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新 ≡ 语 ≡ 丝 ≡≡≡       ※ ※          (NEW THREADS)          ※ ※                                 ※ ※          2017/08(第二八三期)         ※ ※            一九九四年二月创刊            ※ ※                                 ※ ※   《新语丝》为文化性综合刊物,登载文学、艺术、史地、哲学、科 ※ ※ 普等方面稿件,目前设四个固定栏目:【牛肆】(随笔、评论)、【丝 ※ ※ 露集】(诗歌、散文、小说)、【网里乾坤】(文史哲、科普知识小品 ※ ※ )和【网萃】(个人或专题选集)。本刊每月十五日出版,并不定期出 ※ ※ 版专题增刊。                          ※ ※                                 ※ ※   本刊主页国际版:www.xys.org           ※ ※       国内版:xys8.dxiong.com       ※ ※            ◆赞◆助◆单◆位◆            ※ ※   PSI留学生服务公司:www.psiservice.com ※ ※※※※※※※※※※※※※※※※※※※※※※※※※※※※※※※※※※※                  § 【卷首诗】            §  琉璃和冰的遥远关系                  § 张雪昆:琉璃和冰的遥远关系    §   ·张雪昆·                  §   【网讯】             §  时间比自来水还充足                  §  哗哗诉说如一个关不紧的水龙头 【牛肆】             §  风中摇曳着似花又似火的一种等待                  §  比等待更久的 包旭杰:孤独的老李        §  是晶莹的伫立 董剑华:倔强的老父亲       §  而轻如空气的丽质 Goodhelper:你为谁负责      §  仅需一声叹息                  §  便可吹送芬芳一飘千里 【丝露集】            §  春天的碎片在炉里                  §  朽木可以在炉中还原 尤其拉:短歌行          §  意味很深的绿 王 北:逃离           §  须根繁茂 司增顺:雨的畅想         §  无处不达                  §  在遥远的地方 【网里乾坤】           §  整个海都是镜子                  §  有个海底的灵魂 商 周:一桩有关转基因的学术公案 §  向冰山伸出手                  §  抓住某种物质 【网萃】             §  似云非云                  §  似玉非玉 陆思良:星海,星海(外一篇)   §  境界成型                  § 【网讯】∽∽∽∽∽∽∽∽∽∽∽∽∽∽∽∽∽∽∽∽∽∽∽∽∽∽∽∽∽∽∽ ◆          评选2017年新语丝科学精神奖启事 一、 该奖用于奖励在帮助中国公众理解科学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士。2013 年、2014年、2015年和2016年获奖者分别为何祚庥、饶毅、黄大昉、纪小龙。 二、 该奖奖给一个人,奖金一万美元(或等值人民币)。 三、 该奖由新语丝编辑部评选,择期颁发。欢迎各界人士提名候选人, 候选人名单和推荐理由请寄:xinyusi@yahoo.com。 【牛肆】∽∽∽∽∽∽∽∽∽∽∽∽∽∽∽∽∽∽∽∽∽∽∽∽∽∽∽∽∽∽∽ ◆             孤独的老李                ·包旭杰·    虽然已经入了夏季,但早上雨一下,空气仍旧显得很清冷。尤其是在这个高 原小城的广场,四周开阔,风吹过来,无物遮挡,仍然觉得有丝丝的寒意,偶尔 有几个人,也是缩紧了衣领,匆匆经过。   每到早饭过后这个点,老李都会让老伴推着自己出来,在广场旁的座椅上呆 很久。他饶有兴致地观察着周围的环境,看了前面建筑工地,又看下面涨水湍急 的河水,就是树枝上停只小雀,他也凝望许久。虽然周遭很熟,已经看了好几年, 看了很多很多遍,他还是乐此不疲地做着这件事。这个季节雨水多了,四周的山 已经彻底碧绿,迎面而来的空气潮湿而清新。   老李觉得过了个冬季,自己都有些发霉。住在楼上,几个月没有下楼,他觉 得有些喘不过气来。每次想下来透透气,总被子女和老伴儿阻止,“年龄大了, 就不要到处乱走”。生怕自己会摔着,给他们添加麻烦。他觉得这些劝阻是对而 无意义的,自己前年独自乘车时摔了腰,折腾了几个月。虽然觉得对,却又莫名 反感他们的说辞。看着子女吃了饭匆匆忙忙出门的身影,他就一肚子不舒服。   年纪大了,觉得跟子女没有了共同的话语。每次想跟他们说个事情,明显感 觉他们眼神里有应付的不耐烦,这样几次后,他便更不想说话了。一个人来广场 听听建筑工地的嘈杂声,也比在家里一个人面对着电视强。   从上个世纪50年代进了二郎山,到现在整整一个甲子了。那时候自己多年 轻啊,20出头正是意气风发的年龄,干什么活都是劲头特别足,似乎自己全身 有用不完的力气。现在年龄大了,身体弱了,一切都变得陌生。连自己的几个儿 孙也陌生——陌生他们的说话语气,陌生他们对待自己的态度,陌生孙儿看电视 发出的喧闹。陌生,一切都陌生。   人老了,难免会对以前的事情想得多一些。上次清明,他想起自己前妻了, 给子女提了去扫扫墓,拜祭一下,立刻便遭到大儿子的数落,这让他很不痛快。 不痛快的并不是没有到墓前去拜祭前妻,而是不痛快儿子对自己的态度。好像自 己年龄大了,神智不清,总要冒些不切实际、奇奇怪怪的想法,应该窝在屋里最 好。   太阳从云里钻了出来,照得广场一片明亮。地上的积水反射了阳光,一晃一 晃,有些刺眼。今天不是周末,广场上的人仍然很少,地上的水还没有干。现在 的地面都是贴的瓷砖,不渗水。看着地面的瓷砖,他想起自己以前修路的往事了。   他已经不记得自己修了多少路了,记不清那一年修了哪条路。从新都桥俄支 到道孚县,从甘孜县到石渠县,从炉霍县到色达县……那时候修路都是劳力为主, 肩挑背扛,逢水搭桥,遇山炸路,机械化操作很少,没有现在挖掘机、大卡车、 压路机一起操作的便利。   自己那时挑过多少方土、开过多少方石啊。他现在只记得那时候很开心—— 早上唱歌去上工,唱着歌下工,挑土在唱歌,搬石头在唱歌。做什么事情都是特 别开心。那时候双手特别有力,一钢钎下去,再大的石块也会撬动。他的肩膀特 别厚,挑土挑石都是一两百斤。他还记得以前队里开展劳动竞赛,自己轻轻松松 扛了二百斤麻包的风采,谁能想到自己一米五五的个头里竟然蕴藏着如此巨大的 能量。   修甘孜到新龙的路是那一年已经记不清了。老李摸了摸左边小腿,似乎哪里 还在疼痛,腿上就是那年修路时受伤的。他回忆起了自己因伤休息的时间,跟现 在太像了——整天躺着不能动,走路要人扶,有人照顾吃穿。但就是心里着急, 憋着一股劲总想出去。   到了正中午了,太阳有些大,照在自己的腿上的垫子上,有些烫烫的。他看 着掉在地上的毯子,往上拉了拉。   腿伤好了,自己也调整到新的工作岗位,到泸定养路段。虽然没有了修路时 候热火朝天的工作场面,没有挑土喊着劳动号子的激情,没有挥汗如雨的舒坦, 但也算是脱离了医院的“苦海”。他每天兴致勃勃地早起,然后跟伙伴收拾了工 具,沿着公路开展一天的劳作。   他忽然想起了自己工作时的搭档。那是个特别勤快的小伙子,说话嗓门很大, 语速快,动作麻利,很对自己的脾胃。每天两人一起上工、一起下工,关系特别 好。印象特别深的是他煮的饭。早起后,在蒸笼里放一笼馒头,蒸笼下面不全是 水,是切好的土豆、白菜、黄瓜等菜,等水烧开了,退了火就去上工。等下工回 来,馒头蒸好了,菜也炖得烂熟。想到两人一起狼吞虎咽的情景,他的口水似乎 也下来了。   多好的小伙子啊。   天有些闷热,似乎又要下雨。六月天,娃娃脸,太阳尚在雨就来。他眼皮有 些沉重。   “走吧,老头子。”老伴儿看见老李昏昏欲睡的样子说道。   他听见了老伴儿念叨,便说好。然后老伴儿就推着他的轮椅,慢慢朝着那个 楼顶的家走去了。 ◆            倔强的老父亲                ·董剑华·   “饭拿来了,趁热赶紧吃!”此刻,父亲正站在住院部大楼一个阳台前,手 指间夹着一根点燃的香烟,和几个年龄相仿的病友聊天。我的呼唤他似乎没听到。 我忙走上前,拉拉他的衣袖。他这才打住话头回过身来。听说带来晚饭,他直摆 手,“我在医院餐厅都吃过了。叫你别拿别拿嘛。快拿回去!”似乎我太不听话, 惹他生气了,他一脸的不悦。一扭头,他又接着话茬闲谝上了。   回到病房,我莫名的委屈,这可是妻子诚心诚意做好的饭菜啊。我不死心, 又来到阳台前。余晖中,父亲佝偻的身躯里迸发出一连串倔强的声音。“那您喝 点稀饭也成……要不,吃些菜吧……不会占肚子的……”众目睽睽下,我像是被 挂在那里,怯怯地寻求着台阶下。“我还能吃到肚子外面去?端回去。你咋就不 听话哩!”父亲梗着脖子说道。父亲何故如此倔强?一瞬间,我怀疑自己是不是 亲生的。   再次回到病房,我拿起饭盒,想去和父亲道别。可走了半截,听着老人们充 满激情地交谈,再不忍打搅,我转身离去。   记得那年住院大手术后,被病痛煎熬的父亲一直木然地躺在病床上,虚弱地 不想说一句话。不论我们弟兄说什么,他也不置可否。刚强有力的父亲怎么一下 子这样了呢?那时,我多么渴望他能大声说几句,哪怕是狠狠骂我的话,来证明 他不虚弱有底气,能度过难关。可今天,我曾苦苦哀求的“狠话”,却让我如此 伤心。   到家时,妻子还在收拾灶房。见我耷拉着脑袋,又看饭菜完好未动,也不敢 多问什么。我闷头吃下拿回的饭菜,便一屁股坐沙发上懒得起来。不知啥时天已 经全黑了。妻子走出灶房,猜出来个八九,便安慰我:对于上班人来说,很多时 候因赶时间,不得不在外面吃饭,忍受各种调味品地强刺激。一旦有条件、有节 假,都想着好好吃顿自家舒适饭。而父亲一辈子住在农村、吃在家里,也许一出 门,哪怕是住院,也会觉着吃食堂是换口味,想吃啥就买啥,挺自由,有新鲜感 云云。妻子的一通胡乱解释让我释怀了许多。可父亲去食堂净买些便宜的稀饭、 小菜、油饼吃,营养跟不上,不利于病情好转和身体康复啊。   于是,妻子提议,明天周末不上班,在家可以好好做些饭菜,给父亲送去。 她还要和我一同去劝说父亲。心里再憋屈,毕竟是老父亲啊,我能不同行吗?   还不到八点半,住院部楼道里已是一片静悄悄。父亲也已躺下但并未睡着。 借着外面的微光,我打开床头灯。父亲起身靠着床头坐定。他瘦削的面庞上颧骨 愈加凸出,眼眶格外宽大。妻子细声说:“明天周末,我们有时间做饭,您就别 去餐厅买饭了。一大早给您送排骨汤,中午吃混面片,晚上喝稀饭。行不?”父 亲始终微笑着在听,居然没有说一个不字。   第二天的三顿饭,父亲像个孩子一样,一直在专心等我来送。尽管一路上生 怕饭菜变凉我紧赶慢赶,跑出一身臭汗,但看他吃得很香,一点不剩,我的心花 灿然怒放。对于昨晚饭的一幕,我怯怯地问原因。父亲一边擦拭着嘴,一边悠悠 地说:“这回我病不重,能走能跑,就不想麻烦你们,影响你们工作,才不让你 送饭的……”   那次手术后,父亲就落下吃饭不顺畅的病根。为此断断续续住院好几回。每 次住院,我们或多或少都得请几天假来陪院。父亲每每很是不忍心,但病魔冷酷 无情,他有心无力啊。   最近,村里几个人相继患病去世,他们年龄都比父亲小。父亲心头压力很大, 老病根似乎一下子也加重了。也许是老年人对医院普遍都有种迷信,在母亲的哭 诉中,我们只好送父亲去住院。一番这检查那检查后,医生说只是些炎症,没有 新病情,打几天点滴就行。我们如释重负,父亲也一扫满脸的阴霾,高喉咙大嗓 门说起话来。昨晚,他能有如此气魄怼儿子、气走儿子,这股犟劲正是他身体良 好的印证,也恰恰是他疼爱孩子的别样表达。   父亲年事已高,自然规律下,身体大不如前。说话的声音弱了,脾气也小了。 如今,父亲能多给我发几次火,多犟上我几回,多怼我几次,已慢慢成为一种奢 侈的要求。我珍惜着这样的机会,盼望着父亲一直能高喉咙大嗓门冲我吼:“瓜 娃子,你气死我了!”多么希望这响彻云霄的亲切叫骂,永远,永远,不会消失。 ◆              你为谁负责               ·Goodhelper·   莫言先生获诺贝尔文学奖后说过一句话:“我只为两个人负责。一个是我生 的人,一个是生我的人。”这句话被许多人赞同转阅。莫言先生说的“负责”当 然被理解为发源于欧洲的“去给予或努力去做、去帮助”。西方文明在技术、创 造力和发挥人的力量方面都领先于世界。