强的女性作为择偶对象,因 为他们会被冠之于“吃软饭,小男人”等等称谓,所以往往女强人在择偶方面都 会让男人望而却步。有自己思想和经济地位的剩女自然也不会“凑合”自己的婚 姻,在包容性越来越强的社会,对于剩女现象也给予了更多的兼容性。   当代剩女的年龄段一般在27岁至40岁之间,这些人都出生在60年代末和70年 代。经历了文革末期和改革开放初期这个时间段,这个时代,国家推行计划生育, 家庭一下由多兄弟姊妹转变为独生子女家庭,以前因为子女多无法获得良好的教 育,独生子女家庭的形成,子女受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这个年代的人无形中对 人生观价值观有了自己的看法,对于结婚生子这样的传统婚姻开始有了抵触的萌 芽,这种抵触的萌芽是建立在清朝民国的妇女觉醒上,再到新中国成立,妇女地 位得到大幅度提高,但显然,在改革开放初期,女性思想还没有完全解放,接触 西方文化的机会还是相对较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外来 人口大量流入,思想文化的碰撞和西方文化的流入,女性思想得到进一步的解放, 特别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加上香港回归,澳门回归,中国国力的增强,国际地 位的不断提升,国民也变得自信,作为追逐于时代改革的重要力量的60年代到70 年代的人群众中作为女性,在物质上,思想上也变得更为自信。她们不光是琼瑶 小说的阅读者了,更是时代思想的传播者,所以女性写小说,甚至自传自己的剩 女传奇,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情。   当然,珠江三角洲剩女现状的风行,也和大量人口的流入,女性比例高也是 原因之一。   因为剩女是新时代催生的一种文化景观,其历史性比较短,但以传统文化和 改革开放作为经典背景,剩女,注定是被人们关注的人群。   地缘背景的比较   自梳女产生的地缘背景   尽管自梳女是女性觉醒萌芽之一,显然这种方式是畸形的被扭曲的独身主义, 该风俗起源于顺德、中山、番禺等地,后来向东莞辐射,顺德番禺、南海是岭南 文化领发源的中心地段,是相对开发较早的地方,而东莞和深圳相对来说较广州 偏远,而且靠海,在历史发展足迹上,一些临海的地方是无人居住的,加上明朝 倭寇横行,政府主张人口集中内迁,到清朝康熙年间,施行过“海禁”政策,所 以,一个文化景观的出现,自然是文明程度相对高点的地方出现。   而顺德、番禺、南海等地处于沿海和隔离中原交界的中央地段,河汊陆地交 叉,形成独特的地缘风貌:鱼塘和耕地相间隔。在《顺德县志》和《番禺县志》 均有记载:土地肥沃,居民多以蚕桑业为主,其女子皆以采桑纺丝为主,一日所 得,多大七八角之多。   其次顺德、中山、番禺、南海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但鉴于其特色的区域文 化背景,就是前面提到的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小,而古越遗风浓厚的岭南大地相对 发展迟缓,而蚕桑的发展,往往是以女性劳动力为主。   剩女产生的地缘背景   现在中国大中城市都存在着“剩女”一族,但还是以珠江三角洲为主要,珠 江三角洲地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中山、东莞和惠州、清远及 肇庆。全区面积占广东省总面积的23.4%,近年来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国内 生产总值的70%左右。珠江三角洲是全国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地区之一。这源于改 革开放的发展,但作为对外交通便利的深圳、珠海、东莞成了改革开放前沿阵地, 以前还是一个小渔村的宝安(古称新安县)已经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而东莞 也成为中国最新兴的城市,全国最具活力的城市,也是发展最快的城市,国内外 企业的聚结地,自然引来其他地方的人口流入,据2012年最新统计,东莞的外来 人口达到640万,占本地人口的四倍。成为了全国外来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如 今深圳、东莞、珠海的经济成为了广东省经济发展的龙头,逐步向清远、顺德, 甚至内地辐射。而女性职业也趋于多样化、复杂化。   经济背景的比较   自梳女的经济背景   鉴于岭南区域特殊的地缘关系,它受中原文化影响比较小,受中原农耕技术 的影响也比较小,而岭南文明主要表现在海洋文明和农业文明,海洋文明主要表 现在渔业和航海,并通过海上贸易发展经济,岭南区域,应该说是中国最早的资 本主义萌芽的诞生地之一。在历史记载中:光绪初,大良北关创建怡和昌机缫丝 厂,有五六百人。丝绸业的繁荣和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有极大的关系,自梳女产生 之地是北部山区和南部沿海区域的中心地带,多河汊土地肥沃,适合种桑养蚕业 并滋生丝绸纺织业的兴起,并促进对外贸易,多与南亚国家发展贸易往来,鸦片 战争至辛亥革命之后,贸易相对繁荣起来,已经发展到欧美一带,在东莞集邮学 者王晓强专题邮《东莞邮政史(1895—1949)》里,这套专题邮集中一些邮票记 载了当时珠江三角洲的经济贸易情况,如一枚邮寄复合品就记载了厚街一家鞋店 对美国檀香山鞋店的商业通信情况。