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维也纳时代的舒伯特               ·欧南·   艺术史家贡布里希在书中曾记载一个美国游客在19世纪初曾到维也纳旅游, 后在游记中写了对维也纳的印象,美国游客惊叹维也纳市民的音乐水准之高出乎 他的想象,他说:每天晚上你都能听到从每家每户飘出来的音乐声,而那些演奏 者都是白天要干活的鞋匠、手工业者,但他们的演奏(唱)水准之高和专业音乐 家没什么区别。   这就是维也纳的现实,连普通的市民都具备如此高超的音乐修养,从而诞生 了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等伟大音乐家就并不是一件希奇的事,伟人 需要有适合他生长的环境,虽然他们的作品并不一定会被人理解。比如贝多芬生 前就大骂维也纳市民的口味低级,原因是当时罗西尼的歌剧迷住了喜欢及时行乐 的维也纳市民。但有谁相信就算维也纳市民的欣赏口味再低级,在贝多芬死后, 仍有数十万市民自发为大师送葬。贝多芬其实还是幸运的,他遇到的是一批虽不 一定喜欢他音乐,但还是懂得价值的维也纳市民。   贝多芬的个性是喜欢抱怨的人,而幸亏他在维也纳,那些善良的贵族常常容 忍他身上暴戾、孤僻的性格。女人们并不是不爱他,但害怕他狂暴的性格,他就 像尼采一样,谁都知道在他们身上具有罕见的天才,但要嫁给他们则完全不可能。 女人毕竟是凡人,连萨乐美这样一个颇富智慧的才女都会拒绝尼采的求爱,而亲 近于温柔文静的里尔克。具有“酒神”般性格的男人其实不应该对贵族出生的女 子抱有太多的幻想,才女的修养不在于创造力,而在于她们精致的品味。贝多芬 身上的缺陷一直被后人夸大成一种美德,这是革命的结果与穷苦人幸灾乐祸的心 里,这种心理是被煽动的、不足于人们理解一个真实的贝多芬,贝多芬不是一个 无端仇恨的人,否则他音乐的价值将被重新评估。   另一个不幸的天才舒伯特就没有贝多芬的好命运,舒伯特身上缺少贝多芬式 的强悍的性格,他出生于城市小知识分子家庭,天生对音乐、诗歌的爱好必然造 成他性格中懦弱、忧郁的一面。他是一个渴望自由且对艺术如痴如狂的人,他是 个梦游者,而致命的弱点是不会通过作品去换钱,贝多芬虽然傲视贵族,但并没 有真正脱离贵族的庇护。但舒伯特似乎从来也没这么想过。舒伯特既无金钱的概 念,也不懂得如何去依赖贵族。他是个谦卑的人,且一生生活在贝多芬巨大的阴 影中。他也不是肖邦式的充满梦幻般想象的人物,他的音乐是人间的、知识分子 的、从而也更真实地反映出下层知识分子真实的内心世界。如果说从贝多芬的音 乐中我们听到的更多的是大革命的声音,它多少带有一种虚幻的成份,舒伯特则 完全不一样,舒伯特带给我们的是维也纳的现实,是知识分子苦难、沉痛和忧郁 的心声。音乐史学家朗格说:“舒伯特给维也纳的音乐带来一种特殊的忧郁并使 之变得崇高。”舒伯特的音乐凄美却不颓废,伤感又有着诗一样的温柔。舒伯特 的禀赋是健康的,他的忧郁透着天鹅垂死般的伤感,有点类似中国美学中“哀而 不伤”的品质。由于对自由过度的热爱,他的一生都生活在充满悲剧性的自由中, 他只满足于朋友圈中的聚会,喝酒、唱歌和坐着马车到维也纳美丽的郊外欣赏大 自然的风光。   维也纳是个喜欢欢乐的城市,你几乎到处都能听到音乐,且严肃的如贝多芬、 舒伯特,通俗的如罗西尼、施特劳斯家族的音乐都能找到他的知音。但它也是冷 酷的。由于有着太深的传统,它使城市的音乐生活变得保守和浮浅,需要欢乐的 人们不愿过多地去承受现实的黑暗,也不愿去思考严肃的问题,这是人的通病, 它不仅仅存在于维也纳,而在世界各地都一样,独立的艺术家都不可能找到大批 的知音。我至今都不相信贝多芬的音乐能真正被很多人理解,虽然他的音乐通俗 易懂、听他音乐的人也很多,这只不过是他名气的缘故。   舒伯特的朋友中有律师,歌唱家及城市小知识分子,他们是一群气味相投的 人,有着独立的见解且喜欢波西米亚似的生活,社会并不会去重视这一群“疯 子”,只有小酒馆的老板喜欢他们,这群自由的艺术家常常能使夜晚的寂寞变得 快乐,能使平庸的、无聊的日子增添几许惨淡的色彩。妓女也喜欢他们,这群 “嫖客”虽然穷,但能说天使一样的语言。   现实其实都是一样的,生不逢时不是一个时代的哀叹,它贯穿了历史及未来。 维也纳当时流行的话是“嫁个面包师,快快活活挣塔拉”(奥地利货币)。舒伯 特不会挣“塔拉”也就得不到姑娘的青睐,《美丽的磨房姑娘》是他最出色的声 乐套曲之一,这是没有“塔拉”的作曲家才能写出来的音乐。这是青春期的痛苦, 像诗一样,这里面有着波西米亚似的憧憬,有梦一样生活的气质。这是超越无聊 生活的幻想,在音乐作品中这可算是第一部真正具有浪漫主义风格的大型声乐作 品。他并不像舒伯特晚年(只活了31岁)写的《冬之旅》那样凄凉得使人近于 窒息。《冬之旅》是清醒的绝望,它抽去了一切不切实际的幻想,那是一种死亡 的声音,它甚至连呼喊的勇气都没有,贝多芬晚年以暴风骤雨般的《第九交响曲》 归结了他的一生,而舒伯特则是垂死的天鹅在声声的哀鸣中游向上帝。   相比贝多芬的“神圣”舒伯特更像是我们的朋友,一个不幸的,始终生活在 理想世界中的人,他来到这个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歌唱。和莫扎特一样,他们身 上非凡的纯朴不是每一个艺术家都能具备的。当艺术家在现在差不多已成为一种 职业时,这种品质就更显得珍贵。 (寄自中国大陆) 【丝露】∽∽∽∽∽∽∽∽∽∽∽∽∽∽∽∽∽∽∽∽∽∽∽∽∽∽∽∽∽∽∽