但正是西方的学者在比较不同文化时提 出,文化无优劣。   不同文化之间的各个方面的价值观都会有很大的差别。以自己文化的好恶标 榜自豪,大概是很愚昧无知的。因此西方的主流人士没有炫耀过自己信奉耶稣是 多么的优越多么的自豪。其他民族自然也不应该称自己的忠孝礼义为优良传统。 在一个封闭的文化圈内,人类都或希望、或强迫他们的后代以及所有个体传承本 文化的价值观。但是当面对世界各种不同文化时,就有了新的挑战。   美国的法律强调成年人的独立个体人格。美国唯一强制性的“负责” 就是 一个人对自己未成年的孩子。美国人在社交圈子里常常大谈自己的孩子,如何教 育他们、如何帮助他们、如何资助他们,而很少谈对父母或祖父母有什么“责任” 和“义务”,虽然他们很爱他们的长辈。如果一个人谈太多爹妈,反而会被人误 解为“长不大”。   这与有些其它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差异。在那些传统文化里,四五十岁的人进 了社交群就大谈自己多么地想念、多么地爱恋自己的妈妈,却常常羞于谈论如何 帮助自己的孩子,如何为孩子尽自己的义务。在现代的社会,这种对长辈的责任 感有时会带来一些麻烦和误解。比如在自己独生的孩子长大后,父母们有时会对 孩子们有过多的要求、有过多的心理纠缠,这会影响孩子的独立选择和独立追求。   两种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可能造就不同的社会人格。美国法律规范父母对未成 年子女的“单向责任”是基于“一个人应该对自己的决定负责”的信念上的。这 可能与西方现代的契约精神有关。一个正常的成年人签了合同,就有义务执行合 同,不管这个合同后来的结果如何。一个人决定生养孩子,他就要为孩子负责。 而传统文化里对父母的负责,则实际是为传统文化本身负责,因为一个人拥有父 母并不是他自己的选择。   很久以前美国有一个案子,一个孩子起诉他的父母未经他的同意把他生在这 个世界上,而又不能让他感到幸福。当时感觉这是一个近乎恶作剧的荒唐案例。 现在想来,对这个案子的判决其实是为社会设定一个道德和法律的基准。有了这 样一个判例,就使某些不善待孩子的父母失去了借口,使他们无法推卸抚养的责 任。   “我只为两个人负责。一个是我生的人,一个是生我的人。”并不说明莫言 先生人格的优越,只是反映了莫言先生是他本文化的儿子。 【丝露集】∽∽∽∽∽∽∽∽∽∽∽∽∽∽∽∽∽∽∽∽∽∽∽∽∽∽∽∽∽∽ ◆         短歌行          ·尤其拉· 1 我在为你唱一首热情的短歌 一瞬间,就唱完。为你 唱无数遍,直到歌喉鸦雀无声 2 生在南国的红豆,春来能发几枝呢 不如我的相思,四季结着果实 等着她来采收,装满她的篮子 3 终于回到了宁静,回到了单纯 那些荆棘丛退缩到一旁 我像一阵清风一样,弹奏着它们 4 忽然爱小鸟,而爱上森林 我是个木匠,却放下了斧子 抚摸掌上伤痕,想起挥舞斧子的岁月 5 你们在相互爱着,笑和泪都是好的 笑带着森林里,风来的欢欣 泪洗净了歌喉,发出鸟儿般的纯清 6 从成都,赶下午2点的汽车,去西藏 西藏的天空上飘着悠然的白云 失落时间,失去方位,在西藏高原上 7 我的生命就是这些汉字的蚁窝 风雨安然,有条条时光幽晦的小径 蚁窝岿然不动,多少年后,其上插满绿色的草茎 8 那个佝偻着背,坐在矮凳上的老婆婆 穿一身皂衣,眼神灰黄,浏览路上行人 一晃几十年,不觉妆了风景 9 那些风,那些阳光,那些风中的绿叶 我怎么就老是看不够呢?看不够 情人的发丝、酒窝、灵动的眼眸 10 持一点骄傲,带一份冷嘲 蹒跚一条灰色的小道 讨厌浓雾,犹如厌弃密布的广告 11 我的女友喜欢诗歌,喜欢优美的梦幻 那意境要沉着;喜欢健康明朗的音调 忧郁恰似秋冷风波,我就是那首诗歌 12 你们的浮躁不要向我扑来。黄河的浊浪 不要打湿我的鞋底。黄山的雾不要落在我的头顶 化作无形的风,度入虚空。微风般徐徐飘入 13 阳光中,我投下一抹影 存在可以这样清晰地证明 风,什么都别说!只管吹去 14 我遇见的那只老狐狸,溜出了寓言 后边跟着它的主人伊索,追了半天 狐狸说,快点追啊,光用嘴瞎编是没用的 15 读着《鲁拜集》,感觉到我的融化 青发如败颓的秋草,面容似湿滑的泥巴 骨骼发出枯枝的呜鸣,时光却伴舞不停 ◆               逃离                ·王 北·   如果要我从认识的人里面,要找一个最宅心仁厚的出来,那就非老郭莫属了。   老郭是个精瘦的高个儿。怎么个瘦法呢?他坐不住。还没坐一会儿,就开始 南摇北晃;再过一会儿,就蓦地站起来,斜靠在墙上,或者在屋子里四下走几步。 小儿多动症是不会拖延到这么大年纪的,我疑心是因为他太瘦,倘若坐久了,会 被板凳硌得骨头疼。他高个儿腿长,而且步子迈得又快,于是行走如风。我走路 是算不上慢的,因此有不少一起走路的人抱怨我走得太快——跟紧了累得很,跟 不紧就走散了。然而,每次和老郭同路,我都绷得腿疼——那不是走路,是赶路, 就像太阳马上要下山了,而我们定要赶在太阳下山之前到南半球捉一只企鹅。   有人说,我们看一个人的交友,就可以见到这个人为人怎样。于是,大家纷 纷高捧自己的伙伴,其实是为了不着痕迹地自夸。然而,用这个套路的人多了, 大家心里也就有了谱,所谓不着痕迹也就有了痕迹。我对此道虽不大熟练,但也 略知一二,于是也要通过夸老郭来夸自己了。老郭为人宽和有礼,不吝分享,喜 欢学新,知道的东西不少,很有点渊博的意思。此外,对朋友来说,他还有一个 优点,就是很靠得住,诚实而且守信。据说山东人爱说大话是出了名的,然而这 个名号却无论如何都不能安在他的头上。我虽然不如他,但作为他的老友,常受 熏陶,想必也不差——喏,这就是借人夸己的技术,我勉强会用。   但有一点,我必须得承认和说明,那就是我这人无论如何是算不上宽和。不 但不宽和,实在苛刻得很。即使我自己想粉饰这一点,那也是有如芒刺,遮蔽不 住的。因此,索性就不为自己隐讳了,何况我又并非尊者。   而就是老郭这么一个宽和的人,近来却遇到了一件很不和谐的事,让他经受 了一些沮丧,我听了则是不平。不平则鸣,他既不鸣,我就要鸣。   老郭要搬家了,然而眼下租住的房子还没有到期。于是房东提出,老郭可以 走,但要先把下一个房客找好,才能如数取回预交的房费。老郭觉得在理——是 自己要提前搬走的,房东不应该吃亏嘛。于是,老郭勤恳地在网上四下张贴了出 租告示。房子位置不错,价钱也合适,很快就有人来问了。   中介的消息是最灵通的,立刻就看到了告示,很快就带了一个租客来——这 个租客,我们姑且称其为某甲吧。某甲自称生意人,是有固定的摊位贩货的。虽 然不知物美不美价廉不廉,但她可是“生意人”,而生意人有钱,那几乎是肯定 的。所以你看,她不惜中介费,四处找物美价廉的房屋租住。我这工人阶级立刻 就自愧不如了:我租过很多房屋,然而只有一次是通过中介,而且中介费还打了 大折扣。某甲跟中介来到以后,南看北看,问东问西,要了房东的电话,然后离 开了,可是并没有定下租还是不租。   富贵的鸟能买通别人把虫送到自己嘴边,而勤快的鸟可以自己捉虫下嘴。第 二个来看房的人就是这么个勤快人——这个租客,我们姑且称其为某乙吧。他不 通过中介,而是亲自上阵,于是先省了一笔中介费。某乙语气和善,自称孩子在 附近上学,上有老下有小,中间还有老婆在,总之生活很是不容易云云。在房中 南看北看,问东问西,然后说要回家商量一二,也没有定下租还是不租。   虽然只有看客,但看客都是潜在的顾客,因此老郭心里还是挺高兴的,料想 房子很快就要租出去——于房东于他自己,都不错的。   到底是便宜的好房子,很快就有第三个人来看房——这个租客,我们姑且称 其为某丙吧。老郭说了地址,某丙乘车赶来。至于她是什么来路,我们无从得知 ——而且可能永远不能知晓了。因为,某甲恰在此时打来电话,说已经给中介交 了定金,定下了房子,并且房东也已经知道。   这本是好消息,房子租出去了,预交的房费可以如数取回了!可老郭顾不得 高兴,而是停下厨房的做饭,立刻给某丙去电话,以免某丙空跑一趟。然而,已 经在路上的某丙却气恼万分——还没到手的鸭子,竟然不肯等她,先一步飞走了, 这是何等地藐视她!她既不能把鸭子捉来审问,于是转而对老郭质问,辱骂,喋 喋不休——电话这头的老郭莫名其妙,却也同情某丙的遭遇——毕竟,人活于世, 都不容易。于是他好言劝解,岂料某丙竟变本加厉,质问道:“你是不是故意耍 我?!”这质问也是难免的,因为或许竟有人闲极无聊,专门四处张贴告示,诱 使别人疲于奔命的——古时不就有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么?可是老郭毕竟不是幽王。 又或许,有美女蛇专引秀才,诱而食之——可美女蛇万不会留下自己的电话和地 址的,否则道长定会循迹捉来杀了。可见,老郭并不可疑,某丙只是心有莫名怒 火,借题发挥而已,或者我们揣测一下——亲眼见到的便宜被别人捷足占去,倍 加懊丧。毕竟有一类人,倘若不能占尽眼前的便宜,那简直是生不如死的。不知 多久,老郭终于忍不住某丙的语无伦次,挂断了电话。换了我,即使不诱食、不 回骂,也早已挂断,将其拉入黑名单了。然而老郭并没有拉黑她,只是带着一肚 子气回厨房继续做饭。不料,这时某丙的电话又打了回来,老郭没有听见,可郭 夫人恰好回来,于是接起来听了。自然,某丙又是一通质问,辱骂,喋喋不休。 郭夫人涵养比老郭还好,也只是听完、没有回敬,可心中郁结也更盛。起初老郭 在厨房没听见,后来才知道这一节,于是出离愤怒了,然而也并没有杀某丙一个 回马枪。等老郭做完饭,夫妇两人相对叹息,郁郁良久,饭自然是无心下咽的了。   事情本该结束了。   然而,事情还没有结束。   某乙回家商议一番,觉得这房屋的确物美价廉,于是也兴冲冲来定约。然而, 一房毕竟不能两租,于是某乙有些失望,而且不甘,又大诉其苦,无非上有老、 下有小、中间有老婆,然而最要紧的还是小儿要在附近读书。总而言之,自己是 最有资格住在这里的。老郭心软,于是让某乙问问房东,看看事情还有没有转机。 虽然没有亲耳听见,但可以想见,某乙对房东自然也是大诉其苦。然而出我们意 料的是,某乙自称是老郭的“朋友”,大约是借此向房东证明自己租房的资格吧。 无论如何,房东经受不住某乙的一番游说,于是让某乙与某甲联系,倘某乙能说 服某甲,那房东自然是不会介意先来后到的。于是乎,某乙又向某甲大诉其苦, 上有老、下有小……   游说很快有了结果,但这结果又出离我们的想象了。某乙对某甲承诺,倘某 甲肯让位,某乙愿意补偿某甲交给中介的定金。这样,大家都不受损失。然而, 不知怎的,不等某乙赔偿,某甲竟设法先让中介退还了她的定金——我们虽然无 法可想,但某甲毕竟是“生意人”,善于此道的。于是,局面改成某甲联合中介 向某乙追讨损失了。但是狮子大开口,这损失竟然二十倍于定金,某乙大吃一惊, 然后一改和气的作风,不仅不再低眉顺目地诉苦,还反唇相讥——这忽然又让我 想起一些旧事,荆轲刺秦、越王勾践者流,可见中华文化还是很有传承的。于是, 两下大吵不休。某甲和中介受了某乙这一气,转而迁怒于老郭,径自来上门“闹 访”——自然,某乙对他们也自称是老郭的“朋友”,朋友代人受过,岂非天经 地义?幸而老郭出差在外,郭夫人也不在家,否则以夫妇二人的宽和,定然要再 吃些亏的,至少要受些骚扰和唇枪舌剑。然而,闹访不成的某甲并不甘心,又在 电话里教育起老郭来,很是说了些“老娘是生意人,有钱,不与你们工人阶级一 般见识”之类的话,发泄了心中的不满,收获了优越感,然后才满意地罢手了。   事情总算要结束了。   然而,事情还是没有结束。   某乙对老郭说,经此一役,他“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他决定不租这处 房了。   老郭先是错愕,继而愤怒,最后认清了局面:炙手可热的房屋成了烫手的山 芋,到如今还是在他手里。忽然想到一事,愈发苦笑:某乙曾再三自称是老郭的 朋友,这可真把朋友当朋友。   房东很快也知道了这个局面。然而,房东毕竟并没有损失什么,因为老郭日 复一日交着房租呢。终于,房东感于老郭的宅心仁厚和世态炎凉,于是善意地提 出:罢了,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也不全怪你,你还是走吧,我把你预交的房费退 给你。只不过,你只拿回整数就好,尾数就别介怀了。   老郭默然同意。和郭夫人收拾好了行囊,准备离开。   房屋毕竟抢手,很快就又租了出去。   事情终于要结束了。   然而,事情还是没有结束。   新的租客,竟是某乙。   老郭本就无心恋战,此刻更是只想逃离。 ◆             雨的畅想           ·司增顺·   又开始下雨了呢,我很想把脑海里面的一些画面写下来,但是又很怕漏掉什 么,把原本心里面完美的一些回忆写得残破不堪,如果我会画画,我也想把它们 画出来,但还是很怕画不出心里面那股味道,要是我会作曲,我也想把那时的情 景编成一首曲子,到时候那曲子会不会让人联想的跑了题呢?