所以,不管是农业耕种,工业缫丝,那个时 候珠江三角洲的女子都是重要的劳动力,当然,随着贸易的往来,也有自梳女流 向南洋一带的情况。   这些情况说明,他们在经济上已经能够独立,并且是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 同样,在家庭地位上,女性往往占有重要的地位。有学者称:岭南文化发源中, 母系氏族的发展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直到历史发展19世纪,女性地位依旧 对男权地位形成有力的挑战。因此,有人认为这是这些女子敢群起自梳不嫁的原 因之一。   剩女的经济背景   当代剩女较于自梳女不同是他们受到良好的教育,他们多出生在文革末期或 者70年代中后期,正值文革结束,百废待兴,国家恢复高考,实行分田到户,生 产力得打大大提高,并随着农业技术的改革,如杂交水稻的推行,物质上大大得 到了提高,家庭在解决温饱的同时对儿女的教育放在第一位,何况国家实行独生 子女政策,所以在经济上在笑时候和成长时代都得到了有力的支持。   当这一批人学成的时候,国家改革开放已经进行得如火如荼,在改革开放初 期,人才紧缺,深圳多年创业的人透露:那个时候,就是一个高中毕业的人,企 业公司都会把其作为人才进行培养,而在50年代,60年代出生的人因为文革的影 响,显然在教育上没有70年代的人普及得好,竞争上也没有70年代的人有优势。 显然,受益于改革开放工业革命影响,70年代的人在经济上有了极大的提升,她 们直接参到改革开放的热潮中去,并在打拼的同时不断积累经验和攒积人脉,待 赚到第一桶金之后,很多人开始自己创业,有的成了企业家,有的成了企业精英, 就是没有成为企业家,企业精英的那一代人,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已经参与 了各行各业的工作,长期的积累也有了不小的积蓄,所以,经济独立是当今剩女 的特征之一。也是这一特征,在经济上已经摆脱对家庭经济的依赖,就是不结婚, 不要家庭也可以过的很好。   自梳女和剩女的社会表达   自梳女的社会表达   不落夫家:其实自梳女形成的雏形,早期在珠江三角洲叫“不落夫家”,这 是种岭南文化的残余,属于古越风貌特征之一,属于少数民族婚俗特征,其实这 个婚俗在很多少数民族都有,就是女子虽然嫁了,但在怀孕前可以不住在丈夫家, 并且可以和别的男人苟合。《粤西文载》中记录:南丹溪峒苟人呼为僮婚不避姓, 时上中元春秋社日男女歌苟合,至有妊娠始归夫家。其中,在民间家族谱上也有 不落夫家的记载:屈初娶妻刘氏,不归,因粤东有部落夫家之俗也。其实在部落 夫家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在,就是女性是家庭的主要生产力,所以娘家会轻易失去 一个劳动力。   而自梳女是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30年代,也就是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文明以 枪炮打开中国封闭的大门,接踵而来的是资本主义工业的形成,而在当时的珠江 三角,蚕桑纺织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县志记载:南海、顺德、香山等地,已经 有一百多亩桑田,200多万人从事蚕桑业工作,每年收3100万担桑叶,40多万担 蚕茧,8万多担生蚕丝,并产生了象征资本主义的缫丝机和蚕丝市场。   所以在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经济背景,地缘背景这些基础上,由不落夫家 直接衍生自梳女一族,并形成一种风俗广为流传。   自梳又称梳起,珠江三角洲的未婚女子都梳着一条长辫子挂在背后,结婚时, 由母亲或女长辈替其把辫子挽成一团紧贴在脑后勺,称为髻。自梳女就通过一种 特定的仪式,自己将辫子挽成发髻,表示永不嫁人,独身终老。   金兰契:在自梳女之间产生浓厚的感情,几个或者多个一起结拜为姐妹,在 清人张心泰《粤游小志》记载:广州女子多拜盟结成姐妹,名“金兰契”,女子 出嫁后补反夫家,并没行夫妻礼,待姐妹皆出嫁,方才回到夫家。由记载可见, 当时他们的感情事相当深厚的。   上面讲到,自梳女的形成的环境因素是因为顺德、番禺等地蚕桑业的兴起, 形成产业,很多女子聚集一起,感情日渐深厚,就群起结拜形成“金兰契”,也 叫“夸相知”、“识朋友”。   有学者认为,金兰契是自梳女隐喻的“爱情”,金源于两人同心,其力断金; 而两人同心,就会发出像兰花一样的爱情来。   守墓清:自梳女一旦辫子梳起就不得反悔,日后如有不轨行为,就会为乡党 所不容,会遭到酷刑毒打,被装入猪笼投河溺死。死后,其父母不得收尸葬殓, 由自梳女们用草席包裹,挖坑埋葬;倘村中无自梳女,便被抛入河中随水流去。 自梳女自梳后,便自立于社会,可以走出深闺,出外耕作、经商或打工。   按照俗例,自梳女不能死在娘家或其他亲戚家里,只能抬到村外,死后也只 有自梳姐妹前往吊祭扫墓,因而一些自梳女被迫“守墓清”。   “守墓清”又叫“买门口”,即自梳女找一死人出嫁,做死者名义上的妻子, 以便将来可以老死夫家。自梳女要付给婆家一笔钱来“买门口”。   “守墓清”是守节之意,有“墓白清”和“当尸首”两种形式。“墓白清” 又称嫁神主牌,即某家有早已夭折的男性,不论是童子或是成年,只要死者家长 同意,自梳女就可出钱买作那一家当媳妇,买成后,要举行“拍门”,“入门” 仪式。所谓“拍门”,就是当自梳女来婆家认作媳妇时,婆家先把门关上,自梳 女要“拍门”,阿婆在屋内提出种种难堪的问话,如“我家清苦,你能守吗?”, “以后不反悔吗?”等等,自梳女必须回答得阿婆称心后才开门,自梳女入了门 就算被接纳为这家的媳妇,以后,必须经常在经济上贡纳给婆家,翁姑死时,要 前往执丧。另一种形式叫“当尸首”。即当男子死而未葬时,自梳女嫁去作死者 之“妻”,要披麻戴孝,守灵送葬,以后,如翁姑稍有不满,可赶出家门不在再 认作媳妇。   自梳女“守墓清”买了门口,便可算作男家族中人。可怜自梳女受尽精神和 劳累身体的折磨,才换得个死的“门口”。   剩女的社会表达   单身贵族:其实单身贵族也是“老处女”“老姑娘”的延伸,为成为单身贵 族,是因为在改革开放初期,女性地位进一步得到解放,在教育、经济上越来越 有独立,她们的社会地位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而单身贵族无疑是社会地位和思 想境界上的跨升:她们并不是不想结婚(也有不想结婚者),但是不轻易草率结婚, 有了自己的择偶标准,正是对这种传统婚姻的颠覆,同样赢得人们的尊重,人们 没有了对以前带着歧视的“老处女,老姑娘”这些称谓,同样这种崭新的社会现 象的形成属于初级阶段,这种叛逆大胆挑战传统世俗婚姻的女性毕竟少数,人们 觉得稀奇,所以社会冠以“贵族”称号。   然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剩女这个群体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剩女的因素也 越来越多,人们便以“剩女”相称,这里没有褒义,更没有贬义,只是对这一类 人群的社会概括。何为剩女,学术界对这一新兴的称谓尚无统一的看法和意见, 民间和媒体频频出现剩女这个热门词,只不过是对这一类人群的社会概括。   自梳女有“金兰契”作为她们的爱情,被学者们称之为萌芽状态的“同性恋” 者,而剩女团体有没有这类现象而导致不婚的,肯定有,只是在特定的会社因素 下,这类人群还不被社会所兼容。   自梳女一旦辫子梳起就不得反悔,日后如有不轨行为,就会为乡党所不容, 会遭到酷刑毒打,被装入猪笼投河溺死。剩女一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兼容,很多 剩女没有结婚组建家庭,但不代表她们没有性生活,她们可以谈恋爱,可以同居, 有自己稳定的性伴侣,并且随时可以结束自己的剩女生活,社会上各种相亲派对, 和火爆的“光棍节”都是为剩女择偶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而结婚之后再离婚现在 被也归为剩女一类人群,甚至可以是单亲妈妈。   因为剩女是新时代的产物,目前无法对其有太多的评价,所以社会表达上也 停留在形成的原因上,那么“剩女”是怎么“炼”成的?   事业为重是剩女产生的通病,同时也反映那个时代的创业精神,所以择偶也 成了一种误区,认为等自己足够优秀之后肯定可以找到足够优秀的男士,而这种 新时代的“门当户对”并没有得到深受传统择偶男士的认同,所以优秀反被优秀 误,无论社会怎么现代化,大都是如何与国际接轨,但传统的择偶标准促成剩女 的产生。而对传统婚姻的叛逆是剩女们显著的特点之一,她们恐惧于婚姻带来的 怀孕、生产,然后当一个家庭主妇,这是和自梳女恐嫁是共性的,男尊女卑在中 国封建历史上历来都是占主导地位的文化表达,加上口口相传的悲剧,媒体网络 上报道的家庭悲剧,剩女一族首先就有了婚姻焦虑和恐惧。中国的离婚率一直呈 上升趋势,据中国环球网09年09日的报道,北京市为中国离婚的最高地方为39%; 其次上海离婚率为38%;第三位是深圳,离婚率为36%;第四位是广州,离婚率为 34%。因此更多离婚后的女性加入到剩女行列中,也有的正是因为父母的离异, 从小就不相信爱情和家庭,所以选择拒婚。   窥视近代妇女觉醒之路   中国妇女的觉醒之路,大体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封建社会之前漫长的过 程,这个过程其实是女性深受屈辱和压迫的历史,封建体制如“三纲五常,三从 四德”等无不为女性带上了沉重的道德枷锁,所以几千年的封建帝制中,中国女 性一直处于极端卑微的地位,她们的地位多停留在相夫教子,服侍男人的从属地 位上,就连为女性咏叹和呐喊的文学作品也少之又少,尽管士大夫和民间文人对 于女性地位以著书的方式进行呐喊,如四大传说:《天仙配》、《白蛇传》、 《孟姜女》到明清时期的《桃花扇》、《西厢记》以及《红楼梦》,除了《孟姜 女》之外,其它书籍都是讲述女子对自由婚姻的追求,但这些书籍在千年历史的 封建帝制当中,最终也被淹没在历史的一隅。   其实不光是封建社会倡导的文明当中,世界发展的进程中,女人往往是政治 的工具和政治牺牲的借口,并且以红颜祸水相称。古希腊名妓弗里妮被控有不敬 神之罪,审判的时候,律师们解开弗里妮的内衣,法官们看到她美丽的胸脯,便 宣布弗里妮无罪;在荷马史诗中,海伦的私奔导致了十年的“特洛伊”战争;爱 非斯诗人希波纳克在一首诗中刻毒地写到:女人只能给男人两天快乐:第一天娶 她时,第二天埋葬她时。   周幽王燃狼烟为引褒姒笑,“一笑顷城”招来千古笑谈;“春宵苦短日高起, 从此君王不早朝”的唐明皇直到“安史之乱”逃亡时,才不得已赐死扬贵妃;吴 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放清兵入关,江淮八艳之一的陈圆圆也跟着背上千古骂名。 最多的红颜祸水,是政治斗争的产物,在封建历史上,美人计也屡试不爽。貂禅 本为一养女,为了所谓的匡复汉室,离间董卓和吕布,本身何尝不是种悲哀,牺 牲了自己的幸福和爱情;西施,一个村姑,也有着自己的爱情,可以过着平凡的 生活,却成了越国消灭吴国的工具,不同的是西施尚能善终;王昭君,落雁平沙, 远嫁塞外,换取短暂的和平,不过是战略的需要。   