然而,我最害怕的 还是当我还在为生活奔波的时候,曾经的一些感觉越来越淡以至于再也想不起来, 所以我还是决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写下来。   下雨的时候,尤其是晚上下雨的时候,我总会一个人躲在屋子里,关上灯, 去听外面哗哗的下雨声,雨水不计成本的从天上来到人间,使劲的冲刷着这个躁 动的世界,心里面的灰尘也仿佛被冲刷得一干二净,只剩下淡淡的忧思,这时候 灵魂也开始不自觉地在时空中穿梭,漫无目的地在雨中回味。   大约还是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吧,说是二年级,其实我已经完全记不清了。那 时的雨中,只剩一下一张张脸庞,脸庞中的我,如今也不过只剩下藏在脑海深处 的一丝感觉。记得,我家附近有一户人家常年在外面,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回家一 趟,庭院中有几棵高粱谷子,高高的,有穗,露出了墙头,下雨的时候,和几个 小伙伴闲来无事便打起了那几棵高粱谷子的主意,说到底还是因为嘴馋,高粱谷 子刚长大的时候,细细长长的谷杆咬一口甜滋滋的,解了没有甘蔗吃的苦恼。于 是我们几个调皮的小孩子便踩着着墙外的砖头翻墙爬了进去,想着反正到年头这 几棵成不了气候的高粱谷子也烂的烂枯的枯了,干脆折断成一节一节的样子带了 出去。不管怎么说,这几根零食来的不是怎么光彩,于是我们跑到夏天压麦子打 场的场园中来,那里有秋后玉米杆子堆成的柴堆,也有小麦打场后留下的高高的 麦垛,这里面经常可以见到一个个的洞,不用说是村里小孩子们的杰作。我们几 个人找了一个玉米杆堆成的洞穴钻了进去,开始品尝胜利的果实。雨水密密麻麻 的下着,这个世界崭新崭新的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就像是洞口的鼹鼠,充满好 奇的望着这个湿漉漉的世界,路上有骑自行车经过的路人,场园中有到处找食物 的麻雀,任谁也不会注意到我们的存在。   有时下雨在家里面会闷得慌,于是跑出去呼朋引伴的聚在一起打牌,常常六 七个人聚在一家人的瓦檐下,你吆我喝的一起打牌聊天,一打就是一个上午或者 下午。上午打完牌,到回家吃饭的点了,才有点兴尽晚回舟的意思,于是纷纷约 好下午继续决战,这才鸟兽散的向着各家方向走去。不及百米远的路,刚出这家 人的大门,就已经望见自家的后墙了。下着蒙蒙细雨的中午,空气中尽是饭香, 坑坑洼洼的村子中间大路上,荡漾着一圈圈的小涟漪,不时会看到油滴在水面上 一圈圈的彩带,让人误以为是天上的彩虹掉在了地上。有时故意踩上几个水湾, 也只是想看到水花四溅的样子。走不上几步,就看到自家院子里的烟囱了,灰蒙 蒙的一口口的吐着烟,就像是一个老农民在抽着香喷喷的烟袋。隔着院墙,我听 见院子里哥哥又开始吹起他那响亮的口哨,我甚至能猜到他正悠闲地散着步在等 着开饭。爷和娘嘟嘟囔囔的说着我还在外面玩,不知道回家吃饭,我听见洗好的 菜放进油锅时滋啦啦的声音,于是加快步伐向家里走去。五六十年了的土坯老饭 屋,静卧在雨中,屋顶上黑乎乎的秸秆上有的地方盖着几块石棉瓦,像是打了几 块大补丁。烟囱仿佛喘不过气来,土坯屋的木格子窗户也跟着一口口的往外吐。 木格子窗户上挂着的那几把镰刀和草绳,仿佛从老土坯诞生就挂在那里,一直还 在那儿。我打声招呼跑进屋子里打开电视百无聊赖的来回播那两三个台,然后又 跑回土坯屋里,看灶前的老爹把菜炒得怎么样了,就这样来来回回的按耐着饭香 对我的挑逗。老爹偶尔用筷子把菜翻来翻去,然后夹一筷子尝一下,这时我总耐 不住一连问上几句“好了没?好了没?”然后就看老爹尝完后徐徐的盖上锅盖说, “快了,快了”,如此几回搞得我实在忍不住,就围在老爹身边等他再要尝一下 的时候说“我来尝,我来尝”,直到老爹夹给我一筷子,我才心满意足的跑回去 看电视。   记忆中已经数不清有多少个这样的中午了,有时候回到家会看到老娘在烙馅 饼,已经在烙了,还慈祥的问上我一句,中午烙馅饼吃好不好,然后我就心满意 足的说好好好。有时中午会吃水饺,在饺子开锅时总会由老娘先尝第一个,试试 熟了没有。只见她掀开锅盖,饺子像着急了要跳出来一样一个个争先恐后的浮了 起来,老娘用长柄的勺子轻轻地翻啊翻,然后就舀了一个出来,有时没带筷子在 身边,就干脆用那细长干了的麦秆直接插起来或者当筷子拨着吃,那麦秆啊,我 也从来没有觉的不干净,总觉的里面透着一股农村人的气息,真是朴实呀!见她 吃了起来,这个时候我最难受了,我多想尝一下啊,不停的问“熟了没,熟了 没”,不一会儿就心满意足的端起一碗碗的水饺回北屋了。   晚上睡觉的时候下雨又是另一个样子了。刚刚入秋的时候,天气到了晚上已 经开始凉爽爽的了,也不像仲夏时老是有一层薄汗,身上开始变得溜溜的清爽。 晚上睡觉虽然还是凉席,但总归要盖一条老毛毯了。外面的雨淅淅沥沥的来,这 个时候,睡意也被赶走了,我总是有一种时刻待命的感觉,就像是等待一个重要 人物的到来。农村的夜晚,来得特别的早,八九点的样子,村民就关灯睡觉了。 偶然听见几声不着边际的狗吠,像是要凸显一下自己在这个静夜里的存在,立刻 招来别人家困倦的土狗愤怒的咆哮。还有几公里外国道上像是另一个世界传来的 汽车的呼啸,那里像是有一群忙碌着擦肩而过的幽魂,总让我不禁把毯子裹得更 紧一些。有时会听见田野里爬行而过的火车声,“当当当……荡荡荡……”的碾 过一根根的铁轨,声音很远又很近。这么静的夜晚,不管怎么说都像是特意给晚 上的雨准备的。雨来的时候,就会听见各种各样的敲打声。院子里的两个梧桐树, 高大魁梧,就像一把大伞遮住了大半的院子,雨水啪啪啪的打在梧桐叶子上,真 是应了那句“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啊!院子里的水瓮,早就提前给用一块铁 皮盖上了,雨水仿佛不甘心被铁皮挡住了,不住的敲打着,断断续续密密麻麻, 奈何急雨总是那么一阵,很快就淅淅沥沥不紧不慢了。铁皮水桶,是天生的乐手, 从梧桐叶上汇聚的大雨滴,高高的落下来炸开在铁桶上,“咚,咚,咚,咚”, 不急不慢,应着墙上老挂钟的钟摆。梧桐叶上滑落的大雨滴,有时也会像跳水运 动员一样,高高的跳进装满水的水桶里、院中涨满水的小坑里,圆润的大水珠自 由落体的高高落下,在接触到水面时,迅速的融入其中,溅起一团水花,发出圆 润饱满的声音,我很享受那圆润饱满的水声,仿佛水滴落进的是我心里,而我的 灵魂就被那声音浸润的圆润而饱满。那下雨的夜,仿佛很悠远,很悠远,悠悠荡 荡的一直延伸到我的梦里。   后记:曾经我有很多这么静默的时刻,那一刻我不再是我,而是这个天地的 孩子,我在听着自然母亲细腻温柔的呢喃。那一刻我没有理想,没有目标,没有 痛苦,没有快乐,只是安静的等待着细雨亲吻我的脸庞。长大后很久没有机会感 受到那些曾经在家有过的感觉。去年春节回家的时候,我去找一个小时候的同伴 玩,聊到九点多钟的样子,怕母亲担心就告别朋友回家了。走出朋友的家门,外 面已经下起了小雪。我的心一下子变得像这乡村的夜一样安静,我静静地一个人 走在回家的路上,整个世界都飘舞着细沙一样的雪粒,我仿佛听见了儿时饿坏了 的桑蚕小口小口啮噬着桑叶的声音,“沙沙沙沙……”,如今整个世界都是“沙 沙沙沙……”的声音,我一下子陶醉其中,不自己觉的放慢了回家的脚步。薄薄 的一层细雪,像月光洒满大地,又像薄纱盖在了这个熟睡的小村庄上,我一个人 静悄悄的走在路上,害怕惊醒谁家襁褓中的婴孩,又仿佛走在另一个世界中,深 吸两口冰凉的空气,从心底到发梢都沾满了薄沙一样的雪花。回到家中,父母已 经睡着了,迷糊中叫我快点上床睡觉。我应了一声,实在忍不下那外面下雪的夜, 假装要上厕所又走回院子中来。两棵老梧桐光秃秃的默立在院子里,仿佛在一起 回忆,又仿佛在一起享受这下雪的夜。我抬头仰望天空,灰蒙蒙的没有边际,就 像是世界诞生之初。透过房间泻出来的丝丝光线,我清楚的看到了眼前飞舞的雪 粒,他们仿佛在匆匆忙忙的赶路,把天国的讯息带到了人间。 【网里乾坤】∽∽∽∽∽∽∽∽∽∽∽∽∽∽∽∽∽∽∽∽∽∽∽∽∽∽∽∽∽ ◆          一桩有关转基因的学术公案               ·商 周·   一切都要从一张照片说起。   这张照片来自二〇一二年十一月份在《食品与化学毒理学(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杂志上由法国卡昂(Caen)大学分子生物学家塞拉里 尼(Séralini)教授带领的科研小组发表的一篇学术论文。这篇学术论文的题 目是:《草甘膦除草剂和转基因玉米的长期毒性的研究》。照片中展示的是患有 乳腺瘤的雌性大鼠,这一点大家应该一样就能从皮肤上鼓起的巨大的包上看的出 来。那么得了乳腺瘤的是哪些可怜的大鼠呢?作者在图片的下方用字母做了注解, GMO指的是吃了转基因玉米的,GMO+R 是吃了施加有草甘膦除草剂(以下简称除草 剂)的转基因玉米的,而R指的是喝了一定浓度的除草剂的。   所以,这张照片给大众显示的就是:吃了转基因玉米或除草剂的大鼠得乳腺 瘤了。   这也是作者的意思。早在当年的9月18日,文章刚刚在《食品与化学毒理学》 杂志网页上提前发表的当天,塞拉里尼就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向部分媒体公布了这 一研究结果。之后的几天,这张图片在大众媒体和网络上得到了大量的流传,向 大众传递着一个转基因致癌的信息。比如,法国《新观察家(Le Nouvel Observateur)》杂志就以封面故事的的形式发表了《是的,转基因食品有毒》 的文章。媒体的宣传和和大众的关心让本来在转基因问题上就比较谨慎和保守的 欧洲政府迅速做出了反应。法国时任总理让-马克·埃罗表示,如果这一结果被 证明是真的那么政府将在全欧洲范围内禁止该转基因玉米;欧盟也立即指令下属 的欧洲食品安全局对这项研究进行评估;欧盟之外的俄罗斯则干脆直接暂停这个 来自美国孟山都公司的转基因玉米。而远在非洲的肯尼亚,则在两个月后出台了 禁止一切转基因农作物的规定,缘由也是因为这篇论文、这张图片。   如今,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快五年,在学术界基本上也有了这项研究的结论不 成立的定论,但这张照片作为转基因食品有害的证据还在大众中流传。所以,依 然有必要回顾一下这桩学术公案,也科普一下为什么那篇文章的结论不成立的理 由。   那张流传甚广的照片只是塞拉里尼的研究里的其中一个图的一部分,因为直 观和能吸引眼球而被重点突出了出来。一个受过基本生命科学训练的科研人员在 看了这张图片之后,第一个会问的问题是:对照呢?是啊,既然这项研究要给大 家传递一个吃了转基因玉米容易得乳腺瘤的信息,那么这个“容易”是相对于什 么而言得出来的呢?换句话说,那个“不容易”得乳腺瘤的大鼠吃的是什么呢? 《食品与化学毒理学》作为正规的学术刊物,当然不会发表一项连对照都没有的 研究。所以,我们先要去认真看看那篇论文,虽然读学术论文对大众来说是一个 艰难又枯燥的事情。   先看看这项实验的设计。塞拉里尼等人的研究是这样设计的,他们用了200 只Sprague Dawley大鼠(以下简称SD大鼠)来做这个实验。其中100只雄性SD大 鼠被随机分成了10组(每组10只)。对照组SD大鼠喂的是掺有33%的非转基因的 玉米的正常大鼠饲料。剩下的九组为实验组,其中三组喂养转基因玉米(分别掺 有11%, 22%, 33%的转基因玉米的正常大鼠饲料),另外三组喂养用过草甘膦除 草剂的转基因玉米(分别掺有11%, 22%, 33%的用过草甘膦除草剂的转基因玉米 的正常大鼠饲料),最后三组喂养对照组一样的非转基因玉米饲料但在饮水里加 入了三个不同浓度的草甘膦除草剂。和雄鼠一样,另外100只雌性大鼠也常用了 同样的分组来进行实验。在这个实验里,为了保证小鼠的饮食量和生活空间的一 致性,所有大鼠都是两只一笼地进行饲养。整个实验耗时两年,这是一个规模不 小的动物实验。   要看懂这个实验设计,先要介绍一下转基因玉米和除草剂。这项研究里用的 转基因玉米是来自美国孟山都公司的NK603品系,是一个带有抗除草剂基因的转 基因品系。所以,在栽培这种转基因玉米的时候,使用除草剂不会影响玉米的生 长,从而节省劳力和成本,提高种植效率。但是,这一转基因作物的栽培让大家 有两个关于食品安全上的疑问。一是这个食用转基因玉米本身安全吗?二是除草 剂在玉米中的残留会不会危害健康?塞拉里尼的研究就是为了探讨这两个问题的, 所以他们的实验里除了有喂养转基因玉米的,也有饮水里有除草剂的,还有喂养 用过除草剂的转基因玉米的不同实验组。   多达10组不同喂养方式、研究雌雄两个性别的大鼠、同时探讨草甘膦除草剂 的和转基因玉米的安全性,让这个实验看上去设计得不错。