所以当古代的女人难,特别是封建社会下的女人,一生下来的就是一个男女 不平等的社会。   第二阶段是清朝末年至解放前之间的女性觉醒,而自梳女是作为觉醒的萌芽 呈现给社会,也尽管有人称这是封建残余的极端表现,但更多的人认为自梳女是 女性觉醒和封建残余之间的矛盾体展现,晚清时期,封建王朝已经摇摇欲坠,继 鸦片战争开始,接踵而来的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广州起义,五 四运动等……中原文明和西方文明一下涌到岭南大地,中国在耻辱中走向觉醒之 路,这里也包含女性觉醒,所以自梳女的产生并不是偶然,自梳女的产生必须和 整个发展取得协调,在当时半封建半觉醒的社会状态中,自梳女为何能够得到兼 容这是一个很奇特的现象,不管是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结婚生子是女子天经地义要做的事情,《周易》中有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 有万物然后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妻,有夫妻然后有子女。可见结婚在中国传统 文化中是道德伦理的根本,也是自古以人为本的根本。   自梳女为什么被称之为女性觉醒和封建残余的矛盾体,因为在他们社会表达 中可以看出,自梳女一方和传统婚姻抗争,自梳终身不嫁,这在封建帝制下是不 可能发生的事情,除非出家,那该另当别论,但自梳女又作为确实存在的一种社 会现状,这起码标志着封建帝制的逐步瓦解。而为什么又称之为半封建的残余, 是这些自梳女还是畏惧于古制当中,如象征性的结婚,就是“守墓清”,说明自 梳女还停留在旧婚制的窠臼当中,并没有完全觉醒。   为什么社会对自梳女持有兼容态度?这是很多学者在探讨的问题,一种说法 是社会本身在进步,国民也在觉醒,特别是辛亥革命宣布封建社会的结束和五四 运动之后新思想的不断深入。另外一个方面是半封闭半觉醒的特点决定了自梳女 能够被社会兼容,它和主流文化并没有很大冲突,最大的特点是自梳女要“守墓 清”并且终身不嫁,这和封建礼制中的“女性贞洁观”是统一的,或许在当时的 社会观念里,自梳女就是一个个活动的贞洁牌坊;另外,和自梳女的社会地位也 有关系,前面谈到的,在珠江三角洲一带,女子是家庭主要的生产力,而不嫁意 味着生产力没有流失。   第三个阶段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女性地位实现了里程碑的跨越, 尽管“《周易》中有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男女,有男女然后有 夫妻,有夫妻然后有子女”的观点依旧是社会道德伦理,繁衍生息的主流思想, 但女性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了,她们不光可以参政议政,更可以参与任何职业的 工作,这是中国千年文明里面所有没有过的壮举,社会剩女为什么可以被社会接 纳,她和社会主流文明并没有冲突,何况中国经济面向全世界开放,中西方文明 融合,也让人们对这一现象给予了宽容大,各大电视剧如《好想好想谈恋爱》、 《女大当嫁》等与媒体也对剩女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对于剩女的宁缺毋滥的择偶 方式给予了肯定,并认为这是进步的表象。   但对于剩女现象也不乏批评者,认为剩女的出现只是女性自身的发展,并没 有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加上未婚女子自古都有,剩女只是新时代的新叫法;也 还存在另外一种说法,男人三十一枝花、女人三十豆腐渣,这便是广大剩女的恐 慌来源,随着年龄的增长,未嫁女青年压力越来越大。被冠上剩女的称呼并非她 们所愿,而父母长辈的催婚也让这个群体倍感压力压抑。原本结婚只是普通而私 人的事情,却在传统思维定势下扩大升级,出现了庞大的剩女潮。剩女的出现, 是思维上的接受差异,而非社会的进步。   自梳女的产生和当代剩女的产生,有一点共性,就是经济发展让这一群体大 量滋生,特别是自梳女,她们因为蚕桑业的发展,首先在经济上获得独立,然后 相约梳起不嫁,她们是不是女性的觉悟存在很多争议,如自梳女杀丈夫,做娼妓 等都给社会造成不好影响,但起码作为一种文化思考,历史存在的参照,让后面 的女性感受到一种生活方式的存在,自梳女因为蚕桑业滋生,但也因为蚕桑业的 消失而逐渐没落,但笔者依旧认为,经济繁荣滋生的社会群体里,女性的觉醒也 和政权的更替有莫大的关系,一个科学的开明的政治体制往往就女性的生存状态 上可以得到很大的体现,所以新中国成立之后,女性觉醒以跨越式的步伐前进, 但今天剩女的出现,是非功过的评价还为时尚早,但不管怎么样,女性觉醒的程 度往往决定她们的解放程度,女性觉醒进步到今天,依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网萃】∽∽∽∽∽∽∽∽∽∽∽∽∽∽∽∽∽∽∽∽∽∽∽∽∽∽∽∽∽∽∽ ◆              围 巾    (第十三届PSI—新语丝网络文学奖获奖作品)               ·汤蔚·   (一)   挂钟的时针落在六点,她醒了。   自从丈夫过世,她总是在六点醒来。起初是梦醒的,后来就记不清有没有做 梦。无论做不做梦,六点醒来似乎已成了她的生物钟。   她从床头柜拿起手机看微信,群和朋友圈都没有动静,最后一条信息也都是 她留下的。   “看来我是最晚离开,又是最早上线的人了。” 她自言自语着,带点失望, 又带着点自嘲。   微信是女儿帮她安装的。丈夫猝死后,她被悲伤笼罩,不接电话不活动,整 日呆在家里看电视,却没看进去多少。   女儿说:“妈,你需要和人在一起。”   她说:“那你快结婚,生个孙子让我带。”   “妈,别为难人,结婚生子这事能着急吗?”女儿咕哝着,忽有灵机一动, 连哄带劝地硬是教会她使用微信,还为她取了个昵称叫“娅米。”   “我怎么成哑谜了?”   “妈,你姓米,又老爱猜谜,娅米是哑谜的谐音字。娅字多美呀,像我妈, 别人也不会当你是男的。再说你又爱美食,娅米在英文里是美味的意思呢。”   她想,哑谜就哑谜吧。人生不就是一个谜吗?老头子平日里好好的,那天六 点起床赶飞机去外地开会,半道上摔了一跤就走了。老头子一走,把她爱美食的 心也带走了,而她,顿时就哑了,迷糊了。   没想到,她刚试着打开微信,屏幕上便跳出两条求加朋友的信息。一条是邻 居刘大妈发的,另一条来自从前的同事吴颖。两个老姐妹还挺能玩的,不时地蹦 出一朵花,又一个小娃娃头像,真把她给逗乐了。   吴颖说:“我拉你进夕阳红群吧。”   她进群一看,好家伙,小天地里面好不热闹,谈吃论喝,说笑调侃,发儿孙 照片的,传唱歌跳舞录像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你方唱罢我登场。她很久没有出 入热闹场合了,虽然这只是一个虚拟的网络世界,她的心渐渐活泛起来。没出几 天,她已忙着把这个群的帖子转到那个群里,在朋友圈串门发帖,点赞点评。她 的微信朋友越来越多,其中一半是素未谋面的陌生人。   这天她在群里上传了一个正冒着热气的砂锅狮子头视频,引来一片赞声。有 人说既然大家都爱吃,哪天各带一个拿手菜一起聚餐吧。   聚餐的日子到了,她把一盒五香酱牛肉交给刘大妈,说不去了。   “早就说定的事,你怎么变卦了?”   她说她不和陌生人一起吃喝。   “一回生,二回熟,再说咱俩不是熟人吗? ”   她摇摇头,转身走了。   她人没去,心还惦记着这个聚会,不时地看一眼微信。果然,很快就有人将 聚会照片发到微信群了。她看着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人群,极力猜测谁是谁,却 忍不住笑出声来。“熏衣草”穿一件紫色衣裳,还颇有一些熏衣草的韵致,“水 涟漪”的却是个胖大娘,“青山绿水”是黑脸老汉, “老牛破车”文质彬彬, 据说他曾是大学教授。所有的菜肴都被拍了照在微信群里亮相,她的酱牛肉被评 为第一名,奖品是“老牛破车”捐出的一只耐高温陶瓷砂锅。   她向“老牛破车”道谢。   “老牛破车”回信说:“这是实至名归,不用谢。重阳节快到了,我们聚一 起过个老人节,这次你一定要来哦。”   她没吱声。重阳节那天她要去墓园看亡夫。逢节必聚,是她多年前和丈夫说 笑时讲定的。去年重阳节她患感冒没去看他,晚上便梦见他说冷。第二天,她撑 着身子去了墓园,为他烧了加倍的锡箔元宝。她习惯于对他百依百顺,倒不是因 为他强横霸道,而是因为他对她百般依赖。人们称赞他们是一对模范夫妻,没想 到他六十岁不到就撒手人寰。于是人们又说了,不吵不发,夫妻就该吵吵闹闹的 携手到百老。   重阳节的大清早,她做了四个丈夫爱吃的菜,然后焚香沐浴,穿上干净衣服, 坐出租车去到郊外墓园。墓园里人烟不多,她在他的墓台前放上菜肴水果和鲜花, 点燃香火,默默祭拜了一会儿,祝愿先夫亡灵八方吉祥,天上安宁。如今她已不 再流泪,只是凭吊往日情分。   她走出墓园时太阳正暖,白云悠悠,远处是望不到边际的田野,四面风水恬 静祥和。丈夫在这里安息,她心里安宁。   她站在人行道等出租车,半晌见不到一辆。她想,反正手上空了,那就省点 钱乘公交车回家吧。   等车的时候,她拿出手机看微信。夕阳红群友正在吴颖家聚会,桌上摆满各 式各样的糕点,人人笑逐颜开。她看着照片和视频,心里生出一丝羡慕。   她在换乘地铁时发现脖子上没有围巾。她记得她是在点燃烛火之前解下来的, 却把它忘在墓地了。这是一条浅米底色夹深红格纹的混毛围巾,已经很旧了,但 她是个念旧的人,家里的一针一线都不随意丢弃,更何况这围巾还是丈夫送的呢。 那年他出差到上海,看见马路上的女人带着这围巾挺好看的,省下差旅费给她买 了一条,让她大大地时髦了一回。   她决定返回墓园寻找围巾。   (二)   她找到围巾,挂在脖子上打了一个结,感觉扎得紧了,又松开一些,这才慢 慢地走出墓园。   临近家门时太阳已经西沉,她肚子很饿了。她不爱上饭馆吃饭,嫌油腻,调 味品也太多,但此时她已疲惫不堪,便走进一家小饭馆。   店堂里人影寥寥。她叫了一碗虾仁汤面,想了想,又要了一块方糕,慢条斯 理地吃了起来。   突然间,店堂里传来一个女人的声音:“不好吃,不吃。”   她循声望去,一个老妇人正跌跌颤颤地往店门外走,一个老男人追上来,哄 她归了座,伺候她继续吃喝。老妇呆着脸,机械地咀嚼着,男人拿了餐巾纸,不 时地为她擦去口水。   她看着这一幕,不禁愣呆了。男人察觉后对她抱歉一笑。这一笑让她认出来 了,他像极那个“老牛破车”。她放下碗筷,像被鬼使神差了似的走到他们桌前, 问他是不是“老牛破车”?   他愣了一愣,问道:“你是哪一位朋友?”   她说她是微信群里的“娅米”。   他扬起浓眉,眼里闪过一丝惊喜:“哦,你就是娅米。没想到能在这里见到 你,幸会。”   “我也没想到。”   “上次聚会吃了你做的酱牛肉,真是太好味了,大家让我把剩下的带回家, 我老婆吃得高兴,天天念叨着酱牛肉。这不,今天我带她来饭馆吃,她却嫌不好 吃呢。”   他说这话的时候,老妇正在把菜碟里的装饰花放进嘴里,他看见了,连忙把 花从她嘴里取出:“嗳,瑞芳,这个不能吃。”   她站在一边,不知该离开,还是该说些什么。正为难时,他向她致歉说: “对不起,瑞芳这两年糊涂了。”   “没关系。”她看着瑞芳,心生怜悯。   瑞芳呆呆地看着她,嘴唇蠕动着:“妈。”   她尚未反应过来,他忙又致歉说:“对不起,她经常胡乱称呼人,你别在 意。”   她安慰说:“没关系,她的思维停留在过去,想着她妈。”   瑞芳站起身,一把抓住她的手,提高嗓音叫道:“妈,妈。”   她挣脱不了,只得抬起另一只手,轻轻地抚拍着瑞芳的手背。   他一叠声地道着歉,拉开了她们俩。瑞芳松开手,眼里滴下泪来。   她心一软,忙说:“我再陪她坐一会。”   他说:“你还是走吧。我回家给你写微信。”   她梦游似的拖着脚步往家走,脑海里乱哄哄的,瑞芳呆滞的神情定格在她眼 前。人活一口气,佛争一炷香,老头子一口气透不过来就死了,而瑞芳活成这个 样子,这口气也太憋屈了。唉,人生无常,每过一天都老天的恩典。她走着,想 着,心里突起一阵悲凉,腿骨也软了。她站住脚歇了口气,转过身子往菜市场走 去。   她买了几斤上好的牛腱肉,回到家就腌上料,连夜烹制成酱牛肉。炖肉的时 候,她打开手机看微信,“老牛破车”没给她来信,群里也没见他发言。她有点 诧异,平时他是个群里的积极分子,不是向人请教家务,就是帮人解答问题。   她不时地看一眼微信,在几个群里进进出出,“老牛破车”还是没有冒泡。 他没出意外吧?她莫名地担心起来,忙给他发了一条私信:“我为瑞芳做了一盘 酱牛肉。”   他很快回信说:“怪我多嘴,你太客气了。”   “你明天什么时候方便,我给你送去。”   “嗳,不能再麻烦你了,我来取吧。”   (三)   他们约在附近的公园见面。他先到了,正在向她快步走来。   “你好!瑞芳呢?”   “你好啊!我叫牛荃,叫我老牛吧。瑞芳在睡午觉。我请你吃个便饭好吗?”   “不用,我已经吃过饭了。”她边说边把装着酱牛肉的盒子递给他。   “小米,能请你坐一会吗?”   他叫她小米,这年头已没人这么称呼她了。一瞬间她有点恍惚,又有点高兴。   天色蔚蓝,树叶锈黄,秋风送来蒲公英的花絮。他们坐在树下的绿色长椅上, 谈起瑞芳的病症。那时他刚退休,又被学校返聘,于是请了护理工照顾她。瑞芳 一反从前的温顺,闹腾得厉害,换了好几个护理工都干不下去,他只得亲自看护 她。瑞芳脑子糊涂了,食欲却旺盛起来,并且挑食,经常大小便失禁,伺候她吃 喝拉撒成了他平生最难做的功课。   “你已经做得很好了,丈夫照顾妻子很少见呢。” 她由衷地说。   “唉,我经常搞不定。”他的眼里透着无奈。   她最看不得别人示弱,总想大包大揽地帮着把问题解决了。女儿说,这样的 女人从前人称“花木兰”,如今就叫“女汉子”。   “瑞芳还爱吃什么?我换菜式做给她吃。”   “嗳,小米,不能老是给你添麻烦。”   “不麻烦,我去年退休了,有的是时间。我喜欢做菜,有人爱吃我才高兴 呢。”   她和他约定,每天中午为他们送菜。她探摸出瑞芳的口味喜好,总是做浓油 赤酱的菜肴。他给她菜钱,她总是备有发票和零钱,一分也不肯多收。他指出柴 油酱醋和人工也是钱啊。   她听了立刻板起脸:“你把我当什么人了?什么人工?我做的菜不卖钱。”   他尴尬地说:“不是这个意思,我是想说……”   她没等他说完便走开了。   他追上她,连声赔着礼,保证以后只听她的,决不再多嘴。她这才点头笑了。   他们每天在微信说话,多半在群里说。他们心照不宣,都能听出那句话是说 给对方听的。有时候他不接她的话,她心里便有点七上八下的。她把她照得好看 的照片私信给他看,他夸她白皮肤大眼睛,是个美人。   “哪里是美人?老了,成霉人了。”她嘴里这么说,心里乐滋滋的。   这天她给他送菜,他又要请她吃饭,她还是推说没空。   他恳求说:“今天是我的生日,我已经两年没过生日了。”   她沉吟了一会儿,问道:“瑞芳呢?”   “瑞芳在家,钟点工看着她。”   她跟着他进了餐馆。他预定了一间小包房。她暗自嘀咕着: “还订包间了, 我若不来,你一个人来吗?”   他一口气点了六个菜。她忙说:“不用那么多,吃不完的。”   “不一定比你做得好,多点几个或许有你能吃的。”   她摇头说:“真不用那么多。”   “小米,我这是取六六顺之意,认识你很荣幸,我很珍惜。”   他的声音温柔,语气中带着一丝落寞,她心里一动,抬眼看他时正遇上他看 她的目光。她连忙低下头,端起杯子喝了一口茶。   “喝酒么?”   “不喝,你想喝就喝吧。”   “我戒酒了,怕万一喝糊涂了,没法照顾瑞芳。”   “你是模范丈夫。”   “唉,怎么说呢?我曾经在她家乡当插队知青,她是我的田螺姑娘。”   “哦。”她第一面就感觉老牛和瑞芳背景悬殊,果然猜对了。   “有些事憋在心里,总想找个知心合意的人说说,你若不嫌烦……”   他真把她当知己了?整天照顾痴傻的老婆,一定很憋屈吧。她放柔声音说: “只要你愿意说,我愿意当听众。”   “谢谢你。这么说吧,我们的儿子,不是瑞芳生的。”   “哦?”   “儿子的亲妈是王岚,我们是一起去淮北插队的知青。”   “ 我大哥也在江西插过队。”   “我们那批人命运多舛,王岚她,就死在了乡下。”   “她怎么了? 听着让人难过。”   老牛的目光掠过她的脸,凝固在前方某一点,缓缓地说道;“说来话长啊。 瑞芳的父亲是大队长,推荐我上了工农兵大学。我走后,王岚和我通过几封信便 断了音讯。放暑假时我回乡看她,才知道她生下了我们的儿子,遭受很多罪,熬 不过去自杀了。是瑞芳把孩子养活的。”   她一阵唏嘘不已,叹着气说道:“瑞芳心肠真好啊。我想她爱着你。”   “我那时混,没敢认孩子,匆匆溜走了。我回到家,父亲被拘留审查,我受 到牵连,也被大学开除,遣回农村。”   “唉,那年头时时有不测风云。”   “我心灰意冷,也生出死的念头,瑞芳温暖了我,让我活了下来。我和她结 了婚,就这么过到现在。”   “嗯,你没有当陈世美,现在是你照顾她了。”   “如果没有瑞芳,我和儿子都活不了。有时候,感恩是一种责任,是坚持的 动力。有时候,你不得不信福报轮回。”老牛说着,沉默下来。   她也沉默了。如果丈夫摔了一跤没走,而是卧床不起,照顾他就是她的责任 了。她对丈夫谈不上感恩,只有感情。感情是否比感恩更深厚,更能坚持?她没 有再往下想。   (四)   微信群里的人都知道娅米在帮老牛做菜,又从他们对话的蛛丝马迹中察觉出 他们的亲密,有人半真半假地挪揄他们,也有人不乏撮合之言。她是一个容不得 暧昧的人,这回倒挺随和,并不生气。   女儿也说她变开朗了,更年轻漂亮了,又说:“妈,你如果有了男朋友,我 不会反对的。”   “不许胡说八道。你爸尸骨未寒,你就这么编排你妈?”   “我是认真的,夕阳和朝霞一样美,但更需要珍惜。”   “去,你要是烦我就别回来看我,我不会靠着你。”   女儿吐吐舌头,笑着走开了。   让她疑惑的是,她早晨醒来总是先想到老牛,打开微信也是先看看他说了些 什么,她对亡夫的思念越来越淡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老都老了,还有这念头?”她照着镜子问自己。镜子里 的女人眉眼舒展,神清气爽,是一个好看的女人。她从女儿抽屉里拿出一条鲜艳 的真丝围巾,在脖颈缠着绕着,打着蝴蝶结。   “他是个有夫之妇,老婆虽然痴呆了,但还活着呢。”恍惚间,一个声音在 她脑海响起。她对镜子里的自己摇摇头,像是要摇去这些胡思乱想。   这年冬天干冷,城里只飘过一场不大不小的雪就迎来了春节。除夕之夜,女 儿带男友回家和她一起吃年夜饭。饭后女儿让男友洗涮碗筷,自己坐在沙发上陪 她看春节晚会。母女俩看看笑笑,说着闲话,看到老年人相亲节目时,女儿调皮 地问:“妈,你啥时也带男朋友回家呀?”   “你越来越没规矩了。我倒要问问你,你啥时领证结婚?”   “妈,你又催了,我暂时不考虑结婚。一张结婚证除了法律束缚,能管住人 性和思想吗?两情相悦就行了。”   “傻孩子,你若是个男孩我也不催你,但你是个女孩。女人花季短,生孩子 也得趁年轻,身体恢复得快,孩子的质量也好。再说妈现在还有劲,还能帮你带 呢。”   “妈,你又来了,时代不同了。你知道什么是丁克吗?”   她当然知道,看了那么多微信,还有不知道的事?但她不敢接口。这闺女从 小就爱跟她反着来,二十多年的经验告诉她,只有赶紧闭嘴,才不至于让女儿的 一丝杂念生根发芽。有时候,她故意顺着女儿说违心话,女儿反而倒过来理解, 做了顺乎她心意的事。   “嗳,其实妈也想明白了,人最难过的关不是男女,而是子孙。血亲的爱最 无私也最狭隘,还是无儿无女一生轻。”   果然,女儿立刻从椅子上跳起来说:“妈,你怎么了?后悔生我了吗?我哪 里让你沉重了? 我今年结婚,明年就让你抱孙子,怎么样?”   “你看看,这不是血亲的压力是什么?我没逼你哦。”   “好了啦,妈,你现在可真能撒娇,一定有男朋友了。”   “又没大没小了,过了年看我怎么收拾你。”   她撇开女儿走进厨房,碗筷已被洗抹干净,整整齐齐地归放在橱柜里。她暗 想:这小伙子做事还挺干净利落的,看来女儿找男朋友还真有点眼光,将来比自 己有闲福呢。   她泡了一壶清茶茶回到客厅,女儿和男友已经不在了,电视屏幕里出现了她 曾经喜欢过的名嘴主播。自从主播和女医师的婚外绯闻曝光,她看见他就觉得虐 心。她“啪”地一下关了电视,耳边是女儿房里传来的一阵阵喘息和嬉笑声。她 摇摇头,叹一口气,重新打开电视,名嘴还在那里道貌岸然地说着什么。她转了 一个频道,又转了一个频道,“啪”地一下再一次关了电视。她看电视的兴致已 经消失殆尽了。   第二天上午,女儿和男友吃了她做的芝麻汤团和三鲜春卷,向她挥挥手就出 了门。她站在阳台上,眼睁睁地目送他们的身影走出视线。   屋里空落落的,她心里也是空落落的。她打开手机看微信,在微信群里发新 年贺词。所有的群都冷冷清清的,没什么人呼应。也难怪,大年初一老人们都忙 着给孙子发红包呢。   (五)   挂钟走到十点钟,她打开冰箱取出一只罩着盖子的菜盘,盘里装着酱牛肉, 白斩鸡,盐水鸭,熏鱼和糖醋排骨。她把菜盘放进麻编提篮,又放了一盒自制的 三鲜蛋饺,拎在手里出了门。   一月的天气,虽是万里晴空,依然寒意袭人。她穿着女儿昨天送她的绛红色 呢大衣,围着那条老旧的长围巾,不疾不徐地走在马路上。经过花店时,店堂的 音响正播放着腊梅花歌。   “春前百花先,花黄如香腊,腊梅花呀腊梅花,春开幸福来……”   她停下脚步听完歌,买了几支开得正艳的腊梅。她一手抱着花,一手拎着篮, 拐两个弯已到牛荃家的楼下。正是晌午时分,大楼门口人流络绎不绝。她没有通 报牛荃,跟在人身后便上了电梯。她想给他一个惊喜。   她找到403室,按响门铃,没人来开门。她又按了几下,里面传来嗯嗯呜呜 的声音,还是没人开门。出什么事了吗? 为什么会有这种声音?她放下手里的东 西,握紧拳头敲门。屋里的“呜呜”声更响了,还夹着几下“噗噗”声,仿佛有 人在跳脚。   “老牛! 瑞芳!”她大声叫喊着。   “小米,你怎么来了?”牛荃拎着大包小包,疾步从过道走来。   “你回来啦?你家怎么了?”   老牛掏出钥匙开了门,她抢先一步跨进门,蓦地楞住了。瑞芳嘴里含着手绢, 手和脚都被布带捆绑着。   “瑞芳! ” 她快步上前,掏出瑞芳嘴里的手绢。   瑞芳痴痴地看着她,连声喃喃着:“妈,妈,妈…… ”   她趔趄着往后倒退了小半步。   瑞芳半张着嘴,呆呆地看着她,没再出声。   她心头一酸,忙又挨近瑞芳,柔声说:“我来帮你松绑。”   “快别动,让我来。”牛荃将手里的东西放到桌上,过来为瑞芳解绑带。   她站在他边上,责问:“是你绑她的吗?你为什么要绑她?”   老牛没有答话,自顾自地将布带折好,放进橱柜。   “你为什么绑她?”她心头冒起火来,不禁提高了嗓音。风度翩翩的老牛是 在虐待妻子吗?那他就是个伪君子,跟那个名主持不差上下。   