但这个不错只是看上 去而已,那么它的问题在哪里呢?简单地说是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对照的设置, 第二个是实验动物的数目。   科学实验都需要合适的对照,因为对照能告诉你实验结果意味着什么。举个 简单的例子,假设给一些小鼠喂苹果,然后这些小鼠得了胃病。从这个实验里, 我们可以得出吃苹果让小鼠的胃病的结论吗?答案是不能,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些 小鼠如果没有吃苹果是不是也会得胃病。所以如果我们想要判断吃苹果是否会导 致小鼠得胃病,我们就需要把小鼠分成两组,一组喂苹果,一组不喂苹果。如果 只有喂苹果的那组小鼠得病,我们才可以下结论说是吃苹果让小鼠得胃病了。上 面那个不喂苹果的那组就是对照组,它和实验组的唯一区别就是是否吃苹果。   解释完了什么是对照,现在回到塞拉里尼的实验上来,看看它的对照组是否 设计得合理。在这个实验里,对照组大鼠喂的是含有33%非转基因玉米的大鼠饲 料,也就是说大鼠的食物里有33%的非转基因玉米和67%的正常饲料。那么这个对 照组对于喂养33%的转基因玉米的大鼠饲料的实验组来说是合适的对照,因为这 个实验组的食品里含有33%的转基因玉米和67%的正常饲料,他和对照组唯一的区 别是33%的玉米是否是转基因。对于饮水中含有不同剂量的除草剂的三个实验组 来说,这个对照组也是合格的,因为他们的饲料一样(都是含33%非转基因玉米 的正常饲料),区别是饮水中是否含有除草剂。但是,对于喂养含有11%转基因 玉米的大鼠饲料的实验组,这个对照是否合格就是个问题了。具体来说需要看这 个含11%的转基因玉米是如何配的了。如果是含有11%的转基因玉米和89%的正常 饲料,那么这个对照就不合格。因为,它们之间的区别不仅是在是否有转基因玉 米上,也在玉米在食物中所占的比例上(33%和11%),还在正常饲料在食物中所 占的比例上(67% 和89%)。所以,当这两组小鼠在一些症状上有区别的时候, 我们不能推断出这个区别是由哪个因素导致的。同理,这个对照组对于喂养含有 22%转基因玉米的大鼠饲料的实验组也可能不合适。   除了实验对照可能有问题外,另外一个肯定有问题的是所使用大鼠的数目。 一般来说,出于保护动物的要求,我们需要尽量使用少的动物数量来开展实验。 但是,另一方面,根据实验目的的要求,每个实验会有一个最低的实验数目要求, 以保证得出有说服力的数据。比如说,一般的90天的毒理试验,每个实验组需要 至少10只动物;而关于肿瘤的实验,每组的动物数目则需要至少50只。而在这一 项实验里,作者只使用了10只SD大鼠。所以,这个较小的动物数量,很难帮助作 者研究出转基因食品和肿瘤的关联。   讲完了实验设计,接下来我们还是看这项研究的实验结果。   文章的结果部分先显示的是大鼠的死亡情况,主要关注的是非正常死亡的情 况,研究转基因玉米和除草剂是否会导致大鼠的非正常死亡。作者用对照组雄鼠 和雌鼠的分别平均年龄为界,小于平均年龄的死亡被定义为非正常死亡。那么, 结果是什么样的呢? 在对照组的雄鼠里,30%的大鼠非正常死亡(10只里面有三 只),而其它九个实验组的雄鼠非正常死亡率则在10%(包括喂养22%含量的转基 因玉米组,喂养33%含量的转基因玉米组和饮用高浓度的除草剂的实验组)到50% (包括喂养11%含量的转基因玉米组,喂养22%含量的施加过除草剂的转基因玉米 组)之间。雌性大鼠的非正常死亡情况和雄性大鼠有些不同。对照组中有20%的 大鼠非正常死亡(10只里面有两只),而其它九个实验组的雌鼠非正常死亡率则 在30%(比如喂养11%含量的转基因玉米组)到70%(喂养22%含量的施加过除草剂 的转基因玉米组)。   对于这一结果,作者在论文里是这样描述的:“对照组里雄性和雌性大鼠的 非正常死亡率分别是30%和20%,而一数据在一些喂养转基因玉米的实验组里却达 到了50%和70%。”这一描述看上去是正确的,的确,部分实验组的非正常死亡率 达到了50%和70%。但这一描述看上去说的是事实,但却存在一个大问题,这个问 题就是没有进行科学统计分析。   在科学上研究里,要比较两组之间是否由显著的差异,需要进行统计分析, 来检验这种差异不是随机发生的,而真正是两组之间的差异。那么什么是随机发 生导致的差异呢?举个例子吧,假定我们要调查一下湖北省成年人中文盲的比例。 这个比例是一个确定的数值,就是成年人文盲的数量除以总成年人口的数量,假 设这个数字是20%。如果这一项调查因为人力物力的限制,我们只能随机抽查100 个成年人。那么在这随机抽查的100个湖北省成年人中文盲的比例可能是20%、也 可能是35%、或者可能是5%,这些差异就是随机抽查导致的。如果你做很多次这 样的随机抽查,就会发现这种抽查得出来的值是有一定的分布规律的。这个规律 就是离真正的那个数值(20%)越近的值(比如21%或19%)出现得多,而离真正 的那个数值越远的值(比如35%或5%)出现得就越少。   好了,继续说为什么要统计分析。假设我们随机抽查100个湖北省成年人得 出文盲率是25%,而同时随机抽查100个河南省成年人得出的文盲率是20%。那么, 接下来问题是,我们能从这个抽查里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呢?通过这个抽查, 我们可以说湖北省的文盲率比河南省高吗?因为上面提到的随机抽查可能带来的 差异,我们在下结论之前就要谨慎了。所以,要通过这两个每个省各100个人的 随机调查的结果来比较两个省的文盲率的差异,我们就需要进行统计分析。利用 统计软件,我们可以比较两组数据,并得出一个P值。这个P值代表的是这个差异 是随机差异的概率。所以,P值越小,说明这个差异是随机发生导致的可能性就 越小,而反映真实差距的可能性就越大。一般而言,如果P值小于0.05,也就是 说这个差异是随机导致的概率小于百分之五,那么从科学统计上来说这个差异是 显著的。也就是说,P值为0.05,是统计学上判断差异是否显著的一道红线。   现在回到塞拉里尼的研究的结果上来,在图一里显示的非正常死亡率上。对 照组和实验阻差异最大的出现在雌性大鼠对照组(20%,10只里有两只)和喂养 22%含量的施加过除草剂的转基因玉米组(70%,10只里面有7只)。20%和70% 看上去是一个很大的差异,但如果用合适的统计学软件来分析(Fisher精确检 验)这一差异,它是否达到了显著的水平呢?答案是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因为P 值是0.06,大于0.05这一红线。大概,这也是作者在文章里不提统计结果的理 由。   读到这里,有些读者可能要问了:70%比20%,3.5倍的差别,为什么还不显 著呢?答案是标本的数量太小,每组只有10只大鼠。如果每组有20只大鼠,而且 比例还是70%和20%,那么就肯定显著了。或许还有读者会问,P值为0.06和0.05 不就是说明这个差异是随机导致的概率分别为6%和5%吗,它们之间为什么就有那 么大的分别?这是一个好问题。一方面,因为上面提到的,5%是科学上认定是否 显著的一道红线,只有低于5%才能被称为显著。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有 很大的区别。但另一方面,6%和5%之间的区别的确又不大,因为如果一个P值为 0.06的差异在增加标本数量后还是有同样的趋势,那么它的P值就会变小,从而 显著。所以,当一个科学家观察到一个P值为0.06的差异并认为这一差异有生物 学意义,他一般会增加样本的数量去重复实验来再次检查这个差异是否能到达显 著的水平。最后,更重要的是,无论是0.05还是0.06 的P值、显著还是近似显 著,一篇研究很难给一个问题下定论。只有当这个结论被不同的研究都证明了, 才能真正地被科学界接受为定论。   接下来是文章结果的第二部分,也是这篇论文的核心部分,就是肿瘤在这些 大鼠中的发生情况。大鼠的肿瘤的检测,作者使用了两种方法。一种是当大鼠还 活着的时候用手去感触的方法,来检测可以感触到的大的肿瘤。另外一种就是当 大鼠死亡后,解剖尸体详细检查身体里的肿瘤发生情况。这些结果在文章的图二 里显示了出来。   先说手能感触得到的肿瘤的发生情况,这类肿瘤一般发生在皮肤上,体内较 大的瘤和雌性的乳腺瘤也能被触摸得到。作者在文章里这样描述:“到第二十四 个月,30%的对照雌性小鼠患有可以触摸到的大肿瘤 (主要是乳腺腺瘤),而在 实验组这一数字是在50%到80%之间。而雄性大鼠这样大的可触摸的肿瘤的发生率 只有雌性大鼠的五分之一左右 (大约6%),而实验组雄性大鼠的这类肿瘤的发生 率的平均值是对照组的两倍。”再看小鼠死亡后解剖学检测的肿瘤发生情况,作 者用了一句很简短的话进行描述:“当最后把那些内脏器官里不可触摸感知的肿 瘤也加入计算,得到的总的肿瘤的数目在对照组和实验组间没有什么区别。”这 一点可以从文章的图二里反映出来。   看到这里便看得出来,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是:实验组是比对照组要更容易得 可以触觉感知到的肿瘤。但同样是统计的问题,这些可触觉感知的肿瘤的发生率 在实验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别是显著的吗?作者没有说明,如果用统计软件来替作 者做这个统计,便会发现这些差异还是不显著的。也就是说,实验组是比对照组 要更容易得可以触觉感知到的肿瘤这一结论是不成立的。另外,既然可触觉感知 的肿瘤的发生率在实验组高于对照组,而总的肿瘤数上却没有区别,那说明在体 内的不可触觉感知的肿瘤数目在实验组比对照组反而低了。而对于这一点,作者 却没有提出来。   作者接下来给读者呈现的结果集中到那几类在实验组比对照组看上去多发的 肿瘤上,包括雄性大鼠的肝、消化道和肾里的肿瘤,以及雌性小鼠的乳腺和垂体 的肿瘤。文章的表二列出了这些这些肿瘤在各组小鼠里的发生情况,包括瘤的数 目和携带肿瘤小鼠的数目。再一次,作者没有做统计分析来看看这些差异是否显 著。而是在文章里进行了这样的文字描述:“在雌性大鼠里,垂体瘤大多数的实 验组中的数量是在对照组中的两倍左右。而在雄性大鼠中,实验组中肝上的肿瘤 的数量是对照组的2.5到5.5倍不等。”这种以“倍数”来描述结果的方式,给人 印象很深刻,但在没有进行统计分析的情况下使用这种描述不仅不严谨,更有误 导之嫌。   更有误导之嫌的是这篇文章的图三,也就是含有上面那幅大鼠肿瘤照片的图。 作者想用这一个图来展示一些有代表性的肿瘤的照片。说这个照片有误导之嫌, 是因为这些照片病没有代表性。那么,什么照片才算有代表性呢?因为一般来说, 一个实验组只会用一张照片来代表,所以有代表性的照片必须是能反映这个实验 组真实情况的。另外,如果要用代表性的照片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前提 必须是这两个组间有显著性的差异。让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个图 尤其是其中的上 面那个大鼠乳腺瘤的图。作者只显示了喂养了转基因玉米、施加过除草剂的转基 因玉米和除草剂的三组的大鼠照片,而没有呈现对照组的大鼠照片。给人的印象 是对照组大鼠,也就是喂养了非转基因玉米的大鼠没有乳腺瘤一样。但实际上, 在该论文的结果部分的表二里,作者给出的数据里明明白白地提到对照组大鼠同 样有乳腺瘤。   就这样,一篇实验设计不严谨、没有科学统计的学术论文在一家正规的学术 期刊正式发表了出来。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的研究在之前被世界各地不同科学家进 行过多次,一致的结论是:没有证据表明转基因食品和非转基因食品在安全上有 显著的区别。唯一的例外就是来自塞拉里尼的研究小组。早在2007年和2009年, 塞拉里尼的研究小组就先后发表过两篇学术论文声称转基因食品可能对大鼠的健 康有损害。欧洲食品安全局也对这两篇研究进行了评估,得出的结论是这两篇研 究的结论都不成立,因为作者的统计方法有问题。之前的两篇研究没有在社会上 产生很大的影响,但2012年的这一篇因为首次把转基因和肿瘤联系到一起,所以 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   当然,这样的研究不仅会在媒体和公众间造成影响,反应更激烈的是在学术 界。就在发表这篇文章之后,《食品与化学毒理学》立即就收到了大量的世界各 地的来信,指出这篇论文的缺陷。杂志的主编一方面把这些来信转给了论文的作 者,另一方面也整理发表了出来。   这些来信里,有一些官方组织。比如收到欧盟指令评估这项研究的欧洲食品 安全局,在对这项研究评估后给予了这样的评估结论:这项由塞拉里尼等人进行 的研究在整个实验的设计、分析、和报告方面都存在缺陷;根据这篇论文里报告 的实验数据来看,这些数据不能支持作者在文章里所得出的结论;我们认为这项 由塞拉里尼等人进行的关于转基因玉米的研究在科学层面的质量是不好的。   不出所料,著名的从事转基因农作物生产和销售的孟山都公司也迅速做出了 反应,给《食品与化学毒理学》杂志的主编发去了一份长长的读者来信。从实验 的设计,到结果的分析,再到数据的呈现,最后到结果的解释,全面提出了他 们的质疑。   更多的信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他们也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章的实验设计、 数据分析和结果的解释提出了专业的质疑。而有些来信则干脆直接把质疑施加给 了杂志社,认为《食品与化学毒理学》杂志社发表这样一篇硬伤累累的论文是一 件难以置信的事情,甚至还有人用嘲讽的口吻怀疑杂志社是否在发表前认真读过 这篇论文。   除了读者给《食品与化学毒理学》杂志的来信,学术界的其它杂志也参与了 这篇文章的讨论,这一点从这篇论文被引用了几百次(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引用量, 尤其对于《食品与化学毒理学》杂志的文章来说)这一数据就可以看得出来。于 是,围绕这篇学术研究论文的争议,演变成了一桩有关转基因的学术公案。做为 公案中的主人公的塞拉里尼,他和团队必须对来自学术界的同行的质疑回应。 《食品与化学毒理学》把他们的回应也发表在同期的杂志上。   在逐条回复科学界的同行的批评之前,塞拉里尼的团队先指出这些大量的批 评者大概75%是自孟山都公司的人员和一些持有转基因专利的植物学家,而真正 来自毒理学家的批评却很少。提及这些批评的来源,作者可能在暗示其中的批评 的不客观公正。但不管怎样,批评和回应批评还都要用证据说话。接下来,对于 同行主要的质疑,他们统一做了回复。下面是一些他们对被批评较多的关键问题 的回复。   1. 对于实验大鼠的选择。这个品系的大鼠本身是一个容易得肿瘤的大鼠品 系,即使是喂正常的饲料,这个大鼠品系在老的时候也会得肿瘤。所以一些同行 认为使用这个品系的大鼠来做实验有问题。   作者回复:使用对肿瘤易感的大鼠品系没有什么不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 是必需的,这样才能检测转基因食品对肿瘤发生的易感性的作用。   这样的回复还算是站得住脚的,使用对肿瘤易感的大鼠品系来做实验并不是 一种错误,关键是观察转基因和非转基因对肿瘤的发生有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 别。但是,因为SD大鼠是一个本身吃正常的饲料都会得肿瘤的品系,那么设计实 验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到肿瘤的发生情况会有较大的随机差异,从而需要增大实验 动物的数目。   2. 实验大鼠的数量。在该实验里,每组使用了10只大鼠,而根据相关规定, 研究肿瘤的发生的实验每组至少需要50只小鼠。所以很多同行对这一项提出来质 疑,认为实验的设计存在缺陷。   作者回复:按照毒理试验设计的相关规定,90天的毒理试验每组只需要10只 动物,而长期的毒理实验每组也只需要20只动物。的确,关于肿瘤的实验,按规 定是每组需要50只,但我们的实验当初是按照毒理试验的标准来设计的,肿瘤只 是后来才发现的现象。   这个回复就有明显的问题了。即使按作者说的按毒理试验来算,这也是一个 长期的毒理实验,按规定每组需要20只动物,作者的设计就没有达到。另外,更 重要的是,作者明明知道这是一个为期两年的实验,也知道这个品系的大鼠在两 年老的时候会发生肿瘤,当初设计实验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肿瘤发生这一问题。   3. 缺乏详细的数据描述。主要指的是所喂养的饲料是如何配制的,是否检 查了食品是否有微生物的污染(这可能会影响肿瘤的发生),还有转基因玉米和 非转基因玉米的支配条件是否有区别等。   作者回复:我们选择非转基因玉米来做对照的时候,选择了和该转基因玉米 最靠近的品系。在配饲料的时候,也做到了各项的均等。我们把一部分详细的信 息写到了论文里,但发表文章不太可能把所有详细的信息写进去。   这个回复倒也不算差,发表文章的时候是不太可能把所有的信息写进论文。 虽然有同行说可以包括在文章的附录信息里,因为那里没有空间限制。   4. 对照的缺陷。对于含有11%和22%转基因玉米组,使用含33%的对照组不是 合适的对照;另外没有针对除草剂组的饮水对照组。   作者回复:所有的大鼠都食用含有33%玉米的大鼠饲料,而只有除草剂组饮 用了含有除草剂的水。   如果我理解这个回复正确的话,那么作者的意思是所有的实验组小鼠的饲料 里都含有33%的玉米和67%的大鼠饲料。如果是这样,那么作者的确澄清了一个原 来在论文里没有说明而且容易误导的问题。就是含有11%和22%转基因玉米的饲料 的小鼠的饲料配方是什么。比如含有11%转基因玉米的,论文给的信息让人容易 误解为是含有11%转基因玉米和89%的正常饲料,那么含有33%非转基因玉米的饲 料就不是一个合适的对照组。而在这里,作者回复说这些小鼠食用的是含有11% 转基因玉米,22%的非转基因玉米以及67%正常饲料。那么含有33%的玉米的饲料 是可以用来做对照的,因为两者的区别就是那11%的转基因或非转基因玉米。关 于除草剂的对照,像上面分析的,也的确不存在问题,因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区 别就是是否含有除草剂。   5. 统计的问题。缺乏统计分析,在死亡和肿瘤的发生的性状上没有Kaplan Meier’s curves的统计分析。只提供了没有见过统计分析的数据。   作者回复:统计不会告诉真相,但或许它能帮助理解实验的结果。是用多种 不同的实验方法并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解释结果才是关键。Kaplan Meier’s curves的统计分析没有得出一个是否有效应的结论。   统计问题是所有批评里最为重要的一点,所以作者的回复也尤为关键。很遗 憾的是,作者否定了科学统计的作用,这是一个不可以接受也不专业的回复,同 时也让整个回复显得苍白无力。   还有一些细节问题的回复就不摘录在这里了,因为相比于上面五点,尤其是 最后一点,它们不是那么重要。这样的回复当然没有让科学界的同行感到满意, 世界各地大量的信件又一次发送到《食品与化学毒理学》杂志的主编手里,希望 该杂志社采取进一步的调查和行动。   《食品与化学毒理学》杂志是一家还算不错的毒理学杂志,当然要顾及自己 的声誉。杂志社要求塞拉里尼的研究团队提供实验的原始数据以供进一步调查, 查看其中是否有造假和其它学术不端的行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和考虑之后, 杂志社决定对这篇论文进行撤稿。撤稿对于对于杂志社来说并不是一个光彩的事 情,基本上等于承认自己之前的接受发表这篇论文是一个错误,也就是自己打脸 了。但为了维护杂志社的声誉,主编最终硬着头皮做出了撤稿的决定。这也是亡 羊补牢、为时不晚。为了同时也给作者一点面子,杂志的主编希望塞拉里尼自己 主动要求撤稿。因为,被撤稿对于作者来说是一件更加糟糕的事情。没有想到的 是,塞拉里尼的研究团队拒绝主动撤稿,依然坚持认为自己的研究没有问题。   最后,《食品与化学毒理学》不得不单方面宣布将这篇论文撤稿,并将这个 撤稿声明刊登在2014年的一期杂志上。在这个声明里,主编代表杂志社向读者传 递了下面几点信息:一:这篇论文发表的过程是正常的,经过了同行的评议,参 与评议的同行认为虽然这篇论文有不足,但依然有一定的价值;所以,杂志社接 受并发表了论文。二:在收到大量的学术界同行的质疑之后,杂志社向塞拉里尼 的研究团队要来了该项研究的原始数据,并进行了调查;调查的结果表明该团队 没有在实验上有学术不端的造假行为。三:这项实验在实验设计和数据统计上存 在问题,这些数据不能在转基因是否致癌的问题上得出一个结论,所以杂志社决 定对这篇论文撤稿。   看得出来,杂志社的声明尽量在给读者一个这样的印象:杂志社在该论文的 发表前和发表后的整个过程中都是按照规矩认真负责地来进行的。公平地说,杂 志社在处理这次危机的过程中也的确做得不错。要说错误,就是当初不合适地发 表了这篇硬伤累累的研究论文。   随着杂志社把这篇论文撤了下来,这件公案也就走向了尾声。自然,杂志社 的主动撤稿赢得了不少科学家的肯定,多少也为杂志社挽回了一些声誉。但有科 学家对这一撤稿行为表示肯定的同时,还对杂志社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他们认为 论文发表前和发表后的同行评议出现如此大的差异是杂志社的问题,并要求杂志 社提供论文作者的原始数据以方便更好地讨论。更让杂志社难堪的是一些塞拉里 尼的支持者,他们对这一撤稿行为表示了反对。比如,其中一位以前在《食品与 化学毒理学》杂志社工作过的编辑就这样向主编表示了他的遗憾:“我为这一撤 稿行为感到羞耻,塞拉里尼的研究因为动物数目的不够而不能得出明确的结论, 杂志社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要求作者用更多的动物来完成实验,而不是撤稿。这次 撤稿行为是向工业利益的一种投诚,而同时打击了具有独立精神的研究。”总之, 《食品与化学毒理学》杂志社在这一事件上可谓是两头不落好,无论是这篇研究 论文的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不满意。   不过最大的反对还是来自塞拉里尼本人,就在杂志社强行讲他的论文撤下来 之后,他和另外两个作者一起向杂志社写了一封抗议信。该抗议信的标题是《关 于毒性数据是否明确的双重标准,Conclusiveness of toxicity data and double standards》。顾名思义,塞拉里尼团队认为,杂志社在认定一个关于转 基因食品安全性数据是否明确的评判上采用了双重标准。   这份抗议信大致的内容是这样的:主编大人,我们要对贵杂志将我们的论文 强行撤稿这一行为提出一些异议。我们注意到,这一撤稿决定是在贵杂志雇佣了 一位孟山都公司的前员工作为生物技术部门的编辑后做出的。孟山都的人还有一 些其他的科学家对于我们的研究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包括相对较少的实 验动物的数量以及大鼠品系的选择。遗憾的是,您把这两个批评意见作为撤稿的 理由,认为较小的动物数量让该研究的实验不能得出具有明确性的结论,从而要 撤稿。可同时,您也提到我们的研究没有不正确的地方,也没有学术造假或学术 不端的行为。根据贵杂志给出的以上信息,我们怀疑这一撤稿理由是否成立。如 果仅仅是因为实验动物较少而不能得出明确的结论而需要被撤稿的话,那么我要 提醒您在贵杂志刚刚发表的另一篇评价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 Zhang等只用了三组SD大鼠(每组30只,但每组只有10只做了血清的生化测试) 来评估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这篇文章的结论是在安全性方面转基因食品和非转 基因食品没有明显的区别。如果按照贵杂志评判我们的文章一样的标准,那么这 篇文章得出的也是一个的不明确的结论,那么也就不应该发表了。另外我们还想 提醒您2004年在贵杂志发表的另外一项由孟山都公司支持的转基因食品安全的研 究。在这项研究里,作者研究的对象是和我们的研究里一样的转基因玉米。但作 者只进行了90天的研究观察,他们的研究的确发现了食用转基因玉米和食用非转 基因玉米的大鼠在多个器官的功能上是有区别的,但是作者却认为这些区别没有 生物学上的意义。我们认为,这一项研究得出的也是一个不具明确性的结论。但 遗憾地是,贵杂志发表了上面两篇文章,却把我们的文章撤了下来。显然,贵杂 志在这一问题上采用了双重标准。   概括起来,塞拉里尼抗议的是一种双重标准。