他瞥了她一眼,压低声音说:“今天是大年初一,你轻点声。”   “饿,我饿,吃饭。”瑞芳的咕哝声打断了他俩的对话。   “好,我们开饭。”他拿碗放筷,从塑料袋里逐一取出外卖食物。瑞芳亦步 亦趋地绕着他转,张口等着他把饭菜送进嘴里。她看着这一幕,不禁又楞住了。   瑞芳吃着吃着打起了瞌睡。他这才回头对她说:“钟点工过年休息,我绑住 她才能出门,不然她会打开门窗,乱跑走失的。”   老牛说完这话,抱起瑞芳往卧室走。她坐在沙发上,心里嗒然若失。看来她 错怪老牛了,竟对他大吼大叫。他从未这样冷待过她,这回一定生气了,或许把 她视作泼妇了。她一时坐立不安,既恼自己欠思考,又恨自己大失态。她站起身, 把松开的围巾在脖子上绕了一圈,开门走了。   寒风夹着一阵幽香扑鼻而来,是她刚才放在过道的腊梅花香。她蹲下身子, 轻轻抚摸着金黄色的花瓣,微凉含馨。   “小米。”   身后响起老牛的声音。她站起身,没回头,轻声说道:“我走了。”   “别走,小米,我有话对你说。”老牛走到她面前,握住她的手。   他从没握过她的手。这些年来,她除了自己左手握右手,没有触摸过任何人, 几乎忘了肌肤之亲的滋味了。老牛的手热乎乎的,似一道电流窜入她的身体。她 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声音却卡在嗓子眼里。   他牵着她的手走进屋,拉她一起坐在沙发上。他久久地看着她,没有松开她 的手,也没有说话。   屋里静悄悄的,暖气吹得她恍恍惚惚。她的心里涌起一种不可名状的悲暖情 愫,不知不觉中已是泪流满面。   他用手掌为她拭泪,柔声说:“对不起,我刚才是不是让你难过了?”   “没,没有。” 她挪开他的手,站起身:“我真的该走了。”   他跟着她站起身:“小米,别走。我的话还没说呢。”   “那,你说吧。”   “你的脸,要不要去洗一下。”   她这才感觉脸庞紧梆梆的,想必是凝干的泪斑。她脱下大衣和围巾,进洗手 间洗了脸。刚洗过的脸白净润泽,她想涂一点护肤霜,四下巡视了一遍,又打消 了这个念头。她照着镜子理了理头发,走回到客厅。   老牛站在客厅中间,手里捧着一只礼盒,含笑看着她说:“祝你新年快乐! 也祝你生日快乐!”   她吃了一惊:“你怎么知道今天是我生日?”   “你是大年初一出生的,不就是今天嘛。打开看看好吗?”   盒内是一条浅米底色夹深红格纹的羊绒围巾,和她那条旧围巾十分相似。但 是这条围巾色彩润泽,触感无比细腻柔软。她知道,这围巾是英国大名牌博柏利。   “你,咳,我有围巾,你给瑞芳用吧。”   “这是我送你的。”   “不,不要。我用不着。新围巾,我也不习惯。”   “小米,我知道你念旧。过去的可以不忘记,但要放下,放下才能过得更好。 庄子说,‘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我记得你也说过,人生就那么几十年, 每过一天都是上天的恩典。”   “这条围巾太时髦了,是年轻人用的。”   “年龄不是问题,怎么想才是关键。大年初一,送旧迎新,你是双新临门 啊。”   她一时说不出话来。他拿起围巾给她围上,她想推,却推不了,人已在他怀 抱中。   他的怀抱温暖有力。她这么依偎着他,已是如梦如醉。他轻轻地抚摸她的肩 背,用鼻子磨蹭她的脸颊,喃喃道:“小米,这么好的女人,不要委屈自己。”   他的呼吸局促,鼻息间呼出的热气熏得她晕陶陶的。被男人爱抚的感觉是如 此美妙,一种久违的潮热在她血液中窜流,让她禁不住呻吟出声。   突然间,她闻到一股臭气。她下意识地睁开眼睛,瑞芳站在他们跟前,衣冠 不整,披头散发,眼睛一眨不眨地瞪着他们。她的心怦怦直跳,似有芒刺在背。   “瑞芳。”她低呼一声,推开老牛。   老牛回过神来,慌忙起身走到瑞芳身边:“你怎么醒了?又尿裤子了?”   “我,我......”   她走近瑞芳说:“我帮你去洗洗。”   瑞芳半张着嘴,直愣愣盯着她,突然一歪身倒在地上,哭了: “你走,你不 是我妈。”   “瑞芳,不闹,听话。”老牛弯下腰,扶起瑞芳。   瑞芳惘惘地看着老牛,吸了吸鼻子:“儿子呢?”   “儿子在国外,有空就回来看你。”   “你不要走。”   “我不走。来,起来,我帮你洗澡。” 老牛扶着瑞芳进了洗手间。   尿臭的气味渐渐地消散了,瑞芳的哭声也嘎然而止。娅米一动不动地站在原 地,视线变得模糊。她抹去泪水,穿上大衣,将那条老旧的围巾绕在脖子上,离 开了老牛家。 ※※※※※※※※※※※※※※※※※※※※※※※※※※※※※※※※※※※ 本期编辑:古平 本期校对:克己明德 审 稿:方舟子、古平、克己明德、太蔟、肖毛、应帆、紫弦、自如、笨狸、程鹗 技术支持:李晓峰、Yawl、李启明 联系人: 方舟子(smfang@yahoo.com) 投稿邮址:editors@xys.org,xinyusi@yahoo.com 发 行: 新语丝社(New Threads Chinese Cultural Society) 国际刊号:ISSN 1081-9207 刊物版权归新语丝社所有,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欲转载者请与本刊联系。 存 档:http://www.xys.org     http://www.xinyusi.info     http://xys10.dxiong.com 订阅《新语丝》月刊,请寄信到xys_gb-subscribe@yahoogroups.com 订阅新语丝网站新到资料,请寄信到xys-subscribe@yahoogroups.com 订阅“新语丝之友”,请寄信到xys_friends-subscribe@yahoogroup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