说该杂志之发表的另外两篇关 于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文章,转基因食品和非转基因食品在对实验动物的健康上是 有区别的,虽然这些区别并不显着。所以,如果根据这些结果也得出转基因食品 安全的结论的话,那么这些也是不具有明确性的结论。而杂志社将他的论文撤稿 的理由是因为文章没有明确的结论,那么,杂志社也应该把那两篇文章撤下来。 否则,杂志社在这个问题上就不公平地采用了双重标准。   这封抗议信看上去还似乎还挺有道理,但问题在哪里呢?塞拉里尼提到的那 两项研究没有发现食用转基因食品的动物和食用非转基因食品的动物在各项检测 指标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虽然有一些差异,但因为在统计上不显著),所以得出 的结论是:转基因食品和非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在这个实验里是没有差异的。这 个结论对于这个实验来说是明确的,并非如塞拉里尼所说的那样不明确。而在 塞拉里尼的实验里,他们发现食用转基因食品的动物和食用非转基因食品的动物 在一些检测指标上(比如非正常死亡率,某些肿瘤的发生等)存在差异(但这些 差异没有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水平),所以如果作者要得出转基因食品和非转基因 食品在这个实验里有差异这一结论,那么这一结论是不明确的。如果作者认为这 个差异虽然不显著但不是随机差异,那么作者就应该增加实验动物的数量再做实 验去证明这一差异可以达到显著的水平。   所以,塞拉里尼在这份抗议信了实际上是混淆了概念,有意或无意。   《食品与化学毒理学》将这封信登录了出来,也算是公平公开了。当然,抗 议信不会影响杂志社撤稿的决定,撤稿之后《食品与化学毒理学》杂志社也就从 这件公案里走了出来。   不过,这对于塞拉里尼和它的团队来说,事情还没有结束。在几个月后,他 们将他们的研究再次发到了《欧洲环境科学》上,这是一家不上档次的杂志。杂 志社在决定重发这篇论文之前也没有按正规杂志一样让同行进行评议。杂志社为 此给出的理由是:这篇文章已经在《食品与化学毒理学》发表之前得到了同行评 议,而且《食品与化学毒理学》也表示该文章没有造假或学术不端行为。   在这篇重发的文章里,作者没有做任何附加的实验,只是稍微改写了一些文 字。比如在重发的文章的摘要里,作者加上了这么一句话:我们的发现意味着如 果要评估转基因食品和除草剂的安全性需要进行两年的长期喂养实验。   这篇文章的重发让科学界感到了惊讶,著名的《自然》杂志还为这一重发事 件发表了一则新闻。但这篇重发的论文并没有再引起科学界的重视,因为作者并 没有加上任何的进一步的实验证据,不值得为之再次讨论。   行文到最后,或许需要一提的是,塞拉里尼本人是基因工程技术研究和独立 信息协会(CRIIGEN)的科学顾问,基因工程技术研究和独立信息协会是一个反对 转基因的机构,而且这项研究得到了这个协会的支持。提到这一点,并不是暗示 这项研究的动机的不公正。就像由孟山都支持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研究一样, 我们也不能没有证据地怀疑它们的动机一样。实际上,无论是反对转基因组织还 是支持转基因组织支持的研究,我们都应该凭实验数据来说话。和民间对转基因 食品的安全性持怀疑态度的人占大多数不同,科学界绝大多数人是认为转基因食 品是安全的,像塞拉里尼这样一直在怀疑转基因食安全性的科学家只是极少数。 虽然这种怀疑精神难能可贵,但塞拉里尼在发表这篇论文之后的行为 (包括召 开新闻发布会、应对科学界的批评、以及重发论文)却是不合适也不专业的。   如果塞拉里尼团队要证明转基因食品不安全、研究肿瘤和转基因食品的关系, 其实不难。他们要做的只需要增加实验大鼠的数目(每组50只),同时用合适的 对照去重复他们实验。如果因为实验资源的限制,也只要用两组小鼠。一个用来 对照组(雌性大鼠食用含有11%非转基因玉米的饲料),另外一个是实验组(雌 性大鼠食用含有11%转基因玉米的饲料)。 两年后,如果他们发现这两组大鼠在 非正常死亡或肿瘤发生上有显著的差异。那么,他们可以发表论文并堂而皇之地 召开新闻发布会,向新闻界和学术界发布这一发现。这样的实验结果肯定会引起 科学界同行的重视,并让更多的科学家去重复和证明。只有这样,才能给人民的 生活安全带来福音,从而赢得世人的尊敬。   可惜,塞拉里尼的团队没有这样做,以后也应该不会这样做。 【网萃】∽∽∽∽∽∽∽∽∽∽∽∽∽∽∽∽∽∽∽∽∽∽∽∽∽∽∽∽∽∽∽ ◆             星海,星海               ·陆思良·   之一: 星海   此篇是一些追记:好多年以前,我从大连去旅顺,半道上,在那时候新开发 的海滨景点“星海”作一短暂停留。   站立“星海”正面开阔处朝海的方向望去,呈弧型状自然展开的海滩上,介 于来去匆匆和去来不匆匆之间,那样的三四阵海风,如此的半打阳光,前后左右 的人头晃动,一叠连声的广播喧哗──那些个活动的跑动的可传送的可转移的存 在元素,多不堪汇集,奇怪的是,也多不堪消散。不由想起以前读过一篇文章, 题目里的句子“一半是海水”──文藻洋溢,思绪飘截,一时倒不能确定那就是 一个“集散自如”的题目。   举步走近前去,沙堆上,七零八落的海螺贝壳等软体动物躺倒着,等不及般 要脱掉大海赋予它们的轻薄水灵的衣裳,宁愿露出那静默的微小的、但又渴望通 过被捡拾被抬举来得以升华的肉质内核与生命生态。脱掉鞋,赤脚踩在沙滩上面, 那柔软的轻松的深陷,触及的热量使内心的想法和更多的不愿围绕内心的想法均 变作了细小的砂粒,变作了又敏感又不敏感的肉质。想说,海滩上任意一颗小小 的饱满的砂粒其属性比人类的整个暴发整个拥有以及整个浮夸还要占体积,还要 热烫。   进一步观望发现,沿着“星海”的这片弧型海岸线,布满了错落有致形状各 异的礁石。礁石不但外形千奇百怪,连颜色的深浅明暗都各有各的出落章理。仔 细看下来,那些深入海中较远的礁石,因为承受了更汹涌也更默契的海浪的拍击 和冲淘,颜色显得深厚浓郁一些。心中不免肃然:海水这样本质上“无色无彩” 的介体,天长地久了,居然能够锤炼出一种不动声色的至深!那礁石是陆地的肌 理,又是海的造化,还是人的成长经验的正动和反动。   于是乎,在“星海”这充满诗意的名字里,礁石也好,贝壳也好,海水也好, 各种各样的喧哗跑动也好,都呈现一种既短暂又漫长的过程,一种潜移默化的 “认”,一种……怎么说好呢,对了,一种意味深长的“一半”的状况。   兴之所致,坐上一座最为突起的礁石看海看天,海和天的弥合难以完整覆盖 我和这块石头的即时约定。瞧,远处的巨轮慢吞吞在海面上行驶着,更多更大的 巨轮则停泊在港湾外等待召唤进港。港口的日日夜夜的繁忙述说着一部连续性的 故事,关于到达,关于远航,关于吞吐量和进出口顺差逆差,关于浮生浮世的载 与卸。   更远处,幸亏不是巨轮在完全主宰海面──十几只由个人操纵的小帆船正悠 闲舒展地穿梭于巨轮和波涛之间。这是一些真正的玩海者。白色的风帆在深蓝的 天空下绷得笔直耀眼,人的体力时常比心灵更撒脱张扬。有一两张白帆已经去到 了隐隐约约天际模糊的海平线,心说,是什么人真的决定出海了吗?或者那并非 是认真慨然的举动,而只是强者的又一次随波逐流罢了。   仿佛是,人又最终输在了“体力”上。   邻近的礁石上有人迎向强烈的海风站立着,高高扬起双臂,但见腰板肩膀协 力而发,一根长长的渔线甩下了海中。渔线上系着许许多多的小铃铛,被风刮弄 出许许多多三心二意的清响。渔线顶端的饵钩与小铃铛的清响一起,在空中形成 一道完美的抛物线,然后双双飞沉入海。它们一定沉得很有份量很具扰乱感,因 为我见到,海被激励得不再迟疑,潮水顿时悄悄地涌起。   潮水悄悄地涌起,随即涨得极其迅猛。前方蓦地出现一只海鸥,响应涨潮似 的,疾速略过浑浊的浪尖,又仿佛由于什么事没有成功而凄凉地叫了几声。你对 事物倾注了几乎全部的注意力和疲惫心,你为此而急于宣泄吗?你显得不能自拔 的脆弱,同此时此刻的我一样。   情形恰似佩索阿“惶然录”里的道白:“我在心里受伤,在心里自伤,每一 个时代的渴望和千秋万代的一切骚动在轰隆隆的海岸边奔腾而来。”   星海,星海,可以理解成“星罗棋布的海”──海可以是如此的“多”,如 此的广泛,如此的一次又一次并一个接一个地在我们的感觉世界里创造和消失, 却又永不枯竭地留存了海的精义。   而看海的我们,何时才能体会和学习用一只平凡的海鸥的脆弱来鞭策自己常 常缺乏内心真情的人生!   之二: 东鸡冠山   那次我到旅顺是去拜访我的一位大学同窗好友,自毕业后,我们有三、四年 未见面了。在旅顺逗留期间,我那同学带我去游玩了东鸡冠山。近年东鸡冠山已 经成了热闹拥挤的旅游景点,那时,东鸡冠山各处却还略显荒芜,少有人迹。   东鸡冠山这一带是当年日俄战争的一个著名的战场。   日俄战争是日本和俄国这两个近代帝国主义大鳄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权 益而爆发的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规模厮杀,由日军突然袭击旅顺港内的俄国舰队而 揭开战幕。   旅顺港从海上极难攻克,从陆地上迂回包抄并拿下这战略要地就无疑是那场 大战非常关键的一役。老辣的北极熊占据旅顺已久,他们很早就预知会有和日本 人摊牌的那一天──山头上至今还残存着百多年前俄国人精心修筑的地堡、壕沟 和防御工事的片片段段。明明白白的阳光下,这一堆堆支离破碎的遗迹已经龟缩 成精,像被刺杀被丢弃的巨兽的散落的内脏器官,肃瑟而扭曲而不甘心而遗臭万 年。但是,那股食肉生物的原动力因为长期缺乏血腥的喂养,分明是终于干枯冷 却了。   列强用钢筋混凝土浇灌的历史叙述里,依旧回荡着不绝于耳的枪声──军士 们仔细瞄准后射出的步枪子弹快慢相间地飞行了超过一个世纪,仍然不可思议地 具备杀伤力──这个当年提供了大战战场的民族也依旧是那么的容易被击中,被 反复击中要害后又依旧是那么大无畏地挺身高喊: “来吧,老子连死都不怕!哼 哼,你,伤,不,了,老子!”   是的,我深信人毫发无伤,我亦深信人可以刀枪不入。那么山呢,我看到屹 立着的东鸡冠山的百尺峭壁负着累累弹痕和伤疤,历经沧桑,却羞于比人挺立得 更为高昂,或者准确地说,山不羞于与人比肩显得更为矮小,不羞于不挺身而出 去担当大场面小场面的豪言壮语。山甚至就好像只是一个优质优选的酒瓶而已, 它坦坦荡荡诚诚恳恳装承过的那么多的伪劣酒冒牌酒都被人喝了,喝光了,喝醉 了。而大半个世纪过去了,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喝光喝醉那劣质酒冒牌酒的人已 无酒可喝,但他们却依然“满”着,依然“醉”着,只有山崖和峭壁陪在一旁 “空荡荡”立着,上面的累累伤痕如同空酒瓶上依稀可辨的印刷标签,清楚记录 着当年瓶里的“酒精含量”,以及酒的“保质期”。   实际上只要一发子弹就可以使真正的血肉之躯痛彻并清醒的。   但“不怕死”的似乎多是麻木不仁的傀儡,有感觉有知觉的战士真属凤毛麟 角。   峭壁下是视野极为宽广的一马平川,显而易见这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形。当 年日本人要通过陆路从俄国人手中夺取中国的不冻港旅顺,首先就必须攻克东鸡 冠山这道天险屏障。双方的攻防激战持续了很久,日军在那位陆军名将乃木希典 的指挥下,依靠密集炮火的掩护,一波波从平原上向山头的要塞发起英勇的冲锋, 一波波阵亡,一波波败退,乃木的一个当尉官的儿子也在领头冲锋中牺牲了。想 必当落日西下,视死如归的喊杀声暂时在硝烟弥漫中化为一片死寂时,“战神” 乃木曾经是何等的黯然神伤。   后来,据说是由一位当地的中国乡民带路,日军一支小队沿着一条鲜为人知 的密径绕到了俄军的侧翼,发动了爆破和奇袭,加上正面的再次强攻,才一举克 制和占领了这个“名垂史册”的山头堡垒。   日俄战争最后是以日军在中国土地上的全面获胜结束。乃木和另一位在那场 战争中率领大日本联合舰队在对马海战中奋勇击溃从欧洲赶来支援的俄国波罗的 海舰队的东乡平八朗一起,成了日本国民心目中的英雄,也是在现代战争和近代 历史的意义上,东方人(首次?)在海陆两地战胜西方人的英雄。   有一个传说,战斗结束后,乃木希典,这位充满了武士道精神的陆军指挥官 深感在东鸡冠山一役中手下的军士伤亡太重,包括自己的儿子也捐躯了,胜利有 些得不偿失,需要由他个人来对此沉痛谢罪,于是就站在已经飘扬着日本军旗的 山顶上,对着大日本方向剖腹自尽了。不过这个传说大概不可靠,因为查看历史 资料,乃木在随后日军强取奉天(沈阳)的战斗中仍然担当前线指挥官,进一步 用了无数战士和平民百姓的生命和鲜血为大日本陆军赢得新的胜利和荣耀──话 说回来,日本军人的确喜欢动不动切腹自杀,哈伊,巴格亚鲁,视别人和自己的 生命如同儿戏。   <补充:进一步查找资料,战后乃木希典的确萌生过为旅顺战役牺牲惨重而 自杀谢罪的念头,但明治天皇不许,并命他担任一所军事小学(学习院)的校长, 当时天皇的儿子裕仁也在该校就读。天皇循循善诱地开导乃木说:“你的儿子在 战争中阵亡了,我现在就把这些孩子交给你。”   另据记载,乃木在参加甲午战争随陆军出发前,于广岛写过一首汉诗献给天 皇:“肥马大刀无所酬,皇恩空沿几春秋。斗瓢倾尽醉余梦,踏破支那四百州。” 虽有杀气,不过得承认,其人似有点学养,非李逵式的草包莽夫。   或者是属于心性比较高级的战争狂。   乃木希典最后是同他妻子一起,在明治去世后,为天皇“殉死”自尽的── 看来他对死亡抱有执念。其留下的遗书很有名,在其中谴责了当时日本社会出现 的道德混乱现象。>   又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改革开放后的大连,有一次来了一个日本的工商界 代表团。代表团和大连的有关部门官员举行了多次关于投资项目的闭门会谈。其 中一次后期的会谈快结束时,有位大连的地方官员不知怎么在轻松的气氛下无意 中说起了历史上的乃木希典其人,不料日方几十位成员一听到翻译提到乃木的名 字就立刻刷的一下全体起立,谦恭地低下头表示敬仰和追思,弄得在场的中国人 都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用现今流行的话语来说,嗯,这场景有点意思,酷。   依我看,这没什么好指责的,甚至体现了真性情。敬仰就是敬仰,对于敬仰 本身不必深究对错。如果有人声称他长大成人后绝不会对任何一个人产生盲目的 敬仰,那么很显然的,他还没长大成人。   好了,既然站在了东鸡冠山的堡垒旧址上,站在了那场战役的制高点,就不 妨作些不偏不倚的“纯粹理性”的思考。比如,以那时的技术水准来衡量,俄国 人修筑的战地工事是纯粹的工程学土木学经典;乃木的所作所为纯粹反映了一个 优秀军人的天职和意志;日俄战争有它纯粹的军事上的借鉴要点和战略战术解读; 等等,而那个中国人的为日军带路则纯粹说明了……   说明了什么呢?   某人恰巧知道他家乡的某条不为人知的小路,而这人又恰巧喜欢为别人或为 某些特定的别人诚心诚意地带路?   这个人的“纯粹”几乎是一种说不出道理的纯粹,弱者的愚者的纯粹,令人 悲哀,但又令人禁不住想为这悲哀付出些许叹息乃至感动。   一个喜欢为外人带路的民族,弱到了极点弱到了被迫出卖自己的弱点、却又 非常依赖于一种不屈不挠的表面精神的民族,有着一座座哲学和思想的天险但在 行动和行为上却屡屡失守的民族,无与伦比地“纯粹”,纯粹到能在意识和无意 识深处同等包容两则实践的取巧教条,“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以及“朋友的朋 友就是敌人”,并且为之得意非凡的民族。   到最后必然在理念上不分敌友的民族。到最后必然是没有真正的朋友的民族。   这样“纯粹”的民族,其“人”和“民”的性格往往比海水的化学方程式还 要复杂,还要混乱。如若这样的“人”和“民”不幸结合形成了一股巨大的“祸 水”──让我们专心祈求吧:“一半是海水”!   从东鸡冠山上能俯瞰整个旅顺港及港口外的渤海湾──仿佛又看到在“星海” 的混浊浪尖上弄潮滑开去的那只海鸟,并听到它的凄凉的叫声亦近亦远。   我要同时俯瞰自己的人生却遭到强烈的反弹。   人其实很难做到用一只海鸟的脆弱来鞭策自己的人生,因为人拥有工程和建 筑的成就,拥有战争和战无不胜的气概,拥有敬仰,拥有民族的强感和弱感,拥 有百年以上千年以上的历史,所以人不再孤单,所以人根本不能理解亦不能思索 单独一只海鸟的脆弱。   或者是情况绝然倒过来,“人们”集体性地比单独“一只鸟”更脆弱,所以 他们不敢也无颜面对这种尴尬窘迫的无望和堕落?   由此推断,日本军人喜欢切腹自杀,会不会是用舍弃生命的办法来表达甚而 来追求个体的脆弱感?至少有一例是这样极端诚恳的?   当一介职业武夫突然认识到,他要在精神上超越一场单纯的军事胜利已经很 困难了,要超越一场惨重的人性失败则更加困难重重,他就简单合理地选择,不 如向自己的肉体开刀。   日本人也许没有那样的哲学思维高度,但不得不承认,他们有将精神价值付 诸实践的直觉和自觉。   不过话要说圆了,他们──这些个“小鼻子”,“小鬼子”,“倭寇”,丝 毫不值得我们堂堂“大中华”的子民去研究,去效法,去进行精神比较,对吗?   对吗!!!   眼看着海面上起风了,云层翻覆变幻,遮住了日头,海和平川都一时间暗淡 下去。深灰的天色衬托出山峰那凝黛的轮廓──“东鸡冠山”,这名字朴实有趣, 是取其形状吧。有形的山啊,但愿你能同我们一起做到先放松形体,后追求自由, 再达致心灵圆满;但愿我们永远不会突然冒出向自己的形体恶狠狠开刀的念头。   日头偏西,光辉再次照耀海天。我极目四望:芳草绿树,青山碧海,晴云芒 雾,夕晖烟村,处处是那样的美不胜收,美得让人重新感到由衷的孤单。   之三: 土坑   那次我去旅顺的时间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早期的一个初冬,住在我那位大学同 学的家里,他家那时住的还是冬天没有供暖管道和设备的老屋子,我就和他一家 人,包括他的七十多岁的老父亲同睡一张底下烧火的土炕。   好几个晚上,吃了晚饭,就盘腿坐在那张土坑上,听老人给我唠侃很多以前 占领过、管治过大连和旅顺的老鼻子(俄国人)和小鼻子(日本人)的故事和轶闻。 老人说起这些事,有些是他亲身经历的,有些是道听途说的,说得很平静,没有 什么大悲大喜,最多是说到有趣之处咧开缺牙的嘴沙哑地笑笑。在他的记忆和述 说中,历史事件统统还原为人的事件,侵略者也好,战争狂也好,红军也好,宪 兵也好,将军也好,干部也好,都理所当然的在一般的个人个体的意义上被对待, 被谈论,被取笑。   他也讲到日俄在东鸡冠山打的那一仗,神色充满伤感:“哎,那仗打的!那 一仗下来,小鼻子死老老(太多)了,都是年轻人。”那种伤感是一位饱经风霜的 老者对一群死得过早死得过惨的青春生命的伤感。不,与其说是透彻的伤感,不 如说是透彻地懂得人在何种情况下才可以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人生智慧。   我觉得这样的老人在很多方面像他身底下的那张土炕,平实、敦笃、包涵, 然而出世入世的火候分明又达到了洞析的境界。   甚至是火归火、土归土的境界。   每夜入睡前,老人总是关照我不要贪暖而靠着土炕的那面火墙睡,怕太热了, 我会受不了,“烧坏身子”。半夜里,他会时不时探起身子,把手伸进我的被窝, 摸摸我的背,是否冷,或是否流汗?感觉一切正常他又躺下睡了。虽然我闭着眼 睛,但我半睡半醒半梦着。在初冬的北方的夜晚,听一位老人在身旁轻轻地咳嗽 和打鼾,听身体下面土炕里的火苗散散淡淡地毕剥作响,深感万事万物的厚道离 自己如此近。我知道,有了这世间无处不存的厚道,我最终会睡得分外踏实。   曾经有一篇文章谈到,烧火炕的材料有好多种,有好坏等级之分。柴禾、碎 木、树片等都是不错的,煤屑更好,干草灰是最好的。在土炕内燃旺的火堆上铺 一层均匀的干草灰,火头就成了温度适中、绵长持恒的“文火”。人们在冬夜里 烤在这样的文火上,睡梦里增添了无尽的富足和感恩。   照我看,虽然不同的材料“意图上”会烧燃出不同“等级”的火,但土炕本 身用它近乎小女人般的细致、温存、耐心和恰当的热容量,最终将不管什么材料 都成就出一堆“统一”的、与我们需要常规睡眠的人的生命所共通的星星之火。 每个人的生命惶论卑微如草灰树皮煤屑,人生中总能企盼有土炕这样的守护神降 临,来照应我们的命运之火,使我们活得尽量有热量有价值。   我忍不住问老人:“老爷子,我常在这儿的海边看见海鸟在飞啊飞的,它们 在寻找什么呢?”   老人答:“哎,说来话长。甲午那一仗,大清朝败了,小鼻子胜了。小鼻子 拿下旅顺港伤亡了不少人──这旅顺是块宝地,一开仗谁都想先拼命拿下它── 但他们把气出在俺中国老百姓身上了。他们占领旅顺后大开杀戒,杀啊杀,那个 惨啊。老辈说当时整个旅顺逃得性命的就只有36个人,那是小鬼子留下埋死人的 活口。那些在海边飞着叫着的海鸟就是被杀害的冤魂化作的。它们不在寻找什么, 它们是无处可去啊。”   我悲切地恍然大悟。   36!这个数字是这般这般的“随心所欲”,却这般这般骇人听闻的精确。   人类的许多厄运非得用精确的数字来记录才触目惊心。   为什么人类,包括日本人俄国人中国人欧洲人亚洲人,敌人和自己人,不同 的种族,不同的肤色,不同的国籍,相互之间会大规模屠杀、想方设法灭绝人命, 以至于成瘾成性?   老实说,我苦痛地不知道答案。   但我知道的是,活着的人总比海鸟要稍微“幸运”一些。不如说,我们所有 活着的苦痛的人都是那36个人里面的一个,我们“被选择”逃得了性命,成为 “活口”幸存下来。   但在更广大的宇宙意境里,我们又“没有选择”地和那群海鸟一起,要共同 面对那无所谓生死、“无处可去”的大人生。我们的灵魂和那无数的冤魂一起, 都需要一份大的悲悯、大的勇气来戒除铲除那残害异己的“瘾”和“性”,来共 同战胜36这个魔鬼数字。   那天晚上入睡前想到“大小人生“的问题,脑子里就一直想了下去,还想到 了其它许多相干或不相干的问题,不觉在土炕上碾转难眠。忽听身边的老人对我 感叹道: “这房子太旧了,很快就会拆掉了。新盖的大楼都安装了暖气,不再用 烧火的土炕了。下次你来就睡不到它了。”   我默然。   老人是在一语道破他的担心。   人类在世世代代的繁殖和延续的过程中总会失去很多宝贵的东西,这往往辩 证地代表了进步。但忧虑还是存在:进步的内涵是什么?老人提到的“火归火、 土归土”的命题就是,当我们有一天习惯于使用功利的暖气来取代真正能培养体 温和热血的土炕,那么,我们也会习惯用肤浅的爱肤浅的恨,来取代那能和一只 海鸟共渡苦海共渡星海的悲悯和勇气。   外一篇: 再打一次甲午海战,谁胜谁负?   今年(2014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又恰逢中日在钓鱼岛海域再次严峻对 峙,围绕热点,文章的这个假设的问题变得深远而迫切。   我曾经以各种方式就以上“疑问”请教过许多国人,生活在国内或国外的, 各种年龄段的,结果可以套用一句统计术语来形容: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的回答 者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信心,中国必胜。其中没有,至少一个人都没有,哪怕 是心平气和地表示,不加置评。   那么,换个角度,追问中国人另一个问题:120年前的甲午海战我们是怎么 败的?情况和答案要复杂暧昧些(“失败”这个词总是刺激“爱国者”要害部位 的神经)。如果把不同的历史时期作为横轴坐标,而把中国人在那一时期集体给 出的“统一答案”作为纵轴指数,结果会看到一幅有趣的“曲线”或“图像”, 足够引人正视和自省。   首先来看“陈旧的”答案: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中国大陆,真理还未苏醒 普及,官方版本的解释,也等同于广大群众的理解,就是黑白电影《甲午海战》 里总结的几条:1.慈禧侵吞挪用了军费去建造“颐和园”致使海军军备废驰;2. 清朝政府和李鸿章卖国求荣;3.日本海军不宣而战偷袭得手(先悬挂美国旗,然 后待其驶近我北洋水师才改挂日本旗);4.西方列强假意调停,其实和日本一鼻 孔出气,更可恶的是在供应给我北洋水师的炮弹中掺了大量泥沙,使得它们临战 打不响炸不开;5.北洋水师中的内奸如刘步蟾和方伯谦之流搞破坏,交战一开始 就故意打错信号旗,再临阵脱逃撞毁自己的军舰,从而造成不战先乱,等等。   改革开放后,信息相对畅通了,更多历史真相呈现在中国人民的面前。勿庸 说,大家已经了解到,上面所列“原因”中的很多条都是编造的、不真实的,基 本上是“托词”,还有几条是牵强附会的夸大和歪曲。时至今日,尽管对战败之 因仍然存在争论,可是从“大的方面”来说,达成了一定的共识,那就是,甲午 之败,乃至以甲午之败为突出代表的整个中国在近代所遭受的种种失败和耻辱,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那时的中国社会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的腐败和落后,包括政 治制度、军队制度、人事制度、外交制度等,不一而足,……而根深蒂固的腐败 和落后自然而然也会延伸牵涉到自以为不可一世亦号称“远东第一舰队”的北洋 水师,其中不乏靡烂懈怠招摇过市劣迹累累的事例:“1890年,外人已屡谓北洋 海军缺乏纪律,……北洋海军风纪愈坏,官多携眷陆居,兵亦去船以嬉,每巡奕 南洋,相率淫赌于上海、香港,以至吞没军饷,丁汝昌无如之何。至于负责舰队 军火供应的人员,更是弊端丛生。”(见《近代中国史纲》,上册,第246页, 郭廷以著,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遗憾的是,历史争论喜欢走回头路。我上面之所以说“对战败之因仍然存在 争论”,部分原因是,最近一次在新加坡和一批中国朋友聚会,席间谈论起甲午 往事,有一位大腕人士相当肯定和自信地说,甲午之败,那是因为我们“畏战”。 畏战──言下之意,当年是因为中国海军害怕外敌而不敢应战才被人窝囊打输的, 如果敢敢豁出去拼命,胜负就会反转。   听了此说,我的第一个反应,是不由得想起近年来中国国内的“抗战”电视 剧给观众所作的大量“娱乐性”示范表演。最著名的非《亮剑》莫属了,八路军 的连长李云龙一出场,就用两发迫击炮弹(一发是试射,所以严格说只用了一发) 摧毁了当前围困他们的日军精锐联队的指挥部,乘敌失去指挥慌乱之际,全连一 个漂亮的反冲锋,把鬼子打得稀巴烂,扬长突围而去;另外一次,李连遭遇日军 密集阻挡,李让全连把所有的手榴弹集中起来,然后挑选连里的几个优秀投手, 把那些集中的手榴弹连续几轮向数百米外的敌阵准确投去,一阵剧烈轰响,效果 犹胜重炮排炮火箭炮,日军鬼哭狼嚎,完全丧失了斗志和抵抗力,八路军战士简 直赢得不费吹灰之力。以此类推,非但共产党的八路军新四军,就连张学良麾下 丢失了整个东北三省的东北军也跟进,照样可以在王牌日军面前虎虎生威:在另 一部著名电视剧里,一个东北军的下级军官在用集束手榴弹(又是手榴弹,它太 好用、太中意了)敢死式炸掉了一辆关东军的坦克、敌军闻风退逃后,大叫大嚷 道:“这仗打的,解气!”   把古老的教条“两军相遇勇者胜”活学活用照搬照抄,全不顾事实和逻辑了。   查一查网上,相呼应的,近来也有许多中国网民一本正经发表“戳破日本海 军神话”之类的解析文章,大话甲午当年如果怎样怎样,则我北洋水师打胜日本 联合舰队应该是轻而易举的──败军不但言勇,而且言胜。“畏战论”的出处大 概也在这儿了。   这样的玩爽,是随着新形势下的“大国崛起”,看待历史和世界格局的一种 “新的”眼光,武断、虚妄,而且还带有空洞而强逼的威胁性。   新说“畏战”所体现的狂妄天理就是,无论何时何地,两军对阵,只要中国 人敢打敢出手,那么,毫无疑问的,日军也好,美军也罢,即便是外星人,就统 统成了货真价实的纸老虎,胜利和最后胜利必定属于中国。至于部队的训练水平 和战术素养、战场的进攻和防御组织规范、武器装备的合理运用和配合、立体作 战以及后勤保障和支援,等等,全是扯谈,只要老子一声吼打了,老子就打胜了, 老子就他妈解气。中国人总责怪日本人不面对历史,其实很多中国人自己对于历 史何尝敢于直面了?所谓“新说”,拆掉豪气冲天的包装,不过和形势“开化” 前官方所列的“原因”如出一辙,总寻找似是而非的“借口”,企图回避和否定 “大的方面”的宝贵共识,否认敌强我弱,否认失败是必然的。这非但在思想意 识上倒退回封闭时代,甚至是自觉的变本加厉──这年代,具有“新意义”的事 情是,“民办”的自我愚弄和自我忽悠有时候比“官方”的正版灌输和造假更加 肆无忌惮、更酷。   咎由自取?   还有人走得更远,拿朝鲜战争(“抗美援朝”)来说事,以当年的中国志愿 军战士用血肉之躯和简陋的武器装备抗击并“打平”了世界最强的美国军队,来 证明其无所畏惧的观念的正确性──他们甚至没有意识到,这是用谎言捍卫谎言。 就那场战争来说,就所有的战争来说,那些鼓吹者已经非但分不清谁输谁赢,也 分不清谁是谁非,更分不清谁死谁生(死的是几十万上百万无辜的中国士兵,生 的是臃肿腐朽的金家王朝!)。   如果几乎是“全民”程度地对过去的和将来的“甲午之战”都满怀深度乐观 的信念和预期,我倒宁愿说,“不加置评”。   前不久,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举行了一个论坛,以“中日是否会再次开战”为 题,其中,国大东亚所主席王赓武教授在发言中认为,“中日两国今天的条件, 与1894年较接近。两国都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但是军事实力的高下较难判断。日 本军队的训练和武器更精良。”他更进一步指出:“在我看来,在军事方面,日 本有明显的优势。”(见新加坡《联合早报》2月21日,第17版)──我相信, 忠言逆耳,许多中国人对此中肯论述是不会服气,甚而会大肆讨伐和谩骂的。他 们脑子里爆炸性地充满了己方无比壮大的军威──中国的“神舟”载人飞船上了 好几次天,航空母舰也下水了,最新型的战斗机已批量入役,中长程导弹铺天盖 地。小日本算个啥?我们动个手指就可把它灭了!那些人,我不叫他们群氓,不 妨叫做“超级无畏族”,他们永远站在心理制高点上笑谈和藐视天下,从来不愿 降低身段考虑和接受平衡的反例,比如,众所周知的整体对抗作战的榜样,近年 来中国足球队和日本足球队相互较量的战绩怎样?两队各自在不同类别的比赛中 与其他世界强队(或者哪怕所谓的弱队吧)对垒所取得的战果如何?两国足球队 在国际足联公布的最新排名分别是多少?   举更平实细致的人文面貌为例,几年前,有个我认识的中国著名大学的教授 曾去日本大学做交流访问,他惊讶地看到日本大学生在学校食堂用完餐后,纷纷 在某个角落排了好几列长长的队伍,分门别类丢弃垃圾。他感叹,具体对照国内 大学食堂每每有的“脏乱差”的情况,“我们的大学生和下一代的文明程度不及 人家。”──同“几年前”相比,不知道现在我们大学里的情况是否有所改善了? 但愿如此。   以王赓武老先生那样的学术涵养和洞察力,他的意见应该是客观和专业的─ ─在回答本文提出的问题时,我想,冷静地保持客观和专业的态度正是亟需的。   先说说客观,“大的方面”:众所周知,今天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腐败堕落 也发展到了难以收拾整治的地步。尤其是蔓延到军队内部的腐败,足以动摇松垮 整个“战无不胜”体系的根基。又要借助于细微的例子了,我有个在国内搞媒体 的朋友,前几年,他有一次去北京的解放军总院(总政、总后和总参等机构所在 的综合大院)找熟人办事,他不能进去,就在大院大门外等朋友出来。他在总院 外面等人时,发现了两大“奇观”,一是,那一带周围,彰显林立着超高级超消 费的礼品店、奢侈品店还有冠冕堂皇的俱乐部格式的按摩店、夜店,近水楼台, 它们所高调瞄准的消费群体不言而喻;二是,总院出口外的地面上画有一个防止 意外以策安全的明显交通标志,要求从院里面出来的车辆和行人一律绕个小小的 弯再进入大道,我那朋友在门口那儿等人等了半小时左右,期间,他饶有兴致地 观察了不断从院内出来的军人和军车,计数占多少比例会宁肯绕弯而遵守那个交 通规则,老实说他原来也没指望能达百分之五十以上,结果仍然令他大失所望: None,百分之零!全部是“横冲直撞”,当那个交通标志透明。他气愤地揶揄道, TMD,对待“民规”尚且如此这般的横,“军纪”就不难想像了!   光是以上提到的点滴情形,让我们可不可以客观地下结论,现在的情况“与 1894年较接近”?   其次,再说说专业:我想追溯“甲午”源头,“冒犯地”评说一下邓世昌。 邓世昌是个民族英雄,历朝历代对他的追封和颂扬不必赘述。我这里却想指出他 专业上的一些值得检讨的地方。第一件事,有资料说,甲午之年,北洋水师出海 前,舰队下了命令,所有军舰必须将舰上的鱼雷全部放掉,因为当时的鱼雷性能 和准确度很差,作战时起不了什么作用,携带了反而会碍事。过程中,邓世昌的 “致远”号上有一枚鱼雷卸放不成功,可能有什么故障,下面的人报告上来,作 为管带(舰长),他没有下令排除故障,完成卸放作业,而是回答,随它去吧─ ─大战在即,军舰就带着“隐患”随队出发了。不幸,果然,后来在“致远”开 足马力准备撞沉“吉野”的途中,敌舰的阻挡炮火就恰恰是击中并引爆了这枚没 有被卸放的鱼雷,引起“致远”的致命自炸而迅速沉没,“撞沉吉野”遂成了英 雄的一世遗恨──在我看来十足是专业上的失误和遗恨。另一件事,海战一开始, 北洋水师的旗舰“定远”号发生意外,提督丁汝昌受伤,指挥陷于瘫痪。此时, 邓世昌率“致远”号勇猛突前,并张扬升挂舰旗──有一说他想以此吸引对方的 猛烈炮火,以免“定远”再遭重创。若此说成立,邓世昌忠勇可嘉,决不畏战, 不过遗憾的是,如果从专业角度看待,他的做法很有值得探讨的余地。“定远” 和“镇远”两艘从德国船厂定制的铁甲舰,装甲厚实、经得起反复打击正是其特 长,是否需要装甲相对薄弱的“致远”越俎代庖来冒险保护是个很大的疑问。事 实上,在之后整个长达数小时的海战中,“定远”和“镇远”各中了一两百发炮 弹,但都只造成一般破损,并没有失去战斗力,德国质量屹立不倒,两舰始终是 作战的主力。而“致远”是英国造的新型巡洋舰,它的特长是航速较快,炮的射 速也较快(航速和炮速慢却是那两艘德国铁甲舰的弱点,正如铁甲舰的优点也是 巡洋舰的弱点,后者的防护铁甲薄),也就是说,它适于进攻不适于防守。“致 远”主动悬挂舰旗“定位防守”后立即招致敌方舰队的炮火齐射,很快就中炮歪 斜,处于半沉半浮状态,无法在后面的战斗中有效发挥出应有的攻击作用,正应 了那“以己之短,引敌所长”的明训。反观日本舰队中那艘令“撞沉吉野”成为 千古遗恨的“吉野”号,它和“致远”属于同一类型,仗一开打,它就向指挥旗 舰请缨,让它作为自由活动的“游击舰”,迂回深入敌后,利用自身的速度和射 击能力,担负穿插袭扰和分割北洋水师阵形的任务。在双方的激战中,它按“既 定方针”办,始终机动灵活,短平快,给日本联合舰队最终击沉北洋水师五舰而 自身一舰未沉(总比数为5:0)创造了机会,此所以它给人特别嚣张和狡猾之印 象。纵横比较,实事求是评论,我认为,“吉野”的专业表现要优于“致远”。 当时,日本联合舰队和大清北洋水师的大多数高级军官,同样都毕业自英国的 “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源流和背景相同,结果却差异很大,整体来看── 这是中国人至今都不愿也不勇于承认的,但却是当年“甲午海战”所揭示的事实 部分的核心所在──日本海军更好地学习和继承了英国海军的专业素养和操守, 他们的表现更出色,他们后来在日俄战争中再次击败庞大的俄国舰队,决不是靠 偶然的运气,更不是单靠忠勇和拼命。   以史为鉴,从这两件事来看,要战胜强大的对手,自身专业标准的坚持和提 高是极其重要的环节。更遑论现代战争,极讲究智慧和章法,智慧的高下先不论, 章法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依赖于专业水准,那和英雄气概、民族情感和求战意 志不仅是两回事,而且是根本不在同一个意义上的两回事。   诚然,保不准有许多“无畏族”会坚定高亢地提出反驳并强调:别尽长他人 志气,要比章法,全世界都嫌嫩,我们老祖宗不早就有了“孙子兵法”?说到海 上霸业,早在大明朝,我们的郑和就已经率领舰队七下西洋,……   只能再一次的,无可置评。   哎,“再打一次甲午海战,谁胜谁负?”──经历了百年,经历了千年,这 一类问题始终会激起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骨子里令人无可奈何也几乎无药可救的 痛楚和煎熬!   (本文写于2014年4月,新加坡) ※※※※※※※※※※※※※※※※※※※※※※※※※※※※※※※※※※※ 本期编辑:紫弦 本期校对:自如 审 稿:程鹗、方舟子、古平、克己明德、太蔟、应帆、紫弦、自如、笨狸 技术支持:李晓峰、Yawl、李启明 联系人: 方舟子(smfang@yahoo.com) 投稿邮址:editors@xys.org,xinyusi@yahoo.com 发 行: 新语丝社(New Threads Chinese Cultural Society) 国际刊号:ISSN 1081-9207 刊物版权归新语丝社所有,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欲转载者请与本刊联系。 存 档:http://www.xys.org     http://www.xinyusi.info     http://xys10.dxiong.com 订阅《新语丝》月刊,请寄信到xys_gb-subscribe@yahoogroups.com 订阅新语丝网站新到资料,请寄信到xys-subscribe@yahoogroups.com 订阅“新语丝之友”,请寄信到xys_friends-subscribe@